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在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以及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小红去逛商场,买了一件T恤花了68元,买了一条裤子74元,还剩下126元没花完,思考:小红一共有多少钱?(2)小明去逛商场,买了一件T恤花了74元,买了一条裤子68元,还剩下126元没花完,思考:小明一共有多少钱?
引导学生对上述的两个情境列出式子进行对比,并思考:68+74+126与74+68+126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并顺势将加法交换律引入课堂之中。在这样熟悉的情境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应用意识,而且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二、组织实践活动
在小学阶段组织实践活动是课改基本理念所倡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数感的形成打下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组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点之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我班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行统计,并制作成扇形图,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要从行动上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以促使数学学科价值最大化实现。
关键词 内初班语言关;数学学习;问题和策略
内初班学生来自新疆南部地区,而且是维吾尔族,孩子们是说着自己的本族语言长大的,直到上了内初班才有机会系统的学习汉语,同时长期受自身母语的表达习惯以及当地教育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诸多的困惑,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讲的知识、说的话,似懂非懂,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就如何提高内初班的数学学习能力,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先过语言关,把数学课像语文课一样进行
学生自七年级新学期入校以来,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音不准、字意不理解、表达不准确,从而造成书写、叙述混乱,条理性不规范,数学逻辑性较差,因此先把数学课像语文课一样进行,学习数学,必须先过语言关,包括字词发音和术语的含义,让学生充分注重整体文字的理解,如学生读完一道题目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话中含有哪些概念,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同时让学生重复念出现的概念和术语,教师随机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及练习。又如:在做文字题时,让学生先自读理解,老师只讲新出现的学生不懂的数学术语,学生充当主体地位,教师最后点评。这样,学生基本上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虽然速度稍显缓慢且数学知识拓展应用暂时不到位,但对学生发音、识字和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二、精心备课,分解知识点,确立课堂教学线索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备课的充分与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备课是为了确定课堂教学线索,而课堂教学线索,指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按某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线状设计,数学本身便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严谨性的学科,因此先过语言关,再过数学知识应用关,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把大纲规定的一课时,设计成两课时或更多的课时,将某部分知识安排在不同课时,两次以上的研究它,这样的编排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更好的适应了内初班的数学教学。
做为老师心里要装着学生,不能心急,确定课堂教学线索尤为重要,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安排课时,这一点对保证提高内初班的数学成绩尤为重要,特别是七年级上学期,老师的语速要放慢,课容量要减少,规定的两课时可安排成四课时,对某些重要的、难理解的内容可按1:3的课时扩充。
实践证明,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课时由慢变快,最后基本上能与本地班的讲课方式一样,进入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进度除某些章节外(不等式、实数)完全与本地班相同。
三、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兴趣贯穿始终
数学教学工作,关键和中心问题就在于促成学生的心理积极作用的发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全部身心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数学教学才能有效。为此,我除了精心备课,做好教学上的承上启下工作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可从语调,态度上的改变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无论回答的对错,都要给予鼓励、表扬,如对回答准确的说:“你真棒!”、“你真优秀!”“你很努力,汉语水平提高了。”等鼓励的语言。还要创造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跃跃欲试,可有效的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过渡好各知识点的衔接,学习上开了窍,他们对数学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初班的数学教师在“教”的兴趣上多下功夫,同时认认真真地做好知识点的“过渡”工作,营造问题情境,便可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习指导,提前预习,认真改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不良习惯既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会阻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重视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是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自己阅读书本的过程,为提高汉语水平,每个人需准备一本《新华字典》。要求每上新课前要预习,给不认识的字标音,通过阅读内容,将重点概念,定理画出来,使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算的习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讲解,引导他们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悉心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节,积极主动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提高了学生的汉语水平。最后是“每错必改”,每天的作业有错及时改,做到天天清,周周清,学生的成绩自然上升。
五、注重练习,让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的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六、对于学生的作业批改,要有定期的作业讲评
批改作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了解学生自己的原意和思路,要看清全部作业内容,然后动手批改,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要求学生自己及时纠正。同时要注意学生作业的质和量两方面的情况,除了在作业本上认真批改之外,还应对全班学生作出错情统计,并抓住若干典型记下来,为下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和具体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可靠的依据。在作出批改后,要有比较公正的评价,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又要肯定优点,鼓励前进,特别是要对差生的点滴进步及时指出,积极鼓励他们的上进心。
教师在批改中,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作业中错题统计数字和典型事例。到一定阶段,要在班上讲评,总结一个阶段的作业情况,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表扬作业优秀的典型和进步显著的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要师生共同总结,先解决好全班性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在全班总结和典型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业再做自我分析,或者采取小组同学之间共同评议研究的方法,相互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七、及时估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教学反思,备课时做到前瞻性
