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

第1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爸爸,对不起,上中学后,我迷上了上网,但是身上又没钱,一r冲动才去抢了同学的钱,我现在真的很后悔,我好想回学校去上课呀……”

“法庭”台上一对父子的哭诉,字字扎向台下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涉嫌采用暴力方式连续抢劫“作案”两起的“被告人”张明、王海出庭受审。不过,庭审中的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人和法警竟全是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原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审判,而是平顶山市二中学生现场模拟呈现的“珍惜青春远离暴力”法庭审判。但是,让人痛惜的是,审理的案件却是真实的,改编自该市湛河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未检案件。

张明(化名,14周岁)、王海(化名,15周岁)随打工的父母入城,转入平顶山市某私立寄宿中学上学。由于平时父母疏于管教,两人逐渐迷上网络游戏,但因家庭条件一般,生活费有限,2014年5月3日,两人逃学上网花光手中的钱后,便决定铤而走险。二人先在火车站市场买了一把长50厘米左右的刀随身携带。当天下午6点左右至市十三中门口,二人看见一男生边走边玩手机,便互相使了个眼色,张明上前拐着被害人陈刚的脖子说:“哥们找你说点事”,被害人不去,二人就以威胁方式将被害人拐到了旁边家属区的偏僻处,强行劫走被害人手机一部。在被害人反抗过程中,随手捡一砖头砸向被害人头部,致被害人轻伤。

尝到甜头的二人于7日下午,再次作案,采取同样方式强行劫走被害人赵雨的自行车一辆。当月20日再次作案时,张明被当场抓获,经教育后协助公安机关在网吧抓获了王海。归案后,二人对抢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法医鉴定:被害人陈刚头部的损伤已构成轻伤。

“模拟法庭”按照实际庭审流程进行。模拟开庭前,该市湛河区检察院未检科干警对参加“庭审”的学生们进行了精心指导,在案件定罪量刑、庭审辩论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意见。

“下面向法庭出示第二组证据:被害人陈述……”“小检察官”应用ppt举证,有条不紊。

“对张明强行索要财物时随身携带有刀具不持异议,但张明二人只是随身携带,并未使用……”“小律师”的辩护细致入微。

“作为一名法官,我想和你们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在头脑中绷紧法律这根弦……我相信你们将来重新回到社会以后,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小法官”的一席话释放出了法治的温暖。

“庭审”过程中,“小检察官”“小律师”们精彩的呈现让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被告人父母”心痛的话语动人心扉,让人久久不能平息;“被告人”的幡然醒悟、“审判长”的真诚教诲给人以启迪,使观者陷入了沉思。整个“模拟庭审”规范有序、情理交融,起到了“特别走心”的警示教育作用。

这项精彩的模拟庭审活动只是平顶山检察机关打击“校园暴力”专项活动启动仪式的一个环节。

第2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一、用乡土素材印证教学观点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从概念到概

念,从原理到原理,从观点到观点。教材虽然选用了不少图片、事例、资料及引文,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讲清、讲透,运用乡土素材印证教材观点收效甚好。

譬如,关于“生产力”概念的教学,如何才能讲清楚呢?我用“农民用拖拉机耕田”来印证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农民)、生产工具(拖拉机)和劳动对象(田)。当学生对生产力有了感性认识后,我让学生模仿举例并识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体现了怎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及特点的教学任务便顺利完成了。

由于乡土素材在时间、空间、心理上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运用它,能使教师干巴巴的讲授、枯燥无味的说教,变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二、用乡土素材辅助分析问题

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就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此时,乡土素材是一把“钥匙”。例如,在“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怎么办”问题上,有学生认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能自认倒霉!”对此,我列举我镇农民去年因买到假稻种影响收成而含泪依法打官司的事例,辅助分析说明必要时消费者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运用乡土素材辅助分析问题,既增加了可信度,又避免了把问题复杂化。

三、用乡土素材强化理性认识

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离不开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三个环节。事实上,实践是学生与乡土素材自然、亲密接触的大好时机,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综合体。实践中教师用乡土素材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主要应从强化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自我修养上下工夫。

