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学模式探讨从2011年起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两类考试分别命题组卷,同一时间统一考试。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既可以选择报考兽医全科类,也可以选择报考水生动物类,但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只能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将水生动物类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列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通过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来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作为独立专业考试时间较短,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考试内容了解不是很透彻,本文结合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考试的特点及大纲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使水产院校、规模养殖场、苗种生产企业、渔药和饲料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了解、认识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资格考试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从业人员报考的积极性,并对考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跃明.国外执业兽医师是如何炼成的[J].北方牧业,2012,22.
[2]2010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人数超10万[J].中国动物保健,2010,(8):77.
[3]李丽,蒋红,张玲等.基于职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药理学教学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38-139.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本文从揭示师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水产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平衡性好及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近几年来,随着八师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水产养殖场大量使用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加之整体管理观念薄弱、生产操作不规范等,导致了区域性渔业水域的污染,引起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八师石河子市目前拥有水面近0.93万hm2,已养殖水面0.6万hm2,其中池塘86.67余hm2,温室13000m2;从事渔业生产的单位2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苗种繁育场12个,养殖品种22个,年生产商品鱼5000余t,鱼种苗1200t,繁育各类鱼苗7亿余尾,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水产苗种生产地和集散地。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着师市水产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石河子市水产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养殖人员只讲产量和效益,忽视质量安全问题,高密度养殖造成水质污染,鱼病严重:养殖过程中使用添加含有激素的饲料或者变质的饲料,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防治水产品疾病,捕捞前不执行渔药的休药和停药制度:销售人员随意或超量使用防腐剂、消毒剂,甚至添加抗生素以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渔药销售人员夸大药物的适应性和疗效,误导养殖者过量用药,造成药物残留严重。
1.2渔业投入品管理不到位
某些生产企业对优质水产种苗的生产和开发重视不够,导致育种和开发无序,造成良种不良,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极易爆发疫病,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部分渔用饲料厂家使用含有天然有害物质的饲料作为原料、添加抗生素等,造成饲料污染。
1.3养殖水域污染严重
水产养殖环境对水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排放不合理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合理给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严重的外来污染。
1.4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但由于点多面广,影响了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监测管理因资金短缺、设备、仪器配置不完备等导致检测不到位。
1.5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水产品质量检测执法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和管理机制。
1.6监管体系不完善
涉及水产品安全的监管职能部门较多,管理分工不明确,对渔业投入品和水产品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渔业主管部门要从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层层落实监管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经费,着力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2.2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自律
大力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有效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其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要通过监管和宣传,让每个从业者都能自觉加强管理,主动减少或杜绝药物残留。同时,应根据水产品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养殖的规模和品种,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养殖环境的恶化。
2.3建立水产养殖生产档案
对师市辖区内的所有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建立生产档案。同时与养殖单位和个人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通过签定承诺书等形式进一步落实水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形成生产者、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机制。对违反承诺的,依据承诺书约定的承诺内容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2.4做好两证的发放工作
一是做好养殖证的发放工作,切实保护渔民的水域使用权:二是做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加强水产苗种的销售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的行为,切实维护养殖单位和个人的利益。
2.5 推进水产养殖生产和质量安全执法监督,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
加强对水产品和饲料的检测和监督工作。在师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在加强对养殖生产环节的渔药使用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制定水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经监测不合格的水产品进行查封扣押,对违法者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讲行杏处。坚持合理使用药物.椎广健康养殖模式。建立渔用饲料生产的监控体系,确保渔用饲料生产的健康发展。
2.6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水产品安全追溯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实行检疫检测,师市政府应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重视开展水产品药残分析与渔业环境监测,确保上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经营者要在生产基地设立公示牌,标明水产品品种、产地、检疫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实行抽检常态化,以确保上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
2.7加大渔业技术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部门要积极组织渔民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培训等活动,大力推广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和先进的渔业养殖技术,注重培养渔业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养殖户按渔业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3小结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生产的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加强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全面提升水产品的质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推进水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林伟,张晓忠.基于供应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探究[J].中国水产,2012(3):8-39.
