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旅游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
关键词:旅游意识;旅游意识主体;旅游业;关系。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三)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
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在对发展旅游利弊的充分认识上,东道主居民应该意识到热情好客、充分展示当地淳朴之风也是旅游吸引力之一,而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对其也是利大于弊的。多克西(doxey)于1976年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提出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间要经历融洽、冷漠、恼怒、对抗的过程,直至发展到最后阶段[5]。而为了避免东道主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后阶段,政府、东道主居民和游客都必须做出努力,重要的一点就是东道主居民应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较不和谐阶段,应避免或改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游客冷漠、恼怒甚至发生对抗这些现象。
(四)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上。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行业,整体旅游产品的构成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4个方面,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5]。旅游企业提供给旅游者所想、所需的旅游产品是关键,任何时候都为旅游者着想,提供发自内心的服务,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贴心的服务是旅游企业旅游意识的真实体现。
(五)旅游意识主体相互关系分析。
作为旅游意识的主体,他们的旅游意识是互为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从业者、东道主居民和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共同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政府部门对旅游业所采取的政策、对大众的消费引导、对旅游企业是否扶持、对东道者居民参与旅游是否鼓励直接影响着所有旅游意识主体。
在这些旅游意识主体中,政府部门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直接对其他旅游主体产生影响。旅游企业与东道主居民、旅游者的旅游意识相互影响,同时都直接对当地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的产品或从业者服务态度好坏影响着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效益对东道主居民的惠及又促进相互之间的关系,旅游者有较强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消费上,对旅游企业又起着推动作用;旅游者旅游意识强弱对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会促进改善旅游企业人员和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因此旅游意识主体各自的旅游意识在独立的基础上又有互动和相互影响。
三、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一)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会带来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培育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当地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提升后,对发展当地旅游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居民增强旅游目的地意识,能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风土人情、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继而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可使旅游的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四)企业旅游意识提升能壮大企业实力并正相关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作为企业,其旅游意识除了体现在自身的经营意识和对游客服务意识上,更体现在企业对其在旅游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上。一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做得越好,对其本身的发展也越有利,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企业强,则旅游业兴;企业弱,则旅游业衰。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口碑相传,企业的旅游意识提升,可以壮大企业实力,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旅游意识对地方旅游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市旅游发展为例。
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总面积1.73万km2,总人口252万,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莲都区、龙泉市及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景宁、松阳7县,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清纯山水、风雅古朴的丽水,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林、洞、瀑”于一域。丽水森林覆盖率79.1%,被誉为“浙南林海”。丽水市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多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丽水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畲族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服饰、饮食、婚嫁、宗教等习俗风情。浙江丽水市旅游业的发展,能使人深刻感受到旅游主体旅游意识加强后整个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和现状。
(一)政府部门旅游意识对地方旅游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的地区,前几年旅游业一直都默默无闻,然而在近几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丽水旅游业发展迅猛。
1.积极的政策对地方旅游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007年以来,丽水“一批大景区建设”特别是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几年的积极有效的创建工作,现有12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打破了丽水高等级景区仅缙云仙都一家的格局。丽水在高等级景区的保有量上已经跻身全省中游水平。
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1 550.13万人次,与2007年相比增长79.35%;旅游总收入86.87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76.6%。这两项指标连续多年均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从2007年起连续3年增长率位于全省各市首位,不断缩小了与全省旅游产业水平差距。旅游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贡献逐年加大。从2007年至2009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从11.57%增长到16.03%。特别是2009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艰难环境中,旅游经济不降反升的喜人形势,为丽水提振信心,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2.政府引导当地居民旅游消费意识对发展当地旅游的作用巨大。
2009年有关部门组织发放30万张“丽水旅游惠民卡”对所有的旅游景点采取对折的优惠政策,丽水市及下辖县都曾推出“丽水人游丽水”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舆论和行动上都给当地居民深远的影响,旅游观念深入人心。
(二)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对旅游的影响。
1.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涨。
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逐步提高后,对发展当地旅游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除了一些企业还有个体都投身到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来,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很多偏僻山村利用自己独有的乡村特色办起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让游客在夏季享受山村独有的凉爽,能吃上农村家养的鸡、鸭、猪肉及农家自种的乡间小菜,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又满足了旅客的需要。这些东西在乡村祖祖辈辈都存在着,但只有当全市大发展旅游时,农民们才会有去开发旅游项目的意识和行动,而外地的游客也是在这个城市发展旅游时才感知到这些旅游信息,潜在的旅游动机才被激发出来。
2.地方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丽水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曾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被戏称为“浙江的西藏”。但随着近年来丽水的发展,丽水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和丽水的旅游业发展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丽水的山和水以及这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令很多游客非常向往。许多游客在丽水的农家乐避暑养生甚至还在这里过独具风情的乡村年。
五、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1.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进行引导、推动及宣传。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门会对旅游相关主体、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引导和推动的前提是政府本身的旅游意识要非常到位,在政策、产业规划、管理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旅游意识会随着社会舆论导向的培育而发展起来,会成为一种“流行”,旅游也将会成为普及的一件事。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营造气氛,也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培育这样的意识。比如广东就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从小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7]。
2.旅游行业的创新对旅游者的吸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正在转型,在原有的消费空间饱和之时,新的消费空间也正在形成之中。在基本生活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许多人已经把消费目标转向文化、精神消费领域,旅游市场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趋势中。而大众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而另一方面又要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外界的潮流和流行对大众的吸引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消费点,创造流行,让游客永远对旅游有新的期待。
3.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作为旅游主体之一的旅游者,旅游动机不一,对旅游的认识和体验到的旅游感受各不一样。当旅游的内涵被旅游者越多地体验到和感受到,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行为、态度将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3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8]。虽然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并存,但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旅游出游机会增多,旅游者低层次旅游体验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转向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单一的观光到对知识的获取,从获得外部满足感到个人自我实现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更深刻,旅游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吉祥。对营造攀枝花旅游意识的几点思考[eb/ol]。
[2010-10-07]。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
asp?id=86728&spage=1.
