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鼓励式教育的坏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主要就是要知足,对孩子要“高标准,低要求。”毕竟是孩子,如果孩子哪怕有一点进步也是好的,比如让孩子收拾好房间,这是很难的,如果孩子能叠起几件衣服了,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但是要具体一些,比如说“你叠的衣服真好,继续努力吧”,不要笼统的说“你真是太棒了”。
3、引导孩子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表演良好的行为举止。孩子都喜欢角色表演,如果孩子不好好的吃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吃饭。比如拿孩子的碗筷,让孩子自己摆放整齐,然后家长依次摆放好餐具,这样再由孩子来安排表演,一般孩子都会非常配合的。但是该吃饭就要吃饭了,不能让孩子玩的没完没了。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好了,吃完饭,接着做游戏。
4、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当孩子犯错时,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惩罚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的,比如孩子总是往地下随便扔果皮纸屑,家长为了惩罚孩子,就让他扫地、拖地,注意打扫几分钟就可以了,不要时间太长,否则会让孩子感觉没有信心,缺乏对家长的理解。
5、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4岁的孩子有撒谎的行为是比较正常的,家长要冷静的应对,不要发脾气,或者感觉不可思议。当孩子撒谎时,家长不妨给孩子讲一些故事,比如经典的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坏处,通过故事教育,对孩子的触动比较大。在讲故事时,应该声情并茂一些,让孩子容易理解。
关键词:唤醒 激活 需要 赏识 尝识 点化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不能只关注知识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普敬学生,平等看待师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反应快慢、思维急迟不同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一、关注需要——充满乐趣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发展,更多地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无数事实证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有亲和力,就像粉丝崇拜明星,学生最爱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也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秘密和交往艺术,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随顺所需,满足他们的需要,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能够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二、重在赏识——唤醒心灵
教师应该以真诚的爱心更多地赏识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普敬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赏识他们,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在老师心里是重要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人总是喜欢看重别人的感受,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乐而忧。赞美和赏识意味着优点被发现,成绩被肯定,个性被张扬。学生受到老师期待和赏识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舒展,唤醒了沉睡的心灵,使得心灵清新明净,思维活跃,学生的灵感泉涌,激活了先天的潜能。同时学生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其他方面着力表现自己,以便期待获得老师赞美和赏识。可以这样讲:赏识——唤醒好学生,抱怨——逼出坏孩子。因此教育就是心灵感受心灵、心灵理解心灵、心灵耕耘心灵、心灵创造心灵。
三、重视尝试——体验成功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尝试学习材料,不断纠正错误、体验成功,不断强化自信的过程。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是从自信中获得的。大胆尝试需要强化自信力,而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认为“难”、“我不行”、“做不了”。人们被这些骨子里形成的认为“难”的观念阻碍着,就会主动放弃,不敢尝试。因此,想要有勇气大胆尝试就要摒弃骨子里形成的观念,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能就此改变你的世界,使得成功与创新之魂永驻。反之学习主体缺乏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抑郁自卑的消极思想占主导地位,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尝试中出错率就高,就会不断往坏处想,再加之现代学生心理脆弱,学生会陷入痛苦,失去了自信,不愿尝试学习。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打开心路: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只是我们的信念,在失败中不断回忆过去失败的痛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因此不是境遇导致了你的失败与妥协,而是你的想法,你此时此刻就可以改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选择尽管去做,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看结果,何况并不一定会失败。不要往坏处想,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传染力,最具有损害力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也不是艾滋病,而是消极妥协的念头,它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全身,使自己身心疲惫,信心全无。因此,要用积极的信念战胜消极的心理而长此下去你会因向上的、进取的信念而取得成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生命力无比的旺盛,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点化思想——激活灵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在问题思而未得之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举例、情境、语言、譬喻等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心开悟解,心领神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调解者、心灵的沟通与激活者。他不仅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指引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明理启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艺术地启发、诱导,学生突然惑云消散,慧风吹抚,心灵豁然开朗,达到了激活灵感、开发心智的目的。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而且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中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也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活动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先结合了一些典型事例、故事等材料向学生讲述了交往的重要性,又结合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结论说明了初中时期的交往具有的一些新特点,从而让同学们懂得重视交往、学会交往。为了让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讨论课。讨论的主题是“怎样摆脱交往中的‘两难处境’”,具体地设计了两个情境:
一是我与李x、张y是好朋友,但是李x和张y有矛盾,还是冤家死对头。问,我夹在中间该怎么办?