做为内初班学生的数学老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耐心倾听,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反思中记好教学日记和学生活动记录,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记录,并与本地班的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在备课时做到前瞻性,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方式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都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往往是第二天备好的课还需要进行修改。
关键词:问题 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问题及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1.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认识主题想要弄清楚或者力图说明的对象,也就是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表明主题对所关注对象的“无知”,但仅仅这种“无知”还够不成问题,只有当它被主体所自觉,进入思维活动,即当主体意识到了无知也就是以思维的方式积极反映矛盾时,才会有问题产生。
2.提出数学问题
涉及到数学概念或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则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重点要求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提出问题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
3.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李政道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是数学前进的杠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形形的数学问题被发现、被提出、被解决的过程。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悍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故“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数学问题对每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待到学生作业或考试时,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下列三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观
教师明知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塌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的放弃了培养,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2.教师主演观
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必定参差不齐,其涉及面必定广泛,面对这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教师教学必然不能按照给定方案“顺利”进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还有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怕学生给教师出难题,怕浪费时间等等。
3.错误评价观
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问题由谁提出,以谁为主,决定于教师的教学主体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问题最有价值的提出方式是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结晶。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远远大于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是问题的主人,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他就能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模型,就有积极性分析、尝试、猜想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出探索的欲望、激情和认知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还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三、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质疑问难的机会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开放时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63-01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力。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他们不愿动脑筋做数学题。曾有老师观察过他们每天做作业的顺序,先写语文,然后是英语,最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做数学。这种情况与教师的严厉程度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怕动脑筋。长此以往,若文科作业量大就会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这就要师生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愿意做你的作业。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感情。这种深厚的师生感情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听你传授知识,跟着你的思维积极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比如我在提问一些简单问题时,往往会让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优先回答。他们在正确回答后,心里就对学习多了一份自信。在课堂的巡视中,一些平时胆小怕问的学生,我指出他们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再引导他们做出正确解答,或在他们眉头深锁时发现他们的疑难之处进行适当的启发,结果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超出往常的学习热情。学生往往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而充满感情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必将取得良好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刚工作时,我常常搜集一些题目,先讲几道例题,然后让他们模仿。自认为这样学生接受效果应该好,但这种学生不思考机械模仿的做法,在考试的检验中证明并不妥当,最常见的表现是题目只做了一点变化,学生就做不出来了。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应精心安排问题,尽可能多让学生思考。如果一味老师灌输,学生少有思考机会,那他们就少有成功的体验。数学比较枯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困扰着很多教师。回想自己在做学生时,对数学的兴趣就在于征服一道道难题时内心的兴奋和成就感。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有这种体验成功喜悦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就要教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层次的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限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及能力有限,应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学生能自主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学生不能探求的情况下,用事先设计好的过渡性的问题启发,打开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会出现各种解答方法,这就要教者的思路高于学生思路,尽可能考虑全面,对课堂出现的突发状况也能冷静处理。总之,教与学应该是一个协调进行的双边活动,促使学生积极高效的学习。教师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课堂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反馈交流信息的机会。通过讨论,能起到知识矫正和知识互补的作用,分组讨论回答正确时一组人都受到了表扬。这种方法若应用适当,收放得当,能扩大提问的面,促进学生思考,受阻的思维可能因其他人的一句话受到启发,豁然开朗。从而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使更多学生有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品尝出从学习中得到的快乐。
1揭示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应积极引导学生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规律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概括能力。
如本人在高三复习中,选用这样一道例题:
例1.已知方程2sin2x-cosx-a=0有实根,求参数a范围。
大部分同学都能用下面的方法去解。
解法1:令u=cosx,u∈[-1,1]原方程可化为2u2+u+a-2=0
u=,得-1≤≤1或-1≤≤1,解得-1≤a≤
以上的方法,用到的是换元法将三角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那么还有其它方法吗?组织学生讨论,又得出了两种解法。
解法2:令t=cosx,t∈[-1,1],原方程转化为a=-2t2-t+2,问题就变成了求函数的值域,易求:-1≤a≤
