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儿肺炎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生长发育。目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抗生素治疗 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
原则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咽拭子、鼻咽分泌物或下呼吸道吸取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指导治疗。在未获培养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敏感的药物。
选用的药物在肺组织中应有较高的浓度。
重症患儿宜静脉联合用药。
根据不同病原选择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敏感者首选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低度耐药者仍可首选青霉素,但剂量要加大,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者首选苯唑西林钠或氯唑西林钠。
流感嗜血杆菌 首选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或加舒巴坦)。
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 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绿脓杆菌肺炎首选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
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 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
用药时间 一般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停药。支原体肺炎至少使用抗菌药物2~3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在体温正常后2~3周可停药,一般总疗程≥6周。
抗病毒治疗
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可滴鼻、雾化吸入、肌注和静滴,肌注和静滴的剂量为10~15 mg/(kg・日),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
α-干扰素(IFN-α) 肌注,5~7天为1疗程,亦可雾化吸入。
对症治疗
氧气疗法 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口周发绀时需吸氧,多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0.5~1 L/分,氧浓度≤40%。新生儿或婴幼儿可用面罩、氧气帐、鼻塞给氧,面罩给氧流量为2~4 L/分,氧浓度为50%~60%。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定时清除鼻痂及鼻腔分泌物,可用超声雾化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痰黏稠可用α-糜蛋白酶5 mg进行雾化吸入,15分钟/次,4~6小时1次。
降温止惊 高热病儿宜用物理降温,湿敷头部,酒精(35%)擦浴或微温盐水高位灌肠,亦可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若伴烦躁不安者,给予氯丙嗪与异丙嗪各0.5~1 mg/kg,或苯巴比妥每次5 mg/kg。
心力衰竭治疗除镇惊、给氧外,可给予快速洋地黄制剂,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一般选用毒毛旋花子苷K或西地兰。毒毛旋花子苷K的饱和量为0.007~0.01 mg/kg,加入葡萄糖10 ml缓慢静注。西地兰的饱和量为0.03~0.04 mg/kg。首次给饱和量的1/2,余量分2次,4~6小时1次。可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溶液10 ml缓慢静注。低钙抽搐时避免同时用钙剂和洋地黄,因两药对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协同作用,可致心肌过度收缩,必须用时,间隔3~4小时为宜,并注意观察心音及节律。
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常用酚妥拉明和东莨菪碱。前者每次0.05~1 mg/kg,最大剂量≤10 mg/次,稀释后静滴,依病情可每2~6小时给药1次,用药后3~4小时能改善心功能;还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肠蠕动,故能用于中毒性肠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少脑脊液产生,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适应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严重喘憋;③脑水肿、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常用地塞米松,每次2~5 mg,2次/日,疗程3~5天。
免疫疗法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对严重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除了对病毒抗原直接起免疫封闭作用外,还可以增强抗感染能力和调理能力。
中医辨证论治
风寒闭肺证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喘,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开肺,止咳化痰。方选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要药物有麻黄、桂枝、芍药、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甘草。
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痰多者,加白前、莱菔子、橘红以化痰止咳。
风热闭肺证 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主要药物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前胡、桔梗、桑白皮、胆南星。
热重者加柴胡、黄芩、山栀、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咳剧痰多者加浙贝、瓜蒌、天竺黄以宣肺止咳化痰,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痰热闭肺证 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方选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要药物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细茶、葶苈子、大枣。五虎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细茶组成。麻杏石甘汤宣肺定喘,细茶有清神化痰作用,配合葶苈子、大枣泻肺降气,以增强清热涤痰、泻肺定喘的作用。
热甚者加黄芩、连翘、山栀子清热解毒;痰盛者加贝母、天竺黄、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喘甚痰涌,便秘者,加生大黄、牵牛子以通腑泻肺;面唇青紫者加丹参、红花、赤芍活血通脉。
阴虚肺热证 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方选沙参麦冬汤。主要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扁豆、甘草。
阴虚肺热较重者,加青蒿、地骨皮以滋阴退热;热重者,加黄芩、知母以清解肺热;咳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大便干结者,加生地、当归、火麻仁以补血润肠;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汗。
肺脾气虚证 病程延长,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健脾。方选人参五味子汤。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生姜、大枣、炙甘草。
虚汗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化痰;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肃肺止咳。
临床经验方
赵心波经验方 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24g,生甘草3g,清半夏3g,全瓜蒌10g,贝母6g,胆星3g,黄芩6g,橘红6g,知母6g。用于肺炎之风温闭肺。1剂/日,水煎分早、晚服。
