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教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展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21 世纪护理学必将与信息技术、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护理学科知识体系日益丰富,护理教育面临的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此外,国外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护理教育国际化的形成,将对我国护理教育现存办学体制和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冲击。现就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护理教育迅猛发展
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护理教育成了单一层次的中专教育,直到1984年高等护理教育才得以恢复。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教育初步形成了由单一的中专教育向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比较完整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教育体系。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255所院校开设护护理学专业教育,133所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30所院校开设护理学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获得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首届招生2名。至此,我国护理教学层次基本齐全,与国外护理教育层次达到一致。但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如美国现有本科教育院校616所,硕士研究生教育367所,博士研究生教育323所,其护理教育早已处于成熟状态,教育层次除了包括执业护士教育、专科教育和学位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外,还发展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如分轨模式、RN-MSN模式、快速阶梯模式、校外学历模式和衔接模式等。
1.2 护理教育培养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缓解护理人才紧缺的状况,在教育部启动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护理人才作为四类紧缺技能型人才之一被列入其中。截止2005年底,我国护士总人数为134.96万,比2004年增加了4.2万人,相当于2000~2004年间增加数量的总和。然而专家指出,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我国护理队伍仍然严重缺乏。护士总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26%。而卫生部1998年提出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的要求是护士应占卫技人员总数的50%。在医护比方面,我国2001年的医护比只有1∶0.61,远低于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1∶2.698;2001年全国平均护士与床位比例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护士与床位比例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当前我国护理人员与人口之比约为1∶1000,与世界各国一般标准为2∶1000存在明显差距。以中专为教育主体,教育层次低于世界普遍水平是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据2003年底来自中国卫生部的资料显示,全国126.6万名护士中,中专学历占64.5%,大专学历占24.3%,本科学历仅占1.6%。至2005年底,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而2002年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美270万名注册护士中,大专学历占34.3%,本科学历占32.7%,硕士学历占9.6%,博士学历占0.6%,即近43%的注册护士已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由此可见,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健全使护理功能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护士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护理教育要想迅速改变学科科学化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扩大高层次的护理教育,特别是创设博士层次的护理教育,以及对临床有一定资历水平的专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专家的培养、认定。以解决学科发展迫切需要理论基础雄厚、专业信念坚定、精通学科研究方法,占有丰富信息资料,能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具有发展学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及实用性人才。
1.3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护理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教学技能有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国内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学历偏低、教学能力不强、专业知识陈旧的状况。在部分医学院校里,高等护理教育的师资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临床护理教学中还有相当部分院校存在着护理教育以医院为主,护理教学以护士为主,以致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对护理工作实践的研究和了解;而部分护理学专业教师脱离临床,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这些也是造成护理教学质量欠佳的原因。大部分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偏低,还存在医教护、专教本的现象。而且护理临床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教学意识不强,技能不熟练,有待提高。
1.4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和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国护理教育大多仍旧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方法,即以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及临床教学3种形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少,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在理论上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主导一切,授课方法是照本宣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学和讨论时间少,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形式单一,考试方法也较为刻板,缺少能力上的考评和灵活应用方面的鉴定;教学评估开展不够,学生交流不多造成教学方法和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和提高。几十年来,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仍然是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
1.5 护理教学评估体系欠缺
医学教育评估由国家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护理教育并未单列,不能体现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之间专业的独特性,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教育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专业,造成护理专业教育计划缺乏专业特色,实质是附属于医学教育,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及评估标准,最终不仅限制了护理教育专业化发展和护理学知识的体系化,而且严重影响了临床护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护理教育 现状 问题 改革发展
由于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护理学和护理专业中分离,形成受到研究者日益重视的独立发展门类。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储备的专业知识更完善,而且对现代医疗技术也要有所了解,可以使用先进的器械抢救病人,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应急、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护理人员是护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护理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然后深入研究了改革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护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数量缺乏
国内护理教育编配的师资普遍较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实际的科研需求明显不足,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中不仅学历结构不合理,而且缺少专家型的人才,教师学历虽高但教学经验严重缺乏。教师队伍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本就不足的师资更加匮乏。当前严重制约护理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学质量提高的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质量不高。