解法3:原方程化为a=-2t2-t+2(t∈[-1,1]),令y=a,问题变为直线y=a与抛物线y=-2t2-t+2,t∈[-1,1]相交,求a的取值范围,再利用数形结合法,易求-1≤a≤
做完后,教师及时评价、总结、提炼:三种解法,解法二、解法三显然比解法一要简捷得多,原因是运用了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由于突出了对解题规律的总结,提炼数学思想,使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灵活运用“正反双向思维”的方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除学生熟悉的反证法、倒推法等外,适时渗透逆向思维,对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能力是有益的。
例2.已知f(x)=ax5+bx3+cx-7是奇函数,且f(3)=14,求f(-3)。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但不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总想先求出a、b、c,然后再求f(-3),事实上,可启发学生整体求得a・(3)5+b・33+c・3=21
熟悉掌握逆向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遇正难则反的思维习惯,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题能力。
3正确处理和掌握“通法与巧法”的关系
熟悉掌握逆向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遇正难则
方法,这种方法以基础知识为依据,以基本方法为技能,它的解法思想合乎一般的思维规律。
巧法,着眼于提高,巧法的灵魂在于“巧”,即在于它整体地把握问题,灵活地运用双基,巧妙地使用条件,是抽象、概括、发散、合情推理的产物。
例3.求数列an=-2n2+29n+3(n∈N) 中的最大项。
这类问题的通法是设第n项最大,则an≥an+l且an≥an-l,通过解不等式组从而得出n的值。
通过分析,an=-2n2+29n+3可看成是an关于n的函数。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大值的方法,也可求出n的值。
但巧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巧法中有不少不属于学习内容的主体,更看不少一般学生不易掌握的,运用的面相对过窄,影响面小,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通法,兼顾巧法。
4加强解题思路分析的训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分析和展示解题途径的寻找过程。
因此,教师在寻求解题思路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分析,如何判断和推理,怎样选择方法,怎样解决问题,注意展现:①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使教师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过渡到科学的思维架起桥梁,变传授过程为发现过程;②尝试探索发现过程,把失败过程和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从反思中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这在发展思维能力上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进步。
例4.求证:正四棱锥底面上任意一点到侧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分析:试作出P点到四侧面的距离,但是,因P点的任意性,P到各侧面的距离无法确定,在位置关系上无规律,探索失败。
假若强行作出,但每一个距离的长度均无从计算,因无法将它和棱锥、底面的边长、侧棱长、斜高已有的定值联系起来,又一次探索失败。
此时,师生在共同沉思中提出问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若将原命题降维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命题?如何证明?能否从解法中获得启示呢?至此,学生容易走上“成功”之路,连结P
点到各顶点的连线,把原棱锥分成以P为顶点,以各侧面为底面的四个小三棱锥,且这些棱锥的高分别是P点到各侧面的距离,又因为正四棱锥各侧面的面积相等,设为s,利用等积法,易得V1+V2+V3+V4=(d1+d2+d3+d4)・S=V
dl+d2+d3+d4=(定值)
由于充分展示了方法的搜寻过程,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在碰壁后就得想办法绕开这堵墙”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创造思维成果的舞台。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数学课上,有必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言权,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把话说得准确、完整、有条理,力求语言规范化。这样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学生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要学生产生思维,就要让学生有求知欲。每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尽量想法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求知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促进思维的发展。新课前,我常从设置疑问入手,设置一个新颖奇特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进入新知探求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一起探讨、研究。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和巩固学生思维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解题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最常见且十分有效的思想方法之一,尤其是在高中数学,如在不等式、函数、集合、立体几何、线性规划等诸多问题中均有所涉及和应用,通过对数形的合理转化,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生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本质,获取解题捷径,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的现状
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具有形象、间接、快速、直观等优势,故备受师生青睐,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往往因其简洁性而忽视深入思考,因其直观性而忽视精确计算,因其快速性而忽视严密考虑等,致使理解数学问题时较浅显、片面,转化途径不当,影响应用效果。概括地讲,主要存在思维片面、主观臆断、草率画图、选择不当、等非等价等应用误区。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合理重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参与等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强化图形精确性、完整性、等价性意识,以此灵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注重化数为形
化数为形是指将三角问题或代数问题合理地转化为几何问题,通常借助画设辅助图形、图像法等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如集合、不等式、三角面积等。
2.掌握化形为数
化形为数是指将几何问题合理地转化为代数或三角问题,以此间接解决原有问题,其中代数法、解析法、三角法等较常见。
以“在等腰直角ABC中(如图2所示),M为AC中点,过直角顶点C作CDBM交于点D,而CD的延长线交AB于点E,求证∠AME=∠CMB”一题为例。针对该类几何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借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相关结论予以简化计算,只是在思维逻辑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因此在将其化形为数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设3.善于数形兼顾
所谓的数形兼顾是指交互应用数形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即含有化数为形,也涉及化形为数,如图示法、体积法、面积法等。
利用图示法解决部分数学问题,如这样一道题目:“高三十四班有45名学生,要求每人至少参与一个兴趣小组,其中数、理、化小组的参与人数分别为28、25、15,同时参加理、化兴趣小组的7人,同时参加数、理兴趣小组的人数为8人,同时参加数、化兴趣小组的有6人,请问同时参与数、理、化三个小组的有多少人?”此时可借助韦恩图法将其表示出来,如图4所示,A、B、C三圆的公共区域为同时参加数理化三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可用n表示,即n(A)+n(B)+n(C)-n(A∩B)-n(A∩C)-n(B∩C)+n(A∩B∩C)=48,带入数值可知28+25+15-8-6-7+n(A∩B∩C)=48,由此得知人数为1人。
此外面积法、体积法等数形结合方法也常用于解决非面积、非体积等数学问题,具体用法应视情况而定。概括地讲,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均有助于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把握问题本质,快速解决问题。
总之,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优点是有目共睹的,其应用效果和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为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意识,力争做到见数思图,学会互相转化,以此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水平。
参考文献:
[1]姚爱梅.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有效应用[J].教学研究,2012(12).
