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赞美黄河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黄河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赞美黄河的诗歌

第1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阿华读诗:诗人陈小素用简捷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了窑庄优美的场景,这些纯粹的景致构成了诗人情感的依托,句式精炼,字字达意,但重要的是,这些诗歌已掠过表面的浮华,向着窑庄最深最远的方向挖掘。如小素所言:我只做一个过客/ 内心盛满一个王国没落的美/在窑庄的土地上静默、呈下沉状……简单的几句,就呈现出了陈小素诗歌纯粹的质地。陈小素的诗歌有着浓郁的悲悯,冷静中带着张力。我始终认为,诗歌是写给心灵相通的人看的。一个优秀的诗人,她会孤独地忠于自己的内心。现实泥沙俱下,陈小素用足够的冷静、节制与修养,冷眼看这世界,自然,坦荡,真诚,优雅。我很羡慕那样一种女人,像钻石,当她的每一个面都被认真地打磨出来之后,就会变得魅力四射。诗人陈小素就是如此。

告别

从山上下来风吹得有点凉

谷穗弯下谦卑的头颅

一个稻草人挥舞着手臂

赤脚站在田埂上

那些静默的 都远胜过我的表白

蝴蝶尚未走远蝉鸣还在树上

庄稼们齐刷刷地立着秋色无边

一半伏下去一半被风抚起

我看见落日硕大 正滑过颓败的屋顶

橙色的余辉里

故园犹如浮舟庄禾仿佛萍草

所及之物 模糊而不真实

没有送别的人 酸楚是孤独的

那些远走的在风中游移

那些暴力般的蛮荒被切割

被分解……碎片更细小的……碎……

被时间修正成为虚弱里的信仰

令人信服却不能企及

回望时如同这秋日 凝重、盛大

寂寞得仿佛一场虚设的华宴

秋风至

虫吟替代了蛙鸣

小径覆着荒草

两只蜻蜓把婚床安在天空上

秋日正好

玉米羞涩腹部隆起

土豆花谢了 根下一群低调的薯类……

家园尚远浩大的秋色就淹没了我

路边野菊打蕾屋后的葵花灿若皇宫

将到来的

日是吉日辰是良辰

而那么多的唇紧闭着

远走他乡

多少美和盛大 都被辜负

他们消散了这赞美便是空洞

这些遍生的草木、庄禾、角落里的芳邻

当薄暮里再不能遭遇一个饥饿的眼神

我将允许你们

随我 从此皆属陈姓

并在下一首诗里

依次享用那些剩下来的名字

废木场

昌平区。某镇。一个车站口。

在那些木垛后面

我看到了他们

太阳下裸露着膀子落满木屑和粉尘

一个人把一根木头扛在肩上另一个

将木桩的一头推向旋转的轮子……

谁写过的?一群劳作者

一个似乎不适宜却在这些调侃的口哨里

出现且久久不曾离去的女人?

透过那些尘雾我看见他们的早餐

搪瓷杯里的白菜和馒头 玻璃瓶子里的水

咀嚼时发出的响动

笑声里送过来的几句荤段子

我先被一首诗征服现在

又迷恋着它描述过的场景

那些植物的气息被遗弃的叶、弥散了的油脂

正被另一些词所代替:

我还无力写下的人民 、苦累 、

一群简单的快乐者

以及将从这些腐朽中提升的一切……这一切

那个早晨我困惑寻找

心怀感动

在废木场一个女人的对面和背面

那近似于原始的慢使人迷茫的快

我更倾心于哪一个?

