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碳排放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排放的现状

第1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错误接线;向量图;排查方法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of primary energy,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in power generation, power supply and power tripartite economic interes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Energy metering accurate or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both power supply, not only influence customer consumption accurate calculation, but also affect the electricity power enterprise timely recovery. And the electric energy meter can measure most correct reason depends on its connection correct or not. Therefore, to avoid and prevent side electric energy meter measurement fault become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work.

Keywords: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Incorrect connection; Vector graphics; Punch method

中图分类号:TM9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前言

电力计量是面向用户最直接的窗口,是反映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资质、信誉等方面最直观的标尺。为了公平合理计量电能,电能表除正确安装,按行业有关标准检验外,在工作现场接线正确是减少计量误差的必备条件。电能计量装置是由电能表、互感器、二次回路等元件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造成电能表反转、停转、转速变慢等。因此电能表错误计量及更正应视不同故障而采取不同方法,及时、快捷、准确检查错误接线采取行之有效防范措施,是每个电力职工的神圣职责。

1、工作中一些潜伏的因素导致计量装置接线错误

有计量现场工作经验的人就会发现,电能表的接线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会由于它们的计量方式不同而不同,往往易发生于高供高计的计量方式上,而使用高供高计计量方式的客户通常又是用电量相对大的客户。一旦发生接线错误,涉及退补的电量也较大,若未能及时发现,这将会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指标考核,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给客户造成经济上的影响。

直入式电能表的接线根数比经互感器接入电能表的接线根数要少,而且一般安装直入式电能表所使用的电线的线径也相对大一些,因此,相对而言直入式电能表的接线不容易出错。

2、适当运用计量装置当前状态提供的信息对其异常进行排查

在电力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中,计量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计量对于此类的故障排查,在企业中,计量人员可以借用相位仪、电能表现场校验仪等设备来判断电能表接线的正确与否的。在实际的计量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依赖仪器才能发现电能表的接线错误,而且常常也不具备仪器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计量人员必须先综合现场计量装置仅有的运行信息,然后去判断其接线正确与否。就此观点,我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法:

方法一:首先,巧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将管辖内出现计量故障的用户快速地统计出来。.

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定制报表”和“事件查询”这两个模块,根据不同的条件定制不同的报表从而快速地从计量自动化系统中调出计量装置异常的用户。而统计出来的这份报表正是我们进行计量故障的排查的根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省事省力的最好效果。例如,定制“反有功日用电量大于零”的报表调出电能表的行码正反双向都有增加的用户(把发电上网的用户筛选丢),定制“电压回路逆相序”调出电能表电压接线错误的部分用户,定制“CT反极性”导出电能表电流异常的用户,还可以定制“电压缺相”、“CT二次侧短路”、“三相电压不平衡”等等异常类的报表导出电流电压不正常的用户,然后再根据用户的用电性质和实际的用电情况进行筛选,根据筛选出来的名单再到现场进行逐步的排查。

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的筛选,可以减少排查的工作量,这样既可以快捷的查出接线错误的用户,更可以查出有窃电行为的用户。

方法二:通过电能表显示的信息进行追查。

由于工作条件限制,我们的计量人员在现场的时候,可以先通过查看电能表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对比判断。当有下列情况时,可以初步判断电能表处于故障状态或者接线有误:

a.当前正反向有功电量与上月正反向有功电量进行对比都有明显增加(发电上网用户除外);

b.有逆相序报警的,如图(1)a所示;

c.有失压显示的,如图(1)b所示;

d.有某相电流方向反向,如图(1)c所示;

图1

方法三:通过用户的仪表监视与电能表的电流显示来核算倍率。

如果客户已配置监视一次设备用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表。我们计量人员在无法停电确认互感器倍率时,可以通过其监视用的电流表与电能表显示的二次电流值进行计算倍率,当计算出来的倍率值与营销档案的计费倍率相差甚远时,可以初步怀疑倍率出错,必须进行更深一步的核查。本人曾通过此方法查出一窃电户。

案例经过如下:

窃电用户:XX川粤水泥制瓦厂

2007年7月份,我局对用户XX川粤水泥制瓦厂进行安全例行检查时发现,计量柜的铅封完好无缺,并没有发现曾拆除的迹象(事后用户交待此封铅乃其个人伪造)。但将其监测用的电流表显示的一次电流值与电能表显示的二次电流值对比计算发现,与营销档案倍率相差甚远。最后,开启安装电流互感器的柜门发现,该用户私自使用三根短接线分别将A、B、C三相计量CT的二次侧回路短接(如图(2)所示)。

图2

最后根据《供电营业规则》依法追补回了三十多万度的电量。

3、结束语:

电力计量是面向用户最直接的窗口,是反映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资质、信誉等方面最直观的标尺。因此,从事计量的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本人虽提出了几种对计量故障的排查方法,但坚持建议以预防为主,一切防范于未然。只有坚决执行我国的国家标准,严厉依照电力计量的有关规程,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量人员,才能更好地杜绝计量差错的发生,减少电力企业和人民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第2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 低碳环境视角下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驱动因子测定研究 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解 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 基于LMDI的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因素分解研究 东部地区能源碳排放的省域比较及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研究 昆明市药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及对策的研究 昆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调查及研究 中国人均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分析 基于遥感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昆明市高职教师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昆明市儿童行为问题教师检出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减排策略研究 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响应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6]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及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及有关情况的公报[R].昆明:昆明市统计局,2008.

