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环境科学专业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专业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专业概述

第1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转贴于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装饰工程识图;预算教学;装饰材料构造;计价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31-03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是针对室内及景观等环境方向的设计。因为,它比较注重造型艺术、环境心理学及相关人文知识的研究与表达,所以在学科体系上一直被划分在文科或者艺术学。但是,又由于它与工程项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类似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程预算等技术经济类课程中,也是这些课程的专业建设所绝对不能忽视的。无论在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方案阶段,还是在设计师与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等过程中,这些知识都是将设计理论由图纸变为现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了设计产品最终的实用与美观。尤其是工程预算,设计方案往往成为是否被接受、工程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决定因素之一。可以看到,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求职时,如果能熟悉装饰构造、材料及工程预算等技术经济类知识,往往更受公司青睐,有时甚至是录取的必备条件。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难发现,由于环境艺术专业在各高校设立的历史并不长,师资又多以艺术学专业为主,所以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以《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为例,本身具有浓重的理工科特点,而学习对象是以往以单一的美术练习为主的学生,这类学生对类似课程表现出轻视或学习能力的欠缺,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安排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教与学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笔者将在《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及心得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

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预决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如下:

在第一堂课上先撇开课本,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学生讨论:第一,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只有在这方面让他们心服口服,才会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得知学完本课程所能从事的职业后,更会加深对本课程学习的渴望。第二,这门课的难易程度。当学生得知只须运用加、减、乘和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便会放弃"怕"的念头。第三,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当学生得知本课程与已学过的和今后将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都有关联后,更会加深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使之不会轻言放弃。第四,课程内容。当学生得知整门课每个部分都只围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套用与换算后,更觉得有规律可循,学起来会更容易。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道”。

二、装饰工程识图与预算教学有机结合

识图是建筑装饰预决算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识图环节就望而却步,还没有进入预算的学习就败下阵来,那么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仍兴趣寡然。究其原因,连图纸都没看懂,当然就更提不上预算知识的学习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做到识图教学与预算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且把二者都落到实处。

制图识图是环艺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似乎并不应该成为预算的畔脚石。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一个方案是需要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单位的合作,很多时候一套图纸是由多人共同制作完成,由于绘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最终审图时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墙面装修立面不全,无详细剖面图;吊顶标高与实际高度不符;地面平面尺寸与原建筑施工图纸存在差异;框架梁的高度与原结构图不符;建筑做法及说明不详细,等等。有经验的预算人员只看图纸不到现场有时还会摸不着头脑,何况学生呢?在审核时,教师除了以图纸为依据外,还要与绘图者进行沟通,一些常见的标准图集要熟记于心,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还有一条最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原则,那就是实地现场测量才是验证数据是否准确、审核装饰图是否正确的最终依据。所以在识图教学中,建议增加现场教学的比重,即学生亲临现场,图纸与实物相联系,以图看物,以物解图,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由立体再回到平面。识图的学习与预算的学习不能割裂,两者应并行不悖、互相渗透,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尽量寻找一些简单而且已竣工的标准连锁化工装图纸,如中国建设银行或者肯德基餐厅,其装饰风格基本一致,类似工程随处可见,图纸既简单又有普遍性,随时可以现场应征。

第3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地位和作用

环境科学是在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形势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相关的自热、社会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为环境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至今,环境科学已经形成了三大分支:自然环境科学、社会环境科学、综合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则是自然环境科学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代表性技术,并逐渐成为了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下面本文将首先对环境化学展开详细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化学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人类一个清新环保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化学概述

(一)环境化学的概念

环境化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它既是环境学的分支,又与化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概括说来,环境化学是指研究有害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发展、迁移、转化、归宿等问题,并详细阐述控制污染物进一步发展的化学原理及化学方法的综合科学。环境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污染物的分析与鉴定,又包括对化学环境污染物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还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发生、分布、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及归宿的研究,因此,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的研究化学污染物的全部化学行为与化学现象的科学。

