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须,强化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须。只有把图书馆的职能、作用认识到位了,才能推动其建设和引领其发展,才能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化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外化与内化的互动统一。
一、校园文化在职校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统一,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共同凝练而成的价值追求。它体现在院校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1.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教育从本质上是育人,是帮助人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文化传递。而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而更多地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信心度。2.角色引导,强化对社会认识。校园文化的化人#作用,在职业院校中,更以其特殊的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的作用,而让学生增加对与此有关的一切文化引领、职业引领、就业引领的归属感,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教育个体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首先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啊目标。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人文与开放是校园文化的两大特征。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图书馆作为一个拥有知识和多种辅助教学与学习手段的师生读书和生活的小社会,天然的具有人文价值和开放特色。在这里,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都可以尽可能的予以实现。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职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古圣先贤进行对话、交流,可以对现代高科技进行学习、运用;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实现心灵的交汇、碰撞。2.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办学质量的主要场所。如果说教与学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主要载体。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相关知识技能,特别是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于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报刊、硬软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对于学生、教师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3.图书馆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基地。职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永远是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课堂这一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需要课外丰富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以补充、扩充。而图书馆丰富的精神食粮无疑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价值启迪,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会做人的道理、学到精深的知识,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是细致入微的。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78-02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医学院校本科学制一般是5年,因其存在2年的见习、实习等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阶段,实习点多且分散,很难集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难以形成就业讨论的良好氛围,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其独特性、分散性、难以协调性等因素,做好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新生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就业、考研还是出国,往往需要通过大学几年的准备和努力,不是等到毕业时才突然决定的。如果不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高校辅导员目前一般都持有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并能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因此,辅导员可以有效地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状况、就业心态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其量身制作合适的职业生涯指导,如,一年级学生重点树立职业理想,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方面基础教育,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查找不足,有意识的加强训练;三年级开展职业专业教育,职业定向指导,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四年级是医学院校学生见习阶段,学生集中在各附属医院见习,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开展就业形势宣传、就业面试技巧培训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五年级是医学院校学生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在省内外各实习医院,人员分散难于集中,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电话、飞信、qq等方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服务。这几个阶段,融会贯通,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影响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上到国家政策、职业工种,下到父母意见、城市位置等。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一般是从事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但因为医护人员的相对饱和、学历限制等各种原因,除考研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医学生本科毕业在省市级公立医疗领域就业的人员较少,有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需要到省市级私立医疗领域、县级、镇级或社区级医疗机构工作。在目前形势下,辅导员需要教育学生明确专业非职业,医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日常的社交活动,多方位拓展就业范围和就业领域,指导医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估,确立就业方向和目标。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和时代要求,引导医学生做好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医学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的思想准备,如适应医学院校学生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实现医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受不同地域风俗人情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家长不希望子女就业单位离自己太远,甚至希望子女能与自己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单位就业,方便相互之间的照顾,家长的这些思维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择业观,很多毕业生往往在自己满意的城市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准备签约,因为家长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导致错失最佳就业选择。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纠正家长就业观念,多放手,尊重学生的就业主体地位,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考虑,做出正确选择。
三、全方位收集反馈毕业生就业信息
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往往医护专业的用人需求和供求关系不对称,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业信息收集反馈相对比较便捷,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也日益加强,学生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校友的力量,通过各种网络化、人脉资源信息渠道,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上就业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辅导员需要及时指导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信息的梳理,从中初步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几个岗位,并鼓励医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便于更直观的掌握用人单位的运营状况、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详细信息。毕业生在实习考察中还可以增加阅历,对考察单位作对比,进一步明确自己内心需求,做出更明智的就业选择。学生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友传帮带的作用,与往届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将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向毕业生进行交流,介绍校友与在校生直接沟通,交流就业信息和就业感悟体会,给毕业生提供更加直接的就业信息参考。
四、跟踪毕业生就业求职全过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用人需求和求职需求的信息相对称,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很多盲从性,尤其就业考察环节是毕业生最后是否成功就业的关键,毕业生面对形形的医疗机构,由于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单位的深入了解,容易感到迷茫,自己很难做出判断,在犹豫不决时,很容易错失最佳就业机会。因此,辅导员要跟踪毕业生求职的全过程,事前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单位信息了解,掌握求职技巧,轻松应对面试;事后耐心听取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考察意见,及时帮助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毕业生分析其中的利弊,指导毕业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五、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现在的医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而医学院校中女生群体人数多,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抗挫折能力差。而医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因资历低,医疗资源竞争激烈,如果自己不积极争取,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级简单事物的处理工作,涉及专业核心的工作相对较少,有些会受到带教老师、护士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患者的质疑,这些挫折都是很难避免。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对医学生的就业和成才至关重要。学生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增加挫折教育,磨练学生意志,教育学生遇到挫折,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人与事,鼓励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努力争取寻找就业机会,克服一切困难成功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六、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掌握用人单位需求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就业,因此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对高校推动学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安排专人和用人单位对接,就业年级辅导员是最合适的人选,学生辅导员充分利用就业招聘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了解目前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有重点的推荐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和成功就业的学生做讲座,面对面交流,掌握应聘的方法和技巧,明白用人单位需要什么类型的毕业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在不断求职中积累经验,辅导员定期汇总就业信息和就业情况,掌握就业动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课余时间去医学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实践结束后,上交实践报告,并对实践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早接触社会,提早与用人单位对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效促进就业。
