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护理学科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第1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交流互动 教学模式 个人与团队管理

所谓“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活动达到互动、互助、互促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升华思想。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比如在讲述《自我规划》时,我给出的主题就是“你的目标”,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向学员抛出问题,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比如在讲述《自我认知》时,我用“你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怎样弥补自己的劣势”等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四是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那么,构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选互动节点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动”:一“动”教学热点;二“动”教学重点;三“动”教学疑点。

二、凸显学生主体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同时必须突出多边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对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抛绣球”的方式,触动其思考回答问题,也可点名回答。只有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使全体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注重互动过程

比如在讲述《沟通基础》这一章节时,让学生明白,“交流-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师讲述了基本内容后,就可根据学生特点分为若干小组,创设一个议题形成多向交流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尽可能地克服沟通障碍,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加入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案例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关键的症结之处。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总结,就事论理、以小见大,提炼出知识点,即对讨论中出现的主要观点予以理论解释和升华。在交流互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这样既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让他们学会把握别人的观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体现出来,教与学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交流――互动”模式系统、有序、整体地内化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其系统构建和整体运作,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助于用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其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杨富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期。

[2]胡永铨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5,(3)。

第2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我国自1983年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具有学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护理特色,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对护理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现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4 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

第3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关系 改革

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讲授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护理的重要课程,实践性很强。但五官科护理学课堂教学历来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五官科护理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讨论了五官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高低。五官科护理学的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家将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加以系统的研究,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五官科护理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五官科护理学的学习中比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那么如何改革呢?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课堂中可提问五官科一些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为什么会出现一把鼻涕一把泪?人怎样看物体?怎样听声音?等。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还要将临床一些相关的疾病流行病、病因等补充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得到的信息尽量鲜活,使课堂生动、真实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他们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意识,迈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第一步。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客观上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处于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但是目前学校的生源条件又限制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不依教师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他们才会明白事理,更好的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承认、尊重、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们的模式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遵循了“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法的束缚,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彻底改传统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看书课本到进行实践性操作,从做学习笔记到参与分组讨论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导演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四、既注意本学科知识的联系,又兼顾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五官学各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与临床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全身病具有五官方面的症候,而五官方面一些疾病又是某些全身病的表现,为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本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及综合,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利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如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身体状况、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让学生看到学科间的联系,对病症有更全面的诊断和认识。

第5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学;医学生理学;教材近

20年来,随着人类后基因组时代的开启和推进,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它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从整体层次去研究和量化生物系统的行为。围绕着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健康,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催生出了以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及个性化诊疗为代表的发展潮流,体现出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

1《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建设的意义

为了更好承载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基础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立足首都医科大学学科传统与发展目标,结合我校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自身实际,通过分析、调研其他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情况,并前瞻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首都医科大学率先提出了将现有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进行实质融合,建设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以持续健康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学科综合实力。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机能学科[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规律和机制。而病理生理学则是以生理学为基础研究人体异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二者研究方法相似,研究水平相同,均属于功能性、实验性学科,皆以认识生命活动的功能特点、动态活动的规律为特征。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的,人类健康的良好保障需要对生理学具备更深层次的认识;而病理生理学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2]。通过开设《医学生理学》这门融合课程,以生命过渡的演变为规律,从内容和形式上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机整合,可使学生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知识,尽早接触、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更好地完成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在统一的过渡。在首都医科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目前已制定出了针对“5+3”长学制学生的《医学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融合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并于201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于2014—2016年率先在2012~2014级长学制临床儿科专业中尝试开展了《医学生理学》课程的讲授。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的探索。这3轮教学为今后在其他层次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一刀切”,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学生,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层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定位,扬长避短,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从而平等地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3]。首都医科大学目前招收的全日制学生包括“5+3”长学制(即之前的7年制),5年制及3年制等多层次,专业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及护理学,等等。学生生源从一本、二本到高职专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5+3”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具有宽厚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能够在各大医院及高等医学院校等部门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和教学工作,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科学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以“学术性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各层次教育中,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还是学习及就业目标,均与“5+3”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存在极大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量身定制不同于其他层次和专业学生的全新的《医学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日后学习临床护理学知识的需求[5],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本教材的编写基于如下原则:(1)低起点:各章节论述深入浅出;(2)科学性,先进性:概念准确、教材内容和学术观点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3)针对性: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有些地方可从基础角度联系临床护理工作,但不是讲述护理专业知识,点到即可;遵循“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在编排各章节内容时,清晰地进行概括性介绍,避免对枝节问题进行过细论述;(4)系统性和连贯性:编排各章节内容时,力图符合学科联系的内在逻辑联系,符合学习、认识过程的渐进性;(5)生动性:为便于学生理解,在论述各部分内容时,配合大量精心设计的图表,减少纯文字叙述篇幅。