二是我想向徐x借一本很好看的书(本地书店没有卖的),但徐x向我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帮他作弊。我很想看书但又不想帮他作弊,这时我又该怎么办?
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好点子。比如:
对于情境一,A同学:让他们合好。 B同学:怎么让他们合好?A同学:我会以李的名义写一封道歉信给张,然后再以张的名义写一封信给李,要求合好,成为好朋友,这样他们就可以冰释前嫌了……对于情境二:甲同学:我宁可不借书看也不帮他作弊。乙同学: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先告诉他作弊是不对的,还要例举一些作弊的坏处,然后再帮他复习,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不用作弊了。这样就既可以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又可以借到我想看的书了,还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帮他作弊)
(鼓掌)……
笔者总结时充分肯定了这些想法,表扬了这些同学的思想。学生的讨论内容超出了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增强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中,笔者再一次认识到了初中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政治课教学必须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弊病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病,作为此模式的教师只需具备两样东西:一张嘴,一支粉笔。这样就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现代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为主,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其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
【关键词】初中德育 生活化教育 策略
一、初中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德育教育脱离生活
初中的德育课程,老师所讲内容脱离不了课本,和生活中的内容没有交集,教学内容太过空泛。不仅教师,学校也没有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只是通过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迅速,他们正在此时逐渐形成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这个时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活化教学。
2.初中德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初中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政治课进行的,但是一般的政治课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座位上低着头听,气氛沉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已经过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不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接受德育,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看视频,进行案例重演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主地纠正错误的观念与思想。
3.德育教育中学生缺失主体地位
德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老师的传输,却没有学生的接受与反馈,都不能算作优秀的德育教学。而当下的德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不停地灌输课本上空洞乏味抽象的知识,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取真正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知识。
二、和谐德育视角下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探讨
1.注重生活化内容的挖掘,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
德育教学在初中主要借助的是思想品德课程这个平台,虽然课本中空泛的大道理很多,但是也不乏具体的实例,有些例子也非常生活化。在我的课堂中,我就会注重生活化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
2.借助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不仅仅需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书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德育材料,进行材料的积累,才能在德育课上举出更多的生活化实例,让学生觉得看得见、摸得着,有一种真实感。借助实际内容进行道德思想的渗透,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方式也要生活化,课堂形式要灵活多变,可以根据最近发生在生活中的实例,采用讨论、演讲、排练短剧等形式,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我在讲到《网络交往新空间》时,会将最近网络上很火的新闻做成PPT,比如寻人启事找人成功,网络交友被骗,朋友圈假货等。之后让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讨论网络的好处与坏处,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感受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理念。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环境
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不能强迫学生遵规守矩,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遵守校规校纪的责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比如,在课堂上我不会因为一个学生说话而让他出门罚站,我反而会鼓励同学们课下和这名同学面对面谈话,提出他上课说话影响到周围所有同学听课,他自己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进而进行自我纠正。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接受正确道德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更加真实地体验到生活中的各种道德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和学校的规定,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我会与相关志愿者协会联系,安排学生去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们相处半天,体会到要爱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我还会组织他们去社区打扫卫生,让他们了解社会公德;以及鼓励他们参加志愿卖报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5.注重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良性合作机制
学生的道德教育只依靠学校和老师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要形成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统一体。学生在家里主要是和父母沟通,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理念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应该和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老师一起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守纪律的好孩子。我在家长会上都会着重强调家长对于孩子性格观念形成的重要性,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多通过生活实例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三、结语
初中的德育对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初中德育教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初中德育教育脱离生活;第二,初中德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第三,德育教育中学生缺失主体地位。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学校老师应该注重生活化内容的挖掘,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并且要借助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最后还要注重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良性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57-01
