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低碳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发展趋势

第1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所谓航空业,就是指利用大中型客机、大中型货机和直升飞机等空中飞行交通工具,进行各式各样的商业性运输,它既包括国内航线,也包括国际航线,与陆运和海运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就是高速的运输速度,然后就是广阔的运输范围,因此,作为高端运输业的领跑者,航空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航空业所用的燃料主要是化石燃料,这是高碳消耗品,而低碳经济的要求则是通过开发新能源,新技术,产业转型和管理改变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小碳排放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航空运输业对于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耗巨大,碳排放量也是十分巨大,并且占用了许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处于低碳计划的风口浪尖上。在航空业内开展低碳计划是势在必行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还考虑到了我国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枯竭的情况,这就需要航空业逐步地进行能源转换,逐渐的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我国的航空业发展仍然是比较落后的,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耗却很高,低碳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航空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在推广和践行和谐社会,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航空业面临的绿色发展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可以从中归纳和分析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可以实现绿色发展的对策,实现航空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有关绿色运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研究手段也不多,这就是航空业低碳经济研究更加具有理论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发展航空业低碳经济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通过相关的调研和分析,我国航空部门可以深刻和清楚地认识到航空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点和不足点,从而对航空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航空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明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的和谐,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各类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多,化石燃料作为交通业的主要消耗品正在被大量使用,并且转化为废气排放到大气中,随着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地球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大,人类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不断采取保护环境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航空业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思路,争取把绿色理念深入到行业的每一处。

三、航空也的低碳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在各行各业的普及,航空业要朝着低碳环保之路发展是必须的,航空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综合考虑各方各面,进行技术突破、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等。

(一)航空公司要做好低碳战略布局,积极融入可持续发展进

程中。航空运输业的碳排放监管必须纳入到全球的同一体系中,行业内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全球框架下努力寻求航空低碳经济下的问题排放,争取为我国航空业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的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快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充分地发挥我国市场经济应当起到的作用,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实现面向未来的良性循环。

(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低碳经济。

虽然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进步比较明显,但是仍在一下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自身的减排能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和新能源开发能力等,面对日新月异的航空业的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运输方式的转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以内,我国的航空业仍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相关人员需要加大对于改革的关注力度,争取让航空业实现快速地完美地升级。

(三)航空公司要在新技术、新能源上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的突破能够让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关键点。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能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提高我国航空运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让我国在经济峰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整个航空运输业都应当转变传统观念,力求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四)优化管理计划,提升航空运营效率。

要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优化航线网络,降低运营成本,要提前建设和规划好中枢机场和相关的配套工作,例如辐射航线等等,这样就能做到高效的飞行运输,减少油耗,从而减少碳排放量,降低运营成本。

四、结语

第2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鉴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减碳形势的严峻性,分析了目前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通运输低碳化发展的途径和相应的措施,并探析了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改进方向,以期加快低碳交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节能减排

0引言

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成为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能力的关键措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主要是指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结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就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背景进行交通运输的全面管理。

1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交通规划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利用为主,但由于在规划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从而导致建筑用地往往达不到预期设想,同时土地利用率也大大降低,由此造成了城市土地规划的随意性、低效性,使得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等。在城市规划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交通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停车场地缺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导致了高耗能、空气重污染,违背了低碳经济发展原则。

1.2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形势严峻

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情况令人担忧。据国际能源组织测算,2005年我国因石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来自公路运输(非公交系统)行业的排放已占到21%。

⑵在运输车辆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货运汽车为例,我国车辆百吨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要高30%。

⑶基于城市化的需要,我国交通用能将持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碳排放压力还将持续增加。

1.3影响因素众多在公共交通运输的过程中,影响其节能减排的因素众多,在各种指标体系中依旧存在未达标的现象,在智能化交通管理以及清洁能源使用方面仍有待增强。影响公共交通运输的因素较多,所以为了确保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低碳交通相关运行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十分重要。

2交通运输低碳化发展的途径

为了全面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交通运输管理,就要对当前交通运输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具体途径如下。公共交通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实施综合调控,从而保证公共交通运输能够有效地运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⑵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高等级的基础设施有效地提高了交通出行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的。增加更好的交通工具,以吸引民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加快公共交通向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⑶对私人交通设置权限,以降低公共交通的成本,扩大公共交通的覆盖面等。

3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

3.1促进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对于单位时间内道路客流的通过率来说,公交车和地铁远高于小轿车,使得道路的利用率提高,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所需的停车场也少于小轿车。因此,首先可以通过采取交通运输管理办法,以增加公共交通、抑制私有出行为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私家车的出行数量;其次,加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地铁和公交车,并扩大其在城市的覆盖面积,对于交通枢纽载客流量较大的,则可以通过引流的方式,将不同路线分散开来,实现流量的分散运输,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比如:轨道、铁路、公路,采用公交车、地铁为主,出租车、小轿车为辅的交通运输方式。

3.2加大公共交通运输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促进并吸引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选择,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严格阶段化的运输费用设置,尽量拉大与私人交通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甚至降低公共出行费用等方式实现。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低碳化出行的宣传力度,将公共交通具有污染小、占地面积小、安全等优点,而私人交通出行则不仅占地面积大、数量多,而且排放污染气体较多等信息灌输给城市居民,从而促使更多人选择城市公共交通。

3.3从生产技术角度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

提高汽车燃油效率,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将成为汽车制造厂家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制定燃油经济性的奖惩制度,设置各类汽车分阶段的油耗限值,提高汽车生产厂家的研发积极性,以减少交通污染。这些都必须通过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和行政管理手段来实现。

4结语

低碳经济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意义深远。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同时遵循低碳管理标准,限制碳排放,从而加快低碳交通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宣传,增加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扩大公共交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王巍.浅论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115-117.

[2]宿凤鸣.关于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认识[J].综合运输,2012(6):21-23.

[3]马凤军.经济角度下的交通运输管理[J].交通世界,2013(24):236-237.

