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策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

第1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一校两区;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不断增多,使各个地区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一校两区”乃至“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在国内高校中非常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了高校办学的竞争力。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对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解决方案。

一、高等学校新校区文化缺失的现象

1.学生的认同感缺失

从软件上来看,新校区虽有常驻的工作人员具体操作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但决策机构和主要人员都留在老校区,人员分散,精力分散,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此外,交通的不便也限制了一些高品质讲座、活动在新校区的举办,导致学生对新校区的亲切感较弱。另一方面,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距离一般都比较远,由于数量有限,教师日常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限制了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不能及时将困难反映给相关责任教师。教师的育人作用被削弱,使新校区学生感受到被冷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教师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此外,师生之间、年级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都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继承,使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难度增大。

综上所述,新老校区之间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之间的差距,而真正的差距在学校氛围,即校园文化的缺失。前国家教育部部长说过,优秀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距在于氛围,优秀大学在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后,形成了本大学独特的文化氛围,有着只属于本所大学的教学特色,与吸引学子的独特气质。由于新校区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文化特色,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

2.互联网介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处于时代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与新型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又进一步推动学生接触学习互联网。互联网在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高前沿信息的同时,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是由于新校区一般建设在城市郊区,缺少课外娱乐设施,同时部分新校区的资金紧张,学校一般优先保证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等设施的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尚未建立,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活跃在网吧中。近年来,大型对战类网络游戏的日益火爆,使学生沉迷在网络中,对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积极性不高,导致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缺失。

3.新校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校园内缺乏参天大树、绿荫成林等代表历史厚重感的标志性物质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了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从而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限制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也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与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为相关部门讲解新校区的优势与潜在价值。协调相关部门在新校区周边修公路,建立餐饮中心,与其他公关措施,增强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并适当举办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教师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笔者认为,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并做出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调查发现,一些资格较老的教师,由于年龄问题,并不注重教师考核,所以需要制定出合理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督促教师与学生课上交流与课下接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活动积极性,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话题,进一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3.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新校区的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特色文化,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为新校区学生专门讲解学校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列举从本学校走出的专科人才,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4.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新校区文化活动的层次与高度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适当的时间,例如节假日,在校园内举行有意义的大型活动,但应注重活动的质量与活动的主要意义。因为高质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的失落感。有意义的大型活动有助于提升新校区文化氛围,更有助与学校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对于高校“一校两区”的现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可以全面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环境下,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校园文化,孕育出气质独特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邬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10).

[2]匡玉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2(4):19-20.

[3]黄煜.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神州,2013(28).

第2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园区 文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如何优化园区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是一个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园区文化的内涵

高校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园区及周围环境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园区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1]

二、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现状

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园区内师生2.6万人,进驻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是赣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学生,总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0%。

通过调查,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园区内部文化建设不足

1.硬件服务设施不到位

由于各高校入驻高校园区时间长短不一,园区内部文化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园区位于市郊,居住人群相对较少、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是园区内学生面临的大问题。其次,部分高校还处于建设当中,绿化面积未能达到标准。园区内缺乏休闲场所,致使园区内环境更像工业区。

2.园区缺乏文化活动

虽然高校园区把高校聚集在一起,但是并未把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未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各高校各自发展,缺乏沟通交流。高校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或协会活动。

(二)高校园区高校之间文化建设封闭

高校之间缺乏沟通。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较早进驻高校园区,故“社团或协会组织活动”和“校方组织活动”较之赣南医学院更多。不容忽视的是“很少交流”的比例在三大高校之间均占很大比例。目前,各高校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这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由于规模小、形式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高校之间也没有进行“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

三、加强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调查得知,高校园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高校积极配合,不断完善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赣州高校园区投入使用已有十余年,但基础设施尤其是园区出行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目前园区四万多学生,只有两路公交路线运行,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道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班次等,改善园区交通状况,美化园区整体环境。

2.加强园区人文环境建设。在园内通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各高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园区内悬挂教育教学名师画像,再现和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身价值;设计反映园区文化精神的雕塑,来激励学生刻苦探索、奋发向上;办好园区专题杂志,充分发挥传媒手段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园区内建筑物、道路、景观的命名工作和园区标识设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园区环境格调雅致有序,人文底蕴浓郁,凸显高校园区文化的特色。[2]

