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中国武术文化历经朝代的更迭,吸收了历代皇朝的精髓,以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到近代,中华武术已具有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武术文化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术的价值理念之中,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武术的战术指导思想来讲,“阴阳”、“八卦”、“五行”都是武术形成的源泉,形成了各派拳种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种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中国武术文化具有的丰富文化底蕴,正是促使武术文化,甚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满载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武术文化,必然会得到发扬光大。

2我国现代武术文化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过去武术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狩猎、战争、祭祀过程中,也已很难见到近身武术搏斗的身影,这就意味着武术没有发展的动力,最起码是缺少了最直接的运用。因此,传统武术具有的攻击自卫功能逐渐被淡化。但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武术的健身功能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也成为现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其次现代武术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文化知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如中原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等,这些地区的武术文化汲取了社会环境的营养,继承了各武术流派的传统,并经过长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具有不同的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武术文化。这些武术文化正在顽强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武术产业,其中也包括武术教学,武术表演。目前,这些地区的武术学校,武术培训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术产业,这也是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

3我国武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软肋

3.1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创造力

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到今天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还以“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而也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和武术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响着整个亚洲武术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武术传统的文化观念,脱离了现代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将会被现实给吞没。对于武术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即便是武术文化有其光辉的过去,但在时代面前,其古朴、传统的风格不能与时代产生共鸣,一味守旧难免会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中国武术文化到了最困难的时期。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这些具有东方武术文化传统的项目,却走出了困境,适应了时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武术的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东方武术文化的代表——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却稍显逊色。从形式来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与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而注重整体攻防的武术,在技击攻防方法的提炼还有所欠缺,所以武术在世界搏击界面临两难境地。

3.2武术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中国武术受陈旧自我修炼观念的束缚,使如此博大精深的艳丽奇葩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已黯然失色,已远离了现代时尚生活。如刚劲勇猛的少林拳和温文尔雅的太极拳,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使得武术运动走向竞技武术的道路,从而也导致武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国武术正在走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的武术文化逐渐淡化。随着奥运“更快、更高、更强”观念的不断渗透,现代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武术的发展来看,在武术系统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标识,就意味着武术缺乏其他项目独有的形象基础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标一样,缺乏醒目的、独具特色的特征,使人们很难去识别、接收、认同他们。就拿武术比赛的仪式和规矩来说,目前,国内的武术比赛宣传、比赛歌曲、开幕式、闭幕式尚且没有统一仪式,武术的礼节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武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日、韩两国的武道在激烈的对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是值得推崇的。武术应该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这样不仅让观众能感觉到强烈的民族气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3武术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依靠的是传播。而传播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像武术这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传播动力,否则会使民族文化沉寂成书馆的摆设。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练人群,武术文化的表现也离不开武术的载体——人。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侵袭,从事专业武术训练的人群不断减少,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中国体育文化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人数的减少、武术传承空间的不断萎缩,已经成为一种不争得事实。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也就意味着缺乏了市场需求,所以武术表现为发展的动力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武术文化宣传还比较欠缺,武术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可以利用大型武术团体表演,来积极宣传我国的武术文化,在这一点上河南登封已经有了较大突破,目前太极拳表演也初具规模,从这些成功的例子来看,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要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深入人心,才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4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4.1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所涵盖的文化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只不过是发展到现代,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也就是说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现代的理念表现为相对独立或相互排斥,传统武术文化和现念相互兼容的问题,是未来武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传统的武术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和维持它的发展的趋向,促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赋予其现代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地、连续地、开放性地面对困难,这样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吸取更多精华,摒弃自身不足,在实践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4.2吸收和借鉴优秀武术文化发展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武术的发展与西方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像代表日韩武术传统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却发展的比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滞后的原因之外,还有外来体育文化先进理念影响的原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还要在借鉴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鉴和吸收”立足点上,要处理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优秀项目的内涵和形式,不能只顾形式,不顾精神,或者只顾精神的领会,却找不到切入点。

4.3加快武术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武术创新的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时代的车轮不会改变方向,因此,武术文化必须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修订评分规则、降低对抗强度等方法,从而吸引更多的习练人群参与到其中。我国武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各种体育文化精华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武术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发扬光大。

