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升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渐起。2012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批准(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也组织了一批本科与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助推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年多来,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引领并深化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凸显。无论是对计算思维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还是将其融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其规律的总结;无论是对新一轮改革目标及特征的认识,还是对其改革思路的明晰与实施;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还是对其中具体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都引发了广泛且深入的思考、交流、研讨和实践。
《计算机教育》杂志密切关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于2013年第20期刊出“特别视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解读》后,特策划本期专题。专题收录的5篇文章是中国铁道出版社支持资助的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内容突出了“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和原则。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著名专家、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基于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与反思;有资深教授基于实证研究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改革方案;有年轻博士、教授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本科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期望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分享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繁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分级教学;计算机教学;模式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Li Rongqin
【Abstract】University computer is based on all non computer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public course, computer technology updates fast, strong practicality, teaching how to constantly innovate,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eachers teach values of the thought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freshme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puts forward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scheme of classif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Key word】Graded teaching mode; computer teaching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平衡。 院校的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计算机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严重不平衡,给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实施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重复学习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节奏快、强度大的计算机实训内容。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囫囵吞枣”现在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非零起点”的问题。
1.2中小学和大学计算机课程缺乏统一的体系,导致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中小学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无疑对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计算机能力标准,造成计算机教学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造成一定的混乱。比如,高中和大学讲的办公软件都是同样的内容,导致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叠,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学生对知识没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下降。建议教育部门统筹制定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阶段计算机教育的规划,使各阶段计算机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制定相对统一的各阶段计算机达标的标准,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体系,合理划分计算机教学链中的各个环节,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创建计算机能力和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
1.3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存在统一性。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经管类的学生数据库运用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帮助,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运用到相关知识,而文科类的学生更多的应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理工类的学生则偏重于程序设计和相关的专业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程采用的同一版本,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目标一致,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
2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这一新的形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计算机基础的分级教学势在必行。
计算机分级教学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学生个体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全校所有的专业班,科学的分成几组相近的层次群体,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各层次的教学目标[3]。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计算机水平大致相等的班级,教师比较容易地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输入,不论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从中受益。
2.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分级教学。 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考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根据考试成绩分快班和正常班,根据现有的资源,针对不同的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进入快班课程学习的学生,一方面缩短上课学时,另一方面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这门课的知识。对正常班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基本均衡的时候,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学习内容还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以自学为主,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学校组织考核。
2.2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知识、链接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个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减少正常班的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探索自己未知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非教师单方面的授课。积极活跃课堂气氛,课堂问题要大大超过教材的范围,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学校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融入到大集体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课程要求有作业(assignments)、项目(projects)、演讲(presentation)等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与团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 在期末评分时,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不超过总评成绩的40%,比如我的课程评分比例是两次作业20%、期中考试20%,团队项目25%(项目报告20%+演讲5%),期末考试35%。学生的每次作业和考试成绩都显示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只有学生本人可见。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在课程中的位置和进步空间,同时不会泄露隐私。对学生合理的考试评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制定实际而全面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吸纳知识。
3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要科学的进行分级。 首先要科学的分级标准,在分级的标准上,要坚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尤其是对处在边缘上的学生要进行具体分析,尽量要做到要学生满意;在测试方面,要通过事前预测,试后分析,逐年积累分级试题等方式,建立以教学大纲为准绳的试题库,做到试题层次分明,既有基本要求题也有较高的要求题。其次,要做好分级各种准备工作,尽量做到分级客观,公平,公正。
