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制造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

第1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外;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新世纪以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与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汽车工业现阶段主要依靠化石能源作为驱动力,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在1997年的十二月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署了具有法律意义的《京都议定书》,从此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着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国外汽车机械制造业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进行改革与升级,机械制造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给予我国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以很大的借鉴。

1.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中的铸造技术

近些年来,汽车铸造的研究方向是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高品质与低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外很多研究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比如对柴油发动机的外部缸体以铝制材料作为主体部分,对于零部件的焊接使用铝制焊丝,以实现整个车身制造都由铝制材料构成。为了实现高品质,用新型材料镁合金包裹铝制部件,使车身部分具有更高的抗撕裂性能。对于低成本铸造,需要的是采购部门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开拓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同时,研发机构积极对铸造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铸造技术与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汽车的辅助设计也成为了汽车铸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未来能够解决汽车部件批量制造的规划关键技术。

2.汽车机械制造中的锻造技术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对汽车尾气中的CO2进行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锻造技术不仅要求使用更多的轻量化材料,还要求对汽车零部件的剂进行处理,同时,更加关注汽车模具的升级改造。目前,铝制品的超高性能在汽车多个部位实现了装备,不仅仅在于其具有的轻量性,更注重铝制品在环保上的巨大作用。另外,在对汽车表面进行处理时,采用新型环保剂,这种剂不含有磷等有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同时,汽车研发机构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复合锻造中也进行了优化革新,对于其中的磷酸盐氧化膜的处理转变为单一的剂进行排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锻造的设计与制造工作,研发机构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进行确定,从设计阶段开始到制造阶段结束,造成了铸造技术的研发周期长、费用高的现象。现在,研发机构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或是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仿真,以缩短研发周期以及研发费用。另外,对于铸造过程中的噪音过大的问题,研发机构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

3.汽车机械制造中的机械加工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出更低廉的汽车,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生产体系的优化,以使产品的性价比得到提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多的青睐于小排量以及新能源汽车,这对于汽车的机械加工来说,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汽车企业谋求柔性化以及低成本的加工手段,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加工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对于夹具的模块化生产有着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汽车制造比较精密的部分,通常都是采用比较复杂的专业设备进行加工,而对其他部位则是采取单轴数控机进行处理,从而在制造工艺上实现制造设备的低成本运行。另外,对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与记录,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研究人员也可以发现汽车在市场上的应用状况。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中应用的非常成熟,通过模拟仿真就可以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4.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热处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的轻量化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因此,在轻量化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强度上的优化处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大部分的零部件都进行高强度的温度测验,对于汽车的关键部分,比如发动机,采用氮化热处理的方式。另外,解决热处理中的变形问题一直都是企业研发单位的重要课题。研发单位通过简化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程序,从而对热变形进行了有效处理。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氮化处理不经过淬火程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热处理的不变形,但是,经过热处理之后的材料强度达不到标准,一般都是采用加入氮化物来进行强度上的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发一种清洁、高强度的真空渗碳,使其环保性能更加明显。

5.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冲压技术

汽车在进行研发阶段,都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反复测试,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车身的大部分部件都采用了轻量化的高强度复合钢板。对于车身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是冲破了传统的冷加工技术,采用了预加热,即在进行冲压工艺时,对钢板采用预热与急冷的技术方法,进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件的强度。在此基础上,对钢板进行镀铝处理,以提高钢板的耐腐蚀性。近年来,随着钢板供应量的不断加大,需要对钢板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处理,以提高厂家的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6.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焊接技术

随着焊接技术的进步,对汽车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焊接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汽车发展的趋势是轻量化,必须要求厂商进行对汽车钢板的高强度设计,以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能。为了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对汽车的焊接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现在,采取的一种焊接技术叫做连续性激光焊接,虽然能够提升汽车的整体刚性,但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太大,此技术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因此,对于焊接技术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与改进。

7.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装配技术

装配简单来说就是将汽车的零部件按照一定工序进行安装与组合。装配是汽车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需要引起企业足够高的重视。为此很多汽车厂商进行了相关的模块化研究,以保证汽车的装配质量。汽车装配应用了大量的数据处理、物流模拟等相关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装配质量。

8.结语

近些年来,国外的汽车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国内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加强对国外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国内汽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武永利,袁溟,武美萍.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01).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3]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03).

