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与环境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 会计发展 影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是指:“既用货币单位表示,又用实物单位表示的,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资源的会计。”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学是环境学、会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交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对象,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损失以及取得的经济利益以货币或非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记录、控制、评价,从而使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披露出来。由此可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披露环境信息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战略,基本含义是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学这一新的会计学分支。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催生环境会计
英国Dundee大学的Rob Gray,加拿大审计署的Rubenstein以及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博士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结果,分别对环境会计作了如下定义:
环境会计是指:“一种关于人造和自然资本增减的会计,最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转换的会计。”
环境会计是指:“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的会计。”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的需要
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由于我国政府和公司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连连受挫,出口商品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以农产品为典型代表。因此,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增强公司的环境管理意识,有利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绿色系数,符合国际贸易的需求,有助于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环境会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阶段,已开始制定环境会计准则;而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尚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成为必然,而会计作为企业之间交流的语言必须具有国际化标准。因此,我国应该坚持进行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扬长避短,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公司提高竞争力
率先将“环境”纳入公司会计核算的公司,在短期内可能会因为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利润减少的情况。但是,从公司长远利益看,只有加大环保投入,才能减少未来因破坏环境而产生的成本,公司未来的经济利益才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方面,我国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如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很多的节能措施:宾馆的厕所都分为半冲和全冲,节水不少;街头树下都用木屑覆盖,雨后积水,刮风不起沙;日本政府对开采森林严格控制而且绿化面积广泛,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然而,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还缺乏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措施和较为得力的奖惩机制。
社会意识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偏低。许多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国家政策方针一意孤行,用破坏环境来增加个体的利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致使国家需要花费巨资对他们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由于公司的环保意识差,他们不会主动去保护环境,更不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环境法律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水平相比,我国还相差很远。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同时这些环保法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要达到全面治理环境这个长远目标来看这些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
环境会计准则方面,由于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学、社会学和自然学等学科综合交叉产生的一个新的会计学学科,它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同时我国在环境会计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核算方法,也没有出善的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
(三)监管不严、执法不力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一些法律,如:《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我国目前来看有些地区存在着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失去原有的法律效力。
(四)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在环境会计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也缺少对环境会计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核算准则。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主要是披露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核算内容不够广泛。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在会计处理实务中缺少可操作性。
(五)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由于环境会计学由环境学、会计学、经济学、生物学、自然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综合而成的会计学分支,在具体学习研究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像生物学、环境学、自然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环境会计学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研究和应用起来比较困难。然而目前我国培养的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主,大多数会计人员只掌握本专业知识,最多也就是了解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如:审计、税务、财政、统计、资产评估的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环境会计专业人才方面实际是个空白领域,没有专业的人才,这成为我国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障碍。本人深入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了解到在该公司的部门设置中,会计部门没有单独设置环境会计岗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由环保科代为披露有关环境会计的信息,但是披露的也只是数字。
四、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加大重视力度
政府方面,我国政府应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力措施,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如:节能减排、环境标准体系认证等措施。
公司方面,由政府部门组织,对社会各界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与环保素质。主要针对公司负责人开展环保讲座,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而且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他们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新闻媒体方面,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让全社会到处都洋溢着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法律方面,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如:制定污染防治、环境监督管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对政府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监管执法不力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
国家既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严格实施使其产生应有的法律效力。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就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执法,加大对公司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公司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
(四)提高理论水平
首先,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研究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的方式与先进国家在环境会计方面进行学术沟通,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样可以使我国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上少走弯路。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其次,在高校设置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由会计学的领军教授组织专项研究。
最后,在上市公司中开展环境会计的试点,率先由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过渡到全部公司。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环境会计学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会计学科,这就要求环境会计人员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对环境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一是在高校设立环境会计学专业,培养环境会计学人才;二是政府组织公司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环境会计专业培训,使公司会计人员掌握环境会计专业知识。
总之,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很远,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如政府重视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专业人才以及科学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提高我国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制订出科学的环境会计准则,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参考文献:
2、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在长期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在全国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界的肯定,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我系开始推进和实施国际化专业教育和发展理念,学科领域和内涵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景观的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行为心理文化为学科发展核心,以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与园林设计、景观工程技术与园林植物应用为专业建设方向和重点的新的学科发展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
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多年在全国207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4、清华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景观与园林设计的传统传承自1951年造园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在清华大学建筑学学科体系内得以延续,继吴良镛先生将风景园林专业整合入广义建筑学学术框架体系后,199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建由孙凤岐任所长的景观园林研究所, 2003年成立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1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课程教学大多是老师满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出现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对接应用,从而导致大多环境类本科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去具体分析当今实际的环境工程类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对老师授课内容无动力学习。在我们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环境工程CAD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需求而动态变化,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把CAD的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补充CAD软件的相关新产品,根据以往环境类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变化,使CAD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并结合环境类专业的行业发展,与大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对接,这样才能使其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适当缩减老师讲授学时,将更多的实际操作带到上机操作中边教边学。如绘制CAD二维图形的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高级编辑技巧以及文字标注、尺寸标注等相关课程内容可调至机房讲授操作,同时要带着一定目的去上机实践,即学生带着由老师课前布置的上机任务去运用CAD制图操作。既可实现师生教学内容的人机同步,又可加深学生对CAD软件运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2]。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环境工程CAD》课程的特点来看,课程应以其新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再结合学生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之功效时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喜爱。但这门专业课的确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CAD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三废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达到三者的相互交融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一般来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起学生对《环境工程CAD》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求老师努力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以便能消除与学生之间的生疏感。其次,本门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并与课程上机实验相辅相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以设问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建立问题情境可克服单向传授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如在学生上机绘制消声器时,可给学生讲解某一种消声器的构造再结合学生自己的感性认知能力,通过“设问一讨论”式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认识到所谓消声器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课堂氛围融洽而不乏味。这样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工程案例教学工程案例教学早已是工科大学课堂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授课案例。案例既可以是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是环境学科内三废治理中最新的热点课题,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度,选择能吸引学生、易激发其共鸣的范例,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案例既要有正例也要有反例,以便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例如,结合学生参观实习基地的机会,详细了解并掌握三废治理与利用方面的工程方案,具体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解各个系统设计及其工艺流程的绘制,将环境工程CAD的基本绘制命令及高级技巧联合使用,可让学生受益良多。还应引导学生从三废治理的污染源头、过程及末端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不仅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而且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三废治理的规律,活跃了课堂气氛[3]。
2.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精心设计环境工程CAD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从绪论部分进行总体上把关,可以先交流经验,告诉学生环境工程CAD辅助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及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给学生进行示范精讲,可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进课堂边学边听,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讲课内容与练习内容相脱节。对于师生教与学而言,其学习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能运用环境工程CAD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图纸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将CAD绘图技巧与环境工程三废治理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接的能力。例如讲到废水治理中格栅的设计时,可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格栅的作用及其具体的工程设计思路,通过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析并归纳出各个环境类工程治理知识点,这种教学对“低头族”的学生十分重要,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让学生学会与同学的探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表现为师生“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环境工程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选修课。在其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承前启后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突显其实践性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可由老师提问,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老师点评形成共识。而学生上机操作实训时,老师更要经常走动,了解学生对基本绘图命令及绘图设置的掌握程度,对同一个图例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绘制或应用不同的命令绘制同一个图,同时可让绘图熟练、方法巧妙的同学上台给大家分享、讲解,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4]。
2.4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自高校扩招后,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各高校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尝试着进行各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环境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环境类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就一定拥有很大的就业优势。因此,新的教学改革方式要求既要发挥学生主动性,使课堂由被动变主动、句号变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努力思考,才能使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得到反思、得到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比如,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来加强学生工程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有意选择一些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典型工程案例,培养环境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工程CAD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结合环境类工程实践专业优化教学,不断深化环境工程CAD的教学内容,体现本专业课程特色。这就要求老师把握环境工程CAD辅助技术的发展动态,并结合市场行业发展,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最后,老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一些基础绘图设置和操作外,还应结合三废及噪声等方面的污染控制工程着重讲授环境相关的制图规范和设计理念。重点讲授图幅设置、线型选取、尺寸标注及图层建立等绘图技能,以及工艺流程、平面图、高程图、系统轴侧图、相关管线、设备图等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图纸的绘制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