[4]王逢宝.如何构建低碳公交体系[J].交通与运输,2011,27(1):24-25.

第3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酒店;绿色营销;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酒店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因而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在整个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酒店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寻求绿色环保,博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因此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营销的概念阐述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Ⅲ中指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①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p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②综上所述,绿色营销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营销手段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用以满足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利益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的缺乏

绿色营销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现如今的政府对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明显支持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对绿色营销的进行推广和管理,并颁布了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并且普遍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使其约束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出台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法律仅有12部,而国际已出台27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立法方面比较缺失,在激励绿色营销发展方面还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政策,因此政府很难从客观上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进行有利的调控和监管。

(二)酒店内部的缺乏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

酒店实施绿色营销需要内部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只有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才能有目标的进行市场细分,对营销组合进行有效的优化重组,建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又可以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绿色营销战略。目前我国酒店在绿色营销体系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酒店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缺乏约束力。

(三)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认为自己在酒店花钱消费,一定要使用酒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才是应该的,这种心理导致部分消费群体对资源不但没有做到节约而且加大了浪费的现象,这种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只有5.8的消费者清楚的了解绿色消费并可以引导身边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74的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仅了解一部分,甚至20.2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同时社会存在着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本身并不认可低碳绿色生活认为其自身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无法理解酒店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并且认为酒店只是在“炒作”,并不愿意配合酒店的工作。

三、酒店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一些相关政策,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得许多企业纷纷加入环保的行动中,但是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强,因此还是有很多企业对此不屑一顾,相关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势出击,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为其他蠢蠢欲动的企业敲起警钟,使其再不敢肆意妄为。并且要监督整改的企业,对于整改不达标、推迟整改、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处罚直至达到相应标准为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营销策略。恩威并施才能得到平衡。政府不能仅仅从惩罚方面控制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营销,还要对一直坚持以环境保护为理念进行绿色营销的企业加以鼓励和奖赏,这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心甘情愿的加入绿色营销的大军中。

(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教育

消费者的意识影响着其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要遵循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准则。我国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意识差别较大,并且低层次这相对较多,政府应该肩负起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的积极宣传保护生态坏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意识、努力传播绿色消费的信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功能与优势、积极推进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程。

(三)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宣传绿色信息、传播绿色行为的好处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消费者具有良好的绿色意识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公众的眼中,酒店是一个高消费的物质场所,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常常被电视传媒传播,因此它常常被贴上浪费、奢侈、污染环境的标签,但是随着恶劣的环境问题频频发生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那种以消耗资源能源、破换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否定以至淘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在我国,酒店拥有分布广、数量多、高消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它理应和社会一起承担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这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第4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低碳趋势下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迈入了新台阶,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如今在建筑施工技术中更加注重智能化,节能化技术的应用,因为我国能源耗损十分严重,部分资源已经而临短缺的状况。应用智能化,节能化施工技术是建筑业发展的要求,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低碳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趋于智能化

1、智能化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发展

放眼望去,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是智能手机,传统的手机形式已逐渐消失,这预示着现今已进入了智能化时代。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对其自身的施工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建筑企业还是其内部的施工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才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只依靠传统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建筑施工的需要,建筑施工技术应向现展趋势靠拢,向智能化信息时代推进。

智能化的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以及建筑施工技术三者完美的融合,形成现今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在施工中运用无线网络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交流,有助于建筑施工的开展。另外,应用电子技术进行信息管理,有利于建筑企业的统一管理,其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取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工作人员的动态,紧跟建筑施工的步伐,充分发挥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的作用及影响力。

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将我国口前最现今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地的建筑施工中,它的智能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了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技术系统的智能化报告、最新的市场分析、建筑中的智能化设计以及智能材料的选择等等诸多方面。其次,施

工前期还要进行智能化的施工方案设计以及施工中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理念现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将来建筑施工中实行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已成必然,是未来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

2、阻碍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因素

2.1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还不够成熟

开发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可谓是一项大工程,它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在开发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其开发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关注度,使之有效的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研发工作,显然的,在现今状况下,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还尚未达到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

2.2我国政府对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今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中还是依赖于国外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并没有把重心放到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的开发上,一味的引进国外技术,不仅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导致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对建筑企业中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重视力度不够,使智能化建筑施工观念不能渗入到建筑企业中,阻碍了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脚步。

2.3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开展难度大,众企业没有贯穿落实

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包含的内容较多,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开展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需要将多种学科以及相关部门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这样各个学术界联合起来,遇到问题就可以共同探讨解决,有利于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的实现与发展。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不仅需要网络技术还需要电子资源信息共享技术,人性技术等多种技术,它们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现今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但由于其实施难度较大,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落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房屋建筑的需求量较大,运用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能够节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空间,另外还能够提升建筑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发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有诸多优势,建筑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大力开展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工作,及时引进新技术,为自身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低碳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逐渐走向节能化

以往我国建筑业在建筑施工中资源浪费的状况较为严重,甚至有些资源已经而临短缺或者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样会大大影响建筑业的发展进程。在现今低碳经济驱使下,建筑企业越来越注重建筑施工中的节能,因为节能不仅能够减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还能够为建筑企业节省一些不必要的能源开支,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建筑施工技术加入节能性质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遮阳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建筑遮阳,建筑遮阳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平衡,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建筑遮阳中运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调节阳光照射到室内的温度,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以来不仅能够使能源得到合理利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能源,实践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在运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进行建筑遮阳工作设计前,需要对建筑工程所在的具置以及当地的环境气候进行全而的分析,有利于建筑遮阳工作的有效开展。

2、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外墙保温中的应用

实现建筑外墙的保温效果要在建筑墙体中放置苯板等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在建筑外墙保温工作中应用节能技术,具有良好的实际效应。首先,就夏天而言,运用节能技术,可以保持室内的气温恒定,减少空调的电能消耗;就冬天而言,节能技术能够降低室内温度的流动速度,在北方建筑中此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具有较强的保温效果。其次,应用建筑节能技术,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以减少墙体混凝土的裂缝现象,确保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再者,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外墙施工中比较节省能源,它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能源污染。