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3g,苦杏仁6g,生石膏20g,黄芩6g,金银花6g,连翘6g,板蓝根9g,甘草3g,淡竹叶6g。用于肺炎轻型风寒闭肺。1剂/日,水煎分早、晚服。汗多,加薄荷3g,桑叶6g,去麻黄;咳甚,加前胡6g,枇杷叶6g;喘甚,加葶苈子6g,莱菔子6g;热甚,加知母6g,山栀子6g。
小青龙汤加味 炙麻黄3g,桂枝、生白芍各5g,半夏2g,细辛1.5g,五味子3g,杏仁3g,厚朴2g,苏子3g,甘草3g。用于肺炎水饮闭肺。1剂/日,水煎分早、晚服。
孙谨臣经验方 桑叶络6g,银花6g,连翘4.5g,炒栀皮3g,炒枯芩(年限较长的黄芩)3g,杏仁3g,甘草3g,薄荷2.4g。用于肺炎轻型风热闭肺。1剂/日,水煎分早、晚服。
刘弼臣经验方 黄连1g,黄芩10g,干姜1g,半夏3g,枳壳5g,川郁金5g,莱菔子3g。用于肺炎痰热闭肺。1剂/日,水煎分早、晚服。
环境要安静整洁,保证患儿休息。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温度(20℃)、湿度(相对湿度以60%为宜)。烦躁不安常可加重缺氧,可给镇静药如氯丙嗪合剂、苯巴比妥或者水合氯醛等,但不可用过量的镇静剂,避免咳嗽受抑制反使痰液不易排出。避免使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加重患儿的烦躁。
摘要 目的观察一种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案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门诊高血压 老年病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观察用药前与用药1~12月的血压,观察心、脑、肝 、肾功能等辅助检查指标和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等。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理想降压率、波依定用药剂量等同西药组均有高度 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活血化瘀中药丸剂
高血压是心血管常见病症,血压长期升高不仅会对全身重要器官产生慢性进行性损害,而且 高血压还是中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如卒中)的最主要原因,甚至危及生命。以前 ,基于维持血压的正常能防治高血压所引起的急、慢性靶器官损害的认识,高血压病治疗主 要是通过药物降压,如钙离子拮抗剂―波依定、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转化酶抑制 剂 和转化酶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具体措施上有单一药物和联合用药,以便 有效降压。近年来,为了减轻西药的各种副作用和降低高血压所引起的急性心脑血管损害, 国内临床用药越来越多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临床效果[1-4] 。
我们在过去3年中,对48例老年高血压门诊病人开展了缓释型钙离子拮抗剂+β1受 体阻滞剂+中药丸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探索,本文将对这一临床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 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高血压诊断标准[5] ,选择48例中重度老年 高血病患者,其中女性33例,男性15例;其中Ⅱ期21例,Ⅲ期27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39 例,高血压心脏病28例,高血脂37例,经 X钱及心电图证实左心室肥厚24例,有头痛、头晕 和自觉智力减退者43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66.3岁;既往均无气道阻塞性肺疾患和心 传导系病史,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平均收缩压(177±31)rnrnHg,平均舒张压(103±23 )mmHg,平均脉压差(63±27)mmHg。
1.2 方法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使用的高血压 。选择临床门诊高血压患者48例,将4 8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西药组20例,给予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2.5~5mg /次,2次 /d)+倍他乐克(25 ~50mg /次,2次/d)+卡托普利(0~6.25mg/次,0次或2次/d); 中西医结合组28例给予除给予前两种西药方案外,另外加服自制中药丸剂(等重量三七、丹 参、 山楂生药细粉和天然蜂蜜制成)1~2粒/d( 20g /粒),均在早晚服药(中、西药间隔1小 时),1个月为1疗程,以疗程末所测血压为药物剂量和配伍调整的依据。
服药前及服药1~12个月后每月做一次24h动态心率、血压监测(德国宝丽康全自动智能型手 腕式电子血压计,起床前和睡前一次,白天间隔3小时1次)和检测1次 肝肾功能、血糖。在 药效观察和剂量调整期间,每1~2周门诊随访测血压1次,连续两个疗程血压都能维持 稳定在 理想水平的患者,以维持剂量长期用药。血压测量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双臂静坐位 血压。服药前及服药1年后检测1次心电图、心脏B超、脑血流图和血脂、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估 近期疗效评估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6,观测如下主要指标):①以观 察期末的平均坐位DBP为基线值,观察治疗4周后的平均坐位舒张压(DBP)下降幅度;②以观 察期末的平均坐位SBP为基线值,观察治疗4周后的平均坐位收缩压(SBP)下降幅度;③降压 有效程度,降压有效病例的坐位SBP或DBP下降幅度≥10 mmHg,或坐位SBP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 料用t检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西药组第一疗程末SBP下降幅度为(33.8±22.3)mmHg ,DBP下降幅度为(2 6.5±19.9)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75.0%,理想降压率55.0%。第三疗程末SBP下降幅度为 (59.5±16.1)mmHg,DBP下降幅度为(41.0±13.2)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95.0%,理想 降压率达80.0%,三联用药患者达55%。一年后,波依定的平均维持剂量为(7.5±2.5)mg ,三联用药达70%,降压总有效率为100%,理想降压率达90.0%。
中西医结合组第一疗程末SBP下降幅度为(35.2±24.1)mmHg,DBP下降幅度为(29.0±17.6 )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75.0%,理想降压率57.1%;这些指标与西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2.2 其它观测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肝肾功能、血糖均 无明显改变(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的心电图、心脏B超和脑血流图的检查 结果明显 优于西药组两组的前后变化,相应地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患者的心肌、脑缺血症状和智力衰 退的症状改善也比西药组明显(0.01
3 讨论
在高血压药物治疗中,要想控制血压理想水平,达到对靶器官的有效保护,首要的是所选择 药物具有24 h内稳定持续降压的能力。
本研究所选降压西药均为临床常用一线降压药[7-8],波依定为缓释型长效二 氢毗啶类降 压药,其降压的作用的机制是:①有效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和脉压;②改善血管内皮功 能;③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该药扩血管后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副反应,特别是头晕 、头痛、面红、心悸等作用,所以临床通常与β1受体阻滞剂配伍使用。倍他乐克为选择 性β1受体阻滞剂,其降压机制包括:①通过阻滞心脏β1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 ,降低心输出量;②阻滞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β1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儿 茶酚胺的分泌,产生降压作用。卡托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临床广泛用于降血 压和改善缺血后的心、脑功能等。
