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

第1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将赣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放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和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分析研究,提取设计元素设计开发新的思路,利用产品设计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把“一带一路”主题与赣南红色文化艺术巧妙结合,打造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展现赣南旅游纪念品的新形象,提升红色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赣南文化艺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

随着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一带一路”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热议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中许多内容极大的推动沿线国家及城市旅游业长足发展,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赣南红色文化特色,针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相关研究分析,设计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得以传播,提高赣南红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既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也是赣南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现状及研究意义

生产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意,地域特征不明显是当前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旅游者不仅对当地文化底蕴得不到了解,同时也失去购买的欲望。所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已受到广大游客和业界的关注。赣南有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市场与“一带一路”旅游产品相结合是赣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品质的体现,因此旅游产品的国际形象亟待提高。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需体现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一带一路”市场资源相结合,有效整合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一带一路”战略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向世界推广美丽中国、激活“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来大好契机,拓宽了赣南红色文化的视域,,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得以创新与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设计理论、设计思路和设计价值。利用设计的力量,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对于弘扬和保护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意义的。

1.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挖掘红色文化艺术丰富资源,利用产品的魅力与成功扩大社会影响力,把苏区红色文化推广与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展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风采,在“一带一路”视角下,旅游产品有助于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赣南红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使得民族精髓的内在实质得以挖掘,对于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国内和国际的树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将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赣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认知与认同,更是国际上民众认知与认同的延伸,提升赣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进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地区文化的体现,品质的体现,通过旅游产品树立赣南“一带一路”旅游的形象,实现赣南“一带一路”旅游健康和持续发展。

3.促进赣南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始终是地区发展的主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机遇,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有助于赣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推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韵味旅游商品对生产、就业、消费等经济环节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打造以“一带一路”为品牌核心,以“红色元素”为设计的方向,以“红色精神”为设计的目的,把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做精做亮,把苏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将典型的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设计、再利用。使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发挥良好的宣传功能。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符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审美需求,设计具有赣南红色特色、符合地域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让中华文化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1.以红色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设计。赣南有众多苏区博物馆、展览馆,其中有很多时期的各类藏品,如用过的生活器具、行军打仗时的枪支大炮、办公用具、书和报纸等,将这些藏品设计成纪念品让游客能在纪念品商店买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藏品设计,将游客脑中抽象或者概念化的东西具象化、情感化,更容易打动游客的心扉,让人民通过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就能了解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

2.将赣南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利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取精华,归纳现有赣南红色元素,从中提取一些典型文化元素并进行元素加工,如对的生活用品、服饰、枪炮等具有代表性元素,结合国际视野,将元素图案化,获得具备元素本身特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元素,再通过艺术加工,建立一个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赣南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图案、形式元素库,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库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3.从造型、色彩、材料的角度进行设计。以红色博物馆里的红色藏品为造型依据,在造型不变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色彩和材料进行设计创新,融入些国际时尚颜色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色彩搭配,设计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约束,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赋予产品新的艺术效果。同时注重外观设计,色彩丰富,整体协调,把赣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跃然于产品上,抓住游客的眼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1.真实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不能凭设计者空想而出,应与会现实紧密联系,作品能够反映赣南红色文化现实发展状况或历史底蕴。一个产品即是一个故事,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讲述赣南红色故事,从产品中体现坚韧、正直的品质。通过红色历史文化、先进事迹与设计美感和谐交融,清晰传递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与艺术和谐相融的产品理念。

2.实用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满足国际需求的同时,还要具备实用功能,才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及符合“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市场需要。因此,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从大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如以红色文化为元素设计的家居实用品、办公用品等,既便于携带,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3.创新性。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同时进行现代设计的再创造,挖掘本土元素,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赣南红色产品设计中,把苏区独特的红色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有效的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充分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良好的宣传功能。

四、结语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品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浓缩着地方的民俗风情,沉淀着旅行的记忆,充分展现江西的地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绮丽风光、历史人物故事等,将赣南浓厚的红色文化以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成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利用江西丝绸之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从满足国际视野需求的角度出发,使其既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作者:周子炜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2]蔡虹.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3]宋娓娓.基于徽州地域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第2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关键词:红色艺术;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定位意味着城市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红色革命圣地的标签是南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南昌有关红色文化的艺术内容包括红色历史遗迹,如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红色歌舞等。要想运用红色艺术资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现状和历史,整体规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相关部门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调包括“红――蓝――绿”。“红色”强调南昌光辉的革命战争史,作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蓝色”以河湖水系为主,寓意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体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绿”寓意南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绿色山水花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南昌建设成“中国水都”的城市建设目标。“绿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与未来的发展政策相对应;“红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传统。