3、大阳能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建筑企业应用建筑施工节能技术,适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能源浪费严重,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现今各大建筑企业也纷纷运用新能源,太阳能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施工人员把太阳能板安装在屋顶上,能够使其充分吸收太阳散发的热量,而后再将热量转化为采暖系统,以便居民的需要。这样以来不仅满足了广大居民的需求,还节省了其他能源的浪费,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建筑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总之,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低碳经济社会下,建筑企业需要革新建筑施工技术,在施工技术中加入智能化、节能化的新技术,新想法,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使建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亚青.关于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但是,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不惜余力压低报价甚至将报价降到与企业自身实力不相符的水平,以便取得低价中标,这种不合理的低价中标,会给建筑市场带来很大冲击。那么,如何区分合理低价与不合理低价,防范建筑市场的恶意竞争呢?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合理低价中标法,规范合理低价中标法的操作程序。

一、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含义

合理低价中标法实质上是在保证不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上的低价中标。这种方法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具有因果关系的。在工程量清单推广的今天,判断投标报价的合理性不仅在于要将其投标报价的总价公开,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总价内各个子项的分项报价也公开,并进行合理性分析。这样,既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有效降低,也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对于不低于成本价,现阶段可理解为:首先,企业投标时的自主报价可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价,即通过概预算定额编算出的标底价格。其次,企业在投标报价时不应低于个别成本价,即不可以低于企业定额确定的价格。可见,合理低价要求企业在投标竞标时的低价不是盲目的压价。这种合理的、不低于成本的低价只能以企业定额为依据才能真正具体反映出来。因为概预算定额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水平,而企业定额反映的是企业自身水平。社会平均成本价与企业个别成本价的差额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结果。显然,企业定额不仅是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而且也是实行合理低价中标,使投标报价不低于企业定额成本价的关键。同时,企业只有依据企业定额和自身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要求,才能在工程量清单投标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具有竞争性的投标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低价中标法一方面可以鞭策企业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规范行业自律,使招投标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二、从合理低价中标到低价中标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价中标的低价概念,不是指难以量化比较的合理低价,也不是低价投标、高价结算的虚假低价,而是在搭建的同一平台上,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的诸多投标报价中最低的那个价格。低价中标,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人认为,低价中标可能导致建筑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竞争,就会存在着供求矛盾,只要存在着有生产能力的供给量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的现象,建筑产品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与其它商品交换就不可避免,商品的等价交换只有通过不等价交换才能实现。恩格斯说过:“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的价值才能存在。”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可见,合理低价中标法只是现阶段保证建筑市场规范运营的一种手段,是向低价中标法的过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逐渐变得健康有序,低价中标法必然取代合理低价中标法。

三、从合理低价中标法到低价中标法应具备的条件和措施

我国入世以后,建筑产品计价和价格形成机制要向国际接轨,必将实行由投标企业自主报价,由市场形成价格。实施工程量清单、企业定额报价,是我国建筑业溶入国际大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但是,应该注意到,推行或鼓励企业实施工程量清单、企业定额报价,必须在创建建筑市场大环境上作文章。

1.必须创建招投标低价中标的建筑市场硬环境。只有允许低价中标,投标企业才敢使用企业定额报价。没有低价中标的市场硬环境、仍延用标底价确定中标者,投标者即使具有了企业定额,也不敢以此报价,参与市场竞争,因为用标底价衡量确定中标者,低价投标企业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2.要想创建低价中标的国内市场硬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建低价中标的建筑市场软环境。认为,成本价格就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是指由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价格。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行业内将有一个社会平均存在。但在行业内的许多生产者之间,由于综合生产能力的不同,又各自有着不同的生产成本,即所说的个别成本。那么,“不低于成本价”指的是社会平均成本,还是指企业的个别成本?若为“社会平均成本”,则先进于平均水平的企业报价将受到排斥,保护了中等及落后企业,不利于我国建筑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若为“企业的个别成本”,在评标时经常会出现难以界定最低报价是否合理、是否低于成本价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一些发包单位为了减少投资而盲目追求低价中标,投标人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往往被迫将报价压得过低。这种不健康的竞争行为,必将给建筑市场规范运营带来很大冲击。

因此,笔者认为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编制的企业定额应作为企业的商业机密,在投标报价时无须对报价的合理性出具任何证明和解释。在技术和施工方案可行的情况下,评标委员可不对所报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使报价完全由市场决定,这是市场经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防范低价中标后给业主带来的投资风险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采用低价中标法应建立健全以下基本的保障措施:

1.强力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工程担保制度是约束工程业主和承包商的市场行为,以实现规避风险的程序规范。工程担保本身具有双向性,即对于承包商的履约担保,对于工程业主的对等支付担保。就是说工程担保犹如一把双刃剑,由第三人用经济责任关系规范制约了工程业主与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关系。

对于承包商来说,如果中标价太低,在施工过程中,会由于资金不足,使工程步履为艰,甚至被迫中途停工,造成或追加投资,或改换施工队伍,直接受害者仍是工程业主与承包商双方,并对国家资源造成严重损失。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要求承包商向业主提供银行履约保函或寻找有担保条件的担保公司作工程担保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担保公司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承包商一起承担连带责任。这样,一旦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违约或因故无法完成合同,则担保方将对工程业主因此而蒙受的一切损失进行补偿。担保方可以向该承包商提供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助以使其有能力完成合同。担保方也可以安排由新的承包商来接替原承包商完成该项目。同时,也可以经过协商,由工程业主重新开标,中标的承包商将负责完成合同中的剩余部分。由此发生的工程费用与原始合同造价的超出部分将由担保方承担。如果工程业主对上述三种解决方案均不满意,担保方将按照担保合同中规定的担保金额对业主进行赔偿。担保方的损失将向承包商求偿,而且承包商的信誉从此有了污点,最终是承包商自己害了自己。可见,工程担保制度不仅对工程业主防范投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承包商的投标报价有着制约和监督作用。如果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低于本企业的成本价,担保方是不可能为其担保的,没有担保方的承包商也就没有资格参与投标,自己将自己淘汰出局。