5小结

第2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羌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55-06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中国逐渐升温,各地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分别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与促进活动。在此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已成为学界共识,而且在许多省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该活动形式充分利用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在地化”优势,近年来已由贵州省逐步推广到云南、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份。而四川省作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进到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尝试起步较晚,几乎未见相关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开展现状如何?在开展过程中当地不同层次的学校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实施举措?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应试教育体系之间是如何并接和共融的?本文将以四川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实践为例,总结不同层次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为今后新的相关项目展开提供可咨借鉴的参考。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在西南地区的开展现状

现代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寨和家庭亦不可避免被卷入到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家庭的适龄儿童入学以后,一方面脱离了本民族文化滋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学校课程中所教授的完全是按照现代西方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青少年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近年来在部分民族聚居区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就是借助学校教育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贵州省的民族文化M校园活动在西南地区开展得最早,所涉及面积最广,活动内容也最为丰富。此外,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也相继展开了类似活动。虽然在官方的文件下发之前,四川省内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已有了自发性的类似活动的展开。譬如宜宾兴文县的兴文二中是四川省较早开设特色课程的学校,其内容包括定期邀请当地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授苗族族源、民族风俗、苗族歌曲、苗族语言与文字,传授传统技艺等。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开设各种兴趣班,并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但从整体层面上来看,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不仅落后于贵州省,且与云南、广西等省相比都具有相当差距,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汶川县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中的开展现状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目前,有关羌族传统文化的传习活动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在学校中推动羌文化教育处于肇始阶段。

汶川县现有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共计22所,3所幼儿园(开展文娱活动体现民族文化)、5所中学、13所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阿坝州教育局2015年所印发的《阿坝州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全州的中小学学校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二类为南部方言区的学校;三类为无母语基础的学校。结合汶川县的羌民族分布情况,本项目组调研的绵威片区学校为“羌族文化进校园”的二类学校。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能呈现出的差异性特征,本项目组成员先后对汶川县龙溪小学、绵中学及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了调研。

(一)龙溪小学:以羌歌、羌绣和校本教材编写为特色

汶川县龙溪小学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的龙溪沟内,是龙溪乡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龙溪小学最初建校于1937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坍塌,由广东省湛江市对口援建了现在的新校园。

龙溪小学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被公认为是本县做的较有特色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主要开设了传统音乐、羌语会话和羌绣三方面的课程,且开设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羌歌童声合唱。该校的儿童羌歌合唱团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经坚持了9年。2015年年底,龙溪小学的羌歌合唱团参加了“美丽家园・幸福汶川”文艺节的海选,得到了县、乡政府的重视并赢得了资金支持。在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的表演中,合唱团又荣获了二等奖。此外,该小学一直与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联系。儿童合唱团每年都会去深圳表演,参加民族文化分享活动。松禾基金会经常回访龙溪小学,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假期还会派音乐教授来培训合唱团的教师和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社会资金支持,学校得以长期聘请一位在当地有较高口碑的民间艺人专门负责培训,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六点至七点,除非有特殊情况,合唱团成员都会准时参加培训。

羌绣技艺是龙溪小学另一个较为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但学校迄今尚未聘请到专门的羌绣老师,学生的羌绣作品大多是回家后在家里完成的。因而虽然这些羌绣被摆放在学校的陈列室中供来访者参观,但事实上却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仍然延续着家庭中的代代相传式的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羌语的学习在龙溪小学尚未纳入到常规性课程中,只是一个学期偶尔会开设一两次课。但龙溪小学在相应的羌语课本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却极为突出。该校一位羌族老师主动主持编写了《龙溪羌族会话入门》、《龙溪乡地名录》、《龙溪乡各寨羌语名及地盘业主》、《羌族的人生礼仪》等校本教材。除此之外,该校还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的师生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

