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

第1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人总是有需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又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出发点就是基于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按照“人的自我需要”来进行。这种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独特需要,如关注学生自尊与信任的需要、荣誉与成就的需要、认知与欣赏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教学过程中提倡研究性学习、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依据。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依据下,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才得以确认,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被看作自主学习和自主接受的主人,于是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也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人学理论的重要内涵。的这一人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点。如今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已超出了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相比较的意义,它已上升为一种新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并成为促进人的解放和推动人的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它对原有教学活动的深刻反省、积极扬弃和主动超越的结果。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离开社会的发展谈人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存在与自我存在的结合,是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体现出人性关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对“人之教育”的追求,是对完整的、全面的、人道的人的发展教学的呼唤。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成人之教”和“立人之教”。这种教学以“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教育的生长点,人的完善个性、丰富创造力是教育的归宿点”为主旨,着眼于人的真实自主的成长,着眼于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在对人的培养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做“好人”、做“真人”、做“能人”,而且既要做“社会的人”,也要做“自我的人”,也就是既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人,也要做“有自尊、有价值、有快乐、有人格”的现代人。

(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表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客体物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个关怀人的价值、提升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价值的特征。它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教学对象作为真正的人来看待,个人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它成了解放人的内在力量的重要动力,能够直接扩展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实现价值的能力;能够让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加人的创造价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改造人们实现价值的态度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它所培养和塑造的学生是对社会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和谐统一的人;把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精神品格的自主创新的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的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既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又关爱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培养这样人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人本主义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更体现一种教学智慧。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性质的课程,它的教学更应强调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陈万柏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洪芬《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以人为本》[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11)

第2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从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领会教育的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植入时代性、本土性素材,因而将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并理解知识,提升素质。这种教学既实现了“会教”,也实现了“教会”,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结果。

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出现了以下现象:1.课堂追求哗众取宠的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而牺牲了效果;2.大量收集时代性、本土性素材,但材料未经取舍就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把课堂教学当成放映室;3.为了吸引学生,课堂上利用现实中的反面网络信息,并片面、夸大事实,抨击社会,抹黑社会,误导学生;4.将短期、表面的现象充塞于课堂,把课堂教学变成收集信息并向学生罗列信息的平台。

“学生的认识存在社会性偏差,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阅历尚浅,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片面零碎,不利判断;另一方面也有来自社会固有心理的影响。老师应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正面引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结合具有时代性、本土性的素材讲解抽象理论。

为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达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效果,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教师本身的内在才华和滔滔不绝的口才,而不是通过大讲笑话来博取学生的欢心。因此,要使课堂精彩,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留意身边的人与事,善于筛选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征税与纳税》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时,通过学生扮演小品的形式将本地一件违反税法的事例表现得活灵活现,然后从小品中引申出我国的税收性质及违反税法的行为表现。课堂上,掌声不断,学生在欢乐中准确掌握与理解了知识。

相反,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笑声,在课堂上胡乱编讲笑话。如一位老师在讲《征税与纳税》时,课堂上用潮汕话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县城城管人员要赶走占道卖菜的菜农,而菜农赖着,并求饶说:“同志,你不能赶我,因为我这一担菜要养三个大嫂。”“哪三个?”“一个税务嫂(所),一个工商嫂(所),还有一个是城管嫂(所)。”(注:潮汕话“嫂”与“所”谐音。)学生顿时大笑。在学生的笑声中,该老师兴致更高了,继续讲笑话,课堂上笑声不断,气氛活跃。然而,我国税收的性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实生活中违反税法的行为、公民要增强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的监督等内容的学习就靠让学生画教材了。同样的精彩,不一样的结果。

二、引用恰当

时代性、本土性素材例子的引用,是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的必要途径。恰当的例子引用,能给学生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植入的时代性、本土性素材,需要教师经过严密的筛选而不能信手拈来,使这些例子能够准确、科学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一两个例子用一个学年的情况。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经济常识时,一个学期从头到尾一直用“苹果买卖”的例子,因此这位老师也被学生起了“苹果老板”的绰号;而同校一个来自饶平瓷乡的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中使用关于“瓷器”的例子。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植入了本土性素材,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因此提高吗?在课堂上,植入没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本土化例子,带给学生的只是不知所云。可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现实例子的引用,必须做到合理、恰当,才能增强教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拨云见日

乌云笼盖天空,人间处处郁闷;太阳露出笑容,世界充满生机。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此,课堂教学中引用现实例子,是必须的;但在引用现实例子时,教师必须要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坚持辩证分析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有些老师以“现代鲁迅”自居,专门挑选反面事实并夸大之,让学生感觉到世界是多么的黑暗。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他们走上社会又将抱有什么心态呢?