关键词特种水产;高效养殖;基地;建设;江苏姜堰
姜堰市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是2009年江苏省财政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江苏省高效设施渔业建设项目,由姜堰市华港镇华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姜堰市农委水产站为项目实施指导和合作单位,姜堰市财政局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单位。实施时间从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该项目总投资213万元,单位自筹153万元,省财政拨款60万元。
1项目单位概况
姜堰市华港镇华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800万元,股东5人,会员25人,营业场所30 000 m2。合作社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运作管理模式,与成员单位签订协议,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池塘建设和改造的标准及要求,统一修建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统一购置和安装渔业机械,统一苗种采购和组织放养,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统一组织市场销售。在技术上,与姜堰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挂钩现场指导,定期开展技术讲课,同时向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上级主管部门谋求技术支撑,开展科研合作。
2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2.1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
特水养殖是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渔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江苏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把特水养殖作为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纷纷列入农(渔)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扶持之中,如《江苏省优势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1]《泰州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姜堰市特种水产业发展规划》等,近年来还出台了鼓励发展特水高效设施养殖的激励政策。因此,发展特水高效养殖,完全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2-3]。
2.2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姜堰市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基地位于姜堰市里下河腹部地区,水网纵横,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4]。
2.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项目实施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特水养殖的能力和水平,示范带动姜堰市高效设施渔业的发展。预计实现乌鳢主养单产30 t/hm2、罗氏沼虾单产6 t/hm2,纯收益分别达到7.5万、4.5万元/hm2,带动农户实现效益4.5万元/hm2以上,增效1.2万元/hm2以上,对渔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效致富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池塘主养乌鳢、罗氏沼虾苗种的合理放养密度;②生产过程中水质调控和无害化生产技术;③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④高产高效技术研究推广。
4经费使用情况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合作社投入136万元,先后与华港镇葛舍村、淤溪镇南桥村签定了土地流转协议计26.67 hm2,(其中华港镇葛舍村14.67 hm2,淤溪镇南桥村12.00 hm2)并对流转的地段进行改造。由合作社按养殖的要求制定池塘改造标准,参与的养殖户按标准将塘口于3月底前建成标准化渔池。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投资35万元先后建成140 t容量的饵料储藏冷库及仓库,投资2万元在3.33 hm2池塘中安装了微孔增氧设备作为试验塘,投资4.093 2万元安装锅炉2台,投资4.907万元建成3 500 m2的增温大棚。投资30万元建设道路3 000 m2,投资30万元购买变压器2台,架改线路800 m。分别投资7.2万、7.8万元引进沼虾、乌鳢,并投资1.999 8万元进行技术培训5次。
5项目完成情况
5.1技术路线图
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5.2经济效益
通过1年的生产实践,主养乌鳢的池塘,放6万尾/hm2的苗种(50 g/尾);主养沼虾的池塘,放67.5万尾/hm2左右虾苗(规格1.5 cm),单产分别可达43 185、9 240 kg/hm2,平均收入可达77 460、57 375元/hm2。同时带动周边33.33 hm2的水面养殖,平均收入达45 810元/hm2,增收11 820元/hm2。
对渔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6项目创新点
(1)沼虾塘建立大棚、使用锅炉供热,可使成虾提前20 d上市,平均增收1.2万~1.5万元/hm2。
(2)沼虾要求饵料粗蛋白质含量,上半年不低于42%,下半年不低于38%,7:00—8:00投饵量占1/3,17:00—18:00投饵量占2/3。
(3)乌鳢塘一定要栽种水草作为隐蔽物,既可改善水质,又可降温,还可以作为搭配鱼类的饲料。
(4)建立饲料储藏冷库,确保了乌鳢饵料的正常、及时供应。
7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优势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eb/ol].[2009-12-13].http:///p-12010955.html.
[2] 顾盛杉.特种养殖成为姜堰富民产业[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09-11(2).
中国渔药安全行业形势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所长在“通威鱼(安全鱼)健康标准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鲤、鲫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一)
中国式“3+2”对虾安全养殖纳米集成技术设施与工艺流程(二)
草鱼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
胜斑鱼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介绍
如何提高鱼病治愈的几点措施
观赏鱼中的新宠——魟鱼
增加渔民收入 增进渔民福祉
合浦珠母贝 不同壳色优良新品种培育阶段成果通过现场验收
南海所主持承担的“广东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动态评估”项目通过验收
养笋壳鱼每亩利润超5万 斗门引进外国鱼苗“本土化”,养殖技术获省科技二等奖
南美白对虾亲体四月成功产卵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举办罗非鱼养殖防病技术培训班
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广州罗非鱼鱼苗“游”入东南亚打破出口瓶颈
台湾捕获罕见263公斤黑鲔鱼 90万卖出
茂名三高罗非鱼基地工厂化育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养殖加州鲈鱼 市场前景看好
中山每月20吨脆肉鲩“游”进北京
山东:没有追溯体系不能认定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产饲料将有国家标准 意义深远
几种有“钱”途的水产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推两广地区罗非鱼恢复生产
千岛湖有机鱼成地理标志注册产品
中国罗非鱼产量减少震荡全球市场
珍稀白蝶贝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三亚获得成功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赏鱼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召开
“盐碱地生态综合立体种植和养殖及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课题通过验收
“鲆鲽类全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健康养殖”课题通过验收
控制养殖水体污染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特种养鱼防病应从冬春抓起
五项举措推进茂名渔业产业化
大口鲶苗种转食141浮性膨化料技术
如何选择笋壳鱼苗种?
