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持续加快,商品的进出口数量和品种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已成为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第一大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列世界第二。在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迎来了国际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压力、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据有关资料统计,十几年间,我国行业、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已居世界首位,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摩擦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一些国家不断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以及质量、技术、卫生、环保节能等标准对中国出口设限,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为此,认真研究和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并从多个不同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国际贸易和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国际贸易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倍多。但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际贸易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国国际贸易发展也陷入低谷。据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3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10-2014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9万亿美元、3.6万亿美元、3.8万亿美元、4.1万亿美元、4.3万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5%,贸易顺差0.5万亿美元。我国国际贸易呈现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个别年份有所下降的趋势并且成为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第一大国。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国际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个国家的持续顺差、另一个国家的逆差、或一个国家的贸易活动触及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产业。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呈正相关已是个不争的基本事实。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份额的不断提升,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地发生。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产业损害、市场经济地位、337调查、301报告……这些名词对中国企业来说大多耳熟能详。中美欧日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鞋业贸易争端、中美欧钢铁贸易争端、中美欧太阳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等国际贸易摩擦也都被业界所了解。当前我国面对的国际贸易摩擦有如下特点。1.国际贸易摩擦对象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和格局决定了国际贸易摩擦主要在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发生,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大多数,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东盟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2.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产品种类和领域增多我国传统的轻工、化工等产品受到国外重点限制,随着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的迅猛增加,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热点。遭遇国际贸易限制的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领域。3.需面对越来越隐蔽的国际贸易摩擦的手段国外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和贸易限制的主要手段是反倾销和反补贴,但新的名目繁多的贸易保护壁垒措施不断出现,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等技术壁垒和特别保障措施,需进行更隐蔽的贸易保护。
二、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进行,贸易摩擦的产生也是必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与贸易日益增多,面对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时尤为严重。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时,首要目标是使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对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给予贸易保护,结果必然导致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频繁实施。所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就会产生激烈碰撞。2.贸易法规、条款不完善由于贸易活动的背后是经济利益,贸易的不平衡发展势必引发不同国家主体之间的彼此冲突,且不匹配的产业结构提供了发生贸易摩擦的客观物质基础,同时,全球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相关法规不完善,各WTO成员对国际贸易条款理解存在差别,也是引发争端的原因。3.我国自身因素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我国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且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和国际贸易经验,协会统一协调不足,低价竞争现象严重,这将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冲击。某些产业忽视产业布局、地区性重复投资,导致产能大量过剩,只能用低价在国际市场消化,从而损害进口国产业发展。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且出口量大又急剧增加势必冲击进口国市场,从而被指责产生贸易摩擦。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策略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3驾马车,国际贸易摩擦的恶化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是人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具体应对策略应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政府的参与及调控首先,加强区域合作,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如中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让中国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中来。其次,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加快某些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注重加强供给改革,长痛不如短痛,放弃短期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金山银山。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的发生。2.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新和高科技发展。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过技术贸易壁垒,其原因是这些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在质量、服务、差别等方面缺乏竞争力。高科技产品、特色独有产品、世界著名产品基本没有贸易摩擦,如苹果公司等世界名牌产品。增加高科技产品研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给“中国制造”增加高科技因素,如中国LNG船、中国高铁、中国大飞机等。紧跟时展,推进“互联网+”万众创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提高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在国际贸易交往中,风险无处不在。我国企业应注重培养这方面人才,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收集和研究,逐步熟悉国际市场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和解决贸易摩擦争端。企业间应加强行业合作、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行业组织和协会,人多力量大,团结一致,避免企业间的相会压价和诋毁。当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时,一旦涉案,应积极应诉。
四、结语
只要国际贸易存在,国际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面对摩擦时,必须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多方面联合协作,积极解决摩擦,使我国从国际贸易大国转变为国际贸易强国。
作者:马成华 单位:辽宁省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办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最重要变革之一,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农业生产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国际贸易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现状和动力机制,论证了土地流转制度在中国实行的必要性;又结合各地土地流转实践,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集体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
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在刚刚允许农村土地流转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率很低,全国仅有不到1%农户发生土地流转。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宏观基础和微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部门工资迅速上涨;相比而言,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收入不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全国有很多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耕地抛荒的现象,并且农地抛荒的面积日益扩大。为了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土地流转的面积迅速增加,但土地流转政策在地区之间推行和实施十分不平衡。由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条件不
二、制度、农民北京及政府偏好等差异
例如:在安徽省界首市,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0.8万亩,已经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70.2%;而在甘肃省两当县,截至2015年6月,全县的流转土地面积比例仅为6.90%。各个农业大省的土地流转规模差异也很明显。从各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江西省流转土地面积比例为11.0%,山东省为12.2%;而同期,的这一指标为,河南省为29%。同为农业生产大省,、河南的流转比例是江西、山东的2倍还多,可见农地流转在不同地区间差异十分巨大。
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目前,我国各地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流转面积和比例来看,土地流转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土地流转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集体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
集体农用地的流转其实就承包权的流转。从第一部分分析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规定了土地可以以多种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等,进行流转,并且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从目前各地的时间来看,农地承包权除了不能抵押以外,其他流转途径都是畅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决定》明确放开了农地承包权的职能,可以说,不久的未来,承包权的流转在政策方面已经基本无障碍。目前,摆在集体农用地流转前的难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集体农用地的产权十分细碎。时期,为了公平性的要求,在分土地时会讲究“远近、肥瘦搭配”的原则,导致不仅人均土地少,而且每户的土地还被分成好几块。产权的细碎化使得土地流转过程中,参与的交易主体数量较多,交易成本特别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在集体内部进行土地集中以减少中间成本。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在农户间、农户和集体间产生纠纷。二是“非粮化”现象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矛盾。由于种植粮食的经济收益率较低,经济作物便更受土地流入者的青睐。而且经济作物相比于粮食作物,其生产成本和收益对土地规模利用的敏感度更高,因此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土地规模利用的发展,非粮化速度越来越快。三是如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但如果不对土地转入对象加以限制,有可能出现城市工商业资本到农村进行圈地的现象。因为在资金实力方面,即使是生产效率较高的农业生产能手,其资金实力也无法与城市工商资本竞争。这就使得部分想要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得不到土地,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没办法增收,还可能会在农业产品市场的竞争中丧失优势,从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原有土地。这样一来,农民的利益大大受到损害,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平衡城市工商资本和农民自有资本在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力量,保证公平和有效的前提下,维护农民的利益,也是土地流转制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