[2]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93.
[3]提升国民旅游意识还需政府加强服务[eb/ol]。
(2009-04-17)[2010-10-07]。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9-04/17/content_11195610.htm.
[4]高云。简析发挥内向型旅游业市场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激活作用[eb/ol](。2009-11-06)[2010-10-07]。
lunwennet.net/profession/091106/09322588-2.html.
[5]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24-126.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7.
[7]粤率先推国民旅游从小培养旅游意识[eb/ol]。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
关键词 天津地区 生态旅游 资源 建设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各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天津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天津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优势,在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提出了“一带五区”的发展理念,一带为海河旅游观光带,五区分别是指: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并且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旅游建设模式Ⅲ。同时,天津地区在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饮食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天津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我国在具备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地区广泛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天津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业基地,从地理位置、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建通运输等方面进行考虑,天津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只要适当加以引导,生态旅游并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
1.1交通资源条件优越
天津地区处于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位置,并形成以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这是建设生态旅游的基本资源要素。游客在选择旅游区域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交通的便捷性,而我国江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开展了生态旅游的建设,但是由于受到交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旅游产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同时,天津地区与北京、辽宁、山东等具备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市毗邻,并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可以实施打造环形或线形生态旅游区域。
1.2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是建设于丰富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天津地区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生态自然环境均十分丰富,为建设具有天津地区特色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地区的海河旅游观光带、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都为天津地区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天津地区的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等也全面展现了区域的深厚文化及历史底蕴。
2 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创新途径
据天津市旅游管理部门统计:2010年上半年,天津地区共接待国内游客4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13.5%;接待海外游客86.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由此可见,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潜力巨大,必须牢牢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创新突破和全面发展。
2.1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根本是环境保护,也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天津地区生作为我国北方的重工业中心,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因此,天津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一定要通过宏观政策的调节和协调,促使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心的转变,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重工业企业要迁移到远离市区的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民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随着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态环境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客观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也客观体现了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天津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应该遵循“越是自然才越是人类的、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价值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原则,充分利用风景区景点独特性、原始性、不可替代性等明显优势,展现特、奇、野、原始的风貌。
2.2打造区域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抢占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旅游产业管理部门和景区开发单位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目标,并结合本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优势,逐步树立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建设和经营理念。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条件是国内其他旅游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为生态旅游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点,进而有效增强了天津地区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另外,在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景区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缺乏对于整体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因此,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要力争实现天津元素、中国元素、世界元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逐步扩大天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2.3适时调整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经营策略
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天津地区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整体经营策略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经营上可以参照伦敦、巴黎、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面保证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规划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整体经营策略要实现向市场运作方向的转变,加强各部门、行业的对接和融合,进而促使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品牌、旅游品牌得到更大的价值体现。
2.4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