七、强化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积极推动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由于高层次医疗机构对人才层次的高要求,致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毕业的首选是考研,而且逐渐出现了“二战”、“三战”的专职考研队伍,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作再多的就业推荐,学生也会无动于衷,直接影响每年的实际就业情况,长此以往导致人才不能尽其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对于坚定考研、实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重点做考研指导,如学校选择、初试复习和复试面试技巧等;对于考研失利、不考研和考研心态不坚定的学生,需要指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边工作边考研观念,激发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变被动的信息化教育为学生主动需求,强化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层次和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静.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2).
[2]亚森艾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7,(8).
摘要:通过对焊接专业开展职业培训以及专业建设过程的实践,提出了高职学院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在整个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结合职业培训进行专业建设的可行性与具体措施,阐明了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在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职业培训;专业建设;高职教育;焊接专业
在新时期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都具有两大职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侧重在校学生,而职业培训是把教学触角延伸至企业。建立正确的培训和考试质量保证体系,拓展职业培训,扩大职业培训的力度,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品牌、档次和信誉的最佳方式[1]。同时开展职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体现,是与企业接轨的最佳途径之一。如何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加强专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程度有待加强。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市场的导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焊接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建设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引擎。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调研,通过社会调研、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细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明确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形成专业职业行动领域将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促进专业发展的关键。
2.教学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虽然不再是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主导”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实施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但是专业知识的更新程度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直接将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因此,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将是专业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教师专业业务能力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尽快使自己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新时代的要求。然而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水平上,只是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力承担知识更新的任务,缺乏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教师参与生产、开展科技服务与开发活动提供方便,这既加强了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也提供了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二、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的同时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这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学校通过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与企业培训的对接,推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2]。
1.开展职业培训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完善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硬件设施,还完善了钢材、焊材从采购、入库到领用、回收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制度,使管理水平达到企业级的水平,这样一方面能更加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建设水平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或近期生产技术发展的装备水平相匹配。目前本专业已基本建成省级“焊接技术实训基地”,拥有逆变式各类焊机、焊接机器人、激光焊机、真空电子束焊机、微束等离子弧焊机、数控火焰切割机等先进的焊接设备,同时可培训从最基本的焊接操作工到先进焊接设备操作、编程、维护的高级技师。
焊接实训基地自建设至今已经实现基地资源共享,通过与常州大学城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对大量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并通过学生下厂实习及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好的工程项目经验,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2.开展职业培训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是校企双方共同的需求,是形成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只要双方通过共享方式,建立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才会达到双赢目的[3]。通过建立正确的培训和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职业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确实有效地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及工人技术水平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推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同时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设置专业教学方向,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把企业需要的各种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按企业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教学。
3.开展职业培训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围绕特种设备产业,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脉搏,依托行业优势,依托专业实训基地,坚持服务于企业的办学宗旨,定位培养目标,以此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展社会培训能够增加技术交流和对外合作,有效地落实“工学结合”,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焊接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同时,也同国际行业组织和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把一些管理、培训和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4.开展社会培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智力资源,师资结构的合理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所以做好师资队伍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增加生产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对指导教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加强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本专业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派专业教师去企业参观实习,并根据教学需要派遣部分教师去德国参加国际焊工指导教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增强,专业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三、结语
焊接专业几年来的专业建设经验告诉我们,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社会培训,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能不断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加快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使我们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同时社会培训能够加强了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开展职业培训,能够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能够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环境、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和理念上与企业接轨,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按企业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教学,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玲,周望高.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探讨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1):108-
109.
