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

第1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保健娱乐只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必须要大力宣传社区老年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属性,纠正对其错误的认识。三是转变社区老年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的观念。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益结合,具有非正规的特性。当前推进老年教育社区化,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弥补学校老年教育在办学规模、受众范围局限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的不足。因此,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大力推动社区老年教育。

二、优化办学外部环境,提高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党委和行政对办学的主导作用,也就是企业党政领导、党政职能部门对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以及社会各方面对老年大学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我认为,从老年大学发展的现状来说,办学外部环境对于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至关重要。行政主导的作用是基础条件,没有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很难办好老年大学。因为企业的老年教育不同于地方,弹性较大,没有强硬的约束。如果领导重视且经济效益好,老年大学就能办好。但是办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年教育不仅需要办、而且特别需要办好。因为老干部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离休干部为主转为以退休人员为主,企业的退休人员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改制破产的不断实施,退休年龄越来越年轻,离退休老同志已经成为社区的主力军。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进行二次就业几乎没有可能,在家又无事可做,老年人再学习就显得特别需要。老年人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活动等,增长知识和技艺、促进身心健康、充实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完善机制,形成社区老年教育联动发展的局面

针对当前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各级党委、行政部门要根据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理顺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划分职能界限,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一是建立或明确统一协调的社区老年教育组织机构或体系。可以明确党委行政的主要或分管领导作为牵头负责人,理顺和整合各部门职能,建立社区老年教育领导和协调小组,实现区域内推进老年教育社区化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推动社区各项老年教育活动和服务的开展。二是形成社区老年教育的统一发展规划。目前社区在开展老年教育方面之所以无序以及难以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主要在于当前老年教育社区化的推进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因此,各区域应该在社区老年教育领导或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展开调查研究,摸清各自辖区内社区老年教育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行动规划,作为指导老年教育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蓝图。三是建立社区老年教育统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各相关单位的考核,推动各项老年教育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四是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高社区老年教育效率。各社区要着眼自身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形成稳定的师资保障。

四、整合资源,大力营造共建共享的教学环境

第2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1.1课程安排

老年护理学主要由老年护理理念、老年护理工作方法、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临终关怀6部分组成,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共32学时。采取优化教学环节,细化教学目标及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方式(即理论授课16学时,校内模拟实践6学时,养老院活动4学时,社区见习6学时,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社区实习两周和医院老年病科实习两周),实施实践准备、模拟实践、养老院活动、社区见习、社区实习和医院实习6个阶段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2教学组织与管理

1.2.1实践准备阶段

(1)细化实践教学计划。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将所涵盖的各种老年护理实践归纳为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临终关怀5个模块,并分别制定具体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我院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状况,确立实践主题,根据主题优化实践形式,具体计划见表1。

(2)师资的选取。我院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到养老院、社区、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两个月;实践带教教师则选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护理工作经历、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资深护士担任。

(3)成立合作小组。在老年护理学开课之初告诉护生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要求,根据护生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性格、特长等分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各小组配两位实践带教教师,以轮转方式进入养老院和社区进行实训。

1.2.2模拟实践

(1)老年人健康评估。教师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实践目标,设计1份老年人健康评估单。当老年人健康评估理论课结束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院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下次课安排两学时讨论,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针对评估内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教师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最后,开展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学生将资料整理后书写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评估报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理论课后,确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多个主题;每个小组负责教师选定的一个主题,准备的内容要具体,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传教育手册。宣传教育手册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传教育内容应为老年人最关心或最需要的知识。下次课安排两学时的模拟健康教育讲座,由每组派学生代表作为宣传教育者,其他学生作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问。最后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每组学生上交一份讲座课件及宣传教育手册。

(3)养老院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论课后,到岳阳国泰阳光养老院进行慰问、帮扶等爱心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头、洗脸、剪指甲、卫生清洁等,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尊老爱老意识。

(4)社区见习。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理论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岳阳楼区三眼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大型活动,主要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知识讲座(如糖尿病人的饮食、用药指导,冠心病的护理,跌倒的预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指导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摆放居室物品,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

(5)社区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介绍社区老年人的现状,由社区护士带领学生进入老年人家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与促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护理。

(6)医院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医院老年病科的护士介绍老年人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护理计划。由实习带教教师带学生进入病房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实践,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

