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新看法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2.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2.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三、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3.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3.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医应该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发展,而西医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重视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有待我们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镇涛.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心脏病;加重期;临床效果
1引言
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医学有好几种,为了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临床实验疗效比较出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好。要比较治疗效果,就要有个科学的治疗比较方法,2005年到2008年期间采用病辨和辩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中药、西药、中西结合治疗效果。
2资料和方法
2.1病例的选择病例的选择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的,均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的标准,就诊时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病人方可作为一病例。例如有支气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人、高血压、糖尿病、肺心脑患者等均不可作为病例纳入临床试验中。
2.2方法将150例患者进行分组,患者男女比例要接近1比1,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分别是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三组患者要具有可比性,他们在性别、年龄、体征、心肺功能等么方面均午统筹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分别给患者低流量的吸氧治疗。哮喘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氨茶碱1/4g,2次静点/日。对右心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利尿,强心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按照《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四型的标准,进行辩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外寒内饮型(温肺散寒、祛痰降逆)、痰瘀阻肺型(涤痰泄肺、活血化瘀)、肺肾两虚型(涤痰泄肺、活血化瘀)、阳虚水泛型(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按照类型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汤药进行治疗。
2.3进行观察以全国肺心病的诊断、分型标准为参照来对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判断。在心功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将心功能级别增加1,凡是心功能无改善的患者视为无效。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内容为标准,对中医症状疗效情况进行判断。表示方法是:治疗前总积分减去治疗后总积分的结果再除以治疗前总积分,结果用百分数表示。若治疗后原来的症状都没有了或者总积分减少大于三分之二的是显效;若治疗后总积分减少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有效;若治疗后总积分减少小于三分之一就是无效。
3结果比较
利用色多普勒的方法进来检测舒张早期、末期的血流速度峰值,分别是VE、VA,通过检测速度数据计算出VE/VA的数值,然后进行记录。
对抽取的股动脉(桡动脉也可以)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出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液酸碱度等。
用统计学的方法,用X2检验级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
3.1心功能情况根据心功能治疗改善情况分别制作三个表格,分别是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改善情况。通过比较VE,VA,VE/VA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中医和西医单独治疗的效果。
3.2疗效的比较根据患者治疗的前后对症状、体征积分分别制定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张表格。比较这些患者的咳嗽、气促、咯痰、紫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比较很明显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佳,根据三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3.3血气分析结果根据三组血气的测量数值制定表格。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效果高于其他两组。
4结论讨论
在中医学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肺胀”。所谓“肺胀”,即多种类型的疾病多次的发作,气道不通胸中发胀发满,伴随着咳嗽、喘息气促、心悸浮肿、昏迷等症状的出现。在我国古代,很多书籍都有记载这病变在肺的疾病是一类本虚标实的难治疾患。
仅仅利用中医学治疗,这个治疗过程是比较长的,尤其是加重期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种严重肺部感染者、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若采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进行治疗,中药抗感染能力和纠正心衰之力比较弱,这样可以用西药补其短,可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通过临床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中医或西医单独治疗的效果,并且对改善右心功能,体征(尤其对气喘、咳嗽、心悸、纳差等症状)具有很大的治疗优势。
5结语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很明显的看到中药和西药结合起来治疗的优势。利用西药疗程短的优点补足中药治疗疗程长的缺点,有效的把中西药优缺点结合,对治疗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在以后的临床医学上,可以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更多的严重疾病,效果可能会很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
[2] 刘永萍. 青海医学院学报[J]. 中医学. 2009(30),54-57
