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被边缘化。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标、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基础课,多学点、少学点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难以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两年或两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分一或两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革为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代替。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要么转教一些其他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都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校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范围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实践、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想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课内教学课时数是不现实的。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完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教法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5-01
一 当前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职高学校的教师有三分之一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职中的学生不够了解,所以一厢情愿地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因此,一旦讲完之后,学生“一头雾水”两眼茫然时,就会急躁甚而失去耐心;同时学生因为听不懂,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便开始说话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教师对此又岂能容忍,所以师生的矛盾也就此产生并日趋激化。而那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因为太了解这些学生,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不扰乱课堂,大家便相安无事,而这更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
2.教师的教法过于单一
一般的职高课堂,大多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你教我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配角。作为主角的教师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且所讲内容不是较深,就是偏难。学生仿佛是在听“天书”!试问作为一个个基础本来就不好、自制力又较差的职高生,对课堂学习怎会有兴趣。
3.学生的自身条件欠缺
进职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高中的“淘汰者”。在初中阶段,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有的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受到的只是不满和冷落。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使这些本来就已存在问题的学生,由于缺乏要求和关心,使原先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4.职高教材尚有不足
我校现行使用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是苏版的统编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这套教材针对职校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要求相脱节。学生普遍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了语文用处不大。一些选文不能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不能兼顾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2)本套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作为苏版的统编教材,要面对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学生,不可能照顾到各种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3)一些文言文、议论文、记叙文选文难度大,而说明文、应用文则分量不够,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
综上可见,职高课堂出现这种混乱而无效果的状态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共同决定的,所以要想改变这一难堪的现状,我们也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彻底改观。
二 改善目前现状的策略
目前学生的素质已成定局,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人之师,我们并非无路可走,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教材,来适应当前的现状。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第一,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厌恶,知道学生的语文水平、智力情况,这样就能占据主动,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备学生是备课的第一步,不了解学生,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第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备课的内容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且,难度要适中,太难了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了学生又不屑一顾。
第三,备课要详细、周到,又要重点突出。如此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应对自如。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学生才会感到学有所获。
2.注意语文的实用性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方向都是就业,而就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上很注意这些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随之变得浓厚了。
3.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企业要求职高毕业生能马上顶岗工作,这就促使职业中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也不是教给学生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调动学生的这一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捧着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认真了解学生实际,精心钻研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他人之长,同样可以在职业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喜获丰收。
前言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能力等等。所以,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优化和调整语文教学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好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下面我来说说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所以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改革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1]在现在的校园中,流行着讲公开课,公开课就是新课程标准下对课程的改革方法和变化进行公开教授,这是一个好的方式。然而一些老师只有借着公开课的时候才利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上课,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着以老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被动的授课,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缺乏探讨和交流等很多问题的出现。再就是借着改革,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语文,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老师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学习的责任,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不予理会,虽然轻松了,但是这样的形式往往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其次是对小学语文写作改革的放纵问题。[2]小学生目前还处于心理发育期,因为年龄很小,阅历浅,所以他们写作深度还有些浅,感情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甚至有些小学生对于写作没有任何天赋,写出的东西空洞没有思想,需要教师进行对写作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训。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小学生的模仿行为,老师对学生做出的写作范例,很容易就被学生当成外套,每次写作都把内容放进去,没有任何的心意。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初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其多接触课外读物,对学生做出好的引导,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防止学生写作模式化的出现。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教师会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相比有趣的漫画书,情节优秀的课外书等其他书籍,其内容是比较乏味的,所以想要提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要下不少功夫。[3]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老师为了让学生打起学习语文的热情,总是用其他课外的内容引导学生。然而,现实中的东西会和书本上有一些出入,甚至会有一些扭曲的成分,如果老师一味的追求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不注重引导的正确性,很有可能会带给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弄巧成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语文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的。