十八界三中全会以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被明令禁止的。从各地实践来看,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土地市场的潜在供应基础,而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远超过政府规划给出的土地数量的情况下,使得潜在的供应和需求无法实现合意的交易,造成无效率。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的方法。例如成都市的“蛟龙工业港”、“锦江变法”等。但这些尝试都或多或少与当时实行的土地政策产生矛盾与冲突,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带来的财产权利是不完全的,也是无法得到法律保障的,存在着极大的制度风险。十八界三中全会后,《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将会被放开。然而,真正放开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哪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被纳入土地流转市场。在《决定》规定,被允许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在目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词汇,哪些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还没有相应的解释和规定,其中最让人关心的一点是:宅基地是否在这个范围内。按照各方的普遍理解来看,宅基地并不会被包含在内。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若宅基地不参与土地流转市场,那么进入土地流转市场中的是集体内部其他公用建设用地,那随之而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农村,产权比较明晰的就是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而其他公共用地则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这部分公共用地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后带来的增值收益该如何在农民之间、农民和村集体之间进行分配?如何避免某些村集体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中饱私囊”,损害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基于对土地流转政策沿革及其背后动力机制的分析,土地流转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对于农民增收、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面临的已经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就集体农用地流转而言,政策体系已经初步搭建起来,政策方面的限制也基本放开。目前需要针对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而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目前只有总体的思想指导,具体的政策体系还待建立。与土地流转政策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政策也需要及时跟进。一是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加入和退出农业合作组织可以使大面积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二是要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对农用地流转后的用途加以规范和引导,防止“非粮化”现象的恶性发展,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规定,对“非粮化”的规模做出限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降低粮食种植成本,提高粮食种植收益,解决粮食种植与其他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业部门之间的“剪刀差”问题;三是完善土地流转后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对流转土地进行确权,同时明确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分配比例。在平衡各方利益同时要尤其关注农民利益,不要让农民“失地又失利”。四是解决地方债务危机,降低地方负债水平。解决了地方财政的缺口,是安全平稳放开土地流转限制的前提。可以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放开垄断行业等方式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市场活力,为地方经济创收;土地流转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有其本身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土地流转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而是要加以政策的约束和引导,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只有解决好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才能使得我国经济更上一步,在国际市场发挥作用。
作者:高璇 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2
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为了抑制物价持续上涨,央行采取加息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对商业银行存款下限和贷款上限的逐步取消,使得商业银行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自主定价权扩大,存贷款利差空间将逐步缩小。这样,加息预期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拓展表外业务及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等问题,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而贸易融资(TheTradeFinancing)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y,OBS)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对外贸易活动在世界经济增长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额仍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中,2002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为5.1%,出口额居全球第5位,此后逐年呈上升态势,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9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为9.6%,出口额跃居全球第1位。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仍然居高,而出口贸易仍然是近年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其中,200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3.33%,2008年升为34.9%,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为26.18%;货物和服务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0.92%,2008年为27.20%,2009年为20.93%。可见,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而进口贸易所占比重却变化不大。尽管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贸易大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优势,出口贸易产品仍以加工制造产品为主。其中,2009年中国的出口货物构成中,制成品占93.6%。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口贸易仍然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在国内整个贸易量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逐渐呈现主导地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本来融资就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全球外需的低迷,严重影响了部分以出口为主营业务的中小企业。受危机影响,国内商业的风险意识使得大量的贷款提供给大中型国有企业。这就使得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条极为紧张,又由于无法及时获得资金融通,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的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
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可以解决进出口企业在途占用的资金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流转的资金问题。同时,通过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可以运用融资工具,对贸易活动中的存款、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可见,国际贸易融资不仅在对外贸易领域,而且更重为重要的是,在资本市场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进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问题,而且可以拓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收入。这对当前加息预期和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危机后国内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新形势和时期下,对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不少学者对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做过有关的研究。其中,林治海,姜学军(2004)从分析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开展创新在我国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从借鉴西方的经验、加强风险防范、构筑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刘春兰(2006)指出贸易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瓶颈,并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姜学军(2009)在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对该业务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风险控制的要点。王信,熊庆丽(2009)对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融资的变化,国际上促进贸易融资发展的措施以及国际贸易与贸易融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胡跃飞,黄少卿(2009)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了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学理上的界定。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课题组(2010)对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对外贸易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作了具体的归纳。张宇馨,肖睿和蔺蕊(2011)对我国银行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主要类型以及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就金融危机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着重研究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这不仅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国内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而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融资途径,日益受到进出口企业和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势
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方面,都较一般普通的资金贷款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贸易融资准入门槛较低,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的问题。传统性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评级授信中往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达不到银行评级授信的要求而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而国际贸易融资的进入门槛较低,在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审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而不必遵循传统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担保原则被弱化,银行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业务发生后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对于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国际贸易融资可以使其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通过不断的循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
其次,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流程相对简单,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求银行对申贷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公司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繁杂冗长,往往会发生银行审批完毕时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而国际贸易融资流程,银行只要调查清楚企业单笔贸易背景,结合企业历史信用记录,落实相关要求就可以放款了。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资金链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时效性要求。
再之,国际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销售回笼款,贷款额度和期限一般难以准确地确定,银行的贷后管理较为困难,很难准确判断企业贷款是否用于生产,较易产生资金挪用风险。而贷款时间大多为6个月至1年,时间跨度相对较长,企业经营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大。银行很难判断贷款时间内企业经营销售是否维持在较好的状态,有无违约可能性。国内各银行对发展中小企业短期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国际贸易融资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确定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构成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融资额度核定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匹配,资金不会被挪用,风险相对较小。
第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是有效增加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有效来源之一。一方面,银行可以从贸易融资中直接获取大量的表外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可以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要求开立进口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承兑汇票等业务收取手续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而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而银行几乎是其唯一供应商,因此银行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较强,相比较银行对大企业提供免费或价格低廉的融资类产品,银行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将有力促进银行收入结构调整。