3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教材内容

根据原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生理学(45学时)和病理生理学(27学时)的教学安排,融合后的《医学生理学》拟安排63学时,内容涵盖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并将病理生理学的部分知识点以系统为单位有机地融合到原生理学的章节中,涉及到多个系统的综合征内容则设独立单元。各单元内容及字数安排见表1。在主编、各位编委和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磋商、修改,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用《医学生理学》教材初稿目前已如期完成,2017年春季将首先在2016级学生中试用。但教材建设是一项适应时代需求的系统工程。今后需假以时日,结合学生和老师们在使用中的反馈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并争取教材正式出版。希望本教材的编撰能够推动我校《医学生理学》融合课程的建设,促进三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为今后学习临床护理学各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管又飞,刘传勇.医学生理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1.

[2]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

[3]王雯,刘慧荣.凡物莫不相异——浅谈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个性化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56-57.

[4]胡莉萍.关于医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4):194-195.

第6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1.1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概念胜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一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教育理念,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是指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独立处理和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教育[10]。

1.2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的兴起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最早由Bueno于1978年倡导。1984年Alspach首次在重症监护护士岗前培训中采用胜任力本位的培训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首先应用Lenburg的胜任力结果与绩效评估模型(COPA)实施了胜任力本位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2004年美国护理联盟呼吁,护理教育改革应具有创新性,并提出“胜任力本位教育”可能成为护理教育的第4代范式[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展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改革研究,并在国内首先采用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14]。洪芳芳等[15]将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研究发现,该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胜任力。

2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环节,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设置作为课程结构的总体规划或具体安排,是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安排课程内容,确定学科种类及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和学期顺序,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活动[16,17]。

2.1国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目前国际上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综合性的护理课程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美国的护理教育较为重视医学软科学,即将医学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引出医学判断、分析和评判科学,如美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作为主课或必修课。此外,护理课程中还特别增设了全球多元化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远程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的护理课程设置体现了重视护生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当前卫生保健的需求重点及重视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安排体现了从高等教育层面尽可能扫除机械划分学科带来的障碍,体现了医学和护理学的科学整体观,同时结合护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注意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普遍开设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澳大利亚护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注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均依据澳大利亚录用护士(enrollednurse)、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护士从业者(nursepractition-er)的从业能力标准制订,以使学生完成学业即具有从业的能力。

2.2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我国的护理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美国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3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外语、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组胚学、药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除护理学基础之外,还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19]。

3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全球医学教育已开始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第3代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以培养护生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改革,以期构建出能够培养护生胜任未来岗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3.1国外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应用Lenburg的COPA模型,经过2年的研究,开创了胜任力本位课程,学院在学士、硕士和博士等所有学位教育层次中推行COPA这一理论架构及课程模式,由该模型建立的胜任力本位课程模式是系统、完善且富有潜力的教育体系,能够在多种情境中为多种教学目的服务。日本对护生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过多次改革,2008年再次对护理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与修订,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的从业能力,认为21世纪护理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护生在所有场所的护理实践能力、应对变革和变化的创造力、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与相关从业者与家属的协作能力、与人的尊严相关的认识、全球协作之感6方面的能力[19]。

