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第1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思想行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语言文化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同小学语文教学分不开,道德内容丰富、思想指导性强的小学语文教学更适合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日常教学当中传递给学生相关思想道德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从而提高我国小学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我国小学生整体素质,使孩子们能够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下去。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让语文教育教学发挥更为强大的指导性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思想,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流露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在语文课程中较多,因此,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时,就应该加强对爱国主义思想的阐述和引申,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将学生情感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联合在一起,建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比如,在讲《中国卫星飞太空》一课时,我们不仅仅要达成课程目标,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搜寻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们展示太空魅力以及中国卫星在外太空的运行场景,使学生们了解祖国的强大,使学生充满民族自豪感。同时,老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对爱国主义概念进行展开论述,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从而真正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二、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避免不良思想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和社会公德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在达到教学目标后,老师应该就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奉献精神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影响力,为学生真正去了解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能够遵守社会道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以及文明礼貌意识的养成。

三、小学语文教育要重视理想情操教育渗透

理想情操,是人们成功的动力,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拥有理想树立目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理想是要从小树立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理想情操教育工作,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理想情操教育渗透。比如在《我坐上了飞船》一课上,老师应该通过对主人公的讲述来讲明理想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理想需要如何制定,理想对人生的影响,理想对生活的影响等等,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理想,如何遵循理想轨迹去实现理想,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去认真记下自己的理想,加快学生的成长步伐,促进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

四、小学语文教育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辨别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讲到《我为你骄傲》一课时,要诠释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以诚待人,不能够言而不信,勇于承担责任,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养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思想规范,才能够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确保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伟大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固然重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行为道德的养成,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端正学生行为,树立良好的爱国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08)

第2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程过于片面

语文教学模式并未随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更强,学生觉得即使偶尔走神并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老师觉得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多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万变不离其宗。错误的观念使错误的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也因此埋没了许多可造之材。当今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级机制仍旧是高考,这就使得应试教育仍旧是中国教育的主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衍生了许多做题技巧,在开放性极强的语文上也是如此。语文的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中国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压迫下的产物,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良莠不齐,为了改变人生,学生只有另辟蹊径,于是便有了各种所谓的应试技巧,语文和高中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考试,一切以分数定成败,考得好就代表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另外对于试卷中的主观题以及客观题都采用限定答案范围的方式,主观题答案标准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和发展。

2.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旁引导。实际情况下,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仍旧是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更像是围观者。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强行灌输理论知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想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和教学方式如出一辙,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案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乏主动性,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整个评价过程缺乏多样性,并由此导致评价过程不完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消极,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省,学生难以从评价中获得有利经验。

3.评价功能失调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过程不够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功能失调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完全按照新课标及上级领导指示进行针对性评价。例如新课标中规定了新时期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可以营造探究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自主探究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在评价中却过于片面。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情思想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将重点放在某一项培养中。

二、对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有效实施的前提,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中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需要呈现多样化。评价中考试只是其中一项评价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其他考核方式。例如在进行《丑小鸭》一文教学时,可以由教师制定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心得表格,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课前预习状况,通过预习得到的新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及收获,学习完课文后的个人心得。教师结合该教学过程评价以及课后习题,并由学生在教学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意见,让学生想象假如由自己来主导这堂课该怎样进行。学生的建议就是对教师的客观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建议针对学生的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善,逐渐提高教学效果,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多方面评价结合是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所收获,克服传统语文教学评价过程过于片面的缺点。

2.确立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评价过程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的作用被弱化,导致语文教育评价失衡,仅由教师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掌控。学生需要从评价过程中获得提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井底之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全程主导教学过程。备课过程中,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教学问题,如:(1)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评价一下该文中的人物角色?(3)分析一下青蛙的内心活动?(4)从该文中学到了什么?(5)试着扩写该文章。学生在教学中可以给教师提意见,师生间产生互动,并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反馈,实现师生间的相互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评价作用多样性

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学生的某方面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课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育评价中不可将某项因素作为教育评价重点。例如在进行《叶公好龙》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该文章对学生的品格进行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育的情感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加权平均的方式,综合各项考核因素,避免学生迎合教师而过分注重培养自己某方面能力而出现失衡的情况。

第3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85-01

将儿童文学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利用儿童所喜闻乐见、可以接受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更能够开阔文学视野,促使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世界形成新的认识,徜徉在文学与想象的天堂。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儿童文学认知的模糊与应用的不足,这使得儿童文学的作用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简单介绍与分析,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启示。

一、儿童文学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9~99岁人群阅读的文学作品,在体裁分类上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儿童曲艺等,儿童文学的语言多风趣幽默、老少皆宜,适合各个年龄段。在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不仅许多优秀的作家逐渐显现出来,一些名著,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等,都有儿童版,即将名著改编为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近年来,儿童文学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

