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暴力最好的解决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庭暴力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57-02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空间,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和睦温馨,社会才能安定,文明进步。家庭暴力是影响婚姻家庭和导致家庭破裂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家庭暴力不断发生,使妇女、儿童、老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危害。正确认识并预防家庭暴力,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肉体上、精神上的伤害行为,不仅包括长期暴力行为以及长期虐待行为,也包括造成伤害和严重伤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1]。家庭暴力研究的重点是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家庭弱势人员的暴力。其有以下几种特点:
1.暴力行为具有家庭性与隐蔽性。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这是家庭暴力和其他暴力的根本区别。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亲和婚姻关系,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影响,使家庭暴力行为又具有隐蔽性。
2.行为具有违法性。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它违反了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但宪法、民法、婚姻法、刑法及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都规定有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的行为。违法性是家庭暴力的本质特征。
3.具有严重性的社会后果。家庭暴力包括轻微的违法暴力行为,也包括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其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4.形式的多样性。家庭暴力形式多样复杂,手段恶劣。既有殴打、伤害等纯暴力行为,又有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限制人身自由、人格等,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对受害人进行摧残的虐待行为。以及威胁、拒绝赡养和抚养等遗弃行为。这些手段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同时使用或交互使用。
5.行为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行为,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者具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它对受害者造成的损害,在多数情况下,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而且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往往表现为紧张状态阶段、暴力阶段、亲密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复循环。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成因
1.家庭暴力的危害。(1)侵犯了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侵害了他们的健康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2)破坏婚姻家庭。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肉体伤害,更重要的是造成精神上、感情上和心灵上的伤害,使家庭摇摇欲坠,甚至破裂毁灭。(3)影响社会的稳定。暴力打破了家庭的安宁、和谐,容易使受害者走向极端采取杀人等方式进行报复,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害人者。(4)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长大后会患有情绪焦虑、恐惧、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有的学会用暴力发泄情感,甚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暴力的成因。(1)历史原因。中国的家庭暴力直接渊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和宗法等级制度,为了加强封建意识的控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还通过立法直接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合法性。经过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教化,人们的头脑里逐渐接受了父权和夫权的观念,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成员人权的漠视,对家庭暴力持容忍态度。不久前在全国各地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述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一个文质彬彬的男人,竟是打断妻子肋骨,打死未出生孩子的家庭暴力实施者。究其原因就是男尊女卑封建夫权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据调查发现,许多家庭还不知什么叫家庭暴力,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制约了人们认识家庭暴力的劣根性。(2)社会法治原因。产生家庭暴力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社会压力、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1)据调查表明,家庭暴力在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为普遍。2)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非常残忍的家庭暴力行为,往往发生在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封闭、孤独的家庭中。3)法律因素。中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3)个体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婚外恋、包二奶、非法姘居等现象的增多,也使家庭暴力增多。如36岁的冯某的丈夫与他人非法同居,冯怎么劝都无效,在一天深夜为些发生口角后,用铁棍将熟悉睡中的丈夫打死。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反家庭暴力的机制
1.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机构 [2]。(1)设立被害人避难和倾诉的场所。多数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被害人和施暴人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被害人对于施暴人具有经济依附关系,为切实保障家庭中弱者的人身权益,我们应建立物质帮助的机构,为受害人寻求法律的帮助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2)设立为被害人提供法律咨询,为受害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3)发挥调解机构的作用。对轻微的家庭暴力,工会、妇联等有关组织要进行调解,防止家庭矛盾的激化,预防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而对于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司法机关要及时介入,通过司法机关的惩治,使施暴人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4)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援助机构,对那些因受家庭暴力伤害的人员提供法律帮助,对经济困难的受害者免费提供法律授助,更好地维护家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2.改革诉讼制度。(1)由警察机构对虐待等家庭暴力行为先进行处理。中国法律规定虐待罪等家庭暴力犯罪行为告诉才处理,现实生活中受虐待的受害人很少选择诉讼的法律途径解决家庭暴力。而由警察机构对虐待行为进行处理,就能避免这一矛盾的发生,使受害人愿意选择司法救助的手段。(2)警察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对于屡教不改的或情节极为恶劣的,应该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从重处罚;对于情节轻微的,可以由警察机构直接处罚。(3)设立婚姻家庭法庭。聘请素质高,有经验的妇女工作人员作为陪审员,审理家庭暴力案件。同时加强自诉与强制诉讼的结合,司法机关根据情节及早介入反家庭暴力中,对严重的家庭暴力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及时侦查并提起公诉,追究施暴者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目前,禁止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分散在宪法、刑法、婚姻法、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但内容分散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司法操作 [3]。因此,应针对家庭暴力的特点及时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以便在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项活动中有法可依。笔者认为,反家庭暴力法应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性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保障父母、夫妻及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2)制裁性规定。制裁性规定有选择性制裁规范与强制性制裁规范。对家庭成员轻微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其方法主要由有关执法部门根据受害者的选择,而对施暴者采取的惩罚措施,如警告、责令赔礼道歉、行政拘留、勒令施暴者从家里搬出居住,阻止施暴者与受害者通讯,制止施暴者接近受害者及其住所;强制施暴者接受心理治疗等。强制性制裁规范,主要针对触犯刑律的严重家庭暴力,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制裁,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3)设立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在家庭暴力法中设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从经济上制裁施暴者,使受害者有经济上的保证。(4)社会保障性规定。如设立并提供家庭暴力投诉站、伤情鉴定中心、紧急庇护所、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电话服务专线、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等,为受害者提供庇护、物质资助及法律授助,为施暴人提供心理治疗。(5)规定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救济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执法处理部门来保障实施,对负有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定义务的直接责任人,若对家庭暴力不予制止和处理,而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其责任。
(三)建立健全社会反对家庭暴力的网络
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中心的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网络,建立并完善各种机构机制,协调配合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打击家庭暴力,才能根治家庭暴力。
(四)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
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反家庭暴力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妇女权益保护法的宣传教育,要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曝光,点评家庭暴力案件,谴责家庭暴力行为,加强舆论监督,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优化家庭氛围。
(五)消除家庭暴力应从观念入手标本兼治
惩治家庭暴力犯罪,更新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平等才是治本,男女要平等首先要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妇女有了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于男子的状况,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反家庭暴力最好的物质基础。要在全社会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让男女平等与计划生育等国策深入人心。
正是家庭暴力形成原因的根深蒂固,才最终导致了家庭暴力成为了当今严重影响家庭稳定的顽症,也就严重侵害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才能使更多的家庭真正认识家庭暴力,也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现象的发生,也才能真真有效地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董云虎.中国的妇女人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analyzing the domestic violence in Ann Petry's short novel Like A Winding Sheet, indicating the reasons that the male protagonist "he" turns from a loving husband to an abuser overnight are the unequal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from the racist society. Ann Petry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of unequal system in society.