第五,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可以避免融资风险。在国际贸易融资中,贸易活动产生的销售收入为还款的直接来源,而一般现金贷款中,会面临贷款很可能收不回来的风险。而且,贸易融资中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有关单据和贸易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调查,以方便地掌握企业真实的贸易背景和贸易信息,保证融资在真实的对外贸易背景下进行。这样,就避免了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多样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银行向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商提供信用担保,以使其能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得到资金融通,这实质上是给贸易商发放了一笔贷款,银行赚取贷款利息和手续费。银行并不实际提供资金,而是向进出口商借出自己的信用,以弥补或增强贷款对象的资信,从而使进出口商能得到资金支持。这样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使银行在资金调度上更加灵活,银行可以从自身的资金情况、进出口的资信及业务风险等多个角度来权衡利弊得失,以此来决定是否融资及融资的条件等。
当前的国际贸易融资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融资有着深刻的不同。现代结构性的贸易融资可以创造性地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从而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融资的缺陷和不足。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因其周期短业务单一、操作简单、灵活、成本低,而对那些金额较小,贸易往来双方具有较正常关系的普通商品贸易尤其具有吸引力。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主要是对客户的短期资金融通,形式比较单一和简单,主要有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出口信贷等。而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在国外的商业银行发展很快,特别是国际性大银行,利用全球网点优势,在全球贸易融资业务中居主导地位,一些新的贸易融资工具,福费廷、保理等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发展迅速,并且成为当今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性业务融资工具。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贸易融资业务中,融合多种信贷方式及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迅速,其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都较好。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无法满足与高风险地区,尤其与贸易融资体制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在大宗商品或资本商品的贸易融资上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而结构性贸易融资可以将其他市场中的一些做法引入到国际贸易融资中来。在包买协议涉及交易金额巨大时,出现了人们开始移植辛迪加这种组织形式,由几家包买商联合起来,采取共同对某笔大额贸易提供包买性票据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可以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评估融资风险;通过地域分散化来降低整体风险;通过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来优化贷款组合。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当今国际贸易融资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和特点是,贸易融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企业提供的融资。由于除核心企业之外,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供应链融资的实质是面向中小企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不论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还是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其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都将影响所在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并且,随着银行经营理念和思路的转变,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开始为银行所关注,并有了专门为之设计的创新产品。与传统国际融资方式不同的是,银行不再看重某个单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而是关注其交易对象,看其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定及整体管理水平如何,如果供应链体系完整,银行就会对这些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安排。
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增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却比较困难。
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抵押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不透明等,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较之于大企业普遍不高。而很大程度上,银行倾向于对优质企业或大集团尤其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使这些大企业能从多种渠道上获得资金,但是,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贷款困难的境况。如何克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是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点保护扶持对象,许多民族性和幼稚性的国民企业尤其需要得到保护、支持和培育。由于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中,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量占据主体地位,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等加工或制造型企业。因此,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是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重要力量,应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使得贸易融资的资金流与贸易流基本一致,也使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力比较强,但是,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仅有较少的固定资产,抗风险能力有限,也缺少有效担保,风险小也只是相对的。虽然同类型贸易融资产品包含的风险权重相对固定,但在很多情况下风险权重及组合风险也随着交易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其一,信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道德风险和付款能力风险。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中,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虚假的贸易背景骗取银行信用或融资款项;二是将固定用途的出口贸易融资款项或进口销售货款项挪用;三是无理拒付或拖延付款。而付款能力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付款责任人的资信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流动性风险;二是进口商品市场价格出现波动,销售贷款无法偿还融资款项;三是进口商下游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无法按时偿还货款等。其二,操作风险。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客户关系管理、国际结算、本外币融资、结售汇、行合作等多项业务领域,需要跨部门的协作,业务办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客户贸易真实性审查不严格,导致银行信用、资金被骗取;二是对基础合同审查不严,导致存在风险敞口的业务没有按要求落实防范及担保措施,导致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失去保障;三是未按照国际惯例处理相关业务导致责任主体免责,如:未审核出信用证项下单据不符合点造成开证行拒付;四是没有按要求向客户明确业务潜在风险,如:在信用证通知时没有将软条款及时向客户指明,造成客户无法符点交单等。其三,市场风险。国际贸易中市场风险主要源于市场价格的变动。由于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经常出现波动。从市场风险的影响力来看,以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最为广泛。此外,国际市场区域选择不当或入市交易时机选择不当也是导致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其四,货币风险。货币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风险,这也是贸易融资存在的风险之一。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端,在国际贸易中缺乏定价主导,无法在交易中通过选择交易币种来规避风险,这样就加重了汇率的风险性。另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外贸企业的借款利息成本面临着增加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不少贸易融资业务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对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和认识,由此所造成的国际贸易融资摩擦案例频繁发生,商业银行面临着国际贸易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也愈加凸显。
四、完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和措施
以上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困难,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以下主要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版),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自偿性的高低对融资银行来说非常关键。
要提高国际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必须对贸易中的物流和资金流加以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从物流和资金流两个方面控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要控制资金流。为了防止贸易商通过关联易挪用资金,确保融资款项的专用,所有重要性单据必须经过融资银行来进行寄交。特定的企业,可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境内外)的名单列出,只有与名单中的企业发生交易才予以融资,新增企业时必须与银行联系。对信用风险较高的出口融资,要以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为前提,融资比例控制在保险公司的赔偿比例之内,并将保险受益权转让给银行。为了把握资金流,有的银行(如渣打银行)用自己开发的模型给供应商和卖方之间的关系设定信用值,当模型中某个指标的变化突破设定的安全额时,就发出预警信号,银行据此提前收回融资款。
其次,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要控制物流。一般而言,对物流控制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对单据的控制来实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上单据存在欺诈性,仅仅使用单据有时并不能识别风险。对此,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中作为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实施对“物”的监管。由于物流公司对贸易商的物流信息有着详细、动态的了解,能够帮助银行及时获取企业内部的准确信息,而且可以对物流实施直接的掌控。因此,银行在控制物流时,不妨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以规避物流方面的风险。
再之,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还应注意对冲汇率风险。一些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融资将汇率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对冲机制,则银行就得承担汇率风险。因此,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远期外汇、外汇期权和期货来对冲汇率风险,以规避贸易融资中的汇率风险。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美元相对疲软,欧元相对强势的情况下,应该针对不同的贸易产品来规避由于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二)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境况
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加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供应链。第一,应该完善中小企业的产业供应链。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的是,银行不再看重某个单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而是关注其交易对象,看其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定及整体管理水平如何,如果供应链体系完整,银行就会对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安排。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今后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性问题。第二,应该完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化优化的过程。这种优化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合、打包和利用的过程中,嵌入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和各种融资手段实现的。其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融资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对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其解决方案,是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自身,以及将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有效连接起来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一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传统信贷中银行与中小企业是一对一的信贷关系,在供应链金融中变为一对多的信贷关系。中远物流开发出的供应链融资系统平台,通过建设银行、中远物流与金银岛网交所三家具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在一起,为大宗商品行业的中小型商贸和流通企业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融资服务,实现了融资物流业务网上全流程操作。可见,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可以和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加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物流公司的资信度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信用担保,而银行可以通过物流公司加强对进出口贸易企业的物流监管。第三,商业银行开发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产品,也是加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供应链的重要所在。中国银行的“融易达”就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售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占用买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此种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另外,结构性贸易融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转嫁风险,开发新市场。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而结构性贸易融资是一种综合性的、运用风险分散和资本市场的技术,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创造性的设计、组合国际贸易融资的方法和条件的统称。融资者采用任何融资方式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在保证融资风险的最小化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进出口商的融资成本。结构性贸易融资包含资金结构和风险释缓结构。资金结构包含了融资方式、利率、还款方式等条件,可以通过融资工具的选择来实现;风险释缓结构包括担保、抵押、保险、风险分摊等,通过风险释缓工具的选择来实现。而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增加利润。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承兑汇票等业务收取手续费,获得表外业务收入。在结构性贸易融资项下,银行将参与采购、运输、仓储、出售、保险等贸易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和涉及的活动,再按照交易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借款人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合,除了能提供贸易融资外,还对贸易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风险控制服务,在控制融资成本的同时,实现风险共担。
