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一)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虽说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现如今的发展潮流下很难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今对人才的标准定为不仅仅是单纯的高学历、高技能,必须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那样才不能被社会所淘汰。而拓展训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丰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带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健康学习、成长。

(二)社会大背景对学校开展拓展训练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变成高分低能儿。对此,学校和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讲座让家长对于拓展训练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了解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它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训练项目,让家长能够亲身去体验拓展训练的魅力,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支持学校开展训练。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家长代表进行交流,制定更完善更适合学生的训练项目,让所有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可以在拓展训练中崭露头角,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勇气,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他们就会支持拓展训练。这样一来,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拓展训练实施的道路就会更加宽广[2]。

二、拓展训练在篮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上体育课时,首先要进行热身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肌肉由静止状态下向运动状态过渡。这个时候我们在准备活动中融入新的教学方法,把拓展训练带入到教学课堂。那样会让学生们从无聊、乏味这样一种封闭式格局中跳出来,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趣味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这种拓展训练还能使那些上课活泼好动,思想不集中的学生马上进入上课状态,达到现在社会需要的“团体合作”“沟通协助”等目的。项目:变换队形,整齐划一球方法:一个初中体育班36人,每6个人一组,分成6组,先站好队形。按照教师的口令,先后变换队形(圆形、蛇形、“8”字、螺旋)。在变换队形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手势分别做球性练习手(指拨球、绕环等)和左右手高低运球练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一队获胜。要求:(1)全队动作必须协调统一才能变换队形。(2)要认真练习,队与队列之间不能交叉碰触。效果:(1)活动内容趣味性强、所需场地器材简单、训练方式灵活多变。(2)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自我教育。(3)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拓展训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将团队合作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目的:(1)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挑战,通过拓展训练不断地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拓展训练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实施的积极影响

(一)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必然对这件事是有兴趣的,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而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都好奇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望学到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想做一些反复练习的过程。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非常丰富,而且有意识地将一些技能巧妙运用到课堂当中,融挑战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的毅力

拓展训练方法新颖、独特并采取组与组比拼的竞争形式进行,激起挑战欲望,提高战胜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在平时的比赛中培养竞争意识。还有通过一些平时课堂上的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拓展训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团队合作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

(三)激发学生潜能,开创学生的创造力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这种新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提起学生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拓展训练中很多内容往往是教材中没有的,完成任务完全靠自己,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第2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一、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能够融入团队,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在众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中,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不到一半,可见,我国的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体育运动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搭建了平台,大家积极参与、互相配合,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是集体参与的,要人人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比如,足球、篮球,学生们有不同的分工,各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配合他人,为其他的学生服务,缺一不可,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精神,学生们也深感团队力量的强大和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接力比赛中,每个小组为了完成各小组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小组内一致同意的方案进行比赛。这在体育团体运动中分工更加仔细。体育委员与各小组成员共同拟订详细分工方案,指定各小组负责黑板报、解说词、拉拉队、服务、成绩报告、安全、班级排名、运动赛前心理辅导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比赛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变革,多媒体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也许改变得面目全非。”以往的体育教学停留在单一的课堂理论讲解和身体练习上,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动作是一知半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动态、直观,还配上了解说、文字、视频等,符合体育的学科特点,学生们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比教师的示范更有说服力,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常规的动作,学生只要看到教师的示范,听明白讲解,再跟着进行练习就学会了。但是当遇到一些动作较快、比较复杂、难学的动作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不能让学生充分明白的,这时就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了。教师把动作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在疑难处可以进行动作分解,用适当的播放速度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讲解分腿腾越的动作时,学生很难把“顶肩推手”的动作做到位,教师的示范动作也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观察。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把“顶肩推手”的动作要领分步演示出来,学生对动作就一目了然,学习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在体育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恰到好处。多媒体固然有常规教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也不能过于夸大,在使用上要避免走极端。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花里胡哨,很多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结果反而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干扰了思维,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练习是主要的,不能一节课下来,多数时间是用多媒体演示,这就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长时间地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会出现疲劳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多媒体只能被放在辅助的地位上,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教师应把多媒体软件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三、把体育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德育为核心,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体育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强烈,看问题比较主观,比较叛逆。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导,让他们明白对错,对一些消极的现象要抵触,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其次,德育不是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就能让学生接受的,要在体育教学的环节中进行渗透,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竞争进取的精神,塑造勇敢顽强、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

在有难度的体育动作中,学生会出现多次的失败,很容易放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进取,树立必胜的信念。例如,给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在国际体育赛事上频频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体育运动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学生们难免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肚子疼、腿疼、腰酸等,引出一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抱怨,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有的学生说是活受罪。此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不适就取消运动,而要向学生灌输坚强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体育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活动,每一位参加的学生都要按照要求,服从指挥。如在队列时,学生要按照顺序排列,在广播体操时,按照统一口令完成动作,做到一致。任何的体育活动都有规则,学生要按照规则进行,服从整体。尤其在集体项目中,只想到自己,一意孤行,会导致集体的失败,这些都能增强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组织观念。

教师也可以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不同表现要善于抓住时机,抓住典型,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在各种练习和活动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行等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很多学科所不及的。如上课用垫子,学生不是抬而是拖,这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对全体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又如,当有的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运动不练或少练等偷懒时,教师要及时讲解该项教材锻炼身体的价值意义。

第3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思想品质 培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把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而《体育与健康》课又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加以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处于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叉复杂的时期;而且,他们当中独生子女较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自信,个性强、自私、适应能力和意志力差,甚至荣辱不分。但是,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他们的思想行为、个好、意志品质等方面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露出来。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近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

