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机械环境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环境设计

第1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Web环境;机械设计;异地协同设计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机械设计与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特别是在机械异地协同设计中充分发挥了Internet技术的作用,为了促进机械设计的全面发展,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的异地协同设计得到了广泛地关注与积极地研究。

1 基于Web环境的协同设计

基于Web环境的协同设计主要是指来自于不同地点的设计小组展开协同设计,其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大量数据的传输与数据库的管理,此时的数据库为分布式。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小组而言,均可以利用Web以此掌握最新的设计数据,同时,设计小组的设计数据也可以通过数据库与服务器进行提交。各个设计小组通过数据库与服务器实现了连接,在此基础上,促进了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1]。

2 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

目前,科学技术有着较快地发展速度,网络的宽带得到了提高,网络的服务具有了丰富性与多元化,同时数据传输拥有了实时性与便捷性,在此背景下,设计中对先进的技术进行了积极的、全面的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会议等,进而实现了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平台的构建,此平台有效解决了关于数据传输、方位与修改等问题,并且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对于不同的机械设计而言,均满足了其协同设计的实际需求[2]。

2.1 设计结构

在Web环境下,机械设计系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C/S结构。该结构拥有Web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二者的交互连接介质为Internet。同时,它主要分为四层,分别为设计层、交互层、管理层和支持层,其中设计层主要是指用户的本地设计端;交互层主要是指Web页面;管理层主要是指设计项目的管理程序;支持层主要是指工程数据库和Web服务器。

2.2 设计流程

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其流程的基础为传统机械设计,并有效结合了Web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整个流程的改进、调试与控制。在Web环境下,设计模式中的关键性内容为设计任务,节点为设计组织者,主体为各个设计小组,同时每个设计人员为设计的操作者,也可以称之为执行者。

3 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的异地协同设计

3.1 关键技术

首先,数据库。现代机械设计时,主要利用了CAD系统从而实现了设计,其工作的本质为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的协同设计,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为网络工程数据库,主要是由于它实现了信息交换。同时,在Web页面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了表格与数据库,通过交互操作,数据库实现了对不同信息的读取,具体的信息有文本、图表、多媒体等。在此基础上,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具有了动态性与实时性[3]。

在Web环境下,网络数据库的构成主要有Web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等,第一部分属于用户界面,第二部分的功能为信息存储,第三部分的作用是连接前两部分。通常情况下,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二者间的连接,主要方案有CGI、NSAPI、ADO与Java等,同时此方案也符合网络数据库存取的需求。

网络工程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内容有两种,一种为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另一种为工程数据库设计,其内容与传统数据库系统具有一致性。在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下,网络工程数据库设计展开了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该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便捷性与高效性。工程数据库中的信息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动态的与静态的,两种信息所描述的内容,分别呈现着设计环境信息与设计对象信息。

其次,检验与处理。机械设计工作开展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约束和冲突,前者也可以称之为依赖关系或者制约关系,后者主要是指不同设计小组间或者不同功设计人员间对同一个设计对象而出现的不同设计需求。设计协同主要是对约束进行协调,对冲突进行处理。对于机械设计而言,约束是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设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对于设计活动而言,设计对象和设计时间二者的约束直接决定着设计工作的划分。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冲突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主要是由于不同设计小组与设计人员对设计资源的争斗而造成的,因此,此时的冲突也可以称之为资源冲突。

机械设计中的约束与冲突遍布于设计的整个过程,为了保证设计的高效性,要注重对二者的及时与有效处理,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为冲突问题的处理。在实际冲突处理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主要有规则、实例、人员与知识等,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的协调方法为规则协调与实例协调,而最为有效为人员的协调[4]。

对于冲突的协调,其策略主要有动态协调与静态协调,前者主要是指在冲突出现后,对冲突进行检测,此后,利用冲突协调的工具,对其进行处理。但处理结果不佳,则要借助人员协调的方法,以此实现冲突的有效协调。后者主要是指冲突未发生前,利用协调设计规划与共享的信息与知识等,保证设计的全面性与详细性,在此基础上,有效防止了冲突的出现。