[4]刘晓波.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04).

第2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激光三维切割;激光焊接

1.引言

高能量密度和高精度的适应性是激光存在于焊接和切割中的主要优势。激光焊接、切割作为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保证的同时也是一种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就国内而言,激光焊接、切割技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就汽车制造方面而言,一部分的生产厂家仍然需要进口国外的加工零件,这不仅对激光这项高技术的应用的推广产生了阻碍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激光产业化的水平。因此,要想把我国的汽车制造的技术能力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技术力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的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激光加工法在汽车制造中的地位

如今的世界正逐渐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所以汽车市场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因此,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汽车的技术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最强手段。激光焊接切割技术能为汽车制造带来科学的具有转变性的改革以及较为优厚的资产效益。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过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研究发现,推广激光加工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汽车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汽车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汽车工业在21世纪中正在向能按照顾客需求来进行生产的阶段,发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加工工艺并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也就是说,机关加工技术将会有一个大规模发展的机遇,经过科学的改良和发展后一定可以成为汽车工业中比较重要的加工方法。

3.激光加工在汽车上的应用

车体质量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激光焊接切割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

3.1 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不等厚板的激光拼焊、车身总成与分总成的激光阻焊以及汽车零部件的激光焊接是目前的激光焊接在汽车制造中主要包括的三大类型工艺。

在设计和制造车身时,通过对不同要求的设计来将不同种类的板材利用激光裁剪和拼装技术进行连接最后经过冲压成为车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叫做激光焊接。激光拼焊不仅可以减少零件在汽车制造中所需要的数量,并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车身尺寸的精度。如今大部分的大型汽车制造商以及配件工业商都采用这种技术。图1所示为比较典型的激光拼焊构件:

图1 激光拼焊构件示意图

如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和车身的重量以及低耗油的要求越来越关注,所以激光拼焊板逐渐全球的汽车行业兴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对拼焊板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激光焊接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运用于车身总成与分成的焊接。这不仅使其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商业提高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车身制造领域的发展。

在汽车的车身制造中将激光焊接技术融入进来不仅可以将车身的刚度强度和密封性进行提高,同时也能将车身的重量进行降低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车身的装配精度和车身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加强。激光焊接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国外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将激光焊接技术与铝合金车身进行了充分的焊接。同时使中高档车的生产逐渐成为被大众接受的标准工艺。

3.2 三维激光切割技术在汽车制造上的应用

国外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就广泛的运用了三维激光切割技术。我国虽然较早就研究了二维激光切割技术,但是三维切割技术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上的运用由于一些原因相对与发达国家而言都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将引进国外优秀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手段来改善这种情况。这种工艺具有制造周期短、切割速度快、切缝宽度小极易加工质量高的优点,并且也会大幅度的降低制造成本。会给厂家带来良好的经济价值以及优秀的发展前景。在工业中使用的三维激光切割设备总的来说分为两种:三维激光切割机床以及激光切割机器人。前者具有刚性好以及较快的加工速度和高精度的加工条件的优势。同时它在加工区域的接近能力上比较不足,价格也比较昂贵;后者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操作灵活性,并且接近加工区域的的能力也较强,但是与前者相比来说加工速度较为落后。所以世界各的的汽车制造公司都普遍采用三维激光切割机床。

图2 三维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结构布局

现在的多家国外汽车制造公司都主要采用激光切割技术来对新型车进行开发,在对样车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利用三维以上的激光切割加工系统来完成各种汽车零件的切割技术。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车的研究时间和汽车的生产准备周期进行了缩短,同时也大幅的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3.3 应用于汽车制造中的新型焊接技术