一、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的第一堂课,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理论课,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上好《体育与健康》课;课内课外,老师要做到什么,学生要做到什么,约法三章。让学生了解、懂得、吃透上课的目的和要求。在实践课中,首先,检查有没有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是否能静、齐、快地排好队伍。其次,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他们要认真练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配合的好习惯。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每个人一生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却会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而意志品质又是在与困难作坚决斗争中得到锻炼的。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些道理;其次安排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练习,让学生在运动中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耐久跑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如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身体有氧代谢能力。其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方法:身体和心理要放松,重心要平稳,步幅与快速跑相比稍小,速度均匀、摆臂放松、呼吸轻松自然。当“极点”出现时,要稳定情绪,加深呼吸,调整跑速。再次,组织得法,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地教学,养成轻松慢跑的习惯,每天坚持跑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通过障碍跑、武术、体操和其他游戏练习来实施的。如障碍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布置场地器材。结果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互相合作的氛围中。同学们有的抬跳箱,有的抬栏架,有的放呼啦圈……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场地设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随后老师一声令下,各组同学就很有秩序地进行超越各种障碍物的练习。通过类似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四、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优胜劣汰尤为突出。所以,树立起竞争意识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中学时代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比赛,培养自己胜不骄、败不馁、不畏强者、勇于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己具有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在比赛中光明磊落,用正当的方式依靠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大家必须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相同的规则约束下,让你的力量、速度、智慧和敏捷性来决定胜负和输赢;公正而无私地把桂冠和荣誉授予优胜者。平时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比赛和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如“追逐跑”练习,把身体素质相差不多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在规定距离内相互追逐,被追上的同学要“奖励”做5-10个俯卧撑或立卧撑。在球类比赛中,把同学分成实力相当的若干组,进行“擂台”比赛,老师做裁判;赢得同学继续比赛,输得同学下场休息。通过这些练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当他们走向社会时,才能迎接种种挑战,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第4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高效;工作团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8-01

一、高效工作团队概述

(一) 工作团队

麦肯锡管理顾问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

高效团队是团队一种最佳的组合方式,只有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一个团队的运作才能达到最高效率。

一个高效的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是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团队。团队成员相互信任长期合作。一个高效的团队内部应该相互融洽,有较高的默契度,良好的沟通,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享信息和资源。良好的团队氛围,可以提供个体之间相知、相识的平台,促进个体间感情的交融,消除相互之间的提防心理,从而促进成员相互间伙伴式的协作、支持和信赖。

2.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团队成员有明晰的共同目标并了解实现目标给团队和个人带来的好处,可以避免各自为政,认为自己的目标和他人无关从而产生一盘散沙的现象,共同目标可以把团队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在致力于实现团队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3.有一个合适有能力的领导。领导的作用在于协调团队各个成员的分工,使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并使工作不重不漏,他的工作在于提供指导而不是控制,同时确保团队成员不偏离目标,并能激励每个成员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对团队忠诚,能促使团队内部的信息畅通,能高效地处理团队与外部人员的关系,从而保证团队工作的效率。

4.畅通的沟通与交流。沟通交流对于任何一个团队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团队各级间信息迅速传达反馈,增强团队的执行力和反应速度,高效团队致力于进行开放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承认彼此存在差异,鼓励不同的意见,并允许自由地表达出来。

(一)团队要确立的是谁是领导者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充分发挥领导魅力,作出选择,找到团队发展的方向.这需要有很敏感的市场洞察力以及锐利的眼光看待市场.。首先,领导者应将有价值的并且可接受的价值观传达给团队,使团队成员接受内部的规范和规则,并在价值观引导下培养起团队凝聚力。其次,亲和、平等地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和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领导者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团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如何对团队的人员进行一个管理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能否带领好这个团队,发挥这个团队的强大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掌握了解团队里每个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并知道如何运用他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正如某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又有那么多的人,两者之间如何才能对接起来?思朗特提出了经验式的管理方法:不祈求个人与工作之间有什么规律,而是看在某个领域或是职业成功的人们有些什么共同的反应规律,如果你与这些人的反应一致就建议你从事这类工作。但这种方法缺少理论基础。相比之下,以人格类型理论为基础的霍兰德的职业匹配理论解释起来就比较容易。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样才会发挥团队每个人的能力,提高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提高团队的生产效率

如何提高团队的生产效率或者可以说是业绩,也就是如何正确无误的利用最短的时间,消耗最少的资源去做事.这必须要让整个团队凝结在一起,齐心合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最大的利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相对满足,人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日益纳入议事日程。人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生活的感受。在一个缺乏人性的组织工作,个人可能获得很高的经济报酬,但为价值生存的人,可能会拒绝这份高回报的工作;而一个待遇一般的岗位,可能满足了社会的价值需求。个人与团队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对成员满意度或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当团队成员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时,他们更容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真正把自己当作团队的一员,为团队领导者排忧解难,大家一起群策群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结语

21世纪是一个职业团队竞争的年代,在纷繁复杂的商场竞争中,精心打造一支高绩效的稳定团队,必将对企业的胜出和长足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建立高效团队要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于闭队中;深人体验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目标时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发掘探索有效团队的关键要素和困队精神的重要作用;探讨有效团队建设的运作方式,建立团队中的信任体系,使团队成员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滢,马丹丹.浅谈如何打造高效团队[J].理论界,2005,(04).

[2]聂高辉.浅析项目管理过程中高绩效团队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7).

第5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 “一组一情境” 创设;应用

一、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堂公开课《企业的经济活动》上,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比如李某,在这个课上学生分组模拟创立了几个企业,以企业的形式来竞赛学习知识点《企业的货币资金形态》,李某毛遂自荐为CEO(组长),带领组员激烈讨论如何创业才能挣钱,上讲台来介绍创业计划时落落大方,思维清晰,有理有据,很有CEO的风采。这样的表现与之前判若两人。我记得原来在他桌面上永远有一大叠书,每次提问时他都低着头,装着翻书翻笔记,脑门上好像刻着一句话:“不要来叫我”,对专业课也没什么兴趣。其他好些学生也一改以往课堂上沉闷的表现,组内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表现非常活泼,大多数学生显示出对创业的极大兴趣,而围绕创立的企业要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加形象易懂。

这样鲜明的对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基础会计课堂这么沉闷呢?笔者认为中职会计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主要有:

1.从高一新生现状来说,中职生学习兴趣欠缺,综合能力较弱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上都遭受过这样那样的失败,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单纯知识点的学习欠缺兴趣。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虽然上课不吵闹,但是他们普遍较为内向,表达能力较弱,一般很少在公众面前发言,总体上来说,各项综合能力较差。

2.从基础会计教材现状来说,罗列的专业理论知识抽象枯燥

经过改版,第四版教材虽然有了些生活例子,但是各章节还是罗列了很多枯燥的条例、规范、特点,职能,各知识点以理论、规范性条例为主,学生很可能在刚接触专业时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从专业教师现状来说,会计教师一般比较传统,以讲授为主

笔者接触的大多数会计教师,为了学生能操作的规范,都习惯于“教师示范――学生演练”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入门阶段,因为专业理论太多,教师又只能以讲授为主,以教为主,教的累但效果差。

二、“情境”、“一组一情境”的定义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一组一情境”是指在以中职生感兴趣的创业实践为切入口,以活动课程形式为载体,以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竞争为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分组模拟成立企业,各组以模拟创立的企业为情境来整合教材,学习各章节内容;并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即分组创立的企业,以引起学生作为企业主人翁以及小组合作团队精神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一部分综合能力。

三、“一组一情境”创设的具体流程

1.引导学生写创业计划,首先让学生感兴趣

在学期初增加这一块内容,大概需要6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创业为切入口,高一学生的设想一开始很不成熟,教师要引导考虑的方面很多,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给出具体项目,并举一些例子,可以结合会计其他科目如《经济法》,《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来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实践:先由每个学生写一个自己的创业计划。刚开始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是无从下手,可以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主打商品。提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商品,自己有优势条件的商品,最常使用的商品,有新意、有创意、前途很好的商品,有学生说是午餐代购,跑腿代办,销售特殊绿色植物等如此提示了后,学生渐渐讨论,还真发现了很多“商机”。

(2)资金如何筹集。有说向父母借款的,有说自己边做积累经验,边存钱的,还有说上电视寻求风险投资的,有说向银行贷款的,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各个渠道资金的价格,即利息率,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公司法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等知识点。

(3)选址租场地装修。这一步学生往往非常茫然,可以布置一次作业,分组调查不同地段的租金成本是多少。

(4)人员如何招聘。有说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有说自己积累了经验后自己干的,有说请有经验的亲戚朋友的,还有说去挖墙脚的。

(5)成本预算。这是我们学习会计这个专业最大的好处,哪怕你将来不从事会计工作,也能用到这个课程中的知识,建议先有初步预算,包括租场地,装修,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水电煤等成本。

2.分组创立企业,搭建企业平台以维持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人创业计划,分组在组内选择一个计划来模拟成立企业,课堂组织形式为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间竞争。增加这一块内容,大概需要6课时。这个企业就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共同平台,所以这个企业教师要要一定的要求和标准。笔者要求学生选择的标准是:

(1)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符合法律法规及社会需求。

(2)为课程需要选择制造企业,销环节齐全,从事简单单工序加工。

四、“一组一情境”与教材整合的应用实践

1.应用“企业创立的准备活动”情境,由各企业的个性提炼出通用的共性

课堂教学线索主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经营活动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各组以自己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学习具体知识点,再由各个企业的个性提炼出企业通用的共性。要注意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学生先以自己组的企业为例来猜测或初步认知,再通过各小组讨论、竞赛、自学补充、教师点拨等途径得出所有企业的共性,最后再回归到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以更加专业的分类来列示自己组的个性。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让学生有每天都觉得自己有进步。

教材整合:第一章中先学习第三节(企业的经济活动),认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再学第一节(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第二章先只学第一节(会计六要素)和第三节(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中学第一、第二节,其他章节等以后再学。

实践:如学习《会计六要素》资产这一要素,请各组设想一下企业内有哪些资产?并在黑板竞赛列示,组员可以补充,各组刚开始列出的资产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产的三个条件来确认是不是资产,并引导学生这些资产进行归类;然后各组对照别的小组的企业进行学习,找出各类资产的共性,再补充完善自己企业欠缺的资产,更好地构建自己企业的资产,比如运输工具类的货车只有一个小组想到,而补充后每个小组都有。这里学生往往会忽略应收及预付类款项,所以预设一个现在的年末常讨债的场景。

2.应用“企业模拟经营活动”的情境,进行业务编制和核算

业务核算是基础会计教学的重点,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单元为主线的学习模式,以各小组模拟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学习各个新的知识点,同时由学生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来编制业务。教师可以以一个组的企业或者以自己想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帮助学生设计经济业务,让学生模仿设计经济业务,并做业务核算。

教材整合:学习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部分。

实践:如采购过程的核算。要求各组先去调查自己企业的原材料有哪些?价位如何?用量多少?自编题目,然后进行业务核算。如一口甜蛋糕厂,编制的题目即业务描述如下:

例:一口甜蛋糕厂采购面粉1000千克,单价7元,增值税率17%,开出转账支票支付。采购鸡蛋1800千克,单价11元,采购白砂糖50千克,单价8元,采购牛奶1000千克,单价2元。(期中原料配方:鸡蛋3到4只、牛奶250ml、白砂糖、普通面粉250千克是网络查询而来,而单价是由市场调研员去农贸市场询问而来。)

这个配方虽然不精确,但是学生能大致明白比例,并按比例来设计题目,也是一种进步;单价虽然也不精确,但是学生能问过农贸市场说明还是有调研的意识在。

业务核算:

借:原材料――面粉 7 000

――鸡蛋 19 800

――牛奶 2 000

――白砂糖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 964

贷:银行存款 34 164

这个环节中每个企业需要学生去了解自己想创立的企业的原材料,以及市场价格,材料配比,生产流程,产成品存在的形态以及营销方式,利润率等。并在分组竞赛中阐明调查的具体依据和步骤。