3.2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正常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3.3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 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计算机教学的任务,教学目标也是因专业不同而形形。因此,计算机教学每节课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项目,比如:用Excel制作表格这一节,可以设置的项目分别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涉及到医院人员的表格制作,营销专业的学生涉及到的事货物进销存表格,管理类的学生,要涉及到人事人员的表格,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到住院人员的表格,影像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到影像检测人员的表格。因此,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情况进行课程设置,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突出专业的特色,又要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
3.4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分级教学方式下,为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不同等级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其学习难度或强度也不同。这种情况下,教学管理分级成败的关键,管理问题解决不好,分级教学功亏于溃,因此,学校的管理体制也随组织形式变化而做相应的改变,首先在政策上对分级教学给与鼓励。
4结束语
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中科学实施分级教学,不仅有利于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更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特色,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全面发展,考虑了学生各取所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造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平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朱坤华,朱家义。高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7(03)
[2]杜永平,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初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7)
[3] 孙俊逸,陈建三。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M],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教学应当与时具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好多学生并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
当前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沿用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许多老师过分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对学生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毕业学生的就业。
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大部分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4.教学设备有待改善和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通过上机操作,能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当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较为陈旧,维护跟不上,故障较多,功能残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通用性和工具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操作技能应在上机环节中强化,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提高学生上机操作成绩的比重,上机成绩和笔试成绩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则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四、结束语
我们应当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2.张李.把脉信息技术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1.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置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他们想要学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知识及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机了解和使用过少,觉得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复杂。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兼顾这些学生不同的需要,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2.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影响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量不断增加。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设置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机房资源比较匮乏,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很少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如果只是依靠课堂学习,那么,学生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应模块及相关应用的,而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大不利的。
3.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手段呈多样化发展,然而,高校很少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是通过期末测试来进行的,期末测试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影响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测试中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反映出的只是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w掌握情况,而无法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个知识模块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学生的总分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很可能有着巨大差别。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考评体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努力,到了期末就突击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丧失日常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
5.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建设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很多课程中都建设了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这一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没有将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多个监管部门,资源建设不够充足,网站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二、以上现状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当地教学水平的影响,他们在入学初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良好,而农村的一些中学虽然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但是,其教学成效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新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难免会参差不齐,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必然会有所差异,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话,还非常有可能导致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枯燥、简单和无聊,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内容、晦涩难惜,教学进度过快,无法很快吸收。
2.师资队伍的建设尚未健全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设置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但绝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往往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需要说明的是,大班上课不仅学生人数多,而且涉及的专业也多,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教学大纲,而且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说,大班上课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但却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压力,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则是师资队伍不健全。
