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春节传统习俗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节传统习俗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节传统习俗起源

第1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2022年正月初几打春

2022年公历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是春天的开始和春天的开始。

春天通常被称为春天的开始。新春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周朝,周朝皇帝就曾带领三锣九庆到郊区迎春献祭,祈求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唐宋时期,还增加了打春牛和送小春牛的活动,以表达祈求丰收的意思。

在开春的那一天,有一种“鞭打春天”和“鞭打春天”的民俗,即鞭打春天的牛。春节的习俗起源于故宫。在春天的那一天,站在皇宫前的泥塑春牛应该被打碎,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一个接一个地抢走回家,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打春有什么习俗

1.鞭春牛

鞭春牛,也被称为鞭土牛,起源较早,自那时以来一直保存至今。山东人想要打破当地的牛。人们争抢春天的牛土,这叫做抢春天。抓住牛头是吉祥的。此外,湖北还举办了采茶、祭牛等活动,还有龟类春节活动。

2.咬春

春节期间,饮食上有些压力。在这一天,我们主要吃春饼、萝卜和五个调味品盘子。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在过去,我们认为咬春天就是吃萝卜,也包括吃春饼;第二,所谓的春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意思。

3.祖先崇拜

各地的春节习俗都不一样。比如在广东,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祭祖的食物也很特别。

打春的禁忌和说法

1.打春不看病

看医生意味着一年内没有好运。这句话只是为了有个好的开始。这就像新年第一天不去看医生一样。没有什么可以耽搁一个小问题。

2.打春不理发

理发是不吉利的。俗话说:头发是人体的植被。在初春,当植被温暖时,植被生长,新生的植被受到破坏。这不是在天地运行中植物生长的原因。还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理发?

3.打春不能躺着

坐着或站起来走路。据说春天使地球变暖。这是一切的开始。人们也应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春天的复苏。我建议你去田野或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活力和自然,为你的新年祈求好运。

4.打春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

不要吵架,要和蔼快乐地迎接春天。新的一年有了新的面貌。只有良好的心情和良好的开端,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和谐、美好和繁荣。

5.打春莫搬迁

第2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首先我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更是传统文化的驿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春节,于是我们以“春节的习俗”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主题确立后,学生就着手围绕主题搜集信息资料,并进一步思考有哪些学科的内容融入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学生查阅的资料非常广泛,并已初步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例如,有的学生介绍自己查阅到的有关春节习俗的童谣、春节由来的故事、描写春节的诗句等都与语文学科有关系,有些学生介绍自己查阅到的门神、年画等习俗属于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等。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查阅资料的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特长等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结成合作探究小组。

有了自主探究的基础,小组围绕本组研究主题进一步就如何整合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怎样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主题学习成果展示等进行商讨。这样的学习合作形式提供了各抒己见的舞台,使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更多碰撞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提升,也有效激发了同伴思考的深度。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各组找到了学科知识的最佳交叉点,并通过综合性的活动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整编歌谣

尽管人人年年都过春节,但大家对春节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这组学生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对春节名字的由来进行了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春节和“年”的概念不同,现在所说的春节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不同。于是,他们以自己最初查到的童谣资料为基础,结合歌曲《过大家》进行了整编,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习俗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了一首内容更丰富的新童谣。

2.诗意剪纸

“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将语文学科知识迁移进来,会大大提升美术作品的观赏性,能使更多的人对剪纸这一民俗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达成这个共识后,剪纸组的同学在精心准备后,现场进行折、画、剪,三两分钟就将一张方方正正的纸“变身”成一件件独具创意、精美别致的剪纸作品,他们还结合古诗介绍窗花。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就是我剪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给我们报春的桃花。”

3.趣说门神

在春节的各种习俗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其中,门神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这组同学考虑到门神作品完成起来耗时长,采取现场绘画的方式不现实,就采用美术欣赏的方法,提前准备了展示作品。为了激发大家的欣赏兴趣,他们先用故事创设情境:传说很久以前,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他们审美经验,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传承了传统文化。

