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心理不成熟,专业思想不稳定
五年制高职护理的对象多为16-18岁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极力想摆脱束缚,却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他们对护理专业的选择部分是由专业调配而决定,部分则是认为护理专业利于就业而选择的,缺乏对护理工作性质的深入了解,专业思想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特点。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兴趣缺乏,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就认知层面而言,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推理以及预测的基本能力,但在处理问题时,还缺乏科学的判断以及全面的思考,容易冲动,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就造成学生在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学习时容易进行片面的效仿。
(二)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为缺乏,他们适应新知识的调适过程较长,基本的护理思维方式与护理知识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增加了护理教学的困难度。同时,当前的高职护理教学往往对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的依赖性较强,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部分对护理感兴趣的学生对护理学习适应快,成绩较为理想,而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业。
(三)大规模扩招产生的负效应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护理教学的技能操作实践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多而教师稀缺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护理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五年制高职护理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录取的标准也相应降低,从而使生源质量下降,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优化我国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创新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1.转变护理教育思想。
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要从兼顾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以及护理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教学中,既要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护理人文素养,使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护理人才既能够服务于医疗基层,还能服务于临床一线。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在五年制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结合学生当前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在5年内既要完成高中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其护理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导向,革新护理教学计划,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高中课程尽量集中在一二学年,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三个学年集中设置护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护理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护理技能培养。同时,在入校之始,就要设置护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护理行为与习惯。五年制护理的课程设置衔接一定要紧密,要体现出高效率与高质量的特点。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实行以教师为主过度到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快速度适应五年制护理教育的教学方式。同时,对于护理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护理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护理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护理学习效果。此外,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还要树立人本思想,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中,要实现传统的三阶段护理培养模式(即医学基础、临床护理以及毕业实习的阶段性护理培养模式)的突破,根据五年制护理实践教学的规律,采取小组式的护理实践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每组派指导老师进行带教,并注重观察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尽早让学生到附近社区或者医院进行实习。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每学期、每学年都要安排学生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护理学习的效率。
总之,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是高素质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在五年制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五年制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切实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鹏.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42-143.
【关键词】 临床带教;护理;护生;问题;对策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而护理临床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素质,发展护理事业,关键在于临床带教的效果[1]。笔者从事护理教学和护生实习管理工作多年,粗浅分析目前护理临床带教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供同行商榷借鉴。
1目前护理临床带教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高素质的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当今各大医院正处于积极上升的发展态势,各科室不论在规模、硬件,还是在新技术的开展上都不断向前发展,并承担大量的实习带教任务。快速的发展也给医院如何保障护理质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临床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但目前许多医院临床教学意识薄弱,没有教学经历而又需要担当教师角色的人员急剧增加,而带教能力的培训远远跟不上需要。相当数量的护理人员,在承担教学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2]。目前临床上常选用年龄较大的老护士作为带教老师,从实践操作上她们无疑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应验,但她们中大多学历偏低,理论知识欠缺,对新知识、边缘学知识等接受不多,又常常不愿放弃一些过时的但却是她们用惯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临床带教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无可评性、可比性,缺乏规范完善的考评与管理,不能很好的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1.2临床带教老师的一些行为阻碍护生学习
护生刚到科室实习,本来就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教师个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担心教师、患者责怪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而临床上有些带教老师又常表现出一些行为对实习护生产生进一步的紧张和威胁感。如,举止傲慢,态度过于严肃,对学生不娴熟的操作等常表现出轻视、嘲笑,并常常在他人面前纠正学生的错误。
1.3临床实践的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的冲突
教学工作与临床工作经常不能相互兼顾,矛盾突现。医院的目标适宜病人为中心,而学校则是以学知识为中心,病人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也会发生冲突,即学生需要实践,而病人需要熟练的护理,要保证患者高质量护理服务,又要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这样,临床实践的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就会发生冲与突。