(二)绵中学:极为有限的兴趣课开设

汶川县绵中学创办于1973年,是一所以寄宿制管理为特色的农村寄宿制管理示范校。学校共有7个教学班,涵盖初中一、二、三年级,262名学生,40名老师。

与龙溪小学相比,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更大,因此总体来看,绵中学“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深度、丰富程度比起龙溪小学更要欠缺一些,主要是以兴趣课和课间操的形式展开。与龙溪小学相似的是,这一类传统文化兴趣课在学校的展开也主要得益于一位羌族体育老师的推动。

绵中学于双周开设了兴趣课程,时间分布在星期二和星期四。兴趣课的内容安排结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尤其是羌族原生态锅庄。此外,学校艺体组还将现代韵律操和藏族羌族锅庄相结合,编制了一套课间操――民族韵律操。尽管“羌族文化进校园”在绵中学的开展极为有限,但紧邻“西羌第一村”――羌锋村的地理优势,使得该校学生在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项目组在羌锋村的走访中发现,虽然羌锋村在村貌外观上已经是一个地震以后重建的新村,但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仍然保留了某些羌族传统文化,例如村里的年轻妇女一边照看小孩,一边绣着羌族绣花鞋,村民们相互之间仍然说羌语。而绵中学的主要招生对象是绵镇、草坡乡户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因此,他们在耳濡目染和长辈教授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和使用部分羌语以及刺绣等技艺。在羌锋村村民看来,对传统技艺“根本不需要学,自然就会”。

(三)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社团自发主导的传承

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性质是中专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没有了升学压力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同时掌握更多的技能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因此,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具有较高热情,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师范学校的学生被普遍认为“能歌善舞”,藏族、羌族歌曲、舞蹈等表演类技艺成为学生们平时学习的热门。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开展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社团,由于师范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和功底,因而基本上不像龙溪小学和绵中学需要专业指导老师。当地的藏、羌等少数民族同学会将自己掌握的语言、艺术、手工艺等技艺教授给其他同学,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校园中的民族文化传习活动。据社团组织者反应,活动大多集中在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以后,学生们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参与率达到了70%以上。但从学校层面来看,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并未开设羌族语言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该校学生的生源地比当地小学、中学更广,在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因此统一开设一门民族语言教学课程不太现实。

三、“羌族文化进校园”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从项目组在同一县域内走访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学校来看,“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级学校开展的内容丰富程度、受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都存在差异,其存在的问题既有该活动在整个西南地区所呈现出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学校级别、主要任务的不同所呈现出的特殊性。表1概括出了三所学校在该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显性”问题:

此外,若是对学校性质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则可归纳出以下较为“隐性”的特征:

第一,普通中小学与职业学校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职业学校更重视民族文化的习得。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普通全日制小学和中学,学校及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羌族文化”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还有可能挤占学生用于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因此羌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并不能很好地推行,学校开设相关兴趣课程的时间极为有限。而职业学校为提高就业率,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因此学生们学习传统羌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

第二,在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自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往往呈现出与“中心”相悖的走向。以国家行政版图及现代教育体系为参照轴,由中心至边缘依次为“汶川县(威州镇)-绵镇-龙溪乡”;然而从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突然来看,龙溪十八寨无疑才是传统羌文化的保留与传衍地,而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心――县城恰恰是“汉化”程度更高的地区。从汶川县的三所学校的羌文化传承现状来看,龙溪小学、绵中学的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周边的羌寨,对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为自然。

第三,传统文化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表演类民族文化传承得最好,技艺类其次,语言类传承困难。表演类的项目,如羌歌合唱、羊皮鼓表演、羌族锅庄、莎朗舞等,由于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分钟)加以全面展示,更有可能吸引社会关注和为学校赢得荣誉,因此也更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而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展现,但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训练的技艺类项目(羌绣)往往得不到重视。至于羌语,由于并没有被纳入现代教育制度的考试体系,且即使在羌族地区使用羌语的人也越来越少,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欠缺使其在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得不到重,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第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的精英们普遍认为本民族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和受重视程度都远不及藏族。藏语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乃至双语考试体系都已经逐渐制度化、完善化,学校中的藏语学习逐渐与国家的升学考试体制并轨,大大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承。譬如水磨中学面向整个阿坝州开设了初中和高中的藏汉双语班。与藏族相比,羌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显得更加边缘化。此外,羌语的地区差异很大。目前的羌语教材是由茂县的一位老师参考国际音标编写的,因而茂县所在地的北部方言就成为标准羌语,但汶川县位于阿坝州南部,与北部方言相差较大,因此这样的标准教材难以在汶川县各中小学使用。

