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阅读课文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方法,其既可连接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又可直接体现某一单元训练的重点。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既可巩固和深化低年级阅读目标,同时也是为高年级阅读目标做铺垫和过渡。根据新课改标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提出的“能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目标,笔者总结出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侧重点是: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课外拓展积累,并且认为,“自学辅导”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这里所讲的“自学”与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不一样,后者一般发生于课外,是没有教师辅导的,因而质量往往都难以保证。而这里所说的“自学”是发生于课内,由教师所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是自学能力起步的阶段,作为中年级学生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细心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自学”有基础阅读和逻辑整理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后者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自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内容。
“引导自学”主要有教师先导、学生后自学,学生先自学、教师再导,教师边导、学生边自学三种方式。第一种中,教师先导是指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学生再根据这些要求和方法自学;第二种引导自学方法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领悟自学的内容。
笔者在要求学生自学前总会要求他们标出自然段,并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出来,最后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可帮助学生理清总分总的方法。即:(1)初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好写什么,找出中心词、句、段;(2)逐段朗读,理清每段间的相互关系;(3)口述主要内容。
二、品诵积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本文中“品诵”是指学生在经过自学和讨论之后,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在旁边注上自己喜欢这些词、句、段的原因,再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而“积累”是指引导学生摘录每个自己理解感悟较深且喜欢的词、句、段,牢记文章的精彩部分。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将词句的意思和词句所表达的情意理解并体会,并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信息、语言材料大量地储存积累起来。
三、尝试实践,课文拓展积累
1.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知识,进一步规律化、综合化技能,进一步全面、深刻、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经过之前的自学阅读和品诵积累后,学生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帮助下已基本掌握了新课的内容,但他们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先简明扼要地对所学文章进行概括性讲述,特别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与结果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并提出其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可跟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学生们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在这一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主体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文拓展阅读
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将自身在课堂上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读书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课文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学生通过大量的课文书籍的阅读可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而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保证阅读内容的健康丰富。同时应提倡学生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童年》等中外长篇名著,这类长篇名著可磨炼学生的意志,熏陶他们的情感。
结论:
【关键词】低中段; 语文阅读;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40-01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低段向高段的过渡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低段进入中段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应该怎样承下启上,做好低段和高段的衔接工作?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 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进入中年级以后,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能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1、教学目标确立不当。认为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了,所以认为生字的教学只要老师略微提一下,多数靠学生课外自学就可以了,生字的教学目标被搁置一旁。课堂上,老师往往减少了阅读课文的时间,拔高要求,过多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2、教学方式空洞单一。认为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了,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阅读理解文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
2 中段与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那么,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和低段巧妙地衔接,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呢?
2.1 继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了具体要求。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项列在首位的目标都是关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要求。所以在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借助一些图片、歌曲、游戏和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不是中段的阅读教学就不需要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动摇。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课文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趣的。
我在阅读教学中通常采用这几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⑴创设环境,营造气氛。比如我在教《荷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荷花的各种优美的姿态,我说:“你们就是那一池的荷花,我就是来看荷花的。你愿意是哪一种姿态的荷花呢?”学生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手掌比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饱胀”一词。⑵巧用悬念,诱发兴趣。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一上课我就板书“故事”两个字,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高兴地回答:“愿意!”于是我说:“有一个小村庄,原来是个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的好地方。可是后来,小村庄却消失了。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相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⑶读说结合,促进理解。我在教《燕子专列》一文时,当读到贝蒂和她的父母一道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段时,我问学生:“你看到贝蒂是怎么救燕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想象被激发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贝蒂来到一棵树下,发现雪地上有一个黑色的小点。她急忙轻轻地扒开雪,看见了一只小燕子。她连忙双手捧起小燕子,吹去它身上的雪,还不停地对着小燕子哈着热气。”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很精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课文之中。
2.2 注重识字写字的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明了语文的基本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识字与写字的指导。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低段的教学重点,我们通常会集中识字,借助一些字卡、游戏和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识写字的教学任务。而中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最好紧密结合课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随文识写。比如:我在教《燕子》一文时,在“小燕子,穿花衣……”的乐曲声完后,我问同学们:“每年春天都来和我们见面的小精灵是什么?”孩子们齐声答道:“燕子!”我相机板书课题“燕子”。 因为“燕子”这个词是要求我们掌握的,而且“燕”字很容易把二十头写成草字头,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读词,然后让学生观察“燕”字,再在黑板上范写“燕”字,最后指导学生书空“燕”字。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也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达到了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2.3 让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读。在反复、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就应该少读而多讲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比如,在教学 《燕子》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只有通过朗读才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里蕴涵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到文字的变化多姿、鲜活美丽,这比教师千百次的枯燥分析更能使学生从心灵上接 受与理解。
2.4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段的教学并没有提及,仅仅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你为什么还要说“段的教学不应断”?岂不是开课改的倒车?