关键词:犬;犬瘟热;快速诊断;治疗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已成为一些家庭中的一项有意义且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活动,包括犬、猫、鱼、鸟和一些野生动物等。在这些饲养宠物的家庭中养犬的占有40%~60%。另外,犬不仅作为宠物被越来越多的人饲养,而且还在其他多个方面被广泛养殖,如肉用犬、工作犬的快速发展,使得犬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犬发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各种犬传染病危害甚大,如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时有发生,甚至有蔓延之势,并且对水貂,狐狸等经济动物的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在临床中有疫苗免疫,但由于母源抗体干扰、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和人为等因素导致一些犬的免疫失败,甚至有些宠物犬的主人根本不作免疫接种,致使临床上犬瘟热频频出现。本文结合基层动物医院的检验条件和工作实际, 对发病犬采用犬瘟热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纸进行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 并对收治的犬瘟热病犬采用中西医结合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对病犬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总结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1.1 病犬收治 据统计共收治病犬100例。确诊为犬瘟热感染的为60例,其中藏獒犬 20 例, 德国牧羊犬6例, 斗牛犬 4例, 博美犬 8 例, 京巴犬 4 例, 金毛犬 4 例, 泰迪犬14 例。以上病犬多数为发病初期。(诊断方法下释)
1.1.2 检测试剂及药品 犬瘟热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纸(韩国安捷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103426)、犬瘟热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世纪元亨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28508)
1.1.3 样品收集准备和测试步骤 A、样品收集和准备。(1)采取病犬眼结膜上皮细胞;(2)用棉签把刮取的结膜上皮细胞收集到试纸配套的反应缓冲液收集管中,立刻测试;(3)如果样本不能立刻测试,必须保存于2~8℃甚至更低,且保存时间必须小于48个小时。B、测试步骤。 1、(1)用已经被生理盐水沾湿的棉签收集犬眼结膜上皮细胞;(2)将棉签浸入装有300ul反应缓冲液的样品收集管;(3)将棉签上的样品和反应缓冲液充分混匀;(4)取出试纸,将它平放于宽敞和干燥的桌面;(5)用滴管向样品孔中缓慢并且精确地加入4滴混和液,滴稀释缓冲液必须准确地、缓慢地、一滴一滴地加入;(6)当反映进行时、会看到紫色的条带在试纸中间的结果窗中移动;(7)5~10分钟后判断结果。
以上病例均采用眼结膜上皮细胞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解释如下图:
1.1.4 诊断结果 以上60例病犬,通过犬瘟热试纸检验均为阳性,确诊为犬瘟热。
2 比较治疗的试验方法
2.1 收治病例数分组 将以上确诊的病犬收治并根据病情随机分成两组,A 组收治30例,B组收治 30 例。
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B组采用西医的药物进行治疗。分组详情如下表:
2.2 护理 两组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一致:及时隔离病犬, 避免患犬和健康犬接触, 病死犬应焚烧深埋, 对犬舍、场地、用具等选用0.5%过氧乙酸反复消毒。如果出现呕吐, 要禁饲,禁水。病犬在停止呕吐和腹泻减弱后的 24~48小时 ,给予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食物(如A/D罐头、肠道处方粮、营养米粉等),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加快体质恢复 ,并给予充足饮水和口服补液盐,补充患犬体内电解质和水分。
3 结论
(1)犬瘟热快速试纸检测具有操作简单、迅速、准确等优点 ,对于发病初期 ,无典型临床症状 ,仅表现一般消化系统症状的病犬, 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治愈率 ,适于基层应用。
+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
记者: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陈可冀:这是属于比较医学的范畴。从理论上讲,中医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问题,讲究文化理论属性,强调整体性以及哲学层面上的思辨性,似可称为整体医学。而西医相对来说,讲求从微观着手看问题,十分注重微观的改变,当然也不是不讲整体。
从诊断方法上来说,中医一般是外内法,通过察看人的气色、舌象等外部现象来分析身体内部的病变;而西医则是用内外法,比如,肝肾功能不好,就会通过一系列内部检查来验证病人面部气色以及其他的异常变化。
从治疗手段上看,西医多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手术等疗法,有关药物的成分很具体和明晰;而中医则多用天然药,较多运用非创伤性疗法。中医注重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凭借“望、闻、问、切”进行诊疗;而西医则比较注重客观指征,比较注重“证据”,现在更强调循证医学的“证据”,比如,体温摄氏40度即为高烧,摄氏37.2度就是低烧……很具体。
记者:不少老百姓生病后,总是在想或问:“我是看中医还是西医?哪个会好得更快?”有人回答:“有病看西医,养生重中医。”那么,生病之后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
陈可冀: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从理念上看,西医讲求群体预防,中医则讲求个体养生。但是,中医也注重预防,如《黄帝内经》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因此,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只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治病救人。无论何种医学的形成都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形成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因此,人们重视宏观、整体地看问题,整体性强。而西医形成于科学技术发达的近现代,能够对病人进行很多的检查,因此更易于观察微观层面的变化。所以,两者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治疗疾病备有优势
记者: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谁为主轴呢?
陈可冀:这要视具体病情而确定。比如,非常严重的疾病,在治疗的某一个阶段可能是以西医为主,在其他阶段也许又以中医为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不一定谁总是当主角。比如,一些功能性疾病(疲劳无力等),表现为浑身酸软,西医检查可能未见异常,查不出什么问题,只好让病人尽量多休息;而中医则常常认为这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可以开些补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现在证明,这类补气药确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再比如,冬春、秋冬爱感冒的人。提前服用有一定补气作用的玉屏风散,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又比如,有的病可能呕吐很厉害,什么也吃不下,怎么办呢?西医便可以通过静脉点滴的方法,给病人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主次,某些情况下当主角,某些情况下还得甘当配角。
记者:中医常说的精、气、神等听起来很“玄”,有人还说,中医的有效性有偶然因素在内,缺乏量化的指标,对此,您怎么看?