1.4护患沟通不良,患者常排斥护生
有些带教老师在带教中不能很好地引导护生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操作前不与患者商量、解释,不征得患者同意且态度生硬;有的带教老师在现场指导护生操作时不注意自己说话的场合和方式,说一些不该让患者听到的话,使患者产生不满及抵触情绪,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的不满情绪又导致护生操作时过于紧张,更易出现失误,使得患者更加排斥护生。
1.5忽视对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常注重护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忽略了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护生在学校,学到的关于护理与法律的知识较少,又都是理论条框,未经历过临床的实际纠纷案例,有的护生还认为出了差错有带教老师顶着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3]。故在工作中说话做事常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有些带教老师过于放手放眼,加之有些护生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擅自执行医嘱等,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
2对策
2.1选拔合格的带教老师,完善管理制度,培养新生力量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先行。21世纪的护理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作者,还要承担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项全面而具体的综合性职业工作,仅仅靠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因此,临床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带教队伍,并与学校共同完成培养护理人才的使命[4]。在选拔时,首先应对临床带教有热情,具有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健康的认识、对现代护理观的理解应与学校接轨,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应定时进行理论上的培训及沟通。在实践中能够克服自身的主观偏见,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诚恳宽容的个性,对护生能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
在管理上,要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利用双向考评,有效促进临床带教工作,即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考评,护生对带教老师带教质量进行考评。
对不称职的带教老师要及时更换;还可制作一些调查表,定期征求病人及陪护对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带教老师可实行聘任制度,学历要求在大专以上,定期对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和带教质量应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查与考核,进行量化管理,并对其量化结果予以及时反馈。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评先及晋升职称等方面优先,以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行,增强其带教意识。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还应做好护理带教人才的培养。 临床应加强对更多的青年护理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综合培养, 要求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完成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把继续教育定为年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者,给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如参加学术交流、参观考察、进修学习等,特别是通过在上级教学医院的进修学习,使她们能够接触到完整的教学过程,并亲临其中,不但可以学习到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具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学意识薄弱这一关键问题。使其尽快成为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
2.2倡导带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品格,促进学生学习
带教老师必须有良好的品格行为,不仅要热爱护理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护生平易近人,通过自己的形象感染与熏陶护生。作为带教教师,应在行为表现上让学生体会到亲近感,以减少学生的畏惧,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一下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开始临床实习。在带教过程中随时表现出自信和信任学生,学会关心、
尊重学生;善于鼓励和表扬,及时指出学生的进步;给予适量的指导和放手;乐于解答学生的提问,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在学生身边。
2.3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提高对护理教育的认识
在临床教学中,护理教育常被认为是次要目标,应该让管理者及带教老师充分认识到,护理教育是为将来给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做准备的,同时将这种认识融入与病人间的沟通里,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欣然接受。只要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临床场所才能形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另外,提高对护理教育的认识,可端正护生的学习态度,以促进护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护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只有在做好护理教育的前提下,才能激发护生用创新思想分析问题;用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传统的护理方法提出质疑。
2.4注重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
每位新到一科室的护生,对新环境都很陌生,不敢过多和大胆的与老师及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带教老师对对新来的护生,应首先介绍病房环境,熟悉收住院病人的范围、护理工作的特点及各项规章制度,使她们尽快熟悉环境,去掉胆怯,进入角色,带教老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要求他们在尊重每一位医护人员同时,强调护生与老师在学习中的平等地位,鼓励护生与老师平等对话,探讨问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要深入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让护生从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从而增加护理操作的机会,操作技能将随之提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缩小,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2.5培养和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
为了使护生对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有足够的重视,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进行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也是带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等,使学生及早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在护理患者时用法律和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护理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在护理带教中及时查找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隐患,以实际的案例教育护生,向护生讲解临床常见的潜在法律问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只有在专业老师和护士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擅自行事,侵犯了患者的利益,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以减少和杜绝护生实习中出现各类差错事故,从而影响其今后的护理生涯。
参考文献
[1] 周怡华.影响护理临床带教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9.
[2] 代远斌.对临床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104.