西药降压仅能控制高血压,并很难从调节人体整体机能层面上消除高血压的病因和保护靶器 官;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例的理想用药剂量很难控制,血压波动大,严重时诱发心脑 缺血或血栓形成。如果选用降血压西药与活血化瘀、降血脂类中药配伍治疗,则能互相取长 补短,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远期疗效[1-11]。
本研究结果所使用生药三七、丹参、山楂和天然生蜂蜜中,均含有多种 活性成分,能对内皮 细胞的生长、功能维持起保护作用,抑制内皮细胞释放ET,促进了cGMP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 聚集、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而发挥抗血栓、抗凝血作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保护心功能; 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和总外周阻力,降低血压,扩张冠状血管,提高心、脑供血量, 降低心、脑耗氧量和增加氧利用率;能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通过发挥钙通道阻断剂作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利 尿作用,并且利于电解质平衡[12-13]。
从防止血管硬化、降压和保护靶器官角度看,本中药丸剂配方简单而科学。本研究的近期降 压效果,无论从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降低幅度,还是从总有效降压率和理想降压率上分析,中 西医结合治疗的总体效果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而且,从本研究不良反应率和远期对靶器 官保护有效率上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但可以提高患者对西药的顺应性,而且总体效果也 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另外,从维持用药剂量上看,中西医结合组的波依定用量剂量小,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近年有研究表明,在西南成都、重庆等地临床用药配伍中,含三七、丹参类中成药使用量 居长江流域前列[4]。本法所使用中药配方安全有效,患者可以按本丸剂生产 要求自行制作,进一步减轻医疗费用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蔚浩,林轶雄,曾淑云,等. 波依定配合中药对老年高血压近期脉 压差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61-362
[2]赵湛,余剑,熊丽,等. 三七三醇皂苷配合抗高血压治疗预防高血 压性脑卒中[J]. 高血压杂志,2006,14(7):527-530
[3]徐侠.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肾损害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7):70-71
[4]冯琳; 侯孝云; 孟 玲,等. 2005年长江流域157家医院心血管系统 药物利用分析[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3 ):175-179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 杂志,2000,8(2):103-112
[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 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Ⅱ抗高血压药[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7]裴星,牛敏,王涛. 波依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J]. 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93-2894
[8]杨春娥,陈苏宁,王志睿. 波依定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3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2):2024-2024
[9]陈静,张博生. 中医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体会[J]. 贵阳中医学 院学报,2005,27(4):14-16
[10]王守富,沈金玲,徐毅,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0例临床观 察[J]. 四川中医,2005,23(8):47-48
[11]韩秀苓 雍爱琳,王 胜,等. 活血药干预对临界高血压远期疗效的临床观 察[J]. 四川中医,2007,25(10):53-54
[12]蔡 广,曾知恒. 三七总甙制剂治疗心血管病研究进展[J]. 人民军 医:2006,49(4):238-240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7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7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探讨 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32例临床观察 不同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联合加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 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含左氧氟沙星、力克肺疾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观察 耐多药肺结核46例临床护理分析 23例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观察 62例耐多药肺结核的护理体会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120例临床观察 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的疗效分析30例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105例疗效分析 37例耐多药肺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68例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的介入治疗分析 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76例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研究 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新进展 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临床研究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观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张尊敬,刘忠达,马云莉,等.肺结核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2,57(11):790-791.
[4] 陈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咯血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1):932.
[5] Yutao G,Chengchong L,Jicheng L,et al. Beta-Asarone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by suppressing neuronal apoptosis in the beta-amyloid hippocampus injection rats [J]. Biological & Amp: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10,33(5):836-843.
[6] 丁原凤,付蔷.观察抗结核化疗加结核灵片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192-193.
[7] 林格.细辛脑注射液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400-1401.
[8] 吕小会,苟超伦.左氧氟沙星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50-1352.
[9] 江岚.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2008,32(12):924-926.
