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从众心理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众心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众心理理论

第1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作品社会形态理想人生

沈从文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多产作家,在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猛烈地抨击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这类作品有《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大小阮》等。沈从文的乡村题材作品是以都市题材作品为参照系的,通过都市人性对乡村人性的反衬。沈从文表明了自己的乡村文化选择,沈从文所要歌颂的理想人性和人生模式就是他在《边城》等创作文本中所描绘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对于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沈从文正是通过都市与乡村两种相互对立的题材来表现他的人生观。

沈从文起初对城市文明怀着美好的想象,但当他看到人性的沉沦、社会的不公等现象时。他善良唯美的心灵再也无法与眼前的现实相妥协,于是他把追求理想生活的眼光又转向给他以美好记忆的湘西世界。在对城市上流阶层和下层人民的人生形式作过对比后.他深刻意识到,城市人生是扭曲的、异化的,湘西那种乡村的人生形式才是不悖乎人性的。在沈从文看来,都市里不合理的人生形式是近代文明侵蚀人的精神的结果。是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他要寻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来重建一个理想社会,使青年人活得更“庄严一些,也合理些”,因此,他在湘西作品中建构了他的理想人生。

一、勤劳善良的道德品质

沈从文认为,人性的蜕变沦落。最主要的就是人道德品质的腐化堕落,如要重塑美好的理想社会.首先就要塑造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他以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人类的勤劳正直、善良纯真进行赞颂,对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的行为表示唾弃。所以,他创作文本中的主人公,个个都具有优秀的品质:《三三》中,三三自幼失去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她天真纯净、热爱劳动的心灵。《牛》中,大牛伯耕田时为一点小事,无意中打伤了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牛,他心疼异常、懊悔不已,为了给牛治病,他多方求医,几近倾家荡产。在人与牛的交流中,人们看到了大牛伯那超乎神性的人性美。《会明》中,会明当了十几年伙夫却毫无怨言,只是想能早日去保卫边疆。《船在岸上》中,卖梨老妇人宁愿吃亏也不贪买主的便宜。所有这些沈从文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去塑造的人物,他们都是道德品质中具有人性美的光辉典范。

《边城》更是沈从文着力塑造美好品德人物的代表之作。沈从文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充满着人性美的典范形象:老船夫七十多岁,他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地为客人摆渡.并坚持认为这是分内之事而决不要人家多给的一文一物,在老船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善良的品性;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物,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个纯真的少女很自然地继承了她祖父的勤劳善良品质,她热心地替祖父守船、渡客,在这祖孙俩身上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优秀道德品质的理想追求。《边城》中的船总顺顺虽然是当地头面人物,仍“大方洒脱”、“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为人既知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所以受人尊重;他的两个儿子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豪放旷达、和气亲人,从不倚势欺人,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与沈从文其它创作文本中的人物一样,共同表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性美。

具有美好品德人物的塑造.成了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最基本的要素,他要通过这些人物,为人类之爱作恰如其分的注解,可见其意义的深远。

二、自由真挚的美好爱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沈从文眼中的都市上流社会的爱情,那些人或追求庸俗的享受,或对爱情采取冷漠态度.像个“阉寺性的人”,因此,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是要追求一种不受金钱权势影响的纯洁无瑕、自由真挚的爱情。我们可以通过《龙朱》、《神巫之爱》、《边城》等作品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龙朱》中,族长之子龙朱虽然地位显贵,但他并不用身份地位、权势金钱、美好的外表等去取得爱情.而是用他真情的歌声来赢得爱。《神巫之爱》中,神巫因哑女眼中流露出无言的爱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便勇敢地抛弃世俗观念和尊贵的地位去追求哑女。对爱情的这种理想追求更集中体现在《边城》中,“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出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还领略得出”。Ⅲ情窦初开的她,遇上傩送二老后,对他产生了爱恋之情,她拒绝了天保大老走“车路”的求婚,一直痴心等待傩送。傩送是宁要“渡船”,也不要“碾坊”,当他们的爱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们反而加深了彼此间的思念,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坚定执着。

这些文本中的主人公忠实于爱情,他们冲破世俗观念的拘囿,对爱坚贞、执着,不带有丝毫功利色彩,他们的爱是自由真挚的、超凡脱俗的、纯洁无瑕的,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无限的期望与憧憬。