日本对虾与双斑东方鲀套养高产技术
几种主要经济龟类的养殖优势及养殖技术之一黄缘盒龟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对策分析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进展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全饲料安全限量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一年双造澳洲宝石鲈和冬棚南美白对虾健康轮、混养生态模式
慎防泰国笋壳鱼鳃霉病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云斑褐塘鳢养殖技术的探讨
我国水产养殖的概况与实施健康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罗非鱼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实施科技兴渔促进渔业发展
黄全鲫被审定为新品种
茂名引进“黑金刚”(南非产斑节对虾新品种)繁育成功
福建省试点渔业保险渔民投保政府贴30%
广东破解对虾养殖抗病毒难题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
牛盾表示:渔业灾后重建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乳山市首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隆重成立
福建鳗协提三项诉求振兴产业无公害食品鳜
类塘鳢引种研究的现状与建议(一)
印楝素复方制剂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使用微生态制剂后的池塘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龟类动物的经济价值及养龟关键措施
加州鲈家系选育的初步开展
鳜鱼养殖疾病防治初探
关于我国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
美丽硬仆骨舌鱼繁殖获突破进展——大陆第一代幼龙诞生
“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欢迎订阅《渔业科技产业》杂志
台湾东部海域发现全球首见的两种海鳗
饲料形势好转将加大养殖虾成本压力
全国首批渔医上岗
罗非鱼丰产不丰收 茂名将成立养鱼协会增加对话权
生态渔业服务京津
长江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
关键词 水产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34-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Aquaculture Animal Physiology
DING Jian-feng WU Yin WANG Lian-shun LV Shu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Aquaculture animal physiology is a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in aqua science related universit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eaching process,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content and method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were carried out,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wa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aims are to improve teaching,and enhanc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value of this course in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 aquaculture animal physiolog;theory teaching;experiment teaching;educational reform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水族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掌握水产动物生理学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等专业技能,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单纯依靠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新颖、高效、内容丰富、高度共享、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网络课程平台,开辟教学的第二课堂,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符合教育部教育改革方向的必由之路[1]。现对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动物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建设中的一些心得进行分析和阐述。
1 理论教学改革
1.1 教学内容
如何改革水产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一直是笔者思考和尝试不断改进的问题。首先,与普通的动物生理学课程相比,开设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的通常仅限于水产院校或开设水产相关专业的高校,因此在学生考取其他高校生物专业研究生时,常常要重新学习普通动物生理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次,目前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主要以鱼类生理学为主,但水产养殖尤其是海水养殖动物种类远不止鱼类,因此在实践生产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未讲授的水产养殖种类生理学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再次,由于鱼类等水产动物生理学仅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陆生动物,对学生未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不利。基于以上原因,目前采用以传统动物生理学的大纲为主线,在相关章节穿插水产动物生理学的相关内容,以高等动物复杂生理内容为主,鱼类等水产动物特殊生理过程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在讲呼吸这一章节时,除介绍陆生动物的呼吸生理,着重讲解水产动物的鳃和鳔的呼吸过程、鱼类及其他水产动物的气体交换、气体运输机制等;在讲授排泄这一章节时,除了讲解肾脏内尿的生成过程和机制外,还着重讲解鱼类等水产动物肾脏的渗透压调节机能。力争教学内容实现既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的需要,也突出水产相关专业的特色。
1.2 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2]。水产动物生理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一些教学中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例如:跨膜物质的转运过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兴奋的传导、肌肉的收缩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在教学内容和知识密度上均大幅增加,学生记笔记的负担加重,导致学生疲于记录笔记而使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尝试将课件和教学提纲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有目的性地预习,课中有针对性地记录,课后有条理性地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使课堂教学中知识线条清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尝试利用互联网开辟第二课堂,利用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和毕博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些在教学时间里无法展现的课程相关视频资料和文献材料,在网上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这些举措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理课程的认识和兴趣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当今国内外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医学与法学教育中非常盛行且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总结,汇总大家的智慧,总结集体的经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只有30%的收获来自教师,其余70%的收获则来自同学[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如在讲钙离子吸收的过程中,以电视补钙广告泛滥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补钙,钙离子在体内存在的部位、生理功能、代谢途径以及补钙的生理学机制等;在讲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糖类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血糖的调节机制,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的关系,尿液中出现糖类的原因等;在讲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时,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生存环境中如海水和淡水中的鱼类都面临怎样的生存压力,鱼类的应对机制,能否把海水鱼类放到淡水中或者把淡水鱼类放到海水中养殖,可行与不可行的理由有哪些等,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且为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基础。
2 实验课程教学
根据课程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索在开设验证性实验之外,增设了具有水产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进行教学。所谓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研室科研课题和毕业实习内容,给学生指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指标、确定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基本原理、具体方法步骤、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研究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科技期刊中的文章格式写出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强调科学实验原始记录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态度。例如,笔者结合科研课题“菲律宾蛤仔良种培育”的内容,以水产养殖常见贝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温度和盐度,使用生理学常用的相关指标,观察、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蛤仔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温度、盐度等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因素对贝类生理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设计性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入和使用
课程资源的网络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原有水产动物精品课程网站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的整合、改造和升级,初步构建了一个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使之既能够用于班级课堂教学,又能够满足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会学习、终生获取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这个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网络课件,将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课件提供给学生,供学生预习和复习使用;学习资源库,将课程相关的参考图书、经典文献和相关院校的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介绍给学生,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更新;学习案例库,将生产和生活中涉及到的生理学知识设计成学习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鼓励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案例,不断丰富案例,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题库,将历年的考试试题,各高校的考研试题、课程相关思考题等建成练习题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重点,同时建立自测系统供学生强化学习效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课程内容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虚拟仿真实验可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如鱼类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繁殖内分泌调控系统的认识和观察。通过仿真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认识,还帮助学生开拓了眼界。
4 结语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应当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以及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并对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进行初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遵从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尝试,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惠兆阳.精品课中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70-71.