在对“中学生上网热”的社会调查后,我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讨论会上,一位曾因痴迷上网而影响学业的学生作了如下冷思考:“……我们应该做到:①发挥上网优势,抵制不良诱惑;②正确处理上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在完成课堂学业的同时适度上网,决不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③了解和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法律,不进非法网吧,不进宣扬黄色、暴力等低俗内容的网站。他入情入理的分析,富有“导航”性的见解,不但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而且成了全校学生在对待上网问题上的行动准则。

第3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通过回收的800多份有效问卷,我们将各教工,家长以及小组成员关于如何减少中小学学生安全隐患的对策整理如下: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加强自身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中小学生是安全问题的主体,只有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时注意到隐藏在身边的危险,尽可能教会他们使用一些消防器具,以应对突发的危险,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

1.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只有一次,平时学习一些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技能;

2.学生自身要重视对安全知识的学习,虽然这个一般不作为考试内容,但作为一种学习的锻炼,积累生活安全常识还是有必要的。

二、从家长角度,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大部分学生的假期基本上是在家里度过,因此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的假期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

1.家长和学校要相互沟通,防止学生在欺瞒家长和老师出去游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双方要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能将孩子的安全问题相互推托。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多与老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2.家长在空闲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书籍和杂志,在孩子的节假日或者接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记得叮嘱孩子注意安全。

3.家长要端正自身态度、注重平时的行为习惯,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一些违反中小学生安全守则的事,例如:闯红灯等。说教不如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以身作则。

三、从学校角度,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教育

从我们回收的有效问卷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到,部分中小学在监管校园安全问题方面的力度不够,对外来人员信息调查不够严格,保安巡逻方面也欠佳,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频率过低,教育途径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为此,我们小组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要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加强合作,从不同层面对学生安全问题加强宣传,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可以通过组织中小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新闻事实或参加安全知识讲座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组织的这些安全教育活动要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安全知识。

2.开展安全演习,将基本的安全器具使用方法和一些急救措施通过现场教育的方式教给学生,以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进行消防演习,让学生明确逃生路线。

3.将安全知识通过正规途径且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刊印一些关于安全知识漫画书和杂志,发放给学生,供其课后学习。

4.学校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模式,尝试着走进学生的世界,有时可以以自身的人生经历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学校应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家访等方式和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交流中,针对家长在安全教育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6.要严守校门,坚决杜绝不明身份者进入校园,防止打架斗殴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从社会角度,开展活动以丰富中小学生假期生活

针对该问题,我们觉得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丰富中小学学生假期生活出谋划策。

第4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它也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热爱工作。反之,注意力特集中或极易分散,思维就不连贯,对周围的环境或学习漠不关心。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情绪波动不大,遇事不消沉,不悲观绝望。

3.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不冷漠,也不暴躁。对人对事的反应适度。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反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则是孤独、对别人漠不关心、刻薄、怀疑、仇视别人。

5.悦纳自己、适应环境。能接受现有的状况,不自卑。

这样看来,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要能客观的了解自己,而且要能悦纳自己,即不讨厌自己,也不以自己为差,没有显著的自卑之感。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第5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关键词] 宿舍 宿舍文化建设 对策

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学习、娱乐的场所,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宿舍里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浓缩,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当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缺少内在驱动力

人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潜意识中都不希望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一些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中,较多强调让学生改变自己来适应宿舍环境,而较少改变宿舍环境来满足学生。如学校“宿舍文化节”活动内容的确定,一般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不论你是否愿意,活动的文件一下,所有宿舍都要统一行动,因为这些活动的评比是要和自己学年的考核挂钩的。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导致学生参加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即削弱了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甚至产生阻力。据调查,在问及“宿舍文化节”及相关活动在提升宿舍文化中的作用时,有52.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有26.3%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宿舍文化建设应服务于这一根本宗旨。将“以管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心声,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出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学生宿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脏乱差”,其中包括宿舍实际环境的“脏乱差”和宿舍精神环境的“脏乱差”