三、宁静和谐的社会形态

沈从文清晰地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之分及恃强凌弱的关系,所以他除了要求人道德品质上的勤劳善良和两情上的自由真挚外,又希望建立一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灯》中主仆之间像亲人一样亲密,仆人对“我”的生活、爱情关怀备至,而“我”也把他当成长辈一样尊敬,这篇有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充分表明了沈从文对这种亲密的社会风气的向往和追求。《边城》中,文本里的军人、船夫、船总、商人、之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上下尊卑,没有相互敲诈,也没有摇尾乞怜,人人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在这里,看不到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残酷压榨、人性堕落,给人的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近乎原始而自然的关系。船总顺顺和老船夫显然有贫富之差,却难以见到有贵贱之别,他们友好相处,同样的受人尊重;老船夫忧闷而逝之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继续照顾翠翠的生活,这一切,都显示了湘西人民之间朴素真诚、相亲相助的关系。这种和睦共处、以诚相待的社会风尚,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文本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沈从文把理想个体品德运用到整个社会中而建立起来的.它跟“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的现实形成了反照。

第2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郑 宏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摘 要】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高中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从建构主义角度去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地理教育 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基础,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它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界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和关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支持者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思维流畅的保证,也是创造性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作理论指导,思维敏捷灵活、思路开阔就是一句空话。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二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认知元,帮助其形成主动建构的内驱力,探索出赋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现行有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四种学习模式,在这些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思维过程;此外合作互动还有利于认识主体达成共识,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

三 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地理教学资源和学习评价机制

第3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妇产科临床教师;自我修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把健康概括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完全安宁。由此可见,健康应该是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无主观不适的感觉,无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因此,作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就必然会有心理学的介入,从而形成了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与心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1]。

总之,它研究的是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和身体的、精神的各种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规律。其目的在于借用心理活动的改变以促进个体病理过程的消失或正常功能的恢复。为此,无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它的地位和作用在维持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与心理学基本上是完全独立的学科。作为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出发点是把人看成是生物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从人的物质性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运用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跟踪随访、调查等方法,不断深入地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与痊愈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而作为心理学,虽然研究的客体也是人,但它则完全侧重于精神的一面,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即研究人的认识、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及其机制,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形成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要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产物,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而过去那种医学与心理学联系很少,甚至相互独立的局面,严重脱离了人类健康的本质。前者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面,导致了对部分疾病没有良好的对策,而后者则缺乏其本身所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限制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应用。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们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精神疾病的诊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不仅扩充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突破了医学上的重大课题。八十年代,处于医疗本身的需要,学术界对心理学只限于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并不满意,主张把一般医学的问题也包手进去,以研究和医治整个医学领域的多种心理问题。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包括其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等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规律,特别是情绪对身体各器官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制如何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之目的。这一方法虽然刚刚起步不久,但取得的成果却令人瞩目,其前景十分广阔。

妇产科是临床四大主要学科之一,是以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应用医学心理学较多的学科之一。女性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是有阶段性差异的,即随着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进入青春期、生育期,然后因卵巢功能的衰退而步入更年期,直至最后到达老年期等各个阶段,但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其实,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直接控制,而这个轴又受大脑皮层支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理社会因素及情绪反应可影响到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从而影响了这个神经内分泌轴的正常分泌,使生理变化过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病理改变。大量资料表明,女性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情绪不稳、性格内向、拘谨、固执、易感受社会心理因素等,可导致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人流或绝育后综合征等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医学心理学在这一学科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为妇产科临床教师,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如何面对这一新领域,笔者认为,既要深入学习,又要勇于实践,力争做到在患者面前是成熟老练的大夫,在学生面前是诲人不倦的教师。无论是哪种角色都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去医治病人,用自己的真诚与言行培育学生。为达这一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抵御诱惑,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临床与临床教学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和调节人们现实生活利益关系的重要领域,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钢尺。因此,职业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里,来自各方面形形的诱惑使人防不胜防,它能渗透于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影响或腐蚀着人们的意志,甚至可使部分人的职业道德偏离轨道。从妇产科临床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必须具有乐于清贫、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救死扶伤、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是患者的主心骨,是患者的希望,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希望,必须要把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放在首位,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做人民健康的卫士。在教学工作中,临床教师应是学生的先行者,是将他们带入临床工作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表率,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学生及家长的重托,必须珍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具体来说,一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除了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在带见习、实习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要起到更重要的示范和鼓舞作用。二是治学严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做到既传授知识有培养能力,做学生攀登医学高峰的人梯。