小学语文改革过程中,还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气氛的控制。[4]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满堂课,而老师也坚持着“满堂灌”的习惯,整堂课自己把授课内容完全灌输给学生,根本不理会学生是否有兴趣或者已经接受了这些知识,所以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内心的想法无处表达,没有机会进行交流,更没有强化表达能力的机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没有给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讲课方式会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强化语文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改革中,人们往往改革了许多东西。但是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内容。而内容就是语文的课本知识。其他的形式对于教学的改革只是辅助作用,其内容才是本质。对于语文老师是否在专业课上是否优秀的评判,并不是老师跟同学的关系有多么的融洽,也不是与同学的交往关系好坏与否,而是看看教师是都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虽然成绩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它却能真切的反应学生接受的程度。
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起帮助促进作用,但是不可以将这些附加条件作为教学的重心。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可能会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素质的高低。而小学语文就是文学素养的接触。在生活中,有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上过学,就会觉得这个人没有文化。这种思想虽然很片面并不是全无道理。从小学到成人若一直接受的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们逐渐对世界有个正确认识的过程,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5]老师要通过语文教育,来教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孩子们错误的思想必须及时更正,并且不能将“成人的世界”带给孩子们,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来获得优秀性格的建立和完善。
阅读是学生快速提升语文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从而加深对语文这一科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们应该积极发展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指引学生去阅读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对于学生发现没有一点用处的书籍,教师们也要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禁止教育。同时阅读的书籍广泛,种类众多也没有关系。因为小学生对事物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老师要进行引导。阅读的越多,所接触的东西也就越多,如果碰到了自己所爱好的事物,那么除了对课本上的教育之外,还多了个积极的结果,对于人生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标明确的兴趣的培养,有可能会为社会带来优秀的人才,许多优秀的作家、记者、编剧等等都对文字的兴趣,对问题思考的程度都与小时候的语文教育密不可分。
写作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6]让同学们多加交流,优秀的作文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太完善,要告诉学生们优秀之处和应该改进的地方。不可以为了个人的轻松,觉得小学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要,就不好好的教导学生。如果教师有不认真的态度,那么学生们也会觉得无所谓,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体教育和学生们的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宰仍然是教师,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还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保守、落后的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培养,被动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呈现不理想的状态。
2.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方式相对单一,“背对式”的传统方式忽略了新版教材改革的实际,忽略了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保守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探求欲望,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应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要及时转变传统守旧的应试观念,要坚守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原则,要在教学中时刻落实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要利用各种现行的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要让学生在民主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主体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切实发挥与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之中获得发言权与主动权。
2.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整体质量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科学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之中,要透彻分析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差异需求,要深入分析语文教材内容,要在语文知识与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选择与其相匹配、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做到具体知识内容具体分析、具体主体需求具体满足,以此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总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不能畏惧,应当直面应对,要深入剖析,认真探究,要稳抓矛盾之源,务实改革之本,以此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学校重视不够。
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实用主义思想导致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行为。重视短期效应,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仅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忽视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等长期目标,在这种指导思想的驱使下,各类职业学校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专业放在“空前绝后”的位置,语文教学则成为摆设、边角料,可有可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是力度不够、力量不足,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给广大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进行较高层次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职业学校语文课地位尴尬。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本身存在不足。
1.课程理论滞后
普通高中全面实行了新课标、新教材,提倡个性化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无论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开发,都比较滞后。
2.缺乏鲜明的职业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照搬照抄传统普通高中教学模式,偏离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方向。
3.新教材编写的滞后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除通用的原国家教委编定的八五规划教材外,还有一些地方自行编订的语文教材。地方性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即便是八五规划教材也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学生情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环境与适应对象的变化教材内容明显变得陈旧,适应性、实践性有待增强。因此,编订中职语文新教材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一套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虽有全省的学业等级测试,但“透明度”极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且没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导致教师、学生均不重视。
(三)学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1.基础差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学习方法上较缺乏。
2.学习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迫于周围的环境或家长的要求。他们来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不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马虎应付。
3.学习氛围不浓
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则其他科目学好学坏无所谓,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导致一些学生放松语文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四)教师存在一定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教学中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基本是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高耗费低效率的现象比较普遍。
2.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观众和听众,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或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3.教师缺乏教改的热情和责任感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学生怕学厌学情况严重,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本身在学校不被重视,对教改投入不够,缺乏工作激情。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中职语文教学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重视、落买中职语文的基础地位。