当他们俯身吆喝着

当身边的20路、64路汽车呼啸而过

彼时 芍药

在窑庄的河谷里 我找到了它

在那些草叶中间

它颤动 与一只蝶低语

玫色的红有些孤独

在爱情到来之前 惟有美

如此夺目

那硕大的花瓣华美

令我一生为之动容的高贵

足以倾城

颠倒我一小片的江山

彼时我还不足以在苦难里修身

却已倾心于这些绽放的事物

被内心的欲望怂恿着

令它从河谷里迁徙

我错误地以为

只要爱所有的美都将为我驯服

多么羞愧

我的贪婪让它在瞬间陷入忧郁

一个人因为太渴望拥有

所以落魄

被河谷里的风吹着

像一个回头的孩子

被它旧日的容颜所抚慰所宽恕

与一棵麦子在风中相望

像一个词隔着诗的上阕和下阕

一棵麦子在六月的山坡上

朝上可见绿色和黄土掩盖下的喧哗

朝下则可见这落寞的人世

在那群成年的麦子中间

它朝我点头向我示意

起伏间都是旧日里的表情

像一个亲人看见了另一个

当我俯身它饱满

眼角眉梢都漫着金色

纤细的腰

就将被幸福抽空

仿佛在说:

看啊这是我恩养过的身体

灌满了生活的铅和铁

她赞美的唇 正抵向麦芒 ……

风吹过

风从西南来吹面不寒

却暗藏着剑 藏着那绵里的针

它们吹过树顶枝条瘦损

它们吹过瓦片 那些庇荫过我的青

此时苍白 像一件无人织补的布衣

它们吹过矮墙

吹过一个失败的捍卫者

和它空空的城池

那树下起伏的白发、地面上点点的绿

这些夜夜落在我梦里的雪 和星火

哦一个下午

我只做一个过客内心盛满一个王国没落的美

在窑庄的土地上静默、呈下沉状

任它们暴戾般的满足

第2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及时行乐 诗歌 表现艺术 内容

及时行乐作为一种文学主题,贯穿于东西方文学。在西方,“及时行乐”(carpe dime)源于拉丁语,可以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使人贺拉斯的诗句中,T.S.艾略特认为,“及时行乐”主题是“欧洲文学中最伟大的传统事物之一”,同时“及时行乐”是欧洲文学两大传统主题之一,对文艺复兴和17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及时行乐”的诗歌也十分常见,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第十五首“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一诗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二句更是直接劝世人及时行乐,莫误青春。

本文选取中英“及时行乐”诗篇中的代表作英国诗人马维尔(Andrew Marvell)《致他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歌,分析了“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里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异同。

一、表现艺术的相似

马维尔和李白都是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在表现“及时行乐”这一主题时,无论是马维尔的诗《致他娇羞的女友》还是李白的《将进酒》,都用了宏大的开篇,大量奇特的意象,雄奇的夸张和比喻等来层层递进,深入主题,使语言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两首诗开篇就通过夸张来实现的宏大的气势。《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开始就以爱情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把时间和空间无限拉开,展开了一幅空间纵横数万里,时间上下几千年的宏大背景: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

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

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

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

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

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杨周翰译)

空间上,从诗人家乡的亨伯河延伸到印度恒河;时间上,从洪荒之灾一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的日子。此外,诗人还用了千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赞美膜拜他心爱的人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想象中无穷无尽的恋爱时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李白的《将进酒》也毫不逊色,开头就起笔高远,气势恢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黄河之水奔涌而来,一泻千里,来不可挡,去不可回,展现大气磅礴的空间感;而朝暮之间青丝变白发,瑰丽的夸张的运用将人生浓缩于朝暮之间,展现出时间的短暂易逝,豪迈而洒脱,气势惊心动魄。

同样,两首诗还都运用大量的奇特的意象和比喻来表明时光易逝,劝人及时行乐。《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采用三段式结构层层深入,每一段都用了新奇的意象和比喻。第一节中,诗人勾画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用“植物式的爱情”来对应漫长的岁月;第二节笔锋一转,“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来形容时光易逝,用“永恒的沙漠浩瀚无边”来象征人生的虚无,营造一种急迫紧促的氛围,为描绘美人身后凄凉可怖的情景做出铺垫;第三节更是想象奇特,“重重铁门”象征世间的种种限制,“球”则用来比喻二人积蓄的力量,而两个人的爱情更是像“食肉的猛禽”猎食一样激烈,抒发了诗人热烈奔腾的激情。