3.应用“企业内岗位轮换”的情境,学习账簿、凭证、报表地编制

巧设教学衔接点,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即做会计分录来核算业务,再呈现会计实务中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来核算业务,让难的知识(技能)变得简单。同时通过岗位轮换来进一步熟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核算,不断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岗位轮换的设置顺序为:根据模拟企业进行初次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资金筹集活动,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设置对应的部门并设置对应的岗位:采购经理,生产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让学生岗位轮换从而共同学习部分理论知识复习业务核算,并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地填制,最终计算经营成果,学习会计报表的填制。

教材整合: 岗位在组内轮换,复习编制会计分录并学习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 (会计账簿)等知识点。根据各小组模拟经营的企业来计算利润,学习第九章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实践:模拟创立的企业按照组内分工,轮换岗位,其中财务经理负责协调整个企业的资金和资金筹集业务的编制和核算,其他各经理负责具体环节中的业务编制和核算,具体各企业销环节岗位经理负责如下表:

教师除了提供各个组企业的指导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几个组的企业得出企业经营活动共性: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产成品――销售取得收入,从而衔接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

另外让学生在每次掌握相关知识后再进一步完善自己个人的创业计划,不断市场调查学习,使每个流程融会贯通掌握。

五、“一组一情境”教学的评价方式

整个活动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即自评,组内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基准,同时学生组内提倡互帮互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建议组长要都鼓励、肯定组员的工作,可以考虑把团队合作精神分值再仔细细分,引导学生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在不断调整后,笔者认为以下评价分值比例较合理,可以分项目或知识点阶段性使用。

(1)小组整体评价。整组成绩由别组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组员成绩根据整组成绩占50%,还有50%有自评和组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成绩评定的具体操作如下:

团队总成绩=团队合作 20%+编题目合理性 30%+业务核算30%+营销风采 20%。

(2)组员个人评价。学生个人总成绩=团队总成绩50%+互评成绩25%+自评成绩25% 。互评成绩=团队合作5%+所承担工作完成情况10%+创新性5%+及时性5%,自评成绩也是如此比例。

六、研究成果及反思

(一)研究成果测量方法:设计前测、后测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的设计意图:在于了解学生是否能通过活动课程对基础会计课程增加兴趣,并了解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能提高哪几方面的能力。除了会计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主要关注以下的能力和方面: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调查对象:会计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高一新生分两个班级,各20人,教务处按照学号随机分班,问卷发放给两个班级,全部40份有效回收。

(3)调查时间:前测调查问卷:2012年9月――10月; 后测调查问卷:2013年4月――5月。

(4)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由十二道选题以及被调查人基本情况组成,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①中职学生对《基础会计》是否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原因。②中职学生对《基础会计》是否认真。认真和不认真的动机。③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如是否重要,对你以后的发展是否有用。④中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二)前测、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活动课程告一个段落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经行了后测调查问卷,经过与前测问卷的对比,总结如下:

(1)学生感受了学习的快乐。调查结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加了20%,而不感兴趣的学生下降了20%,可见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创业情境的应用强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分组竞争的环境,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能引起学生高度集中精力专心听课,避免了过去授课枯燥无味、学生困惑不解的现象。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仅不累,反而相当有趣,学得也快。

(2)学生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后测调查表中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是否提高成三块进行调查,分别是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每一项又细分为5个具体标述的能力,对两个班级40位同学调查,每项能力为200人次。

调查得知,这个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学生感受提高最多的前三名是:查找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PPT制作能力,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最少的能力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

(三)研究反思

(1)“一组一情境”创设阶段大概会增加2周的课时,但是笔者顺利地完成了基础会计全部的教学任务,因为情境的应用,能使后面章节的课时易于理解,节约一定的课时。

(2)不能过于追求课堂的有趣性而忽略了教学目标,最好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任务。还有有部分章节未能与创立的企业结合起来,有待进一步改进。

(3)分组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搭配,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设计的任务有难易差别,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都能参与其中,比如基础差的可以分配给记录任务,或市场调查任务。

参考文献:

第6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保险晨会;学习兴趣;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58-04

一、保险“晨会”教学法概述

(一)研究背景

保险起源于生活,是人们为了分散生活中的风险、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设立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保险学及相关学科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已近百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让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深刻的反思。早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讨论地最为广泛、最为热烈的教学问题。面对“利用有效的保险教学方法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问题研究,要先从高校保险专业的发展和招生情况来分析:首先,保险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经波折,其专业的设置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期间曾一度停滞。其次,在“”结束后,保险专业虽在一些高校逐渐设立并发展起来,但教师的缺乏,理论研究欠缺等因素都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最后,由于多年来我国社会对保险的评价存在错误观点,保险专业在考生报考之时就受到轻视。保险虽属于我国的“朝阳产业”,但生源不满的情况还是让保险成为“被调剂来的专业”,这成为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保险兴趣的根源,甚至产生学保险只能做营销的错误观念。

(二)相关教学法简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主要包含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教师们的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方式和目标都有很大的突破。黄甫全教授认为将教学法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为三个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技术性教学方法和操作性教学方法。按照这三个层次,在保险教学法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叙述、语言表达和解释向学生传道授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进程,达到教学目标。但相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对培养保险学习兴趣的目标贡献不大。

2.讨论法。以教师为指导,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以叙述或辩论等形式激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激发他们的独立性。较单纯的讲授法而言,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探索研究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各渠道完成任务,可以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将任务成果具体化,在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保险的探知欲和学习欲,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4.参观教学法或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并由学生向公司实训人员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操作,最后将参观心得总结成文字性表述和理性的知识。在校内,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系统现场模拟公司工作环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最终提交实验报告等。

5.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可以称为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教师对社会和生活的相关经历和实务进行提炼后,将其影响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立、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提升兴趣,从而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探索。该方法可以说是培养保险学习兴趣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学习,利用“保险晨会”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教师要控制全局、掌握方向,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二、将“保险晨会”引入教学对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作用