由于信用证代表了银行信用和真实的贸易背景,综合风险度较小,因此,银行注重推广的往往是基于信用证项目下的各种贸易融资。目前,我国银行对于一般中小企业可以提供进口开立信用证、信用证项下押汇业务、出口押汇(贴现)、打包贷款等国际贸易融资。而不能提供出口保理、发票融资等业务。福费廷(Forfaiting)业务也才刚刚起步,国内很少有商业银行在使用。
(三)建立适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由于信用证代表了银行信用和真实的贸易背景,综合风险度较小,因此,银行注重推广的往往是基于信用证项目下的各种贸易融资。目前,我国银行对于一般中小企业可以提供进口开立信用证、信用证项下押汇业务、出口押汇(贴现)、打包贷款等具有国际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但不能提供出口保理、发票融资等业务,福费廷(Forfaiting)业务也才刚刚起步。
一般的资金贷款依据企业的规模、担保、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而企业的利润、综合现金流是还款的主要来源。而国际贸易融资,要求银行关注融资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的规模、信用等,强调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控制。贸易商的业务能力、资源以及履约的信用记录应作为评定其信用等级的依据。然而,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对经营稳定、有稳定进出口结算额、履约情况良好的客户,仍采用授信额度管理办法,而对不适合使用授信额度方式管理的客户或业务品种以及临时超额度授信等,采用单笔审批的方式。而这些授信方式存在不足,需要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进行更新。因此,应该建立适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完善贸易融资业务信用审核机制,以完善和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审批流程。
自2009年11月起,随着世界经 济的缓慢复苏,主要贸易品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月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主要贸易国的外贸也几乎都在12月转入正增长状态。此后,国际贸易进入稳步增长 期。据WT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世界贸易名义增长23%,彻底摆脱了上年名义增长-23%、实际增长-12.2%的阴影。可 以说,世界贸易已经走出2009年负增长的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上半年的增速快于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同比增幅达25%。而下半年,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外溢、各方纠正失衡进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世界贸易额增长放慢至18%。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据W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的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87个(包含关税同盟)。其中2000年以后签 署的121个,占全部FTA的64.7%。从地区上看,亚太地区是FTA最为活跃的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亚太国家的FTA覆盖率都在50%以上, 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的FTA覆盖率更高。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涵义。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ra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此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种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实施。以学生为导向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由4~6个学生组成小组,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小组的学习活动。此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研究论证、得出结论”五个阶段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预习”等环节。
此教学法由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相关的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不是孤立的为学而学。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小组组长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讨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团队合作、项目管理、任务实施等各项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可以选用图2所列的解决途径。
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国际贸易实务讲授现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锻炼,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被抹杀了,实际工作经验更是为零。表现在国贸实务课程上就是:学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所有程序、相关单证制作和业务谈判的技能、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和习惯做法;对于WTO相关规则一知半解,并不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则、惯例的各种机制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对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了解不深;不能成为熟练掌握和运用其所学的专业技能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级商务人才。
(二)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现状。当今大学大多存在学生眼高手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屡屡发生,即使按时出勤认真听讲的也不多,老师讲课时学生在下面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老师提问时却三缄其口;对作业非常不认真,提交的作业大都是一个版本,甚至错别字和标点都一样。究其原因,不仅来自学生方面,也来自教师方面,更有教育体系以至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从而学习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相配合。但是,作为教师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共涵盖十章内容,即国际惯例与国际贸易术语、合同的主体与标的、进出口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履行进出口合同、其他贸易方式。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交易具体过程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进出口各环节业务程序;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掌握出口报价、运输、保险、结算等理论内容;其次是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理论进行报价、货运、投保、结算等实务操作;能够制作、审核各种涉及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单证,并能处理单证方面的问题;再次是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分析问题的习惯,做事谨慎的工作态度,积极协作的工作作风。
如前所述,“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为导向,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项目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实际问题。这样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花费时间经历的环节。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可以先从较低层次开始做起,随着实际问题层次的提高,实现的难度及需要的经费也逐步增加。具体层次的分类如下:
1、第一层次,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但这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2、第二层次,模拟实验。在电脑上模拟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用虚拟的交易再现现实情境。这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来实现。
3、第三层次,设计问题。将每章节内容设计几个核心问题,学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掌握主要知识点。为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库供学生浏览学习。
其次,要有学生进行学习的途径。除了学校、学院的图书馆、公共网上的资源外,教师要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这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答疑实现;学生要建立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制定、督促和执行学习计划;建立习题集和模拟试题库,使学生自我测试,检验知识是否掌握。
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最终学习效果。
(二)“交易磋商的程序”一节的教学设计。“交易磋商的程序”是第三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与履行)中第十三章的内容,旨在向学生阐明国际贸易出口工作中合同订立的步骤。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交易磋商的程序;发盘和接受的构成条件以及撤回、撤销、失效的法律规定。
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完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会感觉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对发盘和接受的构成条件以及撤回、撤销、失效的法律规定这些概念较难理解。如果采用给出实际问题,设计模拟场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组织讨论并模拟演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另一方面也使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
四、总结
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之后,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比较懒惰,不认真参与,等到其他人完成之后直接复制,或者全组依赖组长一人完成。因此,若想顺利实行这种教学法,需要事先制定规则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监督和防范,如果指导教师多一些,每个教师负责3~4个组,每组学生少一些,或许能够逐渐杜绝抄袭和敷衍的现象。
【关键词】脂松香;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我国脂松香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回顾
脂松香也叫松香、胶松香,是使用采割的形式收集松脂,再加工提炼而成的松香。脂松香是一种天然树脂,易溶于多种溶剂,具有特有的化学活性,是造纸、涂料、油墨、橡胶、肥皂、电子、食用酯胶、松香酯树脂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脂松香产区主要是广西、云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
(一)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生产和贸易呈现稳定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脂松香生产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脂松香产量从1996年的43.5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81.2万吨,出口量从1996年的17.6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36.7万吨。我国的脂松香贸易以出口为主,呈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表1 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产量及进出口情况
年份 产量(万吨) 出口量(万吨) 进口量(万吨)
1996 43.5 17.6 0.14
1997 59 20.5 0.176
1998 39.8 25.4 0.132
1999 46.5 26.1 0.123
2000 48.5 28.1 0.156
2001 50 30.2 0.836
2002 55.1 35.6 0.114
2003 58.2 30.1 0.192
2004 63 34.3 0.215
2005 69.5 34.7 0.234
2006 81.2 36.7 0.187
资料来源:顾晓燕.聂影.我国脂松香对外贸易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80-182.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我国脂松香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的贸易专业化指数
年份 TSC 年份 TSC
1996 0.974 2002 0.976
1997 0.971 2003 0.950
1998 0.966 2004 0.949
1999 0.968 2005 0.962
2000 0.968 2006 0.968
2001 0.980
由表2可知,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均接近于1,说明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表3 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 RCA 年份 RCA
1996 17.85 2002 11.92
1997 15.24 2003 10.04
1998 14.94 2004 8.79
1999 14.62 2005 8.18
2000 12.62 2006 8.06
2001 11.59
资料来源:曹旭平.沈杰.陈广平等.中国脂松香的国际竞争力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8,28(2):117-120.