对于工程业主来说,如果应筹措的建设资金不到位,不能按工程形象进度支付工程款,甚至是垫资工程,定会严重影响低价中标后工程的质量、工期和安全。不少承包商为了生存或为在投标阶段中胜出,对工程业主的资金落实情况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采取垫资施工的项目屡见不鲜,最终由于不堪重负而导致工程被迫停工,或者偷工减料,或者滥用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由此导致的质量事故不胜枚举。承包商连起码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谈施工的安全问题了。拖欠工程款,对于低价中标的承包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的了。推行担保制度,担保公司就要对工程业主的资信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在建设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取得《开工许可证》。如果承包商未按时得到工程业主按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工程款,经担保公司确认后,由担保公司代为支付。可见,工程担保制度不仅保障了承包商的合法权益,而且制约、监督了工程业主弄虚作假的违约行为。如果没有担保方作支付担保,一些没钱、没信用的工程业主就会被排斥出建筑市场。

2.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

根据质量与费用的辨证关系,相对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必然要求相对应高的费用。如果中标价太低,中标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往往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不按技术要求施工,不顾工程质量,最终难以形成符合要求的产品。我们分析以后就会发现,让承包商有利可图而不去偷工减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其弹性非常大。在市场经济下,道德约束在利益面前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对一些人可以起作用,对另一些人则根本不起作用。2000年1月30日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对建筑产品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将建筑产品的质量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工程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检查单位各建设责任主体都要对工程质量在合理使用年限内负责。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不仅可以使工程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6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地区发展不平衡;低碳经济;LMDI分解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38-06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和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碳计划”的测算,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于2006年超过美国,人均碳排放于2014年超越欧盟。作为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碳减排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相继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等行动政策。根据《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我国确定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逐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但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人均GDP差异巨大,还表现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并进一步产生地区间碳排放转移与碳泄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厘清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低碳经济转型造成的压力与挑战,明确各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各地区制定差异化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与碳排放现状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经济活动中的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因此碳排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能源问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会反映到能源系统上,导致碳排放在地区间的不平等。二氧化碳减排是一个涉及时间、空间和行业的复杂系统,政策制定需要地区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减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分解与最终实现[1]。

(一)地区间碳排放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国家给予的定位与政策不尽相同,导致各地区发展速度不一致,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息息相关,最终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各地区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碳排放的核算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一个主题,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基于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2]。参考IPCC和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计算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EPS中国能源数据库获得各省各种能源消费量,计算出各省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进一步计算出碳生产力①(见图1)。

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五个省份从高到低依次是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内蒙古,其排放量均超过80 000万吨;排放最少的三个省份海南、和青海均只有约8 000万吨,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可见省份之间碳排放的巨大差异。考虑到省份之间人口数量与碳排放总量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用碳生产力考察省份之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碳生产力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和广东省,两者的碳生产力均超过0.9万元/吨二氧化碳,北京市该指标更是高达1.79万元/吨二氧化碳。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位居前十,但其碳生产力比较低,都没有达到0.5万元/吨二氧化碳,不及北京和广东碳生产力的一半。碳排放量和碳生产力的差异揭示出地区间低碳经济转型的差异,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二)产业结构差异

由于行业间存在的异质性,导致不同行业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差异。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在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能耗强度也是不同的,其中炼焦化工和金属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耗的化石能源数量巨大,其碳排放占工业部门碳排放的80%以上[3],这些部门就成为减排重点关注的部门,关系到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各产业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如图2所示,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五个省份是青海、陕西、河南、吉林和辽宁,这些省份或者是处于工业化前期,工业处于扩张阶段,或者是属于传统的工业大省。工业占比最低的两个省份是北京和上海,两个省份都基本完成工业化,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其余省份的第二产业占比基本都在50%左右,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高。鉴于工业部门的能耗强度不同,进一步计算出高耗能行业产出占工业产出的比值②。该比值最高的省份是河北省,其值高达83.63%,这不仅给节能减排造成巨大压力,还给周围省份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京津冀建立联合行动机制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部分中西部省份如甘肃、青海、宁夏等高耗能产业产出占工业产出的比值也比较高,虽然工业化前期或许需要高耗能产业占比提高的过程,但这无疑给碳减排造成一定难度。北京、上海等的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比值在30%左右,相对于黑龙江、重庆等省市而言,仍有一定下降空间,应进一步实现工业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型。

(三)能源结构差异

二氧化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含碳的化石能源燃烧引起的,涉及到不同能源的利用问题。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煤炭和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而中部和沿海地区在水力发电和核电资源上有优势,地区间的能源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我国2013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70%,在山西、陕西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煤炭消费的占比更高。另一方面煤炭的碳含量更高,产生相等的能量,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多于同样是化石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

在不同地区之间,不仅使用的能源品种占比存在差异,在用途上也存在差异。能源既可以用于生产活动,也可以用于消费活动,也就是生产端和消费端都会有二氧化碳排放[4]。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分布的差异,在生产端和消费端排放二氧化碳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能源用于消费主要包括家庭取暖、私人交通等,其中城镇和农村的能源消费存在一定差距。各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一致,能源用于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也存在差异。以北京和四川为例,根据2014年北京和四川的能源平衡表,2013年北京能源用于生产活动的比例超过70%,其中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比例只占30.37%,而用于服务业的比例达48.62%,剩下的约20%用于消费,而消费部分中90%以上由城镇居民消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3年四川能源用于生产活动的比例约为94%,但其中约82%用于农业和工业的生产,能源用于私人消费的比例不足6%。能源用途的占比的不同对碳减排的隐含意义是不同的,更多的能源被用于生产活动意味着要在生产端着重落实好减排政策,另一方面在消费端需要加强宣传和强化低碳生活的理念,营造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给碳排放造成的挑战

