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

第1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抗涝防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董翌碧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持久而深远的。

一、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人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是生态系统,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客观、正确了解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原因和规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生态环境的质量表现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和代内公平,要求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外,区域科学是新发展起来的科学门类,区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思想包括综合整体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因地制宜思想。要综合考虑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工程的特殊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水利工程规划的组成部分,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关系原则、综合性原则、地带性和区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极端保护原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相互联系,水利工程项目跨越的范围一般较广,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点鲜明。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全面分析评价,即宏观性;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内容复杂,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生态环境发展治理目标,许多生态环境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利工程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评价必须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并应在制定水利工程建设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是由于水库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加之水库周边村民滥捕鱼类,致使水库野生鱼的数量急剧减少。

二是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和水质重金属污染。三是水库污染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如水库上游工业废水、耕地施放化肥和有毒农药灌溉回归水和生活污水等。另外黄壁庄水库作为北京供水的调水区,如果自身环保工作不到位,某些有害物质或物种会人侵输人区。从而发生大面积的生态灾难。四是助长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水库蓄水面积增大,库周加长,如管理不善,形成大面积浅水区,水草茂盛,便增加了疾病的传染危险。五是大坝失事对下游造成极大灾害。

三、消除负面影响对策探讨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水利建设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人地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意识,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激励和动员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工作。

黄壁庄水库每年利用“世界水日”这一契机,在水库周边进行水利宣传教育,今后可将此类工作做大做深,达到增强水库周边百姓节水、护水意识的目的。

二是加强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这要求水利工作者有一种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清醒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正确认识,或者是因出发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而产生分歧。

因此必须对这些副作用做出正确的调查,积累资料,加强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

三是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在工程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环保材料和技术;工程管理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

四是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仅依靠当地能力很难恢复,因此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坏,谁补偿”的原则,明确补偿主体与范围。另外,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应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通过此举,在还原生态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程在为人类发展带来福扯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须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来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实现生态水利,确保水利事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长冰. 合理把握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J]. 治淮 , 2005,(07)

第2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城市生态学 教学实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而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大学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从以教师、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1],突出“以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反映“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一、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2]。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不仅涉及生态学、气候学、环境学等自然学科,而且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经济学等诸多工程和人文学科,这就决定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3]。为了把握城市生态学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情况,我们采取了网上检索及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城市生态学的教学显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课程称谓的多样性。

生态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生态环境”一词,属于地道的“中国制造”(国外没有该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没有严格区分“环境”与“生态”两个名词的涵义,结果导致“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成为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尽管也是较有争议的术语之一[4]。基于这一事实,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城市生态学课程的称谓较多。例如,海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学》,广州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生态学》,淮阴工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与生态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环境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尽管课程名称不统一,但授课的核心内容相同。

2.开设专业的多样性。

城市生态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的一门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人类栖息地为对象,研究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热点学科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多个专业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园林、城市规划、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及建筑六大专业。例如,海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的园林专业,仲凯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河南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淮阴工学院的建筑专业,均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得到了高校多个专业的关注,并列入多个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

3.课程性质与学时的多样性。

由于每个高校的专业定位不同,不同高校对城市生态学的课程性质及学时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将其作为生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54学时,外加3天的野外实习;海南大学将其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50课时;广州大学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专业选修课,36课时;河南理工大学将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别为32课时;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18课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36课时。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性质与学时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二、城市生态学教学实践

1.突出“以生为本”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以学生的成才、全面发展为根本[5]。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的教,为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必然要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基础”[6]。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学科较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不同,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城市生态学是我校环境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然而,两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比较而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已先修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对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能够准确把握,但是,缺乏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演变的认识;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演化,但是缺乏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知识,需要强化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针对这种情况,为突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有所侧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调控机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两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并掌握有关城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懂得如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结合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城市的习惯。