关键词: 安・佩特里;家庭暴力;《就像一块裹尸布》
Key words: Ann Petry;domestic violence;Like A Winding Sheet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3-03
0 引言
安・佩特里(Ann Petry, 1911-1997)是第一位作品销量超过一百万本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收录在《1946年玛莎・弗雷最好的美国故事》里的《就像一块裹尸布》让佩特里赢得了全国性的关注,获得了霍顿・米夫林・文学奖(Houghton Mifflin Literature Fellowship Award)。她用此奖金资助完成了她最出名的小说《街》(1946),一本由黑人女性创作,销量超过一百万本的文学作品。安・佩特里和理查德・赖特都属于20世纪中期非裔城市自然主义作家,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对理查德・赖特抗议文学作品的研究,对同一时期的非裔女性作家安・佩特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理查德・赖特和安・佩特里的小说中都有对暴力现象的描写,例如错手杀人、暴力殴打等等,描绘出生活在城市里的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安・佩特里侧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从人物心理历程的转变展现出暴力行为出现的整个过程。
《就像一块裹尸布》所表现出的暴力悲剧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剖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妙龄的女子的逝去是一大悲剧,但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暴力更倾向于家庭成员的一种悲剧,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暴力行为的描写,例如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比格杀死富家小姐,并投于火炉中毁灭尸体,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西莉受到继父和丈夫的虐待,还有托妮・莫里森作品中母亲杀死孩子的行为等等。《就像一块裹尸布》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男主人公“他”的转变,展现了一个普通非裔美国男性在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巨大痛苦。“他”从一个普通善良的丈夫,被逼到一个角落里,最后只能找到对家庭成员施暴作为出口。自始至终男主人公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只是以“他”出现,男主角名字的缺失是作者精心构思之作。“他”可能代表了所有家庭暴力事件的男性实施者。他可能就是在美国非裔家庭中最普通的丈夫和爸爸。“他”在短篇小说刚开始被描绘成一位和妻子相亲相爱,体贴入微的丈夫。他和妻子都亲昵地称呼对方为宝贝,他想为妻子制造惊喜“他原本打算在梅之前起床,做好早餐,给她一个惊喜,但是他又睡着了”(1478)他是一个浪漫的人,对妻子呵护有加。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丈夫。他不厌其烦地开导他的妻子,“他又迟到了,因为在他说服好她去工作前,他们又花了十五分钟时间争论。他必须好好地劝说她,慢慢地催促她,这可得花不少时间。他不愿意粗暴地跟她说话,或是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威胁她,打她。他并没有用那种方式。”(1480)这个对妻子如此关心的男人很难想象最终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但是他最终一夜之间的转变又是必然的,安・佩特里通过对男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施暴者的形成过程。
1 种族歧视下的工作不平等
虽然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吉姆・克罗法(Jim Crow Laws)规定了黑人在工作、日常生活中不能和白人享有相同的权力,这就是种族隔离制度。在1965年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前,美国黑人不能充分享有全面的公民权利。美国黑人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一名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是不可能找到一份体面而报酬丰厚的工作。黑人只能从事机械的、体力上的劳动。没有受过教育,黑人不可能从事较高技能要求或精密、专业性较强的脑力劳动工作。即便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在做同等工作的情况下,美国黑人的报酬明显少于白人。
在短篇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个普通的非裔美国人,一名和妻子相濡以沫的已婚男子。在没有任何技能和教育背景的情况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夜班是他和妻子的唯一选择。长时间在工地推车让男主人公在身体上遭受巨大痛苦。安・佩特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由于身体疲惫,休息不好,连起床都困难“他必须起床,却有意拖延,不想动,但是他不敢让他的腿变跛因为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想回去睡觉。时间越来越晚,但是一想到他要把身体的重量放在腿上他就不想动了。”(1479)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他”身疲力竭,根本没有办法休息好,过好普通的生活。长期的夜班给他带来身体上的劳累,甚至是还没有开始第二天的工作,他就没有力气去工作了。“我不习惯在白天睡觉,”他烦躁地说。他试验性地从床单下把腿推出来,疼痛已经消失了一些,但是还是没有完全休息好。“太亮了睡不好觉。站那么久腿疼死了。”(1478)他上的夜班是如此辛苦,他必须每晚推十个小时的手推车,在工地里来来回回地走,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歇脚。他只有靠内心幻想着对工地的重新布置,等待支巫抛约杭绦工作。“夜越来越深,疲惫一点点蚕食着他。他的嘴角下垂,两眼之间蹙着的眉头更深了,肩膀也塌了;但是他的手还在紧紧地绷着”(1481)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他都不敢相信已经下班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筋疲力尽。地铁很拥挤,他不得不站着。“他尝试去抓头上的吊环,但是他的手太紧张了,抓不住。于是他移到地铁门的附近,随着地铁的颠簸前后摇来摇去。地铁的咆哮声在他脑袋里让他头痛欲裂,血脉跳动。腿上的疼痛爬上了腹股沟,好像他要疼得爆炸。”(1483)工作耗尽了他的体力,如此疲惫的身体引起了男主人公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消极的情绪。
2 种族歧视下的心理压力
除了身体疲惫不堪,短篇小说《就像一块裹尸布》里描写的“他”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遭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致使他对身边的环境极大地不满,使一个有耐心、善良的男人心理产生了变化,理智脱离了常轨,变成一个开始用暴力来发泄的家庭暴力实施者。他的心理忍耐力和承受力被种族歧视带来的压力给一点点地瓦解,直至最后完全地崩溃。在安・佩特里细腻的心理描写笔触下,男主人公的暴力从开始的隐忍到后面的不知不觉地爆发。这种转变被作者从上班开始受到工头的侮辱到下班在咖啡店里的扫兴遭遇,再到回家碰上妻子的唠叨,一步步地铺垫,展现了一个普通非裔男性一夜变为家庭暴力者的悲剧。
首先是由于上班迟到,男主人公受到白人女工头的侮辱和谩骂。“你们这些黑鬼太差劲了。我不管你的腿怎么了,你得准时到这上班。我讨厌你们这些黑鬼――”(1480)在工头的语言刺激下,他意识到他的情绪开始转向愤怒,他也很想用暴力去反抗对他的精神上的侮辱。但是,他的道德意识在提醒着他,是不能去打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唯一的困扰就是他不能打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不可能像一个男人一样还手。”(1481)可能正是因为他在克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情绪,到后来他的精神压力也积攒得越来越大。他没有出手打女工头,但是在他的脑海里想象着揍她的感觉和情形。“他想他刚才无论如何都应该揍她,使劲地扇她的脸,感受她的脸在他手的硬度下松软的肉。他想象揍她的画面,试图让他的手放松下来,因为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手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已经成为他无法控制的一个新的生命体。所以他享受着它们可能感受到的愉悦――两只手都在揍她,先是一只,然后是另一只。如果他揍了她,他的手现在肯定会感觉很好――放松的,休息充足的。他认定即便他丢了工作也应该揍她,至少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她的余生都不会叫任何一个人黑鬼。”(1481)
其次是他在劳累地结束夜班工作后在咖啡店里遭受到的冷遇。在辛苦地工作了一个夜班后,为了避开坐车的高峰,他来到了咖啡馆里,想象着自己在这种愉悦的氛围里放松自己。他排队去买咖啡,但是刚好轮到他时,咖啡没有了。他非常生气,因为他觉得咖啡侍女非常傲慢无礼,是因为歧视他才拒绝提供咖啡,这让他愤怒不已。短篇里的咖啡侍女可能并没有歧视男主人公,但是期待已久的这种美好而舒适的幻想被突然地被掐灭后,他觉得每次都被拒绝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是黑人。这种压力让他想要对这种不公进行反抗,作者开始对他心理展开了细致的描写“他看着她什么也没有说。他感到他的手开始发痒,那种痒传到他的手指头尖上,于是他低头看看它们。他的手紧紧地握着,用力地握着,变成了拳头。然后他又看看那个女孩。他想做的就是揍她,狠狠地揍她,把她嘴上鲜红的口红涂到鼻子上去,下巴打歪到脸颊那;狠狠地揍她,让她再也不敢扬头,因为是黑人而拒绝给一杯咖啡。”(1482)但是最终他还是忍住了。一切的不顺利积攒在他体内,形成了蓄势待要喷发的火山。在回家的地铁上,身体上的疲惫加上心理上的压力让他苦不堪言“地铁的咆哮声在他脑袋里让他头痛欲裂,血脉跳动。腿上的疼痛爬上了腹股沟,好像他要疼得爆炸。他告诉自己这都是因为愤怒的能量堆积在体内,没有被释放,于是就像毒药一般在体内蔓延。”(1483)
最后,回到家中,一直想要安静休息的他,一直忍耐着妻子的唠叨,看她试穿外套。平时他是不会发火的,但现在他再也受不了妻子善意的唠叨,把一天的抱怨都发泄在了她身上。一种难以抑制住的痛苦感觉蔓延到他的全身,“在他身体里慢慢地渗出他打了她的这种意识,他被吓住了,但是他不能把手从她的脸上移开。他继续打她,他惊恐地想到他的内心被某种东西给附身了,把他捆绑在这种行动上,裹着他,缠绕着他,让他不得不继续。他的p手已经失去控制了。他在搜索一个短语、一个词语来描述他身上所发生的事,他想到了就像被绊进一块裹尸布里――就是那样――就像一块裹尸布。甚至他的想法在脑海里形成时,他的手还在一次又一次地击打她的脸。”(1484)一个不愿意打女人的男人最终还是出手打了自己的妻子。有了前面两次想打人的思想冲动,这样的转变都在读者的预料之中。男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去释放他所积压的怨气。一个家庭暴力者也在安・佩特里的细致描写中跃然出现于纸上,悲剧降临到了这个普通的非裔美国人家。他是绝大多数美国非裔男性的代表,种族隔离制度下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和巨大心理压力,就如作者所说,像一块裹尸布一样紧紧地萦绕在他的心理,把他逼上了家庭暴力的绝路。
3 结语
安・佩特里仅仅用了不到一万字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一个普通的美国黑人男性从关心妻子的好丈夫变成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心理历程,是对理查德・赖特的非裔城市自然主义的继承。短篇小说没有详细描写家庭暴力者的残暴的行为,而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转变,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暴力并非一个人的正常状态,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对外界的一种发泄。文学和文化又是社会的反应,安・佩特里通过《就像一块裹尸布》对家庭暴力者的心理描写,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以此唤醒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制度的思考,寻求解决之道。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对美国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由此反观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非正常现象,从中得到警示。
参考文献:
[1]Gates Jr.,Henry Loui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 1997:1476-1486.
