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经营 风险管理 策略研究
一、资源型企业的定义
资源型企业是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指通过开采和投入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主要有采掘企业、矿山企业、矿业企业等。狭义的资源型企业仅指在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类型的矿产资源领域运作的企业。广义的资源型企业涉及了所有自然资源领域,从这个角度出发,资源型企业即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进而包括自然资源加工及后续工序,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企业。
资源类企业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资源型企业特征特别明显,在这些特征中也蕴含着企业资源型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对象的有限性和生产的时限性
矿产资源是资源型企业的主要生产对象,资源型企业的生存时限决定于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开采程度,这是因为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直接影响着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
(二)先期开发性投入大
实践证明,目前企业矿产资源勘探难度比较大,费用比较高。当资源型企业退出市场时,其设备具有极高的专用性,无法用作其他生产用途,所起企业管理层很难做出退出市场的抉择。另外,资源型企业的投资回收期通常都比较长,这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困难程度,两种因素汇聚在在一起令其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投资风险变得更大。3、资源的金融特征。整个资源运作过程要受到时空限制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资源的供应和消费必须保持实物数量的平衡,资源实物性地存在和发展效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但资源业也往往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成功的金融运作是资源业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资源就具有了明显的金融特征。
二、资源型企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般的加工型企业会从国内市场获取一定的原材料或国外向市场出售物品,这些原材料具有很强的相互替代性,较容易获得,向国外市场出售的物品也可以向国内市场进行销售。而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国外是其获取原始矿产的主要来源,而且资源的获得除需大量投入外,还面临大量市场风险。
(一)价格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影响资源价格的因素极其复杂,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经济发展、人口数量、资源储量、金融操作、环境政策、政治因素等,都会极大的影响资源的价格。
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是防范价格风险的成熟的技术性方法。企业合理利用期货市场,不仅可以获取原材料市场未来的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帮助企业更好的做出战略决策,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的地方,这样企业同时控制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汇率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一般来讲,企业在开展境外投资业务时会受本国和所在国货币币值变动的影响,对涉及国外业务的资源型跨国企业来讲,如果经营国的货币相对于本国的货币币值下降,资源型企业所涉及的国外的业务可能会遭受到贬值的风险。另外,资源型企业面临的另一种可能的风险是经营国政府将其货币进行冻结,使之不能迅速转换成企业的本国货币。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资源型企业在境外进行投资时,货币之间的转换受到限制,资源型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将会显著提高。
汇率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提高资源型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和技巧,建立健全控制汇率风险的体制和机制。资源型企业控制汇率风险的前提是增强规避风险的意识,这需要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的报警机制。成立全面的汇率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增强汇率风险识别能力,并使企业不断调整各项支出和投资,抵抗汇率经常变动所带来的损失。成立专业的汇率风险管控部门,招募专业对应的汇率风险管控人员来预防控制汇率波动风险。研究并分析汇率变动的走势,详细调查企业各个部门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交易国家、交易币种、历史汇率波动情况,深入研究汇率风险管理控制的策略与方法,向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提出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总结经营过程中处理汇率风险所遇到的经验和教训。②合理使用汇率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使用外汇市场的各种交易工具来防范和对冲汇率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可以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使用财务手段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外部管理通过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来避免损失。大部分资源型企业选择同时运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方法,可是因为外部管理具有应用范围较广、应用较为灵活、规避汇率风险的成效显著等优势,故而在汇率风险管理控制的体系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源型企业的现实情况是根据企业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汇率风险管理控制方法,通过充分利用外汇市场上的各种风险规避工具,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汇率风险管理体制。
关键词:股票市场;投资风险;特点;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以后,外资的进入刺激了我国股票投资的增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刺激了股票投资市场的活跃。⑴股票市场是一种将股票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法人或者自然人对股票进行买入和卖出,从中获取差价或者红利、股息等投资行为,是股票市场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当前,股票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大量投资风险存在于股票投资市场上,严重威胁着股票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因此,加强对股票市场投资风险的研究,可以正确的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规范股票投资市场,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为有关部门提供股票市场管理依据。本文分析了股票投资市场的风险性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股票市场的风险性特点