2不断学习,把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奉献于临床与临床教学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因此,认真地学习、探索、继续教育将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妇产科临床教师,除继续学习与探索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认真研究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利全面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条件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的特点,以做到正确地分析,准确的诊断,有效地治疗,并找出迅速康复的捷径。近些年来,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妇产科的应用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与技能。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在这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学习与应用的方法。首先要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在生理情况下及病理状态中不同的心理表现。然后学会将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生理特点更加稳定,病理状态得以纠正[2]。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注重病人的共同心理变化规律,又要注意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妇产科心身疾病的发生多以躯体异常为主,因认知障碍导致焦虑、忧郁、紧张、多疑等,进而加剧躯体的异常。如:妊高征、闭经、不孕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常伴有忧郁焦虑、恐惧不安、神经衰弱等精神方面的症状,而这些精神方面的异常又会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形成了身-心-身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并善于把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及临床教学之中,用医学心理学的新知识协助患者尽快在病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用医学心理学的哲理指导自己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时代赋予的事业与责任。超级秘书网

3自我调整,使良好的心理素质扎根于临床与临床教学中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对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作为临床与临床教学工作者,及时有效地把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传授给学习,应用于临床诊治过程中,本身的心理素质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精湛的医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信息,使其有一种安全感,再加之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的语言表达也多是有艺术色彩的,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温暖感,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这样会赢得患者很好的治疗配合,使病程缩短,康复迅速。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情绪都会直接形象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教师夯实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感应,使其有一种自信心,高素质的教师讲授水平往往也技高一筹,会给学生一种可信赖感、优越感,为学好医学知识、做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而倍加努力。这样会赢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得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但是,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也都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不足之处,也需要自我调整,才能胜任临床及临床教学工作。因此,这里应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紧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正确看待人生,及时调整自己,主动抵御由于社会、家庭、生理等因素而造成的自身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其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职业规范要求自己,不因自身的不适与繁忙而缩减聆听病史、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性格、心理状态的时间;不因自身的情绪波动对患者、学生的提问而漫不经心地回签。同患者交谈既要有的放矢,作风严谨,又要像亲人般的和蔼可亲、互敬互信;既注意启发引导,又应避免暗示和主观臆测;注意女性含蓄谨慎的心理特征,与其交谈交流要注意分寸,避免询问与诊治疾病无关的隐私问题;与学生交谈既要重点突出,严肃认真,又要似长者、像朋友般的关心体贴、耐心指导;既要督促鼓励,又避免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总之,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患者,带动学生。

加强自我修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人生旅途中的永恒主题,所以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第4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认知同化学习理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纵观生物学发展史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可见,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记住所有细节的事实,而是深刻的理解、掌握从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和原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应用。

一、对生物核心概念的认识

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的《1-8年级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2007修订版)》的描述中,核心概念(加拿大称为“重要概念”)是指超越于零散的事实和技能而集中在概念、原理和过程上的;是学生忘掉一些学过的具体事物之后,仍然能长期保留的广泛而重要的理解。刘恩山教授认为“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标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因此,分析影响概念形成的内在心理学过程,并以此指导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活动,对每一位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个体获得概念的方法有两种类型: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一系列相似现象或事实归纳出共同属性,这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的同化是指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能力,直接以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出概念的核心特征,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新概念的方式,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的同化分为三种类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说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时涉及到概念的四个方面:名称、定义、有关和无关特征、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灵活运用核心概念,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清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初步建立感知环节

首先,通过创设有层次的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使学生了解建立生物核心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或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新概念寻找固定点(多为上位观念),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同化、顺应新知识。例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性状的下位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建立了对相对性状的正确理解,教师通过多种感性材料如人有无耳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园粒和皱粒等构建课堂教学,能够使概念形象直观化,学生抓住“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两个关键点,就能顺利的概括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概念。

其次,使学生理解建立核心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光合作用的教学,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是光合作用的两阶段,并且两者同时存在,在物质上相互依存,在能量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沿着带领学生科学家的足迹去探寻光合作用的这两个过程的本质,即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2.精确揭示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本质,讲清其内涵和外延,促使同化过程顺利进行

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它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基因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理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化学本质)(2)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结构)(3)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位置)。(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功能)。其外延是: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位置)、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功能)、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等(场所);学生在全面而详细的剖析中对概念的理解才会全面且深刻。

3.展示变式,正例和反例综合运用,强化学生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展示事实性知识是概念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在教较难概念时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特征,需要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当通过正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时,可以呈现出反例,反例有利于辨别,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合理利用反例,可以有效排除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例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并且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这一概念中“一般”两字不能省略,否则学生会对X和Y染色体产生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

总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但要尊重核心概念概念的一系列客观属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准确、精细地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等.国内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教育科学研究,2006,(4):34一36.