目前,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已经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各部门、单位在协调中存在潜在的利益矛盾,进而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出现与规划方案不相适应的现象。针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天津地区一定要注重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在对区域地质资源、生物资源等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遵循有序、适度、分层次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酮苯脱蜡 一段过滤 蜡含油 降低 收率
1 前言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酮苯脱蜡装置于2010年8月复产。装置主要采用一段过滤方式加工蒸馏石蜡基油的减三、四馏分油,生产三种油半成品,过滤后的蜡膏作为其他装置原料使用。受加工方式影响,复产初期一段过滤后的蜡含油量较高(最高时达到了32%以上),造成了油收率偏低,增加了能耗成本。因此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调整,将一段过滤后的蜡含油量降至了18%以内,提高了脱蜡油的收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蜡含油量较高的制约条件
2.1 生产工艺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酮苯脱蜡装置主要采取一段过滤的方式生产脱蜡油,由于没有蜡脱油系统,无法对蜡膏中的油进行回收,并且过滤后的蜡液不经过二段过滤,直接送至其他装置做原料使用。因此蜡含油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装置的收率急能耗。
2.2 原料组成
装置原料以蒸馏装置的减三减四线为主,原料中主要成分为环烷烃、正构烷烃以及异构烷烃等,蜡含量较低,在过滤操作时滤布上的蜡层较薄不易过滤,影响操作。
2.3 溶剂组成
装置溶剂使用的是丁酮甲苯的混合物。丁酮是一种极性溶剂,是蜡的凝结剂,对蜡几乎不溶解,对油的溶解度也较小;甲苯是一种非极性溶剂,对油的溶解度很大 ,对蜡也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丁酮、甲苯都不能单独用作脱蜡溶剂,只能混合使用。在整个脱蜡过程中溶剂的组成非常关键,合适的丁酮和甲苯组成,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蜡膏含油量,提高脱蜡油收率。
2.4 加入的溶剂比及溶剂温度
丁酮是蜡的凝结剂。一次溶剂除了对蜡起凝结作用外,对于蜡晶粒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使油料粘度降低有利于蜡晶生长 ,另一方面蜡分子扩散距离加大不利于蜡晶的长大。二次溶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输送阻力,鉴于本装置实际情况,二次溶剂加入意义不大,因此未加入。三次溶剂能进一步降低溶液粘度,使蜡晶体表面上的油得到溶解。同时三次溶剂温度比原料温度高10℃左右,直接注入原料中,由于没有混合设施,温度达到平均温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直接接触高温部分的蜡融化快,对蜡颗粒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三次溶剂的加入量对蜡含油量也产生了影响。
2.5 降温速率
蜡生成的晶核数目与过饱和程度的大小有关,也与从过饱和到饱和的时间长短有关。如果过饱和程度大,从过饱和到饱和的时间越短,生成的晶核数目就越多,结晶越细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冷却速度,使蜡结晶完好。所以结晶系统的操作好坏对蜡含油有直接的影响。
2.6 过滤系统的操作
本装置只有一段过滤,原料中的蜡含量较低,因此在设备相同的情况下,对滤机操作要求与其他同类装置完全不同,滤机的冷洗量及喷淋情况、真空度、转速等都直接影响脱过滤后的蜡含油量。
3 根据本装置的生产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在蜡含油影响因素里面,生产工艺、原料的轻重、馏程、含水及焦质等无法被本装置控制,而且这些因素是较稳定的因素。溶剂组成、溶剂加入点、溶剂稀释比以及降温和过滤系统操作的可进行调整。
3.1 调整合适的溶剂组成
生产初期,考虑原料中的蜡比较少,因此加入的甲苯量不多,溶剂中的丁酮含量约为65~70%,但蜡含油量效果反而不理想,通过逐步提高溶剂中的甲苯含量,使丁酮的比例降至60~65%,蜡含油量改善明显,配合其他措施,蜡含油量从最初的32%左右,降至17%左右。
3.2 调整溶剂比及溶剂温度
本装置原料蜡含量较低,蜡分子扩散距离较大,一次溶剂比若过大,在溶剂中的丁酮量可能超过使蜡结晶所需要的凝结量,而且会进一步增大蜡分子的扩散距离,最终造成蜡结晶颗粒过小,影响过滤效果,无法降低蜡含油量。本装置开工正常后,多次对一次溶剂比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了一次溶剂比在0.7~0.8:1较为合适。
三次溶剂主要作用是稀释原料,靠在溶剂中的甲苯量溶解油,加入三次溶剂后,能进一步降低溶液粘度,使蜡晶体表面上的油溶解,提高过滤速度和降低蜡膏含油量。在本装置原料中油的较多,因此加入的溶剂量也相对较大,我们将三次溶剂比控制在1.25~1.5∶1之间,装置的蜡含油量从32%左右降到20%左右,效果明显。
同时计划把三次溶剂以分布管的形式加入,降低对蜡晶核的破坏程度,降低原料和三次溶剂温差对过滤效果的影响。3.4 调整降温速率
由于原料的组分与其他同类装置不同,我们认为蜡的结晶对冷点温度、冷却速度等要求也不同,因此对冷冻温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为控制结晶初期的降温速度在90℃/h,对原料冷却器的冷源进行流量调节,保证原料进出口温差在10℃左右,同时控制原料氨冷器(冷-2)的出口温度在-3℃~-9℃之间(生产不同原料时,控制的温度略微不同)。以往生产不同产品时,原料氨冷器(冷-3)的出口温度依照产品倾点确定,但在生产HVIP8时,依照这个原则后发现,蜡的结晶效果和滤机的过滤效果极差,反而增加了蜡的含油量。通过对冷-3的出口温度分阶段调整,同时提高三次溶剂和冷洗溶剂的出口温度,解决了蜡含油问题。
3.5 调整滤机操作参数
(1)对设备进行检修改造,保证喷淋均匀分布。
(2)对滤机的冷洗进行了调整,加大中部真空区域的冷洗量,减少高部真空区域的冷洗量,使尽量少的油进入蜡回收系统。
(3)控制真空度在0.035MPa,既保证将蜡饼中的油尽量抽干净,又不至于使蜡饼紧密,影响油的吸入。
(4)加工量控制在适合滤机负荷范围内,并将温洗滤机后含油量较多的温洗液作为滤液使用,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蜡含油量,提高了收率。
4 结束语
影响一段过滤后蜡含油量的因素很多,本装置针对其中主要的原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生产实践上看,这些措施对降低一段过滤后的蜡含油量,提高脱蜡油的收率效果明显。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一段过滤后的蜡含油量。
参考文献
[1] 林世雄. 石油炼制工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2] 王建军. 降低酮苯脱蜡蜡膏含油量的有效途径[J]. 油,2003. 18(2)
关键词:避雷器;在线监测仪;故障;要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 在线监测仪介绍
避雷器在线监测仪是与避雷器串联工作用来记录避雷器动作次数的一种装置,某些厂家的产品还兼有检测泄流电流以及指示带电、警示的功能,其内部结构主要由计数电路、氧化锌阀片组成。监测器中的毫安表用于监测运行电压下通过避雷器的漏电流(峰值),可以判断避雷器内部是否受潮,元件是否异常等情况;动作监测仪则记录避雷器的过电压动作次数。因此,避雷器在线监测仪能够实时检测到避雷器内部是否出现问题以及准确记录避雷器动作次数。
在线监测仪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母桥或主变引线避雷器在线监测仪,如果发生故障,则可能导致大范围停电,而且处理故障时涉及设备数量多,风险大。
2 运行现状
某供电局管辖有25个变电站,站内共计有716个避雷器在线监测仪,2011全年共更换避雷器在线监测仪48个,设备年缺陷率高达6.71%,总共发生在线监测仪缺陷20次,平均每月发生1.67次,故障发生频率高。主要缺陷是进水或受潮、不能正确计数及其他原因(如观察窗模糊、接头断裂等)。
3 故障原因
3.1 可能原因分析
通过对日常检修工作拆卸回来的在线监测仪进行解剖研究,并从人员、设备、环境和方法四大方面寻找所有可能导致“在线监测仪故障率过高”的原因,总共找出了15个末端因素,得出了以下因果分析图(图1)。
3.2 要因确认
通过因果分析图及对监测仪进行解体研究,我们得出了三个造成避雷器在线监测仪故障率高的要因,分别是没有密封垫圈、接头设计不合理及弹簧失效,要因分析如下。
首先是没有采用密封垫圈(如图2所示),在接头及内部采用金属平垫,虽然能是接触部位受力面积增大及均匀受力,减少瓷瓶的应力损伤,但密封效果差。
第二是接头选型不当,没有采用伞形接头(如图3所示)。采用非伞形接头时,雨水容易沿着螺纹及平垫进入瓷瓶然后进入监测仪内部,使内部计数电路受潮甚至短路失效。
第三是弹簧失效(如图4所示)。在线监测仪的动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线圈带电时吸合铁片计数一次同时弹簧拉伸储能为铁片复位作准备;当线圈电压消失时,则靠通过弹簧收缩使铁片复位。很明显,这是一根拉伸弹簧。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我们在GB/T 1239.1-2009 冷卷圆柱螺旋弹簧技术条件第1部分(拉伸弹簧)里面可以看到:拉伸弹簧是承受轴向拉力的螺旋弹簧。在不承受负荷时,拉伸弹簧的圈与圈之间一般都是并紧的没有间隙并应具有高的弹性极限、疲劳极限、冲击韧性等。从图可以看到计数回路采用的弹簧圈数较少,该种弹簧耐疲劳性差,显然不符合工作要求。把该种弹簧拉紧后,回路均能正确动作。
从上述三点分析可以知道,要降低变电站避雷器在线监测仪的故障率,必须抓住主要原因,从密封、接头及弹簧三个方面做出整改及预防。
3.3 整改及预防措施
措施一:接头处加装密封垫圈。为进一步加强监测仪瓷瓶上端的密封性能,可以采用一些环形橡胶小垫圈(俗称算盘子),小垫圈的内径以刚好能够套进伞形接头的螺钉为宜,把小垫圈套进螺钉,然后把螺钉穿进空心瓷瓶,再安装到监测仪上面,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起到了防水作用,瓷瓶接头的密封性能就有了质的飞跃。
措施二:更换伞形接头。该接头具有伞形边沿,所以即使下雨,雨水也只会沿着伞形金属边沿流下来,而不会通过瓷瓶上端渗入到监测仪内部,从而很好地起到防水的功能,加强了监测仪瓷瓶上端的密封性能。
措施三:在各接头处及有可能进水的地方加玻璃胶密封。在接头及玻璃与外壳结合处注射玻璃胶,可以有效增强监测仪的密封性能。