艾滋病是?魅拘约膊。?是HIV对人体免疫系统中CD4+细胞进行攻击和大量破坏,从而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能在人体内潜伏数年甚至十数年,目前尚无治愈办法,只能依靠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控制,其病死率较高[1]。本研究观察组对20例艾滋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取得了显著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地区发现的接受治疗的4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2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5±23.5)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5±3)月。观察组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23.5)岁,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5.5±3.5)月;两组患者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以及消毒隔离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方案:查找关于艾滋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寻找到的循证依据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制定可行的个体化循证护理。
1.2.1 循证证据检索心理干预 (1)对于初次住院治疗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当先带领其对医院、病房等环境进行熟悉,以便患者尽快适应;(2)患者入院第一周每天进行1h团体心理辅导,让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的认识偏差、自我否认等情况,通过短片、故事讲述的形式为患者进行教育,使患者能清楚认识到负面情绪、错误理解对治疗的坏处和对自身生活的影响;(3)入院第二周开始邀请家属参与治疗,让家属清楚家庭的支持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的重要意义,并教导家属掌握相应的心理支持技巧;(4)入院第三周指导患者通过病友资源、网络等途径获取更多的心理支持;(5)建立艾滋病温馨家园,由志愿者为患者送上关怀和慰问,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对其的关爱。
1.2.2 循证证据检索健康教育干预 (1)入院后每周进行一次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为患者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感染、治疗原理等知识。课后开展团体互动游戏,增加患者之间的认识,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的病友,共同定下一个康复目标,并互相勉励和开导。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增加患者心理负面情绪的释放以及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配合治疗;(2)为患者提供抗病毒药物信息的指导,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营养的摄入、保证足够的睡眠、降低传播等,并对药物服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说明,让患者做好抗病毒药物带来的不适的心理准备,并指导患者坚持终生服用抗生素治疗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2]对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若P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 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自尊水平评分分别为:(22.15±2.65)、(27.31±2.78),t=7.358,p=0.000;经过不同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分别为:(12.53±5.14)、(19.57±8.56),t=3.861,p=0.000;两组消极应对评分分别为:(3.42±4.18)、(7.14±1.93),t=4.425,p=0.000;组间比较结果p
3 讨论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认为老师的话就是对的,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不听我的话就是违反纪律,一切违反纪律的事都不能做,即使是老师错了,也不能随意争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不会犯错吗?难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吗?那所谓的对的事情又是怎么比较概括出来的呢?难道学生说的东西就没有正确的吗?我意识到,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的问题:地位不平等,这样的一种情况也许就来源于我们和学生沟通太少。冷静思考过后,我觉得师生之间沟通需要艺术,而需要调整的大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师生关系的平等问题;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角度;摆正心态融入其中;鼓励话语胜过千言。
下面我分别细说一下这几点。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问题
就像我们每天经历的,检查完作业如果不满意马上叫来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认为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怎么能没有完成作业。我想多数同学都是认真完成的,而教师往往总是以其中几个犯错误的同学为例评价学生作业,这样就会影响到对全班同学作业的评审态度。这样不平等或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有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了解情况,给学生机会,可能效果要好得多。举一个例子:有一次留预习课文,别的学生完成得很好,只有一个同学没写段落大意和词语,这让我很气愤,我总认为这么简单的作业怎么能不按时完成呢?所以下课把学生叫来进行了批评。当时学生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低着头,默默地拿回本子,重新书写。他走以后有班级干部悄悄告诉我,老师,他爷爷昨天突然去世了。当时我一愣,缓过思路的时候我让那名学生回来,问了情况,他眼泪就下来了,说事发突然,耽误了作业。我一下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恼,也许我之前问一嘴,也不会给他更多一丝的难过。所以,我觉得和学生沟通,哪怕就是简单的一句话,也要说在前面,不要留有遗憾。
二、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这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首要条件。老师必须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生言语发展的情况和心理过程、个性发展的情况,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谈话,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1~3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了解他们还是小孩子,心智上还不成熟,对于很多事情认知很少,也许对于基本的是非观念也没有分得特别明显,所以在交流和沟通时,尽量以他们能够听得懂的简单话语,这样让他们有亲切感,并且容易接受。而对于4~5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要提高一些,对于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心理上期待长大,期待认可,这就要尽量多地去倾听,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懂得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觉得人格平等,沟通起来容易一些。和学生的谈话方式也要以朋友的角度去说,切入的角度对等,他们就愿意去敞开心扉,朋友之间的聊天要轻松自如得多,所以对于沟通的艺术来说,谈话的角度很重要。
三、对于学生的理解角度
虽然作为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一方,但是他们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对于世界有很多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许他们不需要大人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同学之间彼此的接受。有些东西是孩子们之间约定俗成的,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一些事情,可能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解读童真世界,不要非得把它翻译成大人的思维,直接让自己变成孩子,这个沟通方式轻松解决。
四、摆正心态融入其中
当你要和学生沟通交流时,你要尽可能从学生本身或他们所处的环境找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是当今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妨找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帮你建群,把全班同学拉入,代替老师做管理员,彼此之间交流一些玩耍一类的话题,搞清楚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从而在其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也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有自己更多的认知。比如:我们班级就建立了QQ群,我让学生做管理员,对于他们聊天的内容我能第一时间看到,而且知道他们回家以后会做些什么,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活动,还有同学的心情变化,这对他们思想的整体把握很有好处,在引导上我就会有更快更好的思考总结。
五、鼓励话语胜过千言