3.构建开放的园区。“开放性”被誉为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和最高的办学理念。[3]高教园区的开放不仅是园区内高校之间的开放,而且是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开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园区内各高校之间的开放。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图书、课程等资源的共享。开展校际选课,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互派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主动为高校和其他社区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高校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如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讲座,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凸显高校园区的整体优势。

4.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4]以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肩负的新的责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建设制度,以制度渗透学校文化的要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为上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美化安全的校园环境,以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铸校。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也被称为“文化的堡垒”。由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园区,为大学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创造了条件。随着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园区必将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琪,杨忠旺.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初探——以湖南大学为例[J].商情,2011(35).

[2]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3]刘海波.国外大学城: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N].环球时报,2001-02-09.

第3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云平台;问题;策略;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7

1 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集成难,兼容差

当前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息系统集成难度大、用户信息采集困难、信息更新不及时、教师和学生一卡通遗失后信息难以跟踪和追回等问题。同时随着校内各职能部门与银行合作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卡,几乎每位教师和学生口袋里都有多张信息卡,且各种信息之间难以兼容,这给师生的日常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无形之中增加了使用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

1.2 重实体,轻过程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似乎他们的工作就是做给领导和师生看的,不管其实际效用如何,只要上级领导来后有看的,师生看到的数字化建设是在动的,年终总结有写的就可以了,而建成后对办事过程、教学效果、科研活动的作用却很少受到关注。

1.3 重局部,轻全局

院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宏观战略性思考不够,没有形成整体思路,有的是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有的是做成了这个部分又忽视了另一部分,有的是注意到这个环节却丢了另一个环节,资源没有完全整合,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又不能实现数据兼容,忽视了数字空间内部的关联问题及与校园各分系统之间的衔接问题。

1.4 重设施,轻管理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于重视信息系统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学校舍得用巨资建设高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楼宇,个别学校也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机器设备和应用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说极为重视,但对过程管理却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且过于混乱,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门人员实行管理,有的学校是随便找几个在校生帮助管理,有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年之内就换了多次;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造成设备大量损失;三是设计的教学及实训内容与当初采购的设备不匹配,使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恰好是新阶段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也是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院校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2 云平台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2.1 云平台

现阶段,已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主要构建模式为面向专一应用,各职能部门相互独立,各功能模块间的接口不一致,数据共享性和通用性较差,数据采集和更新的速度慢,信息实时性差,交互功能和扩展功能不强。在现有体制下,各职能部门的经费、政策、人员等资源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数字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经费不足(超支)等矛盾。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已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满足我们对诸如高性能存储空间、高速计算、高速网络等的需求。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方式以按需、易扩展和付费的方式,利用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等),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2.2 云平台的特点和优势

(1)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终端接入能力和高度的并发处理能力

常规网络服务器通常由于性能、带宽、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在同一时间会限制接入的访问终端数量;而云服务端所提供的则是超强大的服务器群组,其对接入端的数量几乎没有限制,而且其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也是常规网络服务器无法比拟的,可以提供高并发处理功能和高速大容量的数据处理、存储功能。

(2)有助于消除“教学资源孤岛现象”

在云服务端,对数据所采用的是大规模的集中存储方式,这样可以使数据与平台分离开来,做到跨平台共享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源孤岛现象”。

(3)有助于完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水平

各院校的科研、实验环境和设备各有特色。如果想要独立构建一个设施完善的科研环境,不仅资金投入高,而且由于专业发展快、变化大,利用率也很难保证。如果采用云服务模式,则可以共享实验环境和科研数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4)提供对有关学生数据的深入挖掘功能

云服务可以搜集、汇总海量的学生相关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生食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学校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得出相应的统计数据,为学校定制服务、制订计划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常用终端(手机、电脑、IPAD等)访问这些资源数据,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决策参考。