4.传承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欢对联的一组同学在探究中被这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震撼,于是便引领大家在体验中进行传承。

《元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这组学生刚刚吟诵出诗题,大家便不自觉地跟着背诵了整首诗。

“诗中提到了‘桃符’,‘桃符’是什么?后来演变成了什么?它如何得到流传和推广的?”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让大家恍然发现,这首古诗原来还是个“路标”,它助大家推开了了解对联的大门,引领大家一步步进入对联知识的殿堂。

在故事中了解了对联的起源后,两个学生合说了创编的相声《对春联》,用相声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对联文字讲求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特点,几幅有关猴年的对联更是表达出了对大家新年的祝福。

课上,组内几位学生挥毫泼墨,现场完成春联作品并为大家诵读。这组同学准确抓住了特色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中极富特色的春联的这种文学形式和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进行了推广和传承。

5.思辩春晚

提到春节,大家必然想到春晚。为激发大家对春晚话题讨论的兴趣,春晚话题组中有人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先为大家跳了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喜庆的舞蹈仿佛把大家真的带到了春晚的现场。这时,有学生顺势就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热点话题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你认为春晚需不需要办下去?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觉得需要办,因为春晚是过年的一部分,有春晚才有过年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春晚能传播正能量,所以我觉得应该办。”还有的学生说:“春晚是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因此可以创新但不能停办。”“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这组学生运用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表达能力,而且体现出了课堂的开放与活力。

第3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清明节祭祖对联及简介】

箕裘泽后世

举理正家风

清明祭祖祖期望

福荫后人人成龙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千石先代冶谋由德泽

一公后人记述在书香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

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

生前功德如火千古照亮

死后圣名似水百世流芳

郊外踏青,顶风冒雨开心祭

碑前扫墓,烧纸焚香带泪归

千石先代我等怅揖百望祖天远

李氏后辈儿孙俯首三呼子渡横

【祭祖简介】

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华人的传统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来源】

第4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1.定期输入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母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点到即止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无法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学习完整、系统的知识,从而影响母语文化的输入教育。例如,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输入。每一个节气来临之前,我都会提前准备PPT或者在网络上查好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各个节气的形成,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了解,从节气了解自然万物,从节气了解生命的奥秘。又例如,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是我重点输入的内容,除了要求学生能用英文写出各个节日的名称、日期外,重点在于传授各个节日的起源,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讨论各自家乡的节日风俗,进而提高到文化的角度,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2.鼓励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在英语教学中,我对输入和输出知识同样重视。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输出是输入 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平时作业,我在常规要求以外,还要求学生每学期做一个PPT,主题、内容、形式不限。由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注重了母语文化的输入,学生已经接受了暗示,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产生了兴趣和喜爱,因而在他们的作业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在端午节之前做了“端午”这个主题。他们的PPT有共同的地方,如端午节的起源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各自不同的视角,各自家乡不同的节日习俗等等。

3.母语文化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母语文化”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现象,我把它看成是一个接地气的实实在在在的,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活力和兴趣的实体。例如,在CCTV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王力宏载歌载舞的一首《十二生肖》在数码舞美的映衬下着实抓住了中国人的眼球,我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普及生肖知识的好机会,所以,春节过后,开学第一次上课,我就引入了春节和春晚的课题,引入王力宏和他的《十二生肖》,并引导学生回忆十二生肖的信息和知识。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最后,在多媒体屏幕上,师生兴高采烈地学会了这首歌,也掌握了十二生肖的知识。那天,我布置的作业是课后了解西方十二星座的知识,我认为学习、弘扬中华文化的同学,开拓眼界,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学习做一个地球村的村民也同样重要。耕耘之后必有收获,那个学期,学生的PPT作业既有十二生肖,天支地干,中国风俗百图,中西情人节,应有脸谱,我的家乡―长沙,中国茶文化,青花瓷,又有十二星座,男式西服礼仪,文明的碰撞,威尼斯,咖啡的起源和饮用等等。从PPT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好奇 欣赏令教师深感欣赏。