且慢下结论。众所周知。段是文章的一个意义单位,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段的教学”是指自然段的教学,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见丁培忠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10期发表《段、篇教学界说》)。事实上,在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很重视段的教学,历届的教学大纲对各学段“段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而且陈国雄、崔峦曾在《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的说明》特别指出,“在现行大纲重视词句教学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大纲提出段、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关于加强段的教学的意见。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成功经验的总结。”只不过后来段的教学落入了繁琐分析的诟病,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了关于段的教学的明确要求。
即便如此,我们倒不必将段落教学视若敝履。因为课程改革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由于段的教学的缺席,导致“目前阅读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同时存在”(崔峦语)。张志公先生也曾说“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所以,我们有理由呼唤段的教学回归到语文教学要求中来。
当然,我们重新提出重视段的教学并不是要走曾经的繁琐分析的老路。而是希望根据段的教学的自身规律。依据各个学段段的教学的重点,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让语文教学扎实有效。借用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上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定位段的教学“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策划了这个专题,并从理论、设计、案例赏折三个层面对这个话题进行呈现。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朋友以启发和借鉴。同时热切希望您就您关心的语文教学话题告之我们,我们将择优选择话题,一旦您的话题入选,您将获得意外惊喜。
中年段是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识字教学转到阅读教学的一个过渡时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和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生字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团乱麻,他们知道如何解扣,如同吃一个螃蟹,他们知道从哪里下嘴。于是,不少老师就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教学,只抓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如此,学生的错别字陡增。但如果教师仍沿袭低年级的教学理念,细教识字,识字教学就会占用课堂较多的时间,学生字倒认识了不少,但课文的朗读,语感的培养,词句的理解、积累、运用,情感的熏陶等均被挤占,体现不出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那么,该怎样平衡中年段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呢?
一、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低年级积累的识字方法识字;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尤其是预习的习惯。预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字的音、形、义入手,写出生字的读音、部首,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再组一两个。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分析字,记住字词,又能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对生字的音、形、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不用泛泛地教,而是针对易错的字、易错的部位有重点、有意识地进行指导,从而保证识字与阅读的有效结合。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在阅读实践中,识字是中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把字放进词语里,把词语放进句子里,放进语段里,放进文章里反复认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让生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借助特定的语言环境感知、理解和掌握字义,能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字与词、句、文之间的联系,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显出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达到在读中识字的目的。
三、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识字与阅读不要各自为战,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才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我们知道,生字在课文中是分散的,如果把生字抽取出来逐一学习,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费时低效。但如果把零散的生字整合在一段话中,学生的识字有了语境的支撑,识字过程就会变得富有情趣。这种有意识地将生字的学习、理解通过语言境况来进行整合的方法,即结合上下文来学习的方法,既能给生字释义,又和低年段的字词学习相连接。利用生字在文中的意义联系,牵一带二,相互增益,学生能享受到识字与阅读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积累中识字
学生的识字量多了,必然会尽早阅读,独立阅读,而阅读量的增多又能促进识字量的增加,识字与积累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中年级可以开展“词海拾贝”“成语集锦”“格言警句”“歇后语对对碰”等多个积累项目,帮助学生在积累中识字。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选择项目,制定积累的方案,每周由学生进行汇报。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中年级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a)-0163-01
阅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人们通过阅读书面语言,摄取人类文化科学知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也是作文的必要基础。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在阅读方面,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在段的训练基础上初步进行篇的教学。在这个阶段,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 理解句子的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使学生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要使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比较难懂的句子。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体会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低年级阶段开始进行句子训练,理解课文中旬子的意思。中年级句子训练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比较难懂的句子。例如,《惊弓之鸟》中的最后一段;“更赢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这段话有四句,教学时要一句一句地进行阅读分析:第一句是讲更赢看到、听到的现象;第二句是讲更赢根据看到、听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第三句是思考和分析后的推测;最后一句:“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是更赢作出的判断。这样的阅读分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的意思,而且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受到了思维训练,较好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重点段。
2 理解段的表达形式的能力