最后,数据信息交换。机械设计中的数据信息交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点为设计小组间或者小组内部对各自设计数据的交换,另一点为设计与生产两个不同环节的数据交换。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标准性与规范性,国际上提出了STEP,它作为国际标准,对数据交换进行了定义的规定与机制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机械产品设计的数据实现了传输、存档与共享。但在机械设计的协同设计过程中,数据交换仍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设计各部分间存在冲突,通过网络工程数据库的作用,使数据交换得到了实现,该结构促进了网络工程数据库作用的发挥,使数据的管理与交换具有了便捷性。

3.2 实例运用

当前,在大型企业与大型设计中均应用着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的异地协调设计,此设计系统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文章以机床主轴变速箱为例,对其展开了设计,具体的设计内容为传动设计、箱体设计、零件设计与零件工艺设计,为了实现高效设计,利用三个设计小组展开了各项设计任务,各个设计小组借助数据库服务器共享了设计结果,在此基础上,小组间实现了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进而保证了设计的整体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利用了协调策略,对其中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处理,进而保证了异地协调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5]。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机械产品设计对先进的技术进行了应用,文章主要研究了基于Web环境的异地协同设计的结构、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实例运用。相信,机械产品设计的异地协同设计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赖朝安,孙延明,俞国燕,等.异地协同设计决策支持中心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2,1:5-7+18-1.

[2]刘向锋,胡荣,高志.基于Web环境的机械设计的异地协同设计[J].机械设计,2012,12:23-25.

[3]张倩茜,陈家新.基于Web的异地协同设计集成平台研究[J].矿山机械,2014,6:84-87.

第2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质环境;经济;和谐社会

0引言

中国的综合实力正在稳定提高,并且社会经济也处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有效促进了社会建设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但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项目增加就会造成自然地质资源被大量的使用和占用,而且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造成施工现场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这种情况就会使国家在地质环境破坏方面的治理资金投入量有所增加,造成国家财政部门的巨大压力,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非常不利。所以说,地质环境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在地理方面了,其也能够在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方面造成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就应该针对地理环境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两者的共通点,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地理环境的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

1地质环境经济学的内涵

地质环境也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地质环境就是说在岩石圈内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地质条件的总和。全部的环境条件都有双面性,地质环境也是如此,其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同时也能够对人们的生存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将地理环境通过经济学理念进行分开的话,就能够将对人们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地质环境因素称作地质资源环境,将对人们具有消极影响作用的地质环境因素称作地质灾害环境。进入就能够在经济学中将地质环境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地质资源环境经济学,另一种就是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地质环境经济学主要是针对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开发、使用、预防和治理之间的经济学联系进行分析。地质资源环境就是说地质环境中对人们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的地质景观和现象。比如说,因为地壳运动和地质条件变化产生的自然地质景观和现象,这些自然地质景观和现象对人们进行积极的影响,这些自然地质景观和现象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地球地理环境的认知,并从中不断发现地质变化的主要规律,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地质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分析目标就是人们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地质环境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使用、预防和治理之间的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地质灾害环境就是说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而出现的不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地质环境。比如说,火山爆发、地震、水土流失、地面坍塌等等。这些地质灾害会对人们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因此,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目标就是对各种严重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调查、预防和治理之间的经济学联系[1]。人们将地质环境经济学分成地质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地质灾害经济学两种。地质资源环境对于人们的发展进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都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学联系上就是对经济效益和分配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如说在对历史地质环境资产以及国家地理公园中的地质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对投资进行有效的调查、评价和报告,能够将历史地质环境资产以及国家地质公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再次的分配。地质灾害环境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其中的经济学联系就是对相关损失和责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如说,如果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的话,产生的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经济损失情况的主要负责部门的确定等等。在对地质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时候运用其他资源经济学已经存在的成果,对其中有用的内容进行借鉴,现阶段,在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下,地质资源环境经济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对该学科的研究进度非常缓慢,也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进行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其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

2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1地质灾害的预防阶段

依据调查成果实施对灾害体的监测,依据监测成果适时提出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时采取措施将灾害发生损失减到最少。所以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国家赋予政府的职能,是一种社会公益性工作[2]。

2.2地质灾害的治理阶段

多数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所引发,其威力之大是人类目前无法防治的。常通过预防、避让而使其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也有一些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目前人类又没有能力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3]。