3.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置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大层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层级的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形成对比的则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必然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教材引进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模式单元化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得分数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而且还弱化了教学效果。另外,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为了提高自己求职找工作的成功率,纷纷报班学习,长期往返于各类培训班、速成班之间,不但未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
5.教学环境十分简陋
尽管当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教育都比较重视,纷纷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教学环境十分对简陋。具体来说,高校计算机教学对教学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几乎可以称之为“上不封顶”。然而,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却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理论教材;其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划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程度;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定期对他们所在的层次进行调整,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优等生和辅导差等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2.微课程教学法
由于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难以更改的,因此,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就可以采取微课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问题,并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时间。另外,微课程教学法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细分,并围绕各个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和微课件等。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产生引导作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将微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评论、反馈等功能。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学到多种知识,让学习不只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g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精心进行组织,一环一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便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基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同时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PPT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演示优秀作品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插入图片的方式,动画效果的设置等。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分阶段进行,即明确任务――第一次尝试―任务完成―形成技能―任务拓展等。
5.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克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不利影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辅导,鼓励师生共同研究,从而使师生之间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计算机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指对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参与者,通过对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的分析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针对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引导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社会考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应该说,学历是在总的方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层次,而考试证书则在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仅出示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还要出示考试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目前,全国性的计算机考试有,人事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近几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面向本地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统一考试(名称不一、以下统称为计算机统一考试)。除了政府部门组织以外,一些国外著名的IT公司也在我国组织了专门的计算机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主要分四级。
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主要分三级。一级考试的科目主要是办公系列的基本操作;二级随着社会的需求开考了VB、VFP、C、Java等语言考试以及二级动漫技术和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考试既强调了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三级考试实行理论笔试,共有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单片机及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Linux网络管理及应用五个考种。
2.2 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许多单位、部门已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人员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考促学,为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得过程中从中受益,既提高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又提升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使高校学生计算机素质整体得到了进一步得提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在:
(1)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并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时间也正好安排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这样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促进了教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其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全民计算机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的分析,做为一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法和新的教育技术,开发利用新的计算机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针对学生计算机现状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一)分模块化教学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无差别化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培养,分模块教学势在必行。针对这种情况,我院进行的模块化教学及时适应了这一形势,教学经过改革已经形成《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高级办公软件应用》等模块。
我院主要的专业种类有: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类、人文类。全院的学生在大一进校的第一学期都会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工类专业的同学在第二学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修《VB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人文类的同学会选修《高级办公软件应用》。
对于艺术类的同学,在第一学期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后将会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因此在针对艺术类专业的班级,会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强。而其他专业的同学会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二级VB、二级C或二级AOA),这些考试的语种的内容恰恰与之前上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呼应,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二级通过率,我院还在等级考试的学期开设了相应的公选课,这样不光是可以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回顾,也可以加强训练,通过开设公选的模式,我院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通过率有明显提高,对我院报公选课与没有报公选课考试情况的一个对比,通过这个图表可以分析得出,通过考前培训对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辅助作用。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打下了基础。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一样,教学区分专业对待、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确实比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依然是教师担任教学的主体,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1)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第一,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第二,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三,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