(1)激光复合焊接技术

激光复合焊接技术是一种结合激光束和其他热源,同时将他们共同作用与集中的焊接区的技术。将两者的优点进行融合与发挥,达到最佳效果。并且可以对焊接参数进行科学的调整来满足大众所需要的不同需求。此外,作为两个热源相互作用的成果的激光复合焊接技术不仅可以将焊接的效率进行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焊接的适应性。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是激光复合焊中比较常见的,这其中较为常用的就是-MIG/TIG复合焊接激光复合焊接技术总体来说对于汽车工业上那些无法实现激光束焊工业以及在经济上不可行的装配等一系列的间隙要求。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大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图3 激光-MIG复合焊原理图

(2)激光远程焊接技术

传统的激光焊接系统在焊接位置之间由于过低的快速移动速度导致其在实际的生活中难以达到大批量的生产要求。这一缺点在焊点分布比较多的相对较为复杂的三维零件中,比如车门上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

4.结语

在目前的市场上,远程激光焊接技术逐渐被改良为满足顾客需求的系统。同时供应商也根据市场行情合理的降低昂贵的设备投资和复杂的操作带来的影响。力图达到获得高质量焊接技术和扩展生产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忠敏.现代汽车生产中的激光焊接技术[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8(3):45-48.

第3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应用与发展

一、数控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数控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数字化信息进而对机械制造过程的产品生产进行一种自动化控制的方法,这门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学科技术。精度高、效率高是数控技术的最为突出的有点。现代机械制造业中数控技术的有效运用已经得到普及,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对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数控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生产设计模式。

就目前数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现阶段我国在生产小型仪器仪表和重型机床上,以及一些具有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机械产品上对机床的要求都很高,我国的在一些机床生产上以及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第二,目前我国所生产的数控系统中大多数是以PC为其核心控制,在数控技术系统相关的软件系统方面上依然拥有较为领先的技术,硬件系统也得到了优化提高,增强其竞争力。第三,我国能够生产多道一百多种数控机床,六轴五联动数控机床是我国最新研制出的数控机床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制造中被广泛使用,其制造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较为领先的水平,在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但是同国外先进的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数控技术的优点

1.便利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使用已经大势所趋。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机械制造业在生产过程更为便捷,优化了其工艺程序,为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高效率性。首先,数控技术的发展应用可有效完成一次庄家公家或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保证了其加工精度减少了加工时间。其次,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可更好的完成传统工艺难以完成的较为复杂的零件的加工。最后,数控技术使得机械制造业采用模块化的标准工具,不仅大大减少了设备的安装和换刀的时间,还提高了其工具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工具的有效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数控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较为落后,我们需要独立完善技术创新的水平,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运用与发展,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运用

1.汽车制造业中对数控技术的运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球的汽车工业都是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进而使得汽车在效率、规模以及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都离不开数控技术的支持。将数控技术融入到汽车制造行业中,能够更好提高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进步提升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加快汽车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汽车制造业中对数控技术的应用成功的突破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限制,对一些构造复杂的的汽车,可以采用数控技术来提高其生产效率,还可借助计算机的虚拟技术,实现汽车制造业的更好发展。

2.工业生产中对数控技术的运用。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是工业的三个组成部分,其构造组成上同数控技术有这相似的地方,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一些设备和机器往往是在一些比较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劳动的,因此传统的工人操作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实际的生产需求,所以现代工业生产对数控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近些年来,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技术以及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使工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提升。此外,数控技术的有效运用离不开一套完成计算机程序的支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计算机模拟程序设定,然后依照程序设定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并按照设计好的模板生产。数控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错误以及问题,及时通知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修复纠正,以此来确保工业生产的质量。

3.煤矿机械中对数控技术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现代社会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越发追求,这就对采煤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煤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由于采矿环境的不同,所需求的采煤机也不尽相同,当采煤机在进行小规模的开采生产时,传统的采煤工艺下,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变高。而现代运用数控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进程,高效准确的完成既定任务,同时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化采煤机的构造设备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机械制造业中需要做到有效运用数控技术来满足其发展需求。紧追国外先进数控技术的步伐,将其作为发展目标的优先位置,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国外的距离,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美侠,吕志伟,杨永良.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3312