从表3可以看出,在11年的时间里我国脂松香每年的RCA均远大于2.5,这说明我国脂松香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历年脂松香的RCA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是下降的。
(二)2007年以后我国脂松香生产和贸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7-2011年我国脂松香产量及出口量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2008-2010年我国脂松香的产量和出口量都比2007年低很多,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表4 2007-2011年我国脂松香的产量及出口量
年份 产量(万吨) 出口量(万吨)
2007 82.67 32.18
2008 58.95 27.02
2009 55.37 18.76
2010(1-11月) 57.86 21.73
2011 -- 23.11
2007-2010(1-11月)年资料来源: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品种.脂松香.品种手册[EB/OL].http:///web/news/news_detail_sspz.jsp?parentid=86&classid=87&infoid=289#.2011年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对外贸易数据.报表查询.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2011年12月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DB/OL].http://.cn/mon.web/docview.aspx?version=data&docId=2826937&leafId=16364&chnId=4289,2012-02-06/2012-08-03.
二、我国脂松香生产和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一)我国脂松香加工程度低,面临不利的贸易条件
在1996-2006期间我国脂松香的进出口均价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资料来源:曹旭平.沈杰.陈广平等.中国脂松香的国际竞争力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8,28(2):117-120.
从表3-4可以看出,1996-2006年我国脂松香的进口均价要远远高于出口均价,我国脂松香的出口均价从1996-2006年基本上是平稳下滑的,2003年开始回升,2006年脂松香的出口均价达到最高的995美元/吨,但我国脂松香的进口均价却一直处于平稳上涨的状态,2005年脂松香的进口均价达到最高的2108美元/吨。根据上述分析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可知,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确实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从进出口均价来看的话,我国脂松香的国际竞争力并非很强。脂松香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脂松香的生产及出口大部分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
(二)近年来我国脂松香出口量锐减,市场影响力下降
2008-2011年我国脂松香的出口量相比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在国际脂松香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
我国脂松香出口量下滑的具体原因除了国内价格上涨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1)我国脂松香的产量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对马尾松和湿地松等主要生产松脂的松木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松林受灾比例达40%-50%。而自2008年6月上旬起,我国南方部分省区洪涝灾害频发,也造成松脂产量减少;[4]2009年云南持续干旱、西江流域线虫病等自然灾害,此外,部分主产区大面积砍伐松树改种桉树、过度采脂、资源老化导致单株减产等各种因素,在短期内降低了资源开发潜力,造成松脂供应量不足。采脂人工费近年虽有上升,但是采脂工作相对辛苦,仍然导致采脂工人相对不足,这也造成近几年松脂、脂松香的产量难以大幅上升。[5]
(2)2007年6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REACH法规,该法规的全面实施将会对我国脂松香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部分脂松香初级类产品可能会由于质量问题而失去市场,深加工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也被提高。[6]
(三)近年来我国脂松香价格的大幅上涨,削弱了我国脂松香国际竞争力
2010年我国脂松香从年初开始持续上涨,10月底达到21000元/吨高位,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调整后,2011年春节后脂松香的价格再度反弹到23000元/吨的新高点。[2]
由于松脂量减少和人为炒作等因素,使脂松香价格一涨再涨。脂松香价格的大涨看似对脂松香供应商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在这价格大涨的背后对我国脂松香的国际贸易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世界市场上除了我国是脂松香主产国外,还有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俄罗斯等国在产脂松香,同时欧美等国用松木造纸业的副产品生产高油脂松香,此外还有石油产品石油树脂也有着相同的应用市场。由于我国脂松香价格高企,很多客户已经选择将采购转向了印度尼西亚或者高油脂松香,而有意打压中国脂松香的价格。据了解,目前印度尼西亚的脂松香订单激增,价格比我国的低一些,但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同时,即使中国的脂松香价格已经下跌到目前的水平,仍然比欧美生产的高油脂松香价格贵不少,因此,我国的脂松香价格高涨并无客户需求的基础,而且会逼迫客户转移采购渠道,从而为我国脂松香销售的正常发展带来深深的隐患。
(四)国内厂商不诚信行为较普遍,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样是由于价格的影响,在暴涨和暴跌的两个不同的曲线上,都出现了多次贸易信用问题。作为产业链的起点,国内脂松香厂的供货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尤其是在价格大涨的时候,多数的已订合同都不能按时供货,严重的出现无理毁约现象,其买方国内贸易企业深受其害。反之,在面对国外客户的时候,国内贸易企业也出现了大量的信用问题,导致国外客户向商会的投诉激增。在价格下跌的时候,国内贸易企业延迟接货、付款甚至毁约现象也很突出。因此,我国行业的整体信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顽疾,守信的意识还很浅薄,这对于我国脂松香行业的良性发展和与国际市场对接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仍然需要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3]
三、提升我国脂松香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最近几年我国脂松香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使我国的脂松香市场运行的更加完善,使我国脂松香行业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脂松香市场,同时培养行业内的诚信度
人为炒作使得脂松香价格一路攀升,远远脱离其实际市场价值。随着脂松香价格的高涨,许多人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0年脂松香市场价格波动很大,高价脂松香考验着经营者的诚信,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毁单现象越来越多。这种短视行为不但对日后的生意和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且也对采购方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这种现象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要依靠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完善,依靠法律的保障,做好合同,保证严谨和规范。同时要提高经营者的认知力,培养其诚信度,对行业内肆意违约的企业进行曝光,使得其他企业拒绝与这些被曝光的企业合作。从行业长远的发展来看,信用问题是永远不能忘的,而且这是双向的,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都要提高自身的信用度,营造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和诚信经营的行业氛围,加强行业内的自律性,自觉维护脂松香市场的秩序,杜绝失信行为,才能共创健康和谐的脂松香行业。
(二)处理好脂松香与石油树脂的关系
一直以来,C5石油树脂可以完全替代或者部分替代脂松香及深加工产品在胶粘剂、油墨、油漆等行业的使用。据了解,在当前胶黏剂、路标涂料树脂市场中,石油树脂占三分之一,脂松香树脂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两种树脂可以相互取代的。在这部分市场中,石油树脂价格较低,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可以取代较大的脂松香用量。从2009年到2010年,由于脂松香价格及脂松香树脂价格的上涨,石油树脂生产企业的生意一直很红火,产品总是供不应求,价格也在平稳的上涨,但总与脂松香树脂的价格保持较大的差距。据了解,当价格相差10%或以上的时候,产品替代欲望就会明显增强,虽然原油价格上涨势必引起石油树脂价格的上涨,但现在普通石油树脂的价格仍在17000元/吨左右,最普通的脂松香树脂价格与之相差也在4000元/吨以上。如果石油树脂的价格不能与脂松香树脂的价格接近的话,脂松香树脂的需求将难以继续,脂松香价格就很可能会因为需求不足而下调。脂松香现在在不断的改良,但是脂松香的改良速度很慢,脂松香是母体,未来的石油树脂和复合体的树脂都会围绕脂松香去结合,它们的合作是必须的,现在大家都在探索石油树脂和脂松香的结合,脂松香若自己走自己的路,数量紧质量紧,石油树脂若走自己的路,数量紧时间紧,所以共同走是前途无量的。石油树脂面临的是产品质量的提高,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智慧使我国石油树脂走向国际市场,并做脂松香改性和石油树脂的共同体,探索未来的不同领域,使中国不仅是产脂松香和石油树脂的大国,也是使用脂松香和石油树脂的大国,并且它的技术含量也将会达到世界水平。
(三)加强开发研究,把我国脂松香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拥有先进技术就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质并且新颖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是特殊资源也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一种决定性优势。而脂松香就是我国的特殊资源,只要我们不出卖资源,而是将其进行深加工变成产品,我国就可以在国际市场取得脂松香的竞争优势。虽然国内脂松香的深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跟国外的大公司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要想提高脂松香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消化高成本脂松香的能力,在脂松香深度加工的技术开发与提高上,建议走引进技术兴办合资或合作企业与加强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四)建立松脂基地,培育和控制松林资源
作为脂松香加工的根基,由于政府引导的原因,现在很多厂家的松脂主要靠市场的供给,没有属于自己的林地资源,这是很危险的。在松脂收成好的年份里,市场上会囤积大量的松脂,但是在松脂收成不好的年份里,当年的松脂可能会被全部消耗掉而且还可能会消耗一部分原有的库存量,这就造成了市场中脂松香价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建立松脂生产基地,保护松林资源,防止乱采滥割,保证大中型企业的原料来源,这将有利于稳定松脂价格。同时我们还应从国外引进优良的松树树种,并从我国选育出一些具有高产脂能力的树种,来提高我国松脂的产量和质量。在种植松树林时,我们要避免种植单一树种的松树林,防止引起严重的病虫害,应该种植多品种混合松林。
参考文献:
[1]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品种.脂松香.品种手册[EB/OL].http:///web/news/news_detail_sspz.jsp?parentid=86&classid=87&infoid=289#.