由我们老师使用Visual Basic 6.0工具研发的《Visual Basic自学好帮手》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三等奖,在VB程序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得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程序设计的能力。
(2)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①电子教室系统。在很多学校都利用网络教育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为增强学生的网络意识,我院在每个机房都安装了极域电子教室系统,通过该系统把电脑屏幕和声音共享给学生电脑,教师可以监控并遥控任一台学生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电子教室的优势,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参与,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也可通过电子教室可以进行监查、处理各种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个体或每个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教学效率也明显得到很大提高。
②教学网站建设。教学网站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学科教师可以将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案和课件较方便地到网站中;开辟学生论坛、教师答疑,供师生交流。③教学视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含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一门新的课程,视频教程可以教你如何去学习这门课,教你如何理解,引导你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果和最轻松愉快的方法去学习它,提高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
3 总结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各个领域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作为一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培养出具有高计算机素质的人才,为其日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花,张智勇,朱亚涛.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关系中对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8,(06).
[2]宇海萍,张丽,张晋.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01).
[3]华敏敏.浅谈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09,(12).
[4]任倩,姚光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PowerPoint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课 题: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中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演示文稿PowerPoint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它是在学习了Word、Excel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个办公软件的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更利于项目教学模式的进行。
一、教学背景分析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教学模式,它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将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而真实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去实施,最后由学生完成项目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融合,能帮助学生把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有效地连接,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实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2.教学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对演示文稿PowerPoint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教师一般采取传统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步骤,再进行巩固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拟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模仿操作的步骤对学生来说只是暂时的记忆,并没有把所学知识形成自身的技能。一旦脱离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会手足无措,不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身技能,本文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类计算机课程演示文稿PowerPoint中。
二、教学前期分析
1.学习者分析
(1)学生是高职院校一年级新生,文化基础薄弱。本文研究对象是2013级专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他们一般都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差才走进高职院校的。
(2)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大。他们来自各地,由于各省的差异,有些省份在高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有些省份有这门课程,但很少去机房练习,还有些省份从初中、高中都有开设,所以学生现有水平差别悬殊。
2.学习需求分析
教学中,通过访谈2013级口腔专业的学生,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对以后就业产生迷茫,并且对计算机认识不清,认为计算机对自己的专业毫无用处。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学没有把计算机和专业结合起来,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和计算机的联系,造成了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程的脱节。所以本次教学,要实现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把计算机课程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
3.学习内容分析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是选自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九版)》第五章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Word、Excel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某种积累。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加深和再创造。新知识形成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也是一个新的建构过程,这符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而项目教学法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PowerPoint的基本概念,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方法,熟悉幻灯片模板、背景等静态效果的修饰,理解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的设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审美意识,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勇于尝试,激发求知欲。
2.制定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来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本文所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流程是:选定项目、划分小组、小组内制订计划、收集资料完成任务、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流程,使学生具有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3.确定项目
选择的项目应该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根据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初步设定制作“个人简历”或“家政学院口腔专业宣传片”,经过调查评估,最终确定本章节的学习项目为用4个学时完成“家政学院口腔专业宣传片”的制作。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菏泽卫生学校在招收3年中专和5年大专的基础上,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于2008年招收的全日制三年专科,为卫生医疗机构、义齿加工厂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4.划分项目小组
2013级专科口腔班共25人,根据合作学习理论的特点,将学生编成5个小组,每组5人。项目教学能否成功与小组有着必然联系,小组的编排根据兴趣和自愿结合原则,选举出小组长、记录员、联络员等,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建立个人责任。组长进行工作部署,负责小组的组织工作;联络员负责查找需要的资料。在项目实施计划前,要求小组将组内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固定下来,防止了小组成员逃避任务、坐享其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分析问题及制订计划
根据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对本组内的任务进行分析,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计划表,如:预期目标设计、进度安排情况、分工情况等。预期目标设计是指学生对项目活动完成时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做的规划,进度安排情况是学生在时间上对主题活动做出的一个详细的时间流程安排。制订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有助于学生细致地掌握项目的相关进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整个项目学习的引导、把握和评价。
6.收集资料及完成任务