尽管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被逐渐发现,但在文学与教学的融合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学存在套路化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并不区分不同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全部按照相同套路进行讲解,最终服务于课程教学。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过多的文体概念,如果此时教师不加以说明,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且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不同,在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加区分的程序化教学,会破坏儿童文学本身的风格。其次,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已经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在教学中教师会用自己的理解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却忽视了成人与儿童间的界限,在儿童的世界与教师的理解总会有所偏差,以成人的眼光解读儿童文学,总是显得用力过猛[2]。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儿童文学能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儿童文学一般情况下语言简单风趣,比较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与阅读兴趣,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能够吸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自觉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与学生发生互动。在新课改中,要求更多的关注到学生、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通过儿童文学的学习与讲解,教师与学生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与关注点,完成教学目标。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对事情尽管没有自己的观点,却已经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通过儿童文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语文教学的完全之策[3]。

2.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还可以借助于儿童版的名著,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启蒙。除了专门的文学名著外,如我国的四大名著都已经出现青少年版,或者是拼音版,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教师可以借助于儿童文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会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3.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实现语文的人文性

在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有些隔阂,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中,就讲了一个小男孩与狐狸的故事,这与学生的际生活相距太远,与我们日常生活状态相差较大,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无谈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我国一些儿童文学家创作的作品,则能更符合我国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透过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冰心的《小桔灯》、《船》等在文学中为学生传递关于爱、友谊等,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从来不是一个仅限于文字与文章分析的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人文情怀的培养与传递的重任。

4.通过儿童文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海底两万里》、《绿野仙踪》、《蓝色城堡》等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着科幻色彩,学生通过与儿童文学的接触,能够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儿童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是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很少能养成的。

5.促进教师的进步

新课标以来,教学的目标与思路都发生了转变,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具体要求都做出了新的规定,而这种转变的把握,是需要教师自己完成的。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师能够更多的走入儿童的世界,以儿童的眼光思考问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只有当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看到儿童文学中反映出的儿童的思维特征、处事方式等,然后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而不再是单纯的从成人的思维与眼光中去看儿童。儿童文学对于教师把握新课改方向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论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而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到儿童文学中蕴含的人文性,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分析与研究儿童文学,方能使儿童文学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磊.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时代教育,2015,22(3):245.

第4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意义与策略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于整个学习效率和兴趣而言有着决定性影响,高昂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负面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引发对学习的抵触情绪。由此可见正确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作用可见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以及策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

1.1情感体验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体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根本[1]。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没有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求知欲,也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学习,甚至厌烦学习[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感体验,能够有目的性、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激情,优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无意识性和无意识的记忆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自然醒的记忆,从而强化学习效率。

1.2情感体验是德育教育的途径,建立良性人格的条件和基础

在新课程中,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尤其是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影响非常大[3]。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长身体以及长知识的重点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大多数生活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而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和学习中度过。对此,在课堂当中实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后期成长有着决定性引导。在语文教学当中合理应用情感体验,能够实现其他课程无法比较的得以教育效果,能够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人格培养等目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策略

2.1营造良性的课堂氛围,创建良好的情感课堂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在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4]。对此,学生可能在语文教学中表面上是理解了语文内容,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课本当中的情感进行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情感具备一定的情境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创造与课本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进行情感体验式的教学。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穷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穷人”的视频或图片,如播放一些国外的难民逃难时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视频强化学生对“穷人”的理解,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从而营造一个悲伤、可怜的氛围。在这样的疫以情动人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学生必然对课本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记忆,其最终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2.2借助课本内容,实现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大多数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情感性,记载着作业对课本的情感寄托,这些情感在每字每句中都有所体验。在语文教学当中,每一个字词都有明显的情感表现力。对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详细理解课本当中的内容,借助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课本内的情感。

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对闰土有这样的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这样对脸、头、穿着的描写,能够将闰土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围绕这些关键字词,让学生详细的穿模其中的意境,从而真正的“认识”闰土这个人,形成对闰土的好奇心,体验文章中“作者”的感受,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本的学习热情。

2.3结合实践,实现情感转移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仅限于课本当中的内容,教师还应当掌握拓展的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将情感拓展到实际的学生当中,从而帮助学生舒展情感。小学语文的大多数炫彩与学生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应当结合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迁移。

例如,《爸爸的鼾声》主要讲述的作者父亲的“鼾声”,并借助比喻的方式灵活描述“爸爸的鼾声”,并通过这样的描述体验一种对父亲的热爱。教师在解读完这一课本内容之后,便可以实行情感的延伸,例如让学生描述一些关于自己父母的事情,可以借助文章当中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在这样的描述过程,学生便会对重新会议生活当中的父母,从而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困难,理解父爱与母爱,从而实现情感体验的教学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本身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以及情感,并根据课文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情境,采取合理的拓展方向,实现更加形象、生动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体验更是非常重要,只有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促使小学生消除自卑、消极等负面情绪,以健康的情绪参与小学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冯珊. 我“口”读我“心”――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探究[J]. 大观周刊, 2013(6):173-173.

[2]肖丽荣.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实施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1):59-60.

