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概述范文

心理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概述

第1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课堂环境是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学生学习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同时,它也是一个组织系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影响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

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4小结

第2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教改;新理念;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变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其具体措施是:

一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

新课改指导,不巩固不能前进。但不前进也可能巩固。在"前进"与"巩固"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前进"是目的,"巩固"是为了更妤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根据学生实际,只要前进就应巩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主动,就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础"的含义。为了"稳妥".加大保险系数,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央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段"的教学观。在实际操怍中则把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重复练,使教学在同一处、同~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时间较长,势必效益低下,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理解基本事实,会基本操,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接"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离效的教学,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熟练操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先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操作步骤,再例子.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着眼点在知识本身,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相反。而新课改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

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经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榴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

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术求鱼"

三 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到宏观的天体运动,小到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l。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x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人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阆后得到的利息。

四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即在上课前将所有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练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他们怎样预习,如打"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听"是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多数学生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必需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多次强调的某些问题即为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注意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问题,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 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几种为主:

(1)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就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全面发展。

第3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学数学新课改

1.信息技术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直观演示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而现在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再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影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这些方式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直观演示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2.信息技术能培养师生自主的探索式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目的思想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研究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讲椭圆的定义。打开几何画板,作一个圆心为A的圆,在圆内任取不同于A的点B,在圆上取一点C,连接线段AC、BC,作线段BC的中垂线交AC于点P,连接PB,引导学生发现|PA|+|PB|=|CA|,即圆的半径,且大于|AB|。然后让学生操作电脑拖动点C在圆上运动,得到P的轨迹——椭圆。启发学生得到椭圆的第一定义。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当点B在圆上、圆外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这样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甚至有时遇到一些问题,其有些解法是教师在备课当中也没有想到的,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就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3.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复习和自我评价。

利用一些辅导软件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比方说一些教学课件和试题库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知识的再现,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试题的练习,知道自己还有哪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好,从而进一步加深、巩固。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拥有信息最丰富、交流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体。这样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让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比方说利用E-mail或BBS与更多的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这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新课改中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1.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例如在讲解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2.更有利于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便于系统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例如,在教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开始以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的故事引入。韦伯与百万富翁杰米订了一份合同,他将在一个月中每天给杰米10万元,而杰米第一天只需给他一分钱,第二天给他二分钱,以后每天给他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得出了计算杰米所赚到钱的计算具体公式:1+2+22+…+2n,经过计算发现韦伯总共给杰米300万元,而杰米却要给韦伯约10737418.23元。同学们在惊奇和兴奋的同时,知道了在对待数学问题时,直觉是不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更有利于实现互感,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与其他科目相比较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改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感慨现代教育技术给数学所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它的负面影响。

1.影响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能左右注意力对智力活动的引导,能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反应”。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于教师要求操作各种机器设备,且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机器呈现,客观上减少了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再加上光线等原因,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易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更要注重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尽量创造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要设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学能力,树立信心。

2.警惕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由于缺少合适的网络课件和工具平台,缺乏专家和相关的理论指导,易导致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所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所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让媒体成为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成为灌输的内容。

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第4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职中 数学 多媒体 教学

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抽象性。然而,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已经产生了害怕的心理,随之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所以,如何将数学由抽象变形象、由静态变动态,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变乐学,成了每位职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中数学课程一方面要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起到“工具课”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当今技术设备中的应用和管理上的作用。所以,职中数学的培养目标不可能在理论上做过高的要求,但需要了解并且会运用知识的基本原理。

职业中学学生毕业后,一是继续深造、读高职学院,二是就业。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学习资源能够全球共享,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让想考高职学院的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让毕业后就业的职中学生有一个能够继续学习的机会,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可以终身学习。所以中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职中数学重视学生对于公式、定理、性质的应用,但绝不是完全放弃理论,而是要让必需的理论知识以通俗、直观、浅显的形态出现,体现出一种既适当的放弃严谨性又保持了科学性,既降低了理论性又不完全放弃理论的课程理念,这使得职中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大多是黑板加粉笔,对课本中的内容边讲解边板书而完成。但这种简陋的教学方式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来书写板书,减少了课堂的信息量,减少了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表现力差。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就能迅速地从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也不是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图形、图像、幻灯、投影、录像等画面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它可以使图片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渠道,促进主动学习

网络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导航者。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

三、多媒体教学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发现新知

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数学成绩更差,而且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还有厌学情绪。但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声音和图像的共同作用下,很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分辨问题实质,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就可以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

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他们还是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能够借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模拟数学图形,从而将知识点具体地展现出来。

函数是职中数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在讲到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制图功能来进行函数演示。在课前将几何图形制作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等性质。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

第5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分层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增长见识。数学教学要充满创新的活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做法谈谈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的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掌握价值的实现。教师应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知识的建构。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若能善于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教版实验教材正是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做到“入口浅,寓意深”,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究和运用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基本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极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被称为为思维的体操,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体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改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活动体验;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实现教学的最大价值。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探究主动,发展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人格呢?