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奔腾的“黄河之水”这一意象来比喻人生的岁月易逝,用“青丝”“雪”比喻黑发和白发,将人生变化凝聚于朝暮之间。此后,诗人用“千金”、“五花马,千金裘”、“钟鼓馔玉”等来比喻名贵财物和富足的生活,但这些在诗人看来都“不足贵”,今朝有酒今朝醉,饮酒挥毫,对酒当歌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写下抒发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等一连串夸张的词语更是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气质。

二、表现内容的差异

提到“及时行乐”,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一种消极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认为这一思想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在这两首诗中,“及时行乐”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其独特的风貌。而且,虽然是相同的主题,马维尔和李白的诗歌实际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个人情感并不相同,符合各自的时代特点,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马维尔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他所强调的及时行乐,是对中世纪基督教人的原罪以及隐退现世学说的有力反抗,是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强烈体现。从内容上来看,《致他娇羞的女友》中,内容和感情相对单一,诗人描写的主要是的是感官的享乐,描绘男女之间的情爱,赞美女性的肉体美,规劝少女接受诗人的爱情。这种追求个人爱情的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致的。人文主义强调追求人的现世生活意义,强调人的价值,激励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争取光辉的成就,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这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与马维尔同时期的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在《给少女的忠告》(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he Time)也是表现“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中的代表作,在这一诗中,诗人写出了“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早,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逝,今天这朵花还满含微笑,明天就会凋谢枯萎”的诗句,劝人惜时,即时享受青春。

而生活在中国唐代的李白写出的《将进酒》,则更多的是个人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的呼喊。李白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在不得意时仍然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这种“及时行乐”是充满对现世的超越,对自我的肯定,表达渴望用世的积极内容,是诗人狂放,浪漫情怀的体现。而这种积极用世,渴望踏入仕途,报效国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想法也符合中国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观念。不仅是李白,纵观中国古代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到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及时行乐”这一主题虽然十分常见,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诗篇却少之又少,更注重于强调及时追求个人生命的价值,以及在忧患意识下对人生的思考。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虽然有“对酒当歌”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但这是在诗人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境遇下发出的忧叹,也是求贤若渴,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体现。同样是李白的诗句,在《花间独酌》中,诗人抒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的感慨也是因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和寂寞。

三、结语

“及时行乐”这一文学主题流传于所有的时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普遍意义。诗人马维尔和李白虽然在时间上相差前年,空间上相隔万里,但都运用相似的手法抒发了“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人类共同感情的兴发。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及时行乐”不是消极处世的态度,而是诗人对生命的积极解读和对人生的思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这两首诗也是中英诗海中璀璨的明珠,具有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 杨周翰.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3]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王佐良.英国诗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第3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一、实现诗词欣赏与书法艺术的整合

季羡林先生强调:学中国文化,就离不开中国书法。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曾比喻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楷书端正,行书飘逸,隶书古雅。因此,我认为把书法艺术融入诗词欣赏的过程绝对是件美妙的事情。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两课诗词,一般一课有五首,这更有利于我们运用课件进行赏析。制作课件时,根据不同的诗歌和内容,对幻灯片的文字进行巧妙的修饰,让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从中加深对所学诗词的印象。例如,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浑厚挺拔,开阔雄伟,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很欣赏,称“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因此,学习苏轼的诗词时我就用“颜体”来修饰,让书法与诗境相配合浑然一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动画效果,理解诗词内容

诗歌凝聚的是语言的精华,很多学生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在生吞活剥中背诵,浪费很多时间。为此,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已输入和修饰好的诗词及有关解释,逐字逐句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并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配上的音频保持速度一致,这样文字就产生了动感。而对那些有场景描写的诗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创作动画短篇,配上对话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例如学习《诗经》里的《关雎》一诗,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将自然景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下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三个叠句与“窈窕淑女”的形象描写连缀在一起,分别画成几幅画,放到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这样一个完整的场景就出来了:在河流中的小洲之上,有一群雎鸠在关关鸣唱。河边长满了长