四、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与意见反馈

根据州教育局下发文件的通知要求,汶川县教育局于2015年3月12号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汶川县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的通知》。在这之前,教育局在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四个发展”要求中,其中有一个就是“特色发展”,这与后来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所指基本一致,其目标是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县教育局也认识到了羌语在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因此明确提出了三个分区。一类是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主要包括茂县、黑水、松潘;二类是南部方言区的学校。汶川县、理县就属于南部方言区,汶川县的雁门乡、龙溪乡、克枯乡、绵镇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个别村寨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而下半区从草坡开始,虽然当地人是羌族,但几乎已经没人使用羌语了。三类为没有母语基础的学校。对于有语言保留的片区,教学中对语言的教学要求更高一些:对于没有母语基础的片区,对语言要求就低一些,教学形式着重于表演形式的活动和文化部分的讲座。

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对“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情况掌握大多来源于各个学校上报的材料,即使偶尔下乡到学校视察,也是旁听一两节观摩课,缺乏深入细致的长期观察和了解,由此导致其制定的“方案”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羌族文化进校园”总体来看是由“州县乡镇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上而下层层推进,但真正落实到与学生互动教学方面的则是最基层的教师。因此教师是否熟悉羌族文化,是否对此抱有热情,以及是否具有很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成为影响到这类活动实施效果的关键。以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例,“羌族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在两校坚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得益于两所学校各有一位来自于羌寨,对传承羌族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他们不计报酬和时间担当起了学校中此类活动的引领者。但在实践层面上,具体负责教学的老师却处于科层制体系的最末端,而教育局制定出的“方案”则较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

五、关于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文件,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门款项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推广。其次,要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先决条件。教育部门一是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具有某项专长的外聘教师,二是可以定期组织,对在岗的音、体、美等特长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对外聘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以鼓励其进校授课的积极性。教材编写不能搞全州通行一套教材的“一刀切”方法,各学校应结合各自特色,自身条件,做到校本教材“统一编写和有针对性的改动”相结合:小学中学有序衔接;教学目标划分出高和低,较高层面的目标趋于统一,较低层面的目标和各校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所差异。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族文化教育阶段性脱节,目标差异过大,执行标准不一致。

(二)制定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

从目前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导致学校里开展的相关活动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民族文化的传习甚至成为接待相关领导和来宾考察时的“面子工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建立和健全相关鼓励引导机制,有利于保证该项活动持续地、长期地开展。

传统民族文化由于本身并未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在家长和学生中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无用”的观念。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合力营造出一个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尽力转变学生和家长们认为民族文化无用武之地的悲观态度。譬如在羌族聚居地区鼓励当地人说羌语、用羌语;在行政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时对熟悉羌文化的应聘者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在开展“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应授予荣誉并公开表彰等。多渠道地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不同行业的人群学习和传播羌文化的热情,从而使当地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尝试与教育科研单位对口合作

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才开始启动,汶川县内各中小学校尚处在探索阶段,加强校际合作有利于各校互相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和交流成果。校际合作不应局限于同一行政范围内、同一性质的学校,而应鼓励当地学校走出去,与这类活动开展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交流。此外,当地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民族院校、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结成对口合作单位,当地中小学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而对方则可以提供咨询和建议。

六、结语

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以为“文明-发展”榈枷虻难校教育势必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和考核标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体系中几乎缺位。所幸的是,目前国家及民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并正在尝试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改善这一现状。

第3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传承;发展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雄厚,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给国内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现代化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强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具有众多的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与独具特性的视觉审美视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征。我国的剪纸、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创造意义,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其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现代人的关注焦点,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作为了主要目标,全面反映了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创造性,其中,美与艺术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2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历史的沉淀下产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给后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大部分的传统元素能够从当前的思维角度进行诠释,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创作观念。服装设计者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渊源及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来反映现代服装现象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现代服装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为了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支撑,一个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淀,那么其就毫无灵魂所在,暗淡无色。所以传统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民族化中涵盖的不同时期共有的超时代特性是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我们应传承前辈们的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确保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此设计出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服装款式。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参照物,应充分考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服装设计的语言也必须有所改变。服装设计应围绕当前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对衣服款式的要求进行,而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了解时尚界的焦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设计,充分反映民众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体设计以生活方式为根本。