(一)股票市场的风险分类
根据风险的不同,可以将股票市场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所谓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因为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股票资本市场中的某一种商品或者市场整体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且这种不良的后果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并且会导致多个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股票市场陷入经营困境,投资者也会因此遭受利益的损失的风险。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其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都会产生影响,包括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购买力风险、政策风险等,是单一证券所无法拒的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⑵
所谓的费系统性风险也成特有风险,主要是因为市场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导致的,其影响的是某一种具体的证券,并不会导致整个投资市场的系统性波动。主要包括上市公司风险、交易中介风险、投资者风险和监管方风险等,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将其分散。⑶
图1 股票投资市场分类简图
(二)股票投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股票投资市场存在大量的问题,导致投资市场的风险性居高不下,主要的股票投资市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股权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的法人结构并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股价远远高于非流通股票的价格,经营管理层并不是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正是由于这种股票价格差别的存在,导致股票市场上出现很多的投机投资者,增加了股票投资市场的系统性风险;⑷其次,利润操纵问题。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往往会通过更改会计账目来提高自己的业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股票价格,这种利润操作行为导致股票价格虚高,增加了投资者投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引起股票市场风险;再次,信息披露问题。作为一种信息产品,股票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加高,投资者往往是通过自己获得的股票价格、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信息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因此,理性的投资是建立在完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股票信息并不被所有投资者掌握,导致投资盲目性的出现,引起市场投资风险;最后,政策风险严重,我国曾长期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刺激了投资市场,使市场的自由度增加,但是,我国宏观经济很大程度受到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引起股票市场大幅的波动,因此造成的风险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表2 股票投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股票市场投资风险规避对策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创建新的上市公司治理原则和标准,真正实现上市公司的经营转制,才能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上市公司在决策激励机制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按真正的股份公司体制运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份公司制度的优点。也只有通过这种创新才能保证中国股票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⑸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应该加强我国股票市场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投资法律法规,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股票投资法律法规和制度制定时,努力与国际有关条款相吻合,这样一来企业在发行上市和公司监督方面都能够遵循先关准则,规范投资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的安全稳定。⑹
(三)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对规范股票投资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制度的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三、结语
股票市场投资风险影响着股票市场的稳定以及投资者的收益,因此,必须对股票投资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为股票投资市场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罗奇,戴永平.防范资本市场风险完善我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7(6).
2、陈永生.陈晓鹏.论新经济下的中国股票市场[J]山东经济,2002(1).
3、张同信.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冷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2(9).
4、王 益.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分析(上)[J]. 管理现代化,2011(7).
5、张中华.资本市场的创新与风险防范[J].经济管理,2009 (7).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摘要】粮食银行在提高仓储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防控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介绍了粮食银行风险问题和相应对策的研究,对各项结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希望能对以后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粮食银行;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一、粮食银行概述
粮食银行是在我国农村粮食储备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由政府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向银行贷款以购买农户粮食,粮食银行向农户发放存折”。其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粮食银行给储户发放存折,粮的所有权归储户,使用权归粮食银行。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折现或换取粮食产品,粮食在经营中产生的增值即为粮食银行的利润和储户的利息。粮食银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源于山东省广饶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粮食银行是2006年试运行的江苏太仓“易裕粮食银行”。