[2]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1

[3]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4

第5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35-01

1 引言

商务英语是ESP(专业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广泛使用于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它是连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的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翻译比普通的翻译更专业更正式,刘法公提出了三个翻译原则:诚实、准确和一致。实现忠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和原则。然而,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所追求的深层面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文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且灵活使用。

2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商业交流活动的关键。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合作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转换。多样化的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习惯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例如荷花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日本文化里,荷花常常和祭奠、幽灵世界联系在一起。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奉荷花为圣花,与其国内尊重佛教文化有关。在希腊神话里也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希腊人有荷叶饭的食俗,因此有些食品公司会使用“荷花”一词作为食品的品牌。

3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除了掌握基本词汇、常见表达、用法和规则去实现翻译的忠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之外,译者也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也就是说语义信息对等和文体信息等价是商务英语的翻译的基本层面。在这个基础层面之上要以目的语再现源语言的深层文化信息。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影响深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功能”理论,或“功能对等”理论,提倡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译者必须争取对等,而不是一致(奈达,2004)。它的目标是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语法对等;(3)文体对等;(4)风格对等。他提出:“翻译就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2004)。

“再现信息”是翻译的主要任务,译者必须具备词法和语法知识来实现语义信息对等和文体信息的对等。正如我们所知文化信息是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无形的。有时,文化信息被语言形式所覆盖就会出现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很多人都熟悉运动品牌“Nike”。实际上,“Nike”在希腊神话中代表胜利、美丽和正义,这种文化内涵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当看到“Nike”,西方人自然就会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项运动品牌在中国被翻译成“耐克”,有耐用耐磨之意。在这里,原词的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我们看到这样的翻译只表达字面意思而没有传递文化信息。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必须有一个形式上的调整来达到文化信息的对等。从本质上讲,翻译过程是动态的,任何适当的调整可以应用在必要的时候。这里,对等不同于数学中的“相等”概念,这是一个近似对等而非绝对。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达到信息、形式、意义、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风格的对等。

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译者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要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这样,原文的形式就必须有所改变或调整。但“只要这种变化遵循原语转换规则,坚持文脉一贯性原则和接受语的回译转换规则,就不仅可以保留信息,并且译文也忠实可靠”。例如,中国有部电影叫做《云水遥》,西方人不理解这三个汉字为何意,就更不明白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什么。那如何让外国人可以理解呢?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它译为“The Chinese Titanic”,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大家众所周知,通过调整将异国文化与他们本国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感,更容易理解《云水遥》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

4 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任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都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才能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作为纽带的译者,周旋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需要特别要了解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及其成因,要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中消失,尽可能降低损失和避免增益。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必须争取对等,而不是一致,商务英语翻译应遵守这一原则以达到交际的效果和交流上的对等,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等值。通过实现的语义信息对等、文体对等和文化信息的对等,促进商务交流更顺利、更成功。

参考文献:

[1]Nida, E.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贾秀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4期.

第6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一、小班幼儿玩玩具时的行为表现

玩具是小班幼儿最喜爱、最依恋的一件物品,可以说它是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玩玩具,幼儿似乎找回了“家人”,手里把玩着的玩具便能够让他放下心里的那道思念防线。小班幼儿在面对玩具时通常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这样的行为通常是同伴间争吵的导火索。对于处在社会性发展萌发阶段的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低水平状态,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概括而言,幼儿玩玩具时的行为表现主要有5种类型。

1.独自欢乐型。这是幼儿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小班幼儿的游戏主要以独自进行的方式为主,虽然他们对同伴感兴趣、喜欢一起玩,但是在玩玩具时他们是独立的。

情景一:宁宁和朵朵都是3岁小女孩,她们的性格温和,平日里一直喜欢一起说话、游戏。今天她们一起选择了建构区玩桌面玩具,两个人从盒里拿了自以为足够数量的玩具,玩了起来。两个人有语言交流,但是各自玩各自的。