陈可冀:相对来说,西医常从局部病变人手,多采取一定的对抗性治疗手段,中医则是更多地强调调节整体的功能,中医复方作用常是调节性的,如调节免疫功能,等等。中西医的诊疗思路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诊疗过程中,两者应该参照地去用,不可偏颇。中医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中医和西医,既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不同,也要注意它的相同,即求异也求同。中医理论里讲求人体的和谐,所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等;亦讲求“交泰”,即首先要讲一样的东西,再讲不一样的东西,两者是不矛盾的。这就是我们日常提倡的先要“合众”,再讲“与众不同”,是一个道理。中西医结合是因为现代医学进步了才出现的,应当优势互补,绝不可误解为“中医西化”。说到底。还是“继承不离古,发扬不离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为我所用。确实,中医很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缺少量化的指标,而科学是强调定性定量的统一。所以,最佳的治疗决策应当是循证医学与专家经验的完美结合。
记者:中医如何适应循证医学的发展呢?
陈可冀:现在,国际上讲求循证医学,就是说,任何诊断、治疗方案都要有证据来证实或佐证。证据怎么获得呢?就是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有合理对照的研究或实验来取得证据。但中医特别重视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中医如何与循证医学实践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一大研究课题。
其实,“专家经验”也能算是一种“证据”,但只能算三级、四级证据,如果专家经验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便可以上升为一级证据了。所以,中医的“专家经验”也是循证医学的一个层次。中医的长期临床经验应该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既要重视客观标准,又要重视主观经验。我国中医界已经开始向着循证医学方面发展,国家“十一五”重大疾病的攻关项目很多就是根据循证医学设计的。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记者:中医+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吗?
陈可冀:虽然有的病,单纯用西药可以治疗,有的病用中药可以治疗,但是,很多病需要综合治疗。比如对肿瘤的治疗。就常常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化疗、放疗的时候“敌我不分”,不管是正常细胞还是肿瘤细胞可能都被杀死,这就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受重创。如果此时加点补气养阴的中药就很管用,能减少不良反应。很多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是。有时候中药、西药联合用药也可能有坏处,有的药物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因为,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合物。国际上已经陆续成立了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我国目前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重视程度和具体实践还不够。
记者:中医的发展相对较慢,主要是什么原因?
陈可冀:最主要的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有些时候对不同的意见缺乏宽容性。虽然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上早已达成一致,但是在关于中医药的“创新、国际化”方面的分歧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论。我觉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当然,“古为今用”不是食古不化,“洋为中用”更不是食洋不化。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纯性卵巢囊肿;临床分析;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73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94-02
单纯性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出现囊样的肿块,是指卵巢内有囊性的肿物形成,虽然单纯性卵巢囊肿是常见良性囊肿[1],但是仍然需要积极的治疗,在临床上西医对于卵巢囊肿病例仅采用手术治疗,此类方法创伤较大,且需住院治疗,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笔者自2007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单纯性卵巢囊肿170例,经比较总结,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卵巢囊肿患者170例,年龄17~50岁,平均(38.2±4.3)岁,B超检测囊肿直径约3.5~5.5cm,平均(4.2±1.3)cm,已婚144例,未婚26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6±0.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骶部或小腹胀痛,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当单纯性卵巢囊肿影响到激素产生时,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毛体增多等现象[2-3]。将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5例,通过伦理委员会认可及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月经来潮前1周静脉点滴5% GS 250mL,加氨苄青霉素(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H19990090)5.0g,替硝唑(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0950215)100mL,一日一次共5日。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其他抗生素。
口服中药:胃苓散加减: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三棱8g、莪术8g、山药15g、海藻10g、白茅根10g,随症加减,于月经干净后,水煎服,一日一剂共10剂。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后于月经干净后3~7d,B超专人复查,与治疗前对比观察其囊肿变化。
对照组:月经来潮前1周静脉点滴5% GS 250mL,加氨苄青霉素5.0g(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H19990090),替硝唑100mL(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0950215),一日一次共5日。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他抗生素。
1.3 疗程评判标准[4]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包块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包块明显缩小。无效:症状及包块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卵巢囊肿常为慢性盆腔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5-6]。中医认为属瘕范围,为下焦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所致。卵巢囊肿中医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积,佐以化痰化湿为基本法则[7]。选方胃苓散加减:苍术、厚朴燥湿健脾行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健脾补虚泄热;白术、山药益脾肺肾阴,燥湿利尿;桂枝温通经脉,温助阳气;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消瘕;海藻消痰散结,以上中药配伍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散结。联合抗生素静脉给药,周期治疗有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散。
中药治疗始终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可以不经过肝脏代谢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并避免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女性内生殖器与直肠毗邻,经直肠黏膜吸收的药物可通过盆腔静脉丛直接进入病灶,充分发挥药效[8-9]。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中的诸多不利因素[10],其优点在于:(1)中药联合西药抗生素可以有效抗菌消炎、止痛消肿,能够弥补其抗菌能力的不足。(2)对卵巢功能及结构无影响,无创伤,开腹、在围治疗期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副损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3)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极大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治疗组85例临床卵巢囊肿病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达97.6%,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副作用小、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易接受,优于西医手术治疗,不需住院,基层医院临床有推广应用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虽然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已经获得一定突破,大部分普通液性囊肿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可以控制或者缓解病情,但是,中医治卵巢囊肿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
[2] 曹莉萍.消症饮治疗卵巢囊肿44例[J].陕西中医,2002,23(12):25.