无论是从实际效果还是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粮食银行在降低粮食损耗、提高国家对粮食信息的掌控能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但是粮食银行运营过程中的多重风险,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利益,风险控制始终是粮食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市场风险的研究
“粮食市场波动频繁,当粮食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时,或储户放弃粮食所有权时,市场风险就会全部转移到粮食银行那里”。
这种风险主要是由粮食价格的不确定性波动造成的。如果粮食银行对粮食价格预期错误,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低价位收储,高价位填库的现象,这会对粮食银行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从粮食银行本身的发展状况看,我国粮食银行管理水平低,市场风险意识低,对市场信息把握能力低,对准备粮比例控制不严格,虽然被称为“银行”,但缺乏现代银行完善的网络设施,难以实现大范围通存通兑。
三、基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研究
粮食银行的经营费用如果不能及时补偿,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收购粮食所带来的费用,粮食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装卸、烘干、自然损耗,都需要粮食银行承担。这些费用都会增加粮食经营的风险。当经营风险超过警戒线时,粮食量不足,引发挤兑现象,损害广大农户的利益,也从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盈利模式不清晰、收益率低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要能够持续经营,稳健发展,必须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比较庞大的客户群支撑,有广泛的网点设置,和一定的资本实力。缺乏规模效应和基本盈利能力,可能使经营者产生激进的经营行为,甚至进行欺诈。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必须依靠产业链的充足投资、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
四、基于道德风险的研究
由私营机构承担粮食储备的政府职能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政府希望通过粮食银行来解决农民粮食储藏及销售等问题,但是作为商业机构,粮食银行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没有政府补贴很难实现经营获利和保证粮食储存品质的双重目标。如果经营者没有获取相应的收益,会导致经营行为的异化,比如打着政府的旗号,获取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以谋取利润,而无法保证兑付,甚至造成系统性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避免的。
五、风险控制
(一)从政府监管角度
市场监管方面的对策可以概括为,确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准入制度,同时考虑监管宽度和幅度。强化粮食银行准入制度,把好第一关。“一要考核其资金实力、仓储能力;二是审核企业的诚信度;三要考核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否有专业团队从事粮食现货、期货买卖,防止粮食银行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储户。”政府还应该给予存粮费用支持,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设立粮食风险保证金。因地制宜引导粮食生产、储存和加工。
(二)从粮食银行本身建设角度
粮食银行应该加强配套项目、交易手段、业务范围、粮食物流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建设粮食收集网点,完善粮食接收发放设施,建立统一的粮食银行管理中心,加强信息化管理。
六、总结
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第一,粮食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风险转嫁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薄弱。第二,粮食银行的企业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巨大的经营成本、难以保证稳定的盈利模式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第三,粮食银行的道德风险来自私营机构部分承担政府职能这一矛盾。粮食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应从加强市场监管和加强粮食银行本身建设(主要是市场准入制度)两方面下手。
参考文献:
[1]丁铁峰,曹前程.“粮食银行”十年的探索发展[J].唯(现代管理),2016,(09):3335
[2]李援亚.“粮食银行”的风险规避与制度优化[J].农业经济,2015,(09):118120
[3]杜晓华,鞠国华.我国粮食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10):5558
[4]孙登慧.中国粮食银行的起源、典型运作模式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7677
关键词:“公司+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委托-;风险规避度
一、引言
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主要组织结构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中“小农户,大市场难”之间的矛盾,但总体效果并不甚理想。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绝大多数农户只能获取微薄利益,而与之合作的公司攫取了几乎所有的平均利润。所以若要真正提高农户收益,必须提高其地位,使其在与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势力均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出现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配置视角,建立公司与农户的委托-模型,探讨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演化中引致农户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基本模型
委托-关系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存在不对称信息。二是知情者的私人信息(行动或知识)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下,公司以契约的形式将农产品的生产计划分解到农户,面对的是大量分散的农户,公司不可能确切掌握每个农户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利用自身的在生产过程所获得的信息优势,在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农产品转售市场,农户的行为影响了公司的收益。因为公司(信息劣势)无法事先确定农户是否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公司承担了由农户行为影响公司利益的风险。这样,便构成了公司(信息劣势)与农户(信息优势)的委托人人关系。
假设1:农户(人)投入的可观测货币成本(主要是资金和土地的货币折算)为C1,付出的努力(主要是劳动力,不可观测)为t1,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为C1(t1)且C1′(t1)>0,C1″(t1)>0,即是说农户所付出的劳动力成本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速加快。