[2]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脂松香分会.会议.产区会议.2011年上半年全国脂松香主产区经理会纪要[R/OL].http:///CONFERENCE/AreaMeeting/267.htm.
[3]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电子杂志.2011年中国脂松香行业大会在西安召开[EB/OL].http://.cn/read.php?id=1481.
[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统计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国脂松香原料出口下降明显[DB/OL].http:///tabid/44605/ctl/InfoDetail/InfoID/127632/mid/109001/Default.aspx?ContainerSrc=%5bG%5dContainers%2f_default%2fNo+Container.
[7]九九脂松香网.记忆2008回首2011,香市在低谷中攀爬.导语[N/OL].http:///zt/2011121401/.
本文受“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京津冀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和北京物资学院“商品与金融期货科研创新平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近年来,虽然大连市的国际发展力度有所减小,但仍然还是大连经济推进的主要力量。据大连市海关统计,得出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约为52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3.5%。其中出口273.9亿美元,增长23.6%;进口247.2亿美元,增长23.3%。同期,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增幅为28.2%、出口增幅为29%、进口增幅为27.2%。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收入已经起到主要作用。2014年大连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5774.26百万美元,201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56034.16百万美元,较去年而言,货物进出口总额减少了9740.1百万美元。数据表明,大连市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有所下滑,但近两年来大连市凭借特有的外贸优势,使大连对外贸易发展水平逐步趋于平稳上升状态。
1.大连优越的地理条件
大连市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黄海、渤海交接,是东三省通海的重要门户,正是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国际贸易发展优势。大连港三面环山,港口有小岛作为天然屏障,港阔水深,由于大连市是温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再加上暖流的影响,促成海水表面温度保持0°以上,使大连港成为了一个深水不冻港,这是东北乃至环渤海地区唯一的不冻港。大连的运输交通也非常的便利,不仅有周水子国际机场、高铁,也有海洋运输。此外,大连的自然资源丰富,海鲜产品种类多样,采集量大,不仅闻名全国,也能远销海外。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价值较高,这为大连国际贸易发展增添了动力。
2.国际贸易交易网络化纵深发展情况
由于近几年跨境电商贸易的兴起,激发了全球众多外贸企业的信心。跨境电商是一种跨越国境与关境,在网络平台上达成交易的贸易方式。跨境电商降低了全球市场的消费门槛,境外消费者可直接购买国外商品,减少了企业间国际贸易运营成本,加速国际贸易发展。2016年,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国家级跨境电商试验区的城市正式成立,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市工商局、国税局、海关在内的政府部门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同时大连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市跨境电商扶持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从八个方面共计22项进行补贴,扶持力度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用资金支持来扶持大连市的跨境电商发展,吸引企业入驻大连市,已达到跨境电商企业数量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约增加四倍。企业之?g相互竞争发展,不断创新升级来推动外贸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连模式”跨境电商模式,大连市国际贸易交易网络化的良好发展是各政府部门及企业之间共同努力下的成果,大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服务水平将会逐渐表现出它的相对优势。
3.“单一窗口”的正式上线
12月1日,辽宁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单一窗口”成功对接海关监管系统,其相当于电子化的审批大厅,它具有政策入合,综合服务双向功能,有效整合了贸易链上的信息资源,使口岸多部门申报模式升级为一次性申报,申报窗口由原来的八个窗口变成现在的一个窗口。下一步还将与检验局、海关总署联手,来加快“单一窗口”建设,提高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相接和互换效率,达成各部门之间可以做到监管互识、执法互助、信息共享。第二就要和各个电子商务园区,企业进行互换互通,为他们提供通关、商检、税务等一系列无纸化一站式服务。第三要加强功能的提升,使“单一窗口”能够全面的支撑跨境电商全模式的运营,国家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将很大程度上对大连国际贸易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二、大连国际贸易发展的短木板
近一两年来看大连市国际贸易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大连已经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大连外贸发展速度减慢,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
1.大连人口结构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虽然人口流失问题不是导致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怎样正确处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大连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已经是大连当前不能逃避的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将不利于大连经济的振兴,然而人口流失主要的有两大方面的概况,其一为青年劳动力流失,再则就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1)青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当前在大连乃至东北三省,许多高文凭、高学历的学子都选择在北上广大打拼,二本以上的大学也很难留住学生在大连就业工作。年富力强和事业有成者走出大连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下滑现象。记者孙宪超曾做过此类调查,他采访一位海归生物学博士时,问及为何不考虑留在东北发展,毕竟父母都在东北。生物学家介绍说,他们回国发展肯定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薪酬待遇、未来事业提升的空间及孩子教育条件、经济和居住环境等。综合来看,上海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所以,不难看出人才走了,科研成果自然也会跟着离开。
(2)人口老龄化严重势态。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已经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据了解,辽宁省人口老龄化排全国第六,并且据调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城镇化水平中较为突出,造成了较高的养老水平,使得人口总体寿命提高,处于老年的人口数量接续增多,同时“孔雀东南飞”情况普遍,以上因素结合一起便加大了大连人口老龄化现象。大连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三快一高”特点,这便说明主要的青年劳动力已经越来越少,老人们不仅没有劳动能力,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年劳动力的发展阻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同时会造成当地居民的低生育率,东北地区由于严格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此类的连锁反应都对大连市经济起到了压迫作用。
2.大连市对外贸易结构过于粗放
目前,大连市的国际贸易仍然处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贸易结构。虽然产品结构范畴大,且资源消耗较高,同时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多添加了改善环境的成本,所以收益并不多。大连市在产品出口上因为只能出口较为低端的产品而导致出口价值比较低,这样一来,大连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加强,对此会给大连的经济利益带来威胁,使大连的经济运行不能处于主动地位。另外,据大连市海关总署部门数据显示,2010年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口144.8亿美元,增长28%;出口159.6亿美元,增长29%。外商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连市打造自主品牌的力量缺乏,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大连市单纯的扩大生产力度不能够带动经济力,以粗放型贸易结构来刺激贸易发展只会阻碍大连市的整体经济发展能力。
3.中日韩自贸区对大连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中国与日本经济合作关系上,中日始终存在着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性,中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领海安全意识上越来越强烈,政治军事上的冲突对峙导致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所以这会对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出现较大的不利影响。现在,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日本相关组织和友人致力于修复中日关系,但日本政府始终不能正视历史,这也导致中日经济合作很难建立信任,中日贸易不能产生最大效益。日本与韩国也存在历史问题,只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加强经济合作与信任,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就能突飞猛进。毕竟经济合作是两国政治经济之间揉合的一种工具,而中日韩自贸区在国家之间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首,产业贸易结构同相邻的韩国具有比较大的相似度,韩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保护能力较为明显。中国有低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这使得中国市场竞争力度加大,同时提高了韩国出口企业的紧迫感。
日韩两国都属于亚洲发达国家,在贸易结构上呈现极大的相似度,所以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上肯定会产生阻碍。由于大连一直对韩国的贸易都呈现平稳增长状态,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是有逐年下滑趋向。韩国对中国在关税减免上相对日本而言有优势之分,因此大连对日本的贸易出现“挤出效应”。这一“挤出效应”必然引发日资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日资的撤离速度。同时发现大连对韩国贸易不断增长,出现催生套利活动。
三、促进大连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1.积极利用国家的改革政策
政府优惠政策的改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了生产者,生产力就会失去内涵。人才的数量决定市场的规模,同时决定了GDP增长的快慢。“孔雀东南飞”这种人才向经济发展地区聚集的现象,在大连是长期存在的,政府想要留住人才还需在政策上做很大的改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良好人才的重视力度,并且要提高地区社会保障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从而控制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的状况,比如:对于大连市高校毕业生给予比较高的重视,重点大学建设上政府应该给予资金鼓励,对贫困大学生可选择性进行学费报销等;政府不仅可以在资金支出方面进行大学生创业补贴,也要加强创新创业精神宣传;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师与知识分子的优惠待遇,努力提高文化教育水平,让社会看到大连政府为留住人才而做出的努力。其次,企业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促使工作能够程序的、规则的联系和有效的运转,同时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和效益,合理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引导其健康平稳发展,在人才的教培、管理、生活等方面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人才。再则,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待遇和保障水平、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大连政府应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来加大的就业容量、吸引人才,以此来完善大连市场经济体制。
2.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贸易结构