1.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课题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反馈问卷,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包括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10项。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讨论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社会老龄化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感受不到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且尊老爱老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老年护理就业意向不高。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进行护理保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走进老年公寓、街道社区、老年病房后很快就会感到“银色浪潮”的来势凶猛。同时能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能理性地认识到老年群体十分渴望得到相应的保健和护理,从而激发其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产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指导学生从饮食、睡眠、活动、衣着、环境等方面着手,为老年人制订合理的生活计划,有序安放居室物品,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一些自理能力差或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制作简便易用的生活工具及设计恢复功能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第3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营养健康教育;临床研究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越来越老龄化[1]。糖尿病具有终身性,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予以糖尿病营养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准确了解,同时还对其自身的日常运动、饮食结构以及血糖检测等方面有效控制,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145例,其中女性患者为61例,男性患者为84例,患者年龄均为61~73岁,平均年龄为(64.4±5.3)岁。

1.2方法

1.2.1饮食教育 所有患者均采用社区教育干预,其健康教育措施包含以下内容:每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促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能够了解饮食以及服药所注意的事项。可以利用口头提问等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查看掌握程度。其健康教育内容是以饮食营养健康为主,同时加强血糖检测、自我护理、及时处理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教育。

1.2.2饮食选择 糖类来源:糖尿病患者的糖类来源主要以谷类食物为最佳选择,也可适当的进食薯类。患者多加进食芥麦面、燕麦片以及玉米面等食物。

蛋白质来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类食物与动物类食物两个方面,植物、动物类蛋白质的摄入以2:1为最佳比例。植物类食物主要包括豆类、谷类以及坚果类。动物类食物主要包括鱼、蛋、奶、肉类等食物。

脂肪来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脂肪选择要以植物油为主,例如玉米油、大豆油以及花生油等。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可适当选择禽畜肉或肥肉等动物脂肪,但不宜过多。

维生素来源:维生素的摄取来源以各种新鲜蔬菜为主,其中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胡萝卜素等。

降糖食物: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多加选择枸杞子、苦瓜、芹菜、胡萝卜等食物,可以对患者血糖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的饮食控制,身体检查情况、血糖检测、个人运动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调查,其患者需要如实回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P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教育前对饮食能够进行良好控制例数为75例,百分比为51.72%(75/145);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患者为81例,百分比55.86%(81/145);定时对血糖进行检测患者为87例,百分比60%(87/145);定时进行体育锻炼为63例,百分比43.45%(63/145);所有患者在教育后能够对饮食进行控制例数为136例,百分比为93.79%(136/145);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患者为127例,百分比87.59%(127/145);定时对血糖进行检测患者为141例,百分比97.24%(141/145);定时进行体育锻炼为128例,百分比88.28%(28/145),由此能够看出,所有患者在教育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饮食习惯的转变致使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2]。然而糖尿病的发生和年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肥胖等原因存在直接联系。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内容,须对其进行相应的重视。不论糖尿病是哪种类型,都需要控制其患者的饮食,并以此来降低胰岛β细胞所存在的压力[3]。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健康教育能够完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利用良好的健康教育来充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知识,这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此研究表明,在进行健康教育前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关于糖尿病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则认为想要降糖就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乃至可以不食用主食,进而造成患者低血糖以及酮症酸中毒的现象发生[4]。

糖尿病饮食的实行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高、体重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和血糖状况进行对比,科学合理来安排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各餐的食谱,强调营养均衡以及控制能量的重要性,注意膳食纤的摄入,且在进食过程中需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5]。

综上所述,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转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能够意识到糖尿病需要通过正确的治疗、体育锻炼以及饮食结构才能控制好血糖值,以此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血糖指标。

参考文献:

[1]何慧群,张敏.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糖尿病营养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896-1898.

[2]姚丽,尹玲,李璞,等.银川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知识、信念及行为现状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665-666.

[3]彭美娣,王雪琴,耿桂灵,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危险因素认知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86-689.

第4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居家护理;选择意愿;安德森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0-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各种养老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病低龄化、长期卧床无法自理等现象的存在,使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然而,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等,都给传统的家庭长期护理带来了挑战。

长期护理在国际上被通称为LTC(Long Term Care),其内容包括三大类:(1)传统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2)机构护理,即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3)社区居家护理,即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以及其他护理人员向居住在社区或者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第一种为家庭护理,后两种属于社会护理。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镇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调查数据,使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对护理方式,尤其是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意愿,同时,使用Logit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被认为是分析服务使用(service utilization)和预测服务需要的主流模型(Bass & Noelker,1987;Lemming & Calsyn,2004;Nogard & Rogers,1997;Wolinsky & Johnson,1991)。Wolinsky(1994)指出,尽管存在其他研究范式可供选择,安德森模型仍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首选。该模型将影响个人使用服务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前置因素、使能因素和健康水平因素。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使能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健康水平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和使能因素。

1、前置因素。该因素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状况的考察,主要有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家庭结构、居住安排等)和态度变量(即对健康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知识等)。

2、使能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状况的考察,包括家庭资源变量和社会资源变量。家庭资源变量,包括收入、健康医疗保险、日常资源的种类和可获得性,用于测量个人自身寻求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源变量是指人口与结构、数量比、健康服务收费状况,还包括社区本身的城乡类型。