城市化道路像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又给城市环境本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主动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教师去讲授,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请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已居住多年的城市印象,分析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们将课堂搬出教室,把学生带到焦作缝山针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以此加深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站在缝山针公园的山顶,焦作市全貌尽收眼底,由此学生对焦作市的城市布局、主要大气污染源(烟囱)的位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天气状况的观察可以对焦作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由此请学生分析焦作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原因。此外,通过焦作市缝山针公园的考察,学生了解了缝山针公园的历史背景:由于石灰岩的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景观受损。为停止生态破坏,焦作市在此树立一个高20米、直径0.80米、重达20吨的巨型外科手术针,预示着将受损的山体缝合,告诫后人要珍惜地球环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如今,缝山针公园不仅是一个供焦作市民登山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养成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2)通过典型案例,锻造学生用“生态学头脑”思考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以北京市沙尘暴治理作为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局限于城市范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对北京市的袭扰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由于城市生态问题涉及面较多,对城市生态治理也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造林挡不住尘暴,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再者,在北京这样的半湿润环境地区,造什么林最适合,传统的浅根系杨林是否适合现代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的环境?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和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锻造学生“生态学头脑”。

3.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欧内斯特・博耶博士指出:“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7]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应该占有主导地位。站在课堂上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演员要用精美的台词、优雅的舞姿、柔美的声音吸引观众;老师则要用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想、诙谐的语言来赢得学生。同时,驾驭课堂的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做到随机应变。例如,在国庆60周年前的一次课堂上(晚上),学生被窗外耀眼的烟花所吸引,希望能够暂停课堂教学,仔细品味这难得的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盛宴。为了满足学生的心愿,我停止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细细观察烟火状况。欣赏烟花之后,我让学生针对烟花燃放的环境问题展开谈论:烟花中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现代的烟花没有刺鼻的火药味?今天观察到的烟花与过去相比,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且在之后的第二次课堂中,我还播放从在网上收集的有关焦作市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照片,并公布其它城市国庆60周年烟花庆典活动的花费。由此,让学生对该活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源泉。教学过程的焦点,要由“教”转移到“学”。针对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用“生态学大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能够促使学生“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吴支奎.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2009,(2):30-33.

[2]宋永昌,由文辉,王详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

[3]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王雪莲,江萍.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208-209.

[4]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9):1910-1914.

[5]谢树浩.“以生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教探索,2009,(3):133-134.

第3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二)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三)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一)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二)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三)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绿化树种及花草

第4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速公路;生态补偿;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跃升为全国第一。然而高速公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树立生态路、环保路的理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当务之急。

笔者有幸参与河南省至山西省某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发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实施存在若干问题,现就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

1、生态影响

1.1占地面积大:该高速公路总里程59.461km,该公路计划占地面积9506.9亩,其中永久占地7081.83亩,临时占地2425.07亩。公路建设占地一方面将造成土地和耕地资源的减少,使当地农业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加剧当地农业用地的紧张矛盾;另一方面,将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物种减少和失衡。

1.2生境破碎化:公路建设将动物栖息地分割为破碎的斑块状,导致动物生存环境减少、种流困难、食物匮乏、捕食及饮水环境发生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物种的迁移,严重时可能会使部分生物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1.3生态系统的扰动及破坏: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破坏植被,影响附近动物的正常活动,如果经扰动或破坏后影响较大,影响时间较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2、现有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论从管理者还是从建设者,不论从政府还是从普通百姓,对生态恢复认识都不到位,生态补偿不能有效实施;部分进行生态补偿的单位对补偿工作采取不正确的方法,不按设计规范进行操作,甚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在进行生态补偿过程中不具备植物种植及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生态补偿工作存在“付出大、回报小”的现象,甚至毫无回报,导致资金出现不应有的浪费,甚至存在大量资金复出后原有生态系统更加恶化的现象。

2.1生态补偿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人不了解生态补偿,即使知道生态补偿,也未必对生态补偿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缺乏生态补偿的意识和有利于生态补偿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公路建设者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投资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试图最大限度的逃避生态补偿,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减少自身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周边群众片面考虑短期利益,在临时占地恢复时,要求建设单位平整用于农作物耕种,忽视原有生态恢复不到位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生境破碎化。

2.2生态补偿实施缺乏约束: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建设后的约束办法和手段,难以在建设过程中约束项目建设者的行为。因此在公里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往往以工程竣工为目的,较少考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对突出生态问题通常以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为最终目的和标准,在施工结束前对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地补偿性建设,导致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生态破坏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2.3现有生态管理存在部门重叠: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中,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对于公路建设过程中农、林生态系统利用及恢复,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等生态问题负有监督及管理责任,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存在重叠,有利的事情抢着干,补偿的事情推诿扯皮,最终会导致谁都管,谁都管不好。