2.3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

传统数字化校园是对学校基础设施、教学内容、教育活动、教育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互联而构建的虚实融合、信息无缝流通共享、智能适应的均衡化数字生态系统。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数字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成长和学习环境。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的内涵要比传统数字化校园更为广泛,传统数字化校园只是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展现方式。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通过互联网一方面将各个数字化校园平台链接起来,另一方面与大型教育机构、教育平台提供方、教育资源提供方链接,将资源和平台聚集在一起,再为整个平台的用户提供服务。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其总体架构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第一层:IT基础设施层。通过整合传统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资源以及扩展性能更强劲的硬件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采用底层虚拟化软件将硬件资源虚拟统一进行管理,提供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即云计算中的IaaS云。

第二层:应用支撑平台层。除了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第三方的中间件外,应用支撑平台包含公共数据中心平台、身份认证与管理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流程引擎平台、统一通信平台、移动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和公共资源库平台等, 这些平台是构建业务应用的基础平台,提供了数据、展示、身份、权限、消息、流程、移动化、分析、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服务。

第三层:平台应用与应用聚集层。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应用业务系统,具体包括学生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教师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学习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等等。这些应用以SOA技术实现,使得应用服务能方便地重组。另外,通过支撑平台可以集成目前校内已经部署的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管理,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步与交换,消除现有的数据孤岛,使得这些应用与新建的应用互联互通。该层与第二层共同组成云计算中的PaaS云。

第四层:应用服务层。即云计算中的SaaS云,面向最终的用户。用于整合校内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提供统一的入口,实现各种业务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并围绕各类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环境,满足学校用户在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协同交流的需求。这一层为最终的用户提供综合服务,服务可以是任何环境的信息服务,比如可以是PC端的学生管理服务,可以是移动终端的领导办公服务。

2.4 云平台环境下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校园门户信息系统。提供三维虚拟校园漫游,校园新闻、公告的,问卷调查、RSS订阅、校内搜索、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网络投票、教育咨询等服务。(2)博客系统。提供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相册、日志等服务。(3)迎新服务。提供招生管理、新生服务、迎新现场管理、迎新统计分析等服务。(4)学生工作管理服务。提供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服务、学生奖惩助贷勤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素质拓展管理等服务。(5)离校服务。提供离校服务、现场离校办理、离校情况统计等服务。(6)人事管理服务。新进人员服务、人事信息管理、校内调动管理、离退休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教师研修、校内外进修,教师信息管理与检索,电子备课等服务。(7)教务教学服务。提供教务工作管理,教务排课,监考安排,课表管理等服务。(8)网络学习服务。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家长互动,信息查询,学生生涯规划等服务。(9)考试分析系统。提供组卷考试分析,无纸化阅卷,教师权限管理,考试组织与安排,制卷,网上在线评卷,考试统计管理,测评反馈等服务。(10)教学资源服务。提供学校特色资源,数字化课堂,资源采集汇总等服务。(11)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提供库房货物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场地使用预定与管理等服务。(12)教学评价系统。提供师生互评,学生学习曲线分析等服务。(13)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提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展示,校园文化展示,艺术特色教育等服务。(14)生命价值教育网络系统。提供校园社区服务,心理健康测评,学生活动管理,安全保卫,考勤管理等服务。(15)校园一卡通系统。提供校园一卡通相关的系列服务。(16)互动教学系统。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互动教学,信息反馈等服务。(17)视频点播系统。提供在线视频播放,课堂录制,视频会议,微格教学等服务。

基于高层次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以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为出发点,为学校各类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基于云平台建立的数字化校园,不仅是网络与服务的融合,也是专网所构成的教育平台。让学校、业务、服务、信息直接参与互动,形成有直接价值的产业链、价值链。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具有高效性、高可靠性、跨平台性、服务规模有伸缩性等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和需求来做动态的调整,即同一个云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而且云服务完全可以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样计费、收费,方便快捷。

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云终端(PC、PDA、手机、笔记本电脑、U盘、MP3等),广大师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实现食堂消费、校园出入安全管理、考勤、打水、机房上机、图书管理等功能。因为所有资源来自于“云”,师生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便捷终端来获取相关资源,而不需要了解运行服务的具置和地点,不需要花费财力、精力去维护,甚至可以并行处理超级数据和运行海量计算。

有了云计算平台,校园的所有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安全、科学、规范。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校园的生活更加便利,与学校的互动更加快捷,也能让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和教师之间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万里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03:356-362.