[3] 毛丽莉.护理缺陷常见原因分析与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3):468.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还指出了高职护理专业现行的英语教材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临床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职业人才的目标。并就更新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培训、完善评价体系等,提出了应对措施。
高职护理学校的英语教学应适应其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及社区护理工作、并能不断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级职业人才。然而,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切,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来源。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英语当做知识来传授,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讲解生词、分析课文、讲授语法等;在教学过程的总体上,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成了消极被动的语言接受者,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几乎成了单方面的过程,而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即使学生把语法掌握得很好,并记住了更多的词汇,但由于在实际情景中缺乏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会很难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级职业人才的目标。
由于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语言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课堂活动缺乏多样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大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课程的内容与护理专业的临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够紧密,很少结合医学的临床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很少接触医学词汇,不能听懂简单的医嘱,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医护对话。
(二)应对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技术人才,应确立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基础的英语教学理念,坚持“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克服聋子、哑巴英语。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激励者和控制者,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使语言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已成了高职护理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英语教学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和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高自信心、增强主动性,既而开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2.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英语对话的机会,且内容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可选择恰当的医护对话、请学生介绍病房情况或鼓励他们自己扮演护士或病人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情景活动中学会使用医护英语;学生应变专心听讲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并合理调整各项活动,要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从语言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日趋广泛,逼真的图像、丰富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手段,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素质教育,开发适合高职护理教育的英语教材。高职护理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并使之和护理专业融合在一起。除了开设公共英语课外,我们还应适量开发校本护理的英语教材,使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并使之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
4.结合专业施教,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进行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高职护理学校的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学生的专业。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督促教师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护理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另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请临床医生到学校讲学,把临床的最新信息带进课堂中。
5.注重能力考核,完善评价体系。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存在许多弊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方法也只是死记硬背,考试往往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且考核内容和形式也值得商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除了考试成绩以外,还应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另外,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也应成为评价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职护理教学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依据、服务为宗旨”。如何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临床需求,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护理学校的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励和启发学生把语言知识的输入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产科;护理;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61―01
在我国各大医院整体护理的有序开展之下,作为整体护理内容之一的护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以病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正在被广大护士所接纳。本文通过分析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进展
1.1 我国健康教育的概况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共同作用的产物。健康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接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或摈弃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使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健康素质,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 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
随着整体护理进一步的推广,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也处于一定的发展状态中,但由于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达到整体护理对健康教育的要求,病人满意度普遍不是很高,例如产前的健康教育普遍做得很不到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推广开米的一对一分娩护理模式,很大地降低了分娩剖宫产、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而我国一对一分娩护理模式还处于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阶段,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了很多医院还只是在拿一对一护理做“幌子”,实际结果反而却大大地提高了剖宫产的发生率。
2、影响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2.1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够完善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措施。目前很多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水平上,专业度不够。卫生宣教只是对卫生知识的普及,采用单向传播的形式,接受对象针对性不强,而且极度缺乏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活动。
2.2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国际上针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步骤模式主要有: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予以确定;明确病人及家属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2.3 缺乏相关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
产科是四大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作为产科护士在对产妇及新生儿这类医院易感染的高危人群的护理时,护士必须具备完善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但实际上有一些护士由于未很好地参加相关培训,在临床中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对如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匮乏。
2.4 护士自主性不够
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相对于以前纯粹的功能制护士模式相比较而言,自主性有所提高,但很多基层医院还只是停留于形式。护士在给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并不主动,产妇不问,她们就不进行。事实上,产科护士在健康教育方面主动予以指导,为产妇提供具体的产前保健、产时护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相对应具有自主能动性。
2.5 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化
护士作为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人,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纯粹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很容易引起孕产妇及家属的排斥心理,最后导致教育的无法有序进行,评估结果自然不是很好,所以护士在进行产科护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掌握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特点,要擅于使用教育方法和技巧灵活化。
2.5.1 评估技巧评估是健康教育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目前在评估技巧上主要运用观察、会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进行评估。产科护士应正确运用评估知识,善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把对孕产妇及其家属予以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之产生亲切感,才能使其信赖,以便能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
2.5.2 护患沟通交流沟通是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具有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方法,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种。语言性沟通中需在语调、语速上保持适中,避免过激语言,内容要表达清晰和易于理解,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完全理解护士所教授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非语言沟通,如手势、姿态、眼神等。