学生是一本书,你帮他在上面画了什么,他的蓝图里就会留下什么。就像有的人说,家庭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同,而同样的,老师的话语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种鼓励,就好似一股暖流温暖人的心田,即使他认为有难度的事情,也愿意为了老师的鼓励再去努力,也许奇迹往往就产生于此。而批评性的话语,总会让人心生懊恼,后悔烦躁,进而影响了心情,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就会越做越做不好,成了恶性循环。和声细语往往事半功倍,你给学生什么,他们就会给你回馈什么,你的温和鼓励,也能换回他们的积极努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陪伴;老师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聆听。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姿态上,摆正心态。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学会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相信不久以后,你就能真正地走进一个童真的世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关键字】初中语文;创新教育;问题;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往往围绕升学率的提高设置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班级内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本应该多给予教学指导和关注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导致班级内成绩的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单一性试卷成绩评价体系,实则为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培育出学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
2、忽视了学生的主置。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去创造性的思维。
3、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通过长期且系统的大量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于此同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这一整体教学目标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一味的要求学生埋头苦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方法
(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意识,当然这一切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应知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实践中所培养起来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和审美理解能力。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1以培养语感为教学切入点
语感的培养是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的语感培养方法如下:
1)教师在范文朗读中融合感情、表动、肢体动作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体味中进行模仿,并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文章包涵的感情、事件发生场景、人物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亲身感知中获得认知能力生的升华,从而感知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体味含蓄之意, 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
(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构建语文学习的平台体系。
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该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 宣传先进典型, 鼓励向上求新。
2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上做到“ 三个提倡” ( 即上讲台、七嘴八舌、标新立异) 和“ 三个不准”(满堂灌、照本宣科和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 努力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其着眼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重视个性发展。有人说得好: 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猫, 但可能造就一个科学家。教师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为他们提供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
2、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审视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要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远大理想。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抽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可利用资源,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处事的基本道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
3、优化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在思想上摆脱对家长、教师和同学的依赖。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多个方面。下面仅就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探讨: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发散思维,即是根据已有知识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的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它不拘泥与常规思维方法和既有的问题解决方式,而是善于求“异”、善于求“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思考文中问题的独特解决方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设置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兴趣的作文题目,如《“0”的联想》、《“?”的联想》等等。
(2)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去多角度的审视问题,让学生多从对立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质疑,如“教师的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吗?”、“将故事的人物角色互换会发生什么?”、“多读书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知识的束缚,去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02)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学习目的 成就感 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农村中学生家中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加之学校机房硬件设施较为简陋,很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有自卑心理、存在依赖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了快乐。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采用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在电脑学习中找到快乐。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信息技术这门课收效甚微缺乏成功感,因此一些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学无所用,可学可不学,兴趣低下;他们只对网络部分感兴趣,因为网上缤纷的世界很有吸引力,课堂上的枯燥知识和机房里那些困难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望而却步。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联系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如,在讲解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时,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亲手摸一摸电脑的硬件设施,插一插网线,在动手中体会到成就感。有些学生会大叫“老师,我能让电脑上网了”。这种心态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实践中有了成就感,体会了快乐,就会学得牢、记得牢。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针对自己的情况学习。
二、学生不敢动手,有自卑心理
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一上课,他就站在那里看,别的学生都在做操作题,他说:“上课时听懂,老师一让操作就不会了。”像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单独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如:找一些图片,或做一些自选图形,有的甚至连鼠标都不敢碰,等等)。有以下几点坏处:(1)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学习,失去了学习和进步的基本动力。(2)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对于学生的性格产生不好的影响。要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体会成就感,从而带来终身发展的人格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性地辅导并鼓励这些学生,多让他们进行演示操作表现自己,获得成功。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先行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动手做。对不爱表现的学生,尽量利用各种时机,鼓励他们表现,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敢于动手做,充分体现快乐。