2.4工程施工中监管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实施缺乏约束机制,生态管理存在多头领导,导致公路建设过程中相关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①公路建设单位不注重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相关主管部门要求情况下才设置、不要求的不设置;②环境管理机构缺乏相应职权,往往存在“有职无权”现象,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长期无法解决;③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以该高速公路为例,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环境监理及工程水保监理两个监理机构,水土流失问题两者均负有监管责任,导致监管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协调解决方案,不便于施工单位具体落实。

2.5生态补偿措施与工程实际脱节

2.5.1为追求利润,忽视生态恢复长期效果:建设单位为满足公路环境保护验收,在施工过程中瞒报或私自新建弃渣场、弃土场等。更多注意公路路域视野内临时占地的复耕和植被恢复。对于视野外占地的生态恢复较少考虑,甚至种植小麦、油菜等季节性速生农作物应付绿化,仅能保证验收当时的绿化效果。

2.5.2施工设计不到位,工程建设缺乏全局意识:目前高速公路弃土场设置时,其表层覆盖腐殖土不进行剥离集中堆放,施工挖掘过程中表层的大量腐殖土随弃渣弃于弃渣场,等到生态恢复时缺乏足量腐殖土,覆土厚度太薄,无法保证种植的植物根系发育,影响生态系统恢复。

3.生态补偿实施方法的建议

目前,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态补偿实施矛盾,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现有生态总量,对需要占用的生态系统应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尽量保证生态总量不降低,生态系统不恶化,生物多样性不减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实施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生态补偿的实施进行探讨;一方面,政府应对生物总量提出要求,并采取环评指导、验收控制等行政干预手段,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措施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公路建设单位应协调工程监理机构,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监理单位对生态补偿施工期间资金、质量、进度三大要素进行控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恢复。

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应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保证宏观指导和微观控制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31-35.

[3]邓家荣,洪尚群.生态补偿应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云南环境科学,2001.6(1):1-3

作者简介:

朱翔,男,(1982.08-),河南济源人,工作单位:济源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本科,工作方向: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环境监理

第5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一、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二、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第6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1.1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有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工程建设并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进度不快,法律保障难落实,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全民的共识和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1.2林业生态工程不仅是一顷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建设区多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工程需要不相适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增加,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1.3一些地区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工程末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当地环境和相关产业综合规划,因而使之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没能做到因地制宜以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1.4树种比例失调,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危害,防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1.5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强度开采和乱砍滥伐现象。

1.6一些地方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偏少。尚有部分乡(镇)没有林业站,或虽有林业站,但没有专业技术员与可靠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

2对策

2.1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树立生态经济思想。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牵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以单纯生态观点指导这些重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实践表明,只有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追求综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可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中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要考虑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又要考虑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提高以及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我国各区域间以及某一区域内,生态经济地域差异显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但这种因地制宜要服从大区域和全国生态经济总体最佳的原则。

2.2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国土综合整治,促进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各区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须服从全国的总体利益,在总体宏观规划调节下,区域林业生态工程间相互协作,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合理布局,实现总体利益最优化、长远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区域有关生态和经济方面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具体类型和空间格局,其次依据各地区条件,因地制宜,搞好最佳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从而形成区域最佳工程格局。

2.3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林业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广大群众。要积极搞好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和措施制订工作。改善不适应的林业生产关系,做到“山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坚持和完善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允许折价转让等林业政策,并且保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尊重承包者的经营自,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经营者特别是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放心大胆地兴林致富。实行以国有林和集体林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通过联营分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兴办绿色企业、专业户造林、合作造林、联营造林及股份制林业。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因素,按统一规划,协同共建的原则,实行“各负其责,各负其费,各受其益,限期完成”的政策,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实行“护、造、育、用”相结合,坚持多林种多功能的经营方向,林工商综合经营,给经营承包者以真正实惠。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保护森林等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造林绿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任务,签定责任状,坚持领导办点,以点带面,一级带着一级干;严格执行检查评比相通报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强化政府职能,坚持以法治林,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对个体承包建设的防护林,实行国家按质收购的方式,一方面确保防护林的稳定,另一方面使个体经营者尽快获得效益,增加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