3、总结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护理健康教育是以护士为主体对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产妇在分娩期情绪波动大,极容易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而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产妇的心理保健。我国各大医院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剖宫产率上升、母乳喂养率下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表明了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够完善、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可以促进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琬华,苗均秀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护理,2002,8:3
关键词: 护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自1986年我国响应WTO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号召后,卫生部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大力开展健康工作,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但是,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通过在临床不断地实践,认为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阻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现分析如下:
1 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传统护理模式影响,很多护士都认为开不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仍然只重视完成病人的常规治疗及护理,未把此项工作列入到护理计划重点中来。加之对护理健康教育未充分理解,对于其思想和行动上应受到的改变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2 实施方法不足
1.2.1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且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经历更不相同,又存在护士缺编,往往习惯于把资料交给病人或家属阅读,或一味讲解常规、单一的内容,而未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
1.2.2目前,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单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既反映出病人真实情况又具有教育内容及效果,全国认可的标准格式,大多数护士直接面对病人的时间很少,却花大量时间去写是很不现实的。
1.2.3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未建立评价指标,也无反馈信息。很多护士只注重对病人的单向灌输,忽略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病员的其他健康需求是否有遗漏,以致效果很难肯定。
1.2.4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缺乏,整体素质低,健康教育融汇了哲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因而造成知识结构缺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不能促进健康教育的提高。
1.2.5医院支持条件有限 医院管理系统虽一再强调健康教育,有时候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具体关心其落实情况,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健康行为,是否阻止了不健康行为的存在与发展。另外,后勤服务系统也未跟上,占用了护士与病人接触的大量时间。在护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资料、设备、用具单一未能满足病人需要,阻碍了病人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2 对策
2.1提高护士认识,完成理念更新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使护士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现代护理理论和整体护理观作指导,明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要更加宣传教育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使健康教育的思想观植根于广大护士思想中,认识到此工作是护理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2.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健康教育赋予护士多元化角色,由此我们必须强化在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大讲座,读书报告及专业业务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护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改进实施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地做好护理健康教育,最好应用护理程序来进行,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也成为护理治疗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及不同时期需要做好阶段性教育,要把教育融入护理工作中,一边做,一边讲,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要多做少写,把自己从繁琐的书写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直接服务于病人,当然护理书写也需要解决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制定的评价指标及时评价弥补遗漏的问题,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护理教育;规模结构;护理人力需求;研究
现阶段,随着护理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界对护理教育结构层次的完善也十分关注。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性特征驱动下,使得护理教育结构层次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使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专业的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同时也表现在专业素质等多个方面。鉴于此,本文对于国内护理教育结构和护理人力需求的研究与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结构和护理人员需求现状分析
(一)护理教育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其在护理教育过程中以科学知识为哲学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以及奋斗的精神与毅力,其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中国教育理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我国,护理教育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理念包括护理理念、教育理念和学校理念。与国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基础阶段。护理教育规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98年至今,我国护理教育规模几乎翻了10翻,护理专业在中专、大专和本科均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也兴起了,对护理专业的定向培养体制和针对性的学术研究,这些变化均说明我国教育体制在发生着革新与变化[1]。
(二)护理人员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护理人员需求现状具有明显的供不应求趋势,即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如表1所示,其为我国2007年到2015年全国医护人员的数量。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医护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护士人员增加的幅度仍然较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我国护理教育本身相关,同时也与社会风气以及医院体制等因素相关[2]。
二、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不强
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与现代护理教学存在一定的出入。当前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实践运用能力的教学,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国内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育体制的落后,制约着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尽管我国护理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的一定的水平,但是从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护理教育缺乏针对性
首先,针对性教学是保证学习和就业统一的最佳举措,然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护理教育仅仅停留在对专业课和其它辅助课程的学习以及最浅显的应用实验等,这与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能力的需求缺少一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得教学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其次,护理教育结构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也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其没有对护理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没有全面的了解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从而使得护理教育结构存在较多的弊端。
(三)护理人员供不应求
从现代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其就业率一般保持在50%左右,这与其它专业的就业率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相关部门统计,在50%的就业学生当中只有25%的学生从事护理专业,且部分学生进入社区医院,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城市内的三甲医院。这样的现状导致了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数量,可见其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聘用标准含糊
从现代医院用人体制的角度分析护理人员的供需情况可以发现,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聘用标准十分含糊,缺少一定的规范性。这使得护理教育结构在改革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参考依据和针对性,同时也容易给护理专业的学生造成更多的心理层面的影响,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
二、完善我国护理教育结构和护理人员需求的策略
(一)改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优化护理教育结构
护理教育理念的革新并不是护理专业的单项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提倡在教学过程用实践能力代替理论知识的核心地位,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护理教育理念要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从教育本质出发,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造[4]。护理教育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教学体制的优化,从现代护理教育现状中不难发现,在护理教育过程中与实践相关的基础教学设施相对匮乏,教学资源不足,这些约束是造成护理教学质量不佳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相关教学部门应该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城市信誉度较高的医院展开合作式教学,从而在其培养的过程中丰富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医院培养适应性较强的专业护理人才。