[17]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及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及有关情况的公报[R].昆明:昆明市统计局,2009.

[18]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及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及有关情况的公报[R].昆明:昆明市统计局,2010.

[19]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0]昆明市统计局.昆明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1]昆明市统计局.昆明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第3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碳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71-02

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努力寻求经济复苏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低碳经济的出现,碳金融这个名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其业务是由两个重要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兴起的,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一、碳金融的产生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全球气候日渐变暖,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003年,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其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这一观点。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绿色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的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最关键的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们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CDM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用来确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一种灵活机制。它的运用规则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温室气体的项目,把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抵扣一部分该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旨在达到双赢的效果:发达国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CDM机制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启拥有巨大前景的碳交易市场。对我国而言,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而派生出来的金融活动。

二、国际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交易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度不断提高,碳金融业务逐步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国际碳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一)全球碳交易量以及交易额迅速增长

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出巨大的跳跃式增长。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年碳交易总额从2007年的630亿美元跃升到1260亿美元,升幅近100%,与2005年相比更是上升了约11倍。即便在2008年全球经济发生了严重衰退,碳交易市场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劲的增长,交易量增长较上一年上升了60%。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市场规模甚至可达每年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跃居世界第一大商品市场。

(二)金融机构纷纷参与碳交易市场

随着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越来越频繁,业务范围也渗透到各个交易环节。目前,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碳交易业务,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了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额度抵押贷款等,能够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了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是专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或直接投资于新的减排项目。

(三)市场机制建设相对完善

很多实例说明,国际上碳金融业务的市场机制是非常完善的。例如,欧盟立法委员会于2003年6月通过的“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TradingScheme,EST)”指令规定,自2005年1月计划正式启动后,许多公司需要特别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部分行业的12 000处设施受到管制。该计划涵盖了29个国家。该交易体系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交易模式,具体指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可超过该上限。若企业能使它的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则可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得利润;反之,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三、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

第4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碳金融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和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等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市场

引言

碳金融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京都议定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本文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和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等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形成背景

对于碳金融的概念目前都没有统一,它泛指所有服务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它的兴起主要涉及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社会关于节能减排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气候造成的破坏,增强环境自身的生态系统,该条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气候领域迈出的建设性步伐。

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面世,并且在2005年正式生效。该协议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

这两个国际公约的颁布为全球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拓展了国际环境保护的领域,碳金融也由此诞生。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碳项目发展迅速;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四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家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碳排放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交易空间,但是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却非常之少,在各地建立的碳交易所总体较为清淡,除了上海交易所能够勉强维持盈亏平衡以外,其他交易所基本上呈现亏损状态。

(二)碳项目发展迅速

也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并且由于我国巨大的减排能力,碳项目的发展速度非常之迅猛。早就从2006开始有关碳金融的项目就已经开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到现在为止,可见碳项目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低碳生产的环保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我国企业未来环保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协议书》的三项机制的其中之一,它是用来维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的机制,即是一种境外减排。我国作为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是减排供给的大国。发展清洁发展机制有利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增加国际竞争力,发展新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我国早在前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了碳减排的相应目标来推进碳减排的稳定实施。例如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在2013年就建立了相应的碳交易试点,通过对本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和相应分配方案的制定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7个省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市,把它们作为碳交易的试点有利于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的建成。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困境

我国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困境有: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一)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逐步渐入人心,碳减排也持续升温。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种有关环境交易的机构已经多达30多家,但是虽然碳交易所在不断地建立,全国市场来看,有关碳交易的成交量确实非常冷清的,有很多的碳交易所在成立不久后就变成了空壳公司。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碳交易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良好的,但是现在的碳交易市场情况却非常糟糕,这就反映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大弊端,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地方性的划分存在严重局限。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不相同,交易规则也有所差别,交易所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交易平台的混乱性,无法构建一个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二)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

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碳交易的主要核心机制,它维系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间接交易占据了交易比重的一个巨头。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能够实现双赢的机制,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相应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能让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投资。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被很多的企业注册实施,其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数目相当大,但是由于现在金融格局的限制,我国就碳金融市场方面的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强,无论是市场的规则还是合作的机制都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所以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首先是由于开发期较长而带来的经济市场周期的风险,其次是在中介组织方面我国尚不存在极具竞争力的组织来承担清洁开发机制中的重要职责,第三个方面则是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风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参与缓慢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就发达国家来看,在碳金融方面商业银行的参与度已经相当高,在各个方面都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来支撑他们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缺失,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参与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即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各方面的因素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碳交易市场中参与度。首先是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没有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程度,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相关问题了解都不是很多;其次是缺乏相应领域的人才,碳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业态,比起传统金融领域的人才,它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但我国在这方面难免有些有心无力;最后是由于碳金融的风险管理难度系数很高,碳金融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信用风险等一系列一般的市场风险,还需要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政治风险等复杂的风险,这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四)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碳金融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种项目的系统性工程,碳交易所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项核心项目,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碳金融项目。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之多,就清洁发展机制来讲,它不仅仅是涉及到跨境金融所需要面临的政策风险,类似于文化的交融问题以及人才的获得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由于发展时间尚不长久,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的行业准入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专业的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使得我国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极度不完善,存在相当多的漏洞等待我们去弥补。