中职学校应从思想上克服急功近利的意识,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个长远的目标出发,切实重视、落实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在政策上,要对语文教学的师资配备、科研投入、课时安排等给予更多的关注,最大限度地调动、挖掘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二是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强化言语实践三是树立终身教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必须借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既要熟悉市场运作规则又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竞争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生存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建设步伐,合理处理教材。
教材应在“新”、“实”、“宽”、“活”几个方面下工夫。“新”,首先要体现新的教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改变教材陈旧的面貌内容,体现强烈的时代感和时代精神。“实”,是指重视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深造和转岗创造对口和接口,同时又注重实用性。“宽”,是指内容涵盖面宽,既有语文知识又涉及历史、科技、艺术等领域,还兼顾中职生与就业紧密联系的特点,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活”,即在编排体例上、选文体裁和风格上、数量上要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
(四)转变教师角色。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教师要从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呈现者转变为教学资源挖掘者、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五)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主体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走文化课的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之路。
要保证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就要让文化课带上专业的色彩,使文化课对学生而言是学有所值,学有所乐。这需要在教材的编写、选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加强教材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改善教学教法,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创设带专业特点的情境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七)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面对的学生是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将来要面对应聘和工作,必须学会正确理解别人的话语,用口语交流信息、洽谈工作,介绍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做到通俗易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因此,听说能力的培养、普通话的训练应该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将来的工作中要写一些个人及部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等,因此写作能力较重要,尤其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基本素质,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硬笔书法训练。
(八)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研工作,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
我们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需求。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应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学习交流工作形成制度化,并常抓不懈。
(九)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规范的评价体系评。
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积极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要以“导向、改进、激励”为目的,坚持多元化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化原则。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式,走文化课的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体现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边缘化,甚至有被专业课完全取代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指标的争取上,放在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这些当然无可厚非。高职院校在学历上先天的短板,在办学规模、水平、经验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决定了在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也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师生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比什么都强,至于基础课,从小到大,都已经学十几年了,多学点、少学点,学与不学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课时太少,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二年或二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之间,分为一或二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的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成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二门选修课代替,极个别学校甚至直接将语文课砍掉。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却逐渐将语文等基础性学科边缘化,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人不解,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这些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即便在一些综合类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语文这门看起来“谁都学过”、“学得都差不多”的科目,也多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在这种局面下,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彻底离开教师岗位,要么转教一些其它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严重。只有那些年龄较大,接近退休,实在无法转行,或者非常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之产生的恶性循环就是,愈是无人重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愈差,教师工作的动力愈是不足,教学改革就愈加停滞不前。如此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命运可想而知。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但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更何况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素养,所以,高职语文不仅不能放弃人文性,反而应突出、强化其人文性的地位和特点。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了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正处于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究其根本,应该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国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推卸责任。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走向艰难处境的重要因素。 转贴于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
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和手段,宣传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上级领导和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的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运用、实践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至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
没有量变的积累,很难产生质变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的课内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既然客观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思路,实行变通,在不影响正常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办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形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或论文;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实际上,语文学习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肯于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去,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语文教学工作,最终质量良好地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积极改革,大胆尝试
实事求是地说,高职语文教改相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落后。特别是同专业课相比,在课程建设、精品课开发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勇挑重任,积极探索,锐意改革,迎头赶上,在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
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应用文写作、文学赏析、书法训练、口语训练等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必选课和任选课,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以取舍,这样既保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有一些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实训周,集中时间,强化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非常大胆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