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碳排放责任划分上会产生如碳排放转移、碳泄漏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给二氧化碳协同减排造成一定的挑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仍会存在,因此在考察地区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分配时,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一)碳排放转移问题

由于各省能源富集程度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在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中会产生碳排放转移问题。从碳足迹③的角度观察,我国地区间碳排放转移的规律是碳排放从能源丰裕地区和重化工业基地向经济发达和产业结构不健全的地区转移,并且碳排放在转移规模、层次上都存在一定区别[5]。此外各省处于一个经济体中,各省的需求不仅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会通过省际间的贸易对其他省份有相互的驱动作用,对碳排放有转入或转出的作用,即贸易隐含碳问题[6]。碳排放转移的规律显示,山西、陕西等能源和重化工业富集区域是碳排放净调出地区,表明这些地区是碳排放的受益者,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减小地区间差距的一种途径,但该过程可能会导致碳排放转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沿海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实现率先发展,其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同时由于高劳动力成本、高地价等趋势,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明显的趋势。在地区间产业转移过程中,相应的产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会随之转移[7]。如果不注意产业转移过程中碳排放转移的问题,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碳排放量下降、而另一些地区碳排放量上升的情况,最终全国的碳排放可能不降反升。

(二)碳泄漏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密切。西方国家由于技术较为先进和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中国长期以来在世界价值链低端生产、出口高能耗产品,由此产生碳泄漏问题。碳泄漏是全球范围内的外部性问题,部分发展中国家宽松的环境政策,发达国家的高能耗产品生产被转移到该国,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国家间转移。由于中国各省发展程度不一致,出口所占比重也不尽相同。中国的碳泄漏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这些地区都是制造业大省,主要出口金属及非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等高能耗产品,诸如此类的碳泄漏问题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对我国征收碳关税的一个重要依据[8]。

(三)地区间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我国是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做出了自主贡献和承诺。目前我国碳减排措施主要分为行政手段和市场化机制,自2013年以来,中国陆续启动了深圳、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重庆七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计划于2017年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入碳排放权交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截至2015年,七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纳入控排企业一千多家,累计交易额突破十亿元。已有研究表明,碳排放交易相比于行政命令减排,由于碳减排造成的产出和福利损失都是更小的[9],成本节约也更加明显[10]。

在有序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同时,需要注意到地区间发展的差异,在控制全国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将减排指标分解下去。另一方面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和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跃碳排放权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成为一个关键,关系到全国碳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三、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的LMDI分解与碳减排路径分析

(一)双层LMDI分解法

由于地区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存在差异,为考察各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将碳排放量做双层分解。参考Wu et al(2005)的思路[11],各省碳排放总量可以表示为:

Ci=■■■■■■Yi

=■■CIijkESijkEIijYSijYi,i=1,…,30(1)

式(1)中,C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表示能源消耗量,Y表示产出。对应地,CI表示碳排放强度,ES表示能源结构,EI表示能源强度,YS表示产业结构。下标i表示省份,j表示部门,四个部门分别是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和私人消费部门,把私人消费剥离出来是为了考察生产端和消费端对碳排放的影响。k表示能源,8种能源分别是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因为缺失数据,因此只使用剩余30个省市的数据做实证分析。

利用LMDI分解法[12],碳排放增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

ΔCi=CiT-Ci0=■ΔCl,l=CI,ES,EI,YS,Y(2)

ΔCl=■■■ln■,l=CI,ES,EI,YS,Y(3)

式(2)将碳排放增量(ΔCi)分解为碳排放强度效应(ΔCCI)、能源结构效应(ΔCES)、能源强度效应(ΔCEI)、产业结构效应(ΔCYS)、经济规模效应(ΔCY)。式(3)进一步给出了各种效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各省在给定时间段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和增量的构成部分,可以比较得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碳排放变化的分解结果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年份为2003年和2013年,数据来源于2004年和2014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出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等变量,按照式(2)和式(3)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在该时间段都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不同,其中山东、内蒙古、河北三个省份增加量最大,都超过了5亿吨。进一步观察分解结果,促使各省碳排放增加的各效应的构成是不同的。仍以山东、内蒙古和河北为例,虽然三个省份碳排放增加最多,但驱动因素不同,其中山东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而内蒙古和河北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能源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和上海的产业结构效应为负,说明北京和上海产业结构变化减少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北京和上海近十年来工业占比不断下降而服务业占比上升,而服务业的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工业的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分解的五个因素中,碳排放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是无法直接控制的,因为碳排放强度与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结构有关,最终仍落实到改善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在新常态下,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仍会保持稳步增长,重点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即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效应。以河北和贵州为例,河北碳排放的三个控制因素中,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远大于产业结构效应,因此河北在碳减排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贵州产业结构效应明显大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效应,因此对贵州而言,尽快完成工业化前期和中期阶段,促进经济结构向服务型转变是完成碳减排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

(三)碳减排路径分析

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一致,碳排放变化的趋势也不尽一致,碳减排的责任和压力也会有所区别。LMDI分解结果表明各地区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碳减排路径上需要因地制宜,针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争取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具体而言,碳排放的减排路径如图3所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产业结构三个主要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往往能源方面的调整也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三个方面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改善能源结构可以通过减少煤炭,增加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来实现。另外发展新能源不仅可以增加替代能源的使用,还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关于能源使用效率,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和技术进步是两个主要选择途径:合理的城镇化应是结合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中,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城市的集约化发展;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来实现,在能源的开发、使用环节减少损失量。在产业结构方面,高耗能产业占比降低是未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另外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是未来碳减排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因此各省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碳减排路径,并做好协调工作,争取顺利完成碳减排目标。以北京和河北为例,北京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善明显,2013年北京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降至20%,服务业占比77.9%,在碳减排方面效果显著。未来北京在碳减排政策方面应该注重提高能源效率,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河北作为经济大省,在环境压力下能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2013年河北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根据201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河北将比2012年压缩煤炭消费4 000万吨,占京津冀控煤指标约60%。同时河北需要着力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包括钢铁、水泥、电力和玻璃四个治理重点,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地区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鉴于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同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对协调碳减排政策带来一定挑战。在做好区域规划,缩小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碳减排路径,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区域减排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地区碳排放的责任和减排目标在地区间的分解,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