假设2:公司(委托人)投入的可观测成本为c2,付出的努力(不可观测)为t2,相应的努力成本为c2(t2),且C2′(t2)>0,C2″(t2)>0,公司所付出的努力成本也随努力的增加而不断地增加,且增速加快。
假设3:公司与农户联盟的总收益为R=f1(t1)+f2(t2)+ε,其中f1(t1)是农户为联盟所做的贡献,f2(t2)是企业为联盟所做的贡献,ε是外部不可控因素。且f1′(t1)>0,f1″(t1)0,f2″(t2)
假定4:设公司与农户所签合同为线性形式:S=S0+βR,其中S为农户的总收益,S0为公司给与农户的固定报酬,可理解为市场保护价下农户所得,β为农户的收益提成系数,且(0≤β≤1)。于是公司所获收益为π=R-S-C2(t2)-C2,相应效用函数为v(π)。农户所获收益为w=S-C1(t1)-C1,相应效用函数为u(w)。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ε的原因,计算可知:
w(S0+β(f1(t1)+f2(t2))-C1(t1)-C1,β2δ2
①
π((1-β)[f1(t1)+f2(t2)]-C2(t2)-C2-S0,(1-β)2δ2)②
(一)农户确定性等价收益
当农户是风险规避型时,在此采用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来描述农户(人)风险规避程度:
ρ1=u″(w)/u′(w)>0③
ρ1=0时表示农户是风险中性型,一般而言,农户的收入越高或拥有资金越多,风险抵御能力越强,风险规避度越小。
假定农户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即结合①式,则农户的效用函数期望值为:
Eu(w)=E[-e]
=-ee
=-e④
即
f11=S0+β(f1(t1)+f2(t2))-C1(t1)-C1-ρ1β2δ2⑤
根据④式可得:Eu(w)/f11=ρ1e>0,所以农户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Eu(w)等价于最大化确定性等价收入式⑤。
(二)公司确定性等价收益
当公司是风险规避型时,在此采用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来描述企业(委托人)风险规避程度:
ρ2=v″(π)/v′(π)>0⑥
ρ2=0时表示公司是风险中性型,一般而言,公司的收入越高或拥有资金越多,风险抵御能力越强,风险规避度越小。
同时也假定企业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即v(π)=-e结合②式,则企业的效用函数期望值为:
Ev(π)=E[-e]
=-e
edπ⑦
即
f22=(1-β)(f1(t1)+f2(t2))-C2(t2)-C2-S0-ρ2(1-β)2δ2⑧
根据⑦式可得:Ev(π)/f22=ρ2e>0,所以企业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Ev(π)等价于最大化确定性等价收入式⑧。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公司和农户问题的委托-模型。
maxf22=(1-β)(f1(t1)+f2(t2))-C2(t2)-C2-S0-ρ2(1-β)2δ2⑨
s.t.f11=S0+β(f1(t1)+f2(t2))-C1(t1)-C1-ρ1β2δ2≥w ⑩
t1∈argmax[S0+β(f1(t1)+f2(t2))-C1(t1)-C1-ρ1β2δ2]{11}
其中w是保留效用,表示农户不和公司合作,在相同投入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低收益。
三、模型分析
将{11}带入⑨式,得到农户与企业的联合收益目标函数式:
max[f1(t1)+f2(t2)-C1(t1)-C2(t2)-C1-C2-ρ1β2δ2-ρ2(1-β)2δ2--w]{12}
为求得在公司与农户定量投入情况下的最优收益分配比例,在{12}中对β求一阶导,并令其等于0得:
f1′(t1)-C'1(t1)-ρ1βδ2+ρ2(1-β)δ2=0{13}
在{11}中对t1求导,得到农户最优劳动力投入条件等式:βf1′(t1)=C1′(t1){14}
将{14}式代入{13}式中整理求得:
β={15}
从{15}式可以看出,在农户努力水平t1,边际贡献f′(t)和市场风险δ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的收益提成β主要由公司和农户的风险规避度大小决定。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风险规避度越小,农户可能获得的收益提成就越大,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风险规避度越小,农户可能所获得收益提成就越小。特别是当市场风险极其大时:δ∞,由{15}式可求得:β={16}
由{16}式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农户可能获得收益提成的大小,几乎完全由农户与公司的风险规避度大小决定。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承担的风险越大,则可能获得收益提成越大。
再由①式可知,农户所承担的收益风险成本ΔRC=β2δ2是收益提成系数β的增函。β越大,农户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所以应该再次强调的是:农户要获得更大的可能收益提成的先决条件是农户必须具有相应的风险抵御能力,如果没有,即是农户通过谈判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提成,当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时,农户承担不起,那么结果只有是农户毁约,联盟破裂,公司与农户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而其中的特例是在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时,公司和农户的规避度都非ρ1=ρ2∞时,由{16}式得农户的收益提成β=,即是说公司愿意均分收益,但农户必须同公司承担等同的风险:β2δ2=(1-β)2δ2=δ2。
在农户收益提成提高的同时,农户的风险成本也相应地增加。所以,农户的总收益是否会随着农户的收益提成的提高而增加,就要看收益提成增加比例与风险成本增加比例的大小了。将{15}式代入⑩式得到农户的总收益:
w=S0+(f1(t1)+f2(t2))-C1(t1)-C1-ρ1δ
{17}
从{17}式可以看出,农户的总收益由三部分构成:公司给予的合同收益、付出的可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风险成本。
假设农户A的风险规避度为ρ3,农户B的风险规避度为ρ4,且ρ3
农户A总收益:w3=S0+(f1(t1)+f2(t2))-C1(t1)-C1-ρ3δ{18}
农户B总收益:w4=S0+(f1(t1)+f2(t2))-C1(t1)-C1-ρ4δ{19}
用{18}-{19}得:w3-w4=(β3-β4)(f1(t1)+f2(t2))-δ[β-β][β-β]>0{20}
其中β=,β4=
由{20}式可知农户总收益函数w是风险规避度ρ的减函数,即是说ρ越小,w越大。虽然随着风险规避度的减小,农户的收益提成在增大,农户的合同收益在增多,但是农户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也在增大,但其增大的幅度,比收益提成增大幅度小,所以总收益是随着风险规避度的减小而增大的。
综上所述,农户要最终获得更高的收益前提是农户要具有相应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就我国农村现实情况来看,农户要短时间内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最好而且最可行的方式还是通过自由联合形成合作社经济组织。这种结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可行的。
四、结论
我国大多数农户属于传统类型,其资产规模较小、风险承受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农户要显著增加收益,不仅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对产业链风险进行合理配置,而“公司+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虽然目前在全国的广泛推广还有诸多困难,但这却是一种客观的趋势,其最终将取代“公司+农户”模式,成为新的主流农业产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
2、孙耀吾,刘朝.“公司+农户”组织运行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25).
