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

第1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一、以理论做导航,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指南》精神,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的目标。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采用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自学、听专家讲座视频等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培训和进修,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如,在幼儿园人手缺编的情况下,派出谢似钿老师参加了为期9天的福建省第十二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市里安排的“《指南》背景下教育实践活动探索”的系列专题讲座。每月幼儿园坚持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学习相关的美工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实施《指南》,从改变教学设计思路开始,解读《指南》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等,了解当前幼儿园美工教学新动态;同时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让老师们搜集日常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教师如何把握幼儿美工技能教学引导的度”、“幼儿美工教学如何解决技能教授与想象力之间矛盾”、“幼儿美工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策略”“如何有效的实施美工活动分区教学”等问题进行探讨;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环境创设,促进幼儿个体发展

《指南》中艺术领域提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操作材料是美工活动的物质支柱,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如:“花儿朵朵”这一主题的手工活动,第一次教师组织活动时,用了统一的范例,提供给了孩子们同样的制作材料,虽然孩子们制作出了比较精细的“各种各样的花”,但是,这时的孩子们只是在模仿的“艺术工匠” 。这种活动无法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体现创意的机会与条件。

这就体现了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与幼儿活动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幼儿在解决问题上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经过几次的集中研讨、修改、实践,教师在设计上做了调整,把活动室环境布置成四组,为孩子们提供了颜料区,折剪区、环保区、泥工区等。丰富的材料,自由的多种选择,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孩子们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下子就扩展了创作的范围,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现“各种各样的花”。

三、开展系列活动,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指南》艺术领域中明确指出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进行艺术创作。系列活动设计能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如:“美丽的花瓶”

活动一《参观欣赏花瓶》,教师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带领幼儿到花店参观,观察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形状,给孩子们展示花瓶与花的整体,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了花瓶的美,孩子产生了花瓶、花、装饰的直接关系,他们感受到了花瓶美化环境的美感。

活动二《PPT欣赏花瓶》,ppt课件配上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一幅幅的浏览花瓶,孩子们又从另一个角度感知了花瓶,是一种情感的提升,但是PPT一闪而过的画面无法让孩子近距离的感知花瓶身上的花纹装饰。

图片展解决了这一缺陷,我们将图片长时间的展示在活动室周围,孩子们不断的近距离的欣赏,他们发现了花瓶身上的图案,并喜欢上这些图案。通过这样的不断的欣赏,感知,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

活动三《设计创作花瓶》,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颜料、排笔、剪刀、各种瓶子、皱纹纸、蜡光纸、毛线、彩色吸管、双面胶等材料,在活动室一角设计了花瓶展览台。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花瓶:有的剪纸剪出花瓶的基本形状,有的幼儿拿起塑料J,将吸管竖着粘在瓶子上,无规则的进行排列装饰整个瓶子,有的幼儿拿起了玻璃瓶用黑笔在瓶身上画上图案,有的用颜料在瓶身上涂上不用颜色的大块的色块,这一次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对于花瓶的表现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综合性的选择材料进行表现,很多提供的材料都无法得到很好的采纳与利用,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区域范围较小,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活动四《手工坊》,教师投放一些手工作品(图片和小制作)供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模仿再创造。并调整、增加材料的投放,选择幼儿熟悉的,便于表达的材料,一下子就扩展了创作的范围,运用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了形态各异、不同材料的花瓶。可见活动材料的投放创设,直接影响着孩子思维的拓展,我们提供幼儿熟悉的,便于表达的材料越丰富,越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想象力。极大的满足幼儿动手动脑进行创造的欲望,并给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反映客观事物提供可能性,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结束语

第2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管理理念 势在必行 阐述 策略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结合笔者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1、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

(1)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儿童观。以人本主义观念来看,儿童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完整的有机体。新的儿童观认为,正视儿童在其年龄阶段固有的未成熟性、可塑性、开放性、独特性,同时儿童具有发展的、学习的、教育的潜能,且其发展具有可变性、阶段性、个别性。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受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是与世隔绝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是建构幼儿园教学管理新理念的基础。新的儿童观对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儿童与成人一样,其人格的价值是等值的。二是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养成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