4.从输入中国文化开始

引导学生从了解中国文化开始,到他们慢慢认同自己的文化,喜爱自己的文化,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进而实实在在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之悠久,之伟大。就这是我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母语文化的初衷。有一个学生做了一个PPT作业《我的家乡―长沙》,从长沙的历史,自然,人文,习俗,文化等等方面,非常 翔实地展现长沙的前世今生,视角独特,信息丰富,配上长沙本地的俚语rap,把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一一展示到众 人面前。她的同学皆看得聚精会神,啧啧称赞,佩服不已,看毕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第5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关键词】壮族春牛舞;艺术特征;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74-02

广西壮族春牛舞,是在春节期间由春牛贺年队到各村贺年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作为一种牛文化,是农业文化的范畴,到目前为止仍然被田林县壮族人民保存了下来,是春节习俗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壮族春牛舞的研究,了解其文化内涵,既是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补充,对其传承与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春牛舞的起源

顾名思义,“春牛”就是以“春”和“牛”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活动。也叫《唱春牛》、《舞春牛》、《打春牛》、《跳春牛》、《戏春牛》等。个别地区,已发展成了一种盛大的“赛会”形式“春牛会”,出会这一天(一般是立春前后),不仅要表演春牛,还要演出其他各种民间歌舞,形成了一个颇有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会。

这一活动产生于发明牛耕以后的农业劳动活动,其主题思想,也正是“劝农”,要求人们及时耕作,并预期丰收。由此可见,春牛舞显然和我国传统的节令“立春”,以及这一节日中的风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牛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我国人民便常常以它来象征农事。据记载,我国这一风俗的起源甚早,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有立春日举行“迎春”“出土牛”等等的习惯了。有的学者认为,壮族的春牛舞因受汉文化影响而形成,与汉族地区民俗活动的“祈春开梨”仪式或“鞭春”有一定的渊源。有关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如学者黄润柏认为壮族春牛舞是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及其民间习俗,而非汉文化。

舞春牛在广西壮族地区之所以能够世代流传和传衍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和思想根源。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以种植水稻为生,牛自然成了壮族先民生产劳动的忠实伙伴,也是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生活需要维持,生产需要发展,生活中的种种都需要农民百般地爱护耕牛,因而由最初的爱护、珍惜继而不断发展为敬奉和崇拜,这也是情理之中和顺其自然的事。早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已然形成了牛崇拜的思想,一直发展至今广西壮族地区仍然流传着“敬牛节”、“牛倌节”等传统习俗。届时给牛洗澡梳理,披红戴花,并喂以精制的糯米糍粑等,以表示农民对牛的敬重和爱戴。壮族“舞春牛”的广泛流传是牛崇拜思想的必然产物,也是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壮族春牛舞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道具。春牛:用铁丝和竹篾扎成牛头骨架,蒙上赭黄色土布,并在土布上绘以彩图。将纸糊于牛角外面并着色,再在左右两侧各缝上一个用泡沫制成的牛耳,用以做牛头。牛头里绑上两根竹竿,供舞牛头者操纵。再用赭黄色土布制作成如牛身体两侧形状的平面外形,将两片“身体”的中间位置p合起来,此为牛衣。再用土布卷成条状(约35厘米),在布条的未端缝上棕毛,此为牛尾。最后用细绳将牛衣与牛头连在一起,将牛尾上端穿进牛衣后部并缝上,即成春牛。