一段话通常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而这些句子又是按一定的表达形式组合的。理解一段话中的表达形式能帮助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段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年级课文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一般有两种: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或先具体叙述,后概括叙述。例如,《自相矛盾》中的第一句:“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是概括叙述,下面一句写叫卖什么,是具体叙述。(2)顺承式。这种段的表达形式是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一步步写的。《猎人海力布》中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海力布有一天到深山打猎的这件事,就是按照“听到天空里救命的喊2声”、看到“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急忙搭箭开弓射鹰”、“鹰受伤,小白蛇逃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写的。(3)并列式。一般是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或不同的事物并列叙述的。例如《捏鸡蛋》中的第二自然段并列写了小个子和大个子捏鸡蛋的过程。(4)因果式。是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写的。或先写原因,后写结果,或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蝙蝠和雷达》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四句话,前三句是写夜航的飞机上为什么装雷达,最后一句写的是结果:有了雷达,飞行员才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每段话表达形式的特点,阅读理解和分析段落中句和句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中各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段的表达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时应在阅读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分析段的表达形式的方法。
3 归纳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归纳自然段段意是归纳意义段段意的基础。由于段是篇的组成部分,归纳段意还要综观全文。学生练习归纳自然段段意主要问题是:段意归纳得不全面,只归纳了段的部分内容;段意归纳得不正确或部分不正确,段意归纳得基本正确但语句嗦;用抽象空洞的语句归纳段意,不能反映段的主要意思。教学时要针对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正确地归纳自然段段意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理解句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然后围绕主要意思进行归纳。如果一段话中包含几层意思,归纳时要全面。段意要用简明的语句表述。
4 划分意义段的能力
在认识自然段的基础上教学生划分意义段。划分意义段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文章整体入手,因此,划分段落已是篇的训练了。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分段,教师要具体帮助,多做示范,逐步让学生学习独立分段。主要方法是:①教师分段后。让学生讨论分段的思路;②教师提供课文各个意义段的段意,学生练习分段l③先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分段;④组织学生讨论正确和错误的分段方法;⑤学生先独立分段,然后评析。
由于课文的体裁不同,内容各异,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分段的难易往往差别很大。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分段的难点,给予指导,并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划分段落的能力。
5 综合意义段段意的能力
在学生基本掌握归纳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学习综合意义段的段意。综合意义段段意的方法大致和归纳自然段段意的方法相同,将意义段的主要内容综合后,用简明的话语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教学生练习综合意义段的段意和划分意义段是同步进行的。综合意义段段意可采用以下方式:①合并自然段段意法。这是综合意义段段意最基本的方法。先指导学生归纳意义段中的各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将自然段段意综合起来;②辨析正确和错误的段意。学生练习综合段意后,抽出较典型的错误综合的段意和正确综合的段意进行讨论;③修改表述不清楚的段意;④围绕意义段中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综合段意。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围绕中心句综合段的主要意思;⑤根据提示综合段意,教师给予指点,综合后,全班讨论。
一、优化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1.文道结合原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最佳结合点)。2.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3.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课上去发现、解决问题,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4.教学相长原则(教师教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堂结构要求是:
启——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明示学习要求和自学方法。
读——每节课保证学生的读书(多形式)时间,并做到眼到、口到、耳到、脑到、手到。
问——鼓励学生发问、敢问、善问,而不是教师的主观发问。
议——学生抓住中心,自由发表意见,积极思维,培养能力。
练——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做到读和练结合(口练为主,笔练为次)。
知——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结果,纠正错误的,肯定对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预习带进课堂,把新法带进课堂,把训练带进课堂,把作业带进课堂,把师爱带进课堂,把育人带进课堂,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课堂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
二、深化教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体现“三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训练为主,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
重视听说训练:1. 听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听,听懂老师、同学的话,有听写、听述、听记、听答、听辨等,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说,有回答提问、讨论、复述、看图说话、口头造句、口头作文等。同时注意创造学生的听说机会,如组织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2. 抓口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低年级以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会说一小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年级能清楚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自己的意思。高年级能口述所见所闻,能当众作简短发言)。
强调读的训练:低年级由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中年级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高年级让学生自由读书,学会质疑问题。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加强写的训练:1. 借生词练习一句话或一段话。2. 借课文插图练写片断。3. 借课文的思想练写(感想)。4. 借“写法”练写,即“仿写”。
改进阅读教学:1. 预习引进课堂(边读边想,完成预习任务,养成预习习惯)。2. 围绕“思考和练习”,扎实搞好词句教学。3. 强化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多读。4. 善问精讲巧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5. 课本剧表演,深化课文主题(a.单项表演,如《小猴子下山》中猴子的动作表演;b. 综合表演,如《狐狸和乌鸦》的情境表演)。
改革作文教学:1. 低年级进行写句子训练,“我手写我口”。目的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2. 中年级抓好片断练习(含积词积句),鼓励学生放胆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自己想写的内容。3.高年级抓写作源泉(丰富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写短文或日记,“有感而发”“我口说我心”。
因此,我们形成了群众性的教改热潮,纷纷上“自我推荐课”,个个愿意为教改作贡献,从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学法指导要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即:低年级侧重指导学习字词的方法,如借拼音读课文的方法:借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字形结构、查字典进行识字;结合插图、实物、演示、教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等。
中年级侧重指导学习句段的方法。如抓重点词,借字典解词的方法;抓句中主要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读懂一段话(课文)的方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抓主要词句或抓重点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扩展阅读