[3] 张,韩凤娟,吴效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22-23.
[4] 康海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13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5):387.
[5] 程,韩凤娟,吴效科,等.卵巢囊肿介入治疗的思路探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1):117-119.
[6] 郭蕊,韩凤娟,马宁,等.针刺结合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5):3970-3971.
[7] 邵竞艳,马闪闪.浅谈卵巢囊肿扭转[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3):80.
[8] 李家文,牛涛,杨志明,等.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J].云南医药,2010,31(2):232-233.
[9] 李春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21(2):32.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中西医融合;西医中化;现代中医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因为,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术上常常是坐井观天,只知其然,不问其所以然。思维方式显得既陈旧、又僵化,根本无法引入国外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尤其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等。因此,传统中医学已经显得非常陈旧。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始终结而不合。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这使得政府和国民用不同方式方法,都投入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所以,探讨中医现代化的方法,是摆在中医药学工作者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事关中医药学的未来和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调整或重新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才能拯救中医,才能使中医达到现代化。为此,笔者提出用逆向思维,以中医理论思想去研究西医西药的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现论述于下。
1 西医中化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西医中化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学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科学,这样就能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交流、相互带动,从而获得活力与进步,进而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再创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各项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医哲理学的优势及精髓,替换陈旧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填补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及化学理论知识;引入现代哲学思想,强化哲理与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样,才能让中医与时代同步,才能把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学科。可见,中医学的现代化,其本质,又是对传统中医的深入化,也就是要以中医哲学理论为核心,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参考,对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进行具体化、西医化。确切地说,也就是对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的中医化,就是吸取西医学的医理,继承中医药学的哲理,就是要运用中医思维研究西医、应用西药,把西医西药中医化,而不是目前的中医西化性研究方法。故称之为西医中化。因为西医学已经拥有或具备了很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更具备了医学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现代最新认识,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目标和体系相比,只差未融入哲学思想,没有和哲学相结合或相渗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所以,只要我们把中医西化的中西结合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改变思维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西医中化式西中结合研究方法,就能保持中医学原有的哲学性基本特色,又可防止把中医真正被西化;既能充实中医的医学理论内涵,又能使中医学兼具各种优点于一身,使中医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试想,中化后的西医学,和传统西医学还一样吗?同样,西化后的中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一样吗?那么是该称作现代医学,还是该称它为现代中医学呢?因此,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深入化;把西医理论哲理化、系统化,使中医哲学思想之理论精髓与现代西医学理论相互交融,使哲理与医理之间、哲学名词与医学名词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把传统中医学理论变成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可把它称为现代中医学。从而,就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最简捷、最合理、最容易的中医现代化方法,而且这样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兼有中、西医二者的各种优点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而西化也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的又一大特色,但中医并没有完全变成西医,它仍有着自己哲学思维之特点。这就正符合一些专家的思想。例如,陈镜合在《现代中医之路》中说:“现代中医是指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得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其中,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切入点和核心,正就是西医中化,也就是西医哲化,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西药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西医中化是中、西医学发展的转折点
发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必然性历史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与临床,面临着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相协调和相同步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中医进行现代化。因此,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的现代化工作,不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以中西医结合为代表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无论在中医的教育、医疗、科研以及中药制剂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以西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各种科学或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这使中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中医人才既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技术,又具备了西医学、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的综合知识。这些便为我们进行中医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1]。那么,接下来,中医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该是什么呢?是中医药学的完全西化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西医学的未来发展。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细胞理论产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已经深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那么如果再发展几百年,它将会深入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未来的医学将是个什么样呢?可以预测,再有一百年左右,现代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将会达到极点或顶点,那时,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各种理论,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因此,其发展方向或发展结局与古代的医学一样,必将被迫由微观转向宏观;其科研和思维方法也将由分析式转向综合式;由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由具体化转向抽象化。可见,这种规律、这种模式,同远古时期之医学及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差别!而且,这一方式,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模式。所以说,我们中医学如果能提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规律,把微观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协调发展,积极吸取西医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与成果,再按自己的体系和思维进行宏观的综合整理与哲学研究,用不了50年,就可以赶在西医学的前面,并站在西医学的肩上;必将会成为世界医学的先锋;成为时代科学的楷模;为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理论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否则,等到西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到了中医医哲融合之科学性与优越性,并吸收或仿照之。那么中医也将会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虽生长于国内,却开花于外国。到那时,传统中医学将会被彻底遗弃,彻底被外国医学替代掉;到那时,中国人可能又不得不到国外去学习现代中医了。由此可见,未来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体系,都需要的是现代中医学这种体系模式。只要我们用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进行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能跨入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之中,也就能使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西医中化利于体现中医内涵的特点与科学性