(二)环境化学的分类

环境化学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生态化学四大类。环境分析化学是现代环境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仪器对坏境污染中的污染物含量、形态、价态、结构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环境污染化学是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降解等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它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生态污染化学以及多介质污染化学四大类。环境控制化学的侧重点在于环境控制上,它主要是在相关化学原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污染物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体化污染预防战略”的高度上。生态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的危害。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污染物的直接毒性转化为间接毒性。

二、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而且它的危害性变得更加的强大,已经形成了一场环境污染灾害。为此,我们不能再被动承受这些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灾害,而应该积极去掌握污染物的产生、产生危害的机理,掌握它是如何在环境介质当中进行迁移转化的。环境化学恰恰就提供了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是如何引发危害并不断转化和富集的,这样便可科学地增强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

(二)环境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化学是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环境化学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可以详细的还原出环境污染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归宿的整体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使得环境治理能够有的放矢。因此,环境化学既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又是环境治理的保障。例如,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可以运用污染物的发展规律,采用吸收剂吸收和转化为无毒无害气体两种方法来处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治理水污染时,可以通过吸附、化学凝聚、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氯消毒等方法来处理水中污染物,带到净化水体的目的。而这些治理措施的开发与实施都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科学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是反映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估、制定环境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明确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组成及含量,从而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环境化学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料,是环境监测的理论依据。环境监测是建立在环境化学基础上的一种常用研究手段。在环境化学的基础之上,环境监测衍生出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同时也研制除了诸多的环境监测仪器。

第4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TU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6404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况,而土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既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又带来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因此,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小的土木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为适应这一时代精神,许多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了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旨在现有的土木工程教育体系中,开展环境和可持续理念教育,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一专多能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以改善设计和建造技术,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1]。本文结合土木类专业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际,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寻求适应新时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科特点,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内容体系

环境工程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基本上由从事上述专业的学者编写完成,教材内容也都偏重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对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没有涉及,也不包括与土木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环境问题与保护,以及与资源节约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内容,教材的针对性不强[2-5]。因此,课程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整合完善了教学内容,在继承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专题。教学内容以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主线,讲授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噪声、光、热、放射性等污染问题和防治措施,重点突出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及污染控制措施,并从节能型建筑、节水型建筑、绿色施工(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方面阐述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要求,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1]。教改后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改后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基本结构,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将视角立足于土木工程学科,把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措施以及绿色建筑等纳入课程内容中,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2013年,课程组将构建后的教学内容编著成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环境工程概论》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列入其出版的土建创新类规划教材系列[1]。该教材突出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反映了在土木工程领域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学生在今后工作或进一步学习中,将环境保护知识向本学科渗透,同时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二、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环境工程概论是概述性课程,内容涉及水文学、环境地质学、水力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等方面知识,再加上补充的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创新内容,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讲解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以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自学总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专题研讨、影音及实地参观等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

(一)讲授法

在概述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太利于土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相应地缩减该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在针对教学内容较难、知识点在其知识结构链中起核心作用,并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讲授法教学方法。

(二)自学总结法

在课堂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充实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学总结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摄入量。教学模式采用教师拟定自学提纲、指定自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结构范围内做出总结。该方法主要针对介绍性、不必作过多阐述、比较浅显的、非核心知识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

(三)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该方法比较适合在传授与土木工程有关的水、气、声、渣、光、热等环境问题和防控时采用。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上述环境问题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可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或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本专业的环境问题,并帮助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把课堂教学活动由单纯的“教”转化成“教与学”的统一。这种“引而不发,导而不讲”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四)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与日常生活较为接近的环境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离我们非常近,因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工作入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6]。这种方法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安排一个与章节内容有关的“案例导入”引出相关的章节要点。 如讲解土地问题及防治时,以城市“地陷”作为案例导入;光、热污染章节以玻璃幕墙光污染为案例导入;大气污染及控制章节则以今年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的“雾霾”为案例导入等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环境问题。