诚然,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反面例子不是不能植入,但在引用这些例子时,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这些贪赃枉法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可一世的、、刘铁男、蒋洁敏……他们最终怎样了?是的,在党内、国家机关中的确存在这样的干部败类,而更多的是优秀的国家干部与合格公民。教师要辩证分析问题,为学生拨去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一片乌云,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也有一些老师将流行的网络语言或者生活现象引进课堂,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发酒疯”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引用时还要求教师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实现现实例子向理论的转化。

四、相得益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支教鞭”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媒体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确实是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推进了一大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着把教室变成幻灯室,学生机械地抄幻灯内容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节课时,40分钟的一节课竟然播放了46张幻灯片,把课上成了图片宣传课。

第3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Abstract: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ne idea innovati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has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umm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s helpful in the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attraction and the power, enha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key word: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作者简介:王卫兵,河南郑州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办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资源;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78-02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但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主要只是在课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用于对PPT、word文档、视频资料的播放和演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新教学模式,如MOOC、空间教学、微博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完全建立。目前,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国外的商业化平台(如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国内的商业化平台(如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等)、各高校自己研发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四类[1]。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尚未研发建立信息网络教学平台直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使是已经研发建立的高校,其应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高校应用的只是课件资源、精品课程等,很多的应用功能都没有涉及。

2.教学信息资源缺乏

教学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运用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即是否有足够的有效信息资源供一线教师使用。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教学信息资源普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尚未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集体备课阶段,只有集体教案、PPT等成果,教学信息资源没有系统整合开发,一线教师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科代头人的权威观点、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二是优质资源缺乏。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拥有较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他们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与教学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但因其技术方面的不足,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且技术较为落后、体系性不强;另一方面,拥有较多计算机等知识的技术人员,虽然其开发的资源技术水平较高,但因其专业、教育知识缺乏,其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在专业和教育方面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2]。

二、校本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

“校本”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由于“校本”是个外来词,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一个新名词,其含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3]。研究者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资源”进行界定,因此,当前学界出现了对其内涵和外延不统一或不完全统一的各种定义。李茂平,阮东彪认为所谓校本,即学校本体;校本资源就是指某种学校所拥有的、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来源。赵月霞认为校本资源主要由大学精神、大学成就和大学形象三个部分组成,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高铁刚,朱建则根据对“校本”和“资源”的界定,将校本资源初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校本资源,广义的校本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校本资源是指校本教育信息资源,即为了满足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设计开发的数字化教学支撑材料或教学系统。

校本资源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一种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其次是现实中已经存在学校可能或已经拥有并且能够经过设计开发用于教学的资源;再次是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要素,自然的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校内的和校外的都属校本资源。所以,笔者赞同对“校本资源”作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校本资源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是指为了满足本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

2.分类与特征

教学系统资源,可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网络教学系统资源又可分为视频教学、空间教学、微博微信教学等。教学信息资源按属性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指以实物的形式来承载和表现其思想内容的资源,如书籍、建筑、仪器、设备、人文景观等物质产品;精神资源是指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以文化、制度为载体所蕴含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规程、行为规范等资源,如文化活动资源、校友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节庆资源等[4]。按区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本资源的功能主要以支持教师教育、教学为主,同时也具有教师教研、教师知识共享的功能。因此校本资源除了具有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其许多自身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本、根源或根基性。就是指学校自身本来就有的、重要的、决定和体现办学宗旨、特色、目标和方向的各种资源。单从这方面来讲,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建设的成果,又是校本资源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有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二是校本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从形式上,别的学校可以学习、模仿,但不经过设计开发不能直接用与教学;从内容上,有些校本资源,如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本校所独有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三、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原则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具有校本性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其开发运用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第一,校本性原则。首先要以学校为基础,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合理开发运用避免盲目性。其次要以学校为焦点,就是要确立问题意思,要始终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核心和关键问题,避免琐啐化。再次要以学校为中心,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中心,避免边缘化。最后要以学校为场所。在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上,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的系统资源;在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上,既要注重学校区域外、校外资源的开发运用,更要注重学校区域内、校内资源的开发运用。第二,学科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必须要具有学科性,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特点,按照课程知识点进行分类建设,紧紧围绕知识点来组织资源,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使教师快速检索资源,方便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学生快速检索资源,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第三,可持续性原则。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应自觉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愿望,还要兼顾以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需要,因此,在开发运用过程中,应把以后对资源开发运用机会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尽量保护现有资源的种群和再生能力,留下可持续开发运用的空间,确保资源、信息的完备和随时可开发运用,在开发运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运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教学信息化。一方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系统,既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形式承载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字化处理,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信息资源,既可以为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二,有利于突出办学特色。新时期,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结合本校实际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和课程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使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校本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使办学特色更加突显;另一方面使各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可以成为具有“校本”性的特色人才。第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既不是每个教师的单打独斗,也不是单纯的几次集体备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方的组织领导、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一是可以使学术带头人的权威观点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可以使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可以使所有教师的专业、教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第四,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的目的。当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5],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致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运用区域内、校内的资源,融直观性、参与性、感受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增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海艳,司玲玲,王亚楠.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与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207-208.