[2] 王,周杰,丁建平,等.利用动物生理学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0-172.
1.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必须征求公众对拟议行动的意见,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依据,从而避免拟议行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权益。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的前10多年中,相关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只字未提。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得益于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1991年我国实施了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该项目首次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随后公众参与开始得到重视。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第5条、第11条、第21条分别对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仍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直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诞生。该办法于2006年3月18曰起施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范围、参与程序、方式、期限以及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措施等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至此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有了更加明确的公众参与程序,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1.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2.1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公众能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当前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很弱。有些人不参与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甚至对环保措施和项目不管是否有危害都持抵制态度。有时候环境报告公示的内容过于专业,很多公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受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或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造成参与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效力有限
公众参与的时间滞后,一旦决策部门在审批时认为公众所提意见或者发现问题对于避免项目的重大环境影响有意义而导致项目或者行动搁浅,项目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审批项目的决策者极可能为了经济的发展和顾及投资者的利益而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使得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流于形式4。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要求在确定范围阶段就及早进行公众参与。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将制作环评大纲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独立程序,并明确规定在此阶段就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这样环评单位在编制报告书时,就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去,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发现问题太晚而影响决策。
1.2.3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NGO)力量薄弱
环境保护NGO作为公众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以贴近公众、熟悉公众、能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愿望、并有专业技能参与为特征,因而对政府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NGO都可以充当公众的代言人,对专项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意见,以阻止可能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长远环境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但我国环保性的NGO多属于政府支持的民办组织,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也不利于NGO自治性的发挥。
1.2.5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和程序不完善
目前我国流域中的很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参与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参与的内在动力未被充分调动起来7。我国的公众参与多为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参与主体多为受影响的个人,没有专门的代表公众利益的团体和组织,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没有能力与之抗衡。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只有涉及到公众自身根本利益的时候,公众才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如果不涉及公众自身的根本利益,公众很难将自己独立的立场充分表达出来,使得公众参与很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2.澳大利亚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
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创造了鼓励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水污染控制等环保项目中,社区参与和社区承诺是公认最有效的方式。社区参与程序可以看作是在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设计、实施和影响监测中运用的一个技术包,它起始于使目标群体知情,继之以对需要承诺的社区进行赋权,直到社区能坚持实现所希望的结果。这个技术包由五个行动阶段组成:告知阶段、咨询阶段、参与阶段、合作阶段、赋权阶段。
告知阶段:社区知情的方式包括已经准备好的描述事实的传单、出版物以及相关的报告,还包括互联网、公共展览、媒体传播和官方公告等。
咨询阶段:当对公众进行咨询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可以采用焦点小组、实地调研、公众会议、建立必要数据库等方式,以便做出基于实据的决策和政策设计。
参与阶段:通过研讨会、投票表决,建立针对社区的倾听渠道,最终社区各群体可以采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目标项目的支持。
合作阶段:组建多个市民顾问小组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脆弱群体要组织单独的小组会议进行磋商和认同,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最终决策是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达成的,因此当地相关的所有权拥有者将会支持这个项目。
赋权阶段:社区可以成立公民评判委员会来代表社区进行决策,采取投票方式让人们支持他们各自的偏好。社区得到的赋权包括:更新关键数据库,更新现象描述、更新进展以及影响的指标数据。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管理和政策实施行为。
在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公众意见必须在规定期限、由规定级别的官员作出反馈的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社区代表委员会在公众参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委员代表的产生过程必须公平和透明。社区代表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方式、权利、义务等必须明确。
3.社区磋商小组
3.1 社区磋商小组的建设体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澳大利亚,政府没有集权地位,其权力范围被私有化的市场所制约,土地和水方面也是以私人所有权为主。尽管有上述的不同点,然而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是全民的事业,在这一点上中澳之间没有区别,同样对于利益、目标、战略和个体行为方面的关注,在两国也是共同的。澳大利亚社区参与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性意识,使得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愿的行为。社区成员作为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自主拥有资源时的激励力量是任何别的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将社区排除在外,将导致失败。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状,设计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即社区磋商小组。
3.1.1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的产生与组成
社区磋商小组成员可以是社区派出的代表,也可以是社区小组选举产生的代表,一般3-5人组成。社区小组选举代表的办法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有利益相关的居民或每户参加1名代表进行民主推选或无记名投票选举。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护国家法律法规,热心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服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和群众威信;熟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
3.1.2 社区磋商小组的职能
向所在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密切联系社区成员,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社区成员的共同意愿,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对区域内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应对措施(如:居民手册、规章制度等);代表社区成员的意愿参与社区环境方面的议事,行使表决权。
3.1.3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1)摸底调查。初步调查污染企业或规划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对本社区影响程度与范围,并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宣传与征求意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向社区成员宣传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社区的影响,听取社区成员对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3)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并总结,形成书面意见和建议,并公示。