3.2我国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卢玉仙等[24]在提高护生核心胜任力理念指导下,确定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认知、技能、情感3个培养目标,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课程进行改革,结果发现,基于培养核心胜任力的护理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能力。王敏等从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护理核心胜任力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洪芳芳等从确立以护理胜任力达成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护理课程设置及护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采用护理胜任力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护理胜任力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蒋玉宇等[27]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探讨了护理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社会与文化元素融入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才能实现职业胜任力的培养目标。涂丽霞等研究得出,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教育,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以使护生得到全面发展。

4小结

第7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满怀喜悦的迎来了我们的节日——国际护士节。今年是医院重组改制的关键一年,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医院的临床第一线职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增强历史使命感,担负起护理工作发展的重任,在医院双文明建设中,敢当先锋,勇打头阵,建功立业,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再做贡献。值此5.12护士节之际,向全院广大护士姐妹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勤学苦练,求真务实,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面对新世纪,困难与压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要清醒的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要有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要有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要有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勤奋学习,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二十一世纪护理学的新纪元。

二、要转变观念,强化人本服务意识,深入开展整体化护理

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已是当今世界护理的主题。护理涵盖了养育、保护、营养、维持生命等重要内容,服务意味着为集体和别人的利益和某种事业去工作。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扎扎实实落实护理程序,开创适合病人的整体护理模式,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三、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做二十一世纪护理学科的优秀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高科技;谁拥有高科技,谁就拥有财富的世纪。我们要认清人才竞争的新形势,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紧紧追踪科技进步的新动向,瞄准本行业的高新目标,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争做新世纪护理学科的优秀人才。

四、要开发创造性思维,利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科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护理专业,就要开展护理科研,通过护理科研提高护理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保证护理学科不断进步,紧跟时展的步伐。我们要开发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难点问题,要学习护理科研方法,积极投身于护理科研之中,认真总结有关护理理论、护理实践的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通过研究护理问题,推动护理学科有新的发展。

五要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做护理事业的排头兵

第8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从数量扩张型向内涵管理型转变以及医学教育全球化挑战背景的出现,中医院校以教学质量为准绳,以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为抓手,以校设质量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入内涵建设全面提速阶段。为了努力做强专业,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学专业的水平,需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照专业建设标准与规范,促进专业建设。

1护理学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始于1920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护理教育的国家之一[1]。目前全国已有24所高等中医药大学或院校开设护理本科专业[2]。开设护理学专业方向主要有临床护理、涉外护理、中医结合护理、老年护理、助产护理、社区护理等,全国目前有高等护理专业的院校达250余家。2010年国家教委向全国本科护理院校发送认证试点通知,直至2012年12月,有26家报名认证,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第一家报名和认证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排名第七的单位,是惟一一家进入全国高等护理教育20强的单位。目前,已有复旦大学、福建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护理学院首批通过认证。

2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危机分析

2.1多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办早,但建院晚,发展滞后中医院校护理学院在近几年来相继成立,明确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长远规划与阶段目标,全体教师潜心砥砺、奋力赶超,但中医院校还存在底子薄与先进院校距离太大等不足。

2.2中医院校存在的问题中医院校护理学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学科水平不强、教学资源有限等,存在着教学、管理资源占比小,教学师资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对称,实践办学条件不足等情况,这些也成为了制约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缺少大平台,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硕士点等数量不多等。

3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二期质量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生收益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为保障,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积极谋划,稳步推行认证工作中医院校筹备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统一认识,分步推动认证各项工作,组建有较强执行力的认证工作组织,详细解读标准与规范,分批次外出学习和调研,走访4~5家单位,学习先进专业建设经验。通过认证工作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阶段稳步推进认证方案的实施。

3.2明确重点工作,以认证促建设,以认证促提高护理学专业认证涉及10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和94个三级指标,任务繁重。在制订方案和实施准备的过程中,中医院校应在总结过去及对照标准找差距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工作,保障认证准备工作水平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重点工作可分为5个强化,即强化专业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强化课程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强化过程评价。