[2]董乐山.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J].美国研究,1987(2).
[3]郎文君.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主题与疯女人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5(6).
[4]庞好农.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从《街》探析佩特里笔下的路西法效应[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3).
[5]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6]王家湘.在理查德・赖特的阴影下――三四十年代的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安・佩特里[J].外国文学,1989(1).
[7]张立新.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暴力传统[J].外国语言文学,2006(1).
[8]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1877-1914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8-03
一、关于流浪儿童的界定和特征
何谓流浪儿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明确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不能保障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安怀世(2002)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标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脱离家庭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脱离家庭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三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谋生;四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游荡。虽然我们能够根据这种分类明确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漏洞,作为定义也是不够谨慎的。周良才对流浪儿童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从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农村。张明锁(2002)在对83位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10-16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人都有辍学的经历或者小学未毕业。赵维泰(2005)在对中原某省的1247名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后明显发现,绝大多数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重复流浪率高,重复流浪的儿童占总数的1/3,一半以上的流浪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在小学以下。虽然上面论述的调查结果是区域性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浪儿童的特征归纳为:男性流浪儿童占大多数,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不发达地区,年龄普遍集中在10-15岁,受教育程度低(一般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以乞讨为谋生方式,重复流浪比率较高。从这些特征来看,在预防流浪儿童,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中,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是关键,而重中之重就是落实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文化素质水平。
二、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数据(1999)表明,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达到15万人次,这其中包括了重复流浪的儿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2005)表明,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应该在100万至150万之间。尽管调查存在着时间的差异,中间相差整整六年,并且调查结果与季节也有关,一般夏季的流浪人员要比冬季的流浪人员多。但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在逐年增加,流浪儿童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只有找出形成流浪儿童的根本原因,发现现行制度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会牵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政策方面等等。笔者对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做了一个简单归纳和总结,可以分别从家庭环境方面,社区服务方面,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社会经济方面和流浪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家庭环境原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父母离异或者监护人去世,与继父、继母无法和谐相处;家庭生活环境差,子女过多,在心理上感觉被忽视,不被尊重,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文化程度低,片面追求成绩的高低,简单粗暴,缺乏沟通,出现家庭暴力;由于天生的或者后天的身体残疾被父母遗弃的等等。第二,社区服务方面:缺乏家庭和谐方面的教育宣传;对有家庭暴力的孩子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第三,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流浪儿的人数要多余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浪儿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社会保障水平低,儿童的福利不健全,福利的范围较为局限,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上的保障。第四,学校教育体制原因: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不重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打击歧视“差生”,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辍学的情况;贫困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失学儿童多。第五,流浪儿童自身的原因: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被拐卖;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较强,思想也相对较为偏激,行为冲动,不能思前想后。
三、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存在的问题
1.流浪儿童救助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救助方式的不足
首先,预防产生流浪儿童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政府成立的救助机构主要是解决已经在流浪的儿童紧急救助保护工作问题。其工作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在如何提供救助服务上,但是却对如何预防减少流浪儿童缺少关注。其次,救助机构为流浪儿童提供的服务是被动的。按照救助办法,救助机构不能强行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流浪儿童也很难主动求助。第三,救助方式趋向固化。据调查发现,一般救助机构都是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为流浪儿童提供食物和住处等基本生活需要;通知流浪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或户籍所在地的政府,通知他们把流浪儿童接回去。虽然这些办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暂时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是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往往这些被接回去的孩子会再次踏上流浪这条路。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情况,有些受助儿童与家人或者监护人完全失去联系,或者其家人或者监护人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接他们回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救助机构就会处于十分为难的状况。第四,只注重救助方式行为的本身,却忽视了受助儿童的根本需要。一些救助机构更重视物质层面上的救助措施,在救助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为多少流浪儿童提供救助、提供什么形式的救助等问题。而较少探究受助儿童流浪的根本原因,忽略其最主要的受助需求,缺乏对其精神上的救助保护。这样的救助方式只能治标,无法根治,这也是很多流浪儿童即使接受过救助却仍然会在离开救助机构后再次流浪的关键原因。第五,救助机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对受助儿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救助机构由于经费的缺乏,设施的不完善等问题,很有可能将受助儿童与其他成年受助者生活在一起。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成年受助者的一些陋习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儿童在救助站内也学会赌博、抽烟、说脏话等恶习。
2.流浪儿童的安置问题
由于救助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缺乏专业的培训,只是简单地从个人经验出发,救助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救助的技术条件也应该有所进步和改善。目前仍然缺乏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流浪儿童基本情况的查询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造成许多流浪儿童长期滞留在救助中心。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流浪儿童的安置处理办法主要是: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地单位接回。这一安置处理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或者可以说是政府之间推卸责任的表现。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相关制度和机构可以保证单位、所在地或住所地能够对流浪儿童进行合理安置,只能寄希望于亲属。所以,父母或亲属是流浪儿童最好的依靠,家庭问题是导致流浪儿童的最主要原因,家庭问题如果不解决,单纯只是把流浪儿童送回家,会导致重复流浪。
四、如何促进和改善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
要根本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必须从源头出发加强预防措施。首先,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尤其是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发挥社区的功能,通过教育宣传,使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有家庭暴力,不和谐的家庭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对儿童才有吸引力,关注问题儿童的心理,进行适当地开导教育,努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最后,加强执法力度,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拐卖儿童,教唆儿童犯罪的行为使得儿童的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行为。
2.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增加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救助的资金投入,完善救助站的基本设施建设,只有拥有健全完善的设备,才能更好地满足流浪儿童的救助需求。同时,应该聘请专业人士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救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救助,降低再次流浪的比例。其次,可以让社工进入救助站,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流浪儿童,转变救助观念,变单一的物质救助为全方面的救助,运用社工的优势视角帮助流浪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流浪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的节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如果仅仅是一味地给予,势必会让流浪儿童对救助站形成依赖,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运用优势视角,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为他们提供教育学习科学知识,另外可以为他们提供技能、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后要加强调研工作,在现有救助站的基础上形成流浪儿童救助网络,真正确保流浪儿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流浪时都能够找到庇护场所。
3.转变救助方式
首先,加强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预防流浪儿童产生的工作不仅要在城市社区开展,更要在农村地区展开。面对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直接负责主体就是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部门。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根据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流浪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分析解决。流浪儿童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出生在城市的流浪儿童,往往会因为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不好等等原因而离家出走,成为暂时性或长期性的流浪儿童。为了预防有这些潜在流浪原因的城市儿童外出流浪,应该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给这些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第二类是出生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许多流浪儿童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是因为家庭贫困、被人拐卖、随乞丐流浪乞讨等等原因来到城市,对于这些流浪儿童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机构则不能简单地将其送回原籍,而是应该与流浪儿童流出地政府,尤其是农村政府一起,建立共同的流浪儿童预防体系,将城市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延伸至农村地区。
第二,转变观念,不仅关注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更加注重流浪儿童的精神需求。救助站一般提供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流浪儿童的一时之需,但是却不能降低再次流浪的可能,所以,救助站应该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从流浪儿童的自身出发,了解儿童流浪的真正原因,发现他们的根本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流浪儿童的交流,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
第三,加强救助站自身的管理。根据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年龄和结构等等来分配安排工作,提高救助站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背景的工作者团队。救助站应将成年受助者与儿童受助者进行分开管理,尽可能避免成人的不良嗜好对儿童的影响。在此之外,政府应该增加政府在流浪儿童财政上的支出,是救助机构能够保持良性运转,在满足受助儿童的需求,解决受助儿童的困难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4.社会各界的帮助
现在面对流浪儿童主要有三种解决途径:第一个出口是在救助站的帮助下找到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其领回家,这是救助的主要渠道。第二个出口是把流浪儿童转入福利院,在一定时间内仍然找不到残疾流浪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应将这些残疾流浪儿童转入相关的儿童福利院,福利院的照顾更加完备。第三个出口是通过寄养或收养的方式进入合适的家庭,让流浪儿童就可以过正常的社会生活,感受家庭的温暖,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但是不管哪个出口,都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周良才.中国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薛在兴.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
[3]席小华.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4,(6).