犁:过去表演用的犁都是制作真犁,但体积稍小。其结构、形状基本与今壮族地区使用的木制犁架、铁制犁铧相同。后来因表演时不便携带,改用木棍代替(棍长约100厘米)。

(二)壮族春牛舞的表演程序。每场春牛舞的表演,通常由《贺年》、《使牛》、《插秧》、《斗牛》和《丰收》五个小节目组成,表演者男的称茶公,女的称茶娘。

1.《贺年》。由六人(四茶娘二茶公)右手执彩扇,左手持花篮表演。边舞边唱《贺年歌》,歌词内容多为祝贺主家人丁兴旺、富贵荣华等。主要步伐有“圆场步”和“十字步”两种;主要队形有横排、圆形、品形、∞形四种。原地演唱时,无伴奏,边唱边做扣春花动作(原地扭“十字步”右手胸前绕扇)。变队形时,由打击乐伴奏走“圆场步”,变一个队形后,原地演唱一段歌词,如此反复数遍。

2.《使牛》。由三人表演。先由二茶公着春牛服于锣鼓声中上场,模拟“出栏”“刨蹄”“吃草”“哞叫”“搔痒”“擦颈”“擦臀”“赶牛虻”等牛的动作。继而另一茶公肩扛木棍(代表犁、耙)、左手持牛绳扮耕田郎上场,边唱《十二月使牛歌》边与春牛配合做犁田、耙田的动作。最后,牛到一旁吃草,耕田郎下场。歌词内容是每个月的农事活动,如“正月使牛是立春,家家浸种犁秧田。二月使牛是惊蛰,户户播得谷种完。三月使牛清明节,抓紧插秧莫拖延。四月使牛是谷雨,松土除草又耘田。五月使牛是芒种,禾苗长成绿一片。六月使牛是暑天,六禾谷熟又半年。七月使牛立秋到,又收又种无空闲。八月使牛中秋节,顾得畲田又顾田。九月使牛是寒露,晚稻谷穗挂连连。十月使牛是立冬,家家户户割谷忙。唱起使牛十一月,谷仓堆得尖又尖。再唱使牛十二月,冬翻田地待明年。”很明显,演唱这首歌,旨在传授生产知识。

3.《插秧》。四茶娘将彩扇插于腰后,双手各持花篮表示挑秧上场,然后放下花篮,一边唱《庆丰歌》,一边拿出彩扇躬身后退,同时将扇子一合一开,做模拟插秧的动作。变换几个简单的队形后,持花篮下场。这时,牛在一旁吃罢草,慢慢倒地睡觉。

4.《斗牛》。茶公扮牛仔骑另一头牛(由两人着牛服扮牛)上场,与牛逗趣,牛不断哞叫,那条正在睡觉的牛被吵醒,于是,两牛怒目而视,以角相抵,斗将起来。牛仔被摔倒在地。此时耕田郎上场,扶起牛仔两人一起将牛拉开后下场。

5.《丰收》。四茶娘双手各持花篮作挑谷状走“圆场舞”上场,时而在横排、斜排及圆圈的队形上依次行进,时而又作斜线和直线的穿插。这时打击乐速度渐快,旨在表现丰收后的欢快情绪。

三、壮族春牛舞的象征意义

春牛舞,它是骆越文化的支流。只不过到了一些地区,因与汉文化的交融,其生活习惯和着装打扮也被汉化了。但是仍保留着语言和某些传统习俗,如春牛舞。春牛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壮族民间舞蹈,没有固定的脚本,对于勤劳聪明的壮族人而言,他们认为固定的脚本会束缚其思想,舞蹈应当是灵活的,与其生活、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村庄、炊烟、河流、田埂等,这些就是壮族人民舞春牛的脚本。每一代人对春牛舞的理解和认知都有所不同,记住牛记住舞,春牛舞的根,长成了他们的血肉和骨髓,河流舞蹈、山川舞蹈、风雨舞蹈,一头头牛就是活的脚本。他们不是用文字和图形来呈现,而是深埋在壮族人民的心里,他们应时应势而舞,生动活泼,形式活灵活现,融入了壮族人民的灵魂。壮族后人世代都将牢记祖训,读书像牛一样勤奋刻苦;经商像牛朴实诚信。从此层面上看,春牛舞不仅是特殊的脚本,还是桂平西区壮族人民的图腾,它象征着壮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朴民风,是人们精神领域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黄润柏.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7.