(五)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就产业模式来讲,碳金融缺乏议价的能力,其产业模式比较低级,存在一定的缺陷。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这反映出了我国具备着巨大的能源方面的潜力,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清洁开展机制项目只能够占据产业链的低端,想要有一定的产业链方面的突破存在着很多限制。目前我国是清洁开展机制输出最大的国家,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议价能力比较低,其中利润都由发达国家赚取,它以低价向我国收购相应产品后再进行一系列的重新加工包装,以碳金融衍生品的形式将其卖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碳金融产业能力不强,对于碳金融领域的了解局限性大,缺乏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了解,所以失去了相应的话语权,致使失去本应该具备的地位,缺乏议价能力,只能位于碳金融产业链的低端。

四、碳金融市场相应建议

本文以上部分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提出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建议: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具体阐释如下:

(一)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

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首先就应该精确地测量出碳排放量,然后在进行相应的交易,所以建立一个精确的碳排放核查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想要在碳金融方面更加标准化就必须引入一个严格的核查系统,用它来完善监测碳排放的过程,并且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有助于我国发展碳金融。

(二)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一套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把金融风险分散化,让金融市场多元化,而且还可以支持碳金融主体的有效发展。在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通过让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自进行分工合作来完成整个市场的目标,不仅在促进碳金融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作用,而且投资者们还由此有众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其进行选择,这都是值得中国碳金融市场学习的方面。因此,构建碳金融配套的服务体系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执行价格柔性机制

建立价格柔性机制,可以通过把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联系在一起,把核证减排指标等有替代作用的商品引入市场,使得碳排放配额的供给弹性有一定的增强,但是价格柔性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它可能会产生由于配额量过大而导致的供给过剩问题,从而引起碳权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我国在运用该机制时,需要格外注意。因此,适当地运用价格柔性机制非常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

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好事件使得一部分原本就比较保守的交易者对场外交易更加的抗拒。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由于其存在交易对象身份明确、交易过程透明等优势,如果我国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则可以凭借其优点来吸引大部分的交易者。因此,我国大可以推出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增加市场交易者,为交易者提供一个可供保障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碳金融的交易量,体现出碳金融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金旺,郭福春.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我国对策[J].浙江金融,2012,02:7276

[2]李虹,亚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2,08:2629

[3]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经济论坛,2010,07:154157

[4]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S1:411

[5]张婧,贺以然.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166167

第5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刘潇.碳资产管理及其在中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

第6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61-04

当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长,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由于在地理上毗邻,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在环保领域的跨地区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加剧的“雾霾一体化”,使得京津冀地区在联防联治的治霾行动中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虽然京津冀联动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实现这一协同并非易事。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三地环保标准难统一、地方经济上短期难得利,都成为实现协同发展的绊脚石。本研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并在同一框架下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证研究,旨在找出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路径。

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现状和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描述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经济发展活力凸显,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总量,了解其低碳发展现状,以期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测算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

用于计算碳排放总量的Kaya公式包含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搜集和计算的简便性,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变形转换为: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折算为标准煤);δ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影响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这3类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美国能源信息署、IPCC指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即煤炭0.7329、石油0.5574、天然气0.4226。对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采用的碳排放关系式是:C=0.7329×E煤炭+0.5574×E原油=0.4226×E天然气。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整理出2005—2012年的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数据,进一步测算得出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详见表1。

1.2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现状,下面以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地区人均GDP为数据基础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倒“U”形曲线缓慢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到高,环境污染趋于严重。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为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是指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手段提高碳减排能力、减少碳排放压力,进而促进产出效率提高的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结合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指可以直接影响某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进而从宏观总量方面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间接因素主要是指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影响因素。

2.1直接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水平,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强调碳减排能力,也注重经济能力的提高,即生产率的提高。一般用GDP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GDP增长率=(本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消费能力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组成,常用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对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直接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表明经济效益越高。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表明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强有力的低碳经济竞争力优势。(2)碳排放水平包含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根据Kaya公式原理,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诸多,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碳排放指标的最主要影响指标,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则表示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越多。

2.2间接影响因素

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碳汇基础、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支持2个方面,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碳汇基础因素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建成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碳汇基础反映了地区的低碳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利用状况。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存储库,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越高,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碳汇基础越牢固。城镇建成区覆盖率主要是衡量城市建成区的绿化水平、城市碳汇基础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绿化环境状况还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地区碳汇基础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碳减排能力。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工业低碳技术2个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低碳技术涉及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来体现[5]。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从而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3京津冀地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3.1筛选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拟构建1套科学、客观、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低的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由经济环境、碳汇基础、碳减排能力、碳排放水平4个子系统构成;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或评价指标组成,三级指标最终构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终极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框架见表2。