3、健康水平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残疾状况、症状、诊断和总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临床评估。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9-10月在北京市进行。本调查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主要在海淀区内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及其家人)进行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本调查发放问卷350份,经过筛除,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深度访谈12例,回收率85.14%。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变量选择。根据安德森模型,拟选择变量情况如下:在前置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社会结构变量选取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居住状况;态度变量选取了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家庭资源变量选取了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来源、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主要指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取了日常照顾状况、健康状况、自理状况、患过几种慢性疾病等因素。

二、城镇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男性134人,女性1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样本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60-69岁区间,占总体的72.1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分布相对离散,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这三组的人数分布接近,分别占总体的18.46%,20.81%和20.13%。

统计有效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区间,分别占总体的31.88%和28.1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左右。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支出比重大,单纯统计月收入水平难以衡量其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支出,因此进一步考察“自评经济状况”这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收入“够用”,占66.11%,只有3.3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很富裕”,20.81%的人认为“富裕”,8.72%认为“有困难”,1.01%认为经济状况“很困难”。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在有效样本中,70.47%的老年人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独生子女的占27.52%,还有2.01%的老年人无子女。在“与子女的关系”一项中,38.59%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非常好”,49.67%和子女关系“比较好”。

在居住状况方面,52.68%的老年人表示“只与配偶同住”,这表明过半数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居住,多是与配偶居住。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一半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32.21%的“靠老伴照顾”,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仍然是以传统的家庭照顾为主。

在健康水平方面,考察了样本的“患慢性疾病”、“自评身体状况”、“自评自理状况”和“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等相关内容。其中,有61.4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健康”,35.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不到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差。与此同时,61.07%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5.23%能“基本自理”,只有不到4%生活自理有障碍。以上表明,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57.05%),且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长期护理的需求大。

(二)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与其影响因素

考察样本“过去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只有13.09%的老年人接受过,对于因变量“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我们界定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包括的护理方式有:在家中接受未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在家中接受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专业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社区人员上门服务和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经过统计,31.88%(95个样本)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方式,49.33%选择传统的家庭护理方式,18.79%选择专业机构(医疗保健康复机构、老年机构等)的护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护理现状下,选择家庭护理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根据安德森模型,对之前拟选择的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是否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做列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卡方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以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高,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成立。

按照同样的方法,对拟选择的其他自变量逐一检验之后,检验结果如下:性别(P=0.995),年龄(P=0.206),婚姻状况(P=0.040),退休前职业(P=0.359),受教育程度(P=0.000),子女数量(P=0.000),与子女关系(P=0.205),居住状况(P=0.694),对健康的态度(P=0.025),经济状况(P=0.045),医疗费用是否自费(P=0.001),医疗开支(P=0.728),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P=0.038),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P=0.040),日常照顾状况(P=0.000),健康状况(P=0.471),自理状况(P=0.305),是否患有慢性疾病(P=0.556)。

对于P值小于0.05的自变量,可以认为与因变量相关度高,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对影响护理方式选择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的选择。根据上一节有关影响老年人居家护理方式因素的列联分析,结合安德森模型的三个因素,我们选取了以下共9个自变量:在前置因素方面,选择了人口学变量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结构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态度变量中的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选择了家庭资源变量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是否自费、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中的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择了日常照顾状况。因变量为被访对象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变量做了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估计:关于“健康态度”变量,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健康态度的量表,从“很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5个维度。在数据处理中,将“很同意”赋值5分,依次降低,“非常不同意”赋1分。关于“医疗费用是否全部自费”变量,由问卷中的“医疗费来自哪些方面(多选)”处理而来。只选择了“夫妻俩自费”和“子女支付或其他亲属支付” 两项或只选了二者其中之一的,表明其没有制度性的医疗保障,因此需要全部自费;此变量中,以0=全部自费,1=不全是自费。关于“经济状况”等变量,数据录入与问卷答案的顺序相反,即上述情况越好其值就越大。

2、方程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界定,我们设定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1”,“愿意选择其他护理方式=0”。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进行处理,根据Logit模型的定义:

P(Y=1)=ΣαiAi+ΣβiBi+ΣδiCi +ε

其中Ai、Bi、Ci为影响因素向量,αi、βi、δi分别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根据上述的变量选择,使用计量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回归结果分析。关于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根据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前置因素来看,教育程度与选择意愿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Sig.=0),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能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与老龄化的国情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优劣势,越来越认可社区居家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也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0),这表明健康态度越高的老年人也越可能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健康态度主要是关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注重饮食健康等方面,对健康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了解何种长期护理方式是最适宜的,因而健康态度越好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