(二)教学体系先进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承担的护理教育层次较多,但是反观护理专业,没有明显的教学目标区分度,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接受的教育水平大同小异。和学科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相比,高等院校构建的知识库不足,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传统教育中还存在严重的“脱节”情况:实践和理论脱节;临床和课堂教学脱节;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脱节。设置的课程不能全面地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学科的影响力不大,社会的重视和认同程度较弱
其一,学科自身没有较高的水平,提供的服务和人们满意的技术以及人文服务有一定差距;其二,和市场需求相比,国内高等护理教育质量和规模有较大差距;其三,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国内护理类学科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一)明确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定位
以学科的特点为基础,深入进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其他国家相比,国内护理学科起步较晚,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也较缓慢,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科学地建设人才和布局,教学和科研并重,努力开展特色教育。
(二)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实力
因为护理学科具有社会、自然和人文学科的性质,其中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科学性,并且其对人文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国际上在强化该学科的人文性质教育,增加了譬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国内要积极地吸收国际上的做法,大力发展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凸显护理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大力提升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护理人员的专家素质,更在其管理、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教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在学科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四)改革护理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致力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勇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更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学生这一教育的中心,凸显护理的特色,合理地设置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以新的框架概念为指导,整合现阶段的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突出整体性。护理学具有较强的以人为本特性,因此就需要我们突出该教学单元,设置一些教育学、美术学等课程强化其社会性,始终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五)强化建设学科队伍,加快速度培养人才
合理地结合外出培训和自身培养,完善培养人才的机制和竞争措施,积极对外合作,选送优秀的教职人员到国内甚至国外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学习、进修;有效地提升教职人员的学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教职人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方引进人才,优化教职人员的结构和水平。
(六)以市场和未来为导向,突出办学层次和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明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把护理岗位的不同任职待遇和条件有效地区分开来,学习国外护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区别地对待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教育,把护理教育办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国内要进一步强化护理学科的影响力,转变人们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护理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其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保障护理教育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1]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9(3A).
[2]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5A).
关键词: 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对比研究
1 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代护理教育在我国的建立和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 ,我国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护理服务水平方面有了空前发展 ,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 ,我国护理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我国实行的是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教育体系,并已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大专教育为主,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现有900多所中专护(卫)校,500多所本科(大专)院校开设护理专业,有超过6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硕士点,20多所开设了护理博士点[1]。同时,我国还拥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护士在职教育、护士继续教育、护士成人教育系统,这些教育形式对提高在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截止2010年,我国注册护士已超过200万人,其中中专学历占46.0%,大专学历占42.5%,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不足10%。如表1所示。
2 欧美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护理教育经过100多年 (1893~至今 )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护理教育体系。195 2年 ,美国护理联盟成立了正式的护理教育评估机构 ,标志着美国护理教育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美国护理教育主要分为2年制护理学院学位、3年制护校毕业证书、4年制护理学士学位、2年制护理硕士学位、2年制护理博士学位,这些为从事护理的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的阶梯型教育。近年来还发展了另一类机动灵活的培养模式,如分轨式(Separate Track Model)、校外学历模式(External Degree Model)等,以满足市场对护理劳动力发展的需要和为在职护士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护理学院学会调查数据显示[3]:2010年全美注册护士超过310万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6.1%,本科护士36.8%,硕士博士学位护士占13.2%,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86.1% 以上。其护士队伍有如此高的教育准备水平得益于灵活的教育体制、多样的培养模式和已具规模的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在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则是实施专科化培养制度,护士由高中毕业后经考试入学,学制分3年、4年两种,前者为大专学位,后者则获学士学位。执业护士中,大部分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4]。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均以大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并设有相关数量院校开设护理学硕士、博士教育。如表2所示。
3 国内外护理教育发展情况对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球性的护士短缺和护士流失是各个国家正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的护士,已成为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借鉴国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护理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我国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向国外输出,变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妇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护理科研有待于加强;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如表3、4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教育事业也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尤黎明,罗志民,万丽红,等. 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47-1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Nursing Fact Sheet[EB/OL]. [2011-04-12].edu/media-relations/fact-sheets/nursing-fact-sheet.
[4] 沈立珍,凡芸. 现代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2):63-66.