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使用玻璃胶密封。因为玻璃胶作为建筑材料及铝、陶瓷、玻璃等材质的密封,在国内发展得比较成熟,价格相对便宜,容易购买,每支才十多块钱,且一支可用十个左右的监测仪密封,也就相当于毎个监测仪才增加不到2块的成本。此外,玻璃胶密封性能好、使用方便可以用专用注射枪把玻璃胶注射到细小角落,能达到我们对各接头的密封要求,且不会影响监测仪材质。经过各种型号的玻璃胶的优缺点对比,并针对在线监测仪的玻璃及铝质外壳,可以选用中性硅酮耐候密封玻璃胶,可有效应对恶劣的室外环境。
措施四:更换计数回路老化的弹簧。按照GB/T 1239.1-2009技术标准的要求,作为计数用的弹簧标准是:有效圈数大于10圈;支撑圈数大于1.5圈; 圈与圈之间在常态下是并紧的,没有间隙或间隙很小。对于在线监测仪可以使用如下参数的弹簧:有效圈数为16圈,支撑圈数为2圈,圈与圈之间在常态下间隙很小的弹簧。
结语
避雷器在线监测仪作为一种数量多及功能重要的设备,其故障率高低直接影响着供电可靠性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运用QC及PDCA的方法,成功找出在线监测仪故障率高的三点主要原因,并通过解体研究和查找技术标准,有效的提出并实施了四点整改及预防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在线监测仪的故障率,为设备及电网的可靠稳定运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试图在经济发展中寻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注重增长,在新世纪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能够推动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极的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人类在物质发展中进行精神发展的体现,响应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旅游业具有很好的低碳发展优势,可以作为低碳经济的前言方向,可以说低碳经济会成为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并且低碳旅游还可以带动低碳交通、住宿、观光等相关联的低碳化发展行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倡导低碳理念和运用低碳技术等,提升旅游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升旅游带来的经济,提升社会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代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发展,因此低碳旅游是依靠生态文明思想来进行一种响应发展模式,通过在旅游中构建相关的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方式等,将低碳技术运用在其中,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低碳发展。积极的构建旅游相关产物,利用低碳技术来形成可吸引游客的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将产品包装成为旅游产物,在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中加入节能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低碳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旅游环境体验的培育中,需要提升环境的生态化,增加绿色环境,减少碳的排放,并且通过提升碳汇的机制,从而提升旅游的体验质量,实现更大的旅游发展效益。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在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就会有多样的选择,这都会对低碳旅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消费者在旅游中,要减少个人碳的排放,积极影响生态文明。在新时期全球生态经济文明的建设下,社会发展需要寻找可持续发展路线,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路线,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了一个新的发展路线。低碳旅游强调了低碳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努力构建出低碳的旅游风景区,向消费者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打造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旅游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中的低碳指的是更少的碳排放量,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更加深远的意义,就是往“零碳”的目标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发展。在现阶段的旅游发展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非常大,低碳旅游的重点就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发展低碳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减少各种低碳活动,减少碳的排放量,使得旅游中的温室气体得到更好的控制。低碳旅游的这种发展定位对于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在08年的旅游发展中,碳的排放量在13亿吨,大约占据了同年总碳排放量的48%,并且旅游碳排放主要就来源于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对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来说,减少碳排放量对于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虽然现阶段旅游业造成的温室效益并不严重,但是根据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速度,未来几年旅游业造成的碳排放将成倍的增长,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会更加严重。因此控制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积极的发展低碳旅游,是生态发展的必要选择,是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与生态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持续旅游强调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对于精神文明、物质审美追求的需要,为后代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更加重视对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而低碳旅游更加注意的是在旅游景区产生的碳排放。低碳旅游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中的整体性控制,通过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差等相关的现象,来改善现有旅游产业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会有碳排放的权利,因此每个人也具有减少碳排放的义务。因此从这角度上看,低碳旅游更多的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改变,通过约束、自觉等行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碳排放的控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措施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看见的旅游方式,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时候必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构建低碳企业,向消费者倡导低碳消费观念,各个旅游的受益者需要仅仅的围绕旅游产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发展中的要素,加入低碳技术,通过打造出低碳系列的旅游产物,从而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低碳旅游路线。
(一)构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的有形、无形、物质、非物质、人工、自然等旅游产物,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人工打造出的旅游景点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原有吸引物中加入低碳技术,形成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物。打造低碳吸引物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是科学化的开发旅游景点,比如建设国家公园(森林、湿地、地质、生态旅游区等),充分的挖掘本国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提升自然高碳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区的观赏价值,其次是策划低耗损的旅游产品,实现碳的少排放,将低碳产业转化为低碳产业的支柱产业,最后是将生态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低碳旅游汇总,将一些受损的土地和人工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低碳旅游景区。
(二)低碳的旅游设施