其次,从使能因素来看,经济状况是一个影响选择的很显著的因素(Sig.=0),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经济状况越是富裕的老年人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护理服务选择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只能依靠家庭成员(通常是子女)的护理;如果经济状况良好,那么更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护理、专业私人护理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发展不尽完善,服务方式单一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此外,近三个月医疗开支中子女支付的比例与选择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显著性(Sig.=0.029),子女支付的比例越高老年人越不倾向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一旦子女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过多,父母会认为自己成了儿女的“负担”,在需要护理时担心麻烦子女,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老伴照顾,为儿女减轻照顾负担。再次,本文认为之前是否接受过社区的护理服务也会影响之后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也证实如此,二者存在着较显著的负相关(Sig.=0.015),这表明目前的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不能令接受服务者满意,此前接受过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今后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了,可见现有的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护理水平亟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医疗费用是否完全是自费这一因素并没有对选择意愿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最后,从健康水平因素考察发现,日常生活照顾与选择意愿的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04)。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由保姆或者社区的专业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是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这与平常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是平时由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在失能后需要护理时还是会选择以往习惯的家庭成员护理的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并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服务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前置因素方面,教育程度和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有很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可以加强社区居家护理的宣传,使公众加深对社区居家护理的了解,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2、在使能因素中,经济状况、子女支付医疗费、之前接受的社区服务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水平还非常有限,服务方式亦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

3、在健康水平因素中,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需要着重培养老年人的护理习惯,提高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比重,改变公众的护理观念。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尽快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建议,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整合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Z].2001-3-28.

[2]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01):71-72.

[3] 徐勤、汤哲.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07,(02):7-9.

[4] 李鸿儒. 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J].现代营销,2009.

[5]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 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1999,(02):55-56.

第5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97

老年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重点之一。本文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健康促进行为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健康素养在老年冠心病社区防控中的作用,为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冠心病的定义与现状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老年冠心病的防治现况、疾病认知、健康行为。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健康教育、自我效能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等;干预的方法包括,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等。观测的变量包括遵医行为、健康增进行为、依从性等。

老年冠心病与其疾病管理行为:①健康促进与健康促进行为: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进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在此定义中,明确指出,个人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是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慢性疾病的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已非常广泛与深入,它包括健康促进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慢性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直接影响其生存率、死亡率、控制率及生存质量。老年冠心病患者也不例外。②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研究:国内近5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包括社区、农村、城镇老年患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某一类患者的现状调查或干预上;调查研究工具大都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量表;结论主要包括具备冠心病基本知识、遵医嘱服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控制情绪、低盐、低脂、合理饮食、定期复查、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1]。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对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尚无统一定论。是否具备足够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坚持健康行为都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老年人阅读、理解能力相对差,生活习惯固定,给健康促进工作带来难度。如何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使之真正理解健康信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对改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应用医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老年冠心病这一慢性病的防控,就要从增加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改善健康行为、增强自我效能入手,把健康促进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实。

老年冠心病与健康素养

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概念[2,3]。健康素养可以用来预测人群健康状况,是一个比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民族等因素更强的预测因子,健康素养的水平对社区居民健康促进有重要影响,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有重要意义。

健康素养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健康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医学会(AMA)认为健康素养是主要指能够在医疗环境下运用阅读,书写和计算等基本的技能完成健康相关的任务。

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刚刚开展。经济、地区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抽样框、样本量及数据的分析都与发达国家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针对老年冠心病适合中国国情的调查指标体系与工具以及对其健康素养评估与干预的研究。

老年冠心病与健康素养:老年冠心病作为老年常见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加强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个体而言,改善个人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社区中开展以改善居民的健康素养为切入点的的健康促进工作非常必要,尤其是对老年慢性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与人群的健康素养密切相关的社区卫生领域,特别是社区护理领域,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实现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以此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同时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摆在社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冠心病的流行情况,重视其社区内的自我管理,通过干预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使其主动接受健康促进行为,是重要且必要的,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经济文化乃至遗传背景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的老年冠心病发病率大相径庭。因此,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民族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健康素养做进一步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岚.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7):508.