收集资料和相关信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也是学生付出时间最多的阶段,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针对学习的问题去图书馆、因特网、校园网等数据库中寻找支撑的材料,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以便寻找到最佳答案。每个小组成员带着自己的答案与本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意见交换,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每个成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多次小组讨论,在分析、归纳、再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组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反映在作品内容中,这种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方法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最终完成项目作品的制作。
7.成果展示与评价交流
学生作品制作完成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机房展示作品,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并说明自己小组创作的意图以及制作过程,交流创作过程的体会和经验。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共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
接着进行对作品的评价,评价通过老师指定的评价方式,分为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组内评价是小组成员内相互评价,分别就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工作量、努力程度、协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占30分。然后,组间评价是各小组间要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分别就作品的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占到30分。最后是教师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完成进度、完成质量、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等,占40分。并且老师要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一方面是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清楚以后学习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8.教学反思
这次在演示文稿中运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1)成功之处。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并且学生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2)不足之处。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经验不足,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对于我国,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法,对这种教学方法了解少、疑惑多,甚至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还有局限性。教学资源不足,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查找资料困难。比如:学校的图书馆书籍数量少。和他们专业相关的书籍更是难查找,没有合适的地点上网查找资料、网速慢等。
总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演示文稿中的应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和学习探索的能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不足,有许多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贵.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周林妹.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鲍酝姣.项目教学法在办公应用软件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项目教学 职高 计算机 专业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4-02
职高电脑专业课旨在培育基本功过硬并且实际操控技术娴熟的综合类人才,在以往的职高电脑专业课学习中,老师通常将理论传授放在首要位置,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并且硬性灌输模式只是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项目教学法在此环境中出现,并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让学生在夯实理论的前提下提升了动手能力,其效果极为理想。
1 以往教学模式存有的问题
1.1教授与学习脱节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以讲授、演绎操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学生透过效仿增强印象,提升操作技能。老师在全程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地位相对弱势。老师以自己的视角去权衡教学方略,通常重视教法的研讨,而忽略了学的本质,课程讲授变成老师的一边倒的灌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扼杀。
1.2目标与效果脱节
职业计算机教学是为社会各类职业需要量身定做的,培育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过硬的职业素养的人才迫在眉睫――依照领域的职业诉求设立相异的职业培育目标。而随大流的教育,让电脑教育的人才供应并不均衡,中级人才人数偏多,学生走入社会后适应职位的时间过长,就业面过于狭窄。
1.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国的职教尚处于发展阶段,依然沿袭前苏联的办学手段,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学生在繁琐的理论中无法抽身,缺少实践技能;加上电脑领域的日新月异,老师停步于旧版本的软件教学,无法与时俱进,不利于学生的实质性进步。
2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来自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一类当代教育模式。其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与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相连,以受教育对象适应生产力发展为基本诉求,为社会培育出了大批复合型人才。
项目教学法透过项目的实现,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教学法为学生供应了一个近乎透明的、能够发挥创造性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发挥创造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解析问题以及化解矛盾的技能;项目教学法让老师依照学生的优势,融合学生的爱好,诱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
3.1解析学习需要
以往的电脑教程以老师为核心,学生被灌输各类计算机知识,缺少自主探寻的气氛,所学到的理论零散不全,无法联系成一个整体。
透过项目教学法创建教学场景,以具象化的任务而非抽象化的理论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FLASH 动画制作”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演播“猫和老鼠”等等动画,预设问题:“动画是什么?其成功放映的原理为何?”老师通过精彩纷呈的动画佳作“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其在动画的世界中徜徉,能够引发其制作动画的热情。而这远比枯燥的口述或强制的灌输更为有效。
3.2解析学习内容
老师要解析教学内容,解析学生业已把握的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技巧,将繁杂的、杂糅的理论转变成简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把握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PHOTOSHOP”的操控与训练中,老师透过项目任务――创设“元旦主题节日宣传画“,让学生掌握筛选主题、设计版面、收集素材、初步创设等四个流程才有可能做完任务。在设计的流程中学生要使用到绘画、图层、通道以及滤镜等图像处理工具或者蒙版、选区、色彩等文字工具等等,提升所创设的宣传画的艺术魅力。
3.3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规划的时候,不但要权衡到学生的认知、操控技巧的进步等层面,还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学生的爱好以及情感体验。例如在“基础知识教学“版块中,老师应订立的教学目标是:
3.3.1知识目标
掌握电脑的构成以及其元件的名字、用途,学会输入输出系统和主机相连的方式。
3.3.2能力目标
依照作用配备电脑硬件,掌握安装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的方法,能够更新操作系统。
3.3.3情感目标
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踊跃程度,让学生明白合作中有竞争,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以及职责感。
3.4挑选教学方略
教学方略是老师在教学思维或教学观念的作用下,为达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相异的教学模式、组织模式、媒体形式。老师应依照多元智能原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划分成相异的组别,让其透过合作学习抑或探究性学习互帮互组,形成资源共享;培育其优秀的人际交流技巧。透过作品展现、沟通体验,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述技巧,并督促其持续反思,加强自我认知。
透过同学间的辩论、组与组间的合作和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理念。同时,老师应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搜集资料并筛选资料、自主化解难题。另外,老师应透过行间巡查,抓住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当学生感到迷惑的时候老师要实施必要的提点,协助其化解设计、操控中遭遇的困境。
3.5设计评价模式
中肯的评价对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提升学习质量有着极大的助益,评价应参考以下准则:
3.5.1说出期望
因为设计、制作要求学生要有较为充裕的自,为规避学生的无序操作,老师要用订立量规、供应实例等模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项目任务。
3.5.2实施评价
对学生在学习流程中的设问、掌握情况、合作、沟通、创造力等等实施评价。
4 结语
综上,在项目教学法中,老师是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指路灯”,能够协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越走越好,其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缪玲.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以
“EXCEL函数的使用”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
2015,(4):45-46.
[2]刘云,韩存梅,边宗等.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1):42-44.