首先,依据大连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政府应加大科学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对外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大连市国际服务业的发展,简化出口流程,减少出口时间成本,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其次,为加快建设大连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政府应在金融方面起引导带领作用,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各金融机构创新创造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新台阶,这些支持政策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大连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最后,在十三五政策推进下,政府力争把大连港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努力使大连港不再是一个单纯依靠装卸经营,形式单一的口岸,而应该是加快建设国际化、功能化、产业化、幸福化、生态化港口,成为标志性的港口企业集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大连港。
3.协调大连国际贸易关系,扩大国际贸易合作
世界各国在WTO体制下,国际贸易利益之间的冲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WTO体制下政策协调能够理顺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大连市在国际贸易发展也会遇到诸多此类问题。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会因技术世界和创新所导致的风险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此同时便会强化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影响是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外贸摩擦,所以大连市在顺应外贸融洽的合作发展情况下,还应该树立优良的贸易形象,企业应加强信誉力,要积极参加、配合国际贸易协调。由于大连港出口贸易主要是日韩两国,那么我们在出口贸易政策给予他国优惠政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国家之间贸易合作,还可以改善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当然,大连同时需要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对发达国家造成的消极影响下,大连市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在逐渐减少,双方经济贸易额下滑趋势明显,表明大连市应增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量,来促进大连市外贸的全面性成熟发展。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专门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出现,我国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应用人才。为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专业毕业生,各大学校近几年纷纷设置国际贸易专业[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公布,全国本科院校中已有384所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导致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我国出口产业严重受创。随着许多贸易公司的倒闭,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很不乐观。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贸易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贸易毕业生真正从事贸易工作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由此推断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率不高,只有70%左右,且在就业群体中,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占70%。所以,在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求不匹配,国际贸易专业由“热”变“冷”的情况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已迫在眉睫。
国内学者就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霍建英(2006)、孟亮(2008)、钟祥荣(2012)从国贸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出发,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出要求,认为国贸专业要依托行业背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杨文兰(2011)、张卉(2012)则就如何改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议,认为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高校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应予以科学调整。综合来看,第一,现有研究文献多是以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研究群体,或是针对高校某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经文献查新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多见。第二,对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时,多为理论研究,少见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和2010级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旨在明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水平和去向。进而,面对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为使就业水平稳中有进,须及早解决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等现实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稳定率和综合满意率。
二、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类院校之一,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较早,经济学实力在省内排名靠前。为充分准确了解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现状,笔者于2013年4月份面向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填写并回收的形式,独立填写,不要求署名,发放45份,回收45份,有效率100%。依据问卷信息,对各项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2009级经济学院共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62人,共有53人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从事外贸工作的仅有8人,考取研究生7人,银行1人,教师9人,9人处于待分配状态,就业率85.7%。2010级有毕业生50人,在回收的45份有效问卷中,已有14人签订了毕业协议,其中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仅有5人,正在备考研究生共有19人,备考公务员的5人,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5人,银行2人。具体就业方向如下表所示。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去向1所占比例(%)2009级12010级公司或者企业158.1131.11考取研究生111.3142.22银行11.614.44教师114.5111.11公务员10111.11资料来源:经济学院团总支办公室、招生就业办公室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级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就业率不高,低于2008级国际贸易专业89.68%的就业水平和学校平均93.02%的就业标准(数据来自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从就业去向上来看,进入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数是8人,考上教师的有9人,即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人员比例很低。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较多,这可能受传统师范类院校的影响很大或者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有关。
2010级毕业生迫于就业的压力,接近一半的学生通过考研避开就业高峰或者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而直接就业中从事有关国际贸易工作的比例仍然不高,只占11.11%。究其原因:第一,与学校传统浓烈的考研氛围相关。信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老牌师范类院校,生源一直稳定,录取分数线高,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在当前师范类院校就业不太乐观的情况下,考研成为首选,通过考入名校再学习,实现更好的就业。第二,信阳地处中部,属于三线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对外贸易更是不发达。国际贸易毕业生想就近(市内)择业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有,也只是从事销售等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造成的后果是,出现了互转专业的现象。因为考虑与其上完大学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还不如开始就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以前,国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专业的情况不曾发生过,但近两年来陆续出现了转向会计等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的现象。
综上,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堪忧,其主要表现在就业率较低、专业不对口,长此以往,对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国际贸易曾是令人羡慕的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且都是怀着希望走进大学的,但四年后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诚然与国际形势有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就业现状折射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就业形势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内伤,给就业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中国教育网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31万,2011应届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以往累积下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突破750万,就业压力巨大。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上万家企业都被撤资,造成许多企业亏本经营,外贸订单大量减少,最后破产倒闭。2009年我国进出口速度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使持续七年的外贸高增长状况出现巨大转折。从2010年外贸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有所好转,但也可看出,由于欧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并没有完全地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这也会增加我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不稳定性。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人才竞争
(1)与英语类专业学生的竞争。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国际贸易作为经济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涉及经济类课程,以构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时间及精力。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专注于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业务可以慢慢积累经验,而熟练地掌握英语,绝非几日之功。因此,在同样的就业机会面前,英语类毕业生凭着驾驭英语的能力往往比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有优势。
(2)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竞争。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要求学生具有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方面又面临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二本院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教育。而技术学院特别注重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训练,特别是许多南部沿海的省份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定点式培养。信阳师范学院处于外贸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有时甚至制作不出一张完善的单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招聘时更偏好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学生。
(3)与重点大学人才的竞争。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既可避开危机,又为以后就业创造优越条件。但考研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和重点大学的竞争。进入面试环节时,招生院校特别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名校、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学生科研水平如何、有没有发表过论文等。在这些方面,对于二本师范院校而言,不能增加学生的录取优势,所以,每年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考研比例也是比较低的,也就无法通过考研解决更多学生的就业困难。