[5] Thobaben M,,Roberts DA,Badir A,Wang H, et al.Exploring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and Turkey. Contemporary Nurse . 2005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个方面的潜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能够适应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精神状态正常,心理素质好。教师的心理健康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与其他社会个体的关系和谐;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自古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教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一个人心理健康,对事物及周围环境都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对其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师生关系相对就会轻松和谐,这种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
三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凡事积极乐观面对,容易产生幸福感。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压力
过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今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光是白天正常的上班时间,下班后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氛围
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能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教师心理状态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人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拥有相对轻松愉快的心情。相反,如果同事之间常有矛盾,就会对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带来许多烦恼。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使教师在各种评比检查过程中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
(三)社会要求
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人们对待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来自各界对教师的高要求,把教师定义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现在家长对老师要求高、挑剔多、意见大,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四)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工作能力、成长经历、个人修养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队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通过研究以往相关文献,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与全国普通成人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超负荷的工作量造成造成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一)不同年级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与全国常模相比,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学任课教师要比小学任课教师心理状况差。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第一,由于受到升学率、优秀率的影响,中学教师比小学教师压力更大;第二,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教育难度更大,这也就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以初、高中教师为实验组,通过对不同经济状况及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这两个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并不大。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女教师为实验组,男教师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相对来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教师。这可能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大部分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比男性更敏感、更偏执;二是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来说承受了较多照顾家庭尤其是照顾小孩的责任。现在提倡男女平等,部分男性也承担了一些做家务的责任,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照顾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在女性身上。
(三)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担任班主任职务和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接近,没有显著差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虽然承受了来自班级管理的压力,比如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分析学生的综合成绩,协调与维护好与各任课教师的关系,但由于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威慑力大,在教学组织上更容易进行。另外,学校在奖励、评定方面也会优先考虑担任班主任的教师。
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为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两方面考虑。
(一)主观方面
即从教师自身寻求解决的途径。首先,教师要时常反省,正确认识自我。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大体上倾向于两个方向:有些是过于看重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表现为太过自信;有些则相反,对自己的缺点一直耿耿于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为人小心谨慎,姿态谦卑,表现为太过自卑。正视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才能突破自我,获得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广阔的胸襟。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苦恼的问题,这时候不妨换个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从校领导、学生以及家长等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合理排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人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心情愉悦,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二)客观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
不仅学生要“减负”,教师也应该“减负”。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减少对教师一些不必要的考核,为教师减负。组织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为教师解决心理问题。
2.学校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管理,为教师创造公平、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之心情愉悦。二是为教师提高更多互相交流及学习的机会。通过同行间的交流能够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排解教师的负面情绪。
3.社会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却忘记了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需要的帮助既有物质方面的帮助也有精神方面的帮助。当教师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社会的各种有效帮助与关心对教师尤为重要。降低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明确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庭、社会、学生自身都有责任。明白这一点,才不会给教师带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薛晶玉,王铁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J].辽宁师专学报,2001,(3).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关键词】护理教育;医疗;人才培养
一、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护理教育从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以来,其概念和价值就随着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最开始的护理教育被看作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医疗水平和技术不断上升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加全面的培养策略,可以说护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水平的护理队伍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状况呈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其护理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高院校和大学设护理教育专业的数量明显上升,更多的护理人才被培养出来,护理医疗团队进一步扩大。并在21世纪初时我国已基本完成了教育护理层次的教育系统,形成了以中职、专科、本科和硕士生为主体的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在各学校纷纷设立护理教育专业的同时,我国政府对护理教育的鼓励和推动也使得护理教育的发展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例如2011年教育部将护理学发展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推动,在国家和社会的双重推动和鼓励下,我国的护理教育正朝着健康积极以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护理教育仍然存在这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首先是教育层次结构出现失衡状况,虽然各中高职业院校和大学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护理教育的工作,但其发展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大学开设的教育护理专业的人数上升程度明显小于中高等职业院校,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不成比例的尴尬局面,质量、数量和规模在比例上的失衡导致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发展呈现一种失衡的状态。此外,我国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尚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国在医疗技术和机械上的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比例开始出现滞后性的特点,即在先进设备和医疗机械和技术大量引进的情况下我国尚缺乏优秀的护理人才对其进行使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在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院校在教学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研究,因而忽视了对其实践的锻炼,并在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国际护理水平的及时关注。因此倘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积极主动的了解相关知识培训并加强自己的临床实践,会导致其知识水平逐渐与国际脱节并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才。