1. 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现有的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各试点地区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足与缺陷,充分做好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前期研究和验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财税、价格、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和市场化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采取一套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广泛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活跃碳排放交易市场。

2. 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各地区应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发展可替代的能源,以减少煤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天然气无疑是替代煤炭的一种现实选择。已有勘探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于石油,并且天然气是相对最为清洁的化石能源,未来减煤增气将势在必行。此外,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新能源,如日照充足的新疆等地区可以加大扶持光伏发电的力度,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内蒙古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择发展潮汐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等项目,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

3. 完善能源品种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改革电价、气价等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成本的倒逼机制作用,引导企业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推进天然气价格和电力改革的深入推进。积极疏导价格矛盾,逐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专业服务价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

4. 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建立严格的高耗能行业准入机制,避免高耗能行业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造成的产业同构化问题。针对传统行业占比高的地区,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有效的高耗能产品淘汰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空间。加强对重点高耗能企业能耗的统计监测工作,为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增加对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节能技术向企业实践的转化和推广。

5. 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业。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相比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能耗更低,污染更小。各地区在制定产业战略时,应注意差异化和错位发展,如有较好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可以推动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应的服务业,有资源禀赋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食品加工业和配套的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防止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自由流动。

注释:

①碳生产力是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对应的平均产出,碳生产力越高,各种物质投入和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率越高。

②根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③碳足迹是指企业或个体在生产、运输、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集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BALTA N,WATSON T,MOCCA E. Spatiall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low carbon transitions: insights from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J]. Energy Policy,2015(10):500-510.

[2]齐绍洲,付坤.低碳经济转型中省级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2):85-92,129.

[3]钱明霞,路正南,王健.产业部门碳排放波及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82-88.

[4]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5(1):168-182.

[5]石敏俊,王妍,张卓颖,等.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地理学报,2012(10):1327-1338.

[6]赵慧卿.我国各地区碳减排责任再考察――基于省际碳排放转移测算结果[J].经济经纬,2013(6):7-12.

[7]肖雁飞,万子捷,刘红光.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碳排放转移”及“碳泄漏”实证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14(2):75-84.

[8]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65-74

[9]汤维祺,吴力波.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统一――基于中国区域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减排政策模拟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3):81-96.

[10]崔连标,范英,朱磊,等.碳排放交易对实现我国“十二五”减排目标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37-46.

第7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交通区域;试点建设与发展;城市

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使得低碳转型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过去10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13%,而源自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率高达25%。目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都居全球第一,增长率分别达到48.3%和46.2%,超过12%的合理增长范畴。车辆持续、快速增长引发了能源消耗量激增、空气质量恶化和交通拥堵等多方面问题。如何发展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智能交通体系成为城市决策和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南京市以车辆环保分级制度为基础,运用RFID射频识别电子卡技术,试点建设低碳交通区域,以降低区域尾气污染排放,鼓励环境友好型汽车的使用,倡导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1. 南京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

1.1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出行和运输需求不断加大。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长三角重点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0万辆发展到90年代末期的27.4万辆,年均增长11.9%。2000年以来,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进入高速增长期。2000年到2005年年增7万辆,2006年开始年增10万辆。2010年新增汽车15.3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123万辆,年增长率近20%(图1.1)。

1.2 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区工业污染源的关停和外迁,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机动车污染逐渐上升为影响南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全市与机动车相关的大气污染指标呈上升趋势(见图1.2)。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减缓,但仍需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做好对机动车尾气的防治,以保证南京市大气环境的日趋改善。[1]

据测算,机动车年排放二氧化碳300多万吨,一氧化碳、碳氢、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0万吨,在空气中污染物的分担率分别占到91.4%、84.9%、37.5%和17.5%,交通快速路和主干道污染明显高于全市总体空气质量水平。

2. 项目背景

2.1 各国汽车减碳政策

据统计,发达国家交通领域平均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因此针对减少汽车碳排放,各国先后出台了严格的政策予以管控。欧盟于2007年底通过了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性标准立法议案,要求欧盟新车碳排放量必须减至每公里120克。从2012年起不达标的车辆每公里碳排放量每超过1克将被罚款20欧元;从2013年到2015年,罚款逐年递增,分别将达到35欧元、60欧元和95欧元。德国于2009年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规则,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车辆可以免除此后两年的排放税。[2]

此外,伦敦、新加坡、米兰等城市通过对车辆征收排污税费,设立低排放交通区等措施,鼓励使用低排放车辆。这些城市的实践证明,低排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降低区域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2.2 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

南京市于2008年7月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环保部规定,将国I排放标准以下的汽油车和国Ⅲ排放标准以下的柴油车核定为黄标车;国I以上(含国I)的汽油车和国Ⅲ以上(含国Ⅲ)的柴油车核定为绿标车。在车辆申领不同等级环保标志的基础上,2010年起南京市逐步在中山陵风景区、中心城区和河西新城限行高污染车辆(图2.2),即在上述区域禁行黄标车和无标车。依托南京市机动车环保数据库,环保和交管部门采用电子探头抓拍违章车辆,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截止2011年9月底,限行区域电子探头共抓拍 11367万车次,交管部门累计处罚无标车、黄标车 27.1万辆次。据统计,中山陵限行区高污染车流量由之前的1000辆/天下降到不足100辆,城区主干道则由350辆/小时下降到30辆以下。区域限行政策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全市高污染车辆的淘汰。2010年,南京市累计报废老旧车、黄标车2.3万辆,转出1.7万辆,年减少污染物排放2万多吨。