(2)全面兼顾,树立和谐的发展观。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就幼儿教学管理而言,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儿童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他们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起点、发展的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探究具有尝试错误性。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由于自己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的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与教师期望的教育结果或答案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需要教师的正确对待,教师要认识并理解,这是幼儿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此,教师要有耐心,尊重这一现象,同时能从幼儿的错误回答中寻找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引发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3)适当放权,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现代管理理念认为,强调实行动态管理并以之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管理者在此扮演着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平等互动的角色,从而把握园所发展的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

(4)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可见,环境是现代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除了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以外,还包括物质环境的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幼儿园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能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2.1 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成功,奠基在学前,师资是关键。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因而十分有必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

(3)定期进行研讨与培训定期举行专门研讨会议,内容一般是安排和落实幼儿园近期的活动,讨论和总结上阶段的各类工作,计划和修订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同时通过会议手段使得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教学进度是否需要调整等方面。

2.2 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第3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引导语;导入深度;导入难度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言语的艺术性、恰当性、科学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幼儿心灵的工具。”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习性、特点和爱好,多采用鼓励性、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去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只“引”未“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语应用技巧的高低,是提升师生间交流互动流畅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条理性、科学性引导语,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

众所周知,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度低、自控力差等特点。因此,很多教师为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通常将课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课堂纪律的维护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引导语联系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等方面的设计。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向幼儿提出问题就是“引导有佳”,而对引导语的意图、目的、作用缺欠考虑。例如,“你觉得这幅画漂亮么?”“你在干什么?”这些引导语大多是教师未经思考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这样的引导语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而未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功效。

2.频率、深度把握不到位,导致“事倍功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适度、适量、适时的应用引导语,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第一步。

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往往因把握不好引导语应用的难度、时机和频率,而导致了课堂过于死板或课堂节奏难以掌控等问题。若引导语的难度、跨度过大,容易挫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若引导语过于简洁明了,又会让幼儿感到毫无新奇感而失去探究欲望。此外,有些幼儿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一题多导”“一导再导”的方式使用引导语,常常会因引导语频率过高而打乱幼儿的思路,进而影响其思维的升华。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策略

1.巧“引”妙“导”,因势利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引导语的导入契机、引导技巧、引导频率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在巧“引”妙“导”中,激发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中国“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先问幼儿:“小朋友有没有给爷爷奶奶洗过脚?”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们播放《妈妈洗脚》这一公益广告。最后,将授课班级的小朋友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其讲一讲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导语,不仅可以让幼儿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也为其沟通、交流、感恩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法、实验法、舞台剧法等多种形式,引发幼儿积极地猜测、探究。从而以高质量、低密度、科学化的引导语激发幼儿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舒张有度,凸显层次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征,从而设计出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引导语,从而真正为幼儿的整体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诸如正引、反引、追引、侧引等引导语。例如,在学习完“爱好动物、人人有责”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猫爱吃什么”“小狗怎么叫”等,然后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认识模仿动物开展“交友”活动。从而在促发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开展高效、优质、科学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可靠保障。毋庸置疑,富有艺术性的引导语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出与其学习水平相适应引导语,从而以适当、精准、科学的引导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康丹, 张学林.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言语行为透视[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2).

[2] 支娜.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2) .

第4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幼儿园教学;原则;方式

在学前教育繁荣发展的今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被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来,所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科学引入多媒体技术,努力创造良好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

1.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

1.1需要符合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所以,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幼儿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科学选择素材,合理制作教学课件,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教学目标。

1.2具有互动性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是集中幼儿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幼儿园教师应该坚持互动性的原则,充分尊重学幼儿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3具有立体性

幼儿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很低,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幼儿园教师应该坚持形象性、立体性的原则,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基础知识,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积累,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

1.4具有生动性

幼儿的心智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而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

2.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活跃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一旦学幼儿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关注、探索该事物,所以,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好喝的汤》时,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小猪煮汤的情景,让幼儿通过动画形式,理解简单、易懂的道理,以培养幼儿的思想观念。在煮汤之前,小猪出去拔萝卜了,然后陆续来了五只小动物,它们分别往锅里放了一条鱼、两颗青菜、三个蘑菇、四只大虾和五粒豌豆,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找出不同动物所添加的物品,让幼儿掌握数字、蔬菜种类等基础知识,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以吸引幼儿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香喷喷的大米饭》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大米饭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充分了解制作大米饭的基本步骤,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2.2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很容易出现走神、乱动的情况,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利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我会打招呼》时,如果一味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打招呼的方式,难以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所以,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教材的内容,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兔与兔妈妈、公鸡医生、山羊医生等动物打招呼的情景,让幼儿结合声音、肢体动作等,了解小兔与其他动物打招呼的具体表现,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另外,在教学过程汇总,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课件,帮助幼儿学习教学内容,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喂“宝宝”吃饼干》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亲自尝试一下给不同动物喂食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果。

2.3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幼儿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低,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获取知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糖果店的秘密》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果店的日常活动情况,让幼儿了解买卖东西的基本步骤,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例如,在阅读短文、画画时,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歌曲、图片等,以舒缓幼儿的心理,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努力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果,以提升幼儿的综合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士荣.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52.