[2]丁桦.桂平“春牛舞”[J].当代广西,2009.

[3]黎国韬.邱洁娴.春牛舞与立春仪考[J].文化遗产,2012(01).

[4]陈小波.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1998(04).

[5]付红玲.江西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初探[J].舞韵翩跹,2010.

[6]李迅.舞春牛:以牛来舞动的粤北春天[J].韶关日报,2011(02).

[7]段晓娟.重庆地区北泉板凳龙舞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2.

[8][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曾令先,李群译.重庆出版社,2006.

[9]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第6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xxx:xxx,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xxx:当然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太多了,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都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比如: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踏青扫墓、元宵节看灯会……

xxx:看来你知道的不少嘛。

xxx:换我问你了,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xxx:太简单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端午节。

xxx:那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有些什么传统习俗?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展示幻灯片主题)

合:“悠悠端午情,浓浓爱国意”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xxx: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他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他的爱国形象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间。

xxx: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几个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xxx: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就是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后来又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就是龙舟竞渡的起源。大家请看(幻灯展示划龙舟的图片,在1980年的时候划龙舟还被列为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xxx:同学们,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那你们知道粽子是怎么来的吗?据说屈原跳江之后,荆楚地区的人,会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来祭祀屈原,为避免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投入江中,以后改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后来一代代传下来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端午节必吃的美食之一粽子。

xxx: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会发现大街上就有很多卖香囊的,有心形图案,有猴子图案,有老虎图案,各式各样,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配上五色丝线,玲珑夺目,端午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还可以作为配饰,点缀衣服。

xxx:到了端午节有时候还会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xxx:民间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和端午节有不解之缘,每到端午,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或堂中都会挂上艾叶,据老辈人说,这是为了“辟邪”,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驱虫蚁、蚊蝇,净化空气。所以,端午节历来还有“卫生节”之称。

xxx: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除了挂艾草,还可以喝雄黄酒来消除疫病;喝雄黄酒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故事里的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很盛行。

xxx:在所有的民俗活动中,画彩蛋深受南北孩子的喜爱。端午节画彩蛋,原意是祝福屈原托生在太平盛世富贵人家,现在的孩子们画彩蛋,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快乐,赋予孕育新生命的蛋美丽的颜色和外表,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象征圆圆满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画彩蛋,寄托我们的端午祝福吧!

(把彩蛋发给大家,让同学们在彩蛋上作画,10分钟内完成)

好了,彩蛋画完了,现在开启我们的端午节民俗知识问答。

(规则:主持人问,举手回答,最先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做游戏——赛龙舟和你比我猜

赛龙舟:四人一组,竖排,蹲下,两手扶住前面一个同学的腰,比赛开始后,同心协力蹲着前进,游戏中不能松手,最快到达终点的一队胜利。

第7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感恩节起源于哪个国家:美国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西方传统节日,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美国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感恩节的来历简介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

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

第8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在民间,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龙抬头)。

过年的习俗可以回溯至殷商时代岁末年头祭祖的“腊祭”,中国人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也是因此而来。“腊”其实是“猎”的意思,老祖先在岁末才有空闲时间把猎取的野兽拿来祭天祭祖,然后盐渍风干留着吃,也就是“腊肉”的由来。后来演变为岁末举行祭典,并庆贺与慰勉过去一年的辛劳。

关于“年”有个古老的神话,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但后来逐渐发现,年兽最怕三样东西,一是红色,二是火光,三是声响。于是在年兽要出现之前,家家户户在门前挂着红色的桃木板,并燃起一堆火,而且除夕当夜通宵不睡觉,不断敲敲打打发出各种声响,希望它因此不敢侵扰。等到天明后,人们才出来互报平安,互道恭喜,并设宴热烈庆祝。