尽管对高污染车辆的交通管控取得初步成效,但对占机动车保有量90%的普通排放车辆仍无有效、可行的控制机制。尤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市场,虽然在购买车辆时可领取一定补贴,但在使用中却未有相应鼓励政策出台。从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既需要汽车厂商的技术革新,也要有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更要有政府的政策推动。因此,南京市自2010年起启动低碳交通区域的试点建设,旨在鼓励更多的市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和低排放汽车,以达到在区域内基本消除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目的。

3. 技术研究

3.1 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的启用

2010年起,南京市研发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图3.1),取代原有纸质标志,依照国家标准核发。电子卡芯片存储区可写入汽车牌号、车架号、车辆类型、车牌颜色、车身颜色、环保等级、标志有效期等满足车辆环保管理的识别信息,并具备防撕拆、安全性高、抗干扰等特性。数据区可以多次修改或补充,能使用8-10年,无需每年更换,节省资金,方便车主。2011年3月起,南京市政府下发通告,全面启用车辆电子卡,并进一步完善车辆环保数据库的建设。

3.2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为确保车辆行驶状态下电子卡信息的读取,南京市引入射频识别技术,即在后视镜背面或挡风玻璃上部内表面粘贴存储有车辆信息的电子卡,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无线射频系统读取车载电子卡中的信息,并传输至环保数据库,实现相关数据实时地采集、整理和分析(图3.2)。

2011年3月至5月,全市已投入使用的25个道路射频识别基站对10万张车辆电子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动态跟踪。实验结果显示,环保标志电子卡以及安装的射频识别基站之间具有良好的识别效应,环保中心数据库的运行良好。

4. 低碳交通区的试点建设

4.1 低碳交通区域的定义

低碳交通区域是指采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交通区域,在该区域内只允许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汽车通行,鼓励合乘和使用自行车或步行进入。

4.2 环境友好型汽车的认定

环境友好型汽车,是指碳排放量和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类汽车,也是南京市级别最高的绿色环保标志汽车,相关信息录入电子卡内,享受在低碳交通区通行,在低碳停车场免费或优惠停车的待遇。环境友好型汽车包括:

(1)新能源汽车:包括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生物能源汽车等;

(2)比现阶段执行排放标准高一级以上汽车:目前南京执行机动车国IV排放标准,即指国Ⅴ以上汽车。

(3)碳汇汽车:车主通过出资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以抵消该车的碳排放。但该车必须是符合当前排放标准或比当前排放标准低一级的汽车,如目前南京执行机动车国IV排放标准,即只有国Ⅲ和国IV汽车才能碳汇。车辆碳汇资质自植树次月起一年有效。

(4)节能惠民汽车:低于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L及以下乘用车)》第二阶段能耗标准20%以上的汽车。

4.3雨花台风景区试点建设和管理

雨花台风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年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但由于该园区车辆可以进入,汽车、游人混杂拥塞、尾气污染,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安全和健康,游客意见极大,人大多次提案要求禁车。为改善该园区道路交通环境和空气质量,将其作为首批“低碳交通区”试点,控制区域进出车辆。

2011年7月,风景区南门电子道闸建设完成。通过射频识别,电子道闸对进入园区的汽车进行智能化识别、控制(图4.3)。对“环境友好型汽车”自动放行,免费进入园区;对其他汽车按管理规定收取进园费用。下一步,园区已计划禁止除环境友好型汽车以外的车辆进入。

从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射频识别系统对进入园区车辆的电子卡识别率达100%,环境友好型汽车通行率100%,道闸运行良好,无需人工值守。此外,试点低碳交通区域的公众支持率较高,进入园区的游客呈小幅上升,并有车主主动将车辆停放在区域外,选择步行进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5. 低碳交通区域的发展

5.1 推广建设

通过对试点区域的机动车流量、车辆环保等级及污染物排放等测算,评估综合减排效果,可为推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南京市将举办第二届青奥会,目前计划在青奥场馆、青奥村等区域全部推广低碳交通区建设,有效履行对国际奥委会保障“绿色青奥”空气质量的承诺。通过项目的示范和推广,逐步进行城市由点到面低碳交通区规划建设,实现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减碳。

5.2 新能源汽车计划

低碳交通区的推广和发展,把对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分类管理,限制与鼓励双管齐下”的政策付诸于行动,将引导公众转变高能耗、大排量的汽车消费观念,更多的选择小排量、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还可将新能源汽车引入公共交通体系。为体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园区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和园区周边交通“低排放”的目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为首选的交通工具。世博会上示范应用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总计1147辆,总载客量超过了1.2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中示范。据测算,世博期间新能源汽车共节约燃油2811吨,减排二氧化碳8854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85吨。其中园区内新能源汽车节约燃油2143吨,减排二氧化碳6752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17吨。目前江苏省已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方向首选为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客车的开发步伐,力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大中型客车领域率先突破,形成中等规模批量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能源乘用车,用10年左右时间在南京实现公交、出租“新能源化”。

5.3 碳汇行动

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个人碳排放往往与城市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碳排放在15-20吨。由于涉及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大规模减少个人碳排放十分困难。而在交通工具的使用方面,私人客车日行驶里程相对固定,且要求车主短期内淘汰更换或改造后处理装置花费高昂,因此选择植树碳汇的方式达到减排目的更加简便可行。

据测算,一般车辆行驶1公里产生0.236公斤的二氧化碳。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产生二氧化碳约5吨。半亩成熟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6吨。南京地区半亩林地的最低造价约1500元。据此核算,达到国Ⅲ、国IV排放标准的车主出资1500元,可种植0.5亩林地,即基本实现车辆排放与林地吸收的碳平衡,出资车辆相当于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则车辆被认定为环境友好型汽车,可享受低碳交通区相应鼓励政策。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拟订汽车碳汇行动的执行方案,以持续降低个人交通方面产生的碳排放。

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转型的重要机遇。依托于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建设起来的低碳交通区,将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来超峰. 南京市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 绿色科技,2011(1):82-84.