3地质灾害与和谐社会

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法律法规非常健全,社会中个任何事物都是平等和公正的,并且社会中时时刻刻都弥漫着友爱的气息,并且治安也非常好,人们的生活也非常有序。想要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就应该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是人们在进行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时候对自然环境进行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也会不断地报复人类,这样就不能够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了。在处理任何自然的具体关系的过程中,应该用客观的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解和认知,其中包括,人类应该在进行任何活动的时候,将自然环境进行首要考虑,并对其进行保护,再就是自然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有时候就算人类不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其也会因为自身的因素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导致人与自然不能够和谐共处。所以,想要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就应该对人类的各种活动进行限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进行严重惩罚。再者就是人们应该针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预防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和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和谐社会[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应该将一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建立在破坏自然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这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在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时候,应该对自然的发展进行良好的调查和分析,防止各种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界中的不和谐因素。上文针对地质环境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阐述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对各种地质环境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们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而促进和谐社会更好、更快、更加文明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宇霖.环境经济学客观方面初探[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2011(04):189-191.

[2]李静云.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12(02):201-202.

[3]庄大昌,董明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05-206.

第3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2.3 文殊坊环境协调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第4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桥梁设计;环境;协调;美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情况下,在精神层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对人的“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建筑作为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单单是为方便人们出行而存在的建筑物了。目前,桥梁环境美学已经成为人们设计桥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桥梁环境美学包括桥梁本身以及与周围环境在内的总体美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桥梁的规划布置和设计结构形式,力求桥梁建筑与环境达到审美的要求。桥梁设计不仅体现在桥梁本身的协调,还应与环境相协调,体现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方面。在建筑桥梁之前,环境整体上感觉是比较平静寂寥的,但桥梁建筑之后,就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桥梁设计与环境相协调,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光彩。从长远的意义来看,桥梁建筑与环境协调的美学仍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人们应当在这方面继续创新研究。

二、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办法

1、融合法

在建筑桥梁时,将桥梁融入到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法是一个常用的方法,运用融合法,使桥梁与环境相呼应,为环境增添色彩。在设计桥梁的时候,注意桥梁本身桥高、跨度、泄洪孔等各部分比例的协调,桥梁本身从整体上看起来有一种和谐美,桥梁上部的结构也要具有强烈的韵律美,使桥梁成为山水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彻底融入在山水之中。

2、隐蔽法

隐蔽法主要是要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的本来面目,将桥梁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尽可能将桥梁隐藏在环境之中。隐蔽法在运用的时候有其局限性,只能运用在山区或是跨度较小的河道上。以中国古代建筑的石拱桥为例,在桥梁建设本身,与亭台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从远看来,只会注意到亭台楼阁,不会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桥梁本身。若是规格比较大的桥梁,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3、强调法

强调法就是要突出桥梁建筑,让桥梁建筑本身成为一道风景线,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强调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大的桥梁。因为比较大的桥梁本身就十分气势磅礴,自然而然就成为一道独立的风景线,这时候环境成为桥梁的陪衬。这时,在考虑桥梁设计方面,就应以桥梁本身为主,环境为辅,让桥梁建筑体现环境美,成为环境的主体。

三、桥梁建筑与环境协调的可行性建议

1、注重桥梁本身各部分的构造

桥梁本身各部分构造相协调,整体流畅,就会在视觉上给人以享受。因此,在设计桥梁时,要注重桥梁本身各部分间的协调,让人们在行走间也能有一种清晰明快的印象。只有当桥身的构造给人以美感的享受之时,才能体会出设计者在的设计桥梁时的巧妙构思,对桥梁建筑有一种理解和感悟,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感慨。

2、人工绿化

在现代桥梁建设方面,考虑到桥梁自身的因素,会将树木、绿地、鲜花等加入在桥梁建筑本身,从而改变桥梁的环境景观。在进行人工绿化时,要具有目的性,有目的地进行绿化,而不是说主要有绿地和鲜花就能使桥梁变得美观。要有目的、因地制宜地进行人工绿化景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的作用和功效。在对桥梁进行绿化的时候,要体现三方面的功能:第一,要具有美观的功能。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看到桥梁赏心悦目的景色,心情就可以变得愉悦,视野也会变得开阔。第二,便于交通安全。在设计绿化时,必须考虑到安全问题。桥梁建筑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便于人们的交通。在使用方面,安全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设计绿化因素的时候,要考虑到桥梁的实际情况,看看是应在桥梁中间设计绿化还是在两边进行绿化。第三,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绿化时,要考虑到原有的植被,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加强绿化,保持水土,调节气温,减少噪音。在进行绿化的时候,还应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从长远的目标考虑,体现现代桥梁建筑的特色。