[2] 王友明.职业培训是拓宽高职院校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J].继续教育研究,2005,(3):52-53.
关键词:政校企合作;顶层设计;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28-02
一、校企合作艰难不前的主要原因
1.高职院校“魅力”不够,难以成为“意中人”。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力仍然较弱,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设备陈旧、专业核心实践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从当前人才供求市场情况看,就业状况仍处于买方市场,用人成本较低,企业有较多的挑选余地。再次,受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弱等问题的制约,不能满足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相关需求。总之当前高职院校自身“魅力”不够强,难以成为企业的“意中人”。
2.企业顾虑重重,不愿成为“追求者”。首先,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然而高职院校作为事业性教育单位,为企业提供直接经济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企业出于追求经济的本性,使得校企合作中企业天生动力不足。其次,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成本较高。在校企合作,特别是工科类专业,设备场地等投入性高,还要在实习时以挑选师傅带徒弟等相关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投入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再次,校企合作中企业承担风险也较大。一方面由于学生生产经验少、不熟悉操作规程,难以保证产品质量,还易发生工伤事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难度;再者学生的跳槽现象普遍,稳定性差。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现实让不少企业觉得校企合作是个“负担”,使其不愿主动成为“追求者”。
3.政府定位不准,没有发挥主体责任。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的高效运行,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有效干预,因此搞好校企合作同样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力主导,需要国家财政等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发挥主体责任,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分别属于不同行业,不同的主管部门,需要政府相关专业部门与教育、经济、财政、税务和劳动等部门协调沟通;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够,很多都是原则性、指导性政策,难以落地。再次,没有统一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滞后、层次不深、成本较高、效果不佳等问题。虽然各地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多数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浅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主要是因为政府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政府的职能缺位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运行的机制。
二、确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顶层设计、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
1.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管理、督导考核校企合作工作。要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就必须成立从上到下的各级校企合作政府管理部门,明确赋予其职权,使其具有完善的功能、明确的责任和较高的权威,统筹管理督导。首先在国家层面,出台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功能、职责等统一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自权力和义务及配套相关规定。其次,各省一级政府安排教育、财政、税务和人力资源等部门联合成立组成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统筹制订全省校企合作规划、配套政策、管理督导考核方案,指导、督导、考核、奖惩各院校及各地方政府校企合作完成情况。同样,各地方政府也要成立由教育、财政、税务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组成的相关机构,具体制订本地区高校的校企合作规划、配套政策、督导考核方案等。真正建立起从上到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出台、督导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落地,统筹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
2.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特色,协调统一制订区域校企合作规划。各地市级校企合作管理部门,结合本辖区产业特色、高校专业实力等相关资源制定本辖区的校企合作区域规划。(1)在区域内合理梳理各院校的专业结,鼓励特色院校建设,形成各院校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2)在区域支柱企业、主要行业寻求与学院重点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合作企业,形成以重点院校优势专业为龙头的校企合作示范效应。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统一规划。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用整合区域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区域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3)兼顾沿海、省会城市等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根据高职院校各自学生就业及专业特色适度布局,有利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
3.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区域支柱行业重点企业间进行优势资源整合,主导示范。地方政府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应结合区域重点经济特色,以促进重点经济发展,促进重点企业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及相关院系,对双方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发展混合所有制,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主导示范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1)重点寻找特色、重点、支柱企业,分析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确定部分车间、部门进行实质性校企合作;政府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主导,成立相关合作领导、管理机构、运行组织机构及保障机制,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双方可保持原有资产不变,增加新的职能;也可分割各自部分资产和资源联合成立合作学院或新的股份公司。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下充分赋予其新的功能,形成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这样有利用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技术等资源,带动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直接服务区域经济重点环节,同时也促进学院特色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及时兑现、考核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为激发校企合作动力,保障其规范运作,提高合作质量,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合理补偿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成本,及兑现相关优惠政策。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考核制度。以工科学生实习这例,企业担心的就是学生安全,为有效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可将学生实习实训纳入到《劳动法》保护范围,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可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其次合理补偿校企合作成本,及时兑现相关校企合作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合作动力,形成利益驱动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应特别重视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合理正向补偿机制的建立,建立起政府购买企业培训服务为主的系统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和我国没海地区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向补偿和奖励政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即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来激励企业。
