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

第1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创新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中教育,而高中生物是中学生的基础学科,它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学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予以密切关注。

2.创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中学生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是人们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某种特定事物的认识,它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创新教育的前提的是学生必须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多的约束。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上交流,并建立情感上相容、人格上平等的民主平等关系。另外,教师要及时的赞扬和肯定学生,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并加强自信。有一次在进行生物授课时,班上有位女同学在课桌内玩弄蟾蜍,一不小心,蟾蜍跑出来了,吓得班里一些胆小的同学开始哇哇大叫,令该女同学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没有批评她,而是亲自抓住蟾蜍并归还给小女孩,要求她别用来吓唬其他人。同时在班里对该同学喜欢小动物的行为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学习不能仅仅有兴趣,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3.生物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

中学生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对现有知识或已有知识的“再创新”,它有别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而现在中学生物教科书中大多是直接给出结论,没有实际的推导过程或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本知识,并适当的进行扩充,使学生对生物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如教师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时,先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史实材料,使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思考。目前,掌握系统的概念、确定的事实已不再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加强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因此中学生生物教学旨在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索

最新研究表明,学生仅学习现有知识或现有结论,会降低其学习兴趣,从而会出现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进行实验探索,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而在教材中编制了大量的生物实验,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以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自主选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生物实验,并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从死板的结论或概念转移到试验步骤、方法以及实验原理上。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试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5.有意识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意在指教师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一些特定情境,教师适当的进行点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试验了解最终结果。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思考,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新知识,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使学生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创新、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祁全新.挖掘校本资源.创新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J].生物学教学, 2012,37(4).

第2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一年级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要求我们老师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另外就是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多联系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听懂、能学。因此我研究了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

创设教学情境,应着眼于既定的教学目的,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物理课成为既让学生明智,又促学生动情乃至“我欲将行”的“活课”。下面浅谈几点我在物理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可定期检查学生预习笔记或者上课前看新课是否有预习痕迹(即勾、划、圈、点等等)。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参与程度,处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发现回答问题积极的、参与热情高的同学说明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的预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听课的效率,增强学生预习的信心和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更高。平时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建模”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课改后文理科的界线渐渐淡化,所以就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就是选择文科的学生也是很有意义的。还有就是教学幽默的功能,幽默语言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学幽默是一种艺术,所以它是很美的,教学幽默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在创造和运用幽默时,既要寓庄于谐,又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生“会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何创新能力。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接上页) [生10]将二氧化碳通过吸管吹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效果评价: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验的设计、结论的得出等过程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在整个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需起到引导、质疑、解疑、记录等作用,不需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将整个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依据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将本版块的内容一一解决,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及自豪感。

案例三:《溶液的形成》片段

问题1:什么是溶液?

[实验]蔗糖、硫酸铜、食盐分别溶于水

[分析]所得到的混合物的特征:各部分成分完全相同(均一),不改变外界条件的情况下,固体不会析出(稳定)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问题2: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实验]高锰酸钾分别溶于水和汽油中

固体碘分别溶于水和汽油中

[分析]高锰酸钾可溶于水,不可溶于汽油

固体碘可溶于汽油,不可溶于水

[结论]1、水不是唯一的溶剂,汽油等也可以做溶剂。

2、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在《溶液的形成》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促实验、以实验促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第3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有好奇心,善于幻想,勇于探索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积极可贵的。例如,在做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时,就有学生提出:甲试管没有吹入任何气体,所以没有变化,而乙试管吹入CO2气体,肯定变浑浊。

我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并说明在这个实验中,甲试管是用来做对照的,但没有对比性,应当改进。如何改进呢? 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可用打气针或注射器向甲试管中反复注入空气。这样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二、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在活跃的思维下认真观察和积极的动手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智力,也就是说,探索创新活动总是同智力活动相联系的,并且要把各个因素协调起来,才能提高探索科学的能力。观察力是探索活动的门户,又是探索活动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传授好方法。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节中,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可能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温度的结论,而忽略温度要适宜。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结论补充全面, 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的正确结论。在《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我带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个怪种? 对此种情形,教师应及时表扬这个学生观察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呢? 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