(五)课堂专题研讨

在讲授完某个专题后,教师可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和调研身边发生的实例,并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和汇报情况则计入课程平时成绩。例如要求学生对学校建筑中的水回用情况、建筑装修垃圾的产生原因及防治、固体废物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情况进行调研等等。这种方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换位使很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各章节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相关主题。

(六)实地参观教学

实地参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知和掌握[7]。因此,在学完重点章节后,课程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地参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集美区污水处理厂、厦门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卫生填埋场、厦门BRT沿线的声屏障、典型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等等,使学生亲临实地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影音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广泛搜集电视、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经济与法》、《中国财经报道》等栏目经常会报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填埋场污染以及城市“地陷”等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在每章课堂教学结束时,安排时间给学生播放,并在播放结束后,结合视频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的知识点。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探索上述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建立丰富的案例和影音教学素材库,弥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通过因势利导和专题研讨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环境工程概论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概述性课程,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8]。在课程考核方面,概述性课程大多是采用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部分学生书写敷衍,网络资料的剪贴复制导致论文主题不突出,甚至内容张冠李戴,因此仅凭论文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掌握情况。而对试卷考核来说,内容可以涉及到每个章节,各部分分值也能均衡,且通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设置,基本知识和原理都能有很好的体现和覆盖,是一种对理论知识较合理的考核方式,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实践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土木工程学科设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中渗入实践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又能将学生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寓于专业实践中。

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组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多种考核同步进行。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采用课堂提问及试卷考核形式,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则结合有关专题研讨、实地教学等进行,将各环节学生的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期末考试的份额,达到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施,课程组建立了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符合土木学科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能突出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影响,朝着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努力。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将全面提高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继而有效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土木工程师,积极推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土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应用,最终实现土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参考文献:

[1] 马红芳,苑宝玲.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朱蓓丽. 环境工程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周集体,张爱丽,金若菲. 环境工程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方淑荣. 环境科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沈耀良,汪家权.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26-229.

第5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1 环境会计的概述

综观全球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呈现资源入不敷出,“正在靠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急剧扩大,对各类物质资源要素耗费过多,而有不能从价值和实物上进行合理补偿,从而使自然界的供应能力相对缩小,严重威胁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场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碱化,草原退化,沙丘移动,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界不断发展出现种种令人担忧的警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的状态下,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补偿,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虚度增长,一方面以粗放的方式掠夺资源;另一方面,出现严重的资源赤字,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无时不在惩罚我们,各方面的欠账要我们归还。这就是由一个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造成的,即:没有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就产生了环境会计。

1.1 环境会计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于是环境会计应用而生。

1.2 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是指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分支,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应用科学。

1.3 环境会计的特征

1.3.1 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

1.3.2 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

1.3.3 效益相关性。

1.3.4 复合计量。

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特征,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指出其计量特征。

2 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2.1 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有的不可以更新,有的虽然可以更新,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这种对自然资源无补偿地过度耗费及其不合理的分配,导致了不同国家、 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发展,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亦危及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为此,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会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2.2 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客观要求。

2.3 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的确定。

2.4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5 企业责任延伸的必然结果

3 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3.2 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

3.3 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

3.4 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

4 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的构想

4.1 树立环境文明理念

4.2 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4.3 加强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

4.3.1 组织专业培训,即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领域的综合培训。

4.3.2 借鉴国外经验,提倡环境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的共同参与。环境技术人员负责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选择,财务人员则使用财务指标进行经济计量、记录、报告以及评价。同时,可加大环境技术人员的参与力度。

5 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建议和思考

5.1 对环境会计的会计处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实现环境会计既核算企业耗损自然资源的费用,又保护自然环境的目标,我认为,环境会计可进行以下三方面的会计处理:

5.1.1 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充分披露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1.2 计提环保负债,形成治污专用资金