1.宿舍实际环境方面。宿舍平时不打扫卫生,被子不叠,垃圾不倒,只到检查时才应付了事,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男生寝室最为普遍,据问卷调查,大四男生寝室,有35.7%的同学认为宿舍卫生状况一般;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商业之风吹走学术之风,张贴广告在楼道屡见不鲜,宿舍小店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2.宿舍精神环境方面。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合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宿舍成员交流的主题,尤其是“卧谈会”的主题,还是以“饮食男女”为主,而对时事政治和学习工作交流较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3.电脑网络进宿舍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1)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对网游的沉迷可以说是网络对大学生最大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当问及上网的主要活动时,有22.3%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首先,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会使正常的学业受到影响,荒废大学的四年光阴。其次,许多染上“网瘾”的大学生混淆了网游世界和现实生活,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交往观、思维方式等袭入其现实生活,助长了暴力、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使其责任感大大降低。

(2)不良的网络信息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良好的网络信息确实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然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却让其陷入到一个比较混乱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在方便大学生交友的同时,也强化了虚假、谎言等意识的产生;更严重的是,、盗版影像摧毁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非常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述情况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对高校人才培养造成极大的困扰。

(3)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有待改进。据调查,当学生被问及对宿舍管理制度的满意度时,有7.2%选择满意,50.8%较满意,34.5%感觉一般,7.8%不满意。总体来说,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宿舍管理内容贫乏,手段单一。高校的宿舍管理,注重学生的生活和环境卫生,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重视不够。在学生宿舍管理手段上以罚为主,机械地执行制度所规定的条款,缺乏“人性化”和“现代化”,使得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增无减,管理虽严,但效果却不明显。二是宿舍由后勤和校方共同管理,两者之间的配合还不到位。校方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宿舍管理过程了解,参与较少;而后勤实体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既花钱又花人力、精力的事情往往是不肯干的。部分高校没有确切界定宿舍管理哪些由后勤实体负责,哪些由学校负责,这就导致大学生宿舍管理权限不清,使其处于暂时弱化状态。

二、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管理方面应该调整思路,完善管理,强化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

宿舍管理和活动开展要坚持大学生宿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宿舍文化氛围,进一步营造育人氛围,进一步拓展、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繁荣学生宿舍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并对其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在宿舍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是介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一条纽带,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在对其他同学的教育引导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宿舍管理过程中要依托学生会,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要注重其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严格要求他们模范遵守校规校纪,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干部走向社会,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向基层干部学习,把宿舍生活作为最广泛的深入基层的实践,在宿舍实践中增长才干,端正自我。

(三)健全宿舍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后勤服务人员的责任

首先,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应遵循“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育人环境,有利于实现学生宿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能否有效地进行。学校应当健全学生宿舍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聘用、上岗培训(包括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尹成江.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75-76.

[2]陈海波.浅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148-150.

第6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其导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必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活动,是必须调整的。校园文化的这种导向性,使培养职校生的爱憎分明、对社会和工作负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性格成为可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养成有两方面的可塑作用。

1.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明晰而稳定

性格有好坏之分,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汇集了各类性格的学生,其性格在不断地交融、碰撞、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性格,如独立、谦虚、诚实、勇敢、正直等受到欢迎和尊重,而不良的性格,如依赖、虚伪、怯懦、马虎、阴险等受到排斥和指责。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择其善而从之,逐渐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明晰。同时,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以他们自身的权威性和人格力量,足以左右校园文化的全局,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模仿、稳定,让性格成熟起来。

2.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丰富而优良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个体是在参与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起来的。职校生往往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来调整、改变、修正、发展自己的性格,不断地内化一些大家公认的受欢迎的优良性格品质。一方面,不良性格得到不断修正或克服,如自卑变成自信,懒惰变成勤奋,孤僻变成合群等。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也在不断优化复合。如原本勤奋刻苦的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逐渐变成一个勤奋刻苦、独立乐观、果断宽容的优良性格复合型的学生。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与激励。