[4]赵维泰.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州学刊,2005,(4).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言行;影响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3-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由于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忽略了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盲目追求教育效果,导致自己的言行和教育目的严重脱节,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综上所述,父母应该正确认识自身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
1.不恰当言行的教育方式列举
1.1灌输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有的父母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任性蛮横,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有相当的优越条件,生活富裕,但他们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种环境可能给孩子带来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在内心酬赏自己?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在补偿愧疚之情?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替孩子思考?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爱我们自己的梦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
1.3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主要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时,父母也会像个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在孩子面前忍不住吵架了。而后呢?你怎么让自己从愤怒的情绪里解脱出来?怎么和他和好?还有,怎么和孩子说?
有了孩子,夫妻吵架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往往事情不大,但谁都想说出自己的理,可当着孩子的面好多话又没法说出来,因为不知道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吵架会不会给夫妻之间、给孩子带来影响,取决于你们吵架以后解决矛盾的方式。
1.4打骂的教育方法。孩子经常处在被打骂责难的环境中,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一种摧残,会使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易使孩子患精神忧郁症和精神封闭症。
有专家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1.5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文化修养,平时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低级趣味的话,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从小讲话就没有礼貌,不讲理,粗鲁蛮横,使人讨厌,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容纳。
2.良好的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2.1父母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2.2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2.3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普遍缺乏心理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不能正确调控自己的行为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研究看出,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或重大关键性事件里明显地表现出来。笔者认为所谓“节”,就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是指假节日、开学、放长假、春夏之交季节变化等时间段。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最好的写照。所谓“点”,即关键事件点,就是考试失利、情感上遭遇重大挫折、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与同学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甚至肢体)冲突等时候。如果我们特别关注这些节点,施与干预措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特殊节点期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以下四个特殊节点期的留守儿童值得学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特别关注。
1.春夏之交季节变化期
每年春夏之际油菜花开之时,渐渐暖和的天气,使得学生的代谢进入旺盛期,容易扰乱学生的生理功能,加剧心理机能和大脑分泌的激素紊乱,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引发人体内部环境变化,进而影响人的情绪。此时,我们应该关注那些个性内向;情感受挫、情绪失控;个性暴躁易怒;患有心理障碍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的留守儿童。
2.各类考试前后期
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紧张状态,身心比较疲劳,面对因考试等带来的种种压力,如果受到外界因素诱发,容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此时,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中优秀生初次重大考试失败;有心理疾病家族遗传史;考前复习及测试不理想;对考试产生认知偏差,如把各种考试成绩的好坏当成人生成功或失败的惟一标准,以至于产生“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全完了”的念头的留守儿童;期望过高的学生,如经常流露“一定要读最好的中学或大学”“一定要比某某考得好”等想法的学生;个性偏消极的学生,如内向、孤僻、烦躁、人际关系差、自卑等学生;经常性考试前后心理焦虑的学生,如经常在考试前后出现严重心理焦虑、深度自责、情绪低落的学生。
3.各类假节日、各学期开学或结束时和寒暑假
近年来,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活动可以说是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但是他们看到的仅仅是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大多是送钱或学习用品,而较少关注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缺失,孤独无依的感受,我们更应该情感关注大于物质馈赠。此时对那些失眠、烦躁、情绪不稳、话突然变多或变少;从外地(校)转学、因病住院或休学后复学;性格内向的女性留守儿童等,给予特别的关注。
4.遭遇各种重大变故、突发性创伤或刺激的关键节点期
如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时;遭遇性伤害、意外怀孕、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时;与同学、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甚至肢体)冲突等时候;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如自杀)时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心理焦虑、惊恐、易激动等问题。此时,我们应该关注有自虐自伤自残记录;网络成瘾;五种类型家庭者(单亲型、个体暴发型、暴力专制型、溺爱型、犯罪型);心理测试显现抑郁倾向较高者、有狂躁倾向及型边缘人格特点者;近期身体出现反常现象(如食欲不振)等问题的学生。
二、特殊节点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体系的构建
根据“积极辅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和“及时发现、及时保护、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转介)”的工作方针,有效地开展节点期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干预
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学校一定要落实班主任与班级心理委员、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学校各部门组成的校内预警机构,经常开展心理保健,关注重点预警对象,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全面了解摸排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学生访谈、家校沟通、心理普测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要重点关注情绪和行为有异常表现的学生,适时调节学生因假后及季节变换等原因产生的各种心理不适,以便及时进入预警干预程序。其次,学校在特殊节点期为留守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如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再次是合理饮食的及时调理。寄宿制学校和提供中餐的学校,要调理好学生的饮食结构,避免给重点预警对象食用刺激性食物。学校也要敦促这些学生的家长在家不给孩子喝酒、茶、咖啡等,多食用黑木耳、核桃、百合和蜂蜜等,有助于孩子清心安神。
2.教师干预,经常开展心理保健
对于重点预警对象,学校要给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懂得学做放松训练可以让自己身心放松,找人倾诉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感受,借助运动、散步、看电影等可以转换心境,通过改变思维、学会转换情绪、调整期待、满足渴望等改变认知的方式来释放心情,使其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考试成功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是考试成功的基础,而考前心态的调节则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大教师要尽量维护学生正常的情绪,营造温馨向上的班级氛围,避免过度焦虑。敦促学生睡眠充足。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发生多由睡眠改变开始。因此教师应告诫家长关注学生睡眠状况,注意孩子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睡眠充足适当运动,提高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3.家、校、社合作干预
加强家、校、社沟通,要让家庭和社会认识到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托管人沟通。首先帮助他们转变养育观念,纠正一些家长只管孩子的温饱,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的观念。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维持家庭正常的生活状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其次,教授正确的家教方法。比如,怎样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耐心陪伴孩子和“情绪”待一会儿,想哭就哭一会儿;陪他大声唱歌,瞎编乱造也行;带他去体育锻炼;布置一面“心情墙”,和孩子一起把自己的情绪写或画出来;陪孩子说话,听他倾诉心情,并给他情绪支持。再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会、共青团、妇联、企事业、志愿者、医疗单位等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节假日的送钱送物这种单一的形式上,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节假日的活动更丰富,让他们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如,走出去认识社会和不同家庭;假节日爸爸妈妈等形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三、特殊节点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技术