三、加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习方法 创新学习

一、多问细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是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步步提高。

1、课前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了解将要学习的部分包含哪些知识及其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难点,攻克难关,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阅读,教师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什么叫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

2、课堂阅读。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地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课后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所学的零散知识和复杂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加深理解,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的课外读物,以巩固课本上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二、多思细比,找出差异,掌握本质

物理知识本身既有许多相近之处,又有不同地方,如果不加以区分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

1、同课本中相近内容相比较,如“误差”与“错误”都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不符,但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却只能减小。

2、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作比较,并经常使用图表及网络图等形式把相近的物理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内在区别及联系,既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勤实验、善观察、理解物理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在物理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考试中的实验题仍主要采用笔答形式,容易造成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仅仅背下各种实验的答案,平时反而不认真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但是在各种考试中,出题人总是力图使只有亲手实验并认真观察的人才能考出好成绩。因此,教学中演示实验决不能简单地“老师做学生看”,不能只记住实验结论,而是要教给学生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把握实验过程。实验包括实验选用了哪些器材、如何安装、如何实验、有什么条件、要观察什么、有什么规律等,这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基础,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则一定要手脑结合,先弄清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及规格性能,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共同研究,然后分工协作,做好操作记录,决不能袖手旁观。课后做一些小实验,既可以帮助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三、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不同识记途径,如规律性识记、理解性识记、要点型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纳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四、精选精炼,提高学习效果

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等,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1、循序渐进,精选习题。习题做得多,不一定有效果,反而使学生疲惫厌倦、盲从被动,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和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杜绝题海战术,使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成绩。

第5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实验;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43

一、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好奇、好动、喜欢实验又是初中生的心理共性。“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实验教学是激起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的圆满完成,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概念,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比如在第一课“有趣有用的物理”一课中,除了完成课本相关的实验外,还可补充“喷泉实验”“惯性实验”“覆杯实验”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教学中,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新的。例如,讲“惯性”一节时,教师把一个漂亮精致的花瓶放在桌子边缘,底部压在一张纸条上,然后教师表现出很担心的样子,用力抽纸条,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也会担心花瓶随纸条运动而掉在地上,但当教师快速抽出纸条后,花瓶仍在原位,学生会感到惊奇。这时,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手中的钢笔帽、文具盒等放在一张薄纸条上,照教师的方法做,学生会很有兴趣地仿做,待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快速抽出纸条,花瓶不会掉在地上呢?这样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惯性这节课的学习就会兴致勃勃。

二、利用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很实际的科学,物理课的方方面面都与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相联系。很多自然现象中蕴藏着各种物理知识,这一方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周围,就在身边。利用生动、愉快的现实情境,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借以引入,建立物理概念,阐述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或提示物理原理等。联系常见的物理现象,用已有的知识,科学地加以解释,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而不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 以课堂为舞台,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我们以课堂为舞台,创设课堂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遇到过许多困难,有一些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如:排除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更换保险丝,维修手电筒,维修小闹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改装家庭中的燃具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具体形式应结合当地实际,如学完“电功、电功率”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电表;学了力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修理店参观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大量的实践证明,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例如:在探究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在实际操作中,所需时间太长,实验也难以成功,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既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又能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习。

四、利用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这些知识既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高端科学的基础。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介绍了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许多尖端的科学技术。例如:雷电现象,磁悬浮列车,激光的应用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教学,力图通过展现物理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科学的美好前景,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6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关键词:兴趣;实验教学;幽默教学;物理学史;联系实际