[2]王昌海,陶斐斐.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28.

[3]丁伟红.“校本”的内含与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6):46-49.

[4]阳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J].职教论坛,2009(8):13-15.

[5]甘雪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127-128.

第5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讨论中我们要把握好几个度。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讨论――有效度

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课堂形式。形式只能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容,而不能代替内容本身。政治课堂中的讨论必须为实现“完成知识迁移,激发学生思维,实现能力提高,启发学生心智”这一教学目标服务,不应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硬性标准,更不能将其程式化,为讨论而讨论。问题本身过于简单浅显的,或者问题本身较好但结论在教材中有直接表述的,或者其他一些可用可不用讨论的时候,大可不必讨论。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诸如“新时期需不需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问题,就没有组织学生讨论的必要。课堂实践表明,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讲究课堂气氛的活跃,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活跃、下课遗忘的现象。因为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明显脱节,形式没有起到为彰显内容服务的作用。因此,讨论必须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教材并且回归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合理迁移,深度理解知识。

二、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论题――要适度

一个好的论题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讨论中的问题,应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行为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所触动。从思维上看,问题的提出应能在学生头脑中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从认知上看,问题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情感上看,问题讨论、观点整合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学习的体验、感情的共鸣甚至是升华。

一些老师因为担心课堂上冷场,设置了一些很简单的甚至没有必要讨论的论题。这种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并没有在问题的讨论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没有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必要的深度与广度。很显然,这种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论题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无法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我国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一论题,对于没有多少经济学知识储备的高一学生来讲过于艰深,学生不能参与课堂讨论,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情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的论题,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需要通过指导、讨论和交流,才能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这样的论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讨论方式――有广度

课堂不是少数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课堂讨论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讨论方式太单一,基本上都是采取“小组讨论―总结观点―小组代表发言”的模式。这样的讨论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等优点,但容易出现讨论被小组内个别学生所控制,其他学生则“被讨论”或放弃讨论的情况。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情,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

1.辩论式讨论法。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设置“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何者更为重要”的辩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这样的辩论式讨论,既有明确的目标,又使得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能够有话可说。让学生在辩论、解疑中,能够唤醒原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把握“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调查市场上蔬菜的价格变化,然后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中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经济理论,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再比如《征税与纳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纳税是一种守法行为,征税是一种执法行为,税务管理是一种依法执行的税收管理行为,可以给学生讲述刘晓庆因偷税获刑的经过。对于这样的明星人物,学生倍加关注,拿他们的案例进行说明更有说服力。税收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提高税务工作效率,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本

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转换师生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实现亲历知识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重点研究怎样教,对学生怎样学则很少关注。以往的课堂是封闭式的,而如今的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应该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教学的实时性。教学中应多采取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疑,自疑自探、合议再探、总结升华,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教师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设计一个辩论会,引导学生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讨论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使学生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公民安居乐业。举办辩论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3.是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的工作作风,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这种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是思想政治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设了必要的环境和氛围。

比如帮助学生给家庭建立理财方案。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等情况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教学效果是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的,教师是否选择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深化新课改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案导学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都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打破以前只研究教师教法,忽略学生学法的陈旧观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步。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是每一名政治教师面临的永恒课题,值得我们永远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志杰.谈中学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反思性教学[J]. 学周刊,2011(27).