3、王郁.公司+农户模式的缺憾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
论文摘要:银行作为经营特殊商品——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这一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在其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维护商业银行稳健运营,成为了全世界银行业监管的共同话题。本文论述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我国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见意。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也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多少风险就应该有多少资本,风险越大的银行资本就应该越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金融管理当局为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
2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筛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4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收付结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其内部评级系统,充分揭示交易对手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应对影响交易对手未来偿付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的程度,并根据不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2)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波动性较为宽裕的条件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商业银行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应做到一下五点:第一,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第二,积极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第三,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第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第五,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水平,这离不开现金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信用级别,区别不同层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合理计量风险: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还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以及时针对市场变动调整策略规避风险。
(4)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的全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①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②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5)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素质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特殊部门,一直受到金融监管当局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银行业的日益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被利用的越来越充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复杂性,加上受外界影响变动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它的“双刃剑”效应开始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及完善其风险防范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基本理论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
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在交易所进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小,因为交易所有严格的保证金等一系列制度。而在场外交易中,信用风险则可能因为对手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信用度不高而产生。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其源自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或信息系统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金融衍生工具其他风险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
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本身无效、合约约定不明确、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等。衍生品交易法律风险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市场发展过快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产生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原因有: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风险、宏观环境变化所异致的风险以及微观环境的变化所异致的风险。
(一)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分析
1、价格是签约双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焦点。价格波动具有随机性,实质上双方所签的合约就是针对商业银行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未来价格除受供求关系基本因素的影响外,同时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金融货币、人们心理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影响。由于亏损与盈利的概率是同时的,使得签约双方主观预测的实现情况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未来价格波动的随机性。
2、双方合约执行与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所签的合约中,其基本内容大都一致而关键主要的信息多以表外形式体现,如果这些对手方的表外信息在合约中未得到充分披露,而被交易者获得,这无疑会给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双方市场套利行为的结果会受到这种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的影响。
(二)从宏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其副作用也会给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制带来潜在的威胁:大量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监督和测量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已不能满足其需要;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使各金融机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监管难度。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逐步向世界开放,投资者为实现风险的分散化,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投资。但与此同时,各国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使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也加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3、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但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
状况,而且可以绕过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于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大了,而且传统的监管乎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合适的反映、揭示和披露,经营透明度下降。
4、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随着金融技术理论的不断创新,风险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飞跃发展,使这些理论在日常交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他们同时会加大市场潜在风险,虽然他们为交易机构本身提供了不少规避风险的条件,但风险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交易量的剧增,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从微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1、内部控制薄弱。在金融领域,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严密,缺乏对交易人员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监督。如巴林银行的覆灭其根本原因不是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是内部控制的松弛造成的,同样最近的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损失也与其内部的管理控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2、商业银行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意识薄弱。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降低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目标,而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对这一认识不足,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认识缺乏,难以把握交易的具体细节。
三、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得当,可以使投资者减少风险和避免损失,甚至可以获得较大收益,根据上文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以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事前、事中、事后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面临的风险,而这些自身面临的风险也正是宏观风险滋生和形成的微观基础。因此,参与交易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确保获利和避免灭顶之灾的关键就是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宏观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的达到其目的,就应该从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角度来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
(二)加大政府部门的调控与监管,从宏观上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创造条件
加强对从事创新金融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现场与非现场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建立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如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不仅要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以防其海外风险敞口过大,还必须加强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考虑国外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对外资金融机构应实行对等开放原则,适当控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速度。
(三)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引入风险价值披露
金融衍生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风险监管的基础,也是促进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提高金融衍生市场运作效率,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因而世界各国在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信息披露问题的。首先,要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做到公平竞争,因为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是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其次,应该披露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策略、整体经营目标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等,此外还应披露用于记录交易行为的收入确认方法及会计准则,建立高品质的信息披露手段。再次,引入风险价值披露,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
(四)加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法制建设,积极参与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尽管我国在金融立法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制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协议》等相关法律,但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立法目前还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需要,要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及其他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规,明确、细化金融衍生交易中的相关法律责任,以法制力量引导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正常、有序运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工具风险势必渗入我国,因此加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加强监管与合作,使各项金融衍生工具发挥更加规范、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2
007(6).