[关键词]自顶向下 启发式 自底向上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77-03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教学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谈谈个人肤浅认识。
计算机是一门工程性科学,它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意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事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讲到理论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而演示一些特殊效果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提出,采用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案例驱动教学,即从知识的顶层讲起,然后引出底层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讲原理,再讲怎么做,这种模式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则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解决方法,首先引出所要讲的问题,以实例效果显示它能干什么,然后具体讲解怎么做,最后再讲原理。
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加机房实践的教学方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大学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机房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投影机和扩音器等相关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生动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现在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新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制作新颖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类课程均采取在多媒体教室上两节理论课,然后学生再在机房上四节计算机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先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然后再来具体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病:
1.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原有的写黑板的互动环节无法进行。
2.省去了写黑板的时间,教学进度有所加快。
3.由于设备老化等因素,有些多媒体教案的投影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效率,教师不得不拉上窗帘,关掉了灯,但这样一个昏暗的多媒体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很强,教师经常要操作电脑,昏暗的灯光使得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看不清键盘,大大降低了操作速度。
4.由于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并不是马上就去上机实践,学生也还有其它的课程要学习,使得原本在计算机面前很好解答的问题变得复杂。由于大班上课,上机实践时,一个教师对一百多学生,教师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导致许多疑问在上机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全解答。
(二)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式,即先讲原理,再讲应用,原理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
鉴于自底向上教学方法的缺点,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切入点,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的方法,因此,提出一种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图1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
(1)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2)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图1 两种教学模式对比
三、案例启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计算机能干什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what can we do by computer)。
计算机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枯燥无味,案例却非常有趣。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提出,以案例启动教学。例如,在讲网络理论之前,可以先引用一个例子来告诉学生,凡是你在网上见到的都可以得到(所见即所得的转义理解)。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对excel的讲解为例,首先教师应将excel的所有功能以一个实际例子快速地演示,让学生明白excel的独特之处,以及excel可以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如自动输入数据,使用公式求平均分、排名次写总评,统计分数段人数等,如图1所示。演示过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功能,并不需要学生马上掌握。
四、设计一些经典小例子,让学生对概念掌握透彻
通过案例演示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这时应有步骤地讲解案例中的细节制作过程。
以数据库为例,在讲窗体设计和编程时,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是:1.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2.理解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3.如何获取用户数据 4.如何和数据库交互。
让学生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时,可以举生活中他们见过并且比较熟悉的例子,如图2:
关于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搞清楚的。目前,教师比较喜欢用一个比较大的例子来讲解这个概念。这样做的问题是:大的例子里涉及的方面太多,无法侧重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因此有必要自己设计一些小的例子,暂时回避其它问题,让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掌握。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如图3的简单窗体:
我们想干什么呢?我想在单击“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时,打开窗体2,并想单击“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时,关闭这个按钮所在的窗体1。那么应该在“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openform “窗体2”,同时在“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close。
关于如何获取用户数据,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如图4所示:
通过代码控制来获取用户在文本框输入的用户名,从单选按钮里选择字体,从组合框选择字号,以及从检查框里选择字形,然后在下面的文本框显示。
如何和数据库交互设计到ADO的相关知识,ADO的知识很多,如果要讲理论,又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们只需把连接数据库最基本的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图5所示:
五、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比自底向上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发现,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入理论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顺其自然地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也可应用于其它课程。本文的教学法研究对改进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曲大鹏,薛建生,范铁生.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逄启寿.高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反思[J].大学教育,2012,(11).
[3] 王辉.关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关键词:基于问题式学习;问题设置;PBL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教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8-20ppp-0c
Probe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for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s
WANG Shan
(Telecommunication Institute,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China)