3.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的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ofvariationmethod)是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中的内容加以计算从而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1]。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就意味着该指标越难以实现,也就表示该指标更能反映出被评价的个体之间的差距[2]。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本研究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其他指标的权重都以此类推。最后,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可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结果见表3。

3.3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并且有正向、负向指标之分,直接运算就会使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评价的角度看,通常将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第一类指标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正向作用型指标;第二类指标值越小越好,这类指标就是负向作用型指标;第三类指标则是为中位作用型指标[3-4]。为了便于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中通常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让经过转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越大,表明指标对该区域低碳化水平影响越大。

3.4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即用13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借助SPSS软件算出)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加总,得出总的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经过计算,京津冀地区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4所示。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知,2005—2012年期间,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水平明显提高,分别从0.0860、-0.1949、-3580提高到0.7458、0.5847、0.7859,特别是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分别于2010年、2008年、2009年突破0值,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3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最终趋于统一,也为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4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1)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成为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该领域碳减排的主要对象。要坚决淘汰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和升级改造中的落后产能,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尽快疏解不符合北京市首都功能要求的产能,与此同时津冀两地应做好积极承接工作[5]。(2)大力发展低碳产业[6-8],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是:北京市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而天津市、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此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市、河北省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服务业、养老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绿色信贷业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等。(3)京津冀低碳化发展统一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一体化进程,保证跨行政区合作协议的有效实施,京津冀地区应该在高层次的经济和环境合作方面建立高层次的常设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定期政府会晤机制,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对于三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各省(市)政府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自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低碳产业集群,对三地的区域整体规划要衔接一致,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流平台。由三地共同出资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研发中心,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到整个区域,从而有力地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吕学都,王艳萍,黄超,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2]孔凯.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杨洪艳.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王相东.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5]王彦超,许艳玲,蒋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3):107-111.

[6]汪翔,陆五一,周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户低碳养殖认知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89-194.

[7]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第7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如上文所述,当前世界各国已提出了多种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各有优缺点。下文就各类分配方法中的代表性方案进行详细评论。

1.1人均年排放量趋同分配方法人均年排放量趋同分配方法[1]的主要思想是:发达国家逐渐减少其人均年碳排放量,而发展中国家慢慢增加其人均年碳排放量,到某一目标年两者趋同。本文认为该方法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权利,这不仅因为它未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责任的差异[13、15-16],更为严重的是按照该方法实施,在实现趋同以前,发达国家的人均年排放量会始终高于发展中国家,这将导致两者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的差距进一步单调增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在人均年排放量趋同思想的基础上,发达国家提出了各种改进和变通方案,但这些方案在兼顾公平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剖析。CCCPST方案[7]由美国、荷兰和意大利的几位科学家共同提出,主要思想是由不同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承担减排义务。笔者认为该方案既难以操作,又不公平。首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低收入的比例结构不仅与化石能源带来的收益有关,还与其政治经济体制、财富分配机制相关,而后者起主导作用,关系更为密切。使用一个与化石能源CO2排放相关性不高的指标“高收入人数比例”作为全球各国间的排放权分配依据,很不合理,而且会使得发达国家轻易逃脱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其次,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很低:富人与穷人,很难做出一个既合理又公平的界定,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标准无疑是不一样的,难以统一;国家之间收入换算成统一标准是采用汇率还是采用购买力,也没有定论。最后,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说,仅由富人承担减排责任也不合理。

1.2考虑历史责任的分配方法巴西提案[9]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间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造成的,提出以“有效排放量”(即考虑气体在大气中的半衰期影响)为指标分配附件1国家的碳排放限额,从而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要求根据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来分配碳排放限额)。巴西提案考虑了各国的历史碳排放责任,并提出发达国家应建立清洁发展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观点,比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但有学者[18]指出巴西提案存在以下重大缺陷:由于附件1与非附件缔约方各国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同,若仅根据有效排放来确定减排义务,非附件1缔约方将在其人均有效排放量远低于附件1缔约方的人均有效排放量时,就承担与附件1缔约方相同的减排义务。也有学者[11]提出巴西提案只强调了污染者要为历史付费,而没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全球碳排放权的分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国内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10]基本是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指标”为基点,来分配未来全球CO2排放限额。该方法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责任的不同,显然,考虑历史责任的人均分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过,笔者认为,虽然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人均的碳排放权益是在进行碳减排指标分配时应该要考虑的首要指标,但不应是唯一的指标,仅考虑这一个指标尚不够公平,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绝大部分方案均未综合考虑各国的国家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潘家华等[11]提出的“满足人文发展基本需求的碳预算方案”,该方案考虑了历史排放责任的不同,首先运用人均原则确定评估期内满足全球长期目标的全球碳预算,然后以基准年人口为标准对各国碳预算进行初始分配,并根据各国气候、地理、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对各国初始碳预算作出调整,并通过基于实际需求的碳预算转移支付,以达到保持全球碳预算的总体平衡和各国碳预算平衡的目的。笔者认为碳排放权分配不仅需要纳入各国的自然社会环境要素,从多角度、多尺度综合考虑各相关指标,如能在分配中从公平性角度实现公平性最大化考量的话,可能更有利于被世界各国接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人均原则进行碳排放权分配的方法普遍存在这样2个缺陷:在分配方案中难以考虑未来人口的真实变化导致的影响,以及难以兼容未来全球碳容量变化(人类对全球碳容量的科学认识是不完备的,未来可能有巨大变化)对碳排放权分配结果的影响。这2个缺陷会导致现有的分配方法往往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限定未来人的排放需求,而且这种分配方案在理论上和数值上均未必是准确的,因此这类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类分配方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还有待提高。