3、注重桥梁附属结构设计

从已有的桥梁建筑来看,桥梁附属结构对桥梁的整体美观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桥梁的附属结构主要从桥头艺术、桥身结构等方面进行考虑。在桥头艺术处理方面,主要是运用一些比较精巧的石刻雕塑为主,我国古时候石桥的桥头通常是以狮子雕塑为主加以装饰,雕刻工艺精巧,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独特智慧以及巧妙的构思。在桥梁结构方面,主要是绘制一些美妙的图案。我国有名的赵州桥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桥身结构方面的设计十分精巧。赵州桥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其桥身上的双龙戏珠等图案活灵活现,向人们展现出一千三百多年前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我国大部分桥梁都是采用龙纹雕刻装饰结构立面,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学视觉效果。在栏杆方面除了考虑到安全因素之外,在造型上也应体现桥梁建筑美。

四、结束语

桥梁美学追求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桥梁设计方面的不断创新,人们对桥梁环境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桥梁环境美已经成为人们建筑桥梁时的崇高追求。对于现阶段一些桥梁设计方面不能与环境相协调的作品,设计者应从中找到设计的不足,反思桥梁建筑的意义,深入考虑如何将桥梁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给人一种美感,体现美学上的意义。设计者在设计桥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将环境因素列入桥梁设计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晓青.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美学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2,(5).

第5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1、发证机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

2、证书性质: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

3、考试内容:ICDA考试分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两部分,理论知识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技能测试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单独命题。

轻工设计师证书:

1、发证机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家具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共同推出;

2、证书性质: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3、报考条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从事设计工作满3年,或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均可报考;

第6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一、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采用“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逻辑分析思路。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由此,协作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也就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四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化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框架的构建

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出发,通过研究比较权威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结合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解读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1]

教学设计理论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以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设计,把它归为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者分析,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模式,把它归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点,很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见协作的重要性。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学习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1)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六部分组成——问题/案例/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3]

(2)武法提学习环境设计模型——WELED模型。[4]他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该模型的内容是首先定义学习领域,然后定义学习者特征,随后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循环设计。而后是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及系统开发。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柳素霞、武法提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2006)一文中,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过程,认为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包括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5]该论文通过分析学习活动支持要素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支持模型:组织环境、资源环境、策略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创建协作任务情境、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反思和修正。该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的思路,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度视角的多元化。其中,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的视角是最重要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心理学基础,情景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很大启发。文化基础则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协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的协作、交互、建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正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元理论的活动理论,应是协作学习研究的根本理论。同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其本质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因此,群体动力学理论必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7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路桥设计;交通环境;地域经济;协调

作为交通,其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项目及关键命脉,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与基础。严抓交通就是严抓经济,唯有交通得以发展,方可以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增大对交通方面的投入,也就是增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我国交通业得到大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应证了这条规律。我国想要保持发展势头,就应始终坚持发展交通为先的原则,从而对民众生活进行改善,为民众做好服务。

一、交通运输的内在特征

(一)交通运输的基础作用

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来讲,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不但能够促进沿途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同步提升,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因此,交通的运输体系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备杠杆功能。具体体现为运输成本的价格及运输线路的建设同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不但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供给基本的设施,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企业转换结构,例如:转换经济规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大交易范围及区域、增值土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等。

(二)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对于我国的经济运行来讲,交通运输是其重要条件,发展经济离不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增强我国人们生活品质及交通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例如:铁路修建到何处,那里的土地价格就会增长,社会与经济发展速率也会提高,从而促进一方地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的地铁线路开通后,沿途的房屋价格提升了20%左右。很多城市的发展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影响,交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同经济发展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交通环境同地域经济之间的关联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应平衡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运输的供给是根据国家确定的,运输的需求是根据市场及社会发展确定的。这样,就衍生了很多矛盾。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相反,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就会严重禁锢经济的发展,导致发展经济出现瓶颈情况。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应平衡好交通与经济间的关联,从而做到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对人们对经济及交通的需求进行满足。根据需求及供给一同确定的交通运输因素尽可以根据市场来平衡,我国也需要依据市场对运输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供给量,从而使供给与需求抵达平衡位置,从而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同时也符合人们对运输交通服务的需求。