总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以区域范围内企业为主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主导地支柱产业资源重组示示范合作,健全管理督导考核及相关补偿制度,及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佳有效配置,形成高效、和谐的运行体制机制,满足校企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政、校、企三方统筹联动,政府主导、校企双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性、长期性的校企合作格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新华社,2010-0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北京:国务院,2014.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6-03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共识。但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唯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管理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成长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路的迷茫和花花世界的诱惑。具体来说他们有如下特点:(1)心理特点。他们像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一样,面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更是一无所知。此外,他们又有一些本科生没有的特点。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强,却又十分渴望成功,渴望学有所成。他们希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制能力却较差,相比一般的本科生,他们的心理冲突更强,心理压力更大。(2)行为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有序性与多变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他律性、随意性、多变性与突发性,这与社会要求恰恰相反。(3)认知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知识面较窄,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专注力。特别是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管理者既扮演班主任、教师、“家长”的角色,又充当调解员、办事员、服务者等角色。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善于沟通交际,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其他突发事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建设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被提上日程。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有以下原则: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基础之上的。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辨能力、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冲突,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由单一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变,同时担负起教育者、实现者、赋权者、调停者、小组领导、协调人等多种角色,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在各个不同角色间切换,甚至需要随时做好扮演多重角色的准备。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具体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首先,尊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不要以共性泯灭个性。在传统的学校工作中,集体利益至上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现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观念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维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毋庸置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智是不同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信念、心理功能、兴趣、专长、行为模式等特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以自身的经验为界定标准,而是宽容地包涵、相信、理解他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平等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有成长、改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传统的学校工作依然保留着与传统学校教育同样单一的、强制的、封闭的方式。这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虽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却无法真正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起到有益的引导。因此,激发受助者改变的动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早已在我国教育界提出,并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着,这使得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有了观念上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起源于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涉及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咨询服务等等。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形式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较之下,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就是较晚的事情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政府积极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多所高校内部成立了非盈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香港杰出专上学生服务协会、扶青团、科大团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团等。我国内地学校的社会工作还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制度化和普遍化。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多年努力,有许多高校依靠本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起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分别对应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景的不同,分别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育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
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个人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班级成员各色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各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管理者通过“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甚或是未来规划,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恰当地运用移情与反移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案主自决”,管理者不但要充当实现者的角色,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管理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原因、要素、结果,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妥善处理,甚至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面对未来、面对挫折。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借助于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接着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新生适应小组、就业小组等。在小组工作中,通过组员之间的彼此角色、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变化实现成员的互助与自助,达到积极引导的效果。小组工作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组治疗,其“助人者治疗原则”使“助人者”感到自己已经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对“助人者”本身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而言,小组工作是构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组织工作 社区组织的目标是促进和帮助社区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在健康、福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学校、公寓、班级都可以是社区。