(4)代表社区参与多方利益协调机构开展谈判。
(5)向社区通告多方利益协调机构谈判过程及谈判结果。
3.2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研究小组在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开展了CCG运行模式的试点研究,以雅浦村衣业面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为切入点,开展了以衣民为主体的雅浦村CCG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活动,并得到地方环保局、妇联组织和社区的大力支持。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或波及地区,乃至全社会)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10。目前在我国社会评价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强制性要求,可以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社会评价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对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价。雅浦村试点项目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引入了社会评价的内容。
3.2.1 雅浦村CCG的组成和培训
项目组在常州召开了CCG成员征求意见小型会议,从雪堰镇环保站及现有的雅浦村委、村小组组长和妇女队长中推荐构成CCG。项目组设计了CCG培训前工作调查表,设计相关问题,对培训人员的环境意识、环境能力建设和对培训的要求进行调查。根据对CCG人员环境意识和能力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雅浦CCG成员的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工作应与CCG成员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员学习的知识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CCG成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众参与方式的培训,培训方式通俗易懂。
3.2.2 雅浦村CCG模式公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
3.2.2.1 项目信息告知
通过培训使CCG成员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了解,并将雅浦村CCG人员分成4个项目活动小组,包括生活垃圾组、生活污水组、水产养殖组和衣业面源组。项目组及CCG成员就拟开展的4个试点项目工作计划、目标、程序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制订了详细计划,并考察了雅浦村柑橘种植、水产养殖、生活垃圾处置与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现场。
3.2.2.2 问题诊断
4个项目组与雅浦村CCG成员一起开展行为与环境污染认知、污染控制方法与措施方面的调查,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雅浦村在这四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3 编制行为手册
在现场考察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雅浦CCG4个活动小组分别编制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4 内部通告,并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活动小组内部讨论的基础上,向CCG成员分发手册,并征求他们对行为手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5 宣传
在征求雅浦村CCG成员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雅浦村CCG对公众参与行为手册进行了修改,向雅浦村村民分发项目研究成果,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公开展示。
3.3 雅浦村CCG试点项目的成果
3.3.1 雅浦村公众参与程序
雅浦村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建立在当地衣民或居民的基础上,依托建立CCG来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这些模式为太湖流域其他想建立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模板。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下:①信息告知;②CCG或者社区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③CCG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公示和反馈。
3.3.2 建立雅浦村环境污染控制和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在对雅浦村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CCG公众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模式试点的同时,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手册从污染现状、污染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规范了居民的环境行为。
3.4 试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的广大衣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人才的储备。而CCG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建议CCG适当引入专业人员或社会团体人员进入,为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在CCG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费开展相关工作,但中国还未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4.结论和建议
经实践证明,试点项目成果能够较为真实、广泛地反应出雅浦村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衣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自身的环境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规范居民的环境行为,争取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雅浦村CCG的环境意识和执行能力以及雅浦村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从实践上证明了,CCG公众参与工作程序与方法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
1.1项目概况......................................................................................................... 1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1.1.2项目管理团队....................................................................................... 1
1.2项目结构.......................................................................................................... 1
1.3项目分区.......................................................................................................... 2
1.3.1牛场....................................................................................................... 2
1.3.2肉食加工厂........................................................................................... 2
1.3.3食料加工厂........................................................................................... 2
1.3.4白蜡树培育点....................................................................................... 2
1.3.5饮水区................................................................................................... 3
1.3.6办公区................................................................................................... 3
1.3.7生活区................................................................................................... 3
1.3.8别墅游览区........................................................................................... 3
1.3.9停车场................................................................................................... 4
1.3.10游客接待中心..................................................................................... 4
第二章 项目立项背景.................................................................................................. 4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2.1.1是改良肉牛品种的需要....................................................................... 4
2.1.2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5
2.1.3是新形势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5
2.1.4是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服务“三农”的需要....................... 5
2.2肉牛养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5
2.3 优势分析......................................................................................................... 6
2.3.1政策优势............................................................................................... 6
2.3.2环境优势............................................................................................... 6
2.3.3交通优势............................................................................................... 7
2.3.4区位优势............................................................................................... 8
2.4 市场分析....................................................................................................... 8