第4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 技术转移 WTO后过渡期

汽车业作为第一战略产业,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目前国际环境、中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需求的趋势等,都是毋庸置疑的选择。汽车业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效应,使它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头羊。

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最重要的载体。由于中国汽车制造业起步晚,多年来政府一直高度加以保护,汽车产品与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与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结成战略联盟方式,分享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迅速缩短中国汽车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

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态势

首先,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技术本身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跨国汽车公司由低端技术输出,变为高端技术转移,这对中国实现汽车技术“蛙跳”式发展有现实意义。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世界500强中所有以汽车为主业的和兼有汽车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跨国汽车公司对华转移的技术本身呈现出了由中、低端的标准化技术向相对高端的成长型技术甚至是实验室技术转变的态势。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也由过去的将中国汽车市场纯粹作为其成熟、甚至是淘汰技术转移地,逐步变为成长型技术的输出甚至是研究开发的基地。

其次,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动机和战略新变化。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相对独立的“中国战略”转变为与其“全球战略”的相互融合;二是从原来中外双方相对平等的“合作型”战略逐步转向谋求单方面主导的“控制型”战略。

中国汽车制造业技术提升的策略建议

完善和发展投资环境及投资政策,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技术转移

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外资的竞争力,我国就必须在提高宏观经济要素指标的质量、继续完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软环境中最为关键的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当中国政府逐步取消外资股权限制时,跨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技术特别是其关键核心技术时,跨国公司将要改变以前的技术转移决策模式,当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是独资企业,而不是合资企业,研究成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的效应是极其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合资企业是中方获取先进技术极其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当跨国公司和中方伙伴在合资企业内设立研发中心时,如果中方伙伴失去这个有效技术来源的载体,将对中方合作伙伴的技术提高产生很深远的影响;适度的贸易壁垒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贸易壁垒逐渐拆除,跨国公司将更愿意将产品出口到中国,而不是在中国投资生产,影响到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应当设置适度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造了良好的FDI流入和技术转移环境,进而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如果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弱,跨国汽车公司可能试图保护其在质量方面的声誉,而不会把技术转移到该企业;或是采取防御性措施,仅向中方的合资企业转移陈旧的技术,建立严格一体化的供应链以控制质量并隐藏甚至不在中国生产;亦或跨国公司不愿通过许可证贸易或技术转移将技术知识转移给该企业,这都会阻碍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的技术转移。

引导跨国汽车公司R&D机构落户中国,加强技术合作

进一步完善对跨国汽车公司研发性投资的政策优化工作,鼓励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实施R&D投资“引力效应”战略,通过与“挤压战略”的共同实施,来诱导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转移。推进汽车产业的研发,需要企业自身相应提高汽车研发费用占汽车销售额的比例,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基础性、长期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或拨款。

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

提高自主研发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由于自主研发的难度较大,许多国内企业忽视了自主研发,尤其是一些合资企业,习惯于从跨国公司引进车型,这样容易受制于人,也无法发展壮大自己。应当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和企业的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合理的自主研发策略。

第5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一)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各项制度的发展还在探索当中,消费者认可度较低;又由于国内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地位仍然高于一般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商业银行受专业知识影响,又无法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纯熟的服务链无法建立,而同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又无法像商业银行一样独立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提供的贷款方式包括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两种,但是相比较,间接贷款比直接贷款所隐含的财务漏洞要多。银行在处理经销商的贷款申请时是施行批量化原则的,缺乏针对性。售前、售中、售后彼此是完全分离的部分,经销商、厂商与维修商之间没有经过预先沟通,只注重生产质量而忽略了维修保护,质量不达标、价格不统一、数量不准确的经营纰漏经常发生。