2、燕文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2).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
[关键词] 畜牧养殖 专业户 风险管理 论述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65-01
前言:
畜牧养殖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其中的风险来自于畜牧养殖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不定性、随意性以及高损失性。因此规范养殖程序,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经济效率,减少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一定的预警机制来对养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行分析。已达到减小风险损失的目的。
一、畜牧养殖业中存在风险以及特点
常言道:“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所谓风险,就是指在我们畜牧养殖过程中某一环节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又是不可预知的,这就是我们说的风险。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市场风险。第二,养殖技术风险。第三,自然环境风险。下面我们给出以下分析:
1.市场风险
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个体的畜牧养殖户在不断涌现,同时大量的肉类销售公司、肉类加工场等各种企业也充斥到市场运营中来。然而畜牧养殖专业户所养殖的牲畜最终到时要投放到市场中去的,由于在销售环节中各种利益不断角逐,致使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到最后离手,过程中受到损害最大的还是养殖户。同时伴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流通速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市场风险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养殖技术风险
用户的养殖技术往往决定着养殖结果,是否拥有专业的养殖技术以及是否依托科学的养殖手法,会影响养殖户最终的利益所得。有时候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风险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其中技术养殖风险包括饲料的选配、养殖畜牧的选种、常见疾病的防控等方面。
3.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来自于自然因素,同时自然风险直接影响到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影响所养牲畜的生活习性以及适应能力。例如,天气寒冷,不利于所饲养肉猪的育肥工作。
二、畜牧养殖风险管理对策
1.养成风险管理的意识,清醒的做出决定
畜牧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要选择进入到养殖行业里,就要有足够应对风险的准备。风险与利益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拿捏,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养殖户在养殖之前应该仔细的分析一下养殖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且结合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定。
2.提高风险分析评估的能力,提早防范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的意思就是养殖户能够管理风险、预防风险等内容,同时利益的来源也与风险的管理密不可分。进行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风险有深刻详细的分析,与见解。只有在全面认识风险之后才能最好的应对风险。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其次就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消息获取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养殖户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做好风险的管理,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3.建立风险应急体制,风险发生及时做出措施
经过对畜牧养殖业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建立一种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对于降低风险损失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疾病、以及市场风险时,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建立风险应急机制的意义在于,当风险来临时,因为有应急措施机制的存在,不至于使养殖户手忙脚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例如在应对市场风险时,就要仔细分析市场情况,这里我们可以建立长期的市场调研,通过调研的数据,分析归纳出市场运营规律,然后就要控制牲畜养殖的数量,要尽量将牲畜数量控制在与市场需求比例相持平的状态,尽量规避风险的危害。在建立疾病长效预防机制时,首先就是要有疾病防控的意识,在该做育苗的时候,及时给所饲养的牲畜做育苗。一旦流行性产染病爆发了,要及时按照相关部门的指示操作,减少风险损失。
4.政府引导,制定科学的政策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状况,因此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系统的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做到最好。畜牧养殖业中以单独的农户养殖形式占有主体地位,而这些养殖户的养殖活动收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就会放松贷款的限制以及土地批示的条件,如果处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就会出台一些限制畜牧养殖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一定都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养殖户出于无奈也会遵守相应这些政策。所以作为政府,应该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分析养殖户情况以及市场行情,制定出科学的政策。
同时政府出台政策要做到公开透明,新出台的政策应该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或者由当地相关政府机关通知等方式通知养殖户,让养殖户及时做好准备,有风险及时做出规避措施。
三、结语
通过我们上述对畜牧养殖业中存在风险的评估与分析,以及对相关风险管理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风险与畜牧养殖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做好风险的管理工作。而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就需要养殖户对市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及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依托政府社会的积极政策,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济损失,最终实现畜牧养殖的高效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02).