2.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根据《森林法》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精神,按照“商品有价,服务收费”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一个全国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并尽快实施。应该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属于生态服务费,而决不是一种行政收费。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一是依靠森林生态效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收入的项目,如征收水费的水库、水电站、城市自来水、风景旅游区门票和营业单位、依靠大型防护林受益的农田、水产养殖业等;二是由于开发建设使森林遭到破坏和生态效益丧失的开矿、采油等,征收费用于恢复植被,补偿生态效益损失。征收办法可采取在利用森林生态效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现收费的基础上附加;也可与经营单位对现收费比例分成或每年划出一定数额,还可采用其他一些适合当地情况、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税收或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第7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生态主体;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137-02

当前,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低碳环保,人们在生态和谐方面的认识逐渐增强。国家在这方面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国家对建筑和谐的执行力度不是很大,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科学意义上的“生态”逐渐地被淡化。大体上人们所说的生态往往是深层次含义的生态,甚至把生态作为定语使用。第二,对建筑工程生态的关注不是很多,人们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关注很大,而对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关注很少,往往忽略了建筑工程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工程生态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与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紧密相关,是很多生态学科的结合,其中,包括了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内容。

1制定相关建筑方案

考虑自然环境和建筑工程的协调性。建筑工程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和设计思路,但是,建筑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把建筑设计师的个性融合到自然和谐的框架中,这不仅仅体现建筑工程的风格,还做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要把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处理好。建筑工程的外观美是对建筑的一般要求,建筑工程要在合理的投资范围内,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价值。有时建筑设计师只是注重审美观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造成建筑工程成本的增加。相反,假如仅仅追求经济价值,往往会使建筑工程失去很多美学价值。所以,在有限经济条件范围内,把建筑工程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才是建筑工程的最终目标。

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多的实际困难,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逐渐减少。所以,建筑工程生态对资源的利用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一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照明、通风、采光和取暖等方面要考虑资源的消耗,要做到最优化地利用资源。

2建筑“生态主体”的结构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也就是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的主要表现是:生物对环境直接和间接同化进而影响同化的过程,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

建筑工程生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系统:内在和外在系统。内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在建设、管理和使用时对能量的消耗、信息的交换和利用系统,低耗、高效、和谐是对其的要求;外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或者建成后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降低和消除这些影响,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成了对外在系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宜人与健康。由这些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生命主体不仅仅包括了建设的实施方,既是开发商施工方、材料和设备的供方以及研究和监理等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同时也包括了建筑的受用一方。

3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利益系统中生态主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建筑工程关系着国家人民的生计,建筑工程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这种有限的资源配置往往使全局利益和个人、地方的利益发生冲突,与此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建筑工程运行的社会调控

建筑业对资源的利用很大,对环境的污染会很严重,建筑业属于粗放型的产业,但是在当代,我国正在告诉进行城镇化发展,每年建筑总量居高榜首,对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严重的。在建筑项目和建筑材料生产时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建筑物拆除或维修中造成的废物就会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其都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建筑工程生态是研究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建筑工程的责任是运用各个方面的措施,协调各个生态主体间的利益,有效地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所以,对建筑主体的调控要放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对受用主体的适当预设,很好地评价建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1建筑工程在全寿命周期内调控

建筑可以从两方面做出解释:建筑作为名词时可以解释为建筑物;建筑作为动词时指建筑活动。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空间,其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建筑设计师要考虑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到污染物处理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仅仅规划设计,考虑如何把规划设计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相结合。

4.2加强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责任

注重建筑施工,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生态学理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思想,创造一个“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格局。

第一,政府部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重点,提高人民素质和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城镇和国土做出合理的布局,要做到不为自己私利,注重广大人民的利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效统一。

第二,各个公司打破利益最大的理念,不能仅仅地注重最大利益,还应多考虑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公司各个方面资源的限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更应该长远考虑,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过程中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勇于承担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3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学时,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更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去制约有些单位的行为。制定鼓励性的措施,优化配置,这样对市场的完善和社会氛围有很好的意义,