二、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针对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时出现的问题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并逐渐完善。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应注重对护理教育结构的优化。针对我国目前中高等院校护理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却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难以提升的问题上,各高等院校应及时反思在护理教育的培养问题,在扩大护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自身的教育质量问题。此外,国家教育部应对中高等院校在护理教育的招生方面适当的进行压缩,并督促大学及高等院校开设并对在护理教育专业进行招生,将两者的招生规模尽量调整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发展。在培养方法上,以开设护理教育专业的院校应及时与国际医疗化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及时了解国外护理教育发展动态,取长补短,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发现自身教育培养弱点并加以改正。同时,应该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近国际护理教育的机会和经验,加强学生的与国内外顶尖的护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进程,在逐步加强与国外护理教育水平的交流的同时发展出一条即与国际护理教育相协调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此外,除各院校和国家教育部需及时督促其教育方针和培养方式及教育结构的优化的同时,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各种临床实践的机会以及时的增强自己的护理水平。
三、结语
相比于国际上的先进的护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针我国在护理教育方面有更长的路要走,针对我国护理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发展水平及时做出调整能够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事业获得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教育也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色,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教育应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应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应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应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使中医护理教育在竞争中得到自我完善和快速发展。
1 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1.1 中医护理教育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以五千年华夏文化为深厚底蕴,糅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形成了以整体辩证观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医医护合一,名医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都十分注重护理,《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古典医籍均有关于护理方面的论述。中医护理教育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为依托,以中医学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中心,着力培养中医护理专业队伍,在临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感染等方面的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中医护理教育内容基本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护理教育领域中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1.2 中医护理教育发展历程
1.2.1 中医护理教育已初具规模 40多年来,全国各地成立了中医医疗教学机构,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开办的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至今全国有中医护校7所,在55所中医或中医药学校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承担了大量的中医临床护理、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的工作。中医护理教材也陆续问世,日臻完善。有关中医护理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其中有的著作已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护理高等教育恢复后,中医护理专业也增设了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有些省市还开展了护理专业自学考试。
1.2.2 中医护理教育稳步发展 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了大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中医学院为中医护理专业高等教育首开历史先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医护理系,以后全国有10所中医学院相继增设了高级护理班和护理系(如南京、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等),培养了一批既掌握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护理学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又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护理学理论与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充实了中医护理专业队伍,提高了中医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1.2.3 中医护理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中医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人员接受中医护理教育的学习面拓宽了,中医护士接受中医护理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正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中专、大专、夜大、本科、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短训班等各种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中医护理教育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使中医护理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教育具有的优势
2.1 教育理论的优势 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同时注重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教育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2 教育手段的优势 灵活多样和丰富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1]。中医药在治疗上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方剂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四诊八纲确定用药原则,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综合整体调节与治疗。针灸、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气功等适用范围广泛,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比拟的。
2.3 养生保健的优势[1] 养护统一、寓护于养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中医护理重视养生保健的整体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辨证施膳(食疗、食禁、食补)对防病、保健强身具有调节免疫机制等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法,可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2.4 操作应用的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推广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许多中医护理方法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中医“四性五味”理论对饮食的调护很容易被护士理解和运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方法亦在临床被掌握和运用。
3 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2]
3.1 中医护理教育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中医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后加强了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护士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事业正在从附属走向专业。但是中医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如临床需求与教学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师资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等,致使一些中医护理人才进入临床后无法找准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优势和发挥作用。只有探索或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临床服务的目的,教育才能结出丰硕之果。
3.2 中医护理教育应当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 卫生保健的巨大变化导致中医护理实践环境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护理教育改革应与卫生和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护理教材的知识层次,发展中医特色护理,走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公共卫生保健需求,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
3.3 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构筑中医护理师资人才高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在中医护理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为数不多,而具有硕士学位的护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拓创新的中医护理人才,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加速制定中医护理技术职称的晋升条例及实施中医护理师资资格认定亦是重要的环节和保障措施。
3.4 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医护理要发展、提高和完善,中医护理教育作为先行官应走在前列,充当与国际间及地区性、港、澳、台护理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使一些先进的护理经验和信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护理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应充当角色,向国际护理界广泛宣传中医护理,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总之,中医护理教育应直面挑战,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霞.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上海:上海中医药出版社,1994,20.