[10] 孙文芹,吕建晓,李桂兰.四种方法对肺结核诊断价值的研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70-7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4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多发、病死率高、治疗难的急腹症,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腹部剧痛、恶心、发热、血胰酶等症状, 具有表现错综复杂、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等特点[1]。为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对收治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各35例。其中男48例、女22例, 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6.3±1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中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发病时间≤2 d。排除标准:自身免疫疾病; 原发胰腺恶性肿瘤者;合并肿瘤;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 3 治疗方法 西医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方法,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解痉止痛以及抗休克和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治, 给予大柴胡汤组方加减, 1剂/d, 抽净胃液后, 分2次服用。方剂: 柴胡15 g、厚朴12 g、白芍12 g、枳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5 g、生大黄(后下)20 g、元胡20 g、生姜3片, 根据患者的病情持续1~2 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
1. 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淀粉酶正常;有效:症状改善、淀粉酶降低;无效:症状无改善、淀粉酶不降, 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72 h后, 中西医结合组的显效率为57.14%(20/35), 有效率为28.57%(10/35), 无效率为14.29%(5/35), 总有效率85.71%(30/35);西医组的显效率为34.29%(12/35), 有效率为31.43%(11/35), 无效率为34.29%(12/35), 总有效率65.71%(23/35)。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出现恶心、腹泻、厌食、腹部痉挛或其他不良反应为2例, 总不良反应率为5.71%;西医组出现不良反应为9例, 总不良反应率为25.71%。中西医结合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常见急腹症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 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急性炎症, 以急性、持续性上腹部剧痛, 血、尿淀粉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2]。急性胰腺炎发病急, 若未及时就治和有效处理, 极易导致病情恶化, 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3]。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上一般实施禁食、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解痉止痛、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 但疗效不理想, 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脾心痛、胃脘痛、腹痛”的范畴, 其发病机制是因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腻所致, 由肝胆失疏、湿热蕴结引发热毒炽盛、湿热内阻, 或内陷心包, 或上迫于肺, 或热伤血络所致病, 其关键病机在于实热血瘀, 故中医治疗该病多以活血化淤、通腑泄热为治疗原则[4]。本研究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以大柴胡汤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治疗、应用生长抑素、应用抗生素、解痉止痛、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抗休克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 既能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又能大大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功能, 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淀粉酶水平[5]。中西医结合用药可以有效保护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黏膜屏障, 增加肠蠕动, 有效改善胰腺的微循环, 避免损伤胰腺和急性胰腺炎的恶化[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希良, 吕冠华, 孟秋菊.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02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23(5): 335-338.
[2] 李世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光明中医, 2015, 30(3):573-574.
[3] 强锦辉.中西医结合治疗30 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8):20-22.
[4] 田世堂, 吴际, 梁冰,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临床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3):348-349.
[5] 毕长龙, 李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中医学报, 2015, 30(2):273-275.
关键词:肿瘤 中西医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人口老龄化,肿瘤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经过现在医学科研的发展,祖国的医学研究已经突破旧的治疗模式,研究出一种全新的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是通过中西医的相互结合,扬长避短,融会贯通,以增强治疗效果,是目前医学界采用量最大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的过程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时代特性
1.1 从发病机制中看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必要性:中西医学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体现在发病机制上,中医在发病机制上市宏观的,就是自然界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如饮食,作息方式、结构等,尽管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旧没有改变;西医对病因的认知是微观的,表现是病毒,细菌,生物,基因等,但是它并没有随着科技进步向更高领域发展。在发病机制方面将中医的宏观学与西医的微观学结合起来会有很好的成果。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借助现在医学对病因,思维方法等研究成果以及先进的医学仪器来丰富中医对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努力从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方面拓展到体质,地域方面的研究,使中医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加丰富。
1.2 从诊断方式看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中医是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式来诊断。比如说舌诊,舌诊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肿瘤患者青紫舌、暗红舌的比例较高。西医在肿瘤诊断方面主要采用视、触、叩、听结合现代化仪器如CT等设备进行的。
中医是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单纯的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进行的,进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加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单纯的依靠中医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有的疾病都不能早期发现,在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胃癌的早期症状经常与胃部的其他良性疾病相似,等到确诊时已到疾病晚期,再做手术也无法治愈。尽管西医采用了癌的特异性抗原的研究,如CEA、SCC等也会有假阳性假阴性的存在。如果在肿瘤的初筛、确证、观察等阶段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手段结合西医的现代仪器共同诊断将会事半功倍。
1.3 从治疗学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优越性
中医的侧重点是证动态变化的,而西医的侧重点是病是相对恒定的。病症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模式之一,是对同一疾病从不同侧面的认识,从而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点。应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辨证论治、脏腑辨证的框框中走出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应该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以西医学领域的现代化科技为载体,使中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治疗上,在卫气营血、经络、三焦辨证中寻找突破,在外治法、针灸、气功等治疗方法上发挥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中医的治疗应该是依据病人病情的进展、机体正邪消长的状态来采取不同的阶段性的治疗方法;什么时候以扶正为主,什么时候以祛邪为主都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定。合理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难度极大,被重视的程度也不够,很多医师都没有经过肿瘤的专业学习或培训,治疗肿瘤的中医师的医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全面的了解西医的治疗方法所带来的效果以及毒副作用,从而不能合理的应用中药并恰当的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做到取长补短。另外一些医师往往是一味的攻下或者一味的补养,而不能进行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再者一些缺乏西医肿瘤专业知识的中医师,往往过分的强调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而忽视西医治疗的选用,或者是不能把握住患者西医治疗的情况而导致不恰当的中医治疗。还有许多中医肿瘤科的医生对中医临床的忽略,不能很好的应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导致中医整体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样的道理对于西医医师也存在同类的问题:一些医师由于不了解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知如何选择或者何时选择而拒绝中医治疗,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最终的治疗效果。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把肿瘤的临床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肿瘤治疗方案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指南,能够作为中医肿瘤的临床、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的参照的依据。方案的制定需要有它独特的灵活性,不能固定为一个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已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制定方案的同时要注重权威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重点要突出中医的特色,要开展随机的大量的临床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还要制定一套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多注重于瘤体的缩小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瘤体的缩小。但是许多肿瘤患者经过了中医药治疗之后,可能并没有看出瘤体有明显的缩小,但是明显的改善了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如果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不仅是不可取的,其最终结果还会阻碍中医的长远发展。虽然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道和广大患者的极大认同,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依然是任重道远。因此只有建立了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指南和规范,才能避免临床盲目应用中医药。
参考文献:
[1]朱红,申良方,涂青松.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39-41.
