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砍伐森林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砍伐森林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87-2

0 引言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各国都处于十分重视的位置。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美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林业覆盖面积大,这是其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优势,而且美国政府对林业的保护上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从美国深入人心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宣传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对于林场,每个州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定期的排查和汇报等工作,美国在这方面是其他国家的模范。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局部区域环境恶化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再加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世界工厂”的头名听起来不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正是因为我国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随着全球环境地恶化,联合国开始加强对各国环境保护的监察,近10年来我国每年在环境恶化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每年还是有30万立方千米的水土流失,以及全国沙漠化的面积已经突破了15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这是十分可怕的。

1.2 严重的大气污染

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必然是环境的破坏,重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带来的污染是尤为严重的。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空气污染的治理,但是全国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空气质量频频出现报警的现象。尤其是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全年天气良好的天数不到一个月。近些年沿海的经济发展区空气质量也是令人诟病,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显得非常地严峻。

1.3 频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很多自然灾害在我国都处于频发的状况。就在最近,四川雅安又发生了7级大地震,已经造成了超过200人的伤亡。每年我国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作物受害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千米,因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保守估计在200亿千克以上,如果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下大气力,这将是未来继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问题。

2 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环境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森林覆盖面积的急剧下降。森林能够为人类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的好处。目前分析,造成我国森林覆盖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砍伐过度

我国处于一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对于木材的需求量逐年上涨,过度砍伐是造成我国森林覆盖面积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砍伐再加上相关部门对于植树造林工程的不够重视,在后期能够存活的树木很少,森林面积的负增长在所难免。其次还有一个砍伐过度的原因在于我国对于粮食的依赖性很强,中原部分地区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的现象在上世纪很严重。虽然近些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强调退耕还林,但是漏洞很难补缺。

2.2 林木存活率低

我国出台过一系列的植树造林计划,但是在实施的初期还比较重视,而在树木生长的后期就弃之不管,再加上管理人员和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幼林缺乏有效的抚育。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植树造林树木平均生长率在2%左右,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林木生长率都在3%以上,跟欧美发达国家地区的林木平均生长率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2.3 资源消耗巨大

虽然我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对于林木的资源消耗也需要根据林木的自然规律以及这类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来使用。但实际中我们并非如此,大多数地区都只在木材的出产量上非常重视,而作为“后勤”保障的生态维护上所作的工作很少。加上我国木材加工的技术比较落后,很多木材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浪费,造成了现在林业资源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森林的生产能力,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控制。

2.4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是人口基数大带来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来看,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农业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巨大矛盾,致使很多地区人口向森林边缘地区不断迁徙,伐木种地,每年都在蚕食大量的森林资源。

3 林业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面对我国严峻的林业生态环境现状,我国提出过很多解决的措施。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以及各种资源短缺,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于林业保护的不够重视,目前仍然面临着林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形式。同时,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其他方面发展的因素,也是我国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3.1 采取保护性建设和经营

林木作为一类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做好可持续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不易的。我们提倡的现代自然保护是在各个地区原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之上,依照生态平衡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和调节人类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及其自然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地利用。过去我们对林业资源的经营只是单向性的,简单的土壤利用、森林的经营、水资源保护等等,没有形成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全面系统的经营和保护方式。在对林木的保护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3.1.1 抚育间植 在森林的再造中,各地政府一定要按照自身的承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林木的后期抚育工作,通过不断地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

3.1.2 封林措施 在一些森林重点保护地区,政府需要做好封林的工作,尤其是在造林之后,在重点防护林的保护中做好地区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林业保护的意识。为了更好地达到护林的效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甚至承包到户,让保护林木以及特定时期的封林措施深入人心。

3.1.3 因地制宜 对于林木的选择上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及其他条件种植适合当地的林木品种,这样才能做好森林的再造工作。

3.2 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在保护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的大环境面前,尽快地提高我国森林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是迫在眉睫的。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接近1600处,其中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有170多处。整个森林保护区1.2亿平方米。在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则等都初见成效,但是在防止人为破坏以及改变保护林经营方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漏洞,各地区林业部门应该予以加强。

3.3 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森林资源的保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做到良性循环,让森林的成长速度大于砍伐速度才能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补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对保护森林的人群予以相应奖励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林业环境保护的重视。但是从长远来看,需要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成为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规则,这样才能做到长远的保护。

4 结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我们每一位百姓,都需要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以及子孙后展的重要问题。概括来看,所有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都是人为因素,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祯.论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J].林业经济,2009(02):10-11.