第6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000万,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群体备受高度关注。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给高校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放宽招生范围和扩大招生规模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其次,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导致以短期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衡量标准,忽视自身长期发展。

基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背景下,本文围绕大学生(本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认知状况展开研究,力求找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前提和有效途径。提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感知时:40.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为一般性的知识表述,22.1%的学生认为很无趣。而5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发展没有用、课程可有可无,大部分人只为拿学分和应付考试。当个人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时,诸如正确的人生观导向错误、价值观念多样、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表现出的压抑和迷茫,理想、信念、道德面临考验和抉择等,49.8%的学生则通过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通过阅读教材和向老师请教仅占21.1%。

可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导致其出现诸如国家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正确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泊、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的根源。

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以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内在地规定着学生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定势,对学生个体的其他行为目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引导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旗帜性、方向性、导向性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67.9%、55.2%、54.7%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就业观、法制观的教育。相对而言,选择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占34.4%,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道德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

由此我们看出,虽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社会环境影响、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导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他们期待能够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法制观等的正确导向、得到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等教育,期待能在课上能有所收获,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

三、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53.5%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过时,20.7%的学生认为完全脱离实际,而13.1%的学生认为完全老套,认为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新颖性的仅占12.7%。63.8%学生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并进行课堂讨论。问卷中提及大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中,41.8%的学生认为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34.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认为老师个人魅力和学术水平的也占到了32.4%。由此我们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也有极大的关注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接触信息广泛,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尤为敏感和关注。

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认知。

"05方案"的实施,全国统编的四本教材(最新为2010年修订版)形成了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教材。在调研中,认真看过教材的学生仅占4.2%,14.6%的学生没有看过,而有选择地看过和随便翻翻的学生则占了81.2%,在问及原因时,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学分、考研、考公务员等才会认真阅读教材。而26.1%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中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会具有吸引力,21%的学生则认为教材应该通俗易懂,20.3%的学生认为教材本身应该图文并茂、设计美观等外在因素会具有吸引力。在问及教材存在哪些问题时,30.4%的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实际,套话、空话、官话较多,18.8%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太多、内容繁冗、不感兴趣,18.1%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而15.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政治课有重复。

第7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缺乏敏锐性,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二是网络的普及使得交往变得平面化,大学生的自主、平等意识增强,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和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失灵。

三是在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导致教育的有效性降低。

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和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的补充。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费巩训导师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借鉴英国导师制的优点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当时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是为了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专业改选等方面的改革,对本科生广泛实行选课制和导师制。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更替阶段,培养精英人才,服务四化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也是另一重要任务。

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和课堂教学规模逐步扩大,在给予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兼有了育人制度和管理制度两方面的性质。

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贯彻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有责任心的教师才可以担任这个顾问教师,目前该院本科生导师制收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快速适应和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参加以及师生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融洽。

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导师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问题为主要方向,在将科研和教学融入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把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通过导师组织学生活动,个别指导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除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提供了正确有力的方向指导。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多方调研,经过对回收问卷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主要体现在:

(一)有助于师生及时交流,帮助老师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

根据导师制落实的具体规定,导师或导师组与同学保持通畅的沟通,定期或不定期联系交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这样频繁密切的交流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入,更易于导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以便更加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关于学习和人生规划上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有助于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自由,更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加上导师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轻松、自由并且融洽的,没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式交流,这样,同学们更易接受导师的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向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在我们的调查也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会在遇到困难时视困难的情况与老师交流来解决问题。

(三)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导师制的交流与传统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导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实时并且双向的,教育的形式由模式化的灌输方式转化为自由的交流方式,同学们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会吸取导师提供的宝贵信息,同时也会有所反馈,易于教育工作者深层次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师生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我们的调查中反映出,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导师的职称,而且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只有不到10%的同学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其余都是老师主动联系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从导师方面来说,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师没有太多额外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指导同学学习和生活的工作上来;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最初普遍对导师制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认同,但在实行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二)导师制的制约和测评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在师生之间建立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关系,从而无法利用过多定量的指标来限制执行标准并评价实施效果,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激励,使导师制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这也导致了我们在对导师制满意度调查中所出现的结果,只有不到3.2%的同学对导师制表示满意,36.7%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而不满意的同学接近五成达到49.3%。这说明导师制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足,及时完善。

(三)导师的分配制度无法全面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

大部分高校的导师采取随机分配的原则,导致部分学生与导师之间没有达到最优最默契的组合,影响到师生对导师制互动缺乏动力。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57.3%的同学表示在遇到困难时由于跟导师不熟,缺乏信任感,不会选择跟导师倾诉。最后的结果是只有12.4%的同学认为导师制让自己受益匪浅,20.5%的同学认为导师人很好,但不主动找学生使自己觉得不受重视,59%的同学认为和自己预期相差很大。这说明了广大同学在和导师的相处过程中有所收获,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导师制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让导师制的作用得到完全显现。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旨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在思想认识上,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地位