在各种特殊节点期对重点心理预警的留守儿童一般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三步骤,开展心理干预。
第一步,稳定情绪。以理解的心态接触重点预警学生,给予其倾听和理解,并作适度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增强安全感,减少重点预警学生对当前和今后的不确定感,使其情绪稳定。 适度的情绪释放,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帮助重点预警学生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 对于重点预警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解释及确认,减轻疑惑。 实际协助,给重点预警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协助他们调整和接受因灾难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尽可能地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重建支持系统。帮助重点预警学生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联系,获得帮助。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灾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知识,帮助重点预警学生积极应对,恢复正常生活。 联系其他服务部门,帮助重点预警学生联系可能得到的其他部门的服务。
第二步,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表现为: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放松技术。
第三步,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来减轻心理危机对重点预警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咨询与辅导。首先,了解心理危机后他们的内心反应。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心理危机给重点预警学生带来的应激反应,并对此进行程度评估。引导重点预警学生说出在危机中的感受或体验,帮助重点预警学生明白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其次,寻求社会支持网络。让重点预警学生确认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明确自己能够从哪里得到相应的帮助(包括家人、同学、朋友及社区内的相关资源等)。强调让重点人群确认自己可以从外界得到帮助,有人关心他(她),可以提高重点人群的安全感。最后是心理危机的应对方式。帮助重点预警学生思考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强化个人的应对能力,思考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鼓励重点预警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个人的控制感和适应能力。
任何心理问题或障碍都是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行为反应。留守儿童在一些特殊时间段和关键重大事件刺激下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或障碍,关注这些时间和事件,有效防范有特殊经历、背景人群的心理问题,施以干预措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你在传递美的同时不要暴露丑陋的自己。
2、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
3、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期当中,他做的选择应该有三种:一种是你可以干什么;一种是你能干什么;还有一种是你应该干什么。选择可以干什么的人,应该是循规蹈矩的人。选择能干什么的人,是自知之明的人。选择应该干什么的人,是属于理性选择的人。在福布斯排行榜的前十名当中,有很多富豪当初他并不是想做富豪。有的想做诗人,有的想做音乐家。但是到最后他们发现一个道理:就是自己擅长的往往是自己不喜欢的,自己不喜欢的,往往是自己擅长的。所以很多人在创造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之后,默默的把自己的梦想保留在自己的内心当中。
4、身高不是问题,时间不也是问题,但是距离确实是个问题。
5、活出智慧,方能活出幸福 。
6、我是一个感情的色盲,在我的感情世界当中只有白色,没有黑色或者是灰色。婚姻需要百分之百的忠诚,如果婚姻是场奥运会,我一定要拿百年好合的冠军。
7、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 空气是免费的, 真情是免费的, 信任,忠诚,理解等等都是免费的。可人往往都在追求一些有偿的东西,而忽视了这些本身既免费又珍贵的东西。
8、温柔的拒绝远胜于严厉的苛责。
9、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循环?那是因为家暴起了作用。男人觉得动手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女方在拳头下面退缩了,觉得在某种情况下暴力是有效果的。
10、爱情没有高低贵贱,但婚姻一定是门当户对
11、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但距离真的是问题。而且在距离相守的过程当中,往往熬不住寂寞的大部分都是男生。那是因为有太多纵容他们的女生。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基础是包容。但只有爱情在忠诚度上来说一定是自私的。如果没有自私的话,任何的真情实感都会变成虚情假意。
12、其实女人靠的是直觉和嗅觉,男人总是以为她们不知不觉。如今女人如此决绝决,男人们才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总是后知后觉。
13、有的时候,人就是太幸福了,所以才会出事。就是相互在一起搀搀扶扶的往前走,步履蹒跚的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14、兄弟真正帮的忙是在自己的兄弟失去爱情而痛苦的时候,兄弟的友情大门始终向他敞开,为他的痛苦买单,而不是去帮他做决定。
15、当善良遇上险恶的时候,是谁会受伤呢?是善良。那我们到底是要做善良的人还是要作恶人呢?我们既不要做善人,也不要做恶人。我们要做恶的善良人。
16、自己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擅长的,自己擅长的又未必是自己喜欢的。当你发现你不擅长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要努力想清楚: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可以干什么?
17、女人真正的绝情是根本不搭理你。
18、不要剥夺一个男人做男人的权力,不要履行一个男人做男人的义务。取而代之,只会让对方感觉羞愧和逃避,感觉不到自我。只有激励和引导,才能让对方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感觉到幸福。
19、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20、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21、能而不做是懒惰 , 做而不能是态度 。
22、男人的天性是征服女人,女人的天性是被征服。
23、剥夺对方和你同甘共苦的权力才是自私的行为。
24、我们总是善于去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我们总是甘愿被那些我们爱的人伤害,那是因为我爱他们,
25、全心全意的付出,可以换来感动,但未必换得来心动。 朝夕相处的陪伴,可能产生感情,但未必产生了爱情。别把自己给爱丢了。
26、其实人生有很多拐口,每选择一个拐口,接下来的风景会截然不同。
27、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人生的艺术在于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28、男人在婚姻的过程当中,通过他对于犯错的三种不同的认识,可以体现出他对于这个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刚刚有了出轨的念头,马上戛然而止,那说明这个男人是爱这个女人的。第二,当这个男人已经出轨,事实认定了,他还想回来,他对这个女人叫留恋。第三,在外面碰了壁了,事实发生了,被对方甩了,这个时候才想到你。这不叫爱也不叫留恋,而是回家。
29、一个真正的好朋友便是一面镜子。
30、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一个无爱的父亲,而缺乏的是一个有爱的丈夫。
31、你以为责任是什么?你以为责任就是终身相守,扔几个钱在家里。真正的责任是要在乎你所爱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
32、女人最大的武器就是眼泪。
33、爱情当中,不是给己所要,而是投其所好。
34、感情这个东西你正当的经营,你的投资会有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冒险的话,那不叫投资,那叫偷鸡。偷鸡的后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35、在一段早就注定了失败的感情当中,谁先说爱谁先死。
36、女人总是爱的深沉,而走的决绝。男人总是爱的偶然,而走的暧昧。
37、若爱,请深爱。若弃,请彻底。
38、真正的爱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39、其实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妥协、权衡和放弃当中,来追求最大化的幸福。
40、看一个女人是否真的爱你,要看你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她是不是愿意与你相伴相随;看一个男人是否真的爱你,要看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他还是不是还对你呵护备至。
41、人生变迁,似水流年,爱的图腾,情的蔓延。爱情是逐步的渗透,而不是灌入。
42、树若无皮,必死无疑;人若无皮,天下无敌
Q:我俩是去年相亲认识的,不到半个月就确定了关系,现在结婚半年。他比我大7岁,父母本分老实,很会过日子。尤其是他妈妈,可能是老来得子吧,对他特别宠溺。恋爱时他对我很好,第一次见面我就跟他说我家是离异的,他没觉得有什么。那时,我只觉得庆幸,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伴侣。
也就谈了两个月吧,他就要带我去看房子,见我的家人。时间定在了中秋节。送礼的时候我父亲抱怨了几句(我跟父亲住),觉得他们送少了,不够礼数。因为这,他跟我大吵了一架,把买的东西全摔了。那是我们第一次争执。
后来,他就经常说自己多么多么穷,我们结婚很费钱,家里房子还要还贷什么的,所以,恋爱时候我们连吃饭都是在他家解决的,看电影下馆子都是奢侈,更别说给我买什么礼物了。他工资不高,小城市的物价也还凑合,俩人一个月四千多,温饱是没问题的。但当时我不在乎这些,觉得他是那个能为我带来温暖、归属感的人,就可以了。
房子刚装修的时候,他要我们家出装修费,我没找父母要,自己掏了八千给他。结婚前买首饰,他嫌弃我选品牌了,说我捡贵的买了,还跟我约定,首饰在1万2以内,超过了他家出不起,我也没说什么。
等到装修,我多说一句就要吵,吵完了还说我不操心,我不问事,我不打扫卫生,来来回回都他家人忙活。选灯具,我挑了两个水晶灯,他就说我不会过日子,最后吵到动手,他居然亮出了刀。婚纱照也跟我意见不合,婚车的数量也吵,总之,他家要供房子,我家不肯出力,暂时就没那么好的经济条件……
其实,他父母真的不错,每次去总是张罗很多好吃的,就希望我们能好好相处。可是终究不能如人愿。之前的种种,我也不愿再想,但是昨晚我真的特别特别绝望。
当时我们在看电视,他说起我买的手机。那是我上周刚买的,花了2000多,是我自己的工资。他数落我不会过日子,说马上要有孩子,还房贷还要好几万,结婚我们已经把他父母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新房是他父母给的首付),说我根本不想以后日子怎么过,又说以后有小孩我父母也不会补贴我们,全靠他家里。理论来理论去,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掐住了我的脖子,把我的头往墙上撞,我起来跟他打,他居然发了狠,猛踹了我的小腹两脚……今天看我的双手手指都是乌紫的。我真的太绝望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动手了,距离他上次打我才过去一个月而已。
以前吵得再厉害,我都忍着不让家人知道。他父母一再恳求我不要我告诉任何人,还说过日子哪有不吵架不磨牙的,他脾气坏,他们来教育他……可是,结果是,我忍受他一次又一次,却换来一次又一次争吵与施暴。这次,我是真的受不了了。
我提出离婚,他说可以离婚,但如果他父母知道后有个三长两短,我就是死路一条。我不懂他说这话的意图,我简直要疯了。
昨晚事后他又变成正常人,带我去医院照CT。回家后企求我的原谅。他好起来像个正常人,家务事也做,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恶习,但脾气坏起来,简直恨不得把人给杀掉。我在想,可能是因为他对我家庭的不满,对我父母的不满,造成我变成了发泄物。我好恨,自己当初太草率了,跟妈妈小姨都没有商量,就结婚领证了,可是,眼下,我该怎么办?