2.4.1国内肉牛养殖的发展现状................................................................... 8
2.4.2肉牛消费市场预测............................................................................... 9
2.5市场风险分析................................................................................................ 10
2.5.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0
2.5.2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10
第三章 项目目标...................................................................................................... 11
3.1牛场环境........................................................................................................ 11
3.1.1地势..................................................................................................... 11
3.1.2地形..................................................................................................... 11
3.1.3水源..................................................................................................... 11
3.1.4土质..................................................................................................... 11
3.1.5社会环境............................................................................................. 11
3.1.6气象因素............................................................................................. 12
3.2饲料配制........................................................................................................ 12
3.3添加剂............................................................................................................ 12
3.4产品方案路线及流程图................................................................................ 12
3.4.1养殖肉牛............................................................................................. 13
3.4.2牛粪养殖蚯蚓..................................................................................... 13
3.4.3蚯蚓喂黄鳝......................................................................................... 13
3.4.4蚯蚓粪利用......................................................................................... 13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13
4.1主要建设内容................................................................................................ 13
4.2饲养模式........................................................................................................ 13
4.2.1肉用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14
4.2.2架子牛育肥的饲养管理..................................................................... 15
4.3科技措施........................................................................................................ 15
4.3.1技术来源的可靠性............................................................................. 15
4.3.2技术来源的可行性............................................................................. 15
4.3.3技术培训方案..................................................................................... 16
4.4主要技术参数................................................................................................ 16
4.4.1优质肉牛育肥技术指标..................................................................... 16
4.4.2育肥期技术经济指标......................................................................... 16
4.4.3肉牛繁殖、育肥销售的技术方案..................................................... 17
4.5项目涉及的相关环保措施............................................................................ 17
4.5.1环境影响............................................................................................. 17
4.5.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7
4.5.3 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17
4.5.4 建成后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7
4.6项目组织........................................................................................................ 18
4.6.1机构设置及职责................................................................................. 18
4.6.2人员计划............................................................................................. 18
4.7项目经营管理方案........................................................................................ 19
4.7.1市场管理............................................................................................. 19
4.7.2质量管理............................................................................................. 19
4.7.3生产管理............................................................................................. 19
4.7.4财务管理............................................................................................. 19
4.7.5销售管理............................................................................................. 19
4.7.6技术培训............................................................................................. 19
4.7.7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20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20
5.1总投资估算.................................................................................................... 20
5.2资金来源........................................................................................................ 20
5.3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 22
5.3.1建立项目专账..................................................................................... 22
5.3.2实行报账制......................................................................................... 23
第六章 效益分析...................................................................................................... 23
6.1经济效益........................................................................................................ 23
6.2社会效益........................................................................................................ 23
“中国温室2011”掠影
“中国温室2011”印象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周博士考察拾零(九)硫磺熏蒸器性能与使用方法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三十一设施手动育苗播种机的设计
设施农业中引用代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
一品红栽培基质的选择研究
彩叶草栽培管理技术
承德市日光温室荷兰乳瓜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嫁接茄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潍坊水果萝卜在高纬度地区设施无公害栽培技术
李明远断病手迹(十八)北京的蔬菜根结线虫病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调查
套袋番茄果实镰刀菌果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利用8款温室设备产品提高工作效率
PEP利得膜高折射膜的介绍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30年,我们只专注于聚碳酸酯板材的制造
航天温室孕育“花样生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七院华阳公司提升现代温室建造能力侧记
LED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系列(四)LED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七用于工厂化育苗的移动式变量肥水喷洒系统的研究
三种新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大棚设计