1.3其他分配方法GDP碳排放强度分配原则[15]认为各国的碳排放限额与其GDP碳排放强度成反比。笔者认为无论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限额分配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都是不合理的,理由如下:发达国家由于其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合理的能源和经济结构,具有较低的碳排放强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具有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如果低排放强度的国家(如发达国家)分得较多的排放权,会造成“富则越富,穷则越穷”的现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若高排放强度的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分得较多的排放权,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将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这就违背了全球碳减排的宗旨。所以国际碳排放权分配机制中难以采用GDP碳排放强度指标,采用这一指标分配只有在存在内部利益协调机制的体系中(比如同一个国家、同一个行政区域或同一个经济体系)才是比较便于实现的,也有利于提高该体系对碳排放权配额的整体利用效率。

1.4小结上述分配方法为全球碳排放配额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在公平性兼顾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各自缺陷已在上了详细陈述。总体来说,现有方法存在以下2个共同的重大缺陷:首先,现有分配方法中的绝大部分分配方案均未能综合考虑各个国家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差异,选取的分配指标单一,潘家华等[11]虽首次在碳排放权分配中综合考虑了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在具体分配方案的公平性考量上尚有待改进;其次,现有分配方案对未来全球碳容量变化、人口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定量化兼容性较差(未来长时间尺度的人口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全球碳容量究竟有多少也仍然是一个学术上悬而未决的事)。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减排分配方案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各个国家之间一直难以达成减排共识,拖延了全球碳减排行动的实施。针对现有碳排放权分配方法在公平性和兼容性方面不太令人满意的现状,本文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的“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的思想和多角度衡量公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19],提出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权优化分配方法(文中简称基尼系数法)和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并开发优化求解软件进行基尼系数优化分配模型的求解,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2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权分配方法

2.1基本原则和滚动规划理念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近年来,基尼系数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领域。文献[19]中作者用基尼系数法对2006年G20主要国家的CO2现状排放公平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其引用到碳排放权分配领域,期望得出一套较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方法。笔者认为全球碳排放权的分配要兼顾以下3个方面的公平[20]:(1)初始分配的公平:要求能对各国家CO2历史和现状排放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分配指标的选取要尊重各国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差异、最具代表性、能尽最大可能保障每个国家和个体的排放权利。(2)分配结果的公平:要求减排责任的分担要在保障人类基本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创造社会福利,既要保障当代人的排放权利,又要保证子孙后代的排放权利不受损害。(3)分配过程的公平:要求考虑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尽可能地减少和兼容不确定性因素。针对初始分配的公平,本文在碳减排分配指标选取时,遵循了文献[19]中提出的2个基本原则“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生存权平等”是指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个体都应获得平等的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碳排放权益,所以要体现公平性首先要考虑人口指标;“发展权有别”是指人权指标固然是首要考虑的指标,但仅考虑这一指标也是不公平的。国与国之间人口相同,但在其他指标上不同的话,在CO2允许排放量这个指标上的发展权也应是不同的。针对分配结果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本文试图通过滚动规划和基尼系数最优化的分配理念来解决。笔者认为碳排放权的分配过程应该是一个滚动规划的过程,因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当新的认识出现时,未来全球CO2可排放总量将会变化。此外,未来主动愿意承担减排责任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会越来越多。再者,未来人口也将会剧烈变化,仅以现代人的角度来分配未来某个长时间段的排放权,将会损害后代人的排放权益。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是指基于规划期起始年现状排放的事实,对人们现有水平认识下的未来碳排放空间,以基尼系数总和最小为目标,进行碳排放权的优化分配,计算得出未来3~5年的排放配额(即3~5年为一个规划期)。具体计算方法为:以目前提出的较为合理的CO2浓度总量控制目标(体积浓度450×10-6、500×10-6或550×10-6等)为参考,得出一定时间尺度规划期内(如2009-2050年)全球公认的CO2允许排放总量,运用基尼系数法对该总量进行分配,得出当期世界各国的排放配额;每一规划期的自然社会环境指标数据以这一规划期的起始年为依据,下一规划期的允许排放总量根据全球最新公布的总量数据和上一规划期末各国家的实际排放状况(盈余或是赤字)重新给出,依次类推。期间如果出现全球性气候灾害、剧烈火山喷发等变化,导致自然界排放的碳增加或减少,或是学术界有关全球碳容量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结果有较大更新变动,则可及时修正人类可排放总量;此外,如果出现某些国家主动承担减排责任,高于基尼系数法分配的份额,则也可修正分配方案;等等。