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为中心,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的选用上融入一定的时尚热点,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改良、借鉴、传承与发展来促使其产生现代化的形式,最终设计出中国特色显著的服装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性,并与现代艺术密切的融合,这已经成为了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应加快实现步伐。

3.1对传统文化加以改良设计

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服装作品,并非只是盲目的分析研究民族服饰特点,而完全忽视了当前的流行趋势,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融合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设计大批反映中国特色,且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服装。虽然东方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服装设计理念各不相同,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融合之处,通过汲取双方的成功设计经验,使本民族服装更加的具有活力与时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其实就是重新认识与创造传统素材,涉及了传统文化内涵的调整、表现形式的转换,设计者应将能够带来良好创作灵感的传统因素渗透到自己的设计中,掌握传统因素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旗袍,其原先是满足女子的服装,最开始的造型款式并未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展现出来,整体服装缺乏形象美。后,中国旗袍尝试着融入西方女装的服装设计理念与现代化人文精神、造型艺术特点等,无论是旗袍的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西女装优势互补,给人眼前一亮。经过改良后的旗袍能够凸显女性的完美身材,进一步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将衩开得更高,更有一批旗袍大胆尝试无袖、低领的款式,使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鉴西方的服装造型款式其实就是融合了西方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2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其他类型的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高品质的素材。我国基于传统元素形成的产物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唐三彩、水墨,或者亭台园林等都能调动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天意·梁子”的主题“濡”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国书法领域内纤毫、墨水与宣纸间的轻灵接触,将搭配合理的纤浓度的形式美与神韵美予以了充分展现。通过采用这一元素符号,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表现了中式的生活美。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服饰,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时代下生成的配色、材质、图案、工艺。光泽艳丽的中式面料、丰富的民族色彩、寓意富贵的牡丹等中国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受到了广大现代设计者们的青睐,均纷纷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通过切割、变异等方式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一番重组,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效果。比如有的设计者借鉴了晚清时期的龙案苏绣,该元素和西方先进装扮有机融合,表达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情调的恋恋不舍。实际设计时,龙纹不象征任何东西,没有九五之尊的寓意,只是以一种图案的形式出现。运用传统元素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一种格调将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装饰物和穿衣人的形态等统一起来。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特色且与时代同步的服装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者应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源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运用与重组,渗透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韵味,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时代要求的服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服装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的运用.读天下[J],2016.

[2]韩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品鉴[J],2015.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鸭绿江月刊[J],2015.

[4]薛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J],2012.

[5]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J],2016.

第4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周杰伦多才多艺,唱腔特别。他的歌词大多是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所作,歌曲中有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风格,这在当前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娱乐圈是非常难得的。

周杰伦歌曲中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如:《发如雪》中的古筝,《东风破》中的琵琶、二胡,《龙拳》中的陕西大鼓,《霍元甲》和《双截棍》中的中华武术,《青花瓷》中对陶瓷的勾勒,《我的地盘》中的京剧,《兰亭序》中对中国书法的赞叹,《本草纲目》中对中医的崇尚等等。

可见,周杰伦歌曲中运用中国风元素的俯拾皆是,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风破》。《东风破》整首歌词充满宋词的意境,歌词与古诗词的交织发挥到了极致,如“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一句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用琵琶伴奏,婉转动听的琵琶声在歌曲间歇时起到了完美的过渡作用,让人不禁想起琵琶女与白居易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美丽邂逅,增强了对诗词的感悟。

现实生活中,纯传统元素的表演已难以受人青睐,观赏者几乎仅限于那寥寥无几的“银发族”们。周杰伦的歌曲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生,使传统文化重见光明。他借着自己独特的感染力增强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具有传统元素的流行歌曲在走红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质疑,有些人认为周杰伦歌曲低俗,歪曲斜唱,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当然我们不排除流行歌曲中有低俗之作,但优秀的作品才是主流,与其让传统文化死在时代的胡同里,不如让它随着时代的大潮向前闯!