3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1)课程设置方面:局限于纯经济类,偏重理论课程的传授。以信阳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基础课程外,在专业课程方面有: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必修的多,选修的少;考察的多,考试的少。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课余学习时间不足,另外,考察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样既占据了大量课外时间,学生课堂的效率也不高,收获较低[2]。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进行对外贸易的实践模拟的机会少,即便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都是课堂上来完成,是一种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再者,教学缺乏案例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虽然会穿插一些相应的案例,但数量远远不够,因为迫于课时的要求,案例也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
(2)学生素质方面:应试能力强,英语口语、实践操作较差。国际贸易需要的是通晓外语及业务熟练的人才,这对目前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还很欠缺。虽然不少学生已过六级,但英语口语水平显著偏低,能真正运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少之又少[3]。在实践操作方面,因缺少实习基地,学生很少能真正地进行业务操作。虽然学校也安排实习,但近年来实习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且在实习中也很少让实习生接手业务,因此学生实习与否意义不大,没有实质的区别。
三、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一)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外向型的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进入国际贸易行业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外语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为此,应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双语授课的课时,比如,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和商务英语,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教师定期组织英语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中的提高英语运用,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4]。此外,教师可以担当学习者、研究者、指导者、解惑者等多重角色,让学生明白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学院也应精心设计、拓展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双管齐下
实践教学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创造精神为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的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采用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经贸口语实习、经贸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五个环节为主线,分别侧重培养学生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熟悉业务,必须要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与其他很多高校一样,信阳师范学院目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主要以校内为主,实验室现已建立了simtrade外贸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并以此作为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标准。除此之外,学院打算在沿海地区建立两到三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便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与社会、企业顺利接轨。
(三)“分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把原有的自然班分成不同的层次,以国家教学大纲为基本目标,再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逐步提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入分析本科生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就业;二是考研[5]。国际贸易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可以把学生的培养分为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
1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学校+公司”模式
一方面,由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带队,把学生分配到外贸公司实习,熟悉外贸实务流程、掌握细节及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高理解、自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贸易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外聘老教师走进课堂,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培养方案,而仅仅把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学生也就象征性地交一份实践报告草草了事,这样,实践活动如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研究型人才培养走“学生+导师”模式
此模式主要由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在大二阶段选拔具有考研意向的同学,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学术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搞科研、做学问,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不仅在考研面试过程中增加胜出机率,也为未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学院也可以由此形成学术特色,营造一种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建英,党英武,张鸿.刍议国际贸易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125-127.
[2]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8-140.
[3]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世界,2012,(19):142-144.
[4]杨志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68-269.
[5]杨文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探析——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51-56.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of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一、人才需求状况
1.适应WTO规则、熟悉国内外市场运作的外经贸人才短缺。目前,中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但是,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贸易保护措施增多,贸易摩擦国家和地区有扩大的趋势。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欧盟、韩国修改食品卫生法,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应沉着应对,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市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采取种种措施,努力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一支掌握并运用WTO有关法律规则,懂国际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队伍。据了解,我国目前有9000余家律师事务所、11万余名律师。但是,其中懂外文的律师人数不多,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跨国性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多人,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更是凤毛麟角。国家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能打WTO官司的专业律师的确不多。一场官司有的能打上一两年,可企业找一个会应诉的律师都难,有的律师连填写调查表都不熟悉。
2.外经贸实务操作、外销员、报检员、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而社会上紧缺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据调查,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的需求缺口也很大,以潍坊市为例,全市注册进出口企业1000多家,而全市报关员仅一百人左右,平均1个报关员要承担10多家企业的报关业务量。而一些受访企业认为,未来几年,报关人才的缺口可能倍增,尤其是熟悉合同、申报、运输等外贸环节的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3.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复合型人才号称“多面手”,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例如,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持续走红。而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另外,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人才也十分稀缺。
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1.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高等学校和企业界的重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课题认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来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是进一步办出特色和生成新的增长点的基本途径。目前,很多国际贸易本科院校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停留在形式上。多数外贸企业考虑到商业机密和经济效益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上岗操作,学生缺乏真正操练的机会。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的安排和组织实施上对实习单位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移进实验室内操作。例如,基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的模拟训练,要求学生以模拟具体商品交易为背景,从外贸企业的注册开始,完成外贸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出口托运定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依次完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报关公司等各自承担的业务。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将自己融入一个团队当中,通过与其他队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从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这样不仅使他们在模拟实践中强化了操作技能,加深了理论认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协作能力。
3.要增强师资队伍实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贯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最近,高等院校引进的教师文凭是越来越高,由最初的本科生,到现在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这些教师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明显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技能。建议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仅要看文凭的高低,还要实践技能的具备与否。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放在首位。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据笔者调查,外贸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工作态度,有些学生在工作以后,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底层做起;或者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贪图享乐,这些都是跟外贸职业要求相背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