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及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学化之抽象性认识呢?显然是后者,是我们的古人,在对当时的人体解剖及生理规律认识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又运用了哲学原理和思想,进行的一种医学原理之抽象性解释和描述。并非是哲学概念的随意引入,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创造发明;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表明:中医学的抽象性名词对其现代化毫无影响。况且,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具。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2]。可见,现代中医学的体系模式,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学科模式。由此看来,中医学是正宗的科学!只不过还停留在古代科学、近代科学水平罢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所以,医学也是发展的;科学都是有历史的,那么医学就没有历史了吗?而一些中医药学的医盲们,要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要么说是经验医学等,这些说法,真是荒唐。
4 西医中化有利于西药的中药化
西医西药是从化学合成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但到现在却还包含了各种生物制品;天然动、植、矿物成分;微生物制品;基因制品等,也能够变中药为西药。从而显示了极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中药为何也不按此思维方法,把所有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思维、概念、机制、用法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整理与研究,从而,中化成中药,为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建功立业!如阿托品及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概括为性温,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痛,回阳救逆之功效;从而可仿照附子、细辛、干姜等温里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既能扩展阿托品的应用范围(治疗冻疮或感冒及风湿等),还能深化附子、细辛等中药的治疗范围(治疗泌尿系病或急救及改善微循环等)。同时,还为认识与研究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更为西医理论的中医化和中医理论的西医化奠定基础。又如异搏定及其他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故可仿照羚羊角、天麻、决明子、冰片等平肝息风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同样,既能扩展异搏定的治疗范围(治疗惊风或头痛),也能增加羚羊角、冰片等中药的应用范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中药本来也是化学合成工业的先驱,如:发酵业的神曲,炼丹术中的丹药;并且,中医中药从产生就非常重视不断增加自己的药物种类,如:藏红花、西洋参、血竭、冰片等都属于外来引进之品种。回顾中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无不与其药物的发展相适应、相关联。只可惜,由于闭关自守思想的束缚,中医一直没有吸收西药的一个品种,曾有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创了西药中用的先河,然而,后学者却简单地理解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配合,即中西医结合。从而,把中药与西药隔离开来,把中医药学引入了歧途,导致了中医中药学的畸形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中医药理论,吸收并中医化自然界各种能治病的物质,丰富和增添自己的药品成员,完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物学,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因此,未来的药物学,都应当是资源共享性的,即中医可以按中医方法应用西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包括:藏药);西医也可以按西医理论应用中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因为,任何一种医学,它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故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应当是一样的。因而,凡是能够治疗人体疾病的物质——即药物,其具有的治疗范围与作用机制一定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真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是藏医,都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其药理机制、药物性质与功效等,自然就可以按自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说医分中、西、藏……而药物却是世界通用的。这如同人类的食物一样,虽有中餐、西餐之分,但仅仅是加工与未加工,中式加工方法与西式加工方法的区别,然其成分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淀粉,离不开小麦、玉米、大豆等,自然它也是世界通用的。
5 西医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西医中化使传统西医理论与临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和提高,使西医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等理论的科学性,既促进了中医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了西医学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的两法治病,无关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3]。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表面上的共存,并非是实质性的细胞水平上的整合;仅仅是中国患者得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而中国中医学并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使中医学有被彻底西化之危险。所以,寻找中、西医学新的结合点,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4]。相反,西医中化的方法,却能使传统中医吸收到现代医学之各种理论与思维,使传统中医学跃居于现代医学之列,也能使传统中药理论与剂型科学地吸收现代医药学理论与剂型之特色,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又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使中医药学的宏观理论具备现代医学微观理论的根基,使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医学(西医)理论得到宏观性综合。综上所述,西医中化既能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又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还实现了由中医西化向西医中化之转变。同时,西医中化的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中医的现展,还是对西医的未来发展,乃至现代其他自然学科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终将引进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化西医的思想,正是要让西医走到中医医学与哲学相结合性多维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来;正是要提示和引导所有的学科理论,都应当与哲学理论相互交融,并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体系模式或研究方法。可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所有学科常规单纯而直观研究方法及理念的学科体系性革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工作者,要从中医学之医学和哲学两大支柱体系入手,运用现代思维与传统东方哲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临床两大方面,把中医学现代化,把西医学中医化,既全面又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中医理论体系,最终达到中西医学两大理论、两大思想的恰当融合。才能使中医学脱离危机,得到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为此,笔者即将出版《中化西医》一书,以便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思想和理论,介绍这种方法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爱平,崔蒙.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中医杂志,2007,48(8):742.