长短短的荇菜,一位身姿美好的女子正在那里采摘。就在这时,一位男子来到河边,听着雎鸠传达着爱情信息的鸣唱,又看到那位身姿美好的勤劳女子,爱慕与渴望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的理解就会加深,也能更快更准确地把诗歌背诵与默写出来。

三、利用图像背景,营造诗歌意境

每学一首诗,我先根据诗歌的内容设计一个图像文件,并把它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使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主要是诗词互为衬托。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颈联描写塞外的风光:浩瀚无边的大漠,烽火台上的一缕孤烟垂直而上,长长的黄河水横贯其间,天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粗犷的线条,立体的构图,不仅描绘出塞外风光所特有的空旷、苍凉和遒劲美,也表现出诗人对这壮丽景象的强烈赞美。因此,这首诗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浩瀚无垠的边疆沙漠中那孤零零的车、河、烟、日,把当时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从而品出这首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四、用流动的音乐,品诗篇之魅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任何成功的一部影视作品都离不开音乐。给诗词配上音乐,使欣赏课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这就形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醉里挑灯看剑”,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壮士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突然“梦回吹角连营”,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这是何等的“壮词”啊!为了表现此时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进行、胜利等多个场面的转换,我运用《十面埋伏》作为朗读的配乐,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这样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去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就会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也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五、创设体验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由人到己,推己及人,就能够融情入文,产生较强的阅读内驱力。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为体悟羁旅天涯游子之愁,我首先让学生在《回家》的萨克斯音乐声中,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身在外特别想家又不能回家的经历。然后,我用幻灯片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偌大的火车站广场,只站着一个背着大大的行囊的旅人。这时秋雨打着旁边的梧桐,路上行人稀少,只有路灯伫立在雨中,这时心中的思乡之情会如何?这样悲情愁绪一下子从学生心底涌出,体验和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六、利用多媒体,提高诗歌总复习的效果

第4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诗眼 情境 思想情感

一、认识古典诗歌的与众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广为流传,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在日本韩国等广大地区,以能够吟诵优美的唐诗为荣,有很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的就是学习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可见一斑而窥全豹。比如有诗仙李白的豪放俊朗与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悲痛现实和沉郁。我认为让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歌,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研究其哲理,体味它的神韵,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从中吸取大量的文学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让精神“灵秀”起来。

二、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戏有戏胆,诗有诗眼。诗眼,英文叫作“Eye”,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文字,诗眼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起到的作用是提纲挈领,它用笔神妙画龙点睛。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中,如果能够抓住诗眼,就能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进入作者的心灵深处,从而和诗人产生共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就是诗眼,这个字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让人想象出江南春风和煦的旖旎风光,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东风骀荡,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令人心醉,一首短短的小诗,风光无限,我们仔细的阅读,能够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喜爱自然以及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很多资料证明,王安石改动这个字,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次的更改,最后定为绿字,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个字表达了很多意义,也包含了对时光的留恋、对生活的无比珍惜,没有这个绿字,可以肯定的说,该诗的神韵必然大减,能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就另当别论了,因此我们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抓住诗眼。

三、让学生进入情境

为了让学生避免学习上的枯燥,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提起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有声有色,为课堂教学创造了立体化环境,让学生各种感官一起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多媒体声、形、色融为一体,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生机勃勃。又能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表现力强,对诗歌内容有很深的拓展,让诗文画面丰富,学生对诗的意境和诗情都能够增强感悟,学习《登鹳雀楼》,我给大家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动人优美,画面上山川秀丽,仙风道骨的诗人站在滚滚奔流的黄河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学生都进入了一种情境,他们深深地被吸引住,这时候用身历其境 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他们想了解诗歌的内涵,他们想知道当时诗人的所思所想,他们迫切地希望和诗人进行亲切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句、能够体悟诗歌中的哲理,从而掌握住语言的精妙与人生的智慧。