一、扩展阅读教学的多重路径
1.课上师生亲密合作
课堂上的阅读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让学生能明白其意思,懂得其道理,学以致用。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的基本水平状况,选择阅读内容,制定阅读方案,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尽量通过幽默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2.课下家长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下的阅读氛围是扩展阅读的关键。课堂上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下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在家时多陪陪孩子看书、阅读,适时地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扩展阅读层面的阶段分析
1.低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通常是教师指导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教师、父母就需要好好引导,不用刻意加强扩展阅读,重点把握课内知识。可以阅读一些古诗词或“三字经”之类。
2.中年级阶段
此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扩展阅读要依据他们的喜好来选择。配合教材购买一些相应的书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以前简单浅显的教学中,增加一点难度和任务量。
3.高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读懂一些长篇小说以及新闻杂志等,阅读层面的不断扩展。古今中外名著是家长、教师推荐的首选。学习能力强了,吸收能力快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谆谆教导,补充课外知识,如,在课堂上讲课前读一些优秀、有意义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一些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可行的办法。
三、扩展阅读的方式与内容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利用其中优势,扬长避短。对低年级学生的建议还是以书本为主要媒介来阅读。高年级的学生也需要在父母一定的监督下阅读,阅读一些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类文章。教师也可以多多运用多媒体制作文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扩展阅读不仅是小学生应该有的一个好习惯,而是任何年龄阶段都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的。
【关键词】仿写;由简入繁;从句到篇
现如今,作文对学生来讲,真的“想说爱你却不是很容易的事”。学生每每写作文往往存有一种严重的畏难情绪。教师每每教作文也感觉很困难,但又不得不面对。因为作文分数几乎占到学生一张试卷的半壁江山。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应该是比较普遍而真实的写照。据了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专设习作起,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到习作内容时往往不占用课堂时间现场作文,而是把作文要求讲清楚之后,留作回家作业。学生回到家,搜肠刮肚,在家长和网络的共同帮助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教师是“奉命而教”,学生是“奉命而学”。到了有重大考试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备选几个类型的作文,生搬硬套的一写,到时候分数也不会差。不少语文教师看到别的老师取得了一些效果,也就盲目跟从。结果呢?学生作文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试问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吗?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会爱上写作呢?那么如何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需要,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呢?以下谈一点自己关于习作教学的一些看法,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俗话说:万事开头儿难。虽然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年级,但习作从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就应该开始了。其实早在入学之前,学生就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组一个词,写一句话,都是在为写作打基础。然而真正开始习作,还要从仿写开始。古语云:“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意思是说不模仿借鉴,就不会有新的发展。说到这,不禁有人会问,这不还是让学生抄袭作文吗?先不说模仿借鉴与单纯的抄袭在词语意思上的差别,单从做法上就有很大差别。上文提到一些做法是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而仿写则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在语言方式和表达方法上进行模仿。现在的语文教材所精选的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等,都是非常值得学生习作时进行模仿和借鉴的。
笔者认为,小学生仿写训练过程应遵循由简入繁,从句到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
首先,低年级从仿写词语、句子入手,进行扎实的训练。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的经典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和形象后,再进行仿写。例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词:“绿绿的、细细的、弯弯曲曲的”;《窗前的气球》一课中出现“静静地、呆呆地、摇摇摆摆地、叽叽喳喳地”;《父亲和鸟》一课中出现的“雾蒙蒙、浓浓的、热腾腾”等,这些词语中有单个字叠加的,有ABB式的,也AABB式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生动、优美,更是汉语中亮丽的文化特点,因此教学中围绕这样的词语进行仿说、仿写训练是很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词语,而且可以拓展在生活中或阅读中读到的类似的词语,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再如《清澈的湖水》一课中的比喻句“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秋天的图画》中的拟人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像这些有明显特点的句子学生初次接触,需要作为仿写训练的重点。在学生仿说仿写过程中,学生就能慢慢地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并在模仿中进行创造,进而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如果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只要低年级语文老师从课文语言文字上深挖教材,找准仿写点,每一节课都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必定在写作方面打下牢固的“地基”。
其次,中年级要从仿写句子逐步过渡到仿写片段。例如,我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发现文章的语言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仿写训练。其中课文中有这样的片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了。”为了让孩子们仿写时有抓手,有内容可写,我创设情景,出示了几张当今环境不断恶化的图片,要求学生也用上课文的语言模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谁家想……,谁家想……,就……。……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还有……。”有了抓手,绝大部分学生很容易的就进行了片段的仿写,其中也有不少精彩的生成。只要中年级语文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仿写片段的训练,相信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标新立异的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背后,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上下足功夫,要么是将细致的讲解做的很多,要么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以议代读,要么就是将表演、情境创设等新颖的手段过多地引入课堂,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本质,走上了追求表面热闹而忽略语文实质的错误轨道,忽略了让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淡化了让学生自己读书的体验。事实上,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牢牢抓住读书训练不放松,让学生“我心入书,书入我心”,通过自读感知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二是阶段性不清,学段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对朗读感悟、词句理解、积累迁移运用等,缺乏不同的年级的不同侧重,眉毛胡子一把抓。事实上,不同年级的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小学过程来看,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比如就读的要求来说,低年级主要是朗读,而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朗读,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默读能力的培养,到了高年级还有浏览、速读的要求。就词句理解来说,低年级主要是理解词句意思,而到了中年级就要求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到了高年级要求就更加高了,要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思、感彩等等。在教学中,既要有看到前后的联系,又要考虑学段的差别,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螺旋式地一步步提升。