第4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

中小学可以说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潜意识下的教育力量,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认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对于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内硬件条件的改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学习风气,是一种培育人格、塑造人格的良好校风。

教育理论界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几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有些教育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属于校园环境中的一类亚文化,它并不隶属于正式的文化范畴。其次,有些教育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群体性质的文化,是由群体性关系所建构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学习交往和日常互动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再次,部分教育学者也将校园文化的各类影响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将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等都划归为校园文化的概念之中。最后,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它将学校教育进行了完善,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中有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各中小学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运用教书育人、风气塑人等多种教育形式,尤其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心理素质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很多中小学也都在致力于校园的美化程度、学校的建筑设计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目前,各中小学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鲜明特征,便是注重从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多个层次来进行教育,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注重用环境来影响师生的意志、行为、心理等。

综上所述,从学科研究成果和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在中小学校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h境的背景下,研究学校领导者、学生和教师等各类主体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结构,并且这种文化是在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展开、形成的。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趋于表象化。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只是一种单调或是表面的活动,并不具有实质上的价值和意义。从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来看,学生受当前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念的侵害,受网络文化中多重文化形式和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当前的中小学生经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逐渐限于自己窄小的小世界中,而不去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可见,校园文化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改变学生生活状态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虽然我国在极力倡导推行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等多种原因而导致其进展缓慢。许多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视不足,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中小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不仅没有完全呼应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和追求,有些学校甚至是只重视学科间的竞赛和考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著名教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而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还不能完全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的心灵,同时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很多课外作业也影响了学生开展学习以外的校园活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较为松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地去整合各类因素,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还没有达到整合各方资源的水平。究其原因,部分可以归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没有完全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的最终目的还不太明晰,缺少文化自觉性,没有完全意识到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种意识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很好地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再加上资金不能周转、学校场地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活动场所缺乏等因素,有的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陷入困境。布局不合理、考虑不周全、艺术性不强等问题,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松散的后果。

四是校园文化欠缺人文关怀。目前,有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较为欠缺,对于人格和品性的培养还较为不足。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去明白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去适应这个社会所规定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教育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感受到教育对伟大人格的塑造,这也是我们一直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原因。例如,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学校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将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传授给学生,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但是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还需要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获得人生的准绳和理想。所以,对于目前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人文精神的欠缺仍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深度。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趋于表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明确,未深入。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学生当作客体去教育。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在“填鸭式”地灌输教学计划中所需要教授的知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独立思考。由于教学过程的单一化,才使校园文化的最终作用者――学生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精神,没有体会到求知若渴的文化精神。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不仅需要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去赋予教学一种创新性和生命力,更需要学校领导去加强学校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性和时代性。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校园精神是学校内的成员经过长期熏陶而内化在心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而校园文化优秀传统形成后,必然会感染每一位师生。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各中小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如国外中小学会设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除此之外,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更是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和提升校园文化质量的中流砥柱。因而,提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他们有效配合,也需要校方领导的足够重视。

三是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多重因素。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的积极发展也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顺利构建的,它需要整合多方因素,釉毖校的各种力量,并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开展文体活动、完善校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参与校园文化的研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它需要一种科学、冷静、客观的研究精神去探究。统筹和整合各方因素,不仅需要校方将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实现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5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

作者简介:李忠林(1976-)男,四川剑阁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49-0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迈向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迈向“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教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二者之间是互利共赢“相辅成而得益彰”的关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需求和支持,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又助推和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的定义之一,就是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数字化校园则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对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课题以及生活服务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整合与集成,并实行统一用户、统一资源和统一权限控制的管理,把高校打造成为现代化、具有高端科技的学习乐园。

(二)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拓宽了高校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维度,其次扩展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和效率,而且让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实现质的飞跃。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为学生创造出多彩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的学习环境[2]。为高校的办公、服务、安全、制度等管理提供了便捷,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高校立足长远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的结构