2.2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对全球CO2排放权进行分配,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文献[19]中,依据“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的思想,已构建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认为除人权因素外,在与CO2允许排放量有关的发展空间上,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指标:国土面积、资源禀赋以及对全球碳汇的实际贡献。本文将沿用人口、国土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当前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四个指标,具体理由文献[19]已详细分析,不再赘述。本文数据来源与文献[19]相同,但将数据进行了如下改进:(1)本文将数据更新至2008年;(2)完善了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历史排放数据,主要是将前苏联的历史排放数据分配至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原朝鲜数据分配给韩国和朝鲜,补充德国分裂时期(东德和西德)数据和日本未管辖的琉球群岛时期数据,将蒙古的历史排放数据从中国分出去,原因是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数据库中,并未对一些国家的历史责任进行分配整合,有必要进行重新计算,具体的分配计算方法是以该国分裂年的人口数据为基准,将该国历史累计排放量进行分配,得到该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3)改进了化石能源探明储量数据,将石油、天然气、煤储量按照热当量:1m3天然气=1.33kg标准煤,1kg原油=1.4286kg标准煤,1kg原煤=0.7143kg标准煤,统一转化为标准煤当量。(4)将G20国家扩充到全球所有国家,并根据数据的完备程度及分类方法,将全球所有国家整合成71个国家和地区。

2.3基尼系数法分配思路本文依据文献[19]评价结果,并参考文献[21]中的“基于基尼系数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来进行基尼系数法的优化分配。根据滚动规划分配理念,以5年为一个规划期:首先确定规划起始年至规划目标年的世界各国CO2新增排放总量,记为W1;然后计算各国自工业革命至规划起始年的实际排放总量,记为W2;用基尼系数法对各国自工业革命到规划目标年的CO2可排放总量(W1+W2)做出分配,再减去各国历史累计至规划起始年的实际排放量,即可得出该规划期各国的排放配额。分配过程的实质是基尼系数的优化调整过程,以基尼系数加权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调整,调整的同时保证4个自然社会环境指标中的任何一个的基尼系数都不变大,即基于各指标的总量分配公平性不能变差。在优化分配过程中,基于“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的伦理学思想(文献[19]),人口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应加大其权重。为了计算方便,本文将人口指标的权重设为0.4,其它3个指标等权对待,都为0.2。需要承认和注意的是,这种权重结构的设置是由本文研究者事先人为粗略给定的,肯定不是最佳的最终结果,本文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群决策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即邀请有关利益各方代表和学者根据计算结果的具体情况进行国际谈判来商定最终的赋值结果。

2.4基尼系数法计算步骤(1)确定可分配的CO2排放总量。(2)分别统计各个国家各相应指标和当期CO2现状排放量的数值,将前者分别除后者,即得各国在各基尼系数指标下的CO2排放强度(即斜率),对各基尼系数指标下的斜率进行排序后(从小到大),计算各基尼系数下各国在该指标中占该指标总和的百分比,并相应地计算出该基尼系数指标下的各国CO2排放量占总和的百分比数值(在初次计算各国在各指标中占总量的百分比数值之后,每次仅需按各基尼系数指标的斜率排序进行重排即可),进而计算基于各个指标的现状基尼系数之值。式(1)中,Xi为i国在国土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人口或化石能源储量指标上占所有国家总和的百分比;Yi为该国CO2排放量占所有国家总和的百分比;n为分配国家的个数,当i=1的时候,Yi-1为0。(3)以各指标对应的基尼系数加权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各国家CO2排放配额为决策变量,在各指标现状基尼系数和CO2可分配总排放量的约束条件下利用C++语言编程进行优化求解,确定分配方案。目标函数计算如下。式(2)中,G1、G2、G3、G4分别为国土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人口和化石能源储量4个指标的基尼系数;F为国土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人口和化石能源储量4个指标的基尼系数加权总和。

3应用实例研究

本文首先运用前期研究的评价方法[19]衡量近年来各国CO2排放的公平性,然后在VC平台上设计开发了可以实现滚动规划分配理念和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权优化分配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和求解软件(因为现有优化求解软件均无法求解这一模型,包括Matlab、GAMS、SPSS和Excel软件中的优化求解模块等软件均无法直接求解这个模型,其主要原因是该模型在优化求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世界各国在洛伦兹曲线中的名次进行重排序,而现有的优化软件均无法直接实现这一要求)。运用上述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求解软件,对全球各国工业革命累积至2008年实际排放量和2009-2050年排放空间进行虚拟分配,并与虚拟IPCC方案2020年和2050年排放情景的基尼系数进行粗略对比,来探讨此方法的公平性效果。本文提出的基于基尼系数法的CO2排放权分配方法和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球碳减排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本文首先运用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对全球各国自工业革命至2008年的CO2实际排放总量进行优化分配,得出优化分配后基于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之值,并以之与各国历史累计至2008年的实际排放现状作比较,从而定量化地评估基尼系数法对改善碳排放权分配公平性的效果。