[2]刘永叶,谢晓冬,刘大为,等.补中益气汤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4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42-7243.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Meta分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3.003
中图分类号:R2-05;R25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3-0005-05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ZHANG Min-yu, JIANG Wen-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WM) or pure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n ITWM treatment of ITP were searched in PubMed, EMBASE, Wanfang database, CBMDisc, CNKI and VIP. Quality of the RCTs was evaluated strictl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RevMan5.1.7 software. Results Twenty-two trials involving 152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TWM treatment of IT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R=1.23, 95%CI (1.17, 1.29), P
Key words:immune thrombocytopenia;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linical efficacy;Meta-analysis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血小板抗体和细胞介导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及抑制血小板的生产而引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CX2012B340)
通讯作者:蒋文明,E-mail:
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会引起出血的一种自身免疫综合征[1]。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是先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过适当剂量的治疗,如果疗效仍不明显,可配合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毒副反应较大,远期疗效尚不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ITP显示出较大的优势,笔者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文献质量、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ITP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1973-2013年)、EMBASE (1990-2012年)、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1998-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8-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2年)。中文检索词为特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随机对照等。英文检索词为idiopathic/primary/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使用盲法。②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③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类型为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中医药疗法为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④疗效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⑤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1.3 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无诊断标准;②合并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肿瘤、脾功能亢进切脾患者等;③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个案及经验的报道、综述;④试验设计不够严谨、统计方法不恰当的文献。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员对纳入试验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然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文献筛选方法:①初筛。根据检索出的引文信息如题目、摘要,筛除明显不合格的文献。②复筛。根据文献选择标准,如为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则阅读全文,排除肯定不合格的文献,并注明排除原因,编号登记。资料提取方法:通过设计的“资料提取表”采集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及数据,包括文献名称、作者、文献出处、病例数、年龄、试验设计方法学特点(包括随机方法、盲法等)、随机分配方案是否隐藏、具体治疗措施、对照方法、疗程、是否有脱落病例、随访、主要结局指标等,并对文献进行编号登记。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 Reviewer-Handbook5.1.0[3]对RCT的5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应用、失访与意向性分析及结果数据的完整性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7软件,结果测量的度量衡单位相同的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异质性检验:当试验结果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Meta分析,当试验结果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研究描述与质量评估
初检出相关文献145篇,排除重复后获得文献139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后排除文献9篇,进一步排除非临床研究及非治疗性文献94篇后,初筛获得36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14篇,最终纳入22个RCT[4-25],共152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95例、对照组732例。各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估见表1。其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总有效率比较
22个RCT[4-25]均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医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22项纳入研究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21.55,P=0.43),因此,合并效应量RR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图1所示,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6,P
2.3 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比较
12个RCT[5-6,10,13-16,21-25]报告了治疗后2组血小板计数的比较,共842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437例、对照组4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升血小板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31, 95%CI(0.76,1.86),P
2.4 治疗后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比较
3个RCT[5,10,25]报告了治疗后2组骨髓象中产板巨核细胞计数的比较,共164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82例,对照组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加产板巨核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21,95%CI(0.03,2.39),P=0.04]。见图4。
2.5 远期疗效比较
有6个RCT[5,7,9,15-16,18]报告了2组远期疗效(或复发率)的比较,观察时间为6个月~4年,共348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185例,对照组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04);合并效应值RR=2.09,95%CI(1.26,3.46)。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5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远期疗效Meta分析
2.6 不良反应比较
有4个RCT[5-7,15]报告了2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主要为柯兴氏综合征以及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对照组中程度严重者未坚持完全部疗程。共215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111例,对照组1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00 3);合并效应值RR=0.22,95%CI(0.10,0.5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6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不良反应Meta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评价
当代中医学界对ITP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虚损为本、邪实为标、虚实错杂。肝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中医药治疗ITP,无论是从分型辨证用药,还是配合西药治疗,均从清热凉血、活血益气着手,兼顾补益肝肾,同时顾护阴液,辨证施治,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通过本系统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各研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效果具有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加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产板巨核细胞数值,且远期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不良反应减少。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从提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有:①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临床结果均为阳性,这样可能漏掉阴性结果的研究,出现发表偏倚。②RCT样本含量偏小,没有多中心、大样本的协作性研究。③大多数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多数RCT未描述研究设计、随机方法、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及失访病例。大多数仅叙述采用随机分组,而未给予足够的信息以证实其是否做到了真正的随机。④22篇文献均未采用盲法,很难避免主观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目前的文献研究资料显示,中医药治疗ITP存在某些不足。①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影响疗效的客观评价;②治疗主要是以个人临床经验为主;③在同一治则下,处方过于复杂,可重复性差;④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机制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多。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侧重病因病理和临床证候模型以及中药药理和止血机制的研究,筛选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拟定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优势,以拟定基础方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法对照,将治疗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Adam Cuker, Douglas B Cine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Hematology,2010,12(4):377-384.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79-284.