高校数字化校园结构,就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硬件与软件构成的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务系统。把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紧密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将高校与外界架起一座信息桥梁。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管理系统,以互联网B/S管理为模式,以数字化为平台,用一个帐号进行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高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实际的教务管理。

2.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模块综合信息的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师资、教学计划、智能排课、考试、选课、成绩、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等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教学。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提高办公效率,使高校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实现共享信息,改变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与管理,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数据库和非接触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辅助手段,将校园的各项设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学习环境。一张卡便可完成开门、考勤、就餐、借书、用电等活动。

5.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用户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可以轻松获得所需信息。高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平台,有力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高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

对数字化校园没有做深刻的理论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盲目跟风,不进行严格的研究论证,就开始草率投资兴建,等校园网建设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以软硬件相结合、科技和技术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可许多高校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在硬件的建设上不遗余力,而在软件的投入上又及其吝啬,形成光顾修路不管造车的局面,虽然具备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不能完全彰显科技带来的高效率、高利益。

(四)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

高校各个部门系统各自为营。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建校园网,然后开展数学化校园建设的,而在使用校园网期间,一些部门就已经使用其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懒于进行系统与信息的更新,出现系统之间信息的不一致,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从而使数字化校园形成信息孤岛[3]。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6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45-0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极大的发展。随着各类新技术不断出现,带来的新挑战日益凸显,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的挑战下,高职院校对现代信息化建设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校园网建设、多媒体上课。其次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状态。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创新技术认识比较落后,不利于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缺乏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资源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现有的资源大多较分散,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不能网上查看。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已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但因其建设标准和软件接口的设计标准不够统一,不利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也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开发。同时,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资源缺乏创新、质量不高。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欠缺

随着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落后。在新挑战下,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依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部分教师获取、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存在较大欠缺。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迟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信息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未能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高职院校未能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然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显得较为迟缓。还有部分教师过分热衷于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

首先,要提高对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特别要提高技术创新挑战下的信息化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建设,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在信息意识,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再次,面对技术创新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学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统一规划,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加强优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有效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首先,鼓励教师在重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开发、共享、共建等有效途径发掘信息资源,建立集课程录像、课件、电子教材、考试题库、文献资源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其次,对信息资源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开放,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再次,要搭建如精品课程共享课、网络课程、网上教授工作室、专业教学资源库、网上教研等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技术创新下的新挑战,因此需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第一,从加强培训入手。充分利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知识讲座等,每年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第二,从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入手。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应用的优秀案例评比等形式,激励教工加强信息技能的自我学习。

4.加强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服务平台调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构建集灵活性、创新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等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1)

[2]刘维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7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s-0203-01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整个高校辅导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已经提出,立马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些试点取得成功之后,这一制度被迅速在全国高校之间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之而来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更为注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了辅导员专业化进程。部分高校也针对辅导员开展了相应的专业培训课程,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活动,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都表明未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发展趋势就是进一步推进其专业化发展。

学生辅导员对于学生和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最能接近学生一批人。因此这一群体的素质直接对于高校在读学生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一群体的素质也将对于整个在校学生的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力行,能否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对于我国高校教育能否成功尤为关键。

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指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是由职业转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非专业到专业,专业到较高水平。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指通过对于高校辅导员科学的培训和管理之后,使他们掌握了针对高校学生辅导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与时俱进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因而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体。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由于起步较为,尚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阶段。在推行期间遇到了种种问题。就目前的状况看来,尽管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还是暴露出了种种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基数过大,相应高校辅导员人数众多,因为高校辅导员之间的素质、职业技能、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对于实行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困难。难以规模化进行培训,需要结合各自的情况具体处理。

(2) 高校辅导员自身重视程度低

由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最近才被提出和重视的一个话题,因此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大部分对于这种专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校的工作重点仍旧是科研。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也就被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辅导员不仅要完成在校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辅导以及难题解惑等问题,同时还要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进行强化。

(3) 高校辅导员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一个完善或者完整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大量的高校辅导员都是有学生直接提拔上来,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实习经历。因此这样对于整个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所提到的我国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明确问题产生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 强化高校辅导员自身意识

对于高校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使高校辅导员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专业水平上的差距。只有自我意识到差距,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知识以及必要的专业技能。通过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完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转型。