第5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李:对。

记:在来之前对文博会有什么预期?

李:之前一直有很高的预期。因为北京是首都嘛,无论是人均所得还是文化气质,都和我们的产品很相配。

记:那从效果看,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呢?

李:有,效果不错。这几天我们销售了2万多块钱的商品,因为我们的单价都比较低的,所以这个成绩是不错了。有一些商品连样品都被拔走了。

记:我看您这里也写了“加盟招商”,是不是跟您来谈合作的人也挺多的?

李:蛮多的,询问度很高,比我们参加其他展会要高。有很多相关企业,甚至包括国家博物馆,也有跟我们来谈合作。

记:我那天看好像连地产商都来跟您谈合作啊!

李:他是想要。的部分我们要找实力比较坚强的。另外,动漫公司想要跟我们谈衍生产品,广告公司想跟我们谈行销企划,效果很不错的。

记:您参加这次的文博会,内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李:我觉得内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非常蓬勃。在工艺上有很多精巧之处,是台湾所不及的。但是台湾在创意品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双方应该多交流、多借鉴。

记:您说的创意品质都包括哪些方面?

李:实用性、新颖性、原创性。我们自己的产品,比较重视寓教于乐的特点。它必须透过DIY的方式,把传统的东西传递下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去碰手工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简单的折纸的技巧,去延续一种工艺性,去传递一种文化。我们希望把传统文化、民间风俗、这些元素,都运用上。所以我们做的既是传承民族的技艺,也是发展传统的文化。

记:我觉得这两点在您这里结合得非常好。大陆这边也在讲怎么传承传统文化,但是感觉传统文化和现代方式结合得不是特别好。

李:大陆这边传统文化也有很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是都只有一些工艺师在做,老百姓没有太多的接触和关注。老百姓喜欢的是简单的,西方的、东方的,总之是比较流行的。我们做文化产业的人感觉,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是有好处的。

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折纸的这种创意很容易被仿制。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或者措施么?

李:我觉得与其你一直在想怎样保护自己的东西的话,倒不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我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大家都能认同这种传统文化和工艺性的结合,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这个东西。我想真正仿制的人是站在钱的角度上考虑的,它产品的精神跟生命是不存在的,它是没有延续性的。一个东西没有系统化经营的话,它是永远没法扎根的。

记:系统化的经营,您具体是指什么?

李:公司商品的延伸度。我们的产品已经延续了8年了。仿制者不可能会仿制你8年时间的。在这8年时间里,我们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强。当时间累积越久,你的产品就会越发无法替代。虽然我们申请了专利,但是要仿的人还是会仿。与其你去跟他们打官司,浪费这个时间成本,不如往前走。

记:您的团队大概是怎样一个人员构成?有多少人做设计开发,有多少人做销售?

李: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发团队。他们专门去了解人文地理、风俗信仰的东西,能滔滔不绝跟你讲这些方面的东西。我们的设计者只有4位,他们一直在找好的定位和方向,不轻易出手,要做就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营销在台湾的部分已经基本稳定了,而且台湾市场也已经接近饱和了,现在在开拓大陆市场。所以我们在大陆这边有两个人专门跑销售和推广。

记:您的这些产品,在策划时间和前期成本投入的方面,大概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李:这个就很难说了,我们每款商品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而且我们要做的系列都处在各自不同阶段,比如这个系列基本已经差不多了,那个系列还有一些开发的空间,那个系列可能刚刚起步。我们不出单品,只出系列化的东西。一旦要做一个系列,就会一直往前推,推到市场饱和为止,再开发新的系列。

记:您是怎么感知哪款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哪款产品的市场还有空间的?