2 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1]。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2]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通过江学良[3]、胡仁伟[4]等学者对1981-2003年间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代研究已确认本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感染、炎症反应、肠道变态反应、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环境与精神因素相关。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本病是机体内在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常与外界环境、精神情绪刺激之间相互作用所致。这些相互作用使肠道防御功能紊乱,并促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性因子和介质,进而造成肠黏膜的损伤[5]。
2.1.1 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反映了本病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7]。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家庭聚集性,也表明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国外学者通过全基因组扫描,绘制出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相关的易感区域和易感基因。国外学者[6]已成功利用转基因技术制作出和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的动物模型。
2.1.2 感染因素 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中,环境致病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研究的关注。在环境因素中,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是影响发病的两个关注点[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几乎都存在免疫调节机制异常,在这种情况下,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都可以引起肠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感染因素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病多发生在肠道感染之后;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粪便分流或旁路手术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这些都是感染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据。国外研究者[8]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切除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回肠,行回-结肠吻合口术时,如在吻合口近端同时造瘘,使粪便分流,不与新吻合口的肠黏膜接触,溃疡的复发率较未造瘘组明显降低。虽然可以确定感染是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但至于是何种感染引起,至今仍未确定[7]。
2.2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古代医家多将本病多归因于湿,如《医宗必读》云:“泻皆成于土湿,湿本于脾虚,仓凛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转甚。”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代医家理论的基础有所发展,如王幼立,韩铁山等[9]应用冯明清教授脾虚“不及游溢”之理论,认为饮食结构改变及情感失调是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脾虚“不及游溢”是造成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并存在于发生发展全过程机。沈洪[10]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大肠,与肺脾相关,故提出从肺、脾论治本病的观点,并认为湿、热、痰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山东学者路广晁[1]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脾虚是其本,湿热、气滞、血瘀及热毒为其标。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病是遗传决定的,腔内抗原激发的、肠黏膜天然免疫异常启动的肠道炎症,黏膜反应的异常使炎症持续、放大和慢性化[12]。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归因于湿,现代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源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外因责之于湿邪蕴、气滞血瘀。
3 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对有于有肠扩张、穿孔和大量出血的患者则首选外科治疗。现有的内科治疗方法包括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在流行的治疗方案为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的病理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3.1 西医治疗进展 西医药治疗西医药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一些新型生物治疗药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型疗法也不断涌现。如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上的MAdCAM黏附疗法治疗本病已有临床报道,且取得较好疗效[13]。对于激素依赖型患者,可以选择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治疗方法[14],去除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系统。使用微生态制剂以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的促生疗法。还有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改善肠道微循环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5]。
3.2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辨证施治为主,因人、因地、因时、因疾病发展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1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余绍源[16]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临证根据本虚标实的不同程度,常把本病分为以下证型:气滞湿阻型、湿热蕴结型、脾虚湿停型、脾肾两虚型,分别选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资生丸加减、四神丸加减,临床疗效较好。陈治水临床利用自拟健脾灵片,每次服8片(每片含生药0.74g),口服、每日3次。对肠黏膜糜烂、溃疡较重者,同时配合苦参槐花合剂保留灌肠,经450例临床观察,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达99.5%[17]。
冯桂英[18]以“清热化湿,健脾止泻”为治疗原则,采用理脾化湿止泻汤,并随症加减,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治愈5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4%。
3.2.2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内服汤药治疗方法以外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中药灌肠及新方法气药灌肠、中药栓剂、针灸治疗、脐疗法、推拿手法治疗、拔火罐法、耳穴贴压疗法。金晶等[19]用气药灌肠法与常规灌肠法治疗慢性UC患者各10例,气药灌肠组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致病原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但单纯依靠西医,治疗时间长,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而中医可以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选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临床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对本病进行标本兼治。
研究者[26]采用中药和西药搭配灌肠的方法,与单用西药或中药的治疗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且溃疡面愈合周期短,疾病不易复发。为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现提高临床疗效,不少学者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史代萌[27]副治疗uc20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治疗组在前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78%,总有效率为91.00%,远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57.07%)和总有效率(76.26%)。刘晓东等[28]对60例UC患者,采用口服SASP的同时,予中药汤剂和氢化可的松混合保留灌肠,治疗6周,结果临床治愈33例占55%,有效24例占40%,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
3.3 个体化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的多因素性,不同的患者发病原因不甚相同。因此,根据患者环境条件、肠道菌群紊乱的类型、心理因素变化、免疫紊乱表现的类型、药物的敏感性差别、患者对治疗方式的依从性、客观指标的不同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29-31]。
4 总结与展望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特殊肠道疾病,是多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替代外科治疗。若及时合理治疗,多能痊愈,但有约20%的复发率,因此,后期的巩固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中医药对本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得大家的认可和重视,但中药对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免疫网络调控作用靶点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基础和临床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观察,将对本病的研究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文明,沈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2010,13(4):214-215.