四、让学生叙述古诗

古代的诗歌言简意赅,有很多创作的艺术手段,文学性的语言,就是所谓“诗家语”,很多修辞手段十分丰富,因此诗歌具有跳跃性、留有很多空白,它代表了中国文学最智慧的一面。诗歌不像散文,可以铺陈罗列,诗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一首优秀的诗歌,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和理解。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编成故事,进行叙说,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途中所作。“千里江陵一日还”,表达了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的速度非常快,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李白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学生们一个个登台演讲,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自己变成李白,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理想,豪气干云,意兴飞越,让自己的思维尽情翱翔。叙述古诗,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增进他们对作者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古诗的博大精深。

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5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思想内容 技巧

每次在课上读起边塞诗,总有一两位男生跟着吟诵。的确,我也和他们一样喜欢边塞诗。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将士的赤子之心;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啸出了壮士的豁达情怀;一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叹出了战士的悲凉人生。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去思索。

边塞诗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发展,到盛唐时到达高峰。高中阶段所碰到的边塞诗大多是盛唐时期的,所以我们以盛唐边塞诗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边塞诗歌往往是多种情感的载体。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为例,七首诗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将士凄凉生活的感叹,也有对将士英勇的歌颂。可见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丰富的,这给学生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增加了难度。高考中多次出现边塞诗,思想内容正是其考查的重点。如何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提一些看法。

想要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盛唐时期边塞诗为何会繁荣?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诗人为何要写边塞诗?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现在所推崇的边塞诗多半是盛唐时期的。盛唐时期,国家幅员辽阔,国界线漫长,戍边将士众多,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盛唐时期,文人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何建功立业?作为文人,首先得弃笔从戎,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储备。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要写边塞诗?答案很简单:文人看到部队中的生离死别,看到大漠边关的壮丽之景,想到千里万里外的闺中爱人,心中就有了感触,就想写出来。所以,研究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就是研究边塞诗的作者在那个时候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触。

想要准确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们还需了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如何分类的。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思乡怀人类

文人离开家园,奔赴边关,时间依旧,难免思念家中亲人,于是就借助诗歌表达出来。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歌颂赞美类

文人初到军营,看到武人的豪放豁达、笑谈生死,难免心生敬意,于是借助诗歌赞美一番,就很自然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寂寞愁苦类

边关生活枯燥,且时时处于危险中,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紧张让脆弱的文人开始感慨边关的生活。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四)忠君报国类

古时,忠君报国的思想支撑着戍守边关的将士。这些人誓死保卫边疆,值得歌颂。诗人就用诗歌赞美他们,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五)其他

还有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等,不一一细说。也有些边塞诗思想内容复杂,一首诗中往往包含多种情感,大家需要注意。这样,在了解了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分类后,我们在鉴赏时就能对号入座进行分析了。

在分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小技巧。这样便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

例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该诗题眼为诗题中“怨”字。抓住这个“怨”我们就能很快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了: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二)抓住意象

边塞诗中经常有边关景色的描写,会有一些能寄托情感的意象,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意象去分析,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中狂风、尘土、昏暗的天色、半卷的红旗营造了一种战事欲来的紧张气氛,为后文写到生擒敌首做了铺垫,也为抒发得胜后的激动高兴之情做了铺垫。

(三)知人论世

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被贬至边塞多年,在这段岁月里,他用诗人的眼光审视着边关的种种生活,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守关将士的内心。正由于他贴近将士,关注将士的生存,因此他的诗流露出的便是将士的真情。我们在鉴赏他的边塞诗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思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四)了解创作背景