[2]高玉蓉.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45:229-230.

[3]王晓红.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4:185.

第5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 微格教学评价 幼儿为本 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成效,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了解教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①微格教学最初是作为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迅速运用到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上。它将平时的教学缩小了,集中训练某项特殊的教学行为,在训练中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采用现代视听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对受训者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在幼儿园中逐渐普及,学前教育研究者们也在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发展特点,探索出以幼儿为本的微格教学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由微格教学演变而来,它是微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延伸,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法。

微格教学评价有四大优点:(1)培训目标具体明确,评价有针对性。(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研”相结合。(3)评价时理论结合实践。(4)及时反馈与评价。

1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殊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与实施的教与学的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正式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科学,也是艺术。②幼儿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活动内容具有启蒙性和生活化。幼儿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全面和细致,而是启蒙性,为幼儿今后的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打下基础。此外,教学内容生活化。幼儿的世界是狭小的关于个人的世界,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不间断的整体,幼儿世界的主要特征是感情和同情。③(2)教学活动形式灵活,教师需要经常应对各种临时状况。教学中环节看似随意,其实里面拥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指导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目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挖掘幼儿的潜力,使活动更加精彩。(3)游戏。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经常穿插游戏,甚至游戏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使幼儿的体格得到锻炼,身体健康成长,还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且这些学习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2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原则

2.1 关注幼儿本身

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幼儿,没有关注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时应该切实关注到幼儿本身,而不是表面地看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是否花样百出。这要求评价者用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幼儿的世界里,发现幼儿的需求、兴趣和困惑,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有待提升的空间,做贴近幼儿心灵的评价。

2.2 有效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

这里“环境”的内涵比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内涵扩大了很多,它不仅指物质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小或者条件的优劣,只要用心去挖掘,幼儿园中的任何环境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

在物质资源或者自然资源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班级中各种现成的教材、玩具和材料,其实幼儿园内的空间、场地设施,园外的环境、社区都可以从环境转换成为资源,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此外,把幼儿的心理环境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去利用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着力于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快乐的文化氛围,使幼儿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快乐,勇于表达,敢于探索,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幼儿健康发展。

2.3 发展性的眼光,在过程中评价

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到活动后幼儿已经具备的能力或者技能,得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学活动。评价者在评价教学活动时眼光不能局限于当场的表现,还应预期到这次活动后续的发展空间以及幼儿通过这次活动以后的发展空间,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3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的步骤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评价过程基本一致,重点在于评价者的儿童观、教育观与评价观,这些理念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步骤,但评价的结果、评价者对于整个过程的看待也是截然不同的。微格教学评价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设施准备。微格教学评价法的主要设施包括专用教室、教学设备、摄像设备。参与人数每批控制在10人左右,教室面积20平方米左右。教室里需要配备桌椅、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专用的摄像机、录像机、录放机等摄像设备。第二,前期辅导。让评价双方了解微格教学评价法的目的、原理、实施要点以及操作步骤,减少评价双方的分歧,采取课堂讲解、观看教学技能的示范录像等相结合的办法。第三,制定评价表。在制定评价表时根据评价的不同的具体教学活动技能,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等级和权重。第四,教学设计、编写微格教案。幼儿教师根据需要培养的教学技能,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出不同于一般教案的、详细说明教学行为(即所应运用的技能)和幼儿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的微格教案。第五,活动录像。此环节幼儿教师充当了两种角色,即“主角”和“观众”。教师对象轮流上课,每人10分钟左右,由摄像人员当场录像。第六,实施评价与反馈。在全体评价对象的上课录像完成后,重播录像,开始进行评价。首先是教师的自我分析与评价。其次是教师互评,专家点评,在此基础之上者给被评价者打分。最后,教师根据评价反馈意见和评价结果修改自己的教案,再次进行微格教学,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注释

① 虞永平.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J].早期教育,2005(2):8.