(二)交通运输是扩张城市的动力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都同交通存在紧密的关联。例如:株洲、石家庄等都是因为京广铁路的途经而飞速发展起来的,以往,石家庄本是一个条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的区域,然而,因为交通的扩张促进其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当地很多企业优化与升级,正式因为铁路的因素促使一个省会城市的形成。同样,株洲也是如此,常言道“火车带来的城市”的株洲以往也是南方的一个偏远小镇,因为京广铁路的穿越,同时在此处有三大铁路进行教会,才造就了如今的株洲。因为交通的方便,位于株洲的市场变成了南方较大的批发市场。因此,交通的扩张导致城市范围及城市规模逐步增广,从而造成运输需求出现较大改变,这些都同交通的条件密不可分。良好的交通体系强而有力的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动力及能量。

三、对我国交通的运输条件进行分析

伴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首要事情,在当前的局势下,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同传统相比基础更加稳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同交通运输比仍存在不适应的区域,需要进行完善及改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网络运输的范围及数量较少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网络运输较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发展较不平衡。例如:在我国地区,仍存在很多地区没有完全通行铁路。我国存在200多个乡镇、600多个乡村没有建设工作,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网络运输的密度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村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道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很多仍为泥土、沙石等路面,从而严重禁锢了我国农村及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率。

(二)结构矛盾情况较为明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换,运输形式及运输方法间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缺少整体标准,导致许多资源出现浪费,很多地方运输严重紧缺。在整体运输层面,各类运输方法间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发展的体系,各类运输形式仍停留于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状态,在运输方法方面表现为整体工作效率较低、资金投入较多等情况。

四、有关政策性的建议

最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有了长远发展,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全面的区域,就像上文表述的那样,交通的运输总量较少,发展较落后,结构矛盾较明显等。所以,改进并完善整体交通运输网络,尽量改变运输交通的增加方法,推行交通运输合理配置及高效发展,是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

(一)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优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循环体系来讲,运输交通是具备拉动性及基础性的产业,其能够推动整体地域经济的飞速增长,从而充分发挥先导作用,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来讲具有杠杆功能,应首先进行发展。假如忽视交通运输的基础及先导性作用,一定会禁锢地域经济的增长,从而发生运输出现“瓶颈”,经济出现“扭曲”的情况。

(二)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

我国发展经济较大层面上是根据交通运输的带动产生的。发展交通运输应保证布局的合理性,规划的整体性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对各个类别的交通方法进行协调与应用,对运输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增强运输的管理能力,促使我国形成具有特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人们的出行与生活提供良好服务。

(三)增强交通运输工作效率,变革交通运输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逐步增大,大体上演变成公路与铁路为主,航空与海路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运输的增长形势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我国需要以战略角度对运输方法进行协调,从而确保运输效率的最优化,运输质量的最高化,减少资源投入,使各个运输模式间存在高效补充与理想衔接,从而满足我国民众的生活及出行需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通畅则经济增长,市场复兴。现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推动经济发展。所以,首先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是促进及拉动社会经济的高效方法,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第8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项目;损益;分析;思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成为官员和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2014年的头一个月,我国大部分区域雾霾频现,从各种媒体上频频传来我国多地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爆表”的消息。徐州市环保局1月中下旬多次大气污染黄色、橙色预警公告,显示我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就连冯小刚导演的2014年贺岁影片《私人定制》中也在调侃道:我们应该向大自然道歉。

建设项目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评价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把环境要素货币化,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也便于政府对环境问题进行决策。但是环境要素具有特殊性,目前没有市场价值可供参考,只能运用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将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影响货币化。对环境要素进行货币化并将其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正是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应该做的工作,它有利于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评价,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1]

为此,我国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在2003年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当中明确规定,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损益分析,将环境的影响货币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导则,环评法实施十多年来,环评报告当中的损益分析章节普遍尚未达到规定的要求。报告中大多是简单罗列一下环保措施及其投资,然后定性的陈述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定量分析,不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文总结了三种进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思路,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导则、手册指导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法)