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南昌城市定位,运用红色艺术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红色英雄城”的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许多大都市都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所谓城市信息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进行全面的规划,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结合“绿色山水府,红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在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突出红色主题,在标识,如文字、色彩、宣传口号等的构思设计时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并在城市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注重对红色主题的宣传。例如,七城会在南昌召开时提出“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的口号,突出了红色主题和绿色人文景观的发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红色艺术的表现主题,包括红色歌舞赛事的品牌化推广,红色绘画艺术作品市场的开发,红色艺术创意产品园区的建设等,突出南昌红色主题,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对南昌“英雄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媒介的有效传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虑红色文化底蕴,建立具有红色革命精神气质,富有朝气开放发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统的应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宣传,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更新,网络、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们对南昌城市的印象;通过媒介宣传吸引人才和经济投资,带动南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是传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的助推。”[1]“节事活动是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2]艺术节庆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南昌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 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建立红色系列主题公园

以南昌为中心,加强与周边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城市的合作,构建红色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旅游专线,打造“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园。

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前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历史的脚印,有很多让后辈追忆的纪念圣地。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的旅游专线,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文化,彰显南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有公园风景优美,其多数是依山水资源而建,缺少明确的主题。结合南昌城市形象的发展和定位,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系列主题公园,如“园”“将军园”“英雄事迹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既可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可陈设红色艺术雕塑、绘画,组织红色歌舞演出活动等。通过欣赏红色艺术,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4 增强居民红色文化艺术情怀和素养,自觉维护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维护,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维护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觉行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支撑。“英雄城”的称号是市民的骄傲;父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人们总是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热情、吃苦耐劳、诚信无欺的社会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

“红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传口号,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现着南昌人民的群体价值观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导向,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使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进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0(11).

[2] 李宗城.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4).

第3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当代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外形势,经济发展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欠缺,相应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以此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信念和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使得大学生充分感受革命精神,进而提升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予以实践。

一、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但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红色文化利用率较低,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等现象,不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进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学校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到革命遗址考察和革命档案查阅整理过程中,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细致整理,以此丰富自身的红色文化知识积累。同时,在资料整理之后,教师将W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家乡红色文化”为内容进行课题创作,充分表达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及对革命精神的敬仰之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切实接触到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感受先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使得学生在灵魂得到洗涤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二、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提升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将红色文化设置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素材,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相关情况。例如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开设红色经典赏析教学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选取相应的红色文化经典,通过课堂赏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好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教师可选取电影《上甘岭》作为赏析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行观看电影的全部内容,并在上课时播放其中的经典片段,在保证学生了解影片故事情节后,教师针对相关背景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片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探析,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开展具体探究教学,保证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加深红色文化涤荡学生心灵的作用。在圆桌教学中,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教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题“如果你遇到抗美援朝老兵,你会和他谈些什么”,学生围绕该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在听取别人观点的同时表达自身的见解,将电影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爱国之情,教育意义可见一斑。

三、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内文化和社会文化,二者在相互影响与撞击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既可感受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又可领会社会进步的时代感。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过程中,除了通过校园橱窗、广播和校报等途径进行有效宣传外,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历程,再结合当地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红色文化活动。比如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自身的红色品牌网站,网站设置“心中那抹鲜红”论坛栏目,征集学生描写红色文化的文字,组织特色专栏,集中发表同类文章,并且设置评价模块,读者可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想。同时还可设置“聆听红色歌曲”和“相约红”等模块,每天上传经典红色歌曲和电影,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此外,学校还应该创设与网站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动红色文化知识,并组织“红色故事我讲你听”活动,征集学生讲述的红色故事,并进行评选,针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奖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具有明显教育功能,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其应用于特色校园活动之中,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红色文化的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温卓君,吴领波,等.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现状及对策探索――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2).