(二)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当汽车产业有充足的产量库存时可以带来更好的受益,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库存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资源浪费。汽车制造商将重点放在了整车制造上,而其获得利润的时间却要延迟到汽车销售出去以后。但是国内的一些大型城市都在控制汽车保有量。生产和库存就很难保持动态平衡。此时如果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介入,可以加快汽车销量的流动速度,货币回笼状态渐好。汽车产业链的有序链接为汽车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最终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

产业制约也是汽车金融服务业亟需面临的问题。高度市场化是促进汽车金融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体制对汽车金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今金融体制市场化的程度较低,政府主导的计划性政策主导汽车金融,许多国有金融机构不适应市场化需求,因此,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需要的在资金支持都是长期性且总金额较大,这也对融资渠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税后融资成本、随管理目标改变的委托成本和公司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都应该被纳入企业选择融资渠道时所要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可选择的融资渠道方式单一,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能够引进的外资金额相当有限。而且,就经营环节内部来看,由于厂商压货,经销商处造成资金积压,资金链运转受阻,融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预先准备不足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受到政策和银行的双重压力,办理业务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汽车金融公司的生存之本。在这种形势下,拥有一个优秀的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系统已大势所趋。作为一家汽车金融信贷服务公司,一方面要不断缩短车贷审批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争取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平,保持国内市场领先的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如何提升运营能力,节约运营成本,降低运营风险,加强智能管理的支持性功能也变得更加重要。?A算管理组织化的相关问题也反映出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正处于从初始级向优化级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对预算管理组织框架和体系是否健全、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工作内容是否规范、管理工具是否完善等组织系统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预算管理为基础,为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对业务流程以及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商业银行的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建立符合我国市场发展现状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受国情影响,政府政策对汽车金融市场的导向作用很强,因此形成了由商业银行建立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跨国企业的意识形态差异与资金供给方面都存在很大挑战,所以寻求大型商业银行的依托效果十分明显。另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要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沟通,与经销商、厂商之间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合作共赢。

(二)新媒体的广泛影响

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了近约五亿的网民数量,强大的网民群体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能够与消费者在线上形成一种有效的、良性的沟通,企业的口碑就形成了无限的文化价值。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促进消费者与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沟通,也能为消费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活动集客的作用。

(三)建立借款人诚信档案

汽车金融公司的贷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借款人完成汽车消费信贷后,对借款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以便汽车消费评审部门作为风险评级的参考。贷后管理部门应将借款人分为优良客户、中等客户和不良客户。优良客户指借款人能够如期还款,未有任何逾期的情况;中等客户指借款人有过逾期,不过在汽车金融公司的催缴下迅速还款的客户;不良客户指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形成坏账的客户。将分类后的客户进行信息归类,比如贷款车辆用途、借款人学历、地区等特征进行分类总结,以供贷款审批部门对日后的借款人贷款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定。

(四)开启多种方式并存的混合经营模式

加强与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合作。因汽车经销商集团在汽车流通领域处于核心地位,是连接主机厂和消费者的最重要渠道,在汽车流通领域,有较强的渠道主导权,导致经销商集团在汽车金融领域的渠道控制力较强,所以,加强与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合作,是控制汽车金融主渠道的手段之一。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从合资财务公司、合作融资租赁等多方面进行研宄。

(五)完备我国法律体系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汽车金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自身拥有的特点可以很好地约束各社会主体的行为表现,使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控制,进而能够优化环境。如果汽车金融相关的法律很完善,同样可以起到保证汽车金融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作用。如果在汽车金融市场中没有法律的保障,会导致汽车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大。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己经出台的一些法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与消费信贷相关的一些法律都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具体规范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一些法律概念界定清楚,细化处罚条款。

第6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汽车制造企业需要运用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性 评价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各项工作及经济事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本质上来分析,它产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派生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派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从根源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对企业的内部工作提供一定的保证,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从控制过程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从控制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并判断该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具有一定的框架以及含义,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才能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这也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具备的要素。