[2] 杜艳.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内蒙古农业科学,2010(01):20-21.

第2篇: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1、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写人记事的、有描写景物的、有科学说明的、有议论抒情的……由于教材中的课文是作者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写作的,所写的内容未必就是学生接触的范围。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这就大大地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从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再现情境,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如何巧妙地解决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上《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地球特别渺小,让同学们懂得“只有一个地球”这一难点,我制作了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情境动画以及飞机要飞出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所需要六百万年的情境动画,并配以恰当的音乐,当这两组画面、音乐出现在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被震撼了,深刻地了解到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好好地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这样,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教育家认为:当学生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一段描写:“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灾难”一词是个难点,“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字面上可以理解,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人们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树木大片大片地倒下、被污染的河流里成群成群的鱼儿死后浮在水面上、工厂的烟囱没日没夜地排放着废气……这些图片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人类破坏环境后环境对人类惩罚,有土地沙化、泥石流、洪水、雪灾、沙尘暴……观看这些图片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便会自然地领悟了这段文字的内容。然后针对校园周围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启发想象,扩展学生的视野。想象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中的“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时,我演示了一张人类大力植树造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想象,开始,学生的思维很受局限。想象上缺少广度,于是我便适时地引入多媒体课件,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说着。这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帮助。这里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第3篇: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大气环流肯定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没有准确资料可以证明,西南大旱是因为地球变暖引起的。如果我们执意,或者仅仅简单地将西南大早放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去考虑,那就回避了很多可以真正去深入探讨和思考的空间。

溶蚀湖和藤蔓植物消失导致干旱

很多人谈到气候变化,都会讲到水库建设。但是我们忽略了小水库或者说在特定空间循环体系的建设。事实上,在大水库、大电站、大储量的背后,自然村落生存水源的管理控制更关键。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水利工程建设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真正用于民生,用于农村灌溉,用于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则被忽略了,这是今天我们库区建设和水利建设没有考虑到,或者说忽视的地方。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麻山乡这次干旱程度比较严重,但在以前,这个地方有溶蚀湖,从明代以来,为了适应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人们把很多溶蚀湖打通,排千湖水,然后在排干湖水的土壤上大量推广种植麻。之后,这个地区的溶蚀湖很快就消失了。

可以说,溶蚀湖的消失也是导致整个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根源之一。当时排干溶蚀湖推广种植麻类经济作物,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但背后的生态代价人们未能预见。

而在云南东南部、贵州黔西南,以及广西西北部,都是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区域。如果石漠化不那么严重,就不会导致去年以来的这种旱灾。不过,历史上,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暴露出石漠化,也是青山绿水。

为什么?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主要靠藤蔓类植物、丛生类植物,比如南瓜、猕猴桃、野葡萄。这些传统藤蔓类和丛生类植物可以覆盖石漠、石头的面积高达90%,其余10%的部分,降雨后水量蒸发也只有10%,90%的降水便储存在植物当中。

但从明代开始,尤其是清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这些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代替了藤蔓类、丛生类植物。尤其今天,这里要求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也是因此,地面已经无法形成像藤蔓类植物所能做到的立体式的覆盖。

干旱与传统耕作体系的打破

有报道说,西南大旱波及到广西与湖南的交界处。其实这个区域总体来说地质结构还不错,森林覆盖度比较高,生态环境比较好。现在也出现干旱,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多民族传统文化被一体化的过程,导致了过去那种适合于区域生计模式、生态适应与老百姓认知等几个相吻合的体系被打破。

湖南怀化、广西柳州、百色,贵州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按照当地百姓传统的生计模式,这个区域是糯稻一鸭一鱼的生计结构,他们不仅在田里种糯稻,还养鱼,喂鸭子。因为糯稻很高,稻杆长15米到2米,所以田坎的高度很高,每亩田储存水量可以达到330吨。现在推广杂交水稻之后,储水量每亩不到100吨,减少了一半还多。

西南当地丰富的稻作品种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形成的结果,符合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强行推广种植杂交稻,则会导致很多问题。它不仅导致产量没有保证,同时也破坏了过去这些地方的传统耕作体系,尤其是生物多样性。