[2] 周云仙,应立英.饮食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11(5):424-426.
[3] 江学良,崔慧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 218例的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8):869-873.
[4] 胡仁伟,欧阳钦,陈日曦,等.近15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文献分析[J].胃肠病学,2007,12(2):74-77.
[5]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2):100-103.
[6] okkers PC,Reitsma PH,Tytgat GN,et a1.Strong protective effect of DR3 against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Spanish population[J].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2762-2766.
[7] 潘国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08,13(2):103-105.
[8] RutgeertsP,GoboesK,PeetersM,etal,Effectoffaecla strema diversion onrecurrence ofCrohn sdiseasein theneoterminla ileum[J].Lna cet,1991,(338):771-774.
[9] 王幼立,韩铁 山.脾 虚“不及游溢”对溃疡 性结肠 炎发病 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33-1634.
[10] 沈洪.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用药的几个特点[J].江苏 中医药,2006,27(1):15-17.
[11] 顾培青.路广晁 治疗溃疡性 结肠 炎经验[J].山东 中医杂志,2006,25(10):709-710.
[12] 陈治水.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04-110.
[13] 邓长生,夏冰主编.炎症性肠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7-458.
[14] Tanaka T,Okannobu H,Yoshimi S,et a1.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adsorptive depletion of granulocytes and monocytes impacts mucosal level of neutrophils and clini-callyis most effective in steroid naive patients[J].Dig Liver Dis,2008,40(9):731-736.
[15] 江学良,权启镇,孙白勤,等.抗栓灵含片治疗伴有血小板活化的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8):1214-1218.
[16] 邬美萍.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举隅[J].新中医,2008,40(4):114.
[17] 陈治水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1986,(05).
[18] 冯桂英.理脾化湿止泻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6例[J].新中医,2009,41(4):78.
[19] 金晶.气药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血清NO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6.
[20] 欧琴.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3,21(6):45.
[21] 吴泉,李青.芪黄栓治疗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3):40-41.
[22] 付宝庚.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0倒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12(7):283-284.
[23] 韩淑凯,张宝 昌,张红昌.头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5):23-24.
[24] 赵立军.脐周埋线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38例[J].中外医疗,2009,28(34):108.
[25] 曲惠珍,刘 国华.温中理肠散敷脐配合微波热疗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6):15.
[26] 邓春英.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1(3):246.
[27] 史代萌.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0例[J].四川中医,2009,23(1):60-61.
[28] 刘晓东,曾泽伟.西药联用 中药保 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64.