环境工程CAD教学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地更新最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使教学过程图文、声形并貌,使理论性较强、形式较为刻板的课堂鲜活起来,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达到教学相长、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要很好地调动课堂氛围,本课程教学就必须从强化绘图基础、突出共性、拓宽课程内容、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作用。为此,教学知识要新、要活,教学内容要丰富,要浅而宽,还要少而精。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间互动,相互激发,做到教学相长;同时还要利用先进教学工具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手段在内容更新、形象、直观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例如绘制袋式除尘器时,通过动画的演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袋除”的基本构造及其原理,使教学内容显得形象、直观、生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可以整合分散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并按需获取信息。因此,在《环境工程CAD》课程教学中,也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与大学生分享交流课堂教学内容的平台,培养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知识信息的习惯,例如利用“蓝天CAD”、“土木在线”、“中国设计师网”、“筑龙网”等专业网站,分享交流心得。如在环境工程CAD的教学过程中,可改变传统的完全由老师讲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即对废水、废气、固废及噪声等工程治理方案及控制措施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图片、视频等,进行讨论各自污染控制措施方案的可行性并绘制工程图纸。同时,在课后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窗口进行在线交流学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便老师摸清学生对环境工程CAD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据及时完善教学方式和内容、调整授课进度以及强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5]。
5结论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必要性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20世纪70年代初,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正式拉开了环境会计的序幕。随后建立了第一个通过正式程序推动环境管理会计采纳的国家性机构---美国环保总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管理会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重视,如国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1998年发表了《组织中的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该报告定义了环境管理实践、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术语,简要概括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挑战和目标,讨论了会计人员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Roger L Burrit(t2004)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障碍的基础上,出环境管理会计,指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工具包括环境成本分析、投资评价和业绩管理,并对每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做了说明。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就环境会计做了相关讨论,但是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至今尚未真正起步,为此,本文试图分析建立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引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衡,201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给予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宏观支持。但是,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从微观方面来讲,如何正确认识企业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如何在企业决策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如何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应用成本与效益分析法,如何形成资本预算、业绩评价、环境成本分析等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如何形成有效的环境披露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尚未成熟。从宏观方面来讲,首先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不够健,没有硬性要求,使得企业很难主动去付出较多的成本去避免环境污染;其次是社会环保意识薄弱、社会监督力量薄弱,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的组织,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没有强大的外部监督压力下,企业不会在没有经济流入的情况下为保护环境而支出经费;再次是缺乏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人力基础,专业的环境管理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对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还要具备对非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三、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第一,从微观角度来讲,首先,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传统的核算办法比较单一,不管是从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角度来说都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附加成本对经济利益的影响,而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能将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成本进行单独确认与计量,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量化,从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使得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降低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其次,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以及资源存量的分布,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企业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最后,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绿色消费”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要求或者倡导企业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也会面临众多的环境要求,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则有助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宏观角度来讲,首先,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如何反应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评价环境管理业绩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为追取巨额利润而置环境与不顾的行为,使环保理念深入企业,最终实现财务目标与环保目标共同实现的双赢局面。其次,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西方发达国家以对外投资为借口将重污染、低成本的企业设立在我国,对我国环境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剥削,以牟取巨额利润。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为我国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提高了门槛,将以牺牲我国资源为代价的重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同时,那些准予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为我国在环保方面的研究提供部分经验。
四、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对策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实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包含环境管理会计相关内容,这使得企业在实际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中无法可依。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补充完善现行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模式,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操作规范化、统一化,提高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质量,使得各个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便于相关利益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的监督。
第二,改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并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还应引入环境成本会计相关内容,并建立与员工报酬相关的环境业绩评估体系,这样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每一个人,使得每个员工自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最终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共同发展。
第三,进一步深化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拓宽研究领域。环境管理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同会计学以及管理学交叉结合形成的学科,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时,我们难免会被传统会计领域所局限,这就要求我们会计研究人员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巧妙的将环境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应用到环境管理会计的建设当中。