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使用上,在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上,高职语文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如教材的选择,同一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不一定局限于一本书,应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大胆取舍,而且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建设。在成绩的评定上,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笔试与口试、期末与平时,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综合评价。坚决避免出现一张试卷定成绩,几个数字定高低的现象。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愿意学,不怕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发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工具性是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十分明白。但在新课改的热烈呼声中,不少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人文教育游离于语文之外的“热闹教学”和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准确把握语文课程这两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篇章、学生、学校等各自的特色各有侧重又二者兼顾,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平衡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行为的定位不应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初中现在不少所谓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着课堂。“满堂说”“满堂问”“满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错”(因为要鼓励!)要么是不置可否不过问。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从学生发展规律来说,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实际能力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教师的专业地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的平等。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如果我们不正视广大农村学生的现状,为课改批上华而不实的外衣,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使教学流于空洞的形式,只会耽误学生!教师应是开启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活动大门的那把金钥匙;应是为了学生顺利学习作出示范,提供帮助的引路人;应是高屋建瓴,无疑处生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的指引者。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
许多初中也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恰当,对于扩大课堂容量,活泼课堂氛围,方便学生有效吸收等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时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俨然成了一种时髦,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有羞愧难当之势。过滥的教辅手段还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
过滥的教辅手段往往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占用了学生本应有的体悟、读背的时间,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其本身是极富张力和创造性的,教辅手段只能是辅助教学,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语文教师有时用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更能显出真功夫和学科的魅力。在重视各种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倡导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教学。
四、研究性学习华而不实
一、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注意力保持不够,但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好奇多问,表现欲强,好胜心强,有极强的向师性,学得快,忘得也快,可塑性很强。如上课时,一支铅笔都能成为学生的玩具;有的学生睁着眼睛都能睡着;一件好的教具就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一句激励的话就能使学生激情昂扬。这就要求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趋利避害,巧妙处之。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师要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脾气、情感态度和独特感受。低年级教师要教好语文,就要试着从儿童的角度去组织课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一切从兴趣出发,好玩的就感兴趣,就想学,反之就不想学。一些具体形象的知识学生学得较好,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抽象化、深化,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下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对语文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到二年级时,就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倦怠。这种情况是惊人的,应引起重视。
其次,低年级学生的自控力弱,有意注意的时间不够长久,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呆、乱动、走神、回答不对题、随意混乱、依赖模仿、创新不够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压抑,怕犯错,怕嘲笑,不敢回答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二、应对策略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教学就能事半功倍,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创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注重培养语感。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直口快,乐于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多读,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学生亲近教师的特点,加深师生情感
“亲其师而信其道。”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教师说的话有时就像“圣旨”一样,学生们喜爱一位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他的课,并且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巧用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结合教学,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发自本能的情感深化为自觉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屋及乌。为此,可以从细节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1) 与学生交流时要面带微笑。
(2) 随时随地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
(3) 要“蹲下”与学生交流,说儿童的话。
(4) 不要批评任何一个学生。
(5) 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笑话、趣闻,把幽默传递给学生。
(6) 经常跟学生说“谢谢”,把感恩传递给学生。
(7) 能记住学生的生日、爱好等。
(8) 不吝惜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9) 能与学生一起唱歌、舞蹈。
……
2.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
(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教育教学本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式。教师应让自己始终激情饱满、大方得体、幽默睿智,引领学生投身到愉快的课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以端庄大方的外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信任的眼神、微笑的面孔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亲切交谈,全方位交流,力求了解每个学生,并使学生了解自己。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做学生灵魂的美容师,让学生信服,心甘情愿地与教师交朋友。这样,师生共同学习,就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用爱的力量去激励学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师应该怀着一颗爱心教育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对于后进生尤其重要。他们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却被教师忽视、同学嘲讽,从而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更需要教师情感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抚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决不批评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句随意的批评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有错误时,教师不要粗暴地否定,要委婉地指出,语气也不要太过尖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有时学生难免会犯某些错误,教师要学会宽容,要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做示范,有时要手把手的教学生,在亲切的教导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谆谆教诲之心。
(二)注重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要的是要创设与实践相符的语言环境。人们都知道,儿童在学习母语时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识记、背诵,只是由于处在一个人人说母语的成长环境中,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母语。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浓郁的语言学习的氛围。