(2) 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需要尽快的建立并完善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些专业的高校辅导员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梯队,不过的提拔优秀合格的高校辅导员人才。

(3) 整合多方资源,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高必要的支持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可以提高整个高校在校生的素质水平,因此必须也有必要集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发展下去。可以调用的资源有科研、学术、学生会、社团等多方力量。

(4) 给予高校辅导员适当的奖励激励

适当的奖励激励措施会激发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从内在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去强化自己专业水平和技能,这样对于实现全面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4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一个看是简单但却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是却最能够提高在校生学生质量的基层工作。为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意识,建立完善全面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多方力量加以合作才能实现专业化进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我国高校要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被迫需求,也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这一过程会面临多重困难,但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对症下药,会加快专业化进程,从而对于高校的教育总体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 贺甲宁.论稳定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键[J].现代教育,2012,17:56.

作者简介

任鹤飞(1985年8月―),女,助教,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刘华(1984年9月―),男,助理馆员,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8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性。当前,创新成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依靠,因此高校也非常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陈秀华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行动指南,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调控手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保障条件。周铮华等认为,校园文化与创新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保证。杨坤认为,高校应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朱凌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林刚认为,高校可通过明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业教育机制、更新创业文化设施、开展创业主题活动等,整体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是保障学校发展、师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设施,侧重于硬件方面。学校的选址、学校的规模以及学校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师生学习是否得到保障。体现在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办公环境、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实验室、教学设备、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生活环境包括住宿条件、食堂条件、学校规模、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文体娱乐场所以及周边交通生活是否便利等。

(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对应,侧重于软件方面。有了办学的物质条件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需要提升高校的人文精神层面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高校的办学目标、核心价值理念以及理想追求。此外还包括师生的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以及社会声誉等方面。高校的精神文化一旦确立,对于学校师生员工是无形的激励,也是学习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来的高校一系列规章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学校的教学发展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运行。这套规章制度约束适用于高校里的每一个人。针对教师的有教学科研管理、职称考核机制、人事安排、财务制度等。针对学生的有学习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考试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外在约束。

(四)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具体的行为表现,从教师方面来说,具体包括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教师是否为人师表、认真执教,以及是否开展科学研究。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加各项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的情况,到课率和考研升学就业率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从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等不同角度,围绕创新能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的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天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是否突出。在国家提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在信息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有多种定义。综合各种定义认为,学习能力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获取、加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并且通过人脑存储、记忆,转化成自身新的知识,包括搜集整合资料文献、阅读、理解、记忆、写作、表达、使用工具等能力,学习能力是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此过程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能否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比别人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新知识,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

(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创造思维包括批判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不盲从,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都是在批判中创新的。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F为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思维等。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奉行60分万岁的学习原则,不求甚解。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有关。在应试教育中,一切以分数论,对于少部分大学生来讲,及格就是目标。还有就是高校教育问题,比如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够重视。其实归根结底在于现阶段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欠缺。

第一,重视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办学教学硬件设施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软件建设并没有跟上,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物质保障充分而精神激励不足。

第二,制度文化中存在着各种制度健全但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另外存在着不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问题。高校的一些制度文化中,规章制度健全,但是执行力不够。比如奖惩不分明,特别是表现在学习以及考试纪律中。弹性学制的推出使得学生在自我选择学习任务时更加人性化,更加灵活,但同时也使得一些自我约束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有了懒惰和逃避的借口。有些学校考风考纪也有问题。对于学生的个性方面重视不够,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一直存在。一刀切的管理机制扼杀了很多大学生创新方面的潜力。

第三,行为文化中创新氛围不浓厚。当前很多高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如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但总体上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活动不多,有的学校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但更多的是象征性开设,局限于书本和形式上的要求。虽然也有挑战杯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这是上级部门布置下来要求学校举办的。有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表现抢眼,确实有不错的参赛作品,但是对于文科院校可能略显尴尬,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投入也略?@不足。有调查显示,假设你现在对某个问题有新的看法,想进一步研究,因为欠缺研究经费而向学校或者学院申请,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选择“很难获得资助”。这说明学生本来想进行创新活动,因为缺乏经费支持而不了了之,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压。

三、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提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有些学校网络都不发达,图书馆资源也很匮乏,大学生纵然有好的想法也因缺乏研究的环境以及硬件基础,使得创新活动很难开展下去。高校在做好硬件建设方面,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室,搭建大学生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在学校发展理念中,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和己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竞争、创新精神。

第9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信息化建设 民族院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widely used in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to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nagement, discus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solve.