3.2.1强化专业特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力,特色则是专业的生命力。我院护理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特色是中医护理和人文素养(前者的特色已经形成、后者特色在培育)。如何体现学生的中医知识与能力结构、如何体现教师的中医知识对社会服务的贡献等,是笔者院校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强化特色方面,中医院校应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做好特色,与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中医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学习与合作,提升中医特色品质;采取院院联合开办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办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与用人单位后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力争将专业特色转换为较强的专业优势。

3.2.2强化师资队伍专业社会学术影响力是通过教师行为或能力反映出来的。由于中医院校成立较晚,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因此强化师资队伍需借助学校的力量和学院的帮助,培育各种类型的师资人才。

3.2.3强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关乎质量根本。中医院校在课程管理上应实施主干课程精品化及全部课程责任化,采用PDCA循环管理机制,一步一步地设计、落实。在课程建设改革上,籍精品课程管理、护理西学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或网络课程开发等,打造特色课程。

3.2.4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上,中医院校应继承好的方法如PBL教学、早临床的周见习模式、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模式,再研究实践新方法,如创立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做到理论实验教学独立,编写独立实验教材,打造优秀实验教学团队。

4小结

以专业认证为目标的专业建设虽然面临困难重重,但中医院校首先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危机分析,找准自身不足,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采取积极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如强化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及全体动员的措施,将护理学专业建设提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3-85.

[2]韩丽沙.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7(5):16-19.

[3]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8.

[4]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经历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8-189.

第9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出台,标志着中国护理学科迈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中医护理发展中,如何面临挑战,抓住机遇,取得成效,是中医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重要命题。

1 发展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中医护理专业学生面临岗位选择的压力,而综合性医院就业机会高于中医医院的现实,使更多中医院校护理毕业生与专业不能对口,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严重流失。目前各中医院的护理人员中,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都明显低于中医护士。同时中医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工资奖金待遇等方面不能体现其知识价值,不能体现其在护理队伍中的地位,使其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学术带头人数甚少[1]。

1.2 在职护士的中医知识缺乏 在中医医院的护士中,西医院校毕业生比例大,医院面临着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再培训任务,影响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服务能力的提升及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1.3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2006年,《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全面修订完成,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工作向行业标准化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也就是说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中医护理操作。

1.4 西医护理对中医护理的冲击 西医护理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的中医护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服务对象不仅针对有疾病的人和人群,还关注大众的健康,在治未病、老年病、慢性病、养生保健领域应用广泛。而西医护理理论体系严谨,相对独立,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合理,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有疾病的人群。与西医护理人员相比,中医护理人员除了要学习西医护理知识外,还要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所以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更多。

1.5 中医护理人才梯队不完善 中医护理人员就业后的学历教育以西医教育为主,护士没有机会投入中医护理学历培养体系,导致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与其它医学专业相比,水平有一定差距,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 发展中医护理的优势

2.1 发展中医护理的政策优势

2.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建立了中医护理行业的国家标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010年对中医护理工作了管理性文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2013年首次把“中医护理专科”设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2.1.2 在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目前也呈现多层次特点。在学历教育中,中医护理专业有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相继成立了护理学院,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梯队更加合理。

2.1.3 中医护理的学术氛围逐渐浓厚 中华护理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均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2.2 发展中医护理的学科优势

2.2.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2.2.2 中医护理的方法优势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拔罐、刮痧、熏洗、敷药、推拿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也具有显著的特色优势。

2.2.3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直观安全的特点,以无创或微创为优势,已逐渐成为吸引病人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4]。《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明确了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为护士提供了技术和法律保障。

2.2.4 中医护理的价格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它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医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得到明显关注。如治疗小儿厌食症常用的捏脊疗法;神经衰弱、长期头痛头晕患者应用的药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疾病使用的温泉浴、泥沙浴;佝偻病、缺钙用日光浴进行治疗等等,均疗效显著。此外还有火罐、热敷、熏洗、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医护理是一门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独立学科。中医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1]。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2] 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