Abstra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training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thod, the strateg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PBL teaching mode, and refers to a view of th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basic computer classes for new inspiration, through combining the settings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s with teaching problems, PBL teaching and design proces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blem setting; PBL teaching desig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dependent study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教育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造性培养,要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及主动发展的能力,这样培养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毕业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如果从知识、技术的层面看,他们说的不无道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加强素质教育,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界已认识到教学内容应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软件产品不过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学生学到的应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对他们一辈子有用的东西(即自主学习能力)。
1 PBL教育理论及主要特点
1.1 PBL教育理论概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的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而真正把PBL引入教育最前线的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m。l969年他在加拿大的McMaster医科大学首创PBL,后来经过不断精炼与实践探索,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头两年课程中(如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学习在医学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PBL模式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 PBL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学习过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具有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PBL的教学理念同样适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1.2 PBL与传统教学相比的特点
传统教学目标是要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教师讲授为主,突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即使在计算机教学改革后,各校使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中依然是教师把制作步骤,基本概念传授给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如下问题:(1)不完整 (2)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3)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PBL教学特点: (1)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由教师提供指导。每个小组由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困难)、4~7名学生组成。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引导学生学习。(2)以实际需求问题为基础,强调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学生根据个体需要自行选定开展自学的途径和方法。(4)精讲重点、难点内容,把基本原则等最有迁移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5)学习初期就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PBL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学生形成自发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学生离开大学以后继续进行学习,从而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PBL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实践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应用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做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Windows XP和Ms Office 2003为工作平台,应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办公软件的水平。
2.2 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是PBL的基础、出发点以及引发学习活动的主线,问题设计的适当与否是PBI 学习成功的关键。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应是比较复杂且具有综合性
问题能浓缩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列出知识要点,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了解的,它们与实际需求的联系,并据此来设计问题。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
问题应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具有社会需求性。如果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绝对真实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就可考虑通过一定程度真实的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讲EXCEL时,设计一个让学生组织实施问卷调查,回收调查数据并分析统计,得出调查结论的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较周全地实现了一个问卷调查系统,学习到EXECEL数据录入技巧,数据引用、VLOOKUP函数、数据有效性,及图表等知识。
(3)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可延展性
问题提供的条件不能太详尽,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比较容易提出更多新的条件,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发掘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如设计一个实现篮球队员比赛信息查询系统,其中数据有效性来源的设置,老师要求学生点选下拉按钮看到所有球员,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后,提出如果球员多,能否先选择球队,进而查到所选球队的球员,提高查询效率,这样问题就随着实际信息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深入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就需要学生探索更多的EXCEL函数的使用。
好的问题设计往往需要计算机课教师深入到行业中,挖掘实际工作中所要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2.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PBL课堂教学组织实施
我在EXCEL模块教学时,采取了PBL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下面论述实施的过程和做法。
图1 PBL教学模式流程
2.3.1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授课前一周,老师告诉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沟通目标,达成共识。根据EXCEL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把设计好的问题或问题方向告知学生 (例如:数据收集与录入、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数据结果的输出与表示)。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组3~ 4人),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前翻阅教材、查阅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做好笔记,便于课堂上发言讲解自己所作的准备工作。
2.3.2 提出问题并探究学习
课堂上每组同学将各自查阅到的资料汇总、分析处理,整理成逻辑清晰和条理清楚的素材及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被称为学习要点(1earning issues)的疑问,这些疑问就是他们对问题的不解之处,学生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并围绕其进行讨论和探究学习。如针对Excel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让学生分组上网找Excel素材,根据素材每组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的知识,然后老师给出学习这些知识的途径,如通过课件,帮助菜单,具体的教材章节。