[3] Higgins JPT, 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 [updated March 2011].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EB/OL].http:///.
[4] 王红峰,王小红,刘娜.辨证论治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J].陕西中医,2009,30(7):818-820.
[5] 吴顺杰,梁冰,李达.梁冰老中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的经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70-2271.
[6] 代兴斌,蒋楠,魏学礼.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40-43.
[7] 王缨,陈满才.中药合达那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91-992.
[8] 代喜平,高红霞,陈艳红.中医分期辨证配合激素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1037-1038.
[9] 陈健一,李晓惠,张永健.补肾凉血解毒法配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J].四川中医,2006,24(12):56-58.
[10] 强宁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7):584-586.
[11] 王龙,向永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例[J].内科,2009,4(6):881-882.
[12] 孙晓伟,孙伟正,邹长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5,33(6):41-44.
[13] 廖化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3例临床观察报告[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46-147.
[14] 陈洪洲.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15-17.
[15] 王安启.中医辨证配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J].陕西中医,2008,29(10):1325-1327.
[16] 陈静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56-157.
[17] 王锦丽,冷丽云,李洁.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687.
[18] 李惠静.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1112-1113.
[19] 余宏昌.自拟阿芪熟紫方结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4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1):1330-1331.
[20] 孙碧红,唐志民.VP方案结合中药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J].华夏医学,2001,14(6):793-795.
[21] 邵克武,李志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7-58.
[22] 李荣,徐秀月,王克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7363.
[23] 袁通春,肖再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8):40-41.
[24] 王旭萍,王晓炯.中西医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J].山西中医,2010,26(12):29-30.
关键词:转移性乳腺癌;中西医结合;生存期;疾病进展时间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疗法在转移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绝大多数患者都在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但长期随访的研究报告较少,因此,我们观察并长期随访了59例在我科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12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住院并接受一线化疗同时配合3个月以上中医辨证与辨病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59例,其中女性58例,男性1例,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53岁;激素受体阳性27例,阴性32例,Her-2阳性9例(均因经济原因未行靶向治疗)。
1.2治疗方法 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西医标准治疗(包括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包括口服汤药或中成药,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中药干预时间不少于3个月。
1.2.1西医治疗 放射治疗:脑转移、骨转移局部疼痛者予以姑息性放疗。
化疗:根据既往的治疗药物及疗效、无病间隔、肿瘤负荷、年龄、合并症(包括器官功能障碍)、PS评分、患者意愿等因素,主要选用以下方案:
DX方案:多西他赛75mg/m2 d1+希罗达1275mg/m2 PO bid,d1~d14
TA方案:紫杉醇175mg/m2 d1+表柔比星90mg/m2 d1
NX方案:诺为本25 mg/m2 d1,8+希罗达1000mg/m2 PO bid,d1~d14
GX方案:健择1000mg/m2 d1,8+希罗达1000mg/m2 PO bid,d1~d14
内分泌治疗:根据激素受体、绝经与否及既往用药选用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甲地孕酮等。
1.2.2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虚证为主:①气血双亏:益气补血,拟以八珍汤加减。②肝肾阴虚:滋补肝肾,拟以六味地黄汤加减;
实证为主:①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拟桃红四物汤加减。②痰湿内阻:健脾利湿、化痰软坚,拟以二陈汤加减;
辨病治疗:①辨转移部位:骨转移:加补肾壮骨中药,及经验用药三骨汤:透骨草10g,骨碎补10g,补骨脂10g;肺转移:肺阴虚者加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痰湿阻肺者常用二陈汤加三子养亲汤,痰郁化热者用千金苇茎汤等;肝转移:治以疏肝解郁,补肝血调肝用,常用郁金、白芍、玫瑰花、当归、香附、合欢皮等;脑转移:痰浊上壅型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阳上亢型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胸腹水:中药常用攻逐水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十枣汤,外用实脾消水膏;②辨治疗阶段:放疗期间:常见热毒伤阴,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润燥。化疗期间:常见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③辨西医治疗用药:蒽环类、紫杉类、铂类、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是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化疗的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故主要用中药保护血象,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常用中药如党参、黄芪、熟地、阿胶、山萸肉、当归、首乌等,常用益气补肾方药如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左归丸;顺铂的副反应则以消化道反应为主,故治以降逆止呕,健脾和胃。常用鸡内金、焦三仙、代赭石、旋复花、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可选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健脾丸、补中益气汤等。并可配合针灸胃俞、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穴;希罗达和紫杉类则以手足综合症、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副反应,可用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外敷,常用伸筋草、桂枝、红花、老鹳草等;蒽环类具有心脏毒性作用,常配合宁心安神和益气活血药物,如沙参、五味子、麦冬、丹参、太子参、川芎、柏子仁、石菖蒲等,方剂常用炙甘草汤,也可在化疗时静脉输注生脉或复方丹参注射液以保护心脏;内分泌治疗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主要副反应为骨质疏松及肌肉关节疼痛,可用中药二仙汤加减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S:从开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到死亡或失访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1、3、5年的生存率及一线化疗后的疾病进展时间(TTP)。
1.4疗效判定标准 实体瘤疗效判断采用RECIST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2结果
2.1临床特征 随访至2012年5月,共收集59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死亡26例,另外33例还在随访中,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所有入组患者除软组织及骨转移外均合并有内脏转移,如肺、胸膜、肝、脑、骨髓、卵巢等脏器转移,其中50例(84.7%)为三个以上部位转移,27例(45.7%)为三阴性乳腺癌。
2.2生存期 59例中有26例随访结束,OS最短8个月,最长108个月,中位生存期38.5个月。
2.3生存率 已经随访至终点的26例患者,统计其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31%(24/26)、57.69%(15/26)、38.46%(10/26),中西医结合治疗后3年生存率大于50%。
2.4一线化疗后疾病进展时间(TTP) 59例患者全部接受一线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化疗方案主要为DX、TA、NX、GX,中位TTP为15个月(4~65个月)。