物理难,这句话一直在高中校园内流传,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能否学好物理的心理压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经摆在高中物理教师的面前,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降低难度,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认可、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经过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高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进度,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因素,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超重、失重”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上扎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当矿泉水瓶拿在手中时,水会喷出。然后用手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举高使其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水并没有流出。然后用手提着矿泉水瓶加速上升,可以看到水喷出得更远,此时同学们就会思考为什么自由下落时水没有流出,而加速上升时水会喷得更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仔细思考,得出自由下落时小孔处的水不受压力,加速上升时小孔处的水受的压力变大。从而充分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三、恰当的利用幽默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幽默的教学可以消除疲劳。学习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消除疲劳,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对此,心理学研究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愉悦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皮层兴奋区域就会得到休息,起到了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活动的良好作用。

2.幽默的教学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幽默的语言和内容,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3.幽默的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它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所谓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容易产生快乐感、自信心;在紧张沉闷的情境中,学生则容易感到压抑、不安。教学幽默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精神愉快、情绪激昂。

4.幽默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课中的一些知识即使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推导,也会使学生神经过度紧张,造成身心疲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讲授深奥的物理原理和推导高度抽象的教学公式时,都会夹杂一些幽默的语句。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

四、加强物理教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要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境,如:碰撞、卫星变轨、全反射、核裂变问题等,把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物理教学将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浅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立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情趣,提高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改变课堂的“权威”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讨论活动,并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共同学习,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如在电流的串联、并联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线路组装,与学生一起探究电流的规律,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想法,教师要认真对待,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传授基本知识后,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在透镜及应用中,学生可以根据眼镜、老花镜制作原理,进一步思考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比如汽车反光镜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竞相思考的良好氛围,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电化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合理运用电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电化教学能使物理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慨念和对规律的掌握。教师要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使一些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书面知识变为动态、生动、声形结合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的听觉与感觉,使物理知识能够得到学生的全方位感受。如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反射、传播、成像的过程一一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明确其中的过程。在“物态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技术为学生展现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凝华过程,并配以简单的背景讲解,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变化过程,加深印象;其次,电化教学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时间。传统物理教学将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电教手段的运用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电化教育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让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就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由此可见,在物理课堂上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结合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力和机械”一课中,教师可以引用车辆刹车时遇到的力来解释摩擦力,在杠杆原理中,引入阿基米德的经典名言,并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相关原理的物品,如集市上的杆秤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来引入课堂知识,如让学生解释冬天戴眼镜的学生为什么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变模糊,开水时冒出来的白色气体是什么现象。通过这些生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明白物态变化中升华、凝华、汽化、液化的变化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将更多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提高创新能力;其次,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引导,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4.重视物理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与创新紧密相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以“质疑”作为创新的起点,以轻松和谐的质疑氛围作为创新的“温床”,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中,主动探索,增强创新的能力。课堂提问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提问。首先,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并要耐心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保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热情。学生的质疑、提问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疑问,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对知识进行了研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通过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学生会质疑近视镜与老花镜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不同在哪里。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根据它们的工作原理制作望眼镜,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应改进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指导作用,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巧,用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问,如“筷子放在水中为什么看起来是折的?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提问给学生带来的恐惧感,用一种启发、鼓励的形式,将提问变成一种激励,在提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力。总之,在物理课堂上引入提问、质疑,能够开拓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结合初中生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一、高一新生物理学习产生困难的原因

学生学习高一物理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1.教材因素

(1)从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的变化。初中教材大部分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例如在“弹力”这一问题上,初中教材中,先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介绍弹性、塑性、弹性限度,再通过压尺子、拉弹簧,感受到这些物体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提出这种力叫弹力。至于“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是怎样的?……”初中物理课本中没讲,也不做任何要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变化。初中物理教学大多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归纳物理规律基本上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一旦进入高中,物理教学则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如高一的质点、轻杆等理想化模型,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理想化运动过程,这些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至于高一物理教材中静摩擦力的方向、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矢量问题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3)从标量到矢量的变化。初中大多数物理量是标量,标量运算是代数运算,即使是矢量的问题也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矢量运算也仅限于一条直线上。进入高中,矢量问题就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体系问题,矢量运算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矢量运算的能力。另外,矢量运算常常要用到三角函数的知识,而这一知识要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中才能学到,可见,学科之间的不衔接也加大了矢量运算的难度。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初中的计算,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所进行的变量讨论和分析与“函数”结合不紧密,主要是静态的。到了高中,“公式”已经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速度公式中vt的下角标的t去掉了,变为v=v0+at,为的是更加强调它的动态性。另外很多与时间有关的物理公式,都表明某物理量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x=v0t+at2,x=Asin(wt+φ),而且这些变化规律还往往是非线性的,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一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相应的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数学知识跟不上物理的教学进度,这也增大了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度。