Black
A:对雄性来说,他们的本能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你看那些大鹿、海象之类的,为了争夺地盘和性资源,打起架来惊天动地。但,本能并不意味着正确。因为人是社会化的生物,有着社会性规范这种次生规则在约束着我们。如果他已经穿过次生规则回归本能,足以说明他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原始冲动,意味着他已经把你当成敌手而非爱人。就算我们放眼生物界,也罕有雄性对雌性动手的。所以,你一定要在他动手的第一次给他一记痛击,否则你就很容易成为长久的牺牲品。
专家们对家暴曾提出过一个明确的概念:零容忍。因为施暴是男人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和压服对方。施暴之后,如果男方没有付出沉重代价或老婆服软,以后就会打顺手,成为两人的固定相处模式。所以防止家庭暴力,要重视“第一次”,明确“零容忍”态度。不要被施暴者事后的花言巧语迷惑住。此外,暴力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就是,如果童年曾经目睹过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那么成年之后成为施暴者的几率也会偏大。所以,他的施暴对未来你们的孩子也不好。
家暴是有周期性的,动手就意味着他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即便事后有悔意,只要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训,他还会重复上一次的宣泄渠道。那些被打伤打残打死的妻子,都曾经目睹过施暴者的眼泪、下跪和悔意,而她们的坟墓,正是由她们的同情心和息事宁人的态度挖掘出来的。
我认识两个被家暴过的女人,一位被老公打了之后,直接砸碎了家里所有可以砸碎的东西,住到娘家去,坚决离婚;另一位直接摔门去了娘家,孩子也没人管,孩子在家哭到都晕过去了,直到孩子奶奶赶来。这两位女士后来再也没有被家暴过。因为她们的丈夫知道家暴的后果。
你必须豁得出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有着无欲则刚的勇气,才没有人敢欺负到你头上。如果我是你,在他向我亮出刀子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知道后果是什么。无论是当时的火拼还是事后的智取,他一定都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这件事才会从此了结。在国外,施暴的人都必须接受3~5个月的心理治疗,但国内这方面尚是空白。这些功课,都要女性自己来完成。如果你做不到,选择脱离这段婚姻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你需要牢记:所有别人对你的方式,都是你教会他的。在家暴这件事情上尤其如此。只要源头没有被灭,他就是很危险的。只要你给暴力半分喘息的空间,它就会成长为吞噬你的恶魔。(啊呀娃娃解答)
当爱变成毒药
Q:做护士8年多,压力很大。做越久越知道生死无常,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变得悲观。之前有过一次婚姻两次恋爱,都以悲剧收场,不是被劈腿就是被抛弃。前夫跟我闪婚闪离,他离开我时一脸轻松的表情成了我很久以来的噩梦。此后的恋爱,每次闹翻,男友都叫我去看医生,非说我有病。是因为我工作不定时,没时间陪他们?还是他们嫌我经常接触病人不干净?我不知道。
后来,我跟同部门的医生恋爱了。他很能干也很细心,不嫌弃我之前的婚史。可是,我是个多疑的女人,我总怕他会被女病人或者其他女人爱上。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假装生病的感觉。或许是我伪装太好,他替我照过心电图,验过各个器官,都找不到病源。他便开始怀疑我有心理病,可我坚决不肯求医,只是要求他给我开药,说来也怪,吃过他的药我便什么事也没有了,渐渐成为习惯。
他的工作压力很大,现在我一病,他的压力更大了。就这样,过了半年,我的情况时好时坏。他开始变得疲累,有次他放假,说想一个人出去旅行,我怕他是找借口不理我。于是强迫他不要离开,否则我会病死。结果他没有去旅行,放假的几天等我下班陪我,我觉得很心安。
那次之后他开了一些心脏药给我,我却越吃越觉得心情差,脾气大。最后他没办法,提出分手。我不肯,威胁要自杀,他就收回了分手的话。我知道他心软,可也清楚他的精神每况愈下,我很担心他,可我的病也在恶化。终于,我肯去见精神科医生,可是我压根不相信那个医生,也不想被他医治,更没有吃那人给我开的药。上个月男友扛不住病倒了,住了3天院。我内疚,想自杀,可是没勇气。我乐于做他的病人,扮演病人的角色,因为他是医生,有责任医好我。可是我也许是害了他啊。我知道我的爱是病态的,但我无法自拔,请教我该怎么办呢?
伊芙莲
A:你的身体没有病,你的爱情病很重。你循环往复的病症,其实都是你从心理上给自己施加的暗示。只要向潜意识发一声号令,停止发病的意愿,你的身体就会神奇般的好起来。但是,要发号令绝不容易,尤其是对自虐习惯很严重的你而言。
你已经依赖上患病带来的温暖。两性关系里,扮演病人可以享有依赖强者的好处,没人会怪责你的多疑贪心妄想与自大,因为你病了,你不正常。你变成弱者,便不用以理性和自控的姿势承担各种责任。所以小孩子最懂得诈病,拒绝长大的大人也希望病态地活。
之所以你会享受这样病态的爱,实在是古希腊悲剧留给我们的集体文化潜意识。为加强悲剧性,渴病症的人甚至会希望自己能病死,一来将永远地被怜爱和记住,二来先死的爱人将永远不会被抛弃,三来当然可以更浪漫更赚人热泪啊。
这般强迫的爱情妄想症,不是太恐怖了吗?你骗自己是依赖他的医术治疗身体的疾病,本身却是拿了疾病的借口纠缠和霸占他的全部时间,你不觉得,你的压力与占有,已经让他窒息了吗?这样持续下去的后果,必然是——越病越依赖,越依赖便越病,最终也将导致你们的彻底决裂。最棘手、最难治疗的心理病,莫过于自己一手炮制,潜意识里导演和自娱的顽疾。心理问题必须用心理的方法来救治。没有谁比你更清楚自己的病源。想要让自己回复正常,还是应该寻求专业的治疗师协助。不过,小心造成另一种依赖。归根结底,决心自疗才是必要的条件。
微解答
Q:先生原本对我还不错,但婆媳关系很糟,时间长了,这样的状态开始严重影响我和丈夫的感情,最终老公因为常年两头受气忍不住提出了离婚,而我也觉得婆媳水火不容的局面实在无力挽救,但是,为了婆婆而离婚将来是不是会后悔啊?
A: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会后悔。
Q:很多人都羡慕我嫁入“豪门”,但结婚后我的生活并不快乐,婆婆对我格外挑剔,小姑子又经常挑唆说我乱花钱,每天我都很小心翼翼。这样的日子虽然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要崩溃了,我想跟他离婚,可这些年我已经过惯了奢华的生活,不知道离婚后自己是否还能适应原来的生活?