第6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第7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那么关于艾青诗选的读后感作文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最新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作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此刻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终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达整首诗的,然后是在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艾青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中你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必须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完美,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仅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我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我。仅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应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仅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勤劳能使我们的明天愈发充满活力和勇气,没有人是能够不劳而获的,仅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仅有勤劳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完美。艾青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勤劳、坚忍、善良的人。

我决心向艾青学习,成为一个勤劳、坚忍、善良的人,尽我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艾青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同样是“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偏于冷色调,情幽空灵,而艾青的诗偏向暖色调,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炫目色彩下汹涌着遏止不住情感洪流,神州沉陆的忧思,穿过数千年风尘扑面而来。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众中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个体性,保持属于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林贤治对于作者艾青的诗的评价。有幸暑假读了《艾青诗选》,让我在艾青诗风沉重,情调忧郁的笔下,体现出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鸟儿,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飞翔。可它们的寿命限制了这种自由的飞翔,作者的笔下:“打击”“悲愤”“激怒”,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鸟啊!但它还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为祖国而歌唱,它无时不刻的牵挂着祖国,祖国已命悬一线,在空中飞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样的情景,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为祖国而歌唱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被埋在了土地里,就连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烂了,可见,它一生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牺牲,对祖国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省略号的带动,使着我们的情感不断“深沉”,不断地从我们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礁石两节,八句,构成了一个篇章。“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处在大海中的礁石,怎会不面对海浪的袭击,海浪“扑”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无休止”的“扑”。它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己,也象征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这样的挫折,是谁都会想过退缩,想过向挫折低头,可它呢,却是“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敌人面前是一种坚定,在欢乐与胜利面前是一种坦荡。就这样一块普通无比的礁石,让我懂得了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坚定乐观的精神,勇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并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阳”“他起来了”“春”“雪里钻”“盼望”“生命”……每个篇章都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一幅中国从苦难与灾难的抗日斗争,从身陷绝境到路途荆棘,直到最后我们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不太完美的画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英雄,他们吹响了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但无法实际的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带着我们前进,带着我们冲向未来!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第8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朗读方法 朗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5-02

阅读教学应该从有效的朗读教学开始。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是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进课堂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朗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所谓的朗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推敲作品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是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它牵引的是学生的眼、口、耳、心,它激发的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它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可以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领略语文的高妙。因此,朗读教学是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通道。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心得,总结了朗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 运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方法

1.1 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配乐读、表演读等。而读的形式选择也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感情洋溢的诗歌可配乐朗读;古诗词可配乐、打节拍、配画面朗读;寓言、童话可以表演朗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1.2 调动学习情感,指导朗读

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传递。

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

师:看老师写黄河两个字!(板书:黄河),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心中的黄河。

生1:黄河是伟大的母亲河……

生2: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

师:讲得好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高声赞美黄河。李白在诗中赞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焕是这样赞美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韧山!”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黄河。

生:(读)

师:(充满感彩)黄河的水啊,就像从天上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两句诗吧!“黄河之水――”(学生读)。

师:是啊!我们站在黄河的边上,看到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使我们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除了利用情态语言,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悬念等,让学生入之入画、入情入境地朗读。

1.3 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意。

笔者参加骨干培训时,听了李卫东老师执教的《小红松救活了》一课中,李老师抓住了以下几个动作的词进行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马永顺爷爷见了(急忙)跑过来,(俯下)整个身子,把小红松像孩子似的(立)站来,他在根部(培)了土,用脚踩了(又踩)。教学中,李老师抓住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词语意思,从而读出词语所带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永顺爷爷。

1.4 利用教师的范读指导朗读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做示范效果会更好,因为成功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诱发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不亲自读给学生以示范的话,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体现课文所要显示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笔者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这真是一棵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一句,学生在读时容易把“大”字突出,由此来表现树大。指导学生朗读,请了学生读之后,笔者也想来读一读,笔者把重音放在“一”上,“这真是一株大树,树干……”学生听完后马上指出突出的是“一”,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是突出“大”好还是“一”好,因为这株榕树很大,而且只有一株突出“一”后自然发现榕树很大,又说明了数量,因此,在比较中学生也找到了最好的朗读,在范读中让学生既找到了重点词,又感悟了老师所运用的感彩与一些朗读技巧,从而来指导自己的朗读。