依靠低碳的技术直接或是间接的使用低碳产品来建设出旅游设施,在低碳旅游设施中主要包括叫交通运输、环境卫生、资源供应等方面,为旅游提供的专项服务主要有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相关设施,建设低碳交通主要包括生态停车场,加大力度使用电瓶车、清洁能源车等交通工具,避免使用私家车,尽力发展低碳的交通工具。在对低碳旅游区设施的建设中,需要积极的使用低碳技术,使用可循环的水处理系统,建立生态垃圾桶等,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建设,完善旅游区的生态卫生设施建设;利用太阳能、水能等可更新技术来建立新型的能源供应系统;使用低碳建筑来为旅游区提供餐饮等设施,比如低碳酒店等,在酒店中建立低碳娱乐设施,比如健身房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低碳服务。
(三)宣传低碳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指的是在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碳的使用,或是减少个人的碳排放足迹。在同一个旅游过程中,不同的消费方式产生了碳排放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产生了不同的碳排放足迹,比如旅游中的交通运输,以同样的距离作为衡量点,选择飞机这种航空出行的方式,虽然航空占据总旅游的时间短,但是却占据了总旅游碳排放的30%,而汽车、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虽然时间上占据旅游总运输量的比重大,但是仅仅占据了旅游总碳排放的1%左右。从这个计算上看,倡导合理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旅游中的碳排放就有重要的意义。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倡导低碳的旅游出行方式,根据路线和距离来选择低碳的交通方式,比如徒步、自行车、公交车等相对低碳的出行方式,尽量减少自驾游、航空游等高碳的出行方式,在选择同一个类型的旅游景点时,要尽量选择个人碳足迹少的路线,从而为低碳旅游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是选择旅游中的住宿餐饮,尽量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酒店或是饭店,采用绿色食物,杜绝一次性的餐具,积极的保护生态。最后是旅游活动方式的选择,可以优先选择运动、体育等低碳的旅游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低碳消费。
(四)构建低碳旅游体验
构建低碳旅游体验指的是在自然碳排放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在碳排放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发起者,游客排放出的碳最好能够对旅游景点中的碳汇总机制进行回收或是存储,从而实现碳排放平衡,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零碳”的旅游风景区。碳汇旅游体验能够将自然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可能影响碳排放和影响低碳旅游汇结在一起,分析导致碳排放的原因,最大程度的减少风景区碳的排放强度。构建低碳旅游体验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共同努力实现,政府要推行碳汇机制,从制度上为碳汇实行提供宏观的扶持环境,提供监督机构,制定碳汇指标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从而从基层上实现碳汇的机制主体。旅游企业要积极的宣传低碳旅游观念,培育碳汇旅游机制的理念,注重旅游企业的生态文明发展,从实施设备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来实现旅游业的转型,打造出低碳旅游模型。旅游景点社区要积极的影响政府制度,构建出和谐的低碳社区,从社区行动开始,为游客提供低碳的旅游社区环境。消费者要提升自我的旅游素质,规范旅游行为,树立低碳的消费观念,拒绝高碳出行,并且在旅游景点注意保护环境,最大限度的提升个人的碳汇能力,从而更好的减少旅游景点的碳排放。
四、结语
关键词:低碳旅游产品;旅游景区;体验;设计开发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低碳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新的时展潮流,旅游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最早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第一,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实质上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因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低碳旅游无疑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二,推动旅游景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视硬开发,忽视软开发;景区内服务设施等方面能源消耗比较突出;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足。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推动景区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促进低碳产业合作。由于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低碳旅游景区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低碳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共赢”的发展模式。
第四,有利于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将这种新理念纳入到景区的开发及经营管理中,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新产品、开辟新领域。
第五,宣传低碳理念的平台。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旅游景区通过开展低碳旅游让人们去体验低碳生活,由此而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平台,在倡导“低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塑造旅游景区良好的形象。在目前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旅游景区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是迎合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有利于景区在国民意识中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竞争优势。
三、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原则
第一,低碳化。低碳旅游产品的主题就是“低碳”。旅游景区就是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第二,参与性。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获得最深刻持久的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一方面要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使游客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另一方面旅游景区要更多地设计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促使游客亲身体验,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第三,全面性。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具有相当广泛的适用性。在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将“低碳”理念渗透到食、住、行、游、娱、购的各个环节,带给游客更加全面的体验。
第四,情感化。低碳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低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倡导低碳的生活理念,引起旅游者的共鸣。
第五,创新性。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技术的支持。因此,旅游景区应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游客需求、低碳技术及相关产品的进展,更新旅游项目和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
四、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的开发策略
(一)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核心思想
旅游产品是游客获得体验的重要载体。pineii和gilmore曾将体验分为四类: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而最丰富的体验包括这四类。这四个方面具有不同的体验类型和深度。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应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丰富旅游体验类型和增加旅游体验深度。
1、丰富体验类型。旅游景区应根据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开发设计多种类型的低碳旅游产品。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几个环节,由此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一个全面的体验经历;同时,旅游活动的设计要动静结合,既要有静态观赏类的旅游活动,也要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2、增加体验深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自身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旅游体验所达到的深度就不同,其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就不同,旅游景区应该通过调研获取游客的不同需求,据此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景区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旅游活动,使整个游程跌宕起伏,不断唤起游客的期待,引导游客进行更加深刻地体验。