2.自私保护型。在小班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总是喜欢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喜欢和其他人分享。这也常常是幼儿发生争吵的症结所在,谁也不会让谁。

情景二:自选活动时间,建构区放了两盒玩具,甜甜和杉杉坐在同一桌,还没等到老师允许她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早已相中的玩具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两个小家伙的争吵声“这是我先拿到的!”杉杉说,“这是我拿的!”甜甜看抢不过张嘴就哭。

3.争抢攻击型。已有研究表明,攻击是小班阶段幼儿高发的情绪发泄方式,主要是对他人不满时或无故表现出身体攻击、破坏物品等行为举动。通过观察发现,玩玩具时幼儿的攻击是一天生活中发生频率最高的阶段,他们通常表现出打人、挠人、争抢、推人、咬人、摔玩具等。

情景三:程程又选择了建构区,他最喜欢的区域就是这里。他进到区里还是自己选择玩具,很好。他开始用拼插的玩具搭建高楼,发现玩具不够了(此时桌面玩具筐里还有多余的),顺手就拿他旁边熙熙的玩具。熙熙是立刻喊叫,“老师,你看程程,他抢我的玩具!”同时熙熙要抢回自己的玩具。程程看熙熙过来抢玩具抬起手就打过去,老师上前制止了。

4.孤僻旁观型。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刚刚发展,常常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在游戏中也不乏一些只是沉浸在观赏他人乐趣的幼儿,他们通常很安静,只是坐在老师安排的位置,不哭不闹,但也不玩不说。他们平常也没有什么好朋友。

情景四:淇淇来幼儿园已有3个月了,开始的时候哭闹很严重,但最近好很多,但却不与其他幼儿交流。今天活动区依旧自选,淇淇没有选择,只是坐在里桌子不远的位置看其他小朋友玩。“你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引导她。淇淇点点头,我给她安排在嘟嘟的旁边。她没有自己拿玩具,于是我给她拿了10块小积木。5分钟后,我看到淇淇搭了一个高高的楼,之后继续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5.积极创新型。幼儿的个性发展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幼儿比较喜欢动手操作,而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在玩玩具通常也是独自欢乐,但会与同伴进行交流或是帮助别人完成作品。

情景五:皓皓最爱建构区的材料。今天一说开放建构区,他便开心得坐不住了。皓皓选好了自己想玩的插片,拿了很多,便开始进行。他很专心,不一会儿便完成了一架飞机,他很开心地和同伴炫耀着,也给老师看。看到他的好朋友嘉禾还在摆,他迫不及待地要帮忙,嘉禾同意了,两个人一起玩了起来。

二、原因分析

幼儿之所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安全的行为表现,主要受以下5方面的因素影响,通过恰当的原因分析才能找出相应的教育策略避免不安全的行为。

1.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幼儿社会受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影响。心理理论2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简单地说,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则在社会交往中间接表现更多的亲社会,积极创新型、独自享乐型幼儿表现出的行为较为亲和,而自私保护型、争抢攻击型表现出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弱。

2.恋物情结。

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环境、人、生活秩序都存在陌生感,因此焦虑不安的情绪随即产生。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幼儿会寻求一个熟悉的物品进行守护,因此当有人剥夺他的依恋物时,他们便会立即会产生敌意,并用身体攻击他人来完成保护。

3.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始终处于被成人特别关注和照顾的地位,因此缺少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当他们进入到集体生活中,与自己同龄的幼儿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方式来进行必然会遇到问题。另外,3岁幼儿的从众心理及强烈的占有欲更加促使他们无法忍受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玩具,而在获得玩具的过程中,他们不能很好地用语言协商,而是采用武力争夺,甚至破坏别人的物体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4.自我保护意识。

3岁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在自己受到攻击和伤害时,会立即予以反击,甚至攻击行为更为强烈。

5.游戏氛围。

3岁幼儿容易受环境的感染,良好的物理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的游戏氛围比较嘈杂,幼儿一方面会感到烦躁与不安,另一方面也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这也是促使幼儿发生一些不适当的行为表现。

三、引导小班幼儿安全玩玩具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气氛,渲染和谐同伴关系。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对教师的要求更存在根本没听见的情况。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前,我一改以往的用语言教导,而是采用音乐引导来代替,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平和与轻柔,从而用玩玩具的方式展现音乐的表现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幼儿的自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轻轻地取放玩具并逐渐安静下来,但对于“都想得到的玩具”仍是没能克服内心的占有欲。