第6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可行性

1.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现状

茶亭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226人,约占居民总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有66人)。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参加社区教育组织的活动。据了解,造成社区老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老人们对社区老年教育认识不足。大多数居民认为,老年人教育就是将老年人集中到教室内教授一些预防疾病知识,唱唱歌跳跳舞,更多的老年人为了照顾家里子女的孩子,很少有空闲时间来参与到社区内的教育课堂。

二是社区提供的老年教育内容单一。以往的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大多是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主要集中在日常保养和医疗知识,服务形式单调,极少涉及到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以茶亭社区为例,社区老年人教育服务主要针对一些60-70岁行动方便的居民,极少涉及到年纪比较大行动不便的独居、空巢老人的需求,服务方式是集中授课方式,主要是涉及老人的日常保健,很少顾及到老人的精神需求。

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目前由于大部分的教育经费集中在基础教育很少顾及到老年教育。由于办公场所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社区难有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用于社区老年教育,且教育设备简陋,满足不了老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四是社区老年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以茶亭社区为例,老年教育开展一般由老年人自己担任老师。如绘画班老师是由老年人推选绘画水平比较高的老年人担任,或由居委会外聘的相关人员担任,如社区开办的合唱团,聘请退休的艺术院校老师担任,但这部分教师数量相当有限。还有一部分老师是由前来推销产品的销售人员担任,他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无教学经验,纯粹是来推销自己的产品,虽经社区居委会的允许,但他们开办的保健知识讲座很难让社区的老年人从中受益,反而容易让居民们对社区老年教育产生误解,最终失去参与兴趣。

2.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可行性

鉴于目前我国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面临专业人员紧缺,志愿者力量不足等困境,同时大学生大多在外地求学,时间和地域上限制了大学生为自己的父母祖辈直接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可能。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满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如果能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相结合,为老人的生活照料引入年轻力量,实现互补共助,在满足居家养老尤其是老年教育服务需求的同时又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那将是“一箭双雕”的大好事。

(1)茶亭青年志愿服务队主动吸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服务活动,这样做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队伍,

(2)茶亭社区为老服务有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教育服务的开展,可以改变以前那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格局,大学生志愿者或是学习能力强,或是专业知识扎实,或是生活经验丰富。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很快就可以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3)青年志愿者们在参与为老服务过程中,在与社区老人进行交流中,可以了解到每个老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与老人聊天,可以学到“自己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是对儿女们最大的贡献”、“不求物质富裕,知足常乐”这些简相的哲理和价值观。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老年教育服务活动,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青年志愿活动在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茶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日常敬老志愿活动,上门走访社区内的独居老人,了解他们基本生活状况,对他们日常保健、心里疏导等精神方面的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志愿者缺乏组织管理制度

由于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对志愿者的管理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参照物,再加上志愿者队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因此,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纪律散漫,积极性日渐降低,经常有志愿者无故不参加服务活动或在活动过程中热情不高、敷衍了事,最终导致志愿者大量流失。

2.志愿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脱轨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服务方式比较单一,多以走访为主。虽然在制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时有三个阶段的活动内容,但受活动经费、时间、场地及志愿者精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仍多局限于第一阶段,服务内容缺乏新意和广度,很难让社区的老人们有集中学习的机会,所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长此以往,不仅老人会感到乏味,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

茶亭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活动内容主要由茶亭社区的青年社工与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但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维持。目前经费比较有限,主要来源于建邺社区服务中心以及茶亭社区,由于志愿者组织本是公益性组织,经费有限,这给志愿者组织的活动规模和活动质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志愿服务活动对象难觅

志愿服务对象难觅,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开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1)许多老人对社区的志愿服务这一新事物还不太接受,不愿意让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或认为大学生不专注学业而关注公益活动是不务正业的行为;(2)志愿者的主要活动场所多是老人的家里,部分老人的子女对志愿者不够信任,不愿意让陌生人进入家中,所以志愿者上门服务必须由社区工作人员带上门,导致活动只能局限在居民家中;(3)寻找服务对象的方法成效不大。志愿者组织寻找服务老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社区提供独居空巢老人的信息,然后再上门联系,寻找适合的服务对象,但这些措施的成效都不太明显。(4)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的上门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关注到那些行动方便的大多数的老年群体。

5.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社会力量支持

茶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是以社团名义出现的,由于缺乏一定的宣传,刚开始推进很难,随着活动开展的次数增多,借助建邺区社区服务中心宣传平台,每期活动及时上报信息,让政府来关注我们志愿养老服务,但获得外界的实际帮助更少,没有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发展后劲不足。

提高青年志愿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

志愿者组织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和流动性,因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持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志愿者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而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

茶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没对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加以细化,对志愿者缺乏约束力,从而导致了部分志愿者纪律松散情况的出现。南理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但由于缺乏相应考核激励机制,本身又是志愿参与,最终社区的社工们参与的热情远远低于南理工大学生们。因此茶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必须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为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加强制度执行过程当中的监督,以严密的规划和管理来保证志愿服务的稳定和高水平。

2.完善与老年人需求接轨的志愿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评估。在志愿服务中,要用客观的心态面对每一位老人,考虑老人对服务的可接受性。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应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一致,为了保持这种一致性,可以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如开展不同种类的符合不同层次老人的兴趣班,而不是一种泛化的服务,坚持以老人为本,尽最大可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此外,为了保证志愿者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志愿者在上岗前应接受一定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等课程,以便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3.建立多方位的志愿服务社区教育活动经费保障体系