水环境修复的目标是将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并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开展生境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及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水污染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三个类别,其中生物技术应用最普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水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同时将污染物分解,并有效控制水中N、P等营养物质释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藻类生长,稳定水体生态平衡。对于受干扰的自然水体,一方面要建立人工鱼礁、牡蛎礁等工程设施,人工鱼礁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首先列入国家计划,主要材料为混凝土和钢铁,当前也有利用生物制品如牡蛎壳作材料,为典型优势生物如华盛顿近岸河口太平洋大蟹提供栖息生境;另一方面要建立重要物种自然保护区,除了保护自然生境外,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自然栖息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国内处理水体中污染物较常见的操作方式有设置生物浮床、混养底栖生物和投放微生态制剂等,修复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此外,也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入总量,尤其重视养殖区域的非点源排放,从源头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人工设施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点建设人工鱼礁,使用的材料从早期的旧轮胎、旧船体等废旧品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钢,并逐步从小型鱼礁过渡到大型鱼礁。人为构建牡蛎礁也显著增加了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总生物量,提高了固碳能力,同时鱼类洄游通道和产卵场人工修复措施已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10年间增长了2.3倍,达到82.5美元/hm2。根据我国国情,构建水生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步骤:①评估拟建区域内的资源总量,渔业资源调查是珍稀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建立长期基础性调查体系,由国家资金持续稳定支持;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新自然保护区和加强现有保护区管理,目前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中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30个,约占总数的10%,目前存在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规范的水质和生物监测流程等问题,并亟需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恢复被破坏的渔业资源,其中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重中之重,主要利用放流个体标记和回捕率分析来衡量,目前除传统实物标记外,分子标记和耳石标记等新型标记法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增殖放流对野生种群规模和遗传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风险防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
2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太湖蓝藻暴发、铜矿水渗漏事故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环境,因此,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总体来看,发生频率高、污染影响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化学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几个类别。针对海底管道泄漏和海底井喷两种原油泄露源,分别对应水下干法、湿法维修和盖帽虹吸法、打减压井法等不同的封堵技术。2010年美国BP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应急处置案例中将上述关键技术结合运用,形成了一套应急处置方案,最终原油消除率达到80%以上。针对化学物质和有毒有机物泄漏类污染事故,标准的处置流程为:首先,采取措施堵塞排水口,尽可能减少化学物质随着排污水管线流入天然水体;其次,根据自然条件如风向等确定污染区域,进行布点采样监测,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根据泄漏化学物质的性质,选择燃烧、投加活性炭、投入试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微生物分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浓度;最后,对污染区域进行跟踪监测,掌握污染物变化趋势,确保完全消除对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处理的传统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硫化物沉淀法。目前,污染小、去除率高的电化学凝聚法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更适用于静态水体(如湿地或池塘)污染时使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凤尾蕨除砷,3个月内砷浓度可以从10.2μg/L降至2μg/L,砷积累量达161mg/kg。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藻类生长机制、环境条件等控制因素,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藻类暴发,能够从源头抑制水体富营养化。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但处置水平还稍显不足,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重点进行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形成应对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标准流程。针对海上溢油开发环保型表面活性剂、高性能吸油毡等,还可进行微生物分解原油的筛选和探索,从根本上提升溢油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化学物质污染,在我国苯类物质泄漏事件的发生几率较高,目前常用燃烧法进行处置,但难以完全消除有害影响,对其消解规律和新型治理方法的研究应引起特别重视。针对重金属污染,我国学者对砷、铬、镉等的处置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以铁或铝作为阳极,生成的氢氧化物可作为絮凝剂与砷酸根离子发生反应,达到除砷效果;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镉的去除率大于96%;采用堆肥-零价铁混合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除铬,去除率接近100%,但利用电化学和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方法还未见报道。针对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引起的藻类暴发,大部分湖泊地区采取人工打捞收获藻类的传统方法,虽然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缓解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毒素污染,但只是暂缓蓝藻进一步蔓延,并造成人力资源、水资源浪费,亟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转变污染处置的理念,从治理转变为预防,研究控制藻类爆发的有效方法。
3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在生态环境学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的技术和流程也日趋成熟。而针对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研究热点,今后应更重视机理性、规律性研究和基础数据库构建,明确学科重点发展的方向。
3.1国家级大型环境监测数据
网构建研究我国环境监测网的基本架构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运用新型设备采集监测数据,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构建大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新型水质监测设备如电化学传感器能够显著提高监测相关参数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成本。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属于政府支持的长期基础性科研数据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环境监测专题数据库,涵盖所有监测点的监测指标如水温、水体pH、典型污染物的浓度等,由环境监测站定期录入,可供环境相关研究人员查询;此外,还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涵盖全国多时相的卫星影像和资源卫星数据。
3.2灾害预警的机理性研究
目前,我国对环境灾害的预警还停留在经验预测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灾害的机理性研究偏少,理论研究方法比较落后,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我国对赤潮预警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环境灾害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首先应该放在构建稳定合理的赤潮灾害预测模型上,选取赤潮多发的典型区域,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合理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如模糊推理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赤潮的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过程,尽可能排除环境因子选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赤潮灾害预测的精准度。除赤潮外,洪涝、海冰、海啸等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环境灾害都可借鉴这种数值预测方法。
3.3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对生物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目前对常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多,但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特别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沉积,长期过程中对本体细胞产生的影响,其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机理等仍没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挖掘。加强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能够明确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危害的具置和作用机理,并跟踪和监测DNA的变化,从而为研究消除典型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提供基础和依据。
3.4水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的整体策略
研究人工鱼礁、洄游通道等设施的构建都是水域环境修复的常用手段。目前,海洋牧场、池塘一体化养殖等整体性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结合的策略逐渐受到关注。该策略把资源环境、装备、养殖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水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湖泊、池塘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放养,在海上范围更广,称为海洋牧场;在淡水池塘中的一体化养殖则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如投喂、水质监测等。海洋牧场和池塘一体化养殖既能够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和自然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又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目前环境修复的研究热点。
4展望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环境信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并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却受到了很大破坏,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发展环境会计,就是国家处理的手段之一。从我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想要减少环境污染状况,企业必须要加强环保方面的支出,重视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环境会计概述