3.1工业革命至2008年CO2排放虚拟分配方案及结果分析全球各国自工业革命至2008年CO2排放虚拟分配额如表1所示,变化比例是指用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来分配各国历史累计到2008年可排放总量后,各国所得配额与各国累计至2008年实际排放量的差额比例,正数是指相对于实际排放方案各国可增加的碳排放量比例,负数则指要减少排放量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正数或者负数代表的仅是各国自工业革命到2008年当期的盈余或赤字,代表各国潜在的减排压力,而并非实际的盈余与赤字,实际的盈余和赤字与未来全球的碳容量有关(未来的全球碳容量究竟有多少到目前为止并无定论,而碳容量不能确定的话世界各国的实际碳排放盈余和赤字也就无法确定)。表1说明用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来虚拟优化分配全球各国自工业革命至2008年的CO2排放配额,与各国累计至2008年实际排放量相比,附件1国家美国、荷兰、法国、保加利亚、捷克、德国、希腊、匈牙利、波兰、西班牙、乌克兰、丹麦、意大利、罗马尼亚、俄罗斯、英国和日本的排放配额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当期形成了排放赤字,除希腊、西班牙、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外赤字比例都在50%以上,而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由于地广人稀、历史较短等因素排放配额有所增加,其中澳大利亚可以增排133.26%。非附件1国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其他欧亚、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南非、朝鲜和韩国的排放配额出现赤字,赤字比例在64%以内,其他国家均有盈余,未来减排压力较小。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分配结果显著地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CO2排放量配额的差距,并使得发达国家相互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异,公平性程度更高,通过基尼系数之值可进一步说明,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用基尼系数法优化分配模型虚拟分配全球国家从工业革命累计至2008年的可排放总量,基于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之值均比各国累计至2008年实际排放基尼系数之值小,其中基于国土面积和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指标的基尼系数值优化至相对公平区间,基于人口指标的基尼系数值优化至比较公平区间(基尼系数公平性衡量参照经济学领域的公平性区间: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环境资源利用公平;0.2~0.3表示比较公平;0.3~0.4表示相对公平;0.4~0.5表示利用不公平;0.5~0.6表示利用非常不公平;0.6以上表示极度不公平),说明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分配方案更趋于公平。本文采用了4项有代表性的自然社会环境指标,它们可分别代表各国家的自然、社会和环境状况,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CO2总量指标分配结果的公平性也更好。

3.2不同目标浓度下全球各国的排放空间计算及分配

3.2.1碳排放空间的计算人类未来通过燃烧化石能源可排放碳总量计算方法是:首先,设定排放目标浓度;然后,根据向大气排放1Gt碳,大气CO2体积浓度会增加0.47×10-6[17],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海洋和陆地等自然系统能够吸收54%,扣除土地利用所导致的排放(按年均1.5Gt碳)来计算碳排放空间。本文将目标年份设在2009-2050年,根据IPCC报告建议的控制温度的大气目标浓度范围,本文分别设定体积浓度450×10-6、500×10-6、550×10-63种目标浓度,分别计算3种情形下的化石能源碳排放空间,如表3所示。3.2.2不同情形下2009-2050年碳排放空间虚拟分配根据表3所得3种情况下工业革命至2050年碳排放空间,利用前文设计的基尼系数优化求解软件进行分配,得出各国工业革命至2050年的碳排放空间。然后减去各国历史累计至2008年的排放量,即得到各国2009-2050年碳排放配额,其中正数表示未来仍有排放空间,负数则表示该国已经将排放配额用完,并且出现赤字。同时计算未来排放空间较历史累计排放增排比例,正数代表未来排放空间较历史累计排放增加的比例,负数代表未来排放空间较历史累积排放减少的比例,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附件1国家美国、荷兰、法国、捷克、德国、波兰、丹麦、英国和日本在3种情形下均有赤字,保加利亚、西班牙、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在体积浓度500×10-6和550×10-6情形下的排放配额尚有盈余,匈牙利和意大利在550×10-6浓度情形下有少量排放空间,而加拿大、希腊、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在3种情形下均有一定量的剩余排放空间,总体上看,发达国家配额较人均历史累计趋同法的有所增加。非附件1国家仅部分国家有赤字出现,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阿联酋、朝鲜和韩国在450×10-6浓度情形下赤字;其他欧亚和科威特在450×10-6和500×10-6浓度情形下出现赤字,大部分国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说明的是,3种情形下均未形成赤字的国家,并非一直不需要减排,如果这些国家继续以目前排放强度或更高强度排放,部分国家的排放配额将在2050年前消耗殆尽,届时可能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减排,其具体的未来减排情况,需要根据未来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滚动规划方能确定。上述结果(盈余或是赤字)单纯是从公平性最大化角度所作的优化分配,在方案实际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CDM机制交易[22]各国的CO2排放量收支(即排放权购买国家要增加其排放配额,卖方国家要减去交易额),另外还要酌情考虑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援助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碳减排提供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依据基尼系数法的优化分配规则和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在各国历史排放和自然社会环境状况一定的基础上,以3~5年为一个规划期进行碳排放权的分配,全球CO2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滚动,这种滚动规划就使得该方法能够定量化地兼容未来各种变化因素的同时又不失公平性(如人口的变化、碳源碳汇统计方法和口径的变化、全球碳容量研究结果的更新变动、各国的主动性承诺等),从而大大提高该方法的适用性。