[2]陈松.辽宁省北镇市农村养殖业发展调查研究――以西门养殖小区为例[J].绿色大世界.2007(08)
关键词:金融;项目融资;风险识别;风险处理机制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项目规模逐渐呈现大型化趋势,传统的项目融资与筹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金融工具,项目融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及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筹集资金的作用更加突显。项目融资的方式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也能够得以大幅度改善。从项目融资的全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和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首要环节。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项目融资和项目经营的成功,风险识别应当运用于各个阶段,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风险要素对项目的不利影响,这也是项目投资者及贷款人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融资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对风险识别做了详细的划分,从而提出不同风险的防范策略,希望有助于更好地运用项目融资。
一、项目融资概述
(一)项目融资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项目融资是指为了收购一个现有项目或建设一个新项目,或对已有项目进行债务重组,所进行的一切融资活动。从狭义上来讲,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有限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的贷款或融资活动称为项目融资。一般来说,项目融资仅指狭义上的概念。
(二)项目融资的主要特征
1. 项目导向
项目发起方的财务状况和资信往往不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未来的收益才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项目融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高质量,项目融资可以说是以项目为主体安排的融资。
2. 有限追索
项目具有的不可预见的复杂风险因素,如一些能源开发等基础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本密集,使得投资者不愿意完全承担风险,他们希望在获得项目所需资金的同时,将自己的其他资产与项目风险切断。项目融资正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投资者想要规避风险从而获得预期的收益,可以通过这种有限追索来实现。
3. 风险分担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项目融资要想减少风险,主办者或者项目投资方必须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评价项目里面各种风险可接受的程度,并将风险合理地分配到有关各方。有效合理地分担项目融资中的各种风险,是规避和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
4. 表外融资(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项目融资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表外融资,也就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如果项目发起人直接从银行贷款,那么其负债率就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得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随之加剧,其未来的融资成本也会逐渐加大。
5. 项目融资成本高
组织项目融资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因而带来较高的筹资成本。由于涉及面广、结构复杂,项目融资需要进行大量有关风险分担、资产抵押、税收结构等技术性工作,且由于其有限追索性质,导致融资的成本要比传统融资方式高。
二、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及识别
在我国,项目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核心风险、非核心风险。风险识别在项目融资中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风险的合理分配及严格管理。因此,准确识别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是项目融资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做好预先的防范措施,将有利于融资的顺利完成。
(一)核心风险
1. 信用风险
由于参与者对于双方的资金状况、偿还能力、专业能力、可靠性和诚信程度等难以把握,以及项目合作者各方是否能根据合同文件履行职责及其承担的项目信用保证责任的不确定性,项目融资存在信用风险。
2. 完工风险
由于资金没有到位,技术力量不足,环境等原因造成项目建设达不到经济指标或项目延期、超支、甚至停工。因此,选择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承包商,对于减少完工风险至关重要。
3. 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阶段是项目生产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生产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条件、技术和经营维护三个方面,如原材料、能源的供应是否可靠,由于设备安装、使用不合理导致产品质量低劣;技术会不会被新技术所代替,在项目建设期结束后技术能够依然保持先进水平;经营者由于疏忽而引发的重大经营问题。
4. 市场风险
价格和市场销售情况是项目在产品市场上存在的两大风险。
(二)非核心风险
1.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对于前者,投资方采用固定利率融资,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那么机会成本就会相应提高;投资方采用浮动利率融资,如果利率攀升,那么项目生产运营成本则会因此攀升。对于后者来说,国家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成本价格就会相对上涨,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使得消费者采取其他方式或降低需求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降低收入。
2. 政治风险
行业政策及政府政策的变化,都会使融资项目的赢利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这些政策的实行,都会导致融资项目预估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避免政治风险是其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因此要求企业财务主管尽可能地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到企业能够承担的范围。
三、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系统地识别项目融资中的各种风险,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项目融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容易被忽略却能引起重大损失的风险。针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以后项目的顺利进行大有益处。
(一)核心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法律风险的防范
项目公司要想规避项目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可以聘请当地的法律顾问,研究并规避项目融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通过担保等协议的签署来分散风险承担,以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2. 完工风险的防范
项目完工风险的主要受害者之一是贷款银行,因此贷款银行为了转移或者限制项目的完工风险,可要求工程承建公司提供相应的“完工保证”作为保证,同时还可聘请项目管理代表来监督项目的建设进展及完工情况。
3. 生产风险的防范
针对不同种类的生产风险,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合同文件来防范生产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信用担保协议来防范生产风险,具体措施如下:在项目文件中订立严格的条款,以及涉及供应商与承包商的固定成本、延期惩罚、项目效益与效率的标准;项目公司拥有基本设施及供给来源。
4. 市场风险的防范
降低市场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价格和销售)着手。项目融资要求项目必须具有长期的市场产品销售协议作为融资的支持,这种协议的合同买方除了项目融资者本身,还可以包括项目产品有兴趣的具有一定资信的任何第三方。如果一个项目能够签订这样的协议,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风险。