此外,我们在贵州水族和侗族地区田野调查,发现其糯稻有三四十个品种,如果用杂交水稻这一个品种替代三四十个品种,那么,就将导致多样化生物基因的丧失;而传统农业结构的改变,也破坏了水资源的涵养。

当不分区域地推广杂交稻,将森林与传统农业匹配关系的结构破坏了,当气候正常的时候,看不出来,不正常的时候便会引起很大震动。

我们算过一笔账,1亩杂交稻在这个地区产出是1200斤,按照市场价格每斤大米1.5元算,每亩地毛收入最多2000元。而传统的糯稻一鸭一鱼模式,1亩传统糯稻的产出量是500斤,但按照市场价格卖出的价值,等同于1200斤的杂交稻。

但是,1亩糯稻田还可以产80斤鱼,按照市场价格每斤8元,能有640元收入;还有鸭子,如果每家按30只鸭子1天1个蛋产量计算,鸭子与鸭蛋的价值在900元左右。从整个经济账来看,糯稻都高于杂交水稻的价值。

干热河谷的生态蜕变

西南地区即便是在怒江、元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等低海拔流域,依然存在严重的干旱。这些地区是我国气候温热、热量丰沛的一个特殊自然气候区域――干热河谷。由于资源利用方式的失误,使干热河谷蜕变为生态脆弱带。

它的生态脆弱,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土流失严重等方面。而造成千热河谷生态蜕变的原因,除了大气环流、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容低估。

据历史记载,干热河谷两岸曾经是肥沃的土地,河谷冬季是牧场,夏季是农业用地,其农、林、牧生产结构非常合理,相得益彰。可是,后来农耕文化的使用者认为,河谷这么肥沃的地方应该精耕细作,冬季应该耕作小春作物,砍伐森林,限制牲畜,于是将这里按照江南地区规范的农田进行开垦,打破了河谷地区传统的生产结构。

可这个区域同江南水乡不一样,这里属于焚风带,干季和雨季分得很清楚。当旱季来临,河谷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延伸处一旦没有植物覆盖,整个区域的生态就开始恶化,比如云南元谋地区的干热河谷就是这类现象。

随之而来的便是麻烦。

由于传统生产结构的改变,使得由河底二三百米上升到了四五百米甚至更高区域没有植被覆盖,失去了对河谷气候调节的功效,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所谓“焚风”,是指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

现在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现象十分严重。干热河谷的存在,已经让河流失去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干热河谷加上石漠化,使得整个西南地区的干旱便如大家看到的一样,极其严重。

基于传统的干旱反思

西南大早提示我们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应该做适当调整,而非一味追求单一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西南地区本身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应该与产业相匹配,而不应该一味追求规模。

在“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的人文-生态背景下,做大产业规模很难,但是要做精品很容易。走精品道路,与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背景相结合,生产精、优、名产品。这些产品,或许可能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亮点。

举一个例子。在三四十年代,在黔西南交界地区有一个区域叫“六马”,盛产桐油。政府同美国进行外交的时候,就靠这个地方的桐油进行交换,因为当时整个世界的油船防腐依靠桐油,很出名。

可现在,这里却被其他工业产品替代了,大量的油桐树被砍伐,也难以成为产业,可桐油的价值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尤其是在低碳经济来临的时代,更需要对这类产品进行认真研究。

种植油桐树,地面的草不需要除去,而且大树下面可以长很多小树,形成立体结构,这样对地面植被的保护很有好处。除了桐油产业,这个区域还有很多这样的独特产品。从长远考虑,如果我们让这些产品升级换代,作为人类需要的经典物品,并非没有可能。

第4篇: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节约,就是节省,俭约的意思。如今世界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节约资源演讲稿合集,欢迎大家参阅。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1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但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10。9%,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2

各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大家好!