二、校园文化与能力培养

校园文化对职校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可提高职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些职校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都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内容,主要是以了解社会为内容,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培养社会参与能力为目的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后,一般都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还专门召开讨论会、报告会,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经验交流并表奖,职校生往往对这类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2.可培养职校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工作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职校的各类学生活动组织或协会,大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学生社团组织的这种自治特点,为职校生锻炼自身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的能力提供机会。一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人的学生,在职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了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可培养职校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都是很难胜任的。为培养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增加了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竞赛性活动的比例。一方面,能够加强专业操作训练,使学生尽早掌握本专业实训技能。比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工具化,要求职校生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算会计相关技能等等。另一方面,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英语俱乐部、电脑爱好者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心理学社、礼仪队、环保协会等一些实用性强的社团普遍受到职校生的青睐。

4.可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创造活动,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思维成果。在职校的各类校园团体、协会的活动中,从活动方案的构思设计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由参与的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积极思考,缜密构思,大胆设计,开拓了许多有创意的活动,这个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园文化与心理卫生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职校生的身心健康。注重研究和探讨校园文化与职校生心理卫生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效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1.物质文化与心理卫生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如办公场所、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和各种娱乐场所的基本设置、内部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如校内建筑的形状、结构和布局,校园内的绿化和卫生状况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有利于职校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克服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宁静、乐观、向上的心境,减轻紧张和焦虑,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这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之间能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有利于学业的有效进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在校园内设计了各种塑像或浮雕,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努力使其体现该校办学宗旨的一种风格或一种精神。例如,医学类学校一般有华佗、李时珍浮雕,师范类学校一般有、陶行知塑像等。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人追忆辉煌的过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蕴藏着一种人格力量。类似这些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既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谓无声胜有声。

2.精神文化与心理卫生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校风建设,通过校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影响。如某职校“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对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促使学生内省自我,见贤思齐,从善如流,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校风不正、班风不良,那么,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校园成员,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烦躁、紧张、压抑和对立,就会对集体、对他人冷漠,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反过来,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冲突氛围下,亦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校风,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

3.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日益显现其巨大的威力和诱惑。职校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因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部分地改变人际互动和交往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存在形形的暴力犯罪手段以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职校生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冲击,个别职校生可能出现网络文化中毒和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比如,针对那些整天沉湎于电脑世界中,退缩、孤僻、外表冷漠、内心焦虑,对人充满敌意的职校学生,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四、结语

第7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为什么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呢?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思想品德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的责任,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遇到社会上不法之徒的教唆、引诱,容易失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特点,也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生活中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的父母不依法履行监护和抚养子女的职责;有的经营者擅自雇用童工;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失学、辍学现象依然存在;文化市场中黄色、暴力出版物屡禁不止,并在青少年学生中蔓延,等等。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同样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怎样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呢?

    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1、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

    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断增加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现在,我们已进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这对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教育青少年学生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上,做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家庭里,做一个“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好成员。在学校里,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好学生。参加工作后,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好建设者。

    3、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常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能力。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学生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4、加强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现在有些青少年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乱花零用钱,比着穿名牌服装。我们必须教育青少年学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一股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的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通过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懂得,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5、加强尊敬父母长辈的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长辈的心头肉,掌上明珠,这样的环境,使一些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了任性的脾气,他们不知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情爱?有的学生对父母的正确教育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又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遇到和父母长辈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主动找父母长辈交流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从而使自己健康成长。

    当然,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许多方面,如关心别人,热爱劳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其次,应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讨论探究。每位政治教师应重视《想一想》、《议一议》、《身临其境》、《各抒己见》等栏目,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2、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讲环境问题前,可先让学生去作社会调查,了解自己的学校、乡镇(街道)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向有关部分提出整治环境的建议。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提高了环保意识。

    3、开设模拟法庭。初二年级,学生学了法律常识后,可以开设“模拟法庭”,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初步了解法庭的基本程序与常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这样做,同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效果。