3讨论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西医主要治疗方法有化疗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但是化疗毒副反应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晚期患者,化疗有效率有限,一般很难推广,单用中药治疗亦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本文观察的59例患者中,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且中药干预时间大于3个月,无论在总生存期还是3年、5年生存率及一线治疗的TTP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中药之所以在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总的治疗原则为辩证论治,认为肝转移和骨转移的患者辨证主要为肝肾阴虚,脑转移、肺转移、软组织转移的患者大多辩证为痰瘀互阻,化疗过程中常表现为气血亏虚。辨病治疗主要包括:①辨治疗阶段,化疗期间主要是益气扶正,预防化疗毒副反应为主。预防全身乏力症状以益气扶正为主,预防消化道反应加以健脾和胃降逆中药,预防骨髓抑制则使用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中药。而化疗后患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加用适当抗肿瘤中药,如山慈菇、半枝莲、公英、重楼、猫爪草等。②辨转移部位,如骨转移可配合补肾壮骨的三骨汤;肺转移可加用益肺养阴的百合固金汤;肝转移配合疏肝解郁、养肝柔肝的一贯煎;脑转移则配合化痰软坚,清利头目,祛风通络,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③辨西医治疗用药:根据所用化疗药物或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不同分别选用相应的中药以减轻其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总之,在西医规范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辨病治疗,可以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一线化疗的TTP。观察终点为总生存期,固然能反映中医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优势,但如能前瞻性研究,将生活质量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之一,也许更能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 临床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41-001
中西医结合专业成立以来,对于中西医理论如何有效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中,成为了众多学校和医院临床带教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与带教中,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核心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加以教导,让学生们在临床实习中加深对中西医两套基础理论的理解,每天将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疾病诊疗过程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与掌握,逐步做到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有效提高中西医的互补性,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等。为了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水平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教学讲座
此类教学讲座涵盖各科目的重要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点,比如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规范(或要点)、某些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等等。讲座及内容都必须经过详细探讨和安排,符合学生的相关带教要求与学习能力,全部由各个相关高年资主治医师、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外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来进行授课,将复杂难懂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疑难点简约化、易懂化,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穿插融入各位授课老师的个人临床诊疗经验,加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进行讲座的过程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开阔视野,易于学生们掌握相关诊断与治疗要点等等。此类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动形象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各种基础理论和疾病的诊疗要素,学以致用,以点及面,举一反三,将理论紧密联系于临床之中,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的临床思维,同时对某些疾病的最新医学诊疗动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
二、通过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听取学生的学习观点
以往的临床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通常是以学生做病史汇报,带教老师分析病例的方式来实施。而如今,应该改进过去那种单调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汇报病情后加以有效提问与指导,点出其认识误区或者相关疑难点,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正确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有机结合,做出西医的正确诊断,即西医辨病。同时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等方法对病情加以判断,即中医辨证,然后对两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有效结合与验证,体现出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之处并相互补充,提高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交流可以恰当地运用中医经典,或者利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甚至可以拓展阐述医疗管理与护理学科或者是二级临床学科,从纵横向方面深刻探讨[1]。为此要求学生不但应该对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四大经典等能够熟练背诵,还应该学以致用,逐步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日常临床诊疗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查房以及病例分析中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临床辨病辨证的积极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步在临床学习中增强对于疾病的诊断与分析思维、钻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提倡学生积极和病人沟通交流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刚开始上临床的学生心理都比较紧张,对于各类疾病的认识通常停留于书本上,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和病患的沟通容易紧张不知所措,病史采集带有片面性和不可靠性,常遗漏既往病史和病情特点发生发展变化等重要情况的询问。因而带教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刚进入临床上的学生,一开始可能要用老师带、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做好每日查房、检查、病史询问工作,明白临床上的规范[2]。然后学生就要积极主动实践,多让学生和接诊病人接触开始,知道如何与之沟通交流,询问病史,并自主独立地思考,给出诊疗方案,最后和老师交流诊疗方案,并在老师的分析指正下不断获得新的实践体验。通过主动性转化,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观点,不要总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上都与其它医学一样很注重平等对待病患,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慈悲之心[3]。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日渐紧张,医务工作者对“贵贱贫富、远亲善友”一视同仁,可是他们却越来越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其不同文化、性格和背景的不尽相同,学会医患沟通技巧是势在必行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倾听患者,帮助患者,了解患者疾苦和需求,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得医患交往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良好的完成医疗救治行为的前提,更是在中西结合临床教学中学生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代医疗模式的与时俱进与深刻变化,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要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突破性发展,那么关键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重要理论的掌握,同时要求有效应用于临床之中,不断完善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疗效,以疗效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因而努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反复研究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加强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临床教学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能力强、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钰,吕书勤.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7