第6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有效提问;个性特征;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2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38

幼儿园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这不仅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而言是有益的。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呢?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提问的次数比较频繁

在幼儿园教学中,受幼儿年龄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提问来进行教学。即使教学活动只有十几分钟,提问的次数都能达到二十几次。比如教师在讲到一个故事的时候会给幼儿抛出很多问题: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故事里面的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呢?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掌控着问题的话语权,未给予幼儿足够的发挥空间,还严格控制住了教学活动,完全凭借教材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维来牵引幼儿,导致幼儿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虽然提问次数的适量性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加节制的提问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反而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导致幼儿对学习丧失兴趣。

(二)提问的质量不高

幼儿是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受年龄以及社会经验的限制对于外界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甚至缺乏一定的认识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问不宜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但当前很多教师都喜欢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下,幼儿只能机械地回答“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是”或者“不是”。幼儿在回答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思考,大都是在跟风回答,导致提问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三)提问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提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应用应该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当前很多幼儿教师的提问缺乏普遍性,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会指定由哪个小朋友来回答问题,以至于造成了这种现象:有些小朋友一节课回答四五次,有些小朋友一次都没有回答过。长此以往,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只会使幼儿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四)缺乏有效的引导

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往往仅进行简单的提问,且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之又少。这种提问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回答问题,并且要尊重幼儿的回答。即使幼儿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但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表扬之外还是表扬,对于幼儿的回答根本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五)缺乏幼儿的质疑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是单方面的,幼儿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提出质疑的主动权。幼儿园的课堂应该是平等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跃的,幼儿应该有质疑教师所提问题的权利。但是当前我国幼儿园的课堂中幼儿只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义务,没有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的权利。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双向的,如果只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以及提问,幼儿在下面听讲、被动地接受,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磨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适量

教师盲目地提问会消磨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正确提问的时机,先设置特定的情境,然后呈现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尽量贴近幼儿的社会实践。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或者是与幼儿的社会实践没有一丝关系,不仅不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反而会让提问趋于一种形式化,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教师所提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教师在对幼儿提问时不能太过晦涩,但也不能太过简单,要根据不同层级的幼儿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供他们思考回答;针对中班或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出一些拔高的问题,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稍微拔高的问题同样要立足于幼儿的社会实践及认识能力,不能提出一些幼儿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幼儿园毕竟是大班群体教学,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回答问题的权利,因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尽量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认知能力。其问题的提出针对性不要太强,不能只是针对那些所谓的聪明的幼儿。另外,幼儿在回答问题时难免会存在不同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幼儿错误的回答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四)提问设置要巧妙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问题进行巧妙的设置,通过巧妙的询问来启发幼儿思考。巧问不仅可以凸显幼儿的个性特征,还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7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交往缺失;师幼互动;同伴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28-04

从本质上讲,“师往是一个发生在多种情境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师幼互动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1〕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学交往一样,幼儿园教学交往是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园教学主要呈现为教师指导下的上课活动,并与游戏、劳动、日常生活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学交往以师往为主。

在幼儿园教学交往中,教师主要是以间接控制的方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2〕教师充当着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指导者以及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角色,教师的教育影响力不是直接通过教师而是通过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在这种交往环境中,幼儿如入无“师”之境,自主地尝试体验,不知不觉地认同社会要求,接受教育影响,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多采用非组织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幼儿的知识经验相对贫乏,抑制能力较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同时幼儿又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发探究兴趣,但这种探究兴趣又不持久,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在强调目的性、计划性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使幼儿主动学习。教师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用非组织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非组织化的教学交往有利于师幼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教师反馈的随机性和灵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在幼儿园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幼儿在“教”与“学”的任何时候都互为主客体,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内容,获得各种直接经验。〔3〕教师向幼儿的“施教”并不是要“教会”幼儿知识,而是要引导幼儿在摆弄、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索。同样,幼儿也不是悄无声息地独自摆弄、操作,而是表现为自觉不自觉地向教师提供反馈,期待教师的评价、指导,甚至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见解赢得教师的赞许并进而影响教师的看法和理解。

一、幼儿园教学交往的缺失

幼儿园教学交往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师往的单一性,具体包括交往过程的单向、交往范围的狭窄、交往类型的单调以及交往媒介的单一。