    4、上网浏览、收集资料。如讲“南水北调”的问题,可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收集资料,然后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政治课上交流。这样做,既活跃了政治课的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5、走出课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每学期,政治老师可以跟班主任或学校团组织联系,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一、两次(也可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自己去),有目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感受祖国的巨变,激发自己的责任感,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样做,同样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全面关心,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经常谈心,做青少年学生的知心人。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误区。有的虽然学习成绩好,但不关心别人,怕劳动;有的崇拜明星不思学习;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停学、辍学;还有的出现了早恋的苗头,……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经常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分析其错误的危害,指导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政治教师就是最可信赖的人,是他们心灵的朋友。

第8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体育大学生;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91-04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受众一方面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信息;另一方面要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从其内涵来讲,媒介素养主要包括认识大众媒介、参与大众媒介和使用大众媒介三个方面。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受教育者以上能力方面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实践、指导、培养,学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学会使用媒体,善用媒体。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起源于英国而后逐步扩展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早期媒介教育,基于对大众传媒及其传播文化的批判立场,对青少年采取了完全的保护主义,让其远离媒介文化的污染。这一时期的媒介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反媒介的教育。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进一步发展,并扩大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并且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正规的课程教育系统中。人们对媒介的认识由抗拒转向认同和解读,媒介教育开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发达国家进一步规范,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列入大、中、小学课程。

我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不超过10a,但发展很快。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可知,涉及媒介素养的论文近年来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数量迅速增加。在国内,自1997年上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后,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得到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研究媒介素养的人多在新闻传播领域,教育界人士对此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

体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育与训练相结合,“术科”与“学科”并存,他们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与一般院校学生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作者本校六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力求为这个群体提高媒介素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他们了解媒体语言、媒体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及效果的能力。由个别到一般,进而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狂潮的冲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出一点有意义的建议和思考。

1 研究方法

我们开展了以“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作者本校)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到各个生活区进入寝室访问、被调查者现场填写。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28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总有效率为90%。经表1统计,本次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社会调查统计的标准和要求

2 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2.1 体育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媒介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衡量受众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你接触媒介的动机是什么”这一问题(表2),以不定选的方式来考察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表2可见,体育大学学生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基本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而无意识地、盲目地、消极地接触媒介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则较少发生。这意味着大学生在与媒介建立起来的依赖关系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

胡忠青等人在《十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十堰的大学生接触媒介基本都从个人需要出发,“了解新闻”、“放松自己”、“学习知识”成了主要动机,而纯粹地为了消磨时间的很少。

鲍海波等人在《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一文中调查得出,西安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而“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则成为中选率较少的三类动机

从对体育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体育大学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与其它普通院校大同小异,但媒介使用的主动性没有其他院校高。接受调查的学生基本都是80后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都有一定的主见性,接触媒介之前自己的考虑,这和80后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见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不同院校学生接触媒介的主动性的程度不一样,体育人学的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媒介使用的主动性跟综合性的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体育大学学生尤其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平常训练的压力比较大,接触媒介在获取外界信息、获取知识的同时是为了放松身心,所以接触媒介的动机性和目的性较一般院校学生差就不难理解。

2.2 体育大学生媒介使用的情况 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求新、年轻的群体,在媒介使用上,体育大学生表现出自由、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并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立体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问卷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几类媒介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把网络媒介排在第一位的占60%,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80%的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还有14%的学生虽然现在没有电脑但打算近期购买。可见,网络媒介在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媒介。在平均每天使用网络媒介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

4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4h,在270份有效问卷中有33个人甚至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在5h以上(表3)。而在对平均每天看报纸时间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平均每天看报纸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在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网络在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体育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58.7%),第二位才是网络(27.9%)。而四川大学77.6的大学生将报纸作为自己选择媒介的首选。在媒介选择上,不同地区的大学呈现出地域差异。

在对时事政治、体育比赛、社会民生、大众娱乐几类新闻进行排序时,体育大学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大众娱乐类的新闻,其次是体育比赛,再次是时事政治和社会民生(表4)。

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所关注的新闻事件有所不同: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对体育比赛关注得相对较多,占到70%左右,而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对娱乐新闻关注得比较多,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则把时事政治摆在首位。而作者本校的学生在众多资讯和信息中最感兴趣的是时事政治。