【关键词】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社区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2.0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combined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s 95.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8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ombined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munity
高血菏粲诹俅采铣<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特征以血压异常增高为主, 容易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但临床上尚未出现高血压的根治方法, 仅能通过给予患者降压药物以控制患者的血压, 属于维持治疗[1-3]。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 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血压控制中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4],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选取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12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分别实施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均被证实为高血压, 均在本社区医院进行签约治疗, 排除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且符合伦理学要求。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男27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51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65.07±11.62)岁, 病程3~7年, 平均病程(5.03±1.89)年;观察组:男28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51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5.79±11.86)岁, 病程3~8年, 平均病程(5.67±1.8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降压药物选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3022, 规格:10 mg), 1次/d, 给药剂量为30 mg/次。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药方选用天麻钩藤饮, 药材组成为天麻10 g、钩藤20 g、夜交藤15 g、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益母草15 g、石决明30 g、黄芩10 g、茯神10 g、栀子10 g, 水煎, 取200 ml为一剂, 分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情况进行比较。
1. 4 疗效判定标准 血压控制效果根据血压监测情况进行判断, 可分为良好、尚可及无效[5]:良好:收缩压降低幅度>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降至正常水平范围内;尚可:收缩压降低幅度为10~20 mm Hg;无效:收缩压降低幅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y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血压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其中2例头晕、1例口干、1例乏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其中2例头晕、2例口干、1例乏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普遍较快,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出现增高, 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高血压主要是指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属于慢性疾病, 很可能因血压长期增高而导致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6-9]。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尚无根治性方法, 故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以控制血压为主, 而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可更加有效的控制血压尚有待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普遍采用降压药物,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但治疗高血压时不仅要考虑降压作用, 在达到降压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靶器官, 进而全方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 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10-13]。近几年, 中医学随着公众的重视而不断发展, 中医学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 其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中医与西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疗法, 西药治疗可快速发挥药效, 但其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及中药, 中药的药效发挥则相对较慢, 但其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二者相结合, 可取长补短, 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14, 1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选用的中药方剂为天麻钩藤饮, 药材组成为天麻、钩藤、夜交藤、川牛膝、桑寄生、杜仲、益母草、石决明、黄芩、茯神、栀子, 具有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功效, 主治肝阳上亢证, 适用于治疗高血压疾病, 组方严谨、配伍合理[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控制在稳定水平, 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倪宇艇.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切入点及策略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5):601-602.
[2] 王清海, 陶军, 陈利国, 等.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建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5):664-666.
[3] 王新.中西医结合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探究.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5):122-123.
[4] 马成福.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6):1240-1242.
[5] 明华, 杨征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5):113-114.
[6] 曹曙波.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效果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4):83.
[7] 程广书.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高血压75例.中医研究, 2012, 25(3):15-17.
[8] 黄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4):588-589.
[9] 黄飞劲. 社区高血压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应用价值探讨.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9):4358-4360.
[10] 李宏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2):231-232.
[11] 冯晓东. 社区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探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4):111-112.
[12] 张亚兰, 徐超, 李艳.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15):31-33.
[13] 章铃淋. 高血压患者社区治疗干预的应用效果初评.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9):98-99.
[14] 冯建辉, 龚文波.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高血压临床观察. 新中医, 2015(1):58-59.
[15] 马婷. 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人人健康, 2015(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