第5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并且把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包括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引导学生认知语文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建构多元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4.形成课程文化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原因如下。

1.重理论,轻实践。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由于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2.重传授,轻反思。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我们应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评析教学案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

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小学语文教学有关实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论课堂,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案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体验。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教法的改变彻底改变了学法。

3.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使学生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第6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其涵义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但是,本人从一些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不准确,意义理解不深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兴师动众”,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为“合”而合,合而无“效”,“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微乎其微。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明确合作价值,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双基”,又要在过程中获得方法、获得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同时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正确把握其精髓与实质,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合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才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前提。

二、把握合作要领,实施有效合作

1.重视基础。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之前要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之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均衡分组。教师不能盲目随便地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好对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均衡分组,这样便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3.培养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4.科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巧妙构思、合理设计每一堂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方式方法,把握好合作交流等各环节的时间,特别是要科学安排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时间是多少,最好能对合作的效果进行预设。

5.关注差异。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能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差异,做到科学调控,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为他们搭建一些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愉快地学习,并收获到合作的乐处。

三、积极实施评价,促进合作发展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地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出陈旧评价观,力求体现出一种热情激励与人文关怀。小学语文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以便“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第7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作文教学 优化途径 实践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教育教学都有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善。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创新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始终是基础且关键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够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作文教学活动能够增强自身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个人情感,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作文是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兴趣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以及生活化教学策略等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作文训练活动中。

一、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作文教学不仅能够促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进而通过运用文字表情达意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书面表达更加规范、富有内涵[1]。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身感悟、感情、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途径,是作者思维与思想观点的重要体现。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中对生活和生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悟,进而使其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将这些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

(三)有利于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增强

通过作文不仅能够看出作者的文学水平,也能看出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可以说,作文是作者思想和学识形象化的体现,是其思想意识传播的重要媒介。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其思想脉络,进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促使其思想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世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2]。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究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属于辅助教学内容,没有将其视作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没有将其纳入到语文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3]。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文本,这种方式是前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的丧失,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阻碍。教师需要明确文本背诵并不是开展作文教学的唯一方式。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作文创作本质进行分析得知,写作是作者对实际生活的反映以及对真实情感的表达。然而,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常常难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感进行创作。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一些经典词句生硬地融入作文中,使创作出来的文章缺乏灵动性和生命力,不能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4]。同时,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基础较为薄弱,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作品较为空洞乏味。尤其是在对场景描写或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较为苍白,文章整体呈现出“假大空”的现象。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提高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主观意识,激发其创作动机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学科教育教学逐步向着多元化、高效化、个性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明确作文创作不是简单还原文本或将多个文本组合到一起的过程,而是应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身的真实情感进行充分表达[5]。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对作文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活体验创作出饱含不同情感的作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感悟、身边的人或事记录下来,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二)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进而丰富作文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体会令人感动的瞬间,进而在作文中可以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抒感的习惯,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经验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通过直接的参与引感的共鸣。例如,在学生每次参加完比赛等集体活动后,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完成赛后感想等写作。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学氛围,结合阅读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文阅读课。由于作文与阅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作文阅读课来阅读一些文摘、报刊、故事等,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在其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全体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通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来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以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培养,促使其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6]。

(四)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提高其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表达习惯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写作习惯的培养。可以围绕文章内容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掌握写作手法,促进其对行文布局形成一定的认识。在作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不同修辞手法来写作,提高文章的灵动性。例如:让他们准备一个空白记事本,将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语句抄录下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积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丰富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为了有效解决写作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促使作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和生活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强化作文素材的积累,逐渐扩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使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增强,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750(9):54-55.

[2]蔡春玲.新形势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1(29):70-71.

[3]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9):87.

[4]祝志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上),2016(7):111.

第8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种语文知识的积累习惯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有著重要的意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既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和五千年的文化,又能够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的良好教育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语文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诗人炽热饱满的情感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文化底蕴;二是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学好语文不单纯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它还影响到历史、政治、数学等学科的成绩。因为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把语文知识学好了,才能更好地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语文知识中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四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积累很多格言、警句、俗语、哲语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积累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存在弊端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还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当前我们一些老师对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弃了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发挥,使课堂教学出现吵闹、混乱、毫无秩序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违背了学习语文的本质初衷。

2、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当前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但还存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思维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新课标所不容许的。

3、激励措施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单一,重复的评语较多,失去了评价的原有效果;评价语言过于虚假,非发自内心真挚的言语,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激励性,不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三、改进建议

1、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一种角色的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创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学生能够自己学的知识,我们不教;针对学生不能自己学的知识,我们要给予指导学习;针对学生不乐意学的知识,我们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三是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四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五是品味语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六是赏识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从懵懂时期向着初中的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最佳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引导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二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知识少,字词量很有限,并且对语言的逻辑性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引导,并通过仿写练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三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第9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那么,首先,什么是语感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其次,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正是凭语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最后,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以下,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究,仅供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语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我坚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又如:“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可是离家很远了。”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会想起妈妈,体会小马此时左右为难,依赖妈妈的心情,并能读出犹豫的语气,脸上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三)广泛阅读,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小朋友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汲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句比,分段比,全文比。总之,使学生有张嘴练习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也能加强语感,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五)言语实践,积淀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