我们是实验小学六(4)班的少先队员。今天,我们积极响应大队部号召,学四光爷爷的崇高品质,具有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我们向身边的邻居提出以下倡议:

1、形成对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节约每一滴水,随手关上水龙头;发现滴漏,及时维修;打扫卫生时用盆接水,做到一水多用。

3、节约用电,随手关闭不需要使用的电灯;提倡使用节能灯。

4、珍惜纸张,节约纸张,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树木。

5、不乱丢废电池和损坏、不用的家电。

6、节约粮食,外出吃饭时,饭菜点的适量,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

7、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8、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净化工作,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和垃圾。

亲爱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节约资源、从我做起”,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环境也是一天天地变坏。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在大量浪费水资源,不断开采矿产资源,随意砍伐森林,还杀害小动物等。都让我们的资源变少。所从我呼吁全体同学、老师,应该做到以几点:

1、洗完手要及时关掉水笼头

2、用淘米的水浇花,用洗脸水拖地,用洗脚水冲马桶,合理利用剩余水资源。

3、制作节约用水的标签并张贴。

4、看见伤害小动物的及时劝说并制止。

5、不买娃娃鱼、中华鲟等保护动物。

6、不滥杀野生动物。

7、不乱砍树林,给小动物们一个安全的家。

8、看到有人砍树及时阻止。

9、不多开采石油、煤等矿产。

10、开智能环保的车子,就能不随意排放尾气,污染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上的资源枯萎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从现在起,我们来一起保护地球吧!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4

亲爱的同学们:

我国是资源紧缺的国家,节约资源是我们大家的责任。“节约资源,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还必须要从生活中体现出来。为此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资源紧缺的日子里,所以请各位同学做到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不滥用化学品,因为它会导致一些生活资源等物质的流失,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可弥补的创伤。

2、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电,做到“人走灯灭”。

3、如果看到水龙头哗哗作响时,一定要上前拧紧。

4、生活中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因为它们十分难降解。

5、一旦看到有人乱砍乱伐,我们要及时阻止。

6、生活中的很多一次性用品也是难以回收和再利用的,有些也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我们要少使用、少丢弃。

7、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对自然减少一些破坏。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5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屋子里明明没有人,灯却依旧亮着;菜洗完了,水龙头却依然哗啦啦地开着等,都是不好的习惯。节约资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还要时时刻刻注意。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资源的倡议,让我们从今天起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洗漱完后,要及时关掉水龙头。

2、一水多用。洗漱完后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菜、浇花。

3、节约用电。要做到人走灯灭,不管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公共场所,都不能浪费每一度电。

4、不乱砍乱伐森林资源。要知道,森林资源对人类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如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生产氧气等,树木可是被称为“城市之肺”呢!

5、不污染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现在许多的化学工程都将污水排放到海里,塑料袋往海里乱扔,造成了海洋动物大量的死亡。

一份倡议,一个承诺,一种责任。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6

同学们:

大家好!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由一家杂志社举办的“打造节约型社会”征文活动,参赛作文堆积如山,冠军却被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拿走了。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在有众多高手的比赛选手中,冠军被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拿走了?而杂志社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他是所有参赛者中,唯一把征文写在稿纸正反两面的人。

很多同学们会说,这没有多了不起的。但你又想一下社会上浪费资源的事例:在餐厅里大吃大喝,最后,剩菜剩饭一大桌。难道他忘了自己儿时背的《悯农》了吗?我想,不是的。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10亿人就会节约10亿滴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天文数字啊!

我想,节约也是一种财富,它如宝石般的明亮。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当年,那身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睡衣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我在此号召同学们:再遇到水哗哗作响的水龙头时 ,请不要在玩耍,请用最快的速度拧紧水笼头;在别人给你一次性使用筷子时,请你毅然拒绝;当房里无人,却开着灯时,请你坚定的关上灯。

我们要让节约走进校园,走进家中,走进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

节约资源的演讲稿7

亲爱的居民们:

最近我发现,我们小区地上花花绿绿的包装袋到处飞舞,用电、用水量也是乘“直升飞机”上升。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衣食无忧的时代里,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从前喝不上水、吃不饱饭的苦日子,完全没有把水、电、食物放在眼里。

这也不能完全怪你们,一吨水两块钱,一只塑料袋两角钱,对你们来说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随手关上水龙头、电灯开关,出门前带上环保袋,真的那么难吗?