李:市场就会反映给你的。你的新商品推出来的时候用户的接受度,包括你的通路渠道商的接受度。当你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半年,或者一年,有的时候会到两年,你的产品就会逐渐进入一个成熟期,过了成熟期以后它就会慢慢往下掉。当进入衰退期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它已经差不多了,它的寿命已经开始老化了。渠道商会开始退货,或者不进货了。那时,我们已经酝酿好新的商品。只有这样,渠道商才知道怎样一步一步跟我们去配合。

第6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造型;装饰

Abstract: the modern interior space all sorts of modelling, decoration, display, etc are all show peopl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nd desire. These different style of th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culture and art as the co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t often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spirit. These elements of culture rooted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the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unavoidable manifestations in people's liv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Modelling; adornmen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装修,会显得简陋、落后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3. 佛教之禅中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移植与嫁接,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于一体。

2. 色彩与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3. 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

第7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32-01

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对人的品德的教养。20世纪20年代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种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与文明联系起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在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诸子百家,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还包罗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风民俗;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等,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

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2.1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当今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虚而入,极容易导致道德滑坡。

良好的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学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对中国人的德行规范影响深远。儒学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的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仍然是中国人民最珍贵的个人品质。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道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重人的责任与义务。道教提倡的伦理道德是忠孝节义,仁爱诚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主张平等,去恶从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宝贵资源。

2.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自中国自走上工业化道路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对大自然的过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庄子强调顺应天性。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一个全息同构的体系,天人相通,互相感应。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极端,但客观上也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地位得以巩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3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谐。儒家重视“和”的原则,强调“和为贵”。在儒家伦理中,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释道三教合一,诸子百家互相借鉴,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统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和为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局,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等。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对中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各种冲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继承并发扬古代伦理中优秀成分,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3 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来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和转换。

参考文献

[1] 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12).

[3]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8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大学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平衡和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中国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政府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政府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2)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政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4] 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第9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传承;借鉴;创新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建立起来。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根本,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依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关键。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先人看来,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社群原则是国民人生价值取向的标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它通过精神感召和意识形态激励,使公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放弃自我利益,成就集体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象征性的集体利益获得一致性,进一步达到社群的共识。热爱、忠诚、报效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国企业要把“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并能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天道刚健,自然界生生不息地运行变化,人们当效法自然,养成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品格,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进德修业”,应与时偕行,顺应时代潮流,勤奋刻苦,务求有所作为,以立德、立言、立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庄子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就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指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和而不同”是主张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的和谐一致,反对抹杀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强求事物单纯的、没有生命力的“一致”。和而不同是整体和谐的思想,是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体现在国际环境上为“和平”,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允许差异、允许创新、允许多元,和平共处,,着力构建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利益需求的民主和谐的企业集团。

(四)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儒家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意思是做事先做人,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义利规则,提倡舍己为人,克己奉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海尔集团的宗旨――“真诚服务到永远”,就反映出德、义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

(五)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处世经典,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要合乎时宜,把握节度,恰到好处,既无过分、又无不足,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下达到和谐的境界和目的。基本点是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理,力避发生过与不及的片面、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保持协调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公正与效率、财富与精神、增长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道德与法律、竞争与和谐、对内与对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外部建立一个稳定的、宽松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发展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

以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经过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之后都可以也应该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精神源泉。

二、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具有兼容性的特点,需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吸取营养,获得生机,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外文化中同样包含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积极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崇尚真理和正义、求实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它认为客观世界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依靠知识和理性思维、逻辑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人道主义

这是指的人道主义,它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去看待人性。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特别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运作,需要全面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协调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市场主体利益驱动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均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它较少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主要是对现代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抽象,以及管理活动具体操作的程序、方法、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管理所用。

(五)创新精神

现代的“创新”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静态的“经济循环”,二是动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不断地实现创新,即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并将其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因而,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除此之外,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在现阶段整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无论是继承还是抛弃,都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立足于我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国情和历史任务,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体现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改造吸收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以来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体现人类共同智慧和精神财富的文化成果。同时,还要自觉防范和抵制其腐朽因素和精神垃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合工作。这种整合是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精神原则和价值标准,去改造并统摄引进的外来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要求,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文化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最突出的资源。在工业文明中,是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信息文明中,则是通过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动态中不断升华的人类价值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改进与重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由浅入深,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当中。

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要整合古今伦理观念,融合中西文化,以成为企业运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会产生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万顺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