“晨会”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手段,在寿险公司尤为常见,是其运作的重要管理环节。一般利用上班前的四十至五十分钟时间,对员工进行点到、指导、做工作展望、总结和培训教育等,是一种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团队意识又充满竞争和激励的管理手段。参加“晨会”的员工往往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借鉴别人的经验,最后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在公司内部,“晨会”不仅是活动管理的基础,也是教育训练的课堂,能推动业务发展,激励员工士气,也能调节员工的情绪。将这样一种管理方法引入高校保险学课堂,通过情景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其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用途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敲门砖”,实践以理论为基础,也时刻丰富着理论。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得到亲身证实后才会提升对理论的认可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学生在参与“晨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将知识融入实际操作环节,为其踏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为目的,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就是将他们转变成社会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的过程,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这符合学生自身所带有的目的性,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情总能比单一地灌输更为有效。

(二)设定角色,增加教学情感和趣味性

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一般都会事先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较为细致的角色设定,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找准位置进入角色。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热爱它,学生在设定角色后会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当中,从而发自内心地去揣摩角色的情感和真实想法,有利于他们在实际中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角色设定的多样化配合相关的情景设置,可以让知识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行“晨会”的角色扮演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环节将学生自身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中能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将来就业所需要的修养、素质、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对于任何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晨会”情景教学法中还能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后就业的责任感的内涵,激发使命感,把兴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企业兴衰和国家前途。

(三)独立自主学习,挖掘学生求知潜能

自主学习即不用他人的指挥和教导,由自己决定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种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使自主学习者可以不拘于学校、课堂和上课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在进行“晨会”的剧情安排、角色设定和任务布置后,并不说明学生该如何完成任务,把学习和探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相关保险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散思维,并以自身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表演小品、相声、朗诵等形式。

通过以上自主学习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调节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独立自主学习的这个部分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的重点。学生在准备“晨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创造并利用学习环境中有利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又是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团队意识,同时适应竞争性环境

从以上的齐莫曼模型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并非是全封闭式的、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学习方式,它同样需要榜样和他人的帮助。“晨会”来自于公司的运营管理,因此“晨会”中的团队意识比较浓厚。《团队精神》一书中指出: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力量越大,只有当团队中每个人都在适合的位置做适合的事情时,团队的作用才能体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是真正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与学习能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的贡献被肯定,这就可以将“鲸鱼哲学”的管理理念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营造出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高度默契的团队精神,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觉得:“我热爱我的专业”。在这个宣扬团队合作精神的社会中,相互竞争、适者生存的理念并不过时。有研究指出,在通常情况下,人自身的潜能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十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但如果处于竞争环境中,会加剧人的思维和精神的紧张状态,而这种情绪将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使人体力充沛,具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更丰富的想象。而“晨会”分为多类,其中竞争类的“晨会”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的模式引入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竞争,为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做准备的同时,树立信心和更高的奋斗目标,这也不乏为培养学习兴趣、专业兴趣的良方。

(五)强调自我激励,挖掘专业价值

在上文“研究背景”中提到,保险专业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生源不满,最终成为学生口中“被调剂来的专业”的情况。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教学进度,而不是放任学生的消极态度,让他们“被迫学习”。保险公司的“晨会”实质是一种教育,参加“晨会”不仅可以收获新的知识,还能让自己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挑战,因此它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利用“晨会”与学习的同质性,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逐渐转变对专业抵触的情绪和看轻自己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在这种逐渐转变中,学生会慢慢发现自己专业的价值和实用性,要培养兴趣也就更加容易,学习热情也会逐渐提高。

三、“晨会”情景教学法面临的问题

利用“晨会”提升保险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一种,它可以使学生和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实现协调接轨,促进学生向合格的工作者角色转换,满足“学习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的目标,并由此培养专业兴趣。但其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动作以及自选动作。通常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会面临两个棘手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本身带有消极态度

“被调剂来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提出以“晨会”的方式上课,要设立相应的场景,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不积极不主动,对于教师为了设置情景所布置的相关任务不上心,草草了事。最终,教师想利用“晨会”提升学生学习保险兴趣的目的达不到,还可能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更厌倦的抵触情绪。

(二)难以做到人人参与

保险“晨会”课由于受到时间的约束,一般控制在四十至五十分钟以内,过于冗长显得累赘,且容易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乏。再者,现在高校内的班级规模大都有四十至五十人甚至更大的容量,这给情景的设定和角色的安排增加了一定难度,提高了组织情景表演难度系数,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情景教学就不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很明显的差异,对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也会产生阻碍。

四、利用“晨会”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凯勒教授(J.M.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在从大学到军队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包括四个内容。

注意(Attention)――在会议开始就抓住听者的注意,并使这份注意力能保持到最后。

相关性(Relevance)――向听者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自信(Confidence)――告诉学生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满意(Satisfaction)――强化成功与激励。

如何能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利用“晨会”来提升保险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结合凯勒教授的模型,从接下来的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使学生分析自身问题

兴趣培养应该要从刚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因为这个时候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初认识阶段,无论是自愿报考还是“被调剂”的学生都会对自己专业抱有较强的好奇心。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一个关键性问题来抓住学生注意力,将他们带入自己所设定的基调中。这个关键性问题最好从“为什么选择学习保险”开始,让学生先分析自己的情况,也让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保险”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为自己“晨会”课的情景设定和角色分配打下基础,能够重点关注那些课堂表现不积极,或对保险专业表现出较强的淡漠态度的学生。同时,这个简单的问题能在学生群体中激起共鸣,引起反思,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为“晨会”中的团队合作做好铺垫。

(二)从学生自身出发,使之认识到保险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寻找切入点,增加课程与学生的相关性,也即注重ARCS模型中的相关性。教师可在准备“晨会”课之前询问学生或其家人是否投保了保险,是何险种,对该险种是否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是否出过险或发生过某些与保险相关的案例,用联系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法促进主动性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就一些保险问题进行提问,以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保险的兴趣。在了解了以上所述的情况后,教师就可以对“晨会”课做出相关的情景设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与自身相关的保险案例,并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自由组队进行角色分配演绎小品、相声等,也可以用晨操、流行歌曲改编等方式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在自由组队或教师分组过程中,要规定小组负责人,负责人可以主要由课堂表现不积极,或对保险专业显示出较强淡漠态度的学生担任,以增强学科与其自身的相关性,也表达出教师对他们充分的重视。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认为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对专业本身带有消极态度”的问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晨会”课,配合教师完成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任务。