1.幼儿园教学交往缺乏交互性

在幼儿园教学交往中,教师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处于显而易见的优势地位,往往会居高临下地作出交往“姿态”而无视幼儿的内心感受,幼儿则被迫成为交往的承受方。在这种被迫的情况下,幼儿很难以主动而自由的主体心态参与交往。由此可以断言,师幼间的这种“交往”就本质而言是静态的而非互动性的,只具有交往之“形态”而无交往之“神韵”。这种缺乏交互性的幼儿园教学交往不仅会压抑幼儿的表达欲望,阻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沟通,丧失交往的可能性,而且容易造成教师对幼儿话语的“虚假倾听”或“不健全倾听”,使师幼间的交往成为假交往或不健全交往。〔4〕

2.幼儿园教学交往局限于教师与少数幼儿之间的交往

只关注“尖子生”、“关系生”而漠视所谓的“差生”,甚至对“差生”冷嘲热讽,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幼儿园教学交往中频频出现。幼儿园教学交往行为过度集中于教师与少数幼儿之间。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交往中,教师往往更关注符合教师标准的“好孩子”,或者是需要格外对待的“特殊孩子”,比如幼儿园教师的子女,或者是某些与幼儿园教师有“关系”的幼儿。

3.幼儿园教学交往过度集中于师往,幼儿同伴交往较少

由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师幼之间的交往大多与每天的教育主题活动有关。在课堂生活中,幼儿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言语与行动受到严重束缚。同时,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主题活动中的教学交往常常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严格控制着主题教育活动的进行。幼儿之间的交往十分缺乏,交往类型极为单一。〔5〕师往的形式也非常单调,主要以教师个体与幼儿群体的交往居多。虽然教师个体对幼儿个体的“点”对“点”式的交往能够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大量个别接触的机会,交往主体在人格、精神、情感等方面更有可能达成相互理解,但是很可惜,在现实教育情境中,这种“点”对“点”式的教学交往并不多见。

4.师往多借助“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忽视了情感、精神的交际功能

在理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师幼双方都被异化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师往被简化为知识传递活动。在此观念的误导下,教师尽管也强调幼儿学习的自由、自主,但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缺乏情感交流,教师忘却了自己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将来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也有责任传递社会价值规范。由此,幼儿最终因丧失内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成为“机器人”。

二、幼儿园教学交往缺失的救治

1.重建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学交往的缺失究其根源在于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人类存在本质以及教育教学本质的深入认识。重建教育价值,以理想价值统整工具价值,成为救治幼儿园教学交往缺失现象的当务之急。

从人类自身来看,人始终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身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之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我”,个体在对世界的探究之中并不是孤立的,生活世界决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直接经验所构成的世界。相反,尽管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觉、体验,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和“你”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个共同世界就是个体共同存在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在这一关系共同体的形成中得以实现的。生活世界一旦形成,它便成了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背景下才能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尽管幼儿园教学乃至教育已日渐成为一种科学化的活动,但它始终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生活世界是教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教学必须以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很多要素,只有交织着情感、理智、精神等在内的以生活世界为支撑的教学才能提供。这样的教学就是交往的教学,是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师幼与各自自我之间的内在交流过程,是他们不断寻求共识并保留差异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人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得以逐渐明朗。当然,生活世界并不排斥科学活动,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取代科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一切科学活动只有在生活世界的引导下融入幼儿的现实生活,才能对幼儿的生命和生存具有真切的意义。这说明体现生活世界意义和价值要求的教育、教学应是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体。教育如果不想沦为机械的、庸俗的活动,必须在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间谋求平衡,或者“应先着重教育活动的内在的、非工具性的价值,然后才谈到教育活动的外在的、工具的价值”。〔6〕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应以理想价值统整工具价值,确立起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总体生成来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必定会为教育改革实践带来巨大变革。

2.转变教学方式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更多地依靠各种实际活动进行,比如游戏、生活、探索、交往等活动,需要“做中学”。幼儿园教师要尽快从以往注重静态的描述性、习得性知识的传授转向让幼儿自主获得过程性、行动性、建构性知识。