职业院校管理者通过社区组织的方法以整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其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助、自助精神,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稳定社区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社区交流的范围,引导校园社区与校外社区接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为以后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2]任争锋.浅析社会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3).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志明,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易钢.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7]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10]魏卓然.社会工作理念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初探[J].华章,2012(3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会计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互融合将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财政、税务部门的规范,各类财务软件普及使用,各行各业都大量采取现代信息技术。
同时,学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对信息技术环境的会计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需求;信息技术环境会计教学模式研究需要广泛吸收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强调教学实践也注重理论研究;会计教学模式实践要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要有效解决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要能够将会计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融入教学模式中。
一、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中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财会从业人员新要求。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任何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会及信息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迅速的帮助企业干部去做决策判断,帮助企业取得高效益。对此,现代财会人员应学会在筹资理财等方面为单位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信息,在掌握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就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二)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方法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由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每天从事着对账、算账、记账、出报表等一些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变为通过计算机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转账、结账、汇总、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信息化推行以后,财会人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来参与经营与管理,给领导当好参谋。
审计内容的改变。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财务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安全可靠,都与信息系统的处理等相关功能有直接关系。
降低成本提高财会信息质量。财会信息是领导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财会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财会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领导的决策安排,从而要求财会信息必须真实有用,能够满足领导的需要。这就是财会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可靠性、重要性、相关性、时效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在信息环境下,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显著降低,单位效益将更大。
(三)财会软件的个性化与专业化。财会软件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核算型财会软件;二是管理型财会软件;三是系统型财会软件。现代企业大多购买专业的财务系统软件,一些大型企业还专门开发财务系统,这使得财务会计成为一项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的工作。例如财务模块作为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根据经济活动的类别自动生成会计信息和会计单证。一些银行专用的网上银行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客户操作下直接提交转账和支付凭证,在单位完成银行端的操作并进行查询和对账单的打印。
二、传统会计教学的不足
(一)传统财务会计教学与实际差距大。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注重帐理与帐务规范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理论讲授、观摩体验、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模拟实习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但现实工作中,很多程序化的会计处理都由计算机完成,例如到商业银行做柜员的同学发现,每天只和很少的几个科目打交道,主要内容是审核凭证要素、业务种类与合规性,而账务处理、报表生成、账簿登记、校验平衡等活动全部由系统完成。而这些实际操作都是在学校的传统教学中没有或很少涉及的。
(二)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无法把握流程风险。现代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例如电子商务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操作权限设定、分公司数据监控、密码口令管理、备份数据管理、抽样审计控制等问题,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涉及较少,但这些风险点会对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中,需要对财务流程风险进行重新梳理与分析,从管理制度、职能分隔、授权控制、时序控制、操作日志、系统安全、数据保护等多方面人手,确定控制关键点,用系统的观点和流程管理的思想控制总体风险。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授《财务会计》课程时,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改变单纯教授“知识”的观念,要从人才需求出发,从“兴趣”引人“方法”,再自然形成“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会计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有大量的财会教学逐渐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基本上告别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断完善和丰富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会计教学模式研究需要广泛吸收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强调教学实践也注重理论研究;会计教学模式实践要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要有效解决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要能够将会计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融入教学模式中。
(三)安排多种财会技能考核课程。一直以来,财会人员的基本技能考核包括计数字的书写、珠算加减乘除法、点钞技能、计算器技能、票币计算技能等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财会工作的情况下,计算机硬件维护、各种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财务软件、银行和税务端软件都必须作为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将信息化相关应用将其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基本技能课程的补充部分,编入现有的教学内容并纳入学期考核。
(四)建设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园内的模拟实习环境毕竟无法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因此必须建设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应该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合理组织教学,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会计实训教学活动,保证人人有机会进行全过程的模拟实习。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以下优势:①实训效率高。在校内实训,学生集中管理,实训过程容易组织,操作性强,实训效率高。②降低实训管理成本。在校内实训,可减少实训学生的校外实训补贴及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往返校外实训基地的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开支。③能够提供工作的模拟场景。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建设,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