(三)安排“晨会”流程,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希望

把“晨会”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要对整个“晨会”进行安排,以控制教学进程。需要安排的项目有:时间、地点、主持人、环节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进度,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搜集案例,组织语言、排练节目,当然也不能将时间拖的太长以免新鲜感和热情度下降。这中间的时间段可以是布置任务后一至两周内,再次上课时即进行“晨会”。地点的安排比较灵活,但一般以多媒体教室为主,可以在上课前动员学生布置教室,让环境贴合保险公司的布置,增加身临其境的效果。整个过程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的同时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沟通,拉近师生距离,为“晨会”扫除障碍。在与教师经常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改变对教师的看法而逐渐改变对学科的看法,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主持人可以由教师担任,也可以在学生中挑选,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建议由教师担任主持。在串写主持词前要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将要表演的形式及名称,并用幽默诙谐的保险词语和流行词汇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强对保险的认识。在主持词的编写中,教师要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晨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对学生寄予希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信任,感受来自教师的鼓励。可以在“晨会”课开始时采用一次晨操或一段鼓舞人心的歌曲开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教师的热情带动气氛,感染学生。

(四)注重竞争性环节的引入,构建激励制度

“晨会”是保险企业激励士气的广场,教师可以通过“晨会”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基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积极向上的“晨会”氛围可以让企业员工士气倍增,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赛类“晨会”是保险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手段,这类“晨会”在保险教学中更具有可塑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晨会”知识抢答,也可以要求学生对“晨会”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次“晨会”课,每次竞赛的内容也就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可以安排“晨操比赛”,要求学生学会或创新保险企业的晨操,并排出名次;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保险知识后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在保险实验室进行“保单填写比赛”。通过安排形式不一的竞赛方式,丰富“晨会”内容,同时也拉近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距离,在体会到学科的实用性后,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竞争性的“晨会”课环节中,激励制度可以表现为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品可选择学习用品、食品、特制奖状或与保险相关的纪念品等,具体形式可由教师自行确定。激励制度也可以结合积分制,并与学生期末综合测评分数相挂钩。在“晨会”课最后,教师要对整个“晨会”进行评价和总结,针对学生不同的表演和表现,做出评价,在鼓励的同时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整体评价还是应该以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为主,起到强化信心,突出成功的作用,以使学生增加自我满足感,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开展“晨会”课的方法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不断地应用,教师要把课程内容编排进“晨会”,不断丰富“晨会”课的形式,使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贴合实际。

参考文献:

[1]常素萍,汪建东.“保险学”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孙桂秋.“课堂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及其价值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王静.自适应自主学习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张丽娜.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普通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5]李传根,黄志坚,廖平益.晨会经营(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第7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成果展示;儿童发展心理;“五”较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20-03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集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多样的课程,在活动中充分让儿童发挥聪明才智完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成为孩子们普遍认可的新宠儿。在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成果展示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孩子们最渴望的焦点。综观课堂,孩子们却在这一焦点中显露出点点的失望。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怎样的成果展示才是有效的?用何种形式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怎样的成果展示才有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试图从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生活习惯中,寻求成果展示环节设计的答案。

一、踏破铁鞋无觅处――徘徊于调查成果展示的岔道口

笔者曾听了一节“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的课,从分组汇报课前探究到动手实践都恰到好处,到了展示环节,却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把收集到具有历史意义的旧生活用品拿到讲台前展示。如此简单的处理,笔者不禁产生以下的几点困惑,现整理如下:

1. 品德与社会中的成果展示要不要体现整体性与实践性

如果说整体性是品德课程的“地基”,那么实践性就是课程开展的依托。品德的调查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而在“做”“调查”“探究”“感悟”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没有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性”是不完整的,没有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成果展的实践性也是无源之水。上述课例中的展示处理,对于孩子的健全发展来说,没有从综合儿童的生活出发,用生动的、活动的、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悟理,然后在课堂中自然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究竟怎样的成果展示才是整体性与实践性并重?

2. 品德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要不要体现开放性与生成性

开放性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灵魂,没有开放性,就如同一座高山失去了灵气,也就徒有虚名了。生成性是她的本质特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活动都是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目标的鲜活细胞,能否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达成生成性,也是评价这活动成与败的基准。于是,成果展示中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如何融为一体,这个问题就深深地埋藏于每个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脑海中。

3. 品德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要不要体现自主性

调查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这一舞台上担当何种角色,活动结果以何种方式呈现在同龄人面前,全凭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他们的意愿绝不只是在讲台前昙花一现,他们需要的是个性的突显。但教师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是否就等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上种种问题,让教师陷于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岔道口前,所有的教师都在叩问: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活动如何设计?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收获于成果展示活动的“五较量”

面对上述的种种困惑,笔者认为只有牢牢地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品德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性,即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只有在这个基A上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盘,才可能去思考该怎么做。下面论述的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中的“五较量”原则,有助于我们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盘。

1. 过程与结果的较量,“和爱”课堂充盈着“探险”的愉悦

现在的品德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原来单纯的结论性教育向过程性教育转变。这种过程性教育如同教师领引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这种探险,“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生命追求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在过程与结果的较量中重视过程,必然充盈着“探险”的愉悦。笔者开展了“用手描绘家乡”的活动,学生动手进行“绘画创作”小策划。为了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班内组织了最佳策划活动评比,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班内有一位缺乏“绘画细胞”的孩子无从下手,于是启发她将策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她是这样写的:我本来在村子里走了一趟,村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美丽,但面对这么多的美景,我不知如何选取,也不知要怎样画出来,才能达到美丽的效果。我希望能和同学一起合作。从结果来看,她完成的小策划不尽如人意,展示的结果并不好,可她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她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远远多于其他人,因为她明白: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与人合作也是成功的秘诀。这就是品德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相对于结果而言,过程是获取人生经历与智慧的那一条路。