1、环境会计的内涵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除了要处理日常的会计工作以外,还要对项目开发所影响的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进行计量和记录以及其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同时,还要做计量和报告环境维护和环境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对环境绩效和活动进行综合评估,并总结其对财务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有机统一,并且运用合理的价值管理方法,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最终目的[1]。
2、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第一,会计主体假设,在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前提下,企业生产对其他企业或是周围的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编进企业的会计核算中;第二,持续经营假设,以企业保持经营为前提,选择合理的核算方法记录相关要素;第三,会计分期假设,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定期分类计算;第四,受托责任假设,主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第五,环境价值假设,进行有价值的环境资源核算;第六,货币、非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为计量主体,充分显示会计主体环境状况。
3、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分为:首先,重要性,核算对象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影响比较重要的;其次,可比性,严格要求企业按照联合国的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处理;再次,合法行为,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制度;第四,社会责任,以国家宏观调控、维护社会资源为前提,全方位的评估企业的绩效;第五,允许偏差,将核算偏差降到最小;最后,非法律规定义务,按照法律法规对环境的污染负责[2]。
4、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当中还没有明确环境会计相关的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应该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之上,加设有关环境会计的会计科目,能够正确的反映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改善所获得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对环境要素进行计量,可以通过直接法或是代替法等进行会计计量和核算。环境会计所展现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准确地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满足企业经营者的需要。
二、我国环境会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也促使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逐步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区也进行了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已有所缓解,同时将环境对象逐渐转到环境会计的应用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成熟。但很多的学者和相关专家已经对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理念,并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3]。虽然,目前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要重视对环境保会计的研究,完善其理论体系,使环境保会计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科学的运用,对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环保意识的骤然兴起是近年来环境现象恶化所导致的,而环境会计逐步被重视也是近年来的会计课题。因此,关于环境会计行为标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现如今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遍布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但面对企业发展中环境会计应用的相关规定还未形成科学的硬性规定,因此其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环境会计的具体实施工作。
2、各部门的环境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开始研究环境问题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晚,对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国已有很严格的环保法,但一些地区或部门还是存在地方保护和关系执法的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致使难以取得真实的环境方面的数据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3、缺乏环保意识
政府及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思想。一些企业片面的追求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的长期利益,环保意思淡薄,根本不计算环境成本,也没有环保方面的资料记载,甚至提供虚假材料欺骗政府,这是环境会计无法在企业中发展的根本原因。
4、环境会计研究不到位
我国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还相对狭窄,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经济学及环境学等内容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而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将会计学与经济学及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此外,对环境会计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还不到位。环境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肯定会触及各方的利益,如何化解各种矛盾,使各方能够认可并接受环境会计,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5、缺乏完整的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体系
当前影响环境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源自于环境会计的相关配套体系建设不全,其中,审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是环境会计无法科学发展的关键。没有良好的法律法规,没有配套的监管体系,企业不能科学认识审计监督对环境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致使环境会计无法有效披露环境问题的相关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的下降。
四、解决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健全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有效的解决我国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的环境问题研究开始比较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对环境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因此,应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的、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加强在企业业务当中对环境会计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我国环境会计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企业还应当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4]。
2、加大环境行政执法力度
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够完善,政府的执法力度不够,是导致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国相关的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该重视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对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企业进行惩罚。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其他的经济手段,约束企业减少排放污染物。要加大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要在严厉的法律监督下,真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推进环境会计的实施和发展。
3、提高政府及企业的环保意识
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认为环境会计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企业应该接受环境会计并且从环境会计的应用过程中得到经济效益。因此,应该提高政府及企业的环保意识,正确认识环境会计的作用,企业想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认真落实环境会计,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政府及企业的环保意识,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环境会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
4、深化环境会计的研究
在环境会计的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深入探讨和研究发展环境会计的问题,制定出正确的、有效地解决办法和实施策略。我国在研究发展环境会计问题时,应该多方面的进行研究,不能仅仅只研究会计学,还应加强对经济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并将这些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这些学科中的精华汲取出来并相互融合,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理论。此外,环境会计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说,还要落实到实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明确根本目标,按照统一的战略进行,通过理论到实践,然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再进行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摸索中总结,从总结中不断完善,实事求是的落实发展环境会计,有效地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5、建立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体系再完善完善
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体系,保障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的真实性。环境会计审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管理,以实现对环境会计的有效监督。要汲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相关制度,有效的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发展环境会计势在必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发展目标,合理有效的发展环境会计,有效地改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增强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切实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芳.地区经济差异、企业组织变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来自中国沪市污染行业2009年度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1:68-78.