(二)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内容
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渗透到旅游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从而令游客的低碳体验贯穿始终,并不断地与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加深印象,最终得到低碳体验的升华。
1、低碳交通旅游产品。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节能空间很大。旅游景区发展低碳交通的核心就是要限制发展个体机动交通、鼓励和推进以公共化、节能化为导向的旅游景区交通发展模式。一是景区外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应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景区间倡导共乘的交通方式,如安排中巴及电动车协助景区间换乘。二是景区内原则上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推广公共化、轻型化、节能化及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环保观光小火车等。三是鼓励设计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工具。旅游交通既是旅游得以实现的承载工具,同时又是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独特旅游产品。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徒步、自行车、三轮车、轿子、滑索、骑马、牛车等,不仅节能环保,还能给游客带来非同一般的体验。四是配备相关交通设施。建设生态停车场、低碳旅游道路、路灯采用太阳能照明等。
2、低碳住宿旅游产品。住宿设施也是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大户。旅游景区应摒弃奢华之风,提倡舒适便利的住宿。旅游景区应尽量减少区内住宿设施的建设,结合自身实情况,鼓励游客采用野营帐篷或者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节能环保,还能惠及地方民众。坚持“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饭店应深入了解自身的能源消耗情况,据此制定全方位的能源管理计划。具体措施有: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符合生态要求,尽量使用当地材料;严格控制生活用品的换洗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再提供“六小件”,鼓励游客尽量自带洗漱用品,并将没用完的香皂、小瓶洗发水等带走继续使用;节约用水、用电,如使用节水淋浴头、节能灯等;采用新型节能设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
3、低碳饮食旅游产品。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调整饮食结构,倡导素食;合理设计菜量,避免浪费;取消一次性餐饮工具,鼓励旅游者自备环保餐具;使用节能厨具等。
4、低碳旅游活动。旅游活动应带给游客最直接和深刻的体验。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设计低碳旅游活动。
第一,设计低碳旅游吸引物。由于低碳经济以及低碳旅游的实践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因此,旅游景区可以和其他低碳产业开展合作。例如,可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直接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建设科普馆,将某些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的知识传达给广大旅游者;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产业协会组织等定期举办有关低碳环保主题的论坛会议等等。山东德州创建的旅游景区“中国太阳谷”,就是一个集太阳能产品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基地。但是,通常这类旅游活动实施起来有局限性,难度大,不适用于所有景区。
第二,开发设计低碳旅游活动项目。在不适合创建大型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景区,可以依据自身资源开发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项目。低碳旅游项目的设计应突出低碳环保性及游客的参与性,实质是倡导游客去体验最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例如,景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康体类活动,爬山、攀登人工岩壁、模拟野战、帆船、漂流、老少皆宜的森林浴、露营、花卉游等活动。再如,开展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的景区,应充分利用景区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引导游客融入到当地特定背景的生活状态之中,而这往往就是人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此外,旅游景区可以设计碳补偿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和教育意义。
5、低碳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旅游商品强化游客体验。旅游商品应是唤起游客回忆的一条线索,其设计要与体验主题一致。低碳旅游商品应突出“低碳”的主题,与游客的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设计上取材于当地的资源,突出环保性、实用性;产品的包装应简单、安全、无污染。
(三)低碳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是游客了解景区、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服务应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服务内容和方式上的低碳化。
1、服务内容上注重低碳理念宣传。旅游景区制作的宣传册、标识牌要重视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也应加强对低碳理念的讲解,采用易于游客理解的讲解方式,达到传播低碳理念的目的。尤其是要游客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碳排放的行为,计算碳排放量以及可行的碳弥补方式。例如,坪林低碳旅游景区设置了台湾第一个“碳减量计数器”作为活动的精神堡垒,在游客每一次低碳之旅活动结束时,导游员会引导游客前去按下活动减碳计数按钮,计算游客所从事的活动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二氧化碳。
2、采用低碳化的服务方式。旅游景区在宣传方式上多利用网络资源,以减少旅游宣传印刷与邮递成本,同时由于网络的受众面广、服务效率高,游客也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旅游景区的信息。因此,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实现了信息宣传的低碳化。
(四)低碳旅游管理
在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还需要旅游景区管理者对这一过程进行必要的支持和控制。主要体现为营造低碳旅游氛围和控制游客体验过程。
1、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应围绕主题进行氛围的营造,以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由此激发游客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体验。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2、控制体验过程。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旅游景区各部门应相互配合,监控旅游体验过程,评价游客体验,删除对游客体验造成负面影响的环节,不断做出适时调整,改进旅游体验的效果。
低碳旅游发轫于低碳经济的大潮,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景区是开展低碳旅游的先验阵地,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应积极探索,创建特色低碳景区,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的低碳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文章摘要】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者的认可和参与则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阳朔到访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从旅游者视角探讨阳朔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提出阳朔低碳旅游环境的营造和旅游者低碳旅游消费习惯的培育两条基本策略。
【关键词】
旅游者;阳朔;低碳旅游