(二)非核心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政治风险的防范
针对这一风险,可以从政治风险投保和引入多边机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前者是项目公司或项目投资者、贷款银行和其他参与方向官方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投保政治保险,在融资中尽量使项目有政府参与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多边机构的书面保证也能为参与各方提供政治上的保护。
2. 金融风险的防范
项目公司在项目开始初期,积极寻求大银团的支持,并规划好资金来源,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链的完整性。为了防止利率提高带来的项目预期利率大幅下降,项目经营者可在每年收入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预防基金。此外,在与政府签订有关协议时,应当明确规定因利率变化而由项目公司承担和政府补偿的协议内容。
四、项目融资风险处理的一般机制
(一)分散资金来源
从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看,其中以银团居多,一些大型项目融资的贷款来源于数十家甚至十多家,这极大地减少了单个债权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这些贷款人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业务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能够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满足项目不同形式和层次的资金需求,因为他们充分考虑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分散风险承担
由于项目风险以项目为导向,项目的直接借款人一般为项目公司,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的其他业务风险对于项目的影响较小。同时,项目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被限定在项目的范围内,贷款人也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项目进行全程的监控,因此项目融资的这种安排将项目融资的风险与项目最终借款人的项目以外的风险相对隔离开来。
(三)以合理的融资模式进行风险的合理分配
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面,灵活的融资模式能为项目融资提供多样化手段,通过设计一个成功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融资的风险也能够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四)多样化的信用保证结构
一是项目融资额度取决于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或者项目未来收益的一定比例,在这些未来的项目现金流量及收益分配顺序中,归还项目融资的贷款具有优先性,这是项目融资最强有力的融资保证。二是业主保证人和第三方保证人还会通过各种保证书和承诺形式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担保,这些担保将成为规避项目融资风险的另一个有力的保证。
五、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相关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项目融资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始终有漏洞,并且由于相应的法规出自不同的部门,不系统、不全面,甚至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使得一些项目没有可以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者不知适应何规,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金融体制不完善
目前,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诸如国际收支不平衡、市场失灵、通货膨胀等相继出现,导致汇率波动性较大。我国未成熟的金融市场、不健全的机制体制、较少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导致金融风险的规避问题重重。
(三)技术基础薄弱造成风险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由于我国风险管理技术基础普遍薄弱,风险识别困难、评价的误差大,与欧美发达国家较成熟、全面、系统的融资风险管控理论及较专业的融资咨询业务相比,我国的融资业正处于少年期,缺乏适应我国行情的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价理论,往往只依靠风险源等面上的因素作为依据来评价和识别,这就导致风险的识别常出现偏差。
(四)主观意识淡薄、客观条件欠缺,限制了风险管理发展
由于我国的项目融资模式应用较晚,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的实施准则,致使我国的项目融资风险种类数量有限,保单形式单一。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担保人员和专门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使人们的项目风险意识较弱。
六、降低项目融资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完工担保协议和债务承购保证,转移和限制完工风险
为了转移和限制项目的完工风险,贷款银行可以要求项目公司提供无条件的“完工担保”和“债务承购保证”。 如果项目不能完工是项目投资者不履行其提供资金的担保义务所致,则按照提供“债务承购保证”偿还贷款人的贷款,将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转化为完全追索的公司融资。
(二)通过无条件的供应协议和销售协议,限制生产经营风险
长期的、无条件的供应协议是减少项目生产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原材料和能源依赖性较强的项目中,签订无条件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协议能够稳定经营成本,减小项目生产风险。同时,项目融资都要求有长期的产品销售协议作为融资的支持。通过长期的、无条件的销售协议安排,使项目有了较为稳定的收益来源,从而降低了产品市场风险。
(三)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和政府书面承诺,规避国家风险
在国际项目融资中,规避国家风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了限制东道国政府实行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对于项目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组成国有化的投资集团。这样一来,东道国政府的没收或国有化行为就会面临国际压力。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事先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尽量寻求东道国的书面承诺,以降低国家风险。
(四)通过保险保障体系的建立,转移不可抗力风险
对于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等不可抗力风险,降低项目公司和承包商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保险来部分或全部地转移风险。因此,通过建立融资项目全面的保险保障体系,对直接投入的人、财、物及主体工程、设备等可能出现的意外保险、资产损害、设备故障等情况及相应发生的损失进行投保,转移项目融资中的不可抗力风险。
七、结语
由于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较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所以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极大。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新型的融资方式植根于我国,必须进行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防范项目融资风险中,项目投资者必须准确识别项目运作中的主要风险,评价项目各个风险的水平及可接受的程度,并将项目风险分配给对这一风险偏好最大的一方承担,将融资结构结合项目风险,恰当运用风险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因项目融资风险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任准秀.项目融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美国防务系统管理学院.风险分析与管理指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4]徐莉.项目融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建,陶萍.项目融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梅明华,李金泽.项目融资法律风险防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