综上所述,本章通过对会计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和会计教学环境的构建,塑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生管理班主任班级凝聚力班主任或许是学校里最小的“主任”了,但是却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风貌和学生品德的形成。所谓“做经师易,为人师难”,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班级和谐健康的发展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角,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是摆在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在中考失利的情况下,才选择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这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到中职院校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漫无目的和得过且过成为了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有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却很不自信;有的学生逆反心强,喜欢与学校和老师唱反调;有的学生懒散松垮、不求上进;还有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较多,迟到早退、若是生非。班集体一盘散沙、学生们慵懒自卑,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似乎成了普遍现象。
二、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凝聚力的必要性
中职院校学生的典型特征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较普通院校更为复杂和困难,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管理手段的单一乏力都给中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角,只有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才可以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班集体和谐健康发展,使广大学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决定了只有大环境的求实上进才能带动个别的奋发图强,只有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分量,才能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质和动力,自觉成为学有所用、团结奋进的职业技师。
三、如何发挥班主任在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中的作用
1.用文化建设带动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靠良好的班风影响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凝聚力。班主任可以首先从班级文化建设着手,建立严谨的班级文化制度,树立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倡导认真努力的学习风气,创建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从物质文明着手,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如大家共同参与布置班级教室和学生寝室,营造“家”的感觉;通过增设一些积极向上的名人名言,时刻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从精神文明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组织运动会、棋类比赛、文艺汇演、辩论会等,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展现自我,为集体争光添彩,树立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用情感建设带动学生性格的自信自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成绩不是很理想,加之中考路上受挫,自信心往往不足。作为班主任,只有激发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质,做到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才能感染和带领学生变得自信自强。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挖掘他们的潜质,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训斥和告诫,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鼓励他们敢于从失败走向成功。二是要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中职院校学生大都十六七岁,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和思想受到外界影响容易产生波动。班主任要处处留心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帮学生解决厌学、早恋等思想上的问题。三是要关心关爱学生。学生生病,及时关心询问病情;学生学习有困难,耐心悉心指导;外出回家,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天气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虽是些生活琐事,但却能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高尚纯洁的师爱,它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用制度建设带动学生管理的自觉自愿。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因此,首先要科学制定一套措施有力、学生认可的管理制度。既要在管理措施上细化、量化,针对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制定一套较为合理的考评体系,做到奖罚分明;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教育引导作用,合理、适度使用管理权限,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信服。其次,要培养一支班级骨干队伍,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把那些学习较好、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学生作为班干部,逐步培养一支凝聚力强、工作认真出色的骨干队伍,使他们成为同学的楷模和服务员,既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骨干优越性,又让班干部服务自己和身边的同学。长此以往,学生归属感、荣誉感越强,班级管理便越顺,凝聚力也越强。
4.用“主任”魅力带动学生行为的规范上进。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鲜明的“个性”,是否有学生喜欢的特质。首先,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作为班主任,必须全面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只有班主任以身作则,学生才会以此为标杆、为榜样。其次,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余时间,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通过经常性的互动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喜好、个性、心理,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走回正确道路。同时,“朋友”才会使学生真正信任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和引导。最后,要培养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其实很在意班主任是否有聪敏的智慧、过人的反应及良好的应对策略,这也是体现“主任”个人魅力的地方。比如说有学生从楼梯上摔下来了,有学生上课打架了,有学生和任课老师闹矛盾了,等等,作为班主任,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果班主任应对自如,灵活处理,自然会让学生心生敬佩之情,有时候“个人崇拜”也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总之,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和强化的。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综合管理作用,有效建立起班级学生“一盘棋”的格局,才能产生强大的班集体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整体目标。同时,也使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中改变自己、奋发图强,实现个人价值,真正成为高素质、有技能、有活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莹.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
[2]张善芳.对班集体凝聚力的认识[J].科技信息,2012,(36).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园一卡通;发展方向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13
1 前言