[2]魏卉.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环境会计必要性的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9-21.
[3]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37-140.
[4]段洪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政府监管——基于规制理论的视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105-110.
[5]谭艳杰,孟庆丽.试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制度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134-135.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1 绿色会计概述
1-1 绿色会计的定义
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地球环境的恶化情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使得地球的负担日益加重,至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命题进行研究,出现了结合环境因素的“绿色会计理论”。现如今称之为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它是将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渗透、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方法与属性,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本,对企业的活动环境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门新学科。
1-2 绿色会计的建立原则
(1)同国家政策相一致的原则。即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符合国家的行政法规、法律制度,在进行会计活动时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2)符合社会需求性原则。即绿色会计要反映企业对其本身环境资源的责任,需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不再单方面只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的评价,应该以在企业内部的社会收益与费用之比为标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企业的内部所服务,还要有利于企业外部的宏观调整和管理。
(3)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即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不要全部沿袭旧历,还要与我国本身的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开创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
(4)和社会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即我国的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当然,如果企业能够自己主动的披露环境信息,政府以及社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1-3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对于绿色会计和传统会计来说,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计量、记录和会计报告等方面必然同传统会计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例如,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与传统会计的划分相一致,都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区别:从研究对象来看,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本身的资本运动,而绿色会计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从自然环境出发,围绕着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从而使得自然环境的保护同经济发展不相干预,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会计科目的划分方面,在资产的会计要素中,绿色会计中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环境资产净值等科目,在负债的会计要素中,绿色会计设置环境负债,包含环境资源损耗费、资源保护费的应付环境污染费等科目。在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要素中,其中的划分与传统会计有细微的差别。所以两者的会计科目的划分往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另外,绿色会计核算原则在继承和发展会计原则自身的基础上形成更具自身特色的原则,可概括为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但是传统会计的核算的一般原则可分为三类,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的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2 绿色会计在中国建立的必要性
2-1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会计存在一定的联系,发展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同时绿色会计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都是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并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污染浪费自然资源,合理、合法的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2 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是高投低产,它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消耗,导致了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发展现象,并且导致了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情况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看,只有增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重视绿色会计的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2-3 对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的需求
从绿色会计产生并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绿色会计是在自然被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的基础性上提出的。
2-4 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减少污染,提倡环保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西方人们很早地提出绿色会计这一概念,并于现在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如果想要与世界接轨,那么就应从现在开始深入地研究和发展绿色会计体系。
3 中国绿色会计的现状
3-1 绿色会计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葛佳鹏教授引入“绿色会计”的概念,之后郭道扬教授进行开拓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至今我国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一个体系,规整起来也就是运用会计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资金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学科。其中,绿色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资金运动,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并且对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在其对绿色会计确认上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学仅仅只限于货币计量,它由于环境和所涉猎内容的特殊性导致了它计量的单位仍是以货币为主,但在必要时可用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或者数学模型来建立较为全面、微观的计算方法体系,以计量市场经济下的自然资源及生态价值。我国于2001年1月成立了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就环境问题和绿色会计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随着经济逐渐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日益重视,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某些与自然资源应用有关的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重视,让企业财会人员也加入到了环境规划的制定工作中。现在,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是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和有关的专业标准制定方面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的绿色会计的研究,其实都处于起步阶段,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稳定的结构。
3-2 绿色会计现存的问题
(1)企业的需求积极性不高。企业一般对于环境问题比较敏感,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所以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冲突,与企业的利益相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的执行不够严谨,制度不够清晰,导致了企业对于环境问题很是敏感,对于绿色会计的使用不够积极。
(2)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一般对于相关环境的支出和收入,与会计方面表示的不甚明显,导致了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他方面,由于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执法不严谨,使得企业对于绿色会计不屑一顾。
(3)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因为中国的绿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对绿色会计进行研究的一般为专业的学者,导致相关的专业认识较少,而企业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这也是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4)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绿色会计是一项复杂的学科。它不仅仅包含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学,同时也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是涉及绿色会计的相对来说是少之又少。
(5)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因为绿色会计不仅仅是涉及会计的学科,它还包含社会学和环境学等其他学科,对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水准,但是就目前的企业财会人员的水准来看还远远不够。
4 加快绿色会计在中国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发展强度