在以上两个环节中,为督促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前期资料收集及探究讨论过程,规定发言学生的成绩按25%的比例计入每位学生的总成绩。为避免课堂讨论冷场,每组学生中预先指定一名主讲者、一名补充者,以及1-2名针对他组问题的提问、反驳刁难者;并且下次PBL课,组内同学轮换角色,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充分参与的机会。各组讲述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整理,详细讲解牵涉到的基础知识,组内同学可以补充,同时,主讲者还要回答老师和其他组的提问。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因素地理解问题,深层次地分析问题,把前后所学知识以及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另外,还要控制好时间,把控讨论不偏题。
2.3.3 解决问题
学生按照问题的重要程度给学习要点排序,决定哪些问题由全组负责研究,哪些问题由个人负责研究,做好分工,并提倡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和老师还要讨论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哪些资料,以及如何找到这些资料。如学生利用已有的Excel知识,甚至超出EXCEL课程大纲的知识,完成了收集资料,剔除无用数据,提出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工作流程。如图2到图4是一组学生完成的NBA篮球队员信息查询系统。在查询的方便性方面,学生最初只考虑到从简单的球员下拉列表选取查询某位球员信息(图2所示),但假如球员多了,想很快找到某位球员,就显困难,学生就提出先设置球队,在相应的球队中快速找球员。经过探索学习,不断排除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了两种解决办法。
(1)利用IF函数和OFFSET函数的嵌套解决,如图3所示。在数据有效性的来源文本框中输入
“=IF(Y2="火箭",OFFSET(C2,0,1,14,1),IF(Y2="湖人",OFFSET(C2,14,1,14,1),IF(Y2="热火",OFFSET(C2,28,1,16,1),IF(Y2="太阳",OFFSET(C2,44,1,14,1),IF(Y2="骑士",OFFSET(C2,58,1,15,1),IF(Y2="网队",OFFSET(C2,73,1,15,1),IF(Y2="公牛",OFFSET(C2,88,1,14,1),FALSE)))))))”
这种解决办法只能解决八队球员查询,因为IF函数最多能嵌套7层。
(2)利用indirect函数和vlookup函数嵌套查询信息,这种方法球队数不受限制,可进行多队球员查询,具体实现步骤为:
先把每队球员区域定义一个名称,再构造一个球队与相应已定义名称的一个区域,如图4所示,并定义此区域。最后在球员数据有效性的来源文本框中输入:
“=INDIRECT(VLOOKUP(Y2,zz,2,FALSE))”
图2球员数据有效性设置
图3八队球员数据有效性设置
图4多队球员数据有效性设置
通过做EXCEL大作业,学生锻炼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团队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基于PBL的EXCEL大作业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促进了学生对Excel知识的掌握。
2.3.4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与反思
为了确保PBL教学始终有效进行,教师PBL教学与学生PBL学习必须协调并进,教师要全程跟踪监控,指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的进行,即了解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将做什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哪些是重要的,还需要哪些;及时把握学生问题解决的动向,保证问题解决的方向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等。教师和学生要对PBL每个阶段的成果进行分析判断,检测成果是否有效,能否更好,以什么形式呈现与展示,能否进一步深入探讨。
利用课堂答疑的时间,老师分组召集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要点,把获得的新知识运用于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总结新知识,将相关概念、原理、策略与当前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变得完整而且有灵活性,迁移起来比较容易。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分析给予肯定,对学生片面的观点给予指出;并给每一组打出评分。还要把解决问题牵涉的知识点作一个提纲契领的回顾,总结重点和难点,回应学生讨论时提出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启发学生作更进一步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永远会有需要研究的问题,并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3 PBL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大学教育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素质的呼声高涨,改革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改变教学现状、弥补现有教学不足的一个必然途径,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无疑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改革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通过PBL教学,可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分析情况、提出问题、分工协作、全面考虑、查找相关信息并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了较好的理解,而对教师来说,通过PBL案例的编写,能深入到行业岗位中,了解到具体岗位对计算机的需求。PBL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使用PBL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学会做事,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实行PBL的思考
笔者近两年在EXCEL教学部分中(占全课程的50%)分别穿插2次课堂式PBL教学。实践证明,PBL教学模式能有效激
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与创新能力,提高处理岗位实际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觉得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4.1 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讲地位,而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帮助者。采用PBL教学,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并深入到实际岗位中了解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备课时间,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和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需要一些激励措施,学校应设置一些奖励政策,激励教师采用PBL教学模式。
4.2 激发学生参与PBL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从中学升上来,已习惯听老师讲,学习上存在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及依赖性强的特点。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PBL的积极性,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在初级阶段,教师要加强引导,可以给予一些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刺激他们,学生习惯PBL学习模式之后,老师只要稍作启发就可以了。
4.3 探索新型的评价模式,保证PBL教学质量
在实施PBL教学时,应构架与PBL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方式,以促进PBL教学有效进行。评价指标应涵盖四点,1.对学生在PBL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评价;2.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3.学生参与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等)评价;4.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评价。在评价时, 应以鼓励为主,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参照水平,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自我发现,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充满信心地参与到PBL中。
通过实践发现,PBL教学下所培养的学生不但在实践能力方面明显强于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而且在理论上与解决问题的迁移上也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新波,张华杰.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上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478-479.
[2] 张华芳,周来温,沈澄.药理学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4,13(4):415-416.
[3]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73-77.
[4] MARN-CAMPOS Y,MENDOZA-MORALES l,AVARROHERNANDEZJ A.Students assessment of problem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pharmacology course[J].Adv Health Sci Edu,2004(9):299-307.
[5] NIEMENEN J,SAURIP,LONKA K.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functioning and study succes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Edu,2006,40(1):64-71.
[6] 博雅工作室,博思工作室.打造“办公高手”+“行业高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0
[7]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