5.1.3 实行环境会计奖惩制度的建议

5.2 建立环境会计的思考

5.2.1 组建环境会计机构的思考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跟上全球环境会计研究的步伐,我们应按照以上基本原则,立即着手实施环境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

第6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进行检测,然后对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跟踪,对环境质量水平、环境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工作进行保障。人们要想对环境水平进行掌握,就要进行环境检测,同时也是开展环境工作的前提。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环境监测主要是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在变化速度方面也非常快,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为污染源监测阶段。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环境污染不仅仅包括化学物质污染,同时也包括噪声污染,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环境监测,对环境背景指的监测也在其中。环境监测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应用的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个阶段被称为环境监测阶段。在之后,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不断的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很多的国家都建立了自动化监测网络,因此,环境监测进入到了自动监测阶段。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2.1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准确的评价环境质量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时,一定要保证连续进行,对监测的要素以及对象要进行全面的反映,并且借助准确的数据资料实现全面的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判,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了解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

2.2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对大气、水、土壤、生物以及固体废弃物等进行跟踪监测,在整个过程中要保证监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对监测要进行必要的管理,避免出现各种污染问题。通过对环境监测进行管理,避免出现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要进行动态、持续的跟踪监测,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动态进行掌握,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扩大,这样能够起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再次出现。

2.3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监督执法管理提供支持对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能够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同时,对可能造成的危害情况也要进行了解,因此,环境执法管理部门要依照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导致一些社会纠纷出现,对环境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对污染源以及危害进行分析,为纠纷的仲裁也能提供依据。

3数字环保的概述

数字环保主要是对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进行利用,对环保数据的要求以及业务要求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这样能够对环保业务进行更好的整合,而且要对环保信息化水平、监管执法水平以及工作协同水平也要进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公众化。

4系统模块实现与特点介绍

4.1数据标准规范化环境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要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布局。对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进行重视,建设应用标准以及信息安全标准,这样能够指导应用系统的建设,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有利。

4.2数据应用产品化数据应用产品化主要是要实现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各个业务系统利用ETL技术进行数据对比、补录和交换,这样能够利用中央数据形成数据初级产品,方便用户的查询。

4.3应急防范智能化系统基于数据中心数据信息产品的支撑,针对某一具体的突发事件,通过建立完备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案例数据库,将应急处置常识按照突发事件发生演化的时空顺序和特征进行依次分类存储。运用智能化技术建立应急处置模型,智能分析突发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应处置措施,形成高度智能化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对系统。

5环境检测技术和数字环保要良好结合

5.1创建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要将环境监测技术与“数字环保”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

5.2明确检测目标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

5.3采样监测环境监测要保证采样地点的合理,同时,对采样的频次以及采样的方法都要进行分析,对样品的处理化验以及期限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对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以及结果的准确性都能进行保证。在监测结果分析以后,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

5.4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合理安排环境监测分析报告在进行数据方面的渠道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也要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样能够避免出现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6结束语

第7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概述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此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从中延伸出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指标。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为例

(一)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调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问卷中“您现在的专业成绩绩点在以下哪个绩点区间内?”一题得知,89%的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绩点集中于3.0-4.0,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是否准备考取或者已经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一题可知,过半数华师人力在读生准备或已经考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计算机等级类证书、语言类证书。华师人力专业在读生的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创新能力一般。

(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的表现自我,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愉快的与人交往。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外语水平、而且更重要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意识到就业过程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六)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请问您参加过哪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活动?”一题,得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参加过实习、比赛类活动、学生工作、相关培训讲座等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七)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在针对在读生的问卷中,在“您认为您自身的性格是否合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题中,约6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也有25%的学生选了不清楚,体现了学生存在着对自身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您对您以后工作的起薪期望是?”一题中,过半数的在读生选择了3000-5000元/月,符合基本的择业就业观。