2.体验角色,另辟情绪宣泄平台。

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幼儿不会恰当地宣泄情绪,因此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便只能通过攻击性的行为来得到释放。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为幼儿搭建一个宣泄的平台。故事的主题主要通过记录幼儿经常发生的问题,选出本周发生次数较多的问题,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角色体验。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有限,还不能完全自主地进行扮演,因此这一活动在初始实施阶段中主要以模仿有礼貌的话来进行,一方面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幼儿知道在不同的情景中要说不一样的话才会实现自己的目的。

3.考虑全面,减少客观影响因素。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强,面对新鲜的玩具都有猎奇与保护的本能。因此,教师在给幼儿提供材料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分享与交流。

原则一:同种玩具数量多于幼儿数量。“别人有我也有”是小班幼儿从众心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发生争抢玩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因素通过教师的策略改变可以得到控制,提供多于幼儿2倍数量的玩具,但也不可过多,以免妨碍幼儿无法进行材料的操作。

原则二:按幼儿操作能力配备座位。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影响能力较弱的幼儿,促进两个人的同步提高。模仿是小班幼儿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同伴间的影响更是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因此通过同伴的引导和帮助不仅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高,更加培养了幼儿的分享能力。

原则三:材料投放符合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玩具材料的投放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与投放,并且根据幼儿兴趣的转换而更新。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能力刚刚开始,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主要包括材料大小适宜、无尖头且卫生,教师尤其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能够发现其中不足,及时改进,提高幼儿的游戏行为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第8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 网络购物 主观规范 网购经验 感知的行为控制

一、引言

近几年来,线上销售模式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优势越加明显,B2C的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中指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达6.32亿人,与2013年末相比,新增了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同期网购消费者规模约为3.32亿人,网民中通过网络平台购物的人数仅占52.5%[1]。对消费者来说,网络购物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高性价比的产品、个性化的定制、快速的远程呈现使得购物变得更加的方便。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众多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线上购物模式的态度是决定购买与否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的态度意向行为模型可以更好地剖析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态度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关于多属性态度模型在市场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随后,研究人员提出了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技术接受模型,其中的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各种扩展模型在对网络购物态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相关理论研究及模型

(一)多属性态度模型

多属性态度模型是假设消费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取决于对这个对象的多维度属性的评价,通过测定某些特定的信念指标,并综合起来,最终推导出一个可以预测消费者总体态度的模型,用于测量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品牌的态度。最有影响力的多属性态度模型是Fishbein模型,该模型存在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消费者可以完全挑选出相关态度对象的所有相关属性,这一潜在条件,在现实中时不一定能确定的。

(二)理理论

1975年Fishbein和Ajzen提出理理论,其核心是个体进行某一行为的倾向,即行为意向,由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所决定,行为意向又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该理论存在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即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理理论对个人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力[2]。但在全新的研究背景中,个体经常要受到管理干预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在一定情境下就需要重新考虑新背景下的行为信念。

(三)计划行为理论

在现实情境下,个体对行为意向的控制往往受到诸多因素所影响,这使得理理论中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力大大地降低。随后,Ajzen便将理理论进行延伸,将感知的行为控制这一变量纳入到模型中,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3]。Ajzen认为个体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时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个体大部分的行为是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感知的行为控制这个变量。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理论是相近的。

(四)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Davis基于理理论进行系统建模,构建了技术采纳模型(TAM),该理论完善了理理论每次都需要确定新信念的不足,采取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这样一组稳定的信念,进行研究个人采纳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与否的原因,证实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个体意向、态度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4]。

Davis认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这两个变量对个体是否采用该项技术的态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人们感知到使用该技术能将事情做得更好时,就倾向于使用该技术,这就是“感知有用性”,当使用这项技术时,发现经过学习还是难以掌握使用方法,则使用该技术的收益就会大大减少,个体对这项技术的掌握难易程度的感知,就是感知易用性[4]。TAM简化了理理论,构建了用户对信息技术或系统采纳与否的行为模式。本研究基于TAM这一基本框架,构建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模式的态度-意向-行为模型。