2.3 体育大学学生对媒介资源的利用能力 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

“对于媒介信息你会有选择性地接收吗?”对于问卷中的这个问题,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吸收(表5),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是不成为媒介奴的前提。“你能否快速在网上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56%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可以,37%的学生觉得有时可以,只有7%的学生觉得有点困难,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没有人觉得在网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很困难。而对于收集到的信息,体育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再应用(表6)。90.7%的杭州大学生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修改后应用,只有4%的人选择原封照搬,40.6%的人能够把信息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应用,而参与调查的体育大学生原封不动照搬信息的比例远远高出杭州大学生的比例。体育大学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性地接收信息,但是在利用信息方式上部分体育大学生欠缺全面的思考。体育院校,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大多来源于专业队、体校以及中学时期的体育骨干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方面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诸多特征,如竞争意识强、自我表现欲强、抗挫折能力强和集体荣誉感强、理性思维弱、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弱等。体育大学学生在文化水平比起综合类通过高考直接选拔的学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利用信息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你认为自己是否能够把握媒介呈现的信息主旨”,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握媒介呈现的信息主旨(表7)。

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受众不满足于只是一个接受者的角色,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在传播者。在新兴媒介平台上,体育大学生也开始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8)。有的学生甚至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同时还有27%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新兴媒介中来。十堰高校大学生57.54%的学生都能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看法,50%的杭州大学生运用自己的博客对社会事务表达意见、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以及发泄情感。体育大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看法有待进一步加强。

清华大学生超过50%的清华大学生不关注或仅是偶尔看看校报、校园电视和学校的新闻网站,而80%左右的体育大学生会经常关注校园媒体,尤其是学校内网。六大院校校园网上都拥有电影、连续剧、教育视频、体育比赛等丰富的资源,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利用最多的是电影,四川大学利用最多的是教学视频。

2.4 体育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抗能力 当受众要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时,首先要在对媒介认识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信息中真正获益。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

正确地认识媒介属性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媒介不良信息进行辨别的前提,我们在调查中重点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大学学生对媒介的性质有基本认识,但是仍有9%的学生不清楚《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网络三种媒介中哪种可信度更高(表9)。陶喜红等人在对武汉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分别有17.1%、62.6%和68.6%的大学生认为《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不是党报,有的学生还把影响力大和党报混为一谈,错误地将《南方周末》视为党报。综合对体育大学学生的调查和陶喜红对武汉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报纸的性质认识也,有待加强。

对于喜欢体育新闻的体育大学生,要获取与体育相关的信息,会选择哪种媒体呢?22%的学生会选择《体坛周报》,12%的学生会选择《竞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网络,比例接近60%,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体育记者、专家的博客或者手机等新兴媒体,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

如表10所示,97%的学生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可以干预社会现实生活,只有3%的学生认为媒介信息不会影响个人生活。同时,体育大学生的能够意识到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认为媒介所表现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95%的大学生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基本真实”或者“不太真实”(表11)。 虽然,体育大学学生认为媒介信息不太真实,但是84%的人购买商品时会受广告的影响(表12)。这表明,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是否是同一个世界产生了怀疑。但他们却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是可以干预社会现实生活,购买商品时也会受到媒体广告的影响,这多少有些矛盾:认可它的社会角色和作用但又不相信它的信息。可见,进一步引导他们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更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使大学生们对媒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认识更趋向理性是很有必要的。

2.5 体育大学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想主动参与媒介活动”,从收回来的有效问卷中,有23%的学生选择是,并表示也有过类似经历;47%的学生表示是,但没有机会参与媒介活动;30%的学生不想参与(表1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想主动参与媒介活动,更深层次地了解媒体。但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查结果也有些不同。 68.20%的十堰高校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媒

介素养》课程以对大学生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90%的清华学生认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很有必要。虽然,体育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没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但也有近80%的学生愿意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表14)。