(八)学校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师资一流。华师人力资源专业更是广东的先锋,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九)家庭条件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十)社会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收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姚嘉颖.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现状调查报告[R].知识经济,2011(17):173-173

第8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摘要:矿山测量是煤矿建设时期和生产时期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工作。矿山测量的任何疏忽或偏差都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影响,更有可能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具有对煤矿安全生产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矿山测量;煤矿安全;安全生产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在生产和消费中煤炭资源占一次性能源的70%以上,从而决定了煤炭资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再加上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矿山测量作为矿山生产中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完整的体现出它固有的重要性,并为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保证。

一、矿山测量概述

矿山测量是指在矿山建设和开采过程中,为矿山的规划设计、勘探建设、生产和运营管理以及矿山报废等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以矿山建设和生产为研究对象。

其主要任务包括:

1、建立矿区地面控制网和测绘1: 500~1: 5000的地形图和矿图;

2、进行矿区地面与井下各种工程的施工测量和竣工验收测量;

3、测绘和编制各种采掘工程图及矿体几何图;

4、进行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观测及研究,为保护矿柱和安全开采提供资料;

5、参加采矿计划的编制,并对资源利用及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目前矿山测量经常使用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和GPS RTK仪器,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和数据类型,应用在矿区露天开采的地面测量和井下数据采集的井下测量,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改善工作环境、适度减轻劳动强度、开发和保护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矿区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测量数据的准确程度是煤矿开采设计和煤矿生产的主要依据。

煤矿生产中各采区掘进巷道以及工作面都是依据测量数据设计的,准确的测量数据直接决定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包括开采的程序以及回采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等也完全受测量数据的影响。准确的测量数据有效地反映了真实客观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方案和经济效益上得到明显体现,对日后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都起到重要作用。

测量数据的准确程度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可靠保证。

准确的测量数据是保证煤矿各工程设计能够按时有效完成的前提,对绘制准确无误的矿图提供了可靠数据,避免巷道掘进过程中发生老空区透巷事故,有效防止水害和瓦斯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长远发展。

为生产过程中新出现的地质资料提供可靠依据。

对于地质测量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各种图纸有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采掘工作面前方的地质变化,会造成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新生的地质现象,这时地质测量人员会将准确的测量数据收集、整理,作为今后采掘巷道合理化布置和工作面回采的可靠技术指导和依据,减小因为盲目开采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隐患的几率。

三、矿山测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一位合格的矿山测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煤炭企业来说也是同等重要的。由于前几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导致学习煤矿开采相关专业的人才出现断层,学习矿山测量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但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煤炭企业矿山测量专业人才也出现紧缺现象,继而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高要求、高能力的矿山测量专业人才。所以,国家需加大力度对矿山测量方向或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保证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的供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煤炭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引用人才的力度,从而壮大煤炭企业矿山测量专业人才队伍,还应对煤矿职工提高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煤矿企业矿山测量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对于有矿山测量背景的高校也要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为煤炭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高效的矿山测量专业人才。

矿山测量作为煤炭开采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对指导生产、确保安全、实现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是煤矿安全生产长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准确的测量、测绘,才能做到科学化的设计和管理,才能减少工程浪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才能更好、更长远的发展煤炭事业。

参考文献

[1]储家繁.《矿山测量现状及发展研究》.广东科技.2012

[2]朱煜峰.《概述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新进展》.中国矿业.2004

第9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场营销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市场营销学知识已逐渐渗透到医疗器械学科之中,形成一门专业性的市场营销分支学科,是一门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它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出现的机会与优势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有着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医疗卫生行业、个人或家庭广泛的服务利用的需求,必将成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

一、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历史沿革

戚鹏等人认为,“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1]。就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来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市场营销学编著、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译稿。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更是黑洞,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且并不多见.即使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教材,所用教材几乎都是教师自编,湖北科技学院与国内多数高校一样,采用自编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十二五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用,可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材,它只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最初的式样和铺垫,也能为编著出版一部供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优质教材提供研究基础。