二、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

(一)评价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部控制工作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是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关键。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将会直接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以及评价内容等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二)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是否全面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评价的全面性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努力通过全面有效的内控评价来反映出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从而保证汽车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助于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内部控制工作自身成本效益限制,内部控制评价也会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济效益。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因素。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努力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在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严格遵循着成本效益原则,切实有效地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这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施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四)评价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文件资料、数据及其他可以佐证的材料进行评价,而这些都将构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证据。因此就要对评价时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加以关注。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不高,存在一些虚假成分或是缺少相关数据文件,那么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相反,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较高,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见,评价时证据文件的适当性与充分性是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一般情况下,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展开综合的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作为选择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重要依据,评价结论如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则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就越低,评价的结论也很难得到企业相关部门或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造成极大的制约,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则会降低风险,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评价方法的分析

(一)详细评价方法。详细评价方法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详细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作为主要参照物,并根据组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结构的要素进行评价;然后再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而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详细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汽车制造内部控制风险的及时评估与分析,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详细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详细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企业的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评估。采用该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进行完善,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以此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详细评价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具有执行有效、操作简单的优势。详细评价方法的实施主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程序、设计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将作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型较强,并被诸多企业所应用。

(二)风险基础评价方法。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采用风险基础评价的方法,具体步骤:(1)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有效地发现汽车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做好重要的保障工作。(2)及时了解汽车制造企业针对存在的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也就是对风险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从而提高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应对内部控制运行证据的识别和确定,了解证据是否合理、全面,一旦证据文件有效性不足,将会影响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甚至无法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因此,风险基础评价方法的实施应重视对证据文件的识别和确定。(4)应重视对控制缺陷的评估,并判断其缺陷是否已经构成实质性的漏洞,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同时,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基础评价法的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第7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力驱动;混合动力汽车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62

当前,由于不可再生资源递减的速度在逐渐加快,人们开始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利用。传统的汽车运行主要依赖于石油,因此,新能源汽车是在此环境下所产生的。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是符合人类生存规律的,它实现了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愿望。

1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

1.1 电动汽车

1.1.1 纯电动汽车

什么是纯电动汽车?是指用电能替代燃油汽车,先通过蓄电池积蓄电能,再通过电能驱动轮轴,最后汽车可以被驱动。无论是在操作上还是外观上,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然而在驱动以及动力方面却有所不同。电能属于可再生的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噪音也不是很大,在汽车制造业,它属于一种比较重要的对能源进行提供的方式,由于纯电动汽只依赖动力驱动系统来驱动汽车,因此,汽车的结构并不是很复杂,发生故障的机率也不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尽管纯电动汽车具备许多优点,但是尚未在城市中普及,同时也不具备完全取替传统燃油汽车的条件。现阶段,纯电动汽车的电能来源主要来自于电池,然而电池的蓄电能力并不是很强,由此可见,要想使纯电动汽车实现普及,必须使电池提供电能的技术得到提高[1]。

1.1.2 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纯电动汽车在提供电能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因此,只有在短途、电能消耗不高以及动力驱动要求较低的环境下才能使用。由于电池的蓄电能力并不是很强,电能耗尽以后,需要将电池进行充电,然而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充电的,这种情况也制约了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基于以上情况,混合动力汽车由此问世了,这种汽车的出现把纯电动汽车中的电能问题以及驱动问题得到了解决。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两种驱动系统,一种是传统的发动机驱动,另外一种是电力驱动,混合动力汽车重改了燃油系统以后,经济性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同时排放量也被缩小了。这两种驱动系统既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工作又可以独立工作,经济性的有效提高以及排放量的减少都是通过这两种驱动系统进行同时工作而实现的。这两种驱动系统与中枢控制系统相结合,经过协调以后,并且结合传统燃油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优势,填补了两种汽车存在的缺陷,由此可见,混合动力汽车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氢燃料电池车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有很多污染源,尤其是汽车尾气,其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然而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还不能有效的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前美国总统在国会上曾呼吁要把汽车尾气污染以及依靠石油的问题得到解决,因此,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使用新能源汽车。所谓的新能源指的是氢燃料电池。这种车对发动机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不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用它来代替传统的燃料资源是非常符合条件的。氢燃料电池车驱动轮轴时同样依赖电动驱动,电动机所产生的动力是通过氢气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终产生的电流而产生的。反应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然而产生的热量并不是很大,无任何污染源,能量的转换率也不是很低,因此,其起到的环保作用比较强。