2.学生因素

升入高中后,学生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如释重负,过分地放松自己,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一种是部分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开始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但囫囵吞枣地把高一教材提前通读一遍,而且还买了不少参考书,盲目地乱做习题。但是当通过几次考试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总是很低,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加上又不了解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特点,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初进高中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无情的分数浇灭。

3.教师因素

高中物理教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初中物理教学,对初中物理教材研究不够,而部分高一物理教师又是刚刚从高三下来,教学往往以高三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人为地抬高了初中、高中衔接的台阶。另外,家长和社会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导致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指标,于是有些高一教师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加深、加难,在初始阶段就要求学生一律达到高考水平。这种深、难、急的教学要求,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高一教师物理教学应该采用的策略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该如何解决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1.研究教材,明确初中、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应该熟悉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明确衔接的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以便减缓初中、高中知识衔接的坡度。

如初中《 物理 》与高中《 物理 必修1 》的知识相比较,对应衔接的主要知识如表1所示。

不难看出,高一物理刚开始的部分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因此,高一物理教师要仔细研究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找出对物理问题的语言表达、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别和内在联系,用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使他们感到自然和亲切,从而减少学生物理学习的困难。

2.灵活多变,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中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式不断变换,这是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注意”是有时间限度的,超过限度,注意力下降,兴趣疲劳。一般而言,初中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高中生虽然注意力持续时间会长一些,但是节节课都是一种形式,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推理、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听教师讲,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循序渐进,采用“梯度式”教学进程

所谓“梯度式”进程是在新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一步求成。这里有二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理解上,要循序渐进。例如,在讲重力加速度g(g=9.8m/s2)时,要跟学生在初中学过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g=9.8N/kg)联系起来,说明它们其实是同一个物理量,只是在理解上加深了;在学了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后,要进一步指出,重力加速度g还是一个动力学物理量,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重力场强度。第二,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层层加深。例如,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的作用,求水平面受到的压力。由于在初中学生的头脑中水平面上的物体的压力就等于重力的思想根深蒂固,多数学生很难正确解答上述问题。那么,在学过求滑动摩擦力和物体的加速度以后,仍然要对上述物理模型反复练习,让学生有一个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

4.加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一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关键是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做好物理探究实验。物理实验形象生动,富有动手操作和探索因素,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能触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尽量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研究斜面上物体受到重力的分解,可以把物体放在海绵上,通过对海绵压缩的程度,来判断正压力跟斜面倾角的关系。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往往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学生看到小纸片与硬币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同时落地时,他们感到惊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9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其规律不太复杂。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而且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特别要具有情景想象,空间想象和科学想象等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了信心。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正确引导,循序渐进。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螺旋式上升。

2.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克服学生初中旧学识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到了许多物理学的现象,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会使他们思维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二、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

物理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点。

1.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

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有的学生认为对于简单问题,画图无需完整甚至不画受力图。殊不知即使一时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也会养成这种不良习惯。

运动学中画运动图景辅助解题,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只有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受力情况与运动性质,才能提炼模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

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应要求规范书写。如u、v、μ、ρ、p,m与M等,现实中有不少学生m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

3.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4.要有规范的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方程式是主要的解题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反映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人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能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

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获取信息,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探究式教学的意识。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等。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学生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老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