(二)全面分析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素质需求,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教学工具和方法为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护理教学同样是一个新的机遇。因此,在这种优异的教学环境下,护理教育应该掌握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条件需求,结合现代教学工具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护理教育结构和护理人员需求现状,在其基础上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完善护理教育结构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万丽红,刘可,朱晓雯,郑晶,罗志民.中国护理教育规模结构与护理人力需求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0,(5):46-50.
[2]隋欣.浅析新形势下中国护理规模结构和护理人力需求[J].科学中国人,2015,(8):156.
[3]曹梅娟.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构建的理念和策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虽然我国的医疗护理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的护理教育发展状况相比,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和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有着种种问题需要解决。护理教学的整体规模以及护理教育的结构体系,逐渐跟不上社会要求。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就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进步不大。护理教育的体系结构有很多的不合理因素,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协调。护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定位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医疗保健的发展需要不一致。现阶段的护理教育在定位上与国际形势脱离,教育模式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安排上也没有体现新时代下对护理人才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临床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很多方面都不够了解,比如,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水平的高低、社会工作能力的大小、护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这样就使得护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常片面的注重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护生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这些的发展,部分的高校在护理教学安排中也加入了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安排的课时往往非常有限。中国的护理专业教学,不仅学生在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很多老师对这方面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现在很多的护理中出现的问题都和法律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2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策略
加入教育国际化进程首先,护理教育应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要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速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速度。第二,要加强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信息与技术资源,加速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第三,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外优秀师资、先进教材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外开放我国的护理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加强护理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研究,争取在国际护理教育服务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推动我国护理教育产业化发展。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适虚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应是实用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具有能在复杂多样的卫生保健环境中从事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应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和发展专业理论的创新性护理人才;应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和充分的理解他人、善于合作的工作态度的护理专业人才。
想要建立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较完整的护理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必须做到紧紧围绕素质培养的重心,将对护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出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综合起来,使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结语
论文摘要:结合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以实现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涉外护理的特色,培养具有较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随着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医护人员和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缺护士20万名,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护理服务领域的国内外劳动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资格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目前我们在护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经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涉外护理教育课程改革。
1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1 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专业,护理教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变,护理模式也已从疾病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1]
1.2 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调整,以使其科学、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国际护理教育遵循的原则是保证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护理教育:其一,传授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知识;其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其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能。[2]其课程设置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性。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护理专业课程占82%,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为1∶1。护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占43%,临床见习和实习占57%。[3]而在美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为1∶3;②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护理课程将按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设置为诸如孕产期护理学、婴幼儿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人护理学、临终护理学等;③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
1.3 国外护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国外护理教育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评判性思维、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围绕这一重心,“以问题为中心”(PBL)、“以小组为单元”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获取答案。课堂上以学生讨论、讲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另外还采用角色训练、调查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教育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学生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提供咨询等实践活动,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4]
2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各开办有涉外护理专业的高校尚在摸索中前进,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①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5]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并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的问题;②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而最后1年在临床实习又脱离理论的指导;③人文课程欠缺;④护理师资短缺,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不高;⑤对专业英语(特别是护理英语)重视不够。双语教学,特别是护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
2.2 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涉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因此,涉外护理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涉外护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交际能力;应具备为国际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服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教育和咨询服务的能力;②涉外护理课程设置应达到最优化,应合理地设计各类学科的地位和比重。课时上应重点突出对涉外护理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课程系统化和整体化。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融合、发展的趋势;③课程设置的内容,应注意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比例,英语课程中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护理教学中适当充实社会、心理、人文等学科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判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④可考虑在专业学习中掌握专业英语。如教材选用,可尝试使用英汉双语教材或国外护理专业教材;教学形式,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尝试在涉外医院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机会;⑤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中国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教改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才能使涉外护理教育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泽楷.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5):9.