A:食得了咸鱼抵得了渴。你要是喜欢豪华的生活,那你就要忍受一些豪门的规矩,其实某些规矩,在寒门也有,寒门也有婆媳矛盾。因此,我认为你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有自己的天地,这样,你的婆婆小姑就不会占据你那么多的空间了。你可以跟你老公好好设计一下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共同未来里,他对你的期待?你对自己的期待?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人家美国富豪的老婆都做慈善公益什么的,或者拍个电影搞点艺术,总之,你做些让自己开心而你老公又同意的事情就好。等你有了自己的生活,你就不会有时间跟婆婆小姑生闲气了。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6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当中的厌学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兴盛。中学生厌学现象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探讨和分析中学生厌学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分析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真愁人,孩子不爱学习。”家长如是说。“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教了也不学!”中学老师感叹道。“学习真没劲,太累人!”中学生如是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不爱学习,甚至厌烦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父亲,我个人认为中学生厌学存在下列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动机缺乏。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关调查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少数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习,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父母而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老师而学习,甚至还有的学生是为了面子而学习。不管学习目的如何,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觉性要好于没有学习目的的学生,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没有学习目的,随波逐流的学生,一旦遭遇学习挫折,便会逃避,进而产生厌学现象。
第二、学习兴趣不浓。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有的对数学感兴趣,有的对外语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学科,不但学得好,而且不感觉累,但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即便花费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因为感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学习效率提高,反之,不感兴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溜号,课后又不愿意复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就会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产生厌学心理。
第三、青春期的烦恼。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女生的初潮,男生的梦遗,第二性特征明显。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与彷徨,对心理造成了莫大的冲击。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性心理也开始显现,对异性的关注与好感日益加强,早恋现象开始出现。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予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学生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早恋、叛逆、厌学等。
第四、基础差。有的学生由于过去不认真学习,基础较差,到了中学明显跟不上。老师上课时听不懂,下课又不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同学即便很努力,但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时间长了,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努力和不努力一个样,还不如不学,落得个轻松。
第五、智力因素。虽然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但毕竟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有的学生记忆力差,理解力也不强,学习方法又不得力,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这种情形长期存在,努力得不到回报,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再努力也白搭,继而厌学。
第六、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解,长期郁闷,进而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躁狂、多动、焦虑、交际障碍等。心理疾病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2.学校因素
第一、老师授课不吸引人。有的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语言单调乏味,令听者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即便是好学生注意力都难以集中,更何况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了。
第二、个别老师品行不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一些学校将老师的职称、评优和奖金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老师自身的压力也很大。有个别老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语言挖苦、人身攻击,甚至劝其退学。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的学生害怕老师,甚至以逃课来回避。也有的同学干脆放弃该学科,以此来对抗老师。无论是那种形式,都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和学业的损害。
第三、老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有的老师眼睛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关爱有加;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则不管不顾,甚至故意漠然待之。老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成绩差的同学得不到关爱,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没有位置,甚至是一个多余的人。这样的学生又怎么能不厌学?
第四、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交际障碍,与老师和同学不能很好的相处,彼此关系紧张,造成被孤立,因而不愿学习,甚至逃学。
第五、学校课外活动减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减少甚至取消课外活动,使学生整天处于题海之中,不但成绩差的同学反感,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滋生。
3.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第一、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严厉型。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眼睛只盯着分数。每当孩子考试,他们比孩子还紧张,忙前忙后。成绩下来后,如果考得好,他们喜笑颜开,对孩子大加奖励;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则非打即骂,对孩子大加指责。他们不是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予以积极鼓励,而是粗暴地加以惩罚。这样的家长,他们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希望孩子能复制他们的成功;有的是生活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每天为生计奔波,付出很多,回报却很少,希望孩子能实现他们曾经的梦想,过上好日子。无论哪种类型的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好成绩能为他们在同学、同事、同乡和邻居面前挣得面子。另外一种是放纵型。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好学坏无所谓。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忙于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潇洒,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也有的家长是为生活所迫,每天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第二、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整天提心吊胆,无心学习。
第三、与继父母相处不好。因父母离异,与继父或继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多数不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继父或继母的出气筒。他们的精力被家庭琐事所消耗,对学习不上心,甚至是厌烦学习。
第四、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但要负担许多家务,影响在家学习的时间,而且他们自身还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一些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多,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4.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确实存在,因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成为一些学生逃避学习的借口。有的家长目光短浅,认为即便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不如趁早下来干活挣钱,对学生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无良网吧开在校园周围。网络改变了生活,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网络游戏却毒害了青少年。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网络游戏极具吸引力。在网络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他们喜欢的任何事,可以升级、杀怪、挣钱、泡妞,可以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地位、成功以及尊重。他们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黄色暴力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们为了上网,不惜逃课、偷家里的钱,甚至偷盗、抢劫,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中学生厌学现象预防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预防和消除厌学现象,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入手,从中寻求有效对策。
1.社会方面
第一、全社会要对中学生厌学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有关部门要对一些无良网吧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那些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要予以严格整顿或坚决取缔,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家庭方面
第一、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彼此关心,相互谦让,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之中。即便夫妻双方有矛盾,也应尽量避开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学习要关心,但不应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父母应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分析和查找考试成绩失利的原因,不应因成绩不好而给予严厉的惩罚(如体罚、辱骂、冷漠等家庭暴力)。
第三、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关爱。作为继父或继母,应给予孩子更多关心与爱护,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与学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时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单亲的父母也要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交流、谈心,不要让爱在孩子身上变得一无所有。
3.学校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并进行职业方面的规划,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要让他们明白:要实现人生目标,就必须现在一点一滴地进行准备和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中学阶段的知识则是最基础的,必须尽可能的学好。向学生说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固然存在,但毕竟是少数,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希望得到的工作薪水既要高,工作还不累,还要有面子。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好找。文化不高的农民工都能找到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难道还赶不上农民工吗?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第三、授课教师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第四、尊重和关心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同学,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对成绩差的同学要鼓励,而不是讽刺和挖苦,让每一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让学生生活在彼此关心、相互尊重的爱的海洋中。
第五、学校的教学安排要科学、合理。学校应保证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不要随意侵占其他学科的课时(如音乐、美术、科学等),给学生一定的放松时间。
总之,中学生厌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当然,解决中学生厌学现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有效沟通、紧密配合,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促使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军.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 2007.