两种新型转光膜在日光温室、拱棚应用性能研究初报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下)
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韭菜DFT栽培适宜营养液配方筛选
拱棚莴笋春早熟无公害栽培技术
大棚油豆角秋延后栽培技术
中药渣资源利用系列之四中药渣栽培草菇技术
棚室葡萄盆栽高效技术
2009第一季度中国花卉国际贸易状况分析(二)
国内外红掌生产及科研概况
几个百合切花品种种植品质比较
我们是全球PC板材领导者之一
2007年温室装备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形势综述(三)
自动监控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列(三)自动灌溉施肥机在设施生产中的应用
创新产品与技术
温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系列之如何控制温室种植的能源成本(六)——谈温室清洁
温室屋面玻璃极限强度计算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结果公示
设施农业文摘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腾飞2008,京鹏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
贺北京市农机研究所“京鹏科技”成功挂牌
英超级温室70个足球场大
设施园艺产业的老兵新传——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京郊设施农业面积五年内将达到2.33万公顷
行业新闻
吐鲁番地区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套(间)作西甜瓜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辣椒剪枝再生栽培技术初探
日光温室栽培香椿高产高效技术
无公害番茄质量控制技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
科技扶贫系列工程推荐项目之五新型大豆食品——特制豆筋、美乐福
大豆加工辟新途
一业一训致富一方——广西“绿证工程”形式喜人
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知识问答
怎样选择适合本地的羊种
怎样合理使用软管滴灌系统
关键词: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控制;养殖户;保障机制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养殖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2000年以来,水产品出口也一直位居我国农产品出口首位,在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水产品贸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为了改善饮食结构,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水产品已成为人们主要日常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成为了热点问题。在市场上,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质量好、安全无毒害、卫生标准高的水产品。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指出,水产品在近年我国食品出口受阻案例中位居第一,约占1/3。要提高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解决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止其成为水产品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瓶颈。
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更加明确的分工,从而加长了水产品供应链长度,越来越多的环节影响着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但其基础是始终不变的,必须坚持从源头对地理标志水产品生产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养殖户对质量的控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地理标志水产品的产业链价值
地理标志水产品既具备传统产品价值链属性,又具备自身独特的性质――产地的独特性和产品的稀缺性。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是价值链所强调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或元素都能够对价值链产生增值作用。
地理标志水产品与其他非地理标志水产品处于同一个产业中,因此具有相似的价值链,即产品的替代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分工链条的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的协调使得报酬递增。
地理标志产品的增值是通过其产业价值链作用形成的,仅仅作为一种独特资源,地理标志是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增值的,只有依靠各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造性活动,地理标志产品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增值。从价值链的结构上讲,畅通的价值通道和可进行转换的价值连接点是地理标志产品增值的关键要素。
从以上结构显示,地理标志水产品主要包含该水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二者相融合的经济价值链三个层面。产业链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导因素,价值链则主要是价值增值支持系统,价值链只有和产业链相融合的时候,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凸显地理标志水产品自身的经济价值。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关于养殖户生产行为、行为意愿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加入了调研地区养殖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问卷第一稿。随后在与当地有关人员的探讨中,进行了问卷的修改。为了完善问卷的实用性,使调研结果更符合事实,2013年10月,在江苏省无锡市甘露鹅湖镇随机走访了25家养殖户,进行预调研,随后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方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和调整,形成了最终问卷。
2.1 二元回归分析
2.1.1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本文以养殖户是否进行质量控制位因变量,影响其行为的四方面因素为自变量,具体的定义、选取以及预期作用方向如下表:
2.1.2 模型的建立 研究考察的是地理标志水产品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结果只有两种,即进行了质量控制和没有进行质量控制。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之间,并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回归模型为:
其中:Y1为进行质量控制,Y0为没有进行质量控制;b0为常数项,bi是xi的回归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
利用SPSS20.0软件,得到以下结果:
2.1.3 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否有销售协议、成本因素、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质量安全水产品预期获益多、政府的监管力度都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年龄、文化程度、养殖面积、养鱼年收入、养殖年数、是否参与指控宣传培训、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是否有要求这些因素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并不显著。
(1)养殖户年龄
养殖户的年龄是影响质量控制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方向一致。然而,年龄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大的养殖户养殖经验丰富,对政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较为熟悉,使得他们习惯性质量控制。
(2)文化程度
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对于质量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文化程度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不一致,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影响并不明显。养殖年限可能影响了这一因素的作用。不过随着养殖经验的增加,文化水平较高的养殖户,应该会较快接受并适应质量控制的行为。
(3)养殖面积
养殖户青鱼养殖面积是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面积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养殖户青鱼养殖面积对其质量控制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养殖面积较少的养殖户相对养殖面积较大的养殖户,更可能对养殖方式做出调整,他们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
(4)养鱼年收入
养鱼年收入也是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的因素之一,其系数为正值,说明年收入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有正向作用,然而并不显著。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养殖户虽然年收入较高,但是付出的成本也不低,因此,他们还要考虑投入成本的多少,如果进行质量控制,是否会增加成本,从而减低利
润率。
(5)养殖年数
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户青鱼养殖年数对质量控制没有很大影响,变量不显著,说明养殖户质量控制与养殖青鱼年数关系不大,但从回归系数来看,养殖户养殖年数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养殖户养殖青鱼年数越长,对质量控制的积极性越弱。
(6)是否有销售协议
从回归结果来看,是否有销售协议对养殖户质量控制的行为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有销售协议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有销售协议的养殖户必须保证青鱼的质量,才能够保证青鱼顺利出售。在协议中的有关规定,对青鱼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养殖户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养殖户为确保出售青鱼的质量,在养殖过程中,必然进行质量控制。
(7)成本因素
成本是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测一致。当养殖户考虑到进行质量控制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可能降低收益时,他们进行质量控制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若养殖户对成本考虑较少,则还是积极采取措施对质量进行控制。
(8)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
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对质量控制有着显著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这说明养殖户对如何规范养殖青鱼越了解,采取质量控制的积极性越大,对于没听说或不了解养殖规范的养殖户来说,他们对规范养殖的标准和如何规范养殖不了解,所以对质量控制也就无所适从。因此,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越深,越愿意控制质量。
(9)是否参与质控宣传培训