首先,教师在教学交往中应善用期望与表扬,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变表扬优点为表扬进步。教师在评估幼儿的某种行为、能力,决定是否给予幼儿表扬时,一般都倾向于作横向比较,即以同龄幼儿为基准点进行比较。横向比较的结果往往是只有聪明、听话的幼儿才能得到表扬,调皮、胆小的幼儿得到的表扬极少。经常受到表扬的幼儿容易狂妄自大,经常得不到表扬的幼儿则会缺乏自尊心和荣誉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为每个幼儿树立一支发展标尺,每天发现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充满自信,并且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从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并努力使自己天天有所进步。就某个幼儿而言,对其一贯表现良好的行为,教师一般不需要给予特别的表扬,而对其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能力较弱的方面,哪怕只是很小的、偶尔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工作”。当幼儿感到教师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为这些重要的事情继续努力。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幼儿的“工作”。当教师以幼儿“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教师提供的支持最易被幼儿接纳。教师也要与幼儿共同分享“工作”成果。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伴和成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当幼儿感到教师认可自己的成果时,幼儿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深化教学交往

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在幼儿园教学交往中,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好恶和是非标准行动,或者要求幼儿感受教师的“感受”。要深化幼儿园教学交往,幼儿园教师必须做有心人,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感受,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

幼儿对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内心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任何新鲜的、奇异的,甚至在成人看来极其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眼中都是非同寻常的,都会引起幼儿的关注。幼儿对课外事物的关注可能会对教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它与教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无关,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干扰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但是对幼儿的这类探究兴趣,教师不能简单地压制或置之不理,因为这无法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相反,幼儿的任何关注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契机,教师也许无法立即允许幼儿对他们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应该设法使幼儿知道,他们可以在以后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对生存的超越,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精神的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碰撞。〔7〕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的学前教育,其教学交往更是教师与幼儿相互“对话”和“交流”、“激发”的过程。

在幼儿园教学交往中,幼儿的各种反应和表现是教师理解幼儿、解释幼儿的重要依据。幼儿园教学交往过程重视通过对话激发和调动幼儿的潜能,而不是测量幼儿掌握了哪些现成的知识。〔8〕那种只“教”无“育”的教育,不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育”是教育的本质,重在育心、育情、育智、育行。“育”不是像园丁那样依据自己的经验,为植物提供其成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后“静观其变”。“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过程。“育”的过程是师幼主体的交往过程。从传统教育的“管”字当头,“教”字当头,到以“育”为本质的对话教育,这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是对教育真谛的进一步理解。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 (4): 45-46.

〔2〕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47.

〔3〕欧阳教.教育哲学导论〔M〕.台北:台北文景出版社, 1983: 69.

〔4〕肖川. 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65-70.

〔5〕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6〕张博. 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54-61.

第8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第9篇: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幼儿园 教学手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尝试各自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手段,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幼儿感知鲜明,印象深刻,便于加深幼儿理解和记忆。目前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让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幼教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管理者对多媒体技术认识不足

许多幼儿园管理者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有限,虽然幼儿园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幼儿园仅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上,不熟练或者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导致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愿望无法实现。

2.一线幼儿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不足

许多一线教师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应用技术的能力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即使有了好的设计和构思,也会因为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无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得以实现。有的虽然花了时间找到或下载了相关多媒体课件,却无法和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还有的教师由于要参加教学竞赛等原因,勉强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用完后,很少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真正应用。

3.幼儿教学中多媒体元素应用过于繁杂

个别幼儿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学理解有偏差,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越复杂越好,结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运用过多的趣味元素,色彩设计过于繁杂。这些内容往往会分散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将幼儿关注的中心转移到这些不是重点的内容上,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意识

要想让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真正得到应用,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幼儿园管理者的引导,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意识。要让幼儿园管理者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幼儿园多媒体技术应用经验,以便传授给一线幼儿教师,起到引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2.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提高一线幼儿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少之又少,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在聘请幼儿教师时,尽量选用素质高、能力高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一线教师本身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平时多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有价值的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资源,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资源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从而更快捷、方便地制作出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

3.鼓励幼儿园教师创作,提供交流平台

教育管理部门要鼓励幼儿园教师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成果,激发他们参与创造的热情。对于幼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优秀多媒体教学成果,一定要积极推广,并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多媒体技术应用交流的机会,真正促进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4.规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科学的设计,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将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措施,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幼儿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两种手段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工作服务,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不断优化教学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主体地位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不能一味地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应用,更不能认为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替代教师,放任幼儿自己观看,使得幼儿只用眼睛和耳朵,而失去了动脑机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应该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够只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课件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要二者兼顾,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3.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多样、趣味等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教学课程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特点,多媒体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幼儿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黄文.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7):99-101.

[2]吴秀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刍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