5结论

人们的理想状态是有房子住、有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环境,人们和周围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建筑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仅仅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道上,各个生态主体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使之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水利设计;生态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环境理念在水利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水利设施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规模、数量都在增加。水利设施作为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能够达到预防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还能够在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众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如果在进行水利施工过程中,没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了解和考虑,那么很容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仅会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会出现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情况,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真正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实际作用,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将生态理念应用到水利设计工作中。以生态理念为基准来进行水利工程设计,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水利设施各种功能的价值,还能够实现原有生态环境与人为后天建造的水利设施和谐相处的目标,在进一步保证原有河流、湖泊内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出水利工程的最大化效益,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特点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应用不是单一的应用,而是将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统一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具有自燃性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燃性。因此,在水利设计时必须重视对自然的保护,保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使水利设计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有效统一的协调与发展。在另一方面要保证自然的再生能力,这是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中心环节。只有将水利设计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协调发展,就能使水利工程顺利实施,自然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

(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下,同时又不能损害下代人的资源需求,使经济水平快速发展。而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就在方面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因为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具有社会性

从根本上来说,水利工程就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是水利工程的做基本的性质。我们知道水利工程在抗旱救灾、农业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完全是利国利民的好工程。可以说水利工程在服务人民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具有经济性

水利工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已经知道,不仅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节省了能源的浪费,因为水利工程在保护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经济性特点。

三、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重要意义

(1)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还将在减少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重要作用所体现的对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地表下沉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在实现水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理念运用到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后,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再是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是通过水利控制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又能对水很好的控制住,这样就能由于洪涝引起的大片空地、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矛盾现象,减少了因水资源问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

(3)在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原生态的破坏方面、在促进大自然自净破坏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利设计时所用到的与水文有关的文件不全面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不是非常容易的,是要进过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才能正式应用,所以想要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很好应用,就必须聘请专业人士对要进行施工的地点以及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等方面要经过专业调查、分析,这样就能使水利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所需要的水文资料在反应当地水文情况、自然环境方面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来,而且在对水利工程对当地的自然影响、水资源损坏情况也不能全面的反映出来,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在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所需要的资料支撑力量,进而对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

(二)水利设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合格

如果水利工程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一个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好坏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的服务意识认识度不高,这就直接导致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应用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在水利工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经常是忽略过去。在另一方面,水利设计的专业人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将自然环境与水利工程相结合发展的知识面,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过程更没有足够的知识理论作支撑去解决,造成在水利工程中不能将水利设计的生态理念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五、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水文资料的作用

水文资料是记录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料,其对于生态环境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想要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要依靠水文资料,因为只有水文资料才能够充分的、客观的、全面的将当地生态环境、地貌特征、水资源特征展现给水利设计工作人员。水利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将生态环境应用到水利工程设计的工作当中,所以说水文资料是实现生态环境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为此,水利部门要在水利设计之前与当地的水文工作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借用水文工作单位的资源来进行水利工程设计。与此同时,水利设计部门要不断提高和丰富水利设计工作人员的设计水平和专业技术,进而避免因设计水平不到位而出现无法将生态环境应用到水利设计工作中的情况发生。

(二)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水利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水利设施安全使用性能的关键。因此,想要将生态环境充分的融入到水利设计工作中,提高水利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工作前提。在对水利设计工作团队构建的过程中,水利部门必须要认识到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对水利设计及水利部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水利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生态评价与保护的培训工作,在提高现有水利设计人员的专业和水平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进而能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成为水利设计工作中的一部分。另外,水利设计部门可以加大对水利设计与生态保护工作兼修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而使整个水利部门成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水利设计部门,将生态保护作为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结语

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中得以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发挥在那体现,同时也是今后水利设计发展目标,根据生态水利工程学基本要求,在不断的技术更新和经验总结方面,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生态水利水平,从而从实际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浩齐,王兰兰.浅谈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43.

第9篇:对环境生态工程的认识范文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兴建具有水库的水利水电工程会产生下列环境问题: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2.7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2.8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2.9库区的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

2.10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2.11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3对于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补救措施

3.1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研究设计过鱼的建筑物等设施,研究设计用于人工孵育场和人工产卵场的建筑物,研究设计为改善水生物生境的眷水或排水工程,研究设计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施,研究设计改善坝下低温的建筑物,提高水温的工程措施;

3.2在防治水污染方面,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合理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增加枯水流量,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

3.3在改善景观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

3.4研究设计水利工程,防治疾病发生和流行以及防治病虫害。

由于现在社会上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认识水平越来越高,通过专门的学科门类来研究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措施,将会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师们亟须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