1.提高师生双方认识,加强宣传工作。在导师中充分宣传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导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中去,尤其选择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可以采取导师组的形式,保证每组内的导师相互协调搭配;鼓励同学与导师联系,给予部分经费支持。

2.树立典型,奖励模范。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对活动形式好的和沟通交流效果突出的小组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并不断在导师和学生中间宣传导师制的作用和学校相关政策,定期表彰先进典型事迹,对其他导师组的活动和工作给予指导。

(二)在制度上,完善和健全各项相关机制

1.完善激励和测评机制。对于在导师制的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导师应及时给予宣传和嘉奖,但对工作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成果,可以定期开展座谈和调研活动,及时跟踪导师制实施情况。

2.完善导师分配制度。起初分配导师可以采取随机原则,但后期应根据师生双方意见给予调整机会,使导师的配备达到最高的效率,尽量提高同学对自己导师或导师组的满意程度,以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

(三)在形式上,期待多元化和创新性

1.发展多种沟通渠道和活动形式。学校和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成功的经验实例,将师生之间的活动多元化,扫清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厌恶情绪;利用现代的互动方式,包括博客和公共主页等信息平台,击破部分院校地理上的限制,更深层次地与广大学生交流、沟通,将导师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

2.与学长辅助互动有机结合。可以让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加入导师制执行计划,即每个导师或导师组配备若干名学生助理,负责与同学的日常定期沟通和常见基本问题的解决,同时,同龄人的加入往往可以让广大同学对导师制增强亲切感。

3.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师单纯的说教已经不能适应这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所以娱乐性的教育有时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爬山、组织娱乐演唱等活动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而导师制是近年来新兴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实施效力的工作方式,相信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导师制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第8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依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过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而且要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1.变革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实效性,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见、有理想、有感情的个体,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树立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第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知、情、意、行不断内化与外化循环转化的过程,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废除单向的灌输式模式,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熏陶与共鸣中实现教育要求的内化。

2.重视人文关怀,管理上要体现人性化。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落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首先,突出民主。因为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平等,体现了对教育客体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护。其次,讲求灵活。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有严格的、刻板的、固定的模式,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再次,把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特殊年龄段的高知群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既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又不能忽视管理的作用,两者并不矛盾,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承载了一个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高值期望,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大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4.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以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学生同样是教育过程主体”的思想,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平等的关系,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大学生形成了不容低估的冲击,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应付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一些大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如人意之处以及、腐败现象严重归结为缺乏现实力量或不具有科学性。对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他们释疑解惑,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十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他们主体意识增强,关注自身发展,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渴望平等的思想交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转变方式,应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状态,从而最终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理论和道德观念;应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和语言、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和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要转变育人观念,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声有色,才会收到实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全面加强学生全方面素质、修养和内涵目标。

总之,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要,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管向群.高校思想政治要以学生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第9篇: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学习 规律 主观能动性 方法

学生的学习就是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1)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即想问题。(2)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即做、行、动、实践,或者叫办事情,就是通过做把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变为现实。(3)通常我们所说的快乐意志、干劲等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人们常说“学贵有法”。要搞好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谓是因人而异,各有其法。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勤学好问”。“勤学”就是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同时,也一定要做到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众所周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好问”就是要好提问,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那么,是谁“勤学好问”呢.毫无疑问,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己。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学习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始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落到实处。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学生学习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按照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规律学习

朱熹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特别重要。

“思”,就是要动脑筋想。熟读是前提,精思才是关键。不动脑筋深思熟虑,就不能弄清其中的道理,就不能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学因思而成,思因学而高。

“严”,严格要求自己把所学课程搞懂学好,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这就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 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环节的学习过程的规律性进行学习

经过预习,上课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听课要耳脑并用,要动口、动脑、动手,要聚精会神,争取当堂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弄懂道理,理出思路,巩固知识。一般来说,复习可分为三步: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和考前复习,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

通过完成作业练习,使自己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同一式练习法,即许多练习都紧紧围绕同一个基础知识类型进行,以达到使基础知识巩固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辅导解决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真正理解、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每一环节上,都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自觉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2)要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作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4)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5)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 按照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要动脑积极地进行思维,还要动耳、动口、动手,而这些感官都要受大脑控制。大脑的活动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有节奏地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大脑的这个活动规律,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