二、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

(一)课程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在“管用、够用、实用”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和“边教学、边探索、边选材、边优化”的内容建设原则的影响下,探索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本着以营销理论为主干线,融洽医疗器械知识特点,在市场领域中形成专业性营销学分支学科,突出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目标、任务为中心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以医疗器械营销对象为载体而设计营销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技术匹配、营销知识与管理能力匹配的关联性,并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营销知识、技能的要求,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适用专业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实质是课程性质的择向。作为非营销类专业或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选择方面,它针对不同学科或专业来说,可以是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一专业的主干课;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作为医疗器械营销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当然,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作为新学科、新课程的面世,依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其课程性质应定论为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适应什么专业用?课程性质的定位已阐明,它主要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管理专业、眼视光学专业使用;也可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药学营销专业及从事市场营销或销售管理人员参考。

(三)课程范畴教学要求与学时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属于管理学科范畴。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应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知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时分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先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明确了这些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知识,其营销学的学时配量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目标,一般要求是按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与实际需要而分配学时数,其课时量策划,医疗器械类本科专业必修课配量48学时,专科类专业以36学时为宜;如果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来开设,学时分配宜36学时为度;公共选修课就不用分专业,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分配18学时左右,当然这都是个商榷的课时量,仅是个参考的标准。

(四)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

四年多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以总结性概括出适合理工医类专业特点,体现出医疗器械行业开发生产、营销管理的思想方法,针对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差异,已将基本内容的精选与结构框架设计分为10个主体模块部分,并在每个模块后备用中英对照的关键词、模块思考题、典型案例与思考分析,以助知识认知、识记与保持,达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目的。

1.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概述。(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内涵及其外延,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熟悉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医疗器械营销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市场与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与范围,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环境和企业营销行为的关系、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熟练掌握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概念和特点,医疗器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市场微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外环境SWOT分析。

3.医疗器械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目标与要求: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一般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会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运用生产者、中间商和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2]。(2)教学内容:消费者市场的概述,医疗器械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医疗器械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4.医疗器械市场调查与预测。(1)目标与要求:了解医疗器械市场信息对企业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掌握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过程和方法、步骤;预测市场的需求,应用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结论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服务。(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现况调查与分析,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预测[3]。

5.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组织形式及其对现在和将来的事务的具体安排职能,掌握营销计划内容与实施,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明确计划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够协调营销活动,掌握面向对象的营销技术,加强营销管理,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掌握营销控制,面对现在和将来,开展营销质量监控,实施营销质量评估[4]。(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计划,面向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经销商、医疗卫生机构推销医疗器械实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控制。

6.医疗器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各步骤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其联系,理解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医疗器械目标市场选择,医疗器械市场定位。

7.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5]。(1)目标与要求:了解产品的概念及其营销价值,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学会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医疗器械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定价的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学会应用价格变动的反应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中间商的作用,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来解决当前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掌握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理解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内涵、构成、特点与作用,医疗器械产品策略,医疗器械定价策略,医疗器械分销策略,医疗器械促销策略。

8.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6]。(1)目标和要求:了解医疗器械招投标、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签约与履约的法律责任。(2)教学内容:招标、投标及其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经营租赁、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种类、范围与形式,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方案设计与实施,合同签约与履约。

9.医疗器械市场国际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概述及其演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比较,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方式、关税知识,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组织形式,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10.创新理念与特色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关系营销理论知识,掌握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掌握绿色产品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服务营销的定义、分类,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了解网络营销特点,运用网络营销策略;了解体验营销特点,学会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体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掌握文化营销特征。(2)教学内容:关系营销的概述及其运作;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服务营销营销概念、分类及其服务特征,服务营销组合与质量管理;网络营销特点与运行方式;文化营销内涵及其特征,文化营销层次与功能;医疗器械体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体验营销特点营销策略;水平营销的概念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三、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几年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中选材,在不断充实内容中优化知识体系。已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必修课)和2010级、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选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试教、试改与内容精选的程序运行中,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上讲,仍采用课堂班级授课,辅导课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一次区域性或省、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5―6次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也有平时的课堂案例短时讨论。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主要教学方法。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学鉴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书市上典型营销案例也较少,教学参考也处于短缺状态,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适量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案例资料。讲授要求少而精,讲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也可运用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式学习;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营销多种形式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主用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自学结合,案例分析与讲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运作分析的机会,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的。