1.3 太阳能电动汽车

人类最早从大自然当中获取的能量就是太阳能和风能。由于这两种能量的来源比较充足,使用起来又很方便,而且又属于无限资源,因此,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逐渐研究在汽车上使用太阳能来提供驱动力,当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当中,太阳能汽车的被利用价值应该是最高的,并且也具有^好的发展前景。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汽车,不存在尾气排放的问题,因此,能够有效解决汽车尾气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太阳能汽车是不需要能源成本的,并且利用率非常高,然而传统汽车的能量利用率却很低,因此,太阳能汽车应该属于新能源汽车当中的重点发展对象。

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的汽车制造业远远不及西方国家,因此,汽车制造技术也没有西方国家先进。然而我国人口的数量较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的销量也在猛增。

在我国的汽车产量以及销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方说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因此,新能源汽车开始越来越被受重视,现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a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尚处在起步阶段,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中,混合电动车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3 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

我国相关的汽车规划中曾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分步进行的,逐渐降低传统燃料汽车的生产量以及销量,短时间内,利用混合动力汽车来带动其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把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代替传统汽车的过渡阶段,把长远的发展目标放在纯电动汽车上面。截止到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天然气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单纯依靠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是很难实现目标的,由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比较多,并且都有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因此,要想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是很难的,除此之外,企业之间还存在激烈的竞争以及地方保护等情况,我国尽管做过产业调整,但是也无法与国外的汽车产业相抗衡。如果汽车生产商只生产自己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是很难达到统一的,同时发展步伐也不可能一致,国内的汽车品牌在生产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核心技术尚未成熟,它们通常都采用与国外知名汽车品牌进行合作的方式来生产和销售,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我国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给予汽车生产商较多的补贴,因此,有些汽车生产商也是为了拿到国家补贴才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研发和销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并且节约能源,新能源汽车将逐步由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这也是汽车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逐渐的在使用新能源汽车,但是想让其达到普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技术上还有待研发,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

第8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日本、意大利、德国、欧盟、美国等国家产业工人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降低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严重不足等口号的呼喊下,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形式更是尤为的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仅次于日本、韩国,预计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会超过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1/5;以教育、清扫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在国内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因此,掌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相关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2012年,四种新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哈尔滨研制成功。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新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我国诞生。这四种工业机器人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等单位研制的华宇Ⅱ型弧焊机器人,华宇Ⅰ型点焊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部811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东方1号喷漆机器人和国营星光机器厂研制的星光Ⅰ型直角坐标点焊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河南洛阳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80%是国外制造。位于洛阳工业园区的沃德福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研发制造6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该项目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不久将在这里首次实现先进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制造。随着便宜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一大批行业的发展,如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个性化、医疗图像处理以及航空航天等。

近十年以来,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通过研制、生产、应用等多个层面的不断探索,在技术攻关和设计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够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2]。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国外发展趋势

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战略产业,韩国将机器人作为“增长发动机产业”,各发达国家政府早年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普遍看好,各国都在期待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3]。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装配、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位置、速度、加速度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4]。

2、国内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七五”、“九五”、“十五”期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但进口机器人占了绝大多数。科学院机器人“十二五”规划研究目标:开展高速、高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新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方法并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作业;针对焊接,喷涂等作业任务,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作业技术,研制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业机器人样机,并在汽车制造行业,焊接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未来几年,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高速高精度控制,智能化作业,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

(1)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

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设计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于系统的集成,应用与改造。

(2)工业机器人新型控制器技术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具有高实时性的,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应用需求,设计基于高性能,低成本总线技术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深入研究先进控制方法,策略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工程实现,提高系统高速,重载,高追踪精度等动态性能,提高系统开放性。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模拟仿真环境,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自动/离线编程技术,增强人机交互和二次开发能力。