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财力对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会计体系,加大执法的监督、管理力度。在研究中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建成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进行研究与探讨。
4-2 国家应该对环境保护方面注入更多的重视
往往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的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近些年来一直处在快速的发展状态,GDP逐年高升,一座座化工类产生的出现致使中国的污染日益加重。如果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话,应该对工厂进行限制。
4-3 高校或者其他的研究组织应该对绿色会计应用方面进行研究
因为经济的增长不能停止,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所以绿色会计的研究也不应一直停滞不前,我们应该集结更多的人来参加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健全的知识结构。
4-4 完善关于绿色会计的制度与准则,建立准确的法律法规
让中国的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使用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让企业的经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挂钩,加强社会各方面对企业的监管和考核。让企业的评价与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使得管理者重视绿色会计的使用,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的保护,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4-5 加强对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
绿色会计在现在仍属于新生事物,大部分人对其的了解较少,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经济模式产生了根本变革,并对全球经济发展运行产生影响。针对这一环境,高校财会工作人员应全面应用互联网这一有效途径做好财务工作的认真监管以及细致审核评估,并着力于促进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的变革创新,实现网上办公,利用网络系统处理工作,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另外,应综合应用各类网络方式以及手段,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确保会计核算管理、财务控制工作、制定财务决策等环节的全面集中化。
此外,高校应定期组织内部财会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促进他们全面掌握新型财务工作知识、了解更新的信息内容,进而提升高校财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核心创造力。当然,培训所选的内容应以最前沿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高校近期遇到的重要问题为核心,便于财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提升实践工作的核心动力以及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促进各类理财活动向着人格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进一步优化创建新型财务运行工作机制,激发高校财会人员主动积极性以及整体创造力。该途径是确保实现高效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目标的核心基础,只有真正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以知识含量影响实践工作,方能全面确保高校财务工作同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接轨,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杜李(1964-),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76-04 收稿日期:2009-01-01
自20世纪70年代比蒙斯(1971)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1973)的“污染的会计问题”发表以来,人类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开始从会计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索,引起了国际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2005;耿建新等,2004;张劲松,2006)。在建设可持续社会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一门对人类的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绿色会计”应运而生。针对我国的现实问题,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绿色会计的发展问题(孙兴华等,2000;徐小琴,2007),认为绿色会计是企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助推桥梁(王建华,2006),并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张秀敏等,2007),这对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由于绿色会计的许多基本问题在理论方法上尚未解决,我国的经济实体和环境问题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有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基于学术界已有工作,进一步梳理绿色会计的一些基本思路,探讨在我国发展绿色会计应当采取的基本原则和对策措施。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特点和目标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以自然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占用的补偿为中心,综合运用会计学原理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反映、报告和考核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维护、发展和补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绿色会计的实质是将生产主体因经济活动而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也包括与企业环保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其处理。
绿色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核算对象的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形形,资源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这是由资源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自然现象的不确定性导致核算其成本价值的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核算周期的复杂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且较为单纯,受环境问题类型和尺度的影响,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十分复杂。三是核算内容的广泛性。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生产消费,要消耗自然资源,各种生活、生产、社会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都要反映到绿色会计核算中,绿色成本、绿色收入、绿色会计收益等核算对象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变化,这也增加了环境核算的内容。四是核算方法的多样性。绿色会计不仅涉及经济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评价,货币也不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空气、水、土地等维持生命存在,是人类共有的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体,没有明确的归属,绿色会计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比如反映一个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水土涵养量、空气质量等生态资源状况就难以用货币计量,要采用价格替代、支付意愿等特殊计量方式。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要实现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多目标协调,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由此可见,绿色会计的目标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一是经济利益,GNP增长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因时代更替而衰减;二是社会利益,要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环境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围绕上述目标,绿色会计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成本核算办法,将环境自然价值计入成本,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与得失,达到对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二、实施绿色会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推行绿色会计成为当前国际会计界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要推行绿色会计这一新的会计核算制度还面临着以下难点和问题:首先,对实体经济活动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和体系。传统会计对实体经济活动只做财务评价,而绿色会计要对实体经济活动进行包括财务评价、环境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对一个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环境评价一般要涉及多个方面:因该经济实体污染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在三废治理过程中产出多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环境防护和治理发生多大影响等。环境评价的难点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难以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定量评价。其次,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缺少可比性,信息的披露缺乏可靠性。绿色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绿色会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用货币单位来计量。而且要有物理单位来计量。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及计量形式,导致对企业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承担的环境负债以及环境缋效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缺乏可比性。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准则和监管机构,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有些企业也可能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致使绿色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差。这也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三,生产单位实施绿色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就会计工作而言,绿色会计对每个单位来说都无直接益处,只有额外负担,因而推进资源环境会计核算在微观单位内部不会有原动力。脱离开来自社会的、公众的、道义的、政府的压力和推动力,资源环境核算不可能像其他经济核算那样首先在每一个社会个体基于内在需要而展开。绿色会计能够在