(三)课程考核目标与单科成绩计算法则

课程结业考核。实行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对于非营销学专业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营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加深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系统性认知,体察其课程内容的整体概貌。但这方法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基本概念、难以考量出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绩计算。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50%;医疗器械年展会和医疗器械营销案例分析是学生实践课考核的资料与标准,成绩占30%;平时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项占20%。综合计算单科结业成绩,满分100分。

(四)课程考核命题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选课、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考核试卷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结业水平,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目标层次要求编制。试卷分大题型,以各大题学时分布与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数对应,各大题考分分布以考试内容所占全卷的总分分值,体现教学时数的短长,体现知识单元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识考点涵盖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并保证多数考生能够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回答,其试题难易度、期望考试质量与实际命题目标测试要求相符合。

(五)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其实证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见证于采用课程内容选择与内容结构体系调研,课程教学考核的质量分析等手段举证比较。

1.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实证分析。调研对象与方法,以调研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学时数、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2011年7月以来,先后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回校面谈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向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发放调研问卷46份,实际收集有效电子版、纸质版问卷共37份,无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约占80%。

调查结果。对医疗器械类专业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认为很有必要开设,14人认为可以开设,4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对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时的回答,23人认为开设36学为好,10人认为54学时合适,4人认为36学时多了;对近三年开设医疗设备营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含量与内容结构安排的认知,24人认为内容管用、够用、实用,13人认为内容基本上管用、实用,内容缺少不够用。

实证分析一。从教学学时看,认为36学时多了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医疗器械使用、维护与维修,做售后服务性技术工作,学点营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学;持36学时不够用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将会推动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就包括数量和质量,需要懂得医疗器械营销学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营销工作。最后的结论佐证了开设36学时比较合适,其点击36学时的人数也占多数(62%,23/37)。

实证分析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撇开认为内容基本管用、够用的观点而来讨论其认为内容不够用的说法。认为内容不够用是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营销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宽阔,只有足够学时、丰富知识内容才能构成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营销、家庭医疗保健仪器营销,体验营销知识内容。

结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内容知识的宽度、深度及其结构体系的科学性,是个漫长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对已持有的不同学说,可能是当时的问卷调查表没有把本专科分类设计而形成的调查自身误差,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课程考核与考试质量实证分析[7]。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研究,以教学实践为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选材,2010年以来,对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考核,用教学测量来举证分析。以2010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为例,考核资料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质量软件录入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分数,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及其成绩分析、质量分析数据。

考核结果,本专业共有3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2分, 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标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区分度 0.23。

考试成绩分析,从成绩分数段分布频数看,高分或低分的学生数相差也不远,大约处于持平,频数曲线显示中间高、两边低状态,近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考试分数在均值75.8±8.37的范围内,考核结果与结论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试质量分析,从试题总体上看,以偏度与峰度见证,偏度值为0.12,表明考试成绩的分配,属于正偏态,偏态程度属中下等。峰度值为2.18,本次考试成绩的分配曲线属于近似于正态曲线,为扁平而略带尖的顶峰度。再从区分度看,它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指标,本次考试区分度值为 0.23,在区分范围 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试质量没有较好地区分学生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蒋长顺,乔忠.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胡亚荣,金浩宇.把握企业需求提升医疗器械专业学生

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5]吴锦.浅谈药店会员制创新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

程,2012,(17).

[6]金兴,乔忠,王能河.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17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