质量控制的宣传培训对养殖户而言,是影响质控行为的重要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测,并且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参与了质控培训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而没有参与过此类宣传培训的养殖户,则很少主动进行质量控制。
(10)质量安全的水产品预期获益多
根据回归结果,这一因素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值,与预测一致,说明养殖户认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越是认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获利更多,养殖户越是愿意进行质量控制。有些养殖户担心质量控制产生的成本降低了利润率,因此在质量控制方面并不积极主动。
(11)是否加入合作社
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养殖户是否进行质量控制有很重要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0%的检验,并且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合作社统一配备的育苗、饲料、渔药等,减少了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养殖户能够更加简单的养殖青鱼,质量控制也就得到了保障。
(12)政府的监管力度
政府监管力度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政府监管越是严格,养殖户就越会进行质量控制。从理性角度出发,养殖户不会冒风险,必然严格按照规范养殖青鱼。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可知这一因素的影响明显。
(1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是否有要求
从回归结果来看,消费者的影响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要求,养殖户就会进行质量控制。由供需理论可知,供给方会按照需求方的要求进行生产,养殖户为了能够顺利销货、赚取收益,必然保证出售青鱼的质量安全。
3 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由于水产品产业链长,涉及面广,质量安全管理就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够有针对性、有持续性的开展,各环节参与者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沟通,严格按照制订的相关规则,发挥各自作用。
3.1 地方政府统筹,发挥领导作用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地理标志水产品一般属于地方性产品,因此,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整合渔业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质监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等,明确各部门分工,防止部门功能的重叠或冲突,使其发挥各自职能,为综合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地理标志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政府需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控制机制、监督机制和持续补充机制。整理分析现有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等,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食品农产品等文件,形成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基本框架。
政府还应对行业、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反馈,做出及时回应,不断完善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如有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具有应对措施,组织各部门力量,做好应急处理,并带领事件相关人员进行反思,做出批评和自我批评,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全面推进,包括出台相关意见,资金补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域政策调整等。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大力宣传实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具体宣讲过程中,力争渗透到镇、村、户,由综合管理小组抓好宣讲工作,创造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推广的环境。
政府管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本质,在市场管理中,不仅仅要将不合格水产品排除,更需引导整个水产行业,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加强产品认证,并通过新闻媒体的信息导向,维护水产品品牌声誉,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确保广大消费者购买到放心的水产品。
3.2 行业协会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行业协会应起到技术支持和执行管理的双重作用,并且做好与养殖户的沟通,搭建整个保障机制的桥梁。
以政府制订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基本框架为基础,行业协会负责制定管辖区内地理标志水产品的执法办法,通过印发通知、培训、媒体宣传、专栏的方式,在辖区内。同时,按照执法办法,统一负责辖区内执行情况。在办法执行过程中,依据辖区内的管理需要、消费者提供的市场反馈,结合执法过程中的盲区,提出现有水产品质量管理政策的修改意见。
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国家、省市自治区、地方都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虽然涵盖了整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全过程,但是对于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的基层养殖户来说,要全面领会、切实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绝非易事。因此,行业协会可以建立政策法律法规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一是全面、系统收集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文件,便于养殖户查询,二是结合实际,结合地方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涉及有关资料,扩充养殖户知识面,提升其生产技术,三是国外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要求,促进水产品对外贸易。
在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中,行业协会应出台指导意见并组织具体实施:起草养殖基地生产技术规范、配备技术指导员、制订培训计划、养殖地周围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检验等。在养殖基地附近设立办公室,考核验收基地以及协助基地的日常管理。
在培训方面,必须首先做好自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好对被管理对象的培训。培训不但需要对养殖户展开,还需扩展到饲料、渔药生产企业,才能提升所有水产品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形式可以有:电视台教育培训节目、报纸杂志专栏培训、网站培训、专线电话咨询、各种培训班、养殖地现场指导等。
3.3 养殖户执行,落实质量控制 养殖环节是质量安全控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安全隐患最为突出,养殖户就成为整个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参与者。
利用现代化管理系统,了解水产品养殖的有关法律条文、政策方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市场要求。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科学养殖技术,严格挑选育苗、饲料以及渔药,实现品牌声誉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通过地方政府的推进,行业协会的指导,建立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养殖基地。养殖户需确保基地符合养殖环境要求、按照生产操作规范、控制化学品投入、全程监控养殖过程、,从而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提高产量和质量水平。
积极参与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认真阅读发放的有关材料、报纸杂志,参加培训班,定期接受专家的指导,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落实培训获得的知识。遵守渔业休药期的规定,防止残留物超标。从源头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我国水产养殖大多为个体小规模渔民,地点分散,导致水产品质量信息流通不畅。水产品追溯系统是一项被国际认可的有效避免风险的技术,面对地理标志水产品,可在地方建立养殖标准,设计纸质或电子记录方式,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养殖户可按技术标准,实时记录养殖信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传递和产品跟踪、追溯、预警。
3.4 消费者监督,反馈管理成果 消费者是水产品供应链的终端,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水产品行业发展的本质目标。因此,消费者的市场反馈,是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水产品的消费、保鲜有一定的期限要求,这对鲜活水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产品中有有害残留物,通过食物链,最终就会进入消费者体内。因此,消费者是否满意水产品的质量,是否能够放心购买水产品,关系着养殖户的辛苦投入能否获得回报。
根据水产品追溯系统,一旦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可以检测在供应链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如果水产品采用条形码或者二维码进行标记,建立了完整的追溯系统,那么消费者便可通过标记,获得所购买水产品的有关信息。经过多次购买及比较后,消费者将对水产品进行分级,也就是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质量好、有保障的水产品必然更加获得青睐。
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分级,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养殖户,促使养殖户进行质量控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则根据市场反应,修改相关法例条文,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填补以往工作中的疏漏,使得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国生,吕振通,胡博等.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卢雪娇,者贵昌.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济价值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2):83-84
[3] 郑建明.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9(5):50-52.
[4] 王世表,阎彩萍,李平,张明华. 水产养殖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21―27
[5] 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构建以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权利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