2. 生成与预设的较量,“和爱”课堂绽放着“质变”的美丽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用已有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依计行事”,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成果展示应该有适当的预设,这样可以让教师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师在评价时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开,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从“和爱”课堂来看,仅仅做到预设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过程取向的课程特点决定在成果展示活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绽放“质变”的美丽,产生新的主题、新的目标。以四年级上册“家乡水的故事”为例,笔者要求孩子们了解家乡水的变化。学生在展示环节里,知道了家乡水来源于流溪河,知道了家乡水的变化。有几个学生提出了使他们困惑的问题:我们人和镇的母亲河――流溪河的昨天与今天是怎样的?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其中一位孩子提议:我们可以开展新一轮的活动,通过走访、沿途考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书籍等方式亲近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师生一致赞成,新的主题“走近母亲河”就诞生了。

生成与预设的较量,体现在儿童情感生成方面更为显著。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公正团体的道德讨论策略。在公正团体中,儿童的道德思考自然而然地被激发,成就感、价值感得到提升。因此,可以说情感是无法预设的,只有充分关注情感生成中的主题,才能够体现出品德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特殊地位。

3. 个性与一般的较量,“和爱”课堂灵动着“个性”的纯真

“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品德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学生这片自留地里亲历播种与收成。于是,体验活动汇报就成了体现学生个性体验的点睛之笔。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4课“走进健康文明生活”一课中,笔者开展了“创造文明的环境”小主题体验活动,活动开始后,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市场里、公交车里感受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当学生汇报自己的所得时,笔者认为此行的目的已达到了,准备完美过渡。当一个小女孩主动讲述她的体验时,笔者才意识到个体的感悟是成果展示中的重中之重。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她说妈妈是月收入千余元的清洁工,星期六她和妈妈一起在马路上打扫,工作很脏、很累,但并不自卑,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感到欣慰。她用行动向同学们证明自己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年,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健康的。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她的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她已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健康的生活,一股无法阻挡的动力使她形成了积极的人生观。这种体验如金子般可贵,在师生共建的课堂家园里,当我们遇到同样的场景时,应给予更多的阳光与雨露,促使其茁壮成长;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4. 合作与个体的较量,彰显着“和爱团队”的精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无独有偶,品德课程调查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合作精神。为此,笔者也联想到儿童发展心理学,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的社会性发展中起到家长和教师无法替代的主要作用,团队的组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团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并不是说,有一定个数的集体就是团体,还必须有一种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团队的合作可以促成小组的成功,促成个体的成长、促成人的品质向更高的境界迈进。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莫过于“学校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展示活动。

在活动中,笔者组织了一场“妙笔生花”成果展示比赛,比赛规则是小组合作完成“学校的变化真大呀”绘画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约8个人,每一成员课前围绕自己熟悉的学校进行手工制作,这个过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制定方案。到了展示现场,学生分工合作,看哪一小组的绘画场景最逼真,最具感染力,比赛结果当然应了我国古谚“人心齐,泰山移”的结论了,具有F结协作精神的小组当然也力压群雄而夺魁了。成果汇报时通过合作这一措施,将个体的力量汇成河流,就让学生懂得了团结、懂得了谦让、懂得了相互关怀在,合作与个体的较量中,个体朝着团体目标,彰显出“团队”的精彩。

5. “和爱”课堂开放与传统的较量,流淌着“成长”的瞬间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和爱”课堂巧妙结合学科教学环节来实施德育,“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寓德于教的作用。“和爱”课堂是开放的,它如同大海般包容孩子们的心灵。成果展示环节也是开放的,它的开放体现在:展示的内容是开放的,天马行空而又聚焦着健康的道德情感成长的快乐;展示的地点是开放的,课堂可设在教室里、操场上,甚至社区、广场;展示的方式是开放的,说、唱、跳、画都可以;展示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是开放的,展示中评价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畅谈自己在创作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讲述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花絮,有的学生还诉说自己在整个调查过程的艰辛与收获。由此看来,开放的成果展示,才能显示出“和爱”课堂 “海纳百川”般的风范。

综上所述,成果展示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即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盘,才能使德育和学科教学水融、融为一体;才能让灵动的“和爱”课堂的沃土开出灿烂的实践之花,成为儿童追“梦”的故园。

参考文献:

第8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一、企业文化的认识误区

“企业文化”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人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过于讲究形式,追求华丽的外表,忽视企业个性和创新等方面。

首先,有些企业将企业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或在员工大会上高喊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等宽泛的口号。把开联谊会、企业内部的文体活动当成是企业文化。在企业面临困境,产品在市场上无法打开销路时,不是从深层次挖掘原因,改进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而是简单地寄希望于一句口号、几个标语,浅显地认为只要导入这些企业文化,就能使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仅注意到了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了企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这一内涵。只有将这些价值观和理念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有些企业认为别的成功企业用一两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企业文化,以为企业文化是靠专家设计出来的。于是花费巨资聘请各种管理和营销专家,费时费心费力地生硬“打造”企业文化,其结果是最终印刷出包装精良,措辞华丽的企业文化手册,以为这样就建设了企业文化,事实上这样设计纸上谈兵的企业文化是错误的。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渗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不是那些企业外专业人士设计出来的蓝图。企业文化一定要大家共同接受,而不需要管理专家刻意“打造”。积淀在员工心中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指导和约束员工的作用,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再次,当前企业文化存在雷同相似的趋势。企业文化反映企业的特色和个性,是企业内最具内在恒定特征的优秀品格,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不能购买,窃取不走的,是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照搬照抄搞拿来主义,也不能像对待经验和技术那样简单“嫁接”、“引进”,企业文化是群体文化,应由企业决策者倡导、群众参与、专业部门、人员归纳、提炼、升华而成并被广大职工认同的具有本企业共性和区别其他企业(行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在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构成成份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所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矛盾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企业应重新为自己定位,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迎合时尚,发掘自身独特的个性,找到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风格,从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来张扬这种个性,突出这种风格。

二、改进对策

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这些误区,可以从强化个性定位,突出以人为本等方面加以改进。