从本部分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体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有以下特点:有相对较好的媒介素养基础,学生也愿意参与媒介活动,但缺乏专门、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自觉重视媒介素养,期望通过接受该项教育而提高综合素质。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体育新闻报道外部环境,学生接触体育新闻多,对新闻事件感兴趣,但是新闻报道参差不齐,学生希望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更好地接受、分析评价新闻;另外,参与调查的六所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不够,目前为止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媒介素养,能够主动地选择媒介,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以多种媒介形式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对大众传媒中诸如暴力等内容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抵制力。但是,体育大学生过多地从个人兴趣、个人需要出发,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也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很多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资源就被浪费掉了。

另外,有些问题的矛盾选择也暴露出体育专业学生利用大众媒体的一些问题,比如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媒介性质、沉迷于网络等,这说明体育大学生在选择媒体时还缺乏一定的理智与控制能力。此外,体育大学生对于一般的媒介知识,还是缺乏宏观的把握。就像有些学者所发现的那样,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不够高,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因此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3.2 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体育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较其它综合类院校的学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能够自主地选择媒介但是主动性还是不够,基本能够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的多等等。提高体育大学学生的文化修养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开展媒介素养通识教育。体育类院校应该在学校现有相关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等相关内容,举办讲座等学生教育活动,开展好媒介素养通识教育,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可行之路。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将媒介与专业学习、人生发展相结合。网络的功能本身是多方面的,但它作为物的存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取决于人怎样使用它。体育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娱乐消遣工具使用,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对求知、学习的积极作用,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在这方面予以合理引导。

第9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空间的突破,将教学视野向生活拓展,向学生的成长环境拓展,并且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 更好地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初中政治教学应当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环境,发挥校外教育基地作用,以及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等等,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促进功能。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教学突破;分析研究

一直以来,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空间拓展上思维创新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局限于课堂这一空间,结果导致教学工作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拓展教学宽广度和提高深刻性。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更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学空间突破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生动味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突破课堂制约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政治教学应当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

新编苏教版初中政治教材编辑意图非常明显,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与教学相关的素材,既密切联系了生活,又提高了教学形象性,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笔者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精挑细选,选择了本地区发生的一起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重伤的负面案例,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了介绍。两名初中生在宿舍因为一杯开水的矛盾而大打出手,一位学生失手将另一位学生打成重伤,两个家庭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一惨痛案例进行了探讨,从事情的起因,从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这一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明白了造成这一惨痛后果的根源在于两位学生心中都有着逞强好斗的不正确心理,没有在生活中处处包容谦让,正是这一出悲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宽容谦让对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对整个社会文明的积极意义,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环境

初中生大多住校,封闭的校园环境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远离父母又正处青春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思想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因此,政治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例如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升入了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学习上不如人,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中,笔者抛开教材组织教学,首先要求每一位学生讲述自己的特长,作为教学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经过学生简单的介绍后,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有着这么多的奇人能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进行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只是闪光地点不同而已。接下来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教育学生明白,文化成绩的落后,并不等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落后,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以他们的优势长处增强学习与生活的信心。这对于激发学生奋起直追,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的疏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初中政治教学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天地大有作为,也具有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理念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之中。例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由学生分散或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向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例,另一方面搜集本地区消费者维权成功的一些案例,从中进行经验总结。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类型、主要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成功维权的案例,提出正确维权的方法路径,还形成调研报告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转达。这样的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理解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发挥校外教育基地作用

政治教学既要着眼于课堂,还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与多个校外组织建立了密切合作,共同发挥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校外基地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做守法公民》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警示教育基地拘留所,听管教干警讲述遵纪守法的知识,听在押人员现身说法。这样的警示教育活动,完全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说教的方式,以活生生的案例,以现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产生强烈震撼,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受到触动,灵魂内心受到教育。许多学生在教育之后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改正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思想,尤其是崇尚暴力、崇尚金钱等不良思潮,在学生中得到了有效遏制。除此之外,文明创建教育基地、法律援助教育基地等不同类型的校外教育基地,也可以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这些方面,有效提高政治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抓住课堂主阵地开展教学的同时,要努力整合资源突破课堂教学限制,使其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万古.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网络财富. 2010(18)

[2]李淑敏.浅谈初中政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1)

[3]董雪艳.浅析初中政治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