教育的发展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我国护理教育相对社会、经济、科技、医学教育已明显滞后。从1953年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到80年代初复办,停顿了近30年。这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职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目前我国护士队伍受教育的层次普遍偏低,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医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护理专业的自身发展。随着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形成,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临床上高科技诊疗手段日新月异。这些都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士队伍学历层次已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复办以来,全国已有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护理大专教育,18所开设本科教育,并有硕士点5个。大专教育除了招收高中毕业生,更多地是由于在职护士的深造要求而发展迅速。[1]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规模不大。从我国护士队伍的整体教育层次来看,目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我国现有中专卫(护)校五百多所,年毕业生数万名。全国120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毕业生。近年来,某些地区护理中专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出现毕业生分配困难的现象,而护理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则供不应求。
总的说来,现有高等护理教育规模偏小,在护理教育中所占比例过小。因此,应适当扩大规模,使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的比例,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作为教学基地,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应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高等护理教育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发展规模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在护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为例,美国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现学士学位课程数目与准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后两者相当于我国的大专课程)之比1:2,也就是说大专层次课程数目占2/3;[2]全美200多万注册护士中,将近3/4是以准学位课程或文凭课程为起点接受护理教育的。[3]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控制管理机制(managedcare)的实施,[4,5]各卫生保健机构纷纷裁员或雇用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薪酬较低的护理人员。[6]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制约着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办学规模。我们对把握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有清晰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亦需要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因此,要使护理教育在短期内全部移到大学进行是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的。不宜“一拥而上”地搞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稳步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主要是扩大大专层次的培养规模,逐步优化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这是完全必要且符合我国国情的。
2建立中国模式的护理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及趋势,应把高等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定为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面向在职护士的大专和“专转本”继续学历教育,从而构成一个中国模式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护理教育体系。我们给这个护理教育体系冠以“中国模式”,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符合中国国情,应具有中国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例如,我们能根据市场需求,在大学同时办专科和本科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我们有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和实施系统。这些是中国护理教育的特征,也是我们的长处。高等护理教育三个层次的课程各有其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
2.1专科教育
专科教育属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临床第一线的护士。应积极发展面向在职护士和高中毕业生的专科护理教育。一方面分期分批培训在职中专学历护士,使她们在若干年内达到大专水平;另一方面向医院直接输送高中毕业生源的护理大专毕业生,以此逐步提高护士队伍中大专学历护士的比例,首先是使医学院校的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向这一目标的推进,意味着在这一级的医疗机构里,中专和大专将不再是两个层次,大专将逐步取代中专,形成临床第一线护士的学历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学历结构。根据去年10月的一项调查,我校附属医院护士中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大专学历的占8.9%,有44.3%的护士正在通过夜大学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学专课程。接受调查的120名护士中,近年内打算提高学历至大专或本科的占91.5%。各医院护理部均认为需要对中专学历护士进行继续学历教育,计划在3~8年内完成2/3在职护士的大专学历教育。可见,使我校护士队伍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到大专层次已成为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部门的共识。
2.2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医院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护理管理者。本科护理教育恢复十多年以来,历届毕业生已显示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的优势,[7]多数已成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本科毕业生,以带动教学、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故应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发展本科教育。
2.3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护理师资、护理管理人才和临床护理专家。[8,9]考虑到师资和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限制,不宜设点太多,应集中在几所条件好、有基础的大学开设。
3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思考
教育改革应以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导向,应符合国情,并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世界各国的经验。就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言,笔者以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3.1缩短学制
我国现有护理本科学制多为5年制,根据护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4年制较为适中。研究生教育方面,可考虑开设全日制2年护理硕士学位课程,或全日制3~4年护理本科毕业为起点的临床护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以缩短培养周期。同时,为保证培养质量,扎实的临床和管理工作经历应列入研究生入学条件。缩短学制亦有利于护理专业区别于医学专业,有利于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3.2改革课程体系
现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医学专业相似。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比重,适当减少基础医学课程比重,在课程编排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连接。应统筹设置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等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兼顾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观。如何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专业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此相应的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应积极予以探讨。同时,应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社区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3.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应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根据去年对美国护理教育的考察、比较,笔者认为临床教学的组织、管理、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等方面,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强项。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长处。
关键词:民办、护理教育改革、“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