第9篇: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处范文

摘 要:体育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开始便受到礼仪的影响。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育运动不再是简单的运动员之间的竞技,而是各国、各地区、各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展现和较量。体育赛场上,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观众及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个人、集体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现代礼仪教育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礼仪;体育

文明礼仪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也一向以“知书达理”作为传统美德。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虽然更多地表现为种种外在形式,但却反映着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同时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礼仪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在大力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礼仪教育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道德沦丧、野蛮粗俗、低级文化等社会现象在高校的大量涌现,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甚至被众多媒体和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并提出大学生应当在就业前好好补补相关的仪礼课程。

俗话说“是真精神自风流”,在世人看来,大学校园、大学生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职责。作为社会文明道德宣传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容忽视,但同时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的体育教育环境,却恰巧可以和应该成为强化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礼仪”和“体育”的自古渊源

(1)西方礼仪的来源:爱琴海地区和希腊一直被认为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西方体育的来源:体育竞争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是当时最主要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之一。人们对优美身体与强健体魄的追求渗透了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并暗藏着体育竞争精神的思想萌芽。虽然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但它所蕴含的“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与体育关系的本质认识的积极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都强烈反应了古希腊社会对于身体崇高性的认识,身体的健与美会在体育竞争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升华。希腊人认为:对抗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这成为西方文化有的一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西方“礼仪”和西方“体育”都是从古希腊发源并衍生的,对后来的西方乃至东方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竞技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礼仪”和“体育”自古就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2 学校礼仪的内涵

“礼仪”的定义很广泛,总的说来就是能够与周围的社会成员随时保持一种友善的关系。中国人所谓的“德”就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所以礼仪中所讲究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替别人着想。大学生这个有着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度和时代,这个称号都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都是一个将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带进社会的领军群体。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语言、举止、习惯、礼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在几百年前,由于人们互不往来,所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的开通,使得世界越变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东西方距离也越变越短。而现代文明礼仪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而是因历史渊源建立起来的,被全世界公认的长时间形成的原则。也许这些规则与我们原有的有所不同,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间与国际上的交往也日益广泛,所以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会把握这些礼节、礼仪,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带领其他社会成员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3 体育教学环境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实存在一种自然的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健美操训练等多种训练中都对细节动作有着很严格的规范性要求,这无形当中就与我们常常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中所要求的个人仪表礼仪、形体礼仪、举止礼仪等等自然而然地互相吻合。再则,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要做到“举止优雅、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没有办法相比的特殊优势,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礼仪教育的相互渗透作用,就可以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现代人。

可见礼仪教育存在并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又至始至终蕴含着礼仪教育,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4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礼仪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4.1 在日常体育教学课程中贯穿日常礼仪教育

高校体育日常教育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除了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便于学生下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可以就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精神面貌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 比如:

(1)通过最基本的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解散来规范学生“在不同场合应遵循不同规则”的基本礼节;

(2)通过对上体育课应该穿着的服装、鞋袜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视场合而定自身穿着服饰”的服饰礼仪原则;

(3)通过上体育课时要求学生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按时出勤,生病或者有事要及时请假的考勤制度来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学会懂得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即“尊重交往对象,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首要社交礼仪道德规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4)在体育课的队列练习中,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练习来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构筑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同时这又符合人际交往礼仪中必须遵守的两大白金法则——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其中良性互动的重要规则就是善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而有效沟通中真正的沟通高手就是一个“听的高手”——听全、听清、听懂,在体育环境中的队列练习正好就这两方面都加强了训练。

4.2 在日常体育竞赛中贯穿礼仪教育

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体育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虽然刚开始的古代体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很重的军事烙印,但这种军事体育思想所隐射的竞技精神却很早就出现在当时希腊人的体育场上、辩论席上、角斗场上,以及各类大小战场上,甚至出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上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竞技精神的结果,同时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更加显得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的过程与结果常常对参与者和观众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比如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双方有时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相互指责对方,用一些污言秽语互相谩骂攻击,甚至动手伤人;有时候竞赛队伍内部为了偶尔的失利而互相埋怨,百般指责,不惜伤害自己队友的感情;又或者有时候竞赛双方借口裁判不公,侮辱甚至动手殴打裁判;有时候却是铁杆粉丝们将所谓的怒气任意地撒在队员和裁判身上等等体育竞赛暴力的出现,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又必须大力提高体育竞赛的相关礼仪教育,在高校的体育环境中正是这种教育得以加强的最有利场所。在学校体育课上,老师们正好可以利用社交礼仪中的“特殊场合的礼貌和行为举止”相关礼仪规则来灌输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比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懂得人际交往中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而“礼者,敬人也”;懂得“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的基本礼仪理念。这对培养新时代有道德有修养的大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懂不懂得规范,就涉及教养和修养的问题;其次讲不讲规范,则是一种个人素质问题。

4.3 在余暇体育活动中贯穿礼仪教育

其实,除了我们大家都经常谈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等字眼,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开始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体商”,即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热衷程度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家长们认为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坚信一个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除了能够确保将来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在未来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中为自己增添成功的砝码。这些体育活动更多的不是来源于课堂体育,而是在日常的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一般来说,无论体育运动还是余暇体育活动往往都是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因而培养青少年的“合群”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人都希望自己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亚里斯多德曾经说:“一个人若不和别人打交道,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只兽。”马克思也告诫过:“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时候老师就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大学生们多多结交一些爱运动、体能好的伙伴,多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趣味性强的余暇体育活动,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通常,热爱运动的人大都是具有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责任感、能吃苦及较强合作精神的人,通过与他们接触可以带动并提高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刻意培养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和一种与人合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掌握与各种人交往的技巧。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如果不注重对象,不注重细节,有时就会出现无效沟通,甚至交往失败。而礼仪就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5 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等品质。而加强礼仪教育是每一个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和提高文明礼仪的规范教育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使他们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人。因为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更是大学生们一生的福气。

参考文献

[1]靳羽西. 魅力何来——做一个有风度、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许之屏. 现代体育礼仪[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