[2]商秀春.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第4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第5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文学科;地方文化;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各高校均将学科建设置于首要位置,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或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突出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据我们统计,凡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大都将中文学科列入了建设内容。如何深化中文学科建设,怎样发挥中文学科的优势,中文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何在等问题,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话题。在此,我们不揣浅陋,试图探讨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按照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资源,主要指保护相对完好的不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且广泛突出和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革命先辈留在某地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前辈遗留下来的遗物、歌谣、故事等。

(1)地方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著名文史学家薛正昌先生认为,地域意义上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使人们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共享历史资源。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遗产的凝聚力来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凝聚力来保障。第三,传承历史文明,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品位,关注民众意志品德的养成,需要我们研究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和审美意识的提升,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提炼出最精华的文化遗产。”[1]因此,地方文化研究包括应当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以陕西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渭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故事,是“三贤故里”、“司马故里”,大量的文学作品产生于此地。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革命先辈刘志丹、等在此创下了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渭南市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加引人关注,“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9126项,整理重点项目623项,涵盖了民间文学等10大门类。中央、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84项列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这块土地上延续下来的民族生命的脉搏,是不可再生和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3]

然而地方文化建设尚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生态关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关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们的视野之中。”[4]因此,地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学者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结合自己专业所长,组织学术研究队伍,深入调查研究当地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当地文化、经济繁荣。

(2)地方文化研究的特点

纵观地方文化研究史,发现它主要呈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科研工作者与地方文化工作者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地方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互不沟通联系,各自独立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如此造成大量重复性劳动,且研究成效甚微。地方文化工作者展开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时,因经费所限及其自身学术素养不足的原因,致使部分研究起点低,成果相对较少。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研究当地文化,往往因经费不足,调查对象不配合或调查不全面等,致使研究面相对较窄,多数科研工作者因为难出成果而搁浅。也有部分研究者轻视调查研究或畏惧调查的艰辛,置身于书斋,利用二手材料等研究,得出许多不可靠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5]。以上原因致使当地文化研究裹足不前。

第二,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地方文化部门携手,共同研究。为加快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国家依托高校,设立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地方文化研究的政策,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化研究,挖掘在地方有较大影响资源,使分布在全省的中文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也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状况,教师的研究成果也具有了地方特色。

第6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做优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博弈文化市场的“杀手锏”。“多”与“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贵州文化产业“优”而“强”的重要根基,是形成文化品牌强大竞争力的深厚源泉。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强化形成文化品牌的内生动力;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手段,做优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品牌;要充分发挥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形成贵阳阳明文化、遵义红色文化、毕节和六盘水彝族文化、黔东南苗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不断累积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竞争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骨干市场主体。改革是动力,改革显活力,改革出效益。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国有和非国有两个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大力支持省级及市(州)组建综合文化企业集团,鼓励省属国有文化集团建设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数字资讯产业链;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和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探索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嫁接的路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要建立健全资本、金融、信息等文化要素市场,实现人才、资本、产品的自由流动。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嫁接,推动广电网络、出版集团等文化企业上市,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探索开展新闻出版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释放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激活民间文化力量。

第7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遵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兴男,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凤祥等出席活动并发言,赤水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华致欢迎词。

“酒旅一体化”项目的合作实施,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新高地”的要求,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多元化、工旅一体化发展,探索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酒旅一体化以赤水特有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赤水”优势旅游资源,与赤水河流域特有的酱香酒品牌深度融合、高端打造,是实现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和“赤水河谷千亿级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也是“旅游+工业或工业+旅游”迈出的第一步。

“酒旅一体化”项目,是以赤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旺盛的旅游人气为基础,以茅台技开公司的品牌、资金、技术优势为支撑,以“贵州印象”系列产品为载体,开发集文化旅游展示、白酒系列特色文化产品、商务接待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会上,遵义市旅发委、赤水市人民政府、遵义交通旅游产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茅台技开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彰显“”“四渡赤水”等红色文化特色品牌,挖掘赤水河流域乃至中国与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以及白酒文化的内在联系,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拓宽文化旅游产业,为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旅游与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推动遵义市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酒旅一体化”项目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将“贵州印象”之赤水系列产品打造成为赤水文化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为目标,以产品宣传旅游,以旅游带动产品销售,进一步探索“酒旅一体化”营销新模式。二是力争在两个月内完成遵义十个景区的“酒旅一体化”项目,以赤水模式为样板,与遵义的知名景区、企业合作,逐个复制“赤水模式”。三是将“贵州印象”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白酒文化+文化旅游”品牌。

第8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这两种旅游的明显优势。一直以来,遵义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效果明显,红色旅游一直是遵义旅游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需求的不断旺盛,遵义的生态旅游也迅速发展,尤其是遵义赤水丹霞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在世界遗产这张名片的影响下,凭借良好的资源优势,遵义的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遵义旅游经济增长的两个支撑点。