我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环境评价工程师实用手则》中指出,理论上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分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在实际中有些步骤可以合并操作:第一步,筛选环境影响;第二步,量化环境影响;第三步,评估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第四步,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该方法与传统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相似,区别在于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考虑了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正负效益。环境影响的正效益主要表现为生活舒适度的改善,健康状况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等方面。环境影响的负效益则表现为相应的下降。在计算环境损益的经济价值方面,学界尚无统一的计算方法。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基于成本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比如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等;基于收益途径的方法,比如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基于市场调查途径的方法,比如条件价值评估法。[2]具体应用时需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假设计算出来的环境总效益现值为PVB环,环境总费用现值为PVC环。那么将其代入传统的工程经济分析公式:NPV=PVB-PVC+PVB环-PVC环。这时对项目的评价标准依然是NPV≥0。对于多方案比选的项目,则选择NPV值最大者。

2 指标计算法

指标计算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延伸。即先计算出反映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的环保费用类指标、污染损失类指标和环境效益类指标,再按完整的指标体系逐项进行计算, 然后运用环境经济损益静态分析和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全面衡量建设项目的环保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经济效益是否合理。[3]

上述指标中,年环境代价(Hd)、环境成本(Hb)、环境系数(Hx)为污染损失类指标。环境工程比例系数(Hz)为环保费用类指标。产值环境系数(Fg)为环境效益类指标。环境经济效益系数(Jx)为综合指标,是判断环境经济可行性的关键指标,一般要求该指标大于1,表示效益大于费用。对于其他的环境经济指标,可以参照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方法,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相比较,甚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以判断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各分项指标的优劣。

3 综合分析法(静态索洛方程法)

综合分析法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在对一个项目系统进行损失评估时,不再对其各方面价值进行分解(包括环境价值), 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构建环境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函数,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相关的计算公式。综合分析法不仅实用性强、计算方便, 而且利用该法能够构建恰当的包含环境因子的数学模型, 保持环境价值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冯俊,孙东川.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述评[J].财会通讯,2009(9):138-139.

[3]张金兰,张佑正.指标计算法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2):97-100.

第9篇:机械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资源;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07-02

随着因特网应用高速发展及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的普及推广,教育机构也积极地投入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阅览、协同办公、档案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将低成本的云计算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当今热门课题,研究设计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协作学习教学平台,对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云计算及协作学习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由google公司2006年提出的,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商业化产物,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分配的网络访问。该技术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产物,也是互联网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价值和功能,也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发挥到最佳状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各种应用呈现分子裂变式催生。需求即市场,分享成共赢,互利为原则的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云计算便显示其特殊的价值,也呈现出极大的市场需求,并显现出超乎想象的市场发展前景。如今,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云计算技术发展,互联网企业更是将云计算应用到最大化,无论是百度基于云计算的搜集分类,还是阿里巴巴基于云计算的需求类型汇总,抑或腾讯基于云计算的客户朋友互联需求与趋势,都能够通过云计算为企业提供最为有效的信息,推出及时有效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最具智能化的搜索和联系需求,让用户得到更为方便快捷的体验,更为商家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分析。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 Cloud Computing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Learning,CCSCL) 是指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教学的思想和手段,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地位平等,协作互助,增进情感,是传统web协作学习方式的扩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信息化网络背景下,学习和工作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对传统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颠覆,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协作学习能够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有助于合作学习和教育的人在虚拟的环境里更为自由的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做到方便快捷高效。

2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设计

目前各大公司,企业提供的云服务日益增多,选择性强,如亚马逊(Amazon)云,IBM蓝云、google云、商务阿里云、腾讯云等等。百会云平台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应用平台,它提供超过十几款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多数课程教学需求,通常免费或低廉价格。这些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且有着不同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和云计算技术,结合学习的环境和交互需要,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选择,而且操作相对简单,熟悉相关的步骤程序能够很快搭建其适宜的协作教学应用平台。且随着这个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所重视,投入的技术研发和设计不断增多,平台设计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