又如,教学《荷花》一课,在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荷花形象姿态的描绘中,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的朗读(让学生闭眼倾听),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2 进行适度有效的朗读评价

朗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评价,朗读评价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朗读评价促进朗读教学,让语文学习更充满了活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朗读评价的。

2.1 适度有效,激励评价

作为教师,要尽量客观地对学生的优势进步以及不足进行评价,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评价时更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教学古诗《牧童》时,个别学生放不开,不能读出感情来,这时不能用“你读得没感情”等简单的评价用语,可以用这样的评价语,如:“你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好语气,你会读得更好!”“请你再来试一试好吗?”这样学生又朗读一遍,这次显然比第一次进步多了。又如:学习《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有个学生没有读出感觉来,可他已经尽力了,这时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如:“请一位同学来说,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通过互动激励性评价,从而引起朗读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同时还可通过不断变换激励形式如每周评一位朗读之星、朗读小能手等方式来实施激励性评价。

2.2 把握时机,及时评价

学生的心灵是最坦荡的,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对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都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朗读能力的细微变化,对他们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从而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比如,在初读课文时,有些学生会把课文读错,这时如果不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把错误一直存留下去,因此,我们要立刻做出及时的评价,请同学再读一遍,直到读正确为止,让学生一次实在的提高。又如,在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学生会由于紧张读错音,但如果并不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就不必马上评价,如果马上评价,学生的朗读激情就会被冲掉,情感共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评价时选择恰当时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尊重感受,个性评价

第9篇:赞美黄河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兴趣 诵读 美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而畅游其中呢?

一、激发兴趣,探求古韵美

诗歌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的诗词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好古诗词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教学时,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呢?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通过情境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中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悠然淡雅的节奏可以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让学生觉得感兴趣了,诗歌抓住了他们的心,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去学习,去感受。

二、以读为本,体会意境美

对于古诗词,我们只有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心。针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诵读”“悟读”“品读”“赏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诵读

古诗有诗律,诗的格律包括字数与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几个方面。因为有这样的音节排列及诗律方面的规定使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适合于诵读。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例如,教学古诗《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注意诗中的几对对偶的词。学生在琅琅诵读中已经体验到了“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鸣”与“上”、“翠柳”与“青天”之间的对偶关系,似乎看到了这些简单的词向我们展现的一幅色彩缤纷、动静结合、声像齐聚的水墨画,在诵读中深切感知了古诗词语言的美。

(二)悟读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一个“悟”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向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用心感悟蕴含其中的浓郁诗情。在感悟中,学生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感受,丰富了对生活的感受,扩大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创造的信念,诗歌离他们不再遥远。

(三)品读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品”。我们要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仅仅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入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进而,我们要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将这首诗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品味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追求成功永无止境。这样才真正读懂诗人的用心。

(四)赏读

古诗词美,常常表现在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江水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两岸悬崖的壮观画面,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壮音乐,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的磅礴气势,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的诵读更加准确感人。又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除了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外,我们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构思,体会作者在离别情绪交织中对北国雪景美丽、凄迷的咏叹,感受人、雪、歌浑然一体之美。

三、心随我动,展现创作美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学生可以根据诗词进行舞蹈、情境表演,让身体说话,让古诗词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是活灵活现的生活展现。如《梅花》一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梅花的那种意境,我特意在教室中摆放了一些仿真梅花,并适当撒些香水,让学生沉浸在花香中,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请他们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梅花。伴随着高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粘贴、吹、折、点画等不同形式创作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梅花图,仿佛梅花就在眼前,似乎可以闻到阵阵花香。这样的做法, 不仅激活了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更让他们的审美得以提高,以梅喻人,借梅抒怀,意犹未尽。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