三、模型的构建

虽然技术采纳模型在绝大多数情境下存在较强的普遍性,尤其在与工作相关的采用信息技术的解释和预测上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但仍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一些重要的控制问题被忽略,如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外部变量对技术接受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基本的技术接受模型对系统采用的解释力大概在40%以下。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以及技术采纳模型严谨的结构、高度有效性及强大的可扩展性,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领域: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网络购物、商业软件。在扩展TAM的研究中,如增加相关经验这一外部变量,使得模型的解释力由37.6%上升到42.4%;在将TAM和TTF整合的基础上,再引入感知风险这一变量,模型的解释力也由37%上升到了42%;TAM与TRA或TPB理论的整合模型的解释力也有所提高。

在对TAM和TPB整合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购物经验这一外部变量,就有如图2:

(一)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于是否进行某行为的压力的认知,又称为“从众心理”,是个体认知的外界环境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并想要顺从这些行为规范和标准而形成的准则。主管规范对行为意向有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消费者感知到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认为其应该采纳某一购买行为,并且消费者对该群体有强烈的遵从心理时,消费者本身即使并不认可,但也会采纳。也就是说,个体愿意以参考群体的意见为准则,某些时刻会改变自己本来的态度。如果将主观规范从主观规范―态度―行为意向三者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单独探讨十分困难。因为主观规范可能是通过个体内化和认同过程来改变态度,进而间接地影响行为意向;也可能通过顺从直接影响行为意向。正是由于难以区分主观规范是间接还是直接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所以技术采纳模型并没有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考虑在内。

从实际出发,人是社会的人,个体的决策通常会受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及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在思考采纳新兴的、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购物模式时,个体受主观规范的影响更加明显。由于个体对新的购物模式不了解,希望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处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形成对线上购物模式的主观评价。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网络购物模式相较于传统购物模式来说,个体所感知到的风险更高,因此,为了降低这一风险,个体便想要与其他消费者进行交流,以期能够得到规范的指导[5]。技术采纳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网络购物的情境下,将主观规范纳入到模型中,可以更好的预测和解释消费者行为,Davis在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中也将主观规范纳入其中。

(二)感知行为控制

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完成某一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通常是反映个体对某一行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较多的机会时,预期到的阻碍就会越小,对某一行为的控制也就越强,个体就会拥有较高的采纳意向。理理论和技术采纳模型相同,均没有对个体的自身能力和外部情况等控制因素考虑在内。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消费者线上购物的搜索行为为例,个体通过对网站提供的产品信息的了解,对产品某些重要的属性进行感知,在购物前对其作出评价。而个体的搜索的行为首先需要一台能够联网的计算机,并且个体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搜索到需要的产品,这些必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研究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行为时必须将感知的行为控制纳入到模型中。

(三)网络购物经验

网络购物经验是消费者曾经通过网络进行过购物行为。网购经验是针对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模式这一特定行为的变量,更能保证与我们所研究的行为的一致性。

网络购物在挖掘潜在消费者的基础上,更应该牢牢把握住有购物经验的老顾客。针对有购物经验的消费者来说,个体对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的评价是改进网络购物模式的重要依据,个体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可以针对购物流程、支付流程、搜索方式等进行方面改善,也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先前的网上购物经验对其重购意向有直接影响,同时也通过影响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间接影响其意向。就具体产品而言,在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经验较少的情况下,主观规范对其购买意向可能有较强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在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模式意向的情境下还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在将TAM与TPB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网购经验变量,以研究其与主观规范、意向等的关系。

本文将TAM和TPB进行整合,并将网购经验纳入到模型中,为简化模型,在TAM及其扩展模型中已经得到证实的潜变量不再探讨。对于争议较强的主观规范对态度和意向的著影响,和缺乏大量实证验证的潜变量感知行为控制和网购经验,仍需进一步的验证,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根据消费者是否有网购经验,进而分析感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主观规范等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有怎样的差别。

四、结束语

本文仅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模型,提出初步的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模型,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大量的实证数据,对模型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此外,有学者认为,行为意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所以在TAM的整合模型中,可以简化相关变量与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即使具有相同的行为意向和感知行为控制,行为表现也不一定相同。据此有学者认为,在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认知机制――行为的执行意向。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针对行为的执行意向这一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大化的将模型的解释作用发挥出来,更好的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增强模型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2014.

[2]Fishbein,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 Behavior[M].Addision-Wesley,Reading.

[3]Icek Ajze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第9篇:从众心理理论范文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