1.贯彻直观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抽象概括的水平,但是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教具、挂图、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直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减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验证知识。如讲读《蒲公英》一文时,我准备了新鲜的、开了花的蒲公英,先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样子,观察其种子又是怎样的。然后,讲读完课文后又请了几个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上来吹蒲公英的种子。最后,还请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哪里。学生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飞到了月球上;有的说飞到了花盆里;还有的说飞到了学校的小花园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满着快乐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简笔画,优化语文课堂
简笔画运用简练的线条,塑造简洁、活泼、直观、具体的形象,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能增强课堂趣味,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时,教师可以根据其象形特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简笔画;教学会意字“休、明、从、众”等字时,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字的字形特点和字意,这时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太阳和月亮拼在一起的图形、一前一后的两个人、重叠在一起的三个人等。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我就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然后分别画上小松树(在山上)和大松树(在山下),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就顺势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自然的,学生就搞清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不同所以大小不同的道理。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创设了学习情境,为下面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3.利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对形象性、直观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最适宜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氛围,达到音像、动静结合的效果。如教《母亲的恩情》这一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都会唱,也都能跟着唱,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渲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教《春到梅花山》这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录像,展示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接着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书中描绘的梅花山的情景,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1.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若能较好地运用体态语言(手势、动作、表情)进行教学,将更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教“小鸟在空中飞翔”这个句子时,要求学生理解“飞翔”一词。这时,师生之间可以互动演示一下,学鸟飞的动作,让学生体会 “盘旋的飞”的意思。教师也可指导学生表演哑剧,让其他学生猜测表演的内容,并给表演内容配音,从而培养学生朗诵、口语表达的能力。
2.儿歌进课堂,给学生创设语言表达机会
由于年龄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对于一些形近字就是记不劳,区分不清,总是混淆,而编儿歌辨别形近字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形近字读音相近、字形相似,可以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化难为易。例如,“波、破、坡、被、披”这组字,学生常常读错、写错、用错。辨别这一组字时,我用了一首儿歌:“妈妈告诉我,衣服别磨破;外面下着雨,雨衣身上披;儿时学古诗,红掌拨清波;我家在乡村,有个小土坡;写完这儿歌,贴在玻璃上。”这首儿歌简单好记,在记忆读音的同时,学生抓住每个字的偏旁还理解了字的意思。学了这首儿歌,学生印象深刻,再也不容易读错、用错字了,并且学生活学活用,还培养了语感。
3.组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1)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学习生字时可以用“小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帮助学生识字,学生既玩了游戏,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学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习
低年级学生大都不甘落后,都以为自己是最棒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胜的心理,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比赛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可以进行背诵比赛,小组“开火车”比赛,对获得优胜的学生,教师再给予加星或小红花的奖励,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前,大多是沿用千禧年前后的教育制度。而多年来,由于教育方法和思想没有大的变革,使得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依然抱有旧的教育思想,沿用数年甚至近十年前的教育方法。在刨除教师中年龄较大的群体外,部分年轻的新教师也体现出了这种问题。由于对语文工作没有经验,盲目采用以往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没有自身的感悟和掌控力,使得内容僵化,甚至脱离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教学轨迹。
1.2小?W语文的教学中失去“语文”的内涵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内容上的改革,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加入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至于虽然语文课堂上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但使得语文课堂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原本目标,让大量的杂类知识充斥着课堂。这虽然令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但同时也减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正确理解和学习。儿童在小学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但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并没有鉴别能力。语文可以说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能学习到最本质的语文内容,那么无疑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失败。
1.3忽视学生感受,课堂内容僵化
小学教学工作中,将教学工作回归于课堂是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但是事实上,课堂上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原因不仅仅是思想僵化的原因,其中也有互动上的不积极因素。就实际来看,教师往往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照搬,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或学生是否对其有学习兴趣。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高深莫测”的语文内容无法理解,有的甚至失去了对原本有意义的语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时,自然就无法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了。
2改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对策
上述的数个问题都是现阶段小学语文中较明显的问题,也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下面,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方案。
2.1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学生课堂的学习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通过相应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过于被动,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有时候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课堂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课堂制造积极的气氛,让学生从被动地回答、思考中变得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
2.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是当今教学工作的软肋,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得到学生有效共鸣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创造创新性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利用视频、幻灯片等媒体对传统课本的知识进行解读,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亦或在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时利用游戏、联想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让学生亲身体会作者写作的过程,获得精神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教学工作实施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先进的教学工作者进行交流,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2.3引进新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
专业性人才在每个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引进相应的教育人才,能够为学校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能够和学校原有的教师进行交流,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在引进新的人才的同时,可以举办数场或常年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对专业的教学思想方法得到足够的认识;同时,也让学校聘请的专业人才对本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工作。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应的教学素质高、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行新课程改革立下标杆,注入新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