充足的经费可以为志愿服务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目前社区青年服务队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希望能得到建邺区财政的支持,如建立为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并将其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用于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和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此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也可以向学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申请活动经费。总之,志愿服务队应建立健全志愿养老服务激励机制,向志愿养老服务者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有偿服务的机会,进一步调动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4.加大志愿服务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

志愿养老服务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想让社区内的老年完全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如要缩短这一周期,仅依靠青年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因此,社区要加大对青年社工服务队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都能全面了解此项工作,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照顾,感受到社会各方的关爱与温暖。

第7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①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在广大农村,社区护理多由未经培训的卫生员来承担,在城市,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一条街,一条街有3000~5000人,护士只有1~3名,甚至更少,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②护理人员水平有限。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很多“地段医院”向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转移,而地段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安于现状,多为中专学历,年龄多在30岁以上。由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社区护理的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窄,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对社区护士的素质要求。③护理工作落后。护理工作主要是护理站及老年家庭病房的基础护理,社区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在对北京市的一项调查中还发现社区站内护理占日常工作量的58.2%,其中各种给药、治疗所花的时间占直接护理时间的40.1%,而健康宣传仅占5.7%,说明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大部分还是医院基本护理治疗的延续。尽管社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讲座,但在针对居民的特点和需求方面还有欠缺,为居民进行的实际的个体性的健康指导也不够。④服务模式单一。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家庭护理的要求会日趋复杂,其内容除了大量的基础护理外,将涉及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目前社区的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家庭现存问题的处理,缺乏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⑤服务对象单一。调查显示,慢性患者和老年人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而老年患者又是服务的重点。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⑥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所需的交通、通信、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所有这些均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⑦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另外,目前社区开展的各项护理操作的标准基本参照医院内的标准,在社区家庭环境下的标准有待健全和完善。

对 策

宏观上卫生部应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要求其尽快出台 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其次,卫生教育系统应着眼市场需球培养一定数量的社区专门护理 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给与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以上情况得到落实将会对社区护理的发 展营造良好的前景。

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社区互利工作任务。社区护理工作应以妇女、儿童、老年患者、慢性患者、残疾人 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起步晚,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所以规模不宜铺得过大。对于《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的9项工作职责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逐渐展开。不同的社区护理站之间应加强相互借鉴和学习,逐步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②建立完善的护理组织。国外的社区护理已取得良好的发展,并有专门的机构及社区护理中心来组织管理。我们可依实际情况先建立几个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护理的发展计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逐渐建立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社区护理机构。③加快社区妇幼保健及亚健康人群护理的发展。目前。妇幼保健工作很大程度还落在为数不多的妇幼保健医院,而需求在不断扩大。妇幼保健工作内容涉及孕产妇及儿童营养、母乳喂养、新生儿及婴儿护理指导等诸多方面,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护理工作是相关联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巡回检查等手段向社会普及有关妇女月经、妊娠、分娩、产褥期和更年期保健,以及母婴护理知识。所以,应加快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发展,使预防接种、小儿定期体检,妇女孕产期检查等工作由专门的社区护理人员来完成。此外,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影响,一大批人群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如何对他们提供帮助也是社区护士面临的问题。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一名护士可能同时负责不同专科患者的护理,接触不同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因而要求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要全面、熟练地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还要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人际沟通技巧等。面对这种现状,首先应考虑在护理院校中增加社区护理的关课程。其次,可在护理院校中培养专门的社护理人才,毕业分配时直接面向社区。社区护理中心还可以和某些医院达成协议,共同承担培养家庭访视护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医学教育,2001,(5):11-13.

第8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因此,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渐提高,我们不能只注重对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更要注重对心理的护理和疾病的预防,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要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社区护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社区护理的定义

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它的服务不限于一个特别的年龄群或诊断,而是提供连续性、非片断性的服务,应用整体的方法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连续性护理来管理社区中个体、家庭和团体的健康。综合美国护士会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对社区护理的定义,可见社区护理是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提供个人、家庭、社区的一种服务, 社区护士以同情、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矫正每一个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预防疾病的发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时并从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访视与护理。