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饲养的动物之一。马以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 在中国人的常用语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达了守信用的品格,“马到成功”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中国古时养马乘骑之风兴盛,不仅饲养名马,更爱画马。下面两幅作品分别为《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番骑猎归图》。前者再现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全画共九人骑马,人与马的动势皆舒缓从容,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番骑猎归图》描绘的是番人狩猎归来,正在整理箭羽,神情愉悦轻松;身后驮着一只野羊的马匹却已尽显疲态,鬃尾下垂,低首张口,可以想象得到它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追逐,画中人马皆神态生动有趣。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的选择中,第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9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一、清明节的来源

关于清明的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寒食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寒食就是吃冷食。其二,介子推与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之前有寒食节,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将二者合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有寒食、扫墓的风俗。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越南。

二、清明节习俗

(一)时间的确定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立春之后45天到来。清明一般在农历的三月份,最迟在农历四月初。清明,意味着气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时光。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越南的清明节(寒食节)为农历三月初三。

(二)清明节期间的祭祀仪式

1.节日习俗

从活动方面来看,同中国一样,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焚香烧纸,献上鲜花,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时期已经举行过,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扫墓, 而多数情况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样成为节日习俗。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清明节是一个大节,节日期间的习俗内容丰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缅怀祖先和亲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乐生活的理念,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中越清明节祭祀方式的差异

清明节祭祖这种风俗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主要以祭祀为主,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种风俗被历代传承延续下来。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却不同。在中国清明祭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上坟扫墓。祭祖扫墓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上,还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加强团结,使得家族内部更加和谐。

祭祖是越南民间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形式。祭祖的固定时间为祖先忌日、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新稻节、灶君节等)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祭祀祖先的供品必须清洁,并需专门操办,其他人不能随便接触。祭品准备好后必须先供祖先,供完后家人方可享用。祭品可繁可简,往往根据主人家境和祭祀场合而定,常包括槟榔、酒、水果、香、清水等。当遇到突发事件需祭祀祖先而来不及准备供品时,只需一杯清水及一炷香即可。而复杂的供品则往往包括糯米饭、茶、糕点、水果等。

3.清明节中越食俗的差异

中越两国清明节的饮食不同,但这些食俗都有着共同的纪念意义。清明节从来源而论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当代人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节日期间还能加深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越南的寒食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子推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不过越南人寒食节不禁烟,不吃冷食,也不需要头一天把各种食品做好。越南人寒食节会吃元宵和汤圆,越南人认为三月是元宵和汤圆的季节。越南的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却不一样,同中国的元宵和汤圆也有所区别。越南元宵是以冰糖为馅,个儿比中国的元宵要小。元宵下到开水中几经沉浮,煮熟以后捞起来摆在小碟子里。越南的汤圆是以绿豆为馅的,绿豆煮熟,去皮,捣碎,然后作为馅包在汤圆里。汤圆在开水中煮熟后,盛进已倒好糖水的碗里,毕恭毕敬地供奉在神位和祖先牌位前,待他们尝过了自己方可食用。出于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过去越南人三月初三之前是不吃元宵和汤圆的。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上供的食品,在没有上供前,自己不能先吃。现在,城市里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三月份吃元宵和汤圆的习俗仍然在延续。

在中国,一般会做“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猪、羊等动物,现在面花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有些地方还会捏一些水果或蔬菜的造型。人们会用杜梨树枝或细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在江南水乡,清明时节会吃“青团子”,糯米粉拌艾叶汁,制成青色团子,豆沙馅;也吃“松花糍团”,即用糯米饭舂溶,包芝麻馅,搓成团,外裹松树花粉。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广西壮族清明节吃乌黑糯米饭。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物产不同,决定了清明节的食俗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