[29] 董文毅,胡刚正,郑长青.补脾清肠活血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1):1124-112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1],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6~80岁,平均44岁;病程3~10 d;胸背部52例,头颜面6例,上肢5例,下肢3例,腰骶部20例,会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36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皮损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皮损出现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1.3 用药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0.1 g×10支,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聚肌胞2 mg肌肉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口服泻肝利湿汤(该方为自拟处方),其组成:龙胆草10 g,黄芩10 g,连翘10 g,金银花10 g,泽泻10 g,延胡索10 g,车前子10 g,生甘草6 g,生地黄15 g,大青叶15 g,木通10 g。水煎300 ml,分早、晚温服。加减:疼痛甚者加五灵脂;渗出明显者加苦参;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等。两组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项目 ①治疗后痊愈,显效,无效及总有效率;②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 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显效: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后遗神经痛疗效评定[3]:治愈:患处无疼痛,亦无周围神经放射痛或感觉异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自觉症状好转50%以上,仍有轻微疼痛及麻木、痒等感觉;无效: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好转不足30%。
2.2 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36%,对照组总有效率74.32%,两组疗效相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儿童)中引起原发感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水痘。水痘症状消失后,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炎、出血、死亡而发病,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情志有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或肝经湿热下注,后期则因肝肾阴虚。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型,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滞血瘀或肝肾阴亏。其发病率高,各个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多见。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单用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有一定局限性,往往症状消失时间过长,老年患者易遗留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为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抗病毒药,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优点,多年来被认为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4]。但现已证明,该药常规用量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浓度。多年应用临床上已发生对阿昔洛韦的耐药。治疗组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胆之热,车前草、泽泻、木通泻肝胆之湿,赤芍、玄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板蓝根、大青叶、生地清热解毒。以上诸药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解毒止痛之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既有西医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作用,以治其表;又有中药清肝利湿解毒、通络止痛、补气和中之功效,以治其本。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疗效稳定,能明显缩短病程,并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关键词】子宫肌瘤;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16-02
子宫肌瘤是医院妇科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对女性群体的身体健康、日常工作与生活均造成巨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大部分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对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生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且极易产生术后并发症,不利于女性患者的机体康复,对此可选择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具有效果明显、副作用少、创伤小等多种优点,因此其在临床治疗中日益受到患者及医学专家的认可。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2月对47例子宫肌瘤患者给予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较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47例,年龄26-47岁,平均(31.99±4.83)岁;病程3-72个月,平均(42.10±5.17)个月。对照组:46例,年龄27-48岁,平均(32.02±4.75)岁;病程2-74个月,平均(43.00±5.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47例患者给予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即选择米非司酮(由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4669)12.5mg,口服,2次/d,同时选择桂枝茯苓胶囊(康缘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05)3粒,于餐饱后服用,3次/d,两种药物均持续应用90天[1]。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单纯西药米非司酮治疗,其药物生产厂家、剂量、方法等与研究组米非司酮相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加强临床检查,同时实施B超监测,详细记录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所出现的变化。
1.3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经B超监测,显示子宫肌瘤全部消失;(2)显效:经B超监测,显示子宫肌瘤大部分消失,超过70%;(3)有效:经B超监测,显示子宫肌瘤部分消失,超过50%;(4)无效:经B超监测,显示子宫肌瘤未有缩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 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及t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疗效
3讨论
子宫肌瘤,一种最普遍的女性生殖器肿瘤,呈良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阴道出血,该病尚无明确病因,中医归因为七情致病,加上内分泌失调、血气不畅等,遂患子宫肌瘤[2]。现代医学附更具体的解释,其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病因与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有一定相关性,两者均能促进肌瘤细胞的生长,孕激素起主要作用[3]。
子宫肌瘤对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需及时给予安全、有效的治疗,对此可选择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其中涉及的药物包括桂枝茯苓胶囊与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中包含多种中药成分,桂枝温经活络、行血通淤,桃仁、丹皮均有散血化瘀之效,芍药养血,茯苓化痰健脾、祛湿利尿,此方以桂枝作药引,以其余者相辅相成,具行血祛瘀之妙[4]。临床研究表明,此药为治疗妇科血瘀的良方,具分散血小板、稀释粘血、通血消淤之效,而中医则坚持认为子宫肌瘤乃内机能失调所致[5]。由此可知,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肌瘤确有一定疗效。米非司酮乃首个孕酮受体拮抗药,为甾体结构,不具生殖激素(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的活性,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及黄体酮均能结合,与前者结合的亲和力是后者的5倍,进而有更显著的抗孕酮功效,产生抗孕酮能使绒毛组织、蜕膜组织变性,内源性释放前列腺素,抑制黄体生成素(LH)生成,直至其溶解[6]。桂枝茯苓胶囊与米非司酮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治疗效果较佳。本文研究组给予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所应用到的药物主要为桂枝茯苓胶囊与米非司酮,对照组则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所应用到的药物为米非司酮,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67.69%),其治疗后子宫与肌瘤体积缩小较明显,证实中西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给予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即桂枝茯苓胶囊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缩小子宫及肌瘤体积,促进机体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霍金枝.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23(25):1325-1326.
[2]施承松,梁燕琼.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2(5):79-81.
[3]康素娥,高春雪,李静,等.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0例[J].河北医药,2009,4(16):131-132.
[4]胡文惠,杨梅.桂枝获荃胶囊治疗子宫肌瘤11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5(1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