Key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PQR我校近年碚攵越萄Ч芾硇畔⒒建设,尤其是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颇多探索和努力,旨在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本文主要针对中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揭示了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民族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 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ST为适应现代化实验教学管理的要求,在实验教学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成为一种趋势。

1.1 适应民族院校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任务的落实、课程安排、学生分组等都是人为安排,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统计也是通过人工制表汇总,导致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负担繁重。只依靠有限的管理人员去完成实验教学的管理,不仅费时,而且效率低,必然影响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因此,进行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实验教学无疑成为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

1.2 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的需要

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包括实验课选课、排课管理,实验指导教师的管理,实验场地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实验课成绩管理等等。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主要运用手工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管理和交流。在操作中往往存在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教学信息变更不及,统计数据信息困难等缺点。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运用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实验课网上选课、排课、调课管理,实验室场地利用管理,实验课成绩管理等,才能确保实验教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

1.3 实现实验教学评估的需要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设备和场地要求等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理论教学评估的方法无法适用于实验教学评估。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从而方便了实验教学信息的统计,提高了统计信息准确性,进而有利于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2 民族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族院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在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

2.1 实验资源整合不深入、不彻底

实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理念与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场地与仪器设备。U为了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加强实验室共享与开放,学校通过整合实验师资、实验设备资源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并在教务系统中初步实现行实验教学任务维护、实验选课排课管理。然而在进行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学院整合到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设备、师资等仍然按照传统的学院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心统筹管理、资源共享。

2.2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采用教务系统进行实验排课并生成实验课表,必须要有一定生师比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排实验课前确定实验课上课老师、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然而由于而在实我校实验师资人员匮乏,特别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因此,在系统排课过程中,无法在教学规定的排课时间内确定代课老师,而是采取代课老师待定等标记注明,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准确性。

2.3 教学理念与管理制度落后

民族院校长期以来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其办学模式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V实验教学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相关管理文件往往借鉴理论教学的管理文件,各种教学资源都优先满足理论课堂的需求,导致实验教学理论陈旧,管理制度落后,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在进行实验排课过程中,多数学院优先排理论课的时间地点,导致实验课的排课只能见缝插针。实验教学相关管理文件仍然延用手动排实验课时的文件,有些制度已经不适应实验教学信息化改革,甚至是有碍于信息化改革。

3提高民族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加快实验教学管理网络信息化步伐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要途径。W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高校也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为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创造了契机。我校实验教学中心需要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促进人、财、物资源的集中管理,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为了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务处要加快实验教学管理网络信息化步伐,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实验课网上选课排课,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3.2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优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各高校所含专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形成比较规范统一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模式。X随着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师资处于相对缺乏状态,高校教学改革又使得各类实验项目不断增加,导致实验教学面临很大困难,采用信息化手段成为解决实验教学困难的一种有效手段。Y为了适应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实验教学管理体制,针对不同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要现实验课网上选课、排课以及成绩管理,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3.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对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信息化管理,采用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做任务、排课,调课以及成绩管理等,需要组建一批稳定的、专业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这些管理人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熟练操作教务系统,在系统中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利用信息化数据进行实验教学质量分析等,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民族院校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4 结语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民族院校要抓住契机,积极进行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L芟钅孔手褐心厦褡宕笱

注释

P 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23-25.

Q 卢艳霞,黄辉,蒲孝文等.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157-158.

R 陶国林,曾晓松,肖夏.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197-199.

S 陈一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1:97-99.

T 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9):138-140.

U 李平,高东锋,徐进,毛昌杰.推动大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5.

V 舒翠翠.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6.1:51-52.

W 李建楠,刘玉峰,李春辉.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