如果大家再不对资源浪费引起重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也许有人会说:“反正浪费一点点又没事,还有那么多呢。再说别人也看不见。”可是,一人浪费一点,全球六十多亿人呀?你打算毁掉几条江,几片森林?再这样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的资源必将面临枯竭,人类以及万物的生命也将面临胁迫,而拉弓没有回头箭,所以要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

其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都是举手之劳。购物时带上环保袋,拒绝白色垃圾;洗完手随手关上水龙头,并不用过大的水洗手;离开房间顺手关上电灯、电风扇,并不在没人的房间里开灯。

第5篇:砍伐森林的好处范文

乐理知识,被人们认为是最枯燥、最无德育意义的理论,其实不然。就拿最简单的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阶来说吧。在学习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它们就像一家七兄弟,兄弟七人各有其鲜明的个性:do——坚定、有力;re——激动人心;mi——稳定、平静;fa——悲惨;sol——伟大、光辉的;la——哭泣的、娇柔的;si——易受感动的。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组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每个学生也都恰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彼此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奏出奋发的旋律,凝成与时俱进的班集体。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起来唱教过的歌,这个学生的声音又尖又细,引得下面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羞得满脸通红,坚持说以后再也不唱歌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我说,每种音色、音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缺少高音的音乐将变得沉闷、浑浊,而缺少低音的音乐则显得单薄、空洞、刺耳,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辉煌。

二、寓德育于创编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体的首创性。在音乐教学中提倡联想、求异、选择,是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如:我在教唱《小牧笛》时,让学生们依据歌曲的内容和民族特点,分组讨论进行创编适合《小牧笛》的舞蹈动作。几分钟后,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试演,台上同学惟妙惟肖地表演,台下同学热烈点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提高了创新能力。新课程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有一首聆听曲叫《三只小猪》,当我组织学生聆听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轻松、幽默、诙谐的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强烈要求把这段音乐编成音乐剧……当学生表演完毕,我惊诧于一年级学生创编思维的空间如此之大。而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思维,灵活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采用同一种节奏或同一种歌词编不同的曲调,让他们在求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三年级到五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后有很多进行节奏或旋律创作的练习,我在组织学生用同一种节奏进行编写旋律时,他们的答案很多,于是我让他们选择哪一首旋律比较适合原节奏,哪一首旋律比较好听,然后让他们随琴去模唱,仔细体会哪首旋律最优秀。让学生在选择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

三、寓德育于配器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首先,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引发学生的联想。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孩子们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孩子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和充实。其次,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非常规音源让孩子们去尝试。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乐器时,乐曲的大量积累是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孩子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并用乐器独特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这无疑是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最佳方式。孩子还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有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培养创造能力又是切实可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单单让学生为歌曲编舞,还让他们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这样,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情绪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对于一些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木鱼等。然后再请学生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如:第三册《过新年》这首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我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就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中锣、鼓等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的“咚咚咚”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讲台上进行秧歌表演,一时间,歌、舞、乐同时展现。这种热烈的场面,仿佛让他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四、寓德育于欣赏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热爱地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欣赏音乐的教授过程中,首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然后引导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教育他们在音乐中学会知识、学会环保。曾经有这么一首歌,歌中唱道:“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了渴望;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掉了魔棒。”这样的语言对学生们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不光让学生去体会我国民族民间的伟大艺术门类,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假若人类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自然界就少了百鸟欢乐的歌唱,同时加重了植被贫乏,沙尘暴将更猛烈、更频繁地发生。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我告诫学生,牢记环保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远在天涯,而是近在咫尺,环保需要大家的携手、努力。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将百年前的黄河与现今黄河的地理状况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让学生看出,如今的黄河水流量逐渐减少,壶口瀑布不如以前壮观,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抬高,断流、凌汛。这样的恶果并非环境自身所为,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并告诉学生作为母亲河的儿女,大家有义务严格自律,有责任主动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节制欲望。唯有受到这种教化,才可能对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赤子之情,才会视万物为手足而百般呵护,从而在道德上而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功利充分节制人的欲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寓德育于学唱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陶冶性情,从而达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为了唤起学生对祖国的崇敬、赞美之情。我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旋律创作颁奖会,学生分成五组,根据老师的题目要求进行创作,让临时组成的评委团评选出优胜者进行颁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颁奖过程中的升旗仪式更是自然地导入了“国歌”的教学。接着,我便为学生讲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演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又通过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来巩固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得以极为形象的张扬,唤醒了学生心底深处生而就有的对于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于国歌、对于词曲作者、对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对于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人民的崇敬和赞美,从而经历了一次凝重、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