本文通过对百会云服务及应用软件的分析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协作学习等教育理论,设计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的平台模型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平台处于internet区域即云端,由百会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教学资源池和教学过程实施模块组成。教学资源池主要由教师负责管理,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后部署到云计算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实施模块完成基于协作学习辅助教学。该平台有使用者: 教师、学生和访客,访客指的是家长、匿名者等。模型主要使用的百会系统应用有日历、维基、项目、办公系统、聊聊,记事本。百会日历:制作教学进度表,教学事件提醒并可分享到指定人员和群组。百会维基:建立网站教学平台,教学案例,在线互动协作等。百会项目:实施模块化以项目主导任务驱动模式协作学习教学,嵌有论坛,博客等应用用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评价等。百会文件:用于安全存储教学资源,设置资源属性。百会聊聊:完成及时通信、组内讨论、文件互传等。百会办公系统:与微软Office功能相似,方便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编辑文档、数据管理,制作演示文稿等。该服务、软件充分研究教学实际,从教师和学生双项层面综合考虑,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地应用和操作,也为学生提供更加简单易用的操作,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境需要,以模块化应用和技术应用软件为支持,以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应用操作平台。该设计已经超越了常规教学的僵化单调,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立体式交互写作学习,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在任意时候向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各种学习都可以在教师的掌控之下,且各种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3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的具体实现

运用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可以制作教学网站,资源共享,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3.1背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职业院校为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课,教学任务重,课时短,结构较复杂、内容较多、理论抽象、实训操作枯燥。通过问卷调查等发现,少数新生在高中阶段有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QQ等经历,具备运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平台进行了优化,教学知识组织成”模块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体系,使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协作学习辅助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虚拟课堂,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应用基础,很多学生能够数量操作智能手机,电脑操作也非常熟练,尤其是对各种智能化设备能够快速上路,迅速掌握企业操作应用模式。

3.2教学资源池

教师和学生注册为百会用户或与百会签约的第三方账号QQ号、新浪微博、百度用户,通过百会登录接口,进行合法身份验证后即可享受快捷而丰富的云服务。注册非常简单,而且不用再另行设立账号,大学生都有不止一个常用QQ号,每天都在刷微博,很多学生拥有百度账号。且注册登录非常简单,学生易学易用,没有技术和操作上的障碍, 确保师生能够迅速入门。

教师在百会日历上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计划、课程模块、项目学习进度等提醒事件,利用百会维基快速制作课程网站,上传相关电子教案、图片、视频、教学案例等到百会文件系统,同时可以设置相应的共享、读写属性、群组访问权限等,完成教学资源的云部署,形成资源池。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师来说也是易如反掌,轻车熟路,不仅能够快速适应平台操作,而且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且对资源进行更好的优化。学生登录后可以根据分配的任务浏览资源池如计算机文化教学网站、已有的共享资源查找所需资料,也可以上传私人资料,将作品、学习心得等存储在平台上分享。随着教学进行深入,教学资源池不断充实更新完善,共享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就是有着如此大的优势,每个人都在享受网络资源,也在不断地向网络池中注入更多的资源,将这汪池水越蓄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和分享。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就是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帮助每个教师充实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选择资源。

3.3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是指教师、学习小组、学生个人在创设的云计算协作学习环境中,利用资源池进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具体实践是这样的,登录百会系统,教师根据百会日历上的教学计划及事件提醒,确定课程学习模块及项目内容并在教学网站上,利用百会项目分解教学项目成多个任务,规划进度,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及有关规则利用百会聊聊合理建立群组,依小组内成员学习情况,分配任务选择相应资源和工具开展组内协作学习,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自我评价在百会项目blog 上,任务完成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各组之间互相投票评选优秀作品,到百会维基,再次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审阅、反馈评价。另外,可以设立“明星”奖项,将优秀作品的作者评为“明星”,激励其他学习者争取更好成绩。协作学习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各组之间应进行必要的交互、考核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在过程实施中,协作学习是最重要的模块,具体流程图见图2。 这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应用中需要做到灵活组织、合理操作,确保高效率、实效性。

4 结束语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具有高度灵活、拓展性强、协同创新等特点,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教育创新越来越突出,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协作教学平台将会更加丰富,内容也将更为完善。同时,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会不断提升熟练应用程度,并在这个平台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创新和发展。由于本文是在特定云计算平台上进行的教学探讨,有些局限性,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黎.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霍丽荣,于淼,高义栋. 云计算支持的群体协作学习环境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10(5):77-80.

[3] 杨艳艳,黄纯国,钟柏昌. 基于云计算探析云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