3.3与IPCC方案基尼系数对比为了进一步验证方案的公平性,本文粗略计算了IPCC方案实施后的基尼系数,与基尼系数法的基尼系数进行对比。IPCC[1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附件1国家,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40%,到2050年则要减排80%~95%;对非附件1国家中的拉美、中东、东亚以及“亚洲中央计划国家”,2020年要在“照常情景”(BAU)水平上大幅减排,到2050年所有非附件1国家都要在BAU水平上大幅减排。我们分别假定在2009年就实现2020年和2050年目标,其中2020目标设定为2009年附件1国家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非附件1国家无需减排,2050年目标设定为2009年附件1国家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90%,非附件1国家减排20%,计算其基尼系数,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按照IPCC方案进行实施的话,其分配后果仍然是不公平的,大部分指标仍处于不公平甚至极度不公平的区间。而与之相比,基尼系数法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加权总和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基本都处于公平区间(仅在化石能源储量的指标上变化不大,这与寻求多指标加权总和最小有关),可见基尼系数法分配的公平性在本文所定义的公平性范畴下更优。

4结论与展望

第8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

第9篇:碳排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碳足迹;战略意义;技术路径

碳足迹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人、企业、产品或服务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指标。近几年,随着 “气候变暖”、“碳减排”、“低碳”等概念在全世界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选择了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越来越多的组织正面临关于计算、通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以满足未来法规和买家及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信息的要求,而及早准备、主动开始“碳足迹”评价的组织无疑将赢得未来的市场先机。

1 碳足迹的提出

“碳足迹”一词的根源可以溯及1996年Wackernagel&Rees 对“生态足迹”的研究[1-2],随着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核算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般来讲,碳足迹可被定义为: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它可以标示为一件产品在完整生产过程究竟相当于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制造该商品的过程对环境气候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正是这一点催生了碳足迹标签。自英国carbon trust组织在马铃薯片包装上标示了“75克·CO2”之日起,伴随着学者、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的宣传,碳足迹逐步由研究示范转向了应用推广[3],核算、标示碳足迹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便炙手可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正起草相关法案以国家行政力量强制碳排放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上,欧盟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积极呼应,一时间,碳足迹成为了全球低碳产品市场的新潮流,碳足迹评价领域正在孕育着一场科技与制度创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碳足迹评价方法及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足迹适用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未来将有更多的商品贴上碳足迹标签。

2 国内外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应用现状

在产品上加贴碳排放标签已被国际组织视为企业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发达国家包括ISO组织正在研究建立碳足迹核查、标示等制度体系,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5种不同的计划/方案来评价产品的碳足迹,如表1,适用的产品范围也由最初的食品向纺织品、电子产品、纸、洗涤剂等消费品领域扩展。

虽然国际上关于碳足迹的规范和标准不断推出,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 Protocol、英国碳基金(Carbon Trust)组织和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共同发起的PAS 2050:2008、日本的标准仕样书TS Q 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4及正在制定的ISO 14067 等,但各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不尽相同,如GHG议定书从组织和项目的角度进行评估,PAS 2050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进行评估,计算结果必然没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基础还存在着争议,其中边界界定是关键,究竟是全生命周期分析还是针对工业过程的分析,哪些投入要素应该计算,供应链的生产投入要素是否列入评价范围等等,都需要明确的界定。

3 在纺织品领域开展碳足迹评价的意义

3.1 国家战略层面

碳足迹看似是技术问题,实质上却代表着各个国家或组织的利益,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就意味着赢取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也极有可能利用其在此方面的技术优势,对超过碳排放量的纺织服装产品将课以重税[4]。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国家《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如何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碳排放”政策,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重需要,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课题,而在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碳足迹评价技术,满足国内各行业对于碳排放的认证、检测、计量、标准以及国际互认的需求则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

3.2 行业发展层面

在已经开展碳足迹评价的产品中,发达国家不约而同选择了纺织品、食品等消费品行业。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也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目前,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行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能源消耗,据统计,我国纺织行业总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4.3%,2007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87%,而纺织行业只下降了0.37%,行业综合能耗是美国的2.4倍,而高耗能必将导致高污染,纺织行业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8.5%和10%,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改变之中同样蕴含着发展机遇。目前,碳足迹评价领域并未形成统一的准则,将碳足迹标签制度在特定行业应用至今仍无成熟的方法模式,一旦我国的评价方法形成了标准,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的市场优势,必将改变我国纺织产业链的竞争格局[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