0 前言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1]。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使“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低碳旅游随即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焦点。同年,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评选活动正式启动。2011年,全国50家旅游景区入选了首批低碳旅游实验区。2012年,全国19家景区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等单位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所谓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旅游生产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低碳旅游”的出现,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结果。由于发展低碳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人类的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共同参与性,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等均成为其利益相关者[3],而旅游者的认可和参与则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
阳朔是中国旅游名县,是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凭借天然山水旅游资源优势,阳朔一直主打绿色、环保的“山水牌”,让旅游者亲近绿色,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2010年以来,阳朔县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精神,倾力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低碳旅游示范区。那么,当前阳朔低碳旅游应如何开展?本文试图从游客角度,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探讨阳朔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
1 到访游客问卷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活动于2014年7月进行,分别在阳朔相关景区、饭店、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和公共活动场所向到访游客随机抽样发放、说明并回收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收回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90.06%。
1.1 游客基本特征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性别、年龄和职业三个角度了解到访游客的基本特征。在所有的408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游客为231人(占56.62%),女性游客177人(占43.38%)。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人,总体上与阳朔县目前到访游客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具体情况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受访游客性别对比
表1:受访游客年龄段分布情况
另外,在所有受访者中,游客的职业涉及各个领域,显示多样化特点。其中主要有大中学生、自由职业者、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等等。
1.2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了解情况
在408名受访游客中,有327游客表示对低碳旅游有所了解,占80.15%。而游客们对低碳旅游的了解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具体如表2所示。
而游客眼中的低碳旅游,主要是环保、舒适、健康和节约等。具体如表3所示。
1.3 游客对阳朔低碳旅游建设的意识和态度
(1)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向游客征询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时,有168个(占41.78%)游客认为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78个(占19.12%)游客认为可以清洁和美化环境,促进健康;有45个(占11.03%)游客认为有利于节能减排;有33个(占8.09%)游客认为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27个(占6.62%)游客认为可以博得游客的欢心,有利于吸引游客。
(2)阳朔现阶段发展低碳旅游的紧迫性
对于现阶段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紧迫性问题,有142个(占34.8%)游客认为非常紧迫;有179个(占43.87%)游客认为应先保证旅游体验的质量,再谈低碳旅游;有69个(占16.91%)游客认为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当地自己的事;有18个(占4.41%)游客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比低碳旅游更重要。
(3)阳朔现阶段发展低碳旅游的困难
对于现阶段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困难,有36个(占8.32%)游客认为低碳旅游需要高科技手段才能实现;有151个(占37.01%)游客认为低碳观念与旅游的享受性相冲突;有132个(占32.35%)游客认为低碳旅游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有54个(占13.24%)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太抽象,不好领会;有207个(占50.74%)游客认为低碳旅游需要全民具备较高的素质与公共道德。
(4)低碳旅游产品与普通旅游产品的比较选择
在阳朔旅游过程中,当发现低碳旅游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旅游产品时,有44个(占10.78%)游客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产品;有197个(占48.28%)游客认为只要不是差太多就选低碳旅游产品;有141个(占34.56%)游客则表示当然选择价格便宜的旅游产品;有24个(占5.82%)游客则对此无所谓。
(5)配合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行为意愿
对于乐意以何种行为方式配合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问题,有204个(占50%)游客乐意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备水具,不喝瓶装水,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菜,最好做个素食者;有159个(占38.97%)游客乐意尽量选择绿色酒店,不用每天更换床单、被罩,洗澡的时候选择淋浴,而不是泡浴;有237个(占58.09%)游客乐意提倡步行或自行车,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能跟团的不自驾游,必须乘飞机,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航空线;有258个(占63.24%)游客乐意合理安排路线,途中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尽量不在景区留下自己的痕迹;有81个(占19.85%)游客乐意尝试以货易货,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和包装简单的产品。
(6)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和手段
对于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和手段,有294个(占72.06%)游客认为应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提升旅游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有129个(占31.62%)游客认为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有131个(占32.11%)游客认为应扭转奢华浪费之风;有168个(占41.12%)游客认为应转变现有旅游模式,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有211个(占51.72%)游客认为应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7)对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意见和建议
向游客征询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意见和建议时,有45个(占11.03%)游客认为应转变旅游发展模式,推出环保产品,同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有39个(占9.56%)游客认为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执行低碳环保经营;有48个(占11.76%)游客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持环境的清洁,保持生态平衡;有42个(占10.29%)游客认为当地政府应加强管理;有39个(占9.56%)游客认为应提高宣传力度;有21个(占5.14%)游客认为应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素质;有12个(占2.94%)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建设任重道远,应坚持不懈。
1.4 游客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态度分析