1 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参与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唤起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教师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教学生“认识几分之一”时,笔者设计“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问,“10本书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本?”五声清脆的掌声回答了这个问题。“8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4段,每段长几米?”掌声哪里去了?学生们互相观望,满脸疑惑,无所适从。“怎么了?”学生纷纷说:“每人分得半个西瓜,不够一个,不好用掌声表示。”教师借机诱导:“半个不好用掌声表示,也就是说不好用我们所学过的整数表示,那么能不能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呢?”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们很快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好奇、向往、疑问是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原因是――良好的情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我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动物王国举行骑马比赛,小兔、小鹿、小熊、小猴分别骑着三角形、椭圆形、方形、圆形的车子过来了,猜一猜谁将取得这次比赛的第一名?同学们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我趁势引导,并展开对“圆的认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如结合生活实际,故事、猜想、游戏、实验、多媒体等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哪一个用的纸板多”这一情景,引发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它六个面的总面积”。此时 ,教师画龙点睛指出表面积的含义,实践证明“学生紧张的、内在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思维处于最高的运作状态,并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

2 创设体验活动,引导自主探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搭建自主探究平台,让学生自由的思考、探究、操作、发现,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体验到数学思维和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这样设计:(1)教师:“请同学们才猜一猜,三角形面积与什么有关系?”(2)提供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小各异的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看谁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小组合作,有的动手拆图形,有的动手剪图形,很快有了初步结论,最后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共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节课学生处于学习的“兴奋灶”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体验,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1)通过称一千克黄豆建构对“一千克”的感知,接着轮流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千克的重量;(2)通过两袋盐的重量是一千克的实践活动,称一千克的苹果、土豆、橘子分别能称多少的实践;掂一千克苹果、土豆、橘子等不同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帮助学生把一千克的感受概括出来;(3)让学生估测周围物体(如书包、凳子、洒水桶等)的重量,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提出“还有没有其他的重量单位?”的问题,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中发现问题,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 实施赏识教育,塑造健全个性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的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的意见哪怕是荒谬的,也不讽刺、挖苦、埋怨,更不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引导。在教学中,不用成人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像教育家卢梭说的那样:“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子……,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时,一名学生质疑道:“老师,我圆规不动,转纸行吗?”。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有的学生问:“既然角的边是两条射线,射线本来是无限长的,为什么还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呢?”可见,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感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另外,老师还要通过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如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答”,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的机会,让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何地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7).

第7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一、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并未局限于比例基本性质这一条思路。因为教师放开了学生手脚,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能独立自主地思考,思维的火花点燃了,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创造精神倍增,创造能力随之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应验了这句名言。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在前,尝试在前。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到困难,才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以激发他们进行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方可摆正主体与主导的位置关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展示。

二、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每节课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蕴涵着旧的知识。也就是说,每出现一个新知识,它都与旧知识有其“连接点”。若能抓住这个“连接点”,精心组织安排,就可使学生思维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圆面积”这一节,就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上课开始,先宜复习长方形、三角形等有关知识及计算。

例如:说一说长方形、方形、菱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当学生回答到圆形时有了困难,怎么办?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追问:请学生们回忆一下,三角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呢?(原来都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等已学知识而得以解决的。)那么,我们能否如法炮制,把圆也转化成已学图形呢?(在新旧知识连接点处设问,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积极性激活了,进而让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通过自学教材、讨论,集思广益,终于明白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已学图形),并且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找到了内在联系),由此推得圆面积计算方法是:s=πr2(新知识)。这样,引导学生抓住了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曲转化为直”,用旧知识化解了新知识,充实、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大家知道对于苹果落地这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没有人问过它为什么向下掉。但是,唯独牛顿看着这个现象提出了疑问。正是这个问题激起牛顿的思考、观察、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学生敢于多提问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表现。作为老师要善于,敢于引导他们提出不同问题,并要谨慎处理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千万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重要的并不是问题本身是否具有值得赞赏的质量,而是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好奇心。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给予鼓励。只有这样,一个创新的氛围才能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利用实验、电教等直观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有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过渡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8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新课改;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42-01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诸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养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问题。它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重视始业课和序言课的设计,知识面宽一点、浅一点,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而产生吸引力,激发众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举例要生动有趣,为学生铺设好通向数学宫殿的桥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且能学好。第三,教法要多样,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局面。固定一种形式容易使学生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围绕中心,读读议议,自学讨论不失为一好方法。数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抽象,中学生解题时模仿老师的多,因而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技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第四,标新立异,留下悬念。中学生心理有一个特点:好奇。它往往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数学本身丰富的内容,处处给予新鲜感。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模仿教师的多,摆脱不了常规,解题有时就会遇到困难,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同时要注意留下悬念。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靠问题来激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设问,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留下悬念,会引起思索,产生刺激,调动学习情绪。

二、指导学生学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都凝聚着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它将长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接着进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让学生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和理解公式特征,最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激活学生原认知,使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在交流中发现、归纳完全平方公式,遵循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化归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加强双基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思维品质。如数形结合思想,能激发思维的灵活性,使问题变得简明易解;如探索转化方法,渗透转化规律,不仅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等。因此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初中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教数学化”、“学数学化”。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第9篇:心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推动力。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初中教育阶段,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具有逻辑性,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充分利用课堂、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旦教学中因循守旧,遵从文本,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对数学无法产生兴趣,进而降低了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发挥创造性思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且逻辑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和联系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湘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四边形》,在进行该章节内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判定四边形的知识原理等,还应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四边图形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判断四边形的种类。学生只有掌握四边形的相关理论,才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于课堂问题能够主动地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心理、观察学生的生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进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于问题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探究,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深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湘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频数与频率,数据的分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个特定调研内容,让学生提前在课外抽样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统计的频数和数据进行总结,并计算出频率,最后由教师对各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参与调查统计,感知数据,并且掌握与数据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创设质疑和探索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质疑和探索,学生对问题产生了质疑,才能更好地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质疑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如,湘教版教材中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教师在讲授“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若有A、B、C、D四个点中的任何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画多少个圆?若四个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又能画多少个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猜测、质疑,然后寻找答案、总结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仅拓展了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思维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