学术研究和专业研究中建立起来,但要落实到经济核算实践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研究诸如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的职能等基本问题。传统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和财务技能,并精通生产经营知识。绿色会计则是一门由环境学、资源学、生态学和会计学等交叉渗透而成的知识领域,在具体应用中要运用到多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其中不乏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现有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所限,难以恰当处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以及环境绩效评价问题。
三、实施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与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绿色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核算,它不仅涵盖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包含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同时又涉及时间和空间尺度问题。因此,绿色成本核算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短期到长期,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经济系统属于多目标系统,经济、环境、社会、资源构成一个复合系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各个方面,坚持多目标原则,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成本核算中的基本体现。
(二)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建立绿色会计制度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必须跨越的门槛,它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变更,市场规律变动,还涉及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会计的实施要经历一段漫长过程和大量艰苦的准备工作,要坚持长期性原则。但是,鉴于当代“环境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又不能不立即着手这项工作,否则,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我们将处于被动境地,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更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获得经验后,再开展社会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最后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考虑市场调节手段,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
(三)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相结合的原则。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大的变动,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标准。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仅供研究和参考用。待各种条件相对成熟和世界商品流动准则出现变化时,再推广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人手,采取边界推进原则。不宜一开始就从那些十分模糊,毫无基础和多变不定的项目人手,诸如大气环流下的风能、潮汐能成本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块草地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土地、气候、环境、区位、旅游、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估。
(四)强制性与自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生产单位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当然,如果生产单位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政府及社会公众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并配合创造相应的环境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会随着生产的产品、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国的企业绿色会计的构建不能全盘沿袭西方的相关做法,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四、实施绿色会计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应该组织环境学、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与会计学等领域的专家联合开展研究,探索我国现实条件下的环境核算理论与方法体系。由于绿色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为此,会计理论界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因其缺少公认的会计假设、会计准则和会计对象,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核算至少应围绕以下6项价值指标来展开,即:资源环境的耗减成本、损失成本、恢复和再生成本、保护成本、替代和机会成本以及改善收入。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的估价理论发展环境会计的一些计量方法:(1)以环境标准为起点,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2)带有主观性的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3)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基础上的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生产率变动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4)建立在资源价值观基础上的环境资源分类计算法;(5)通过对活动跟踪动态反映环境资产的耗费或收益的作业成本法;(6)累计产品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二)加快绿色会计法规体系及准则的制定。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战略方案。在环境实践中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从发达国家绿色会计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绿色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绿色会计与环境管理相联系。即使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方面,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们还应建立绿色会计相关的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制度。目前,可由财政部牵头,吸纳环保、会计、税收等各方共同筹划“绿色会计准则”,在实践上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增强其实务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三)在传统会计体系下增设环境类会计科目。基于绿色会计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近期可以采取一种过渡方案。为了能够反映环境、资源因素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在传统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相应的环境类会计科目:(1)在“资产”中增设“环境资产”科目,用以记录会计主体所拥有、控制或占据的诸如水、矿等自然资源,对符合固定资产性质的资产还要提取折旧,计入成本或费用中;(2)在“负债”中增设“环境负债”科目,用以记录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负债,如应向环保部门缴纳而尚未缴纳的环保费用等;(3)在“所有者权益”中增设“环境公允价值”科目,用来反映会计主体无偿取得的环境资产的价值,如矿区所占荒山等;(4)在“收入”中增设“环境收入”科目,用来反映会
计主体因积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而获得的奖励、补贴或税费减免,企业因回收废水、废渣而得的收入,环保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等;(5)在“费用”中增设“环境成本”科目,这是与“环境收入”相对应的一个科目,反映会计主体为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因破坏环境而支付的罚款等项目;(6)在“利润”中增设“环境利润”科目,它是“环境收入”与“环境负债”的差额。
(四)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与政府监督。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对绿色会计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积极作用,加快绿色会计专业标准的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为了应对国际上日益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就需要企业加快绿色会计系统建设,加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为了保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保障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加强环境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尽快制定中国环境审计准则,强化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普及绿色会计理念。绿色会计主张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要对环境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收益、环境资源效益做出相应的会计记录,势必会对企业的短期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绿色会计的推行取决于全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民环境责任意识的增强,即每个公民都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实施和宣传教育的力度,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可以采取筹办中国绿色会计刊物,建立奖罚分明的环保执法力度等活动来加大实施绿色会计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加强在职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设立绿色会计基金,奖励研究推广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有功人员,增强人们接受环保教育的积极性,建立一个推行绿色会计理念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