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老年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病较多的人群,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较多的需求,同时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人们花在看病就医上的费用也越来越多,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只能通过社区护理来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较少,为了工作,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中华民族传统的观念又促使他们不得不照顾老人,有时子女只好放弃上班时间陪老人就医,渴望社区护理人员能帮助他们照看老人,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这种实际情况看,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解决人们的实际困难,满足每个人的健康需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社区护理的真正意义[2]。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不少医院虽然已经开展了某些形式的社区护理,如开设了家庭病床、护理专家门诊或护理专家咨询热线,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设立等,其重点仍是病人,未对人群进行健康评价,分出真正健康的给予健康的促进、有疾病倾向的给予疾病的预防和病人进行护理。一些基层卫生单位展开了部分社区护理工作,但其系统性和规范性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刚刚起步,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尽管对中高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了调整,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人文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内容,但只占其课程的5%左右。基于这种教育很难满足社区护理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为了适应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填补我国社区护理的空白,应培养一批既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担当社区护理工作的主力军[3]。

3 发展社区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争取当地政府及卫生、宣传、社会福利部门的支持 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对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转变卫生工作领导者的观念,例如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制订社区护理收费标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在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除了为老年人发放基本养老金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多由政府提供。社区对民众是一个新概念,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社区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保证社区服务顺利进行[4,5]。

3.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人员应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6]。在高等院校护理教育和大中专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重点培养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护理技能、老年人护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急能力。除此,应在医院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对其进行社区护理的专职培训,组织社区护理见习活动、安排临床护理实践等,培养一批有经验的护理人才,让她们作为学科带头人,从教学、科研全面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7~9]。

3.3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 社区内人们的健康观念、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大多数人收入水平较低,不能负担较多的医疗费用,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缺乏常见病、慢性病常识,尚有许多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大量抽烟、饮酒、熬夜等,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恶化,加之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有病不医等等诸多原因影响社区护理的发展。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如授课、咨询、设立宣传栏等讲解健康的概念、保健的意义、疾病的常识和护理对疾病的作用等,让人们了解社区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保证社区服务顺利进行[10]。

参考文献

1 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 山西护理杂志,1997,11(2):57-58.

2 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医学教育,2001,10(5):11-13.

3 胡敏予,肖水源.社区护理的现状与进展. 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59-60.

4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1998,34(8):503-504.

5 方琴.浅谈社区护理. 福建医药杂志,1999,21(6):103.

6 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 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31.

7 蔡秀珍.浅析社区护理.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5):560-561.

8 汤珺,陈蓉,李安定.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卫生软件学,2002,16(3):38-39.

第9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10-03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类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些都加快了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南地区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江苏、无锡、常州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位居全国领先地位。通过征地扩大城市范围、通过征地引进外资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结果必然要求改革农村经济,把农村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上来。农民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也就产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基于人的生命展开的、需要将主观意念和客观需求形成课程,并在日常生活和超日常生活中以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世代传递的取向。社区教育本身不再作为独立于个体生活理念之外的事物存在,而是作为个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丰富多样的展开不断拓展其领域。其重心应是跟随个体的当下生活之需要,在实践中实现个体的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并直接指向个体生活的完满和幸福。

三、常州市河苑社区教育现状

河苑社区位于戚墅堰街道西南端,南接312国道,北临京杭大运河,东起圩墩桥,西至潢河桥。社区成立于2000年12月,现有居民住宅楼130幢,住户3900余户,居民9900余人。

1.社区居民休闲生活。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既保留着传统农村生活特点,又有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情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生活方式层面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①内容多样性,以传统休息方式为主;②休闲活动地点多方位性,以社区居民生活区为活动中心;③休闲价值多元性,以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生活为主;④居民参加户外休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女性和老年人为主。

2.河苑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情况。①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学习;②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呈现多样化;③双体日和晚上是举办社区教育最合适的时间;④居民个人爱好及习惯:被调查者的兴趣爱好主要有运动、计算机应用、旅游、音乐舞蹈等;被调查者平时使用计算机,主要用来查资料、看新闻和聊天娱乐;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学习场所是“在家学习”。

3.河苑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及教育需求。①社区教育是最好的学习渠道之一。我们在戚墅堰区河苑社区、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进行“你所了解的社区教育活动”、“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收获”、“居民对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要求”及“居民的休闲生活”等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在寒暑假对青少年的教育做得好,不仅解决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还使孩子们学得一技之长;社区还经常组织一些培训、讲座,但参加的人员多为老年人,许多教育活动和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些脱节”。②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调查结果表明:43.00%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希望学习个人的兴趣爱好;37.10%的被调查者希望学习社会文化生活。另外,有20.00%以上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希望参与精神文明活动、学习家庭生活知识、青少年校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38.4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社区教育最喜欢的学习形式是“自学”,表示最喜欢“培训班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形式的均超过20.00%。再者,有50.9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社区教育最喜欢在家学习;最喜欢在“社区学校”、“文化场馆”学习的也均达到20.00%。这些数据表明,作为适应全民学习的社区教育,需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教育教学形式,积极探索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形式,如开发贴近社会和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的课程和教育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高质量的服务,探索研究性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突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容,努力找到适合每个居民学习的最佳形式,更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