三是拓展、综合过度,削弱基础能力培养。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课上一味地拓展、综合、延伸,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语言积累贫乏,对情感的体验表达不准确等,学生的理解、体验、积累、表达能力亟待提升。事实上,教师应该在严格遵守《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各阶段字词语句、理解感悟表达等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拓展延伸,从而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学习表达的技巧方法,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各取所用,各尽其能。
一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根据学段目标,创设合理、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地做好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工作,完成不同学段的教学任务。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不是要一味的讲解,而是要通过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民主、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兴趣激发出来,给足他们阅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主性,去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在关键处点拨、启发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从学生方面来讲,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其主体性。要重视让学生朗读、默读,多读、多思,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通过读、想,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谋篇布局,学习表达方法等。
二是培养思维,注重积累。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拓展教学,广采博览,选取典型的阅读材料和阅读书籍,为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辅助、补充、拓展、延伸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领悟,这其中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要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课下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升华灵魂,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三是培养习惯,终身受用。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文的讲解,方法的传授,更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重视和落实,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享用一生。比如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边读边想、认真读书的习惯,还有勤动笔、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阅读时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做标记,写感想等等。再有比如勤于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与人交流阅读和学习心得的习惯等等。
三、如何让学生懂得阅读。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体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各种形式的“读”,朗读、默读、浏览等等,对学生各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书声琅琅,尽显语文课本色
“语文语文”,即谓“语言文字”。《新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的语感、语言积累从何而来?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又从何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课堂上的朗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通过一遍遍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朗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初读感知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薛法根老师、孙建峰老师也特别重视对课文的熟读感知。在第一课时,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通、读熟,读出句意、段意、文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对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难读的句子要进行重点指导,反复品味。
2.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从而享受审美乐趣。杜甫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深入钻研文本,体会作者加载于文本之上的感情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大组读、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齐读。当然,这所有方式的朗读都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解性的朗读来感悟、体会。多种方式朗读,在琅琅的书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发展思维,体会感情。
(二)静思默读,还课堂静默的空间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认为阅读就是要读出声音来,非常害怕课堂出现沉默、安静的时刻,因此总是要求学生不断地朗读、不断提问、不断回答,学生思维的弦总是处于一种不断被绷紧的状态,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就被老师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问题地“逼供”,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语文能力也就逐渐下降。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书声,也需要静思默想。诵读有助于记忆,默读有助于帮助思考。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钻研文本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便是让学生默读,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默读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养成默读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体会情感。如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紧扣“喜欲狂”来寻找哪些词语能够体现作者兴奋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重获自由生活的欣喜若狂、归心似箭。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笔尖流淌的便是对课文深入的感悟,脑中留下的便是对课文情感的流连。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碰撞情感,用灵魂塑造灵魂。由此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然,对于低年段的小朋友来说,朗读更适合,因此对默读不做要求。
(三)学会浏览,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浏览的本领,从浏览课文的过程中迅速找到重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课文、报纸、杂志等有很多好处,能从文章中迅速找到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四)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