[2]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3]郭秀英, 喻兴波.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抑郁发病大多“正当年”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很多人都会经历失业、离婚、失去心爱的人,或其他各种痛苦。常常我们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它再也不存在了,常常我们最爱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每当这些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悲伤、痛苦、甚至绝望。通常,由这些明确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是,有些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外部诱因;另外一些人,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但是,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得很久,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而且抑郁症状日趋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是这样,那么很可能,他们患了当今世界第一大心理疾病――抑郁症。
公开资料显示,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体验,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女性高于男性。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中青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更应引起注意。由于抑郁症的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处于工作年龄段,严重的抑郁症中有15%自杀而死,位居各类心理和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
抑郁源自身边的“狼”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同一窝生下的两只健壮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有草吃,有水喝,还有活动的场所。惟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的身边拴了一只狼,而另一只羊羔却看不到那只狼。
生活在狼身边的小羊,从早到晚都要生活在大灰狼的威胁下,本能地处于惊吓和恐惧之中,不思饮食,不敢睡觉。就这样,一天天逐渐瘦弱,没有经过多久就抑郁而死。而另一只小羊羔,由于身边没有狼的威胁,没有恐惧的心理,所以,在草地上吃呀,跑呀,跳呀,日子一直过得很滋润、很快活。
伯克利加州大学健康经济专业教授胡太伟针对中国抑郁症患者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自杀者多是由于抑郁,比农村的自杀死亡率高得多”。根据他引证的调查,抑郁症高发人群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高”、“三低”。“三高”即高收入、高文化、高职位,“这些人往往把人生目标定得太大,总想干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而心理承受能力又没那么高。”胡太伟分析说。而“三低”则是指低收入、低职位、低文化阶层,他们容易对生活产生不满从而导致抑郁。
由此可以看出,压力和由于缺乏安全感所带来的生存恐惧,就是我们身边干扰我们的“狼”,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都市白领和企业高管成为抑郁症的“重灾区”。有资料显示,抑郁症主要爆发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城市人口居多,京沪穗三大城市占全国抗抑郁药品市场总量的63.28%。
【Tips1:】
能力强的人更易抑郁
思想活跃、自信好强的青春期男孩,以及外表光鲜、但压力巨大的职场精英人士,喜欢将自己的“弱点”隐藏起来,更容易受到抑郁的困扰。表现为:微笑型抑郁,表面平静,内心痛苦;激越型抑郁,虚张声势,危险行事;疑病型抑郁,头痛心慌,实际身体却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Tips2:】
“范进中举”也能导致抑郁
一般而言,负性生活事件如离婚、亲人去世等,都是常见的抑郁症诱因。但正性生活事件,比如升职、买房等,也有可能导致抑郁,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升迁性抑郁。这种情况类似范进中举。这类病人在期盼中沉溺太久,就算如愿以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不确定心态,质疑真实性,又担心好坏事等,最终酿成心病。
不自知的“炸弹”更可怕
自杀倾向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资料显示,15%抑郁症患者自杀“即遂”,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的可怕。与高发病率和自杀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0%的抑郁症患者都意识不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很大一部分抑郁症病人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医生和患者本人发现。
29岁的小王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医院的“常客”,他的主要症状是经常感到胃不舒服。每次出现胃不舒服,他就去医院检查。小王自己估算了一下,他平均每个月都会做一次胃镜,但持续两年也查不出毛病,仍然不舒服。结果最后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医生略有无奈的随口说了一句“不如看看精神科吧”,结果经过检测,原本还对看精神科有抵触情绪的小王被诊断为抑郁症。其实,像小王这样的病人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中能占到20%-30%。有的人天天去看病,就像女同志逛超市一样,结果最后很多是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在15个国家调查发现,到综合医院内科就诊的抑郁症病人,医生的平均识别率为55.6%。就是说,病人到综合医院看病,只有一半多一点的病人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在我国,情况更不容乐观,即使在医疗水平比较发达、市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上海,这个识别率也仅为21%,其中能够得到治疗的只有10%。这种不自知的隐匿性更增加了这个可怕疾病的危险性。
【Tips:】
哪些人群容易患抑郁症
1、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孕妇或产后女性易患抑郁症。
2、长期孤独又不善于调节的空巢老人。
3、癌症患者长时间患病,容易得抑郁症。患上癌症后容易产生绝望悲观情绪,进而患上抑郁症。而抑郁症会降低免疫力,从而使病情更加恶化。
4、35岁-50岁之间的青壮年,这部分人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
5、那些有现患或曾患抑郁症者的亲属,由于遗传或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患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2倍。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我抑郁了”这句话很长一段时间曾成为网络流行语,这虽然有调侃玩笑的成分,但也不能否认确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中国网民健康状况白皮书》首次针对中国网民健康状况进行的综合性公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网民自称有心理问题,七成网民自称抑郁。
千万不要被这个数字吓到,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偶尔出现抑郁情绪很正常,但绝不等于抑郁症。正常情况下,人在出现抑郁情绪多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病理性的抑郁症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情绪表现与事情大小不成正比,小题大做。正常的情绪变化是有一定时限性的,人们通常在短时内出现抑郁情绪,但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就能够恢复心理平稳。而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严重时,不经过治疗无法自行恢复,症状还有可能逐渐恶化。
正常的抑郁情绪不应超过两周
精神病学规定,正常的抑郁情绪不应超过两周,若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则可以诊断为抑郁症。此外,抑郁症患者症状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变化,表现为晨重晚轻的变化规律。很多患者会出现晨起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过了下午3-4点,心境慢慢好转,到了傍晚,似乎感觉没有症状出现了,次日清晨再度陷入绝望当中。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人们常将“忧郁症”和抑郁症混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忧郁症”,只有抑郁症。所谓的“忧郁症”类似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抑郁情绪,是突发性的,受特定环境和事情的刺激,而突然出现心理崩溃,是短暂且具有一次性免疫力,也就是说这次你挺过去了,那么下次就不会被同样的事物所击溃。但是抑郁症则是一种长期生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产生的病症。
男人的“隐藏式抑郁症”
从表面数据看,抑郁症似乎经常被视为女性化疾病,但现实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男人被抑郁所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些男性抑郁症患者并不像女性患者一样以“绵羊型”退缩症状表现为主,而是“豺狼虎豹型”。虽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女性抑郁症患者约为男性的两倍,却已有不少精神医学专家分析,或许女性患者真的比男性多,但也可能是男人不愿承认、不愿出面求助,导致表面上的数字较少而已。
研究男人抑郁症多年的治疗师李尔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中提出,大约近7成男性抑郁症患者未被诊断出来,男人惯以其它行为掩饰,李尔称之为“隐藏式抑郁症”。非典型抑郁症状男性抑郁症和女性最大的不同在于,男人非常容易生气,经常以酒精、药物滥用掩盖抑郁情绪。除了易怒、酗酒、药瘾之外,有的人会以工作狂、一点小刺激就抓狂、摔东西、狂赌、冲动行为为特征,如开快车,这些症状表面上看是男子气概的表现,其实是患者以此使自己、家人或医生受到蒙蔽,更有甚者,许多家庭暴力问题也与抑郁症有关,潜在患者隐藏在社会各角落。
堆积出来的“闷烧锅效应”
一般女性比较愿意通过和好朋友聊天诉苦解郁,而男人即使聚众聊天,话题也多与工作、国家大事有关。累积久了,情绪堆在心底,形同“闷烧锅效应”。精神科专家指出,情绪闷烧到一定程度就得找出口宣泄,否则就会引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生理疾病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心脏血管等疾病,心理问题就是可能患上抑郁症,严重的会出现暴力倾向和精神异常。有一位先生,是别人眼中认为的好丈夫、好爸爸,全家人的开心果。有段时间,家人发现他变得不爱搞笑,不爱说话,而且失眠,开始以为他得了重感冒,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他喝了酒,情绪失控,大呼小叫说自己好累、想死,用头去撞墙、咬舌头,企图自杀时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住进了精神病房。经过诊断分析治疗,医生逐渐掌握病因:他平常有苦不说,自认是一家之主,应该顶住这片天。没想到会被钱难倒、债务纠纷连环扣,情况日渐恶化,无助又不敢求助,不想家人担忧,只好往内心压抑,本想借喝酒缓解,但到最后郁闷却如火山般爆发。
医生认为,男人受传统价值观束缚,被要求坚毅、强壮,扛起社会家庭责任,成就取向很高,总希望扮演保护者角色。别说找人倾吐了,即使身体发出警讯,胸闷、胃痛、失眠,也视若无睹,生怕被当成弱者、懦夫,有损颜面。
【Tips:】
男女抑郁的不同根源
1、对于男性来说,工作压力过大,更容易导致他们患上抑郁症;如果家庭生活妨碍了他们的工作和事业,容易导致他们患上抑郁症。
2、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觉得工作没有得到上司的赏识、或是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如果工作和事业耽误了她们对家庭的照顾,更容易让女性抑郁、苦恼。
良好家庭关系可防抑郁症
张女士最近特别关心抑郁症的问题。丈夫五六年前患了抑郁症,治疗之后没有明显的抑郁反应了,但整个人一直有些不振作。最近她发现11岁的儿子好像也有抑郁倾向:不爱说话、成绩好但很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敢展示自己、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张女士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儿子会如此没自信,是遗传了丈夫的抑郁症吗?
据研究显示,抑郁症遗传的概率为40%,但专家解释说,虽然抑郁症会遗传,但没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孩子和父母一般不会同时患上抑郁症。像张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需要心理医生诊断,才能确定是不是抑郁症。另外研究也发现,女孩受父母抑郁症影响,要比男孩大一些。家有女儿的抑郁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令我们不得不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孩子。目前还没有技术可以检测出,抑郁症究竟通过什么方式遗传,但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情况是,父母的抑郁症本身是因家庭关系不合而起,长期不和睦的气氛,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和抑郁有关的习惯――自卑、消极、很难高兴起来。
避免孩子遭受刺激而患抑郁症,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保护。尤其下面这些情况,是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的。比如,长期在孩子面前吵架、喜欢向孩子诉苦、经常给他讲一些悲观的想法。和谐乐观的家庭氛围,将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得抑郁症的可能也随之降低。
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
近日,武汉一名知名博导被患抑郁症的妻子用刀杀死在家中。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妻平日关系甚好,丈夫也知道妻子患有抑郁症,妻子有几次想自杀都被他解救了,没想到,最终他却被妻子杀害了……
中国每年有超过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属于高自杀率的国家,而抑郁症患者杀害至亲属于扩大性自杀。那么家人患抑郁症了,作为身边人,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留意信号。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分为核心症状、躯体症状、伴随症状。表现为――
情绪方面: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轻度时表现为闷闷不乐,无愉,凡事缺乏兴趣。严重的会悲观绝望,感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行为方面:大脑反应变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自我评价降低,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躯体症状: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经常失眠或睡眠过多,减退、月经紊乱、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但做相关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
如身边有人出现抑郁症征兆,赶紧就医。在药物或者心理干预的治疗下,抑郁症的治愈率非常高,这样也能避免不少家庭或者社会悲剧发生。但需要提醒的是,抑郁症患者情绪的突然戏剧性改善,有时给家人一个假象,其实可能是患者已决定通过并采用“自杀”这种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向亲人做一个最后的告别。
【Tips:】
抑郁症状自我调节
1、对自己宽厚,别为难自己,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2、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工作节奏,例如吃、喝、拉、撒、睡等生活中无法省略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