(3)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技术

实现以传感器融合,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可靠应用,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来进行实现协调和决策控制,基于视觉的喷涂机器人姿态反馈控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4)成线成套装备技术

针对汽车制造业,焊接行业等具体行业工艺需求,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的研究,研究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的相关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开发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喷涂线的喷涂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功能部件并加以集成,形成我国以智能化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线成套自动化制造装备。

(5)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与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是确保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测试环节,研究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从而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提供保证。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必须由市场来拉动。机器人作为高技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只有从技术上实现可能性大为原则选择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领域渗透、扩散至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正在超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长.回顾“十·五”展望未来——访“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01):1-6.

[2]王田苗.全力推进我国机器人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17-23.

[3]中国机器人网().

第9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0-02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能切实找准发展障碍,对加快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按照装备制造业分类,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但是,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其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行业划分,本研究中的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业。

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803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40.1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后的第四大产业。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十一五”时期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06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0%;占全省工业的7.9%,比“十五”末增加3个百分点。

(二)产业分布明显集中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吉林省9个市州中,主要分布于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长春的轨道客车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长春和吉林市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四平的换热器设备制造,长春和四平的农机装备制造,在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省内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骨干企业也坐落在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如长客股份、长客装备、吉林明阳大通、四平巨元、吉林昊宇石化、长春中冶京诚、长春发电设备、吉林鑫达铸造、一汽铸造企业等。

(三)重点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重点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组和新型城轨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能力和规模亚洲第一,而且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转向架、车体制造技术及各种城轨车制造技术已经掌握,代表当今世界最快的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已经研制成功并投产。长春电炉公司的大吨位电炉、四平巨元公司的板式换热器、长春禹衡光学公司的光电编码器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四)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自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入驻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以来,以其为领军企业,搭建成集轨道客车整车制造、配件生产及供应、车辆维修及售后服务、研发检测试验和产业文化五位一体的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2011年1月21日,来自国内的28家掌控轨道客车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企业落户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签约企业投资总额达到51.5亿元,投产后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此次签约将拉动长春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提高10个百分点,使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接近40%。

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11年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57.4亿元,仅占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16.8%,表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占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中的份额还很小。一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也没有得到巩固,原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享誉全国的“三机一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轨道客车),目前只有长客集团的轨道客车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许多相关配套行业的产业,而目前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主要表现为配套零件落后于整机发展,尤其是部分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吉林省内配套,企业间缺少沟通协作。目前,轨道客车装备制造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轨道客车省内配套率不超过28%,农机装备配套率不到20%,多为较简单的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配套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吉林省内还无法满足风电装备的叶片、齿轮箱、电机、塔筒及其他相关配套件的生产。

(三)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

区位熵分析方法是常用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如果区位熵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位熵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但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区位熵值为0.30,还远小于1,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表1中显示,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外,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其他的各个行业区位熵值都小于1,甚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熵值还小于0.30,其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都还不具备产业比较优势。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产值1 066亿元,占全国的0.57%,而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吉林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仅74.1亿元,占全国的0.13%,比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比重低0.044个百分点。近些年来,尽管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份额还很低,如2010年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120.1亿元,仅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0.75%,远低于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

三、振兴发展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应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继续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全力做优做强轨道客车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风电成套设备和换热设备,改造提升农业机械、煤炭综采、矿用洗选和冶金冶炼设备、大型修井机、石油炼化设备、电力配套设备、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等。

(二)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吉林省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创造有利于中场产业发展的环境。由于中场产业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培育和壮大零部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中场产业,增强吉林省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农机装备、换热设备、电力设备、石油机械等企业配套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提升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完成从“制造能力”向“创造能力”的转变,将“产品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按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类型,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组织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提高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技术水平,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设备产品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

(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整合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培育和发展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造高端制造业良好的市场环境,制订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计划。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吉林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一批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研究发展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2011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201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孙韬.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5).

[4] 张约翰.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5] 2011年吉林省发展报告[M].长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2011.

[6]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0.

[7]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