尽管如此,由于发展历程及自身的特殊性等原因,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红色旅游的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红色旅游的趣味性不足,旅游方式较单一,生态旅游起步晚,基础较差,声势较弱等等。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从旅游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视角考虑,结合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联合,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推动二者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

按互动的结果,互动分为良性互动和非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是指“发生互动的事物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二者双赢的局面。”[1]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作为遵义市旅游业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但二者存在资源布局上的共存性、功能的互补性等特点,决定了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具体而言,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旅游有利于扩大红色旅游的容量

红色旅游是一种对资源的依赖度很高的旅游方式,红色旅游的产业布局,只能依赖于资源的自然分布状态。遵义具有相当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不集中,规模较小,即使是会址这类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资源,旅游容量也是极其有限的。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著名的娄山关战斗遗址所在地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利用生态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改变由于资源布局造成的红色旅游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二)红色旅游能够为生态旅游发展搭建平台

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早,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红色旅游的发展一直以来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而遵义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虽然有赤水丹霞世界遗产这张名片的带动,但发展基础仍然相对较为薄弱。如果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联合,遵义红色旅游能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一方面,红色旅游可以凭借自己的知名度,为生态旅游的发展造势,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将自己推销出去。另一方面,红色旅游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赢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

(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功能上可以互补

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着重是红色精神的教育和传承,其突出功能在于学习性。所以很多人认为红色旅游主题严肃,形式枯燥、趣味性较差,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多数都以休闲养身为目的来的,生态旅游的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从功能上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互补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弥补二者自身在功能上的缺陷,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方面有互补性

从客源方面看,遵义红色旅游的市场群体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或缅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二是缅怀历史为主的中老年人;三是自发前来参观旅游的中青年夫妇及其子女,客源地包括全国各地。遵义生态旅游的市场群体的构成要广泛一些,包括各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的各阶层,而客源地除贵州外,主要是四川、重庆、云南、湖南等距离贵州比较近的省区。所以说,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方面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三.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策略

(一)联合营销,共同拓展客源市场

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必须要造势,通过联合营销,加大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宣传,共同拓展客源市场。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加大对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要根据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上的互补性,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加大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宣传。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立体宣传,并抓好节事活动的宣传效应,以节事活动为载体,通过制作旅游画册、旅游光盘或邀请知名人士体验等形式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宣传。要对现有的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营销机制,改变目前遵义旅游营销自发、无序、粗放的现状,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在宣传过程中,要用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张名片,既要能够体现文脉上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又要充分展现以赤水丹霞世界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的魅力,真正在客源市场树立两种旅游形式齐头并进的形象。

(二)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红色旅游自身主题严肃、旅游方式单一,所以单纯的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遵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社会影响力还不大。因此,要实现互动发展,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必要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要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功能上的互补性,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景区。可以结合遵义红绿旅游资源共存的优势,采取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模式,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又能感受遵义生态旅游的魅力。还可以在旅游线路组合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串联起来,增加旅游线路中的构成要素,形成几条红绿结合的经典线路,通过这类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形象,共同构建旅游环境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要实现良性互动,必须努力提升遵义的旅游形象。尽管现在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一形象只是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形象定位的,没有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角度完整的表达最具吸引力的信息。要实现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的互动发展,就要站在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的视角,在文脉上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地脉上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从整体上提升遵义的旅游形象。要从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的角度构造可以感知的旅游形象,必须要整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共同构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旅游环境,要在基础设施建造、旅游环境创设、旅游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共同展现两种旅游形式并驾齐驱的整体印象。

(四)优化创新,共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必须要优化创新,共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首先,从旅游产品方面,要改变遵义市红色旅游或生态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内涵不足的现状,努力从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的角度,利用现代科技,大胆创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产品。其次,要从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角度,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还要促使旅游从业人员从观念上创新,站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角度,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再次,要努力提高旅游设施水平,从硬件设施上保证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要利用红色旅游的基础和生态旅游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广泛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提升旅游设施水平,推动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

计划到202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场生产总值的10%左右,逐步成为我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力争经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业体系。

二、建设目标: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扩大规模,整合场内各类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营造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场“农业+文化”的文化内涵,走农旅相融、农商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

三、建设内容:

繁荣联队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产业人才。

四、主要措施:

1.繁荣联队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文化下队和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文化扶贫”等文化工程。

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完善联队文化站设施及功能,巩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全场基本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