三、存在依赖心理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和教科书几乎主宰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其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却常常被忽视了。它对学生人格的最大影响就是形成学生的一种非独立的依赖性人格。这种人格特征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有62%的学生缺乏学习独立性而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听从”安排,“接受”知识,在家里又是家长决定一切,家长安排一切,甚至连孩子课余时间都由家长支配,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被动,习惯了“听话”,最终习惯了难以改变的人格。这种人格特征会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方式产生以下影响:(1)丧失学习的主动精神。(2)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发展程度。(3)依赖性人格导致学生变得毫无创造性。(4)过分的依赖性导致学生行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降低。对这些依赖心理比较重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我们要多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布置的任务最好让他们独立完成,或给他们一些提示),减少不必要的包办和控制(当他们提出不会操作时,不能马上就把正确的操作方法演示给他们看并要他们记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学会自律,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学会独立,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树立责任感。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弊端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计算机多媒体图文并茂与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其本质与内涵,还对学生的认知环境进行了一个较好的改善,增强了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事物的感受和能力,也将教学活动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主张素质教育的当代,恰当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那么,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学活动又有哪些好处与坏处呢,下面就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计算机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能吸引学生注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情景。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与有趣,也可以通过绚丽的画面以及直观的形象多角度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具体。
2、促进感知认识的形成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将静、动、画三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
3、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远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对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起到一个鼓励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式,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勇于通过实践来证明观点的成立,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使教学活动更容易操作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并根据这些规律设计教学。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对抽象的事物进行理解,通过形象思维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知识本身就是具有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传统教学的单一板书形式极大地抹杀了知识的这种立体感,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将知识的呈现变得直观化、立体化,也形象地展示了教师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抽象知识。
5、增大信息量,优化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同一个班的学生其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都有这差异,这就导致了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学习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加大教学活动传播的信息量,将知识的层次感体现出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多媒体能在一瞬间展示出许许多多的图形和文字,传递出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信息量,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学时间。这是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生动地展现出来,以此来缓解这些知识点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只是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将传统教育转化为了现代教育,其实,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其运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一味执着,而不根据实际情况来辅助教学,那么也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1、计算机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将静态的事物变为动态的事物,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但是如果完全依赖计算机多媒体来教学,把所有的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也不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因为只注重思维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过程。
2、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力有限
现在,很多教师仅仅为了上好公开课而专门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了教师过多地将精力花费在课件的制作上,从而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研究,将公开课变成了一堂课件展示课。如此繁杂的工程量使得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多媒体的运用敬而远之。
3、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较为程序化
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按部就班地对着多媒体课件进行按键,这是由于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一堂课的程序,如此一来就容易将课堂变成一堂对多媒体的机械放映,学生也就成为了纯粹的观看者,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有不利影响。
4、“板书式”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化
另外,许多多媒体课件根本就只是一种课本的搬家,替代板书。导致整节课教师都不再板书。而有的教师因为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熟练,就造成了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还有的课件制作比较粗糙,例如链接不好等等,往往造成老师手足无措,使得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就只是一种点缀甚至是累赘。
四、小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多媒体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所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但也并不是说从今以后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左金平;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