第8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煤炭、转型升级、就地转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六盘水市资源及开发基本条件

(一)六盘水市地理位置及交通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六盘水市距省会贵阳市250km,距云南省昆明市390km,距重要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直线距离310km,居于贵、云、川三省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地带,六盘水市的主要公路交通线有G320国道和S102省道、S212省道、水(城)黄(果树)二级公路及已建成通车的G60国道主干线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其他各县乡村之间均有公路通达。

六盘水市的铁路交通相对较为发达,“工”字型的铁路骨架已经形成,东进西联、南通北接非常方便。

(二)资源条件及开发条件

1. 矿区煤炭资源条件

①六盘水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全矿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t,探明储量180亿t,保有储量168.2亿t,矿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

②各矿区可采煤层层数多,可采煤层以较稳定为主。各构造单元含可采煤层10-30层,一般20层左右,可采煤层总厚度平均19.52-33.63m。其中以中厚和薄煤层为主,部分为厚煤层。

③境内煤种煤类齐全,煤质一般较好,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都有,西部以炼焦煤用煤为主,东部以动力用煤为主。六盘水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42万亿m3,煤层气可采储量为1.2万亿m3。

2. 其它开发条件

1、矿区建有盘县电厂(5×200MW)、盘南电厂(4×600MW)、发耳电厂(4×600MW)水城电厂(2×300MW)以及多座矿区矸石电厂。电网建设比较完善,中部建有红果220kV变电站,区内还建议多座110kV变电站。矿区供电电源充足可靠。

2、六盘水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8.3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1.63亿立方米。

3.远离石化产业区域

我国石化产业重要的发展区域是华北、西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我市位于西南腹地、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远离石油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同时贵州本身为不产石油省份,我市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的煤化工、煤电产业等煤炭资源深加工基地具有较好的空间布局条件。

4. 市场竞争条件

六盘水市煤炭资源丰富,原煤指标尚佳,大部分原煤经洗选及加工后,煤质均能达到工业用煤指标以内,精煤是较好的化工和动力用煤,受到省内外用户的好评。六盘水市凭借其运距短、运费低等优点,在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煤炭消费市场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所以,开发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前景十分广阔。

二、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生产现状

截止2014年5月底,全市共有煤矿295个,分布于煤田的各个构造单元,均开采浅部煤层,开采垂深最大不超过400m,生产能力11301万吨/年。

(二)洗选企业现状

至2014年5月底,全市煤炭洗煤厂177个,设计原煤入洗能力为15940万吨/年。

(三)焦化企业现状

现全市有焦化企业17个,设计能力为795万吨/年。在建项目3个,设计能力480万吨/年,拟建项目2个,规划能力420万吨/年,整合项目1个,规划能力100万吨/年。

三、六盘水煤炭产业发展方向

(一)依托资源城市优势,打造凉都“三大基地”

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统一布局,六盘水市是全国处于成长型的资源城市之一,是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煤炭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简称“三大基地”),也是六盘水煤炭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推进“六化”矿井建设,巩固煤矿生产基础

今后趋势是煤炭产品加工发展方向主要沿着“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途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方向;而不论途径和方向,作为原煤生产的煤矿企业“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生态化”建设即“六化”建设是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成果的巩固和完善。到2017年,全市建成矿井将全部达到“六化”建设标准,并逐步向现代化矿井迈进。

(三)煤炭产品加工发展途径

六盘水市作为资源成长型城市,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煤炭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方向,严格按照“优化布局、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大力发展“煤液化、煤气化、煤焦化、煤电一体化及煤机化(制造)” 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我市洗煤项目达180个以上,年设计能力达16000万吨;焦化项目达30个,生产规模达2800万吨。

1.煤焦化:充分利用我市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资源,大力发展煤焦化,生产焦炭、富余煤气、甲醇、LNG、烯烃、汽油、柴油、炭黑等终端产品。发展煤焦化及化工产品精深加工,煤气制液化天然气或煤气制合成氨,同时深加工煤焦油、粗苯;以焦化带动洗选、推动钢铁产业发展。

2.煤气化:充分利用我市除焦煤以外的煤种,支持选择符合煤种的煤气化工艺,大力发展煤气化,生产甲醇、烯烃类产品。开展煤制天然气升级,提高固定床气化的压力以提高气化炉出口甲烷含量、减少后系统负荷,结合高效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降低处理成本,实现气、化、电一体化多联产。

3.煤液化:充分利用我市贫煤、无烟煤、瘦煤资源,大力发展煤液化,生产柴油、航空煤油、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煤液化产品。加快实施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大型化工程,实现百万吨级以上大型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建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的高温费托合成装置。

4.煤电一体化:深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优化和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将劣质煤、泥煤、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用于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热电联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用于企业内部生产或向城市集中供暖。鼓励利用贫煤、瘦煤、高硫高灰分煤,大力发展煤电产业,为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项目提供支撑。

5.煤机化(制造):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

(四)努力构建六盘水特色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煤炭工业经济体系,使煤炭开采、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环节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到2017年,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六盘水特色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具皱形。

1.减少能源使用量,实现排放最小化。以煤矿企业“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生态化”矿井建设为基础,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加工、维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装备,集成企业人才、资金及物质等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和谐矿区,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2.区域企业共发展,共建工业生态园。建设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主导,以电力和煤炭为依托,新型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新能源、高新技术、物流仓储业等为主产业工业生态园,促进区域企业交流合作,促进煤炭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促进洗选、焦化及煤化工产业链产业发展。

3.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资源性互补。以资源、环境、人才、技术等方面与毗邻市区域的交流合作,实现区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从煤炭产业合作,逐步拓展到工、农、学、商等相关行业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实现地域性社会经济协调、循环发展。

第9篇: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对齐齐哈尔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二、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七)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