四、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对社区教育的需求

1.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对社区的认知。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到社区外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享受社区教育的感受及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课题组设计了6个判断性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外来人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参加社区教育。在“你是否希望您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的选项中,绝大多数外来人员选择了“是”,仅有1.4%选择了“否”,这说明外来人员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2.外来人员子女的社区教育需求。为了解外来人员子女的社区教育需求是什么,课题组首先了解“外来人员子女想干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外来人员子女在放学后最想干的事情中,上网玩游戏占的比例最高,为43.40%;帮父母干活11.30%。这与外来人员子女实际中放学后所做的事情有着较大的反差,这是值得本课题研究注意的问题。这反映出文化知识仍是外来人员子女迫切想得到的服务,当前农民工更注重其子女享受社区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3.改善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对策。①设立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专项基金。资金缺乏是制约社区教育的瓶颈,仅仅依靠社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机关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其次,利用社会力量,深入展开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各项爱心事业;最后,社区应该整合上述两者的资金支持,成立一个针对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的基金项目。②立足外来人员子女发展需求。外来人员子女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心理更加脆弱,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因此,他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沟通、理解、认同,是一种思想品德的教育。③整合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资源。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不仅仅是设施、场所等各类硬件,还包括实施教育的人力资源。首先,针对社区各类硬件设施的缺乏,可采取两种途径解决:其一,利用专项基金购买、添置部分必需的硬件设施;其二,提高现有的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加大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开放力度。而针对社区教育人员的缺乏问题,政府和社区内部工作者需要整合、优化和拓展各种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五、城乡一体化社区的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1.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①教育生活化理论的发展,为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陈鹤琴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②城乡一体化、社区多元化的居民生活需求,为教育生活化模式提供了现实土壤。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以及外来人员都是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例如,老年人要追求老年期在人生中更多的剩余价值,那就需要教育的介入;失去土地的中年人,他们急需学习职业技能,重新实现就业和创业,以缓解经济压力,对他们来说,就业是谋生的手段也事关成人的尊;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技术含量低、收入少且极不稳定的工作,因此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便顺利融入城市。③全民学习理念下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教育生活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终身教育”与“全民学习”在本质方面具有生活性、民主化和动态性的特征,都强调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和工作结合。在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教育已经不再是为当前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在不断充盈社区居民当下生活的同时引导社会,促使他们沿着生活道路寻求未来生活的完美价值。所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当今社会,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2.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实施的路径分析。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区教育生活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终达到个人与社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②切实解决居民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社区教育活动属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物质生活作为可靠的保障。③重视社区情感的投资与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居民都要向社区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热情,进行情感心理的整合,同时利用各种宣传、联谊机会,建立社区群众自治团体,增强社区亲和力、归属感和对本社区的认同感,为解决公共问题寻求共识与合作并服务社区,而这种共识正是一体化社区欠缺的。

3.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认真分析和思考社区教育如何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需求推动、从教育本位到社区本位、从单向行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社会和居民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为社区教育立法,明确社区的教育义务与责任。我国教育部有相关的规定,如《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等,但并未进行专项立法。我国可以借鉴各国的有效经验,综合各地方关于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规定等,进行立法工作,为社区教育的推进提供法律支撑。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办学机制。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与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社区教育需求的研究,从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办学机制,从能满足单一需求发展到满足多样需求,从能满足一些人的需求发展到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最后满足社区居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形成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是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社区中的企业、单位、家庭乃至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他们不仅可以为社区提供物质资源,同时他们也是天然的人力资源。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区教育队伍作用的发挥。全体社区成员既是被教育者,更是社区教育者,因此,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社区内有利的人力资源,将会对社区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力。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动机、内容和形式有明显的差异,青少年和中年人以提高技能和学历为主,老年人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教育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下岗人员以再就业培训为主。依据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项目。同时,学习和培训的方式要因人而异,以业余为主,不与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矛盾,以居民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形成综合化的社区教育平台,提高社区教育的时效性。

六、结语

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在政府重视、社区努力、居民参与下,取得一定的成效,社区教育硬件设施齐全、教育内容丰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社区凝聚力。但也存在着居民被动参与、外地人员甚少参与、办学主体单一等不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各方的努力,社区教育作为重要的基层载体,必将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光辉,蔡亮光.社区教育:从任务驱动到需求推动的转变――福州市居民社区教育认知度和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报告[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

[2]张瑞.过渡型社区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和创新――社区教育生活化[J].绥化学院学报,2010,(04).

[3]李慧(导师:陈立明).城镇化地区妇女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4]李训贵,刘楚佳,赵小段,等.广州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术研究,2007,(12).

[5]马定计,黄复生.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