[2] 高书杰.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5.
[3] 孟瑞芹.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1~155.
我校是目前温州地区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经国家卫生部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正式批准的温州地区的卫生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并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专业设置评估验收达标的中等卫生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近600人,临床实习学生248人。在校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系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本人近期通过对我校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师生反应目前护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予以解决。现针对我校中专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特提出本人粗浅的看法如下:
1 我校中职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内容过多, 护生普遍感觉难以掌握。中等职业学校卫生基本都是15-18岁左右,考入中职卫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分数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职,家长与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中等卫校过度强调普通文化课的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与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另外一些复杂的解剖名词、医学概念、药品名称不能够熟练记忆,使在教学进展过程中出现难度,久而久之易使此部分学生丧失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与勇气,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下滑,更严重者可能导致退学问题。另外,由于温州地区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做生意,所有普遍存在孩子“放养”现象,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及自我约束性差,也是对理论学习兴趣下降的因素。
1.2 设置的课程内容抽象思维多、教学课时多,实训课程偏少。学生学习任务重,探索钻研的时间少,学习被动,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切合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缺少职业行为素质的训练。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及人际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心理承受能力不佳。
1.3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不利于将来顺利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实习三阶段,这种模式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与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充分体现专业体系,实践课比例较小,在临床实践过程,学生对于临床的常规处理产生诸多不理解,动手操作能力差,使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另外,课程设置本身造成了某些课程的前后衔接困难,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对脱节。没有运用“学习层次”的原则,有的教材部分内容相重合,使主次不清晰。
2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课程设置中强化整体观念,淡化学科意识。在课程结构中应体现各门课程都是以护理教育为主线,为共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设置还必须考虑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和特点出发,也要考虑学科的发展。本人认为,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升级护理课程结构开始,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护理教育的宗旨,即在人、环境、健康、护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护理教育的特点,突出整体护理的理念。课程设置上还应淡化学科意识,打破传统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整体观念,建立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可分为公共和人文修养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等三大部分。[2]
2.2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温馨护理人文服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温馨护理人文服务意识,将护理理念贯穿其中,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文服务意识,将护理工作从“微笑服务”转变到“感动服务”。在教学中,还应将护理美学、礼仪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安全、护理与法、护理教育等理念和方法融入各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沟通技巧与实际能力。
2.3 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中心,精心编制合理的教育课程模块。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可以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数学、政治、化学;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化学、生物学等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建议在编写护理教材上要充分体现出三“要”和三“不要”原则。即要理论联系实践、要运用“学习层次”原则、要明确标示出反映国家护士执业标准的掌握要点;不要编得过深、不要编得过浅、不要只为应试而编。在学习层次上体现知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中做到会运用,能演示、综合运用层次能创新及预测推理、评价层次会辨别和判断等。
2.4 开发新型中职教材、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教材内容学时少、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性改变及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的问题,改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注重学生的知识强化。另外在语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一些专业课本上描述抽象、专业性强,学生难以接受,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本知识由浅入深、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过去,我校中职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具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护理学课程体系,今后我校的护理学教育仍需坚持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把握好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温州地区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