当前高校信息化的进程正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演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数据整合与应用集成两个方面[1],大多数学校都已建设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交换等信息化基础平台,以及统一数据标准之上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校园对学校传统的业务流程及教学模式产生了一些变革,但是整体上仍是侧重管理,服务模式单一,对师生的服务支撑较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校园逐步升级到智慧校园的发展阶段。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后,国内学者相继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有的学者强调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作用,即以物联网为基础,打造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有的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分析识别个体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综合业界专家的观点,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1-3]:
(1)对师生学习、生活等个体特征的感知和传递;
(2)校园各种网络包括有线、无线、传感网络的泛在与互通;
(3)各业务系统的智能融合;
(4)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决策支持;
(5)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3 校园一卡通与RFID
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作为智能感知的手段,物联网技术包含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等。一卡通就是一个典型的RFID应用,校园卡作为射频标签,分布于各个一卡通应用子系统上的读卡器就是射频阅读器,各应用系统软件收集数据并作进一步处理。目前我校一卡通系统包含(或对接)了餐厅消费、浴室水控、门禁管理、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教室讲台刷卡开柜、大学生体测、自助打印复印等二十多个应用,通过记录师生的刷卡行为,可以统计、分析师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个体特征,为实现智慧校园的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提供大数据基础。
4 校园一卡通与校园高速泛在网络
目前我校已经建设了高速的校园以太网以及覆盖学校教学、办公区域的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与校园网络深度融合,骨干网多采用VLAN隔离,接入层多为物理专网。一卡通的应用除了使用校园的有线网络,还利用了WiFi、以及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我们在室外体育场的管理中,应用了基于校园无线网的手持pos,通过刷卡进行身份认证,并经由无线网络实时上传流水。在办公室门禁管理中,我们应用了基于Zigbee的电子门锁。利用Zigbee协议低功耗、自组网的特性,刷卡门锁采用电池供电、无线联网,可以进行远程授权、流水实时上传。我们开发了一卡通网上服务平台,提供了网上充值和在线缴费的功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一卡通手机客户端,提供了手机充值和缴费的功能,满足了师生个性化的需求。
5 校园一卡通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智能融合
我们已经利用一卡通系统的第三方接入接口(用于C/S开发)和WebService接口,广泛集成了校园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电子支付的功能。在智慧校园时代,我们更注重多业务系统的智能融合。在教室讲台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中,我们进行了多媒体中控与教务系统以及一卡通的三方对接,实现了多媒体中控根据教务课表授权,任课教师在课表规定的时间和教室能够刷卡打开多媒体讲台,免除教师课前向物业借钥匙的繁琐程序。在新建的研讨型教室中,我们同样对教室门禁、多媒体中控和教务系统三方进行了对接,根据课表授权本节课的师生刷卡进入教室;同时任课教师刷卡时,门禁控制器给多媒体中控一个启动信号,自动开启多媒体设备。
6 校园一卡通与大数据挖掘
校园一卡通已经广泛集成了校园各个应用系统,师生在使用校园卡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记录。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行为偏好和活动规律,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更好的洞察师生的个体需求,从而合理调配学校资源、改善决策,为师生提供智能的、个性化的服务。
7 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作为RFID的一种典型应用,在校园身份认证、师生日常行为感知、大数据收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慧校园时代,通过与其它应用系统智能融合,一卡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4):35-39.
[2]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校园;系统设计
尽管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延伸,但互联网通常用于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物联网则是利用各类传感技术来进行物件识别,并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共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物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产业热潮也逐渐受到了行业人士的关注,物联网将成为信息产业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物联网技术在各类工业、交通、管理等产业领域也开始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对于智慧校园的管理和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也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能够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传递来进行信息交互。物联网主要由网络层、感知层以及应用层组成,网络层主要作用是为物联网在网络中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感知层则通过传感器或RFID来对数据进行感知识别,并采集与物件相关的信息传送至网络层,而应用层则是将感知层传送至网络层的信息加以操作。物联网技术技术具有感知或计算能力的各类技术设备,主要包括RFID、GPS、红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人们信息交换需求。
2 智慧校园物联网
智慧校园是通过云计算或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学校师生和各类资源之间的信息交互的方式,通过提高交互方式的灵活性来达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设备实现校园实时管理,使校园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及时,也让学校师生能够更好地使用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学习,智慧校园物联网改变了学校的教学生活,将教学科研活动变成了智能化管理系统。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
3.1 智慧校园网总体系统结构
智慧校园网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智慧校园系统可分为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都有相对应的网络进行相互的数据转换。
3.2 智能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校园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智慧校园的管理系统更是要以教学为目的出发进行设计。智能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考勤、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实训管理等,管理中心通过系统对学校师生进行日常行为的考勤管理,在上课前只需要用校园一卡通刷卡进教室。考勤系统会自动通过网络将数据反馈给中心处理器,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数据确认出勤人数并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极大的方便了校园管理。
3.3 智能消费管理系统设计
校园内的消费管理系统可采用射频技术或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校园内教师与学生的消费主要有伙食消费、活动消费、购物消费等,每个人配备一张含有个人信息以及金额的校园一卡通,校园卡中包含了RFID电子标签,可在设置了RFID阅读器的设施上使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一卡通时,其消费信息将会被阅读器进行提取并通过管理系统传送至校园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在系统后台查询消费金额后将会自动扣除卡内相应金额,并同步刷新后台数据库的数据,
3.4 智能安防管理系统设计
校园安防管理系统设计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进行,并结合GPS、图像识别、射频识别、遥感、无线传导等技术来全面监控校园环境,监控数据将会通过网络返回到学校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使得校园能够处于实时管理状态,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如当有人进入警戒区时,视频监控系统会将不同区域所接收的感应数据分析人物具体方位,并调用就近地点的视频监控进行观察,同时将数据传回管理中心进行警报提醒,使学校安防人员能够迅速赶到现场,极大的提高了校园安全指数。
4 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在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十分巨大,系统中心采用物联网将校园物件进行连接,并通过对数据的感知和分析来进行统一智能化管理,再将其投入到校园教育管理服务中,这无疑也是当今时代下各大学校对于智能管理服务的一种认可。因此,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系统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必定能够为学校带来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