(1)游客对阳朔低碳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并不全面深刻,很多游客仅停留在其总体的模糊的认识阶段,不能真正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也有不少游客把低碳旅游简单理解为生态旅游,甚至有不少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调查有80.15%的游客表示对低碳旅游有所了解,但他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了解,而极少通过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等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了解,因此对低碳旅游的了解难免抽象而晦涩的字面上。这就不难理解,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认识阳朔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的游客并不多,408个游客中仅有318个(占77.94%)游客提出共351个意见,平均每1人提出0.86个。在这些意见中,除了低碳旅游“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集中(41.78%)的意见以外,其它意见的集中度均在20%以下。对于低碳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这一明显直接意义,能够知晓的游客更是仅占11.03%。淡薄的低碳旅游意识使得48.29%的游客否定了阳朔低碳旅游的紧迫性。更有甚者,37.01%的游客认为“低碳旅游降低了旅游的舒适享受度”,32.35%的游客认为“低碳观念对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有高达68.38%、67.89%和58.88%的游客反对分别通过“提高旅游运行效率”、“扭转奢华浪费之风”、“转变现有旅游模式” 等有效途径和手段来发展阳朔的低碳旅游。最终,能够主动为阳朔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意见的游客少之又少(仅211人,占51.72%),建设性意见也非常至少(仅246条),平均每1人提出0.62条。
(2)游客对阳朔低碳旅游的态度不够积极
发展低碳旅游,必然需要得到游客的认同和积极支持。然而调查发现,尽管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对阳朔低碳旅游有所了解,但由于认识不够深刻等原因,绝大部分游客把自己排除在低碳旅游之外,不情愿参与到低碳旅游活动中去。甚至有高达16.91%(69个)游客认为阳朔低碳旅游是阳朔当地自己的事,与自己无关。对于是否支持和参与低碳旅游活动,游客们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即价钱、舒适方便和习惯。当发现低碳旅游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旅游产品时,仅有10.78%的游客表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产品,而高达34.56%的游客则表示当然选择价格便宜的旅游产品,48.28%的游客表示只能接受价格稍高的低碳旅游产品。对于低碳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购等,游客最乐意选择的是“行”,但也仅有58.09%。其次是“食”,占50%。“住”和“购”分别仅占38.97%和19.85%。
2 阳朔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认知决定情感,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能否顺利发展低碳旅游,关键要看旅游者是否愿意接受低碳旅游。只有主观上接受低碳旅游,并在行动上付出努力,低碳旅游才能得到实现。然而研究发现,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愿,除了受到低碳旅游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低碳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阳朔在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旅游者的主体作用,培养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愿,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积极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低碳旅游消费的引导和监管,逐步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习惯。
2.1 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环境的营造
研究表明,游客对于低碳旅游的发展困境,更倾向于责怪别人或呼吁政府和企业首先行动。这种意识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即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都是低碳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旅游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做好表率,履行各自的职责,积极营造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环境。
(1)阳朔县当地政府的职责
作为阳朔县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统领者,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大影响及其发展形势,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建设,实实在在发展低碳旅游,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噱头。发展低碳旅游,首先要求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自己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要求。在这基础上根据阳朔县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从各方面贯彻落实低碳旅游理念。要设立当地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建立低碳旅游考评指标体系,建立低碳旅游实施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加强低碳设施和低碳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和规范旅游企业建设经营行为,推动旅游企业低碳化发展。建设低碳旅游景示范区(点),推出节能减排明星企业。加强鼓励和监督,通过价格和税收等杠杆鼓励低碳生产和消费,引导公众及企业的积极参与。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创建良好的自然环境、友善的社会环境和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
(2)阳朔县旅游企业的职责
作为旅游业的介体,旅游企业是低碳旅游实施的一个核心因素,其对低碳旅游的态度和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低碳旅游的实施效果。旅游者是否能够开展和愿意参与低碳旅游活动,直接的因素就是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离开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活动根本不可能实现。阳朔县旅游企业应尽量在不降低游客体验品质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因此,旅游企业应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加强低碳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旅游产品服务生产的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积极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改造现有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设施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具有特色的体验活动,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积极引导和鼓励游客进行低碳消费。
2.2 旅游者低碳旅游消费习惯的培育
由于受到一些传统的观念严重束缚,当前我国许多旅游者还远未形成“低碳”消费的自觉性。因此,必须借助社会推力对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习惯进行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其转变有悖于低碳理念的偏好,规范低碳旅游行为。首先,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优势,宣传低碳旅游经济,倡导日常低碳消费行为,影响游客对低碳旅游的态度。其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通俗、趣味、便利的低碳旅游资讯,增强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知识的了解,强化游客的低碳意识,注重游客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刺激低碳消费行为。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强制性的政策规定,为民众提供低碳旅游行为规范,增加其行为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杨荷卿.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低碳旅游[N].亚太经济时报,2010-08-12(A04).
[2]王衍.低碳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低碳理念开发新疆那拉提旅游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0-04-14(011).
[3]陈伍香.旅游目的地低碳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16.
[4]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3.
[5]张淡飞,朱海英,刘芳.旅游环境、消费习惯与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以武陵源自然遗产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3,(6):58.
[6]王群,章锦河.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