[2]胡顺添.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学周刊,2011(20).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主动、自觉、独立地学习,它与被动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其要求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学习,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正确理解初中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封闭学习,更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自主学习是相对的,绝对自主的学习是较少的。在校学生有很多方面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决定,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引路人,即在自主学习开始时,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2)教师是解惑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理解,在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3)给予学生肯定,也就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知道自己的对与错,给自己以后的学习增添信心。
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适当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很抽象,逻辑性很强,有的很难以理解,教师要对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不可以,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处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放矢。
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如观察的习惯、数学阅读的习惯、数学思考的习惯、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习惯等都是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如每次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都带领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仔细分析题目的信息,认真思考,直到学生明白该题讲的是什么,要求我们求什么,量与量之间有何关系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学知识有区别地进行课堂设计
1.知识的引入
数学知识本来枯燥无味,多数学生因此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更别提自主学习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常常会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如在学习长方形的性质时,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去比较、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感到有趣,学起来也轻松得多。
2.对重难点的突破
对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做到:第一,教师的讲解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抓住重难点;第二,对于数学来说,最好讲练结合,抓住学生易出错的关键点;第三,数学内容联系较强,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否则,后面的知识将无法学习。
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且应达到什么程度。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后,在学习矩形时,我让学生根据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从定义、形状、性质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尤其是多数学生在确定矩形性质的学习目标里体现了从边、角、对角线、面积等方面进行学习,分得很细。
2.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在自主学习培养的刚开始阶段,学生还不适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此时,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长一些,可以随着学生习惯的养成相对缩短时间。
(2)在自主学习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要适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初始阶段,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有的同学看数学书比看小说还快,看完后,也不知重点讲什么,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阶段,教师可带学生一起看书,教授学生研究教材的方法。如:概念应该怎样分析,怎样应用;一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要想用这个定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课本中的例题用到哪些知识点,这些在教学中都很重要。等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时,教师只须告诉学生本节课达到的目标、重难点即可。
(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指导、督促,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的及时给予鼓励,增加自主学习的信心。
(4)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精心设计,既能完成本课目标,又能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设计跨度太大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看成预习,看成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应该把自主学习看成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才能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关键字】小学数学;阅读;综合能力
说到阅读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想到文科教学,总想起那些经典名著等,殊不知在数学教学中也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实践教学证明,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还可以在阅读中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科学有效地阅读,这是小学阶段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然,数学学科阅读与文科阅读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严谨性,需要学生认真体会,仔细辨别.对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一、抓实阅读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积极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本身可以积极探索阅读教学课堂的新模式,让学生从行为上习惯数学阅读,自觉主动地进行数学阅读.教师不仅仅有效引导他们阅读有关数学素材,还可以让他们回归教材,对数学概念、性质等抽象的数学内容反复咀嚼,仔细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多教师发现在实施阅读教学环节时,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题目进行阅读及分析,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后立马终止了阅读行为,但是教师对阅读的质量进行检查时,很多学生说不出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抓不住阅读素材中的本质问题.因此,抓实阅读教学环节,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体会,理解阅读素材中的核心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留出阅读时间,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入手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一,根据阅读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比如,对于一般性了解的内容,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于数学概念、性质等,可以让他们默读,不仅提高阅读的准确性,还可以将句中的知识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理解.
第二,标记强调,区分记忆.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在需要阅读的地方进行标记,做到阅读过程中强化理解.
第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数学学科中的思考,一般都以阅读为前提,引导他们充分阅读、主动思考,充分感知阅读素材,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在阅读中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其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原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突出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环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数W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数学阅读的思想理念,教会学生用“看能力”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从而得到升华之后的知识.
二、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解题的前提首先是阅读,引导他们认真阅读题目表述的内容,阅读中抓住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善于抓住解题的突破口,这些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阅读.但在平时的测验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的解答往往不太理想,甚至对于题目中的条件不能准确把握,还有一些概念、性质记得很熟,但应用起来错误率非常高.这是为什么呢?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大多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却很少会想他是否真的读“懂”了题目.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目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读出题目真正的含义,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读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在练习课时,我会让学生先默读题目或齐读题目,再对题目进行分析.问问自己,题目中要求干什么?再针对要求进行解答.遇到解决问题时,更要注重阅读,找出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及暂时不需要的信息,加以区别分析,从而选取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有时还会让学生“说题”――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说题”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三、将课内阅读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