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园林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园林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应用原则
1.1 园林艺术设计的内涵
园林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设计人员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以及技术,为市民创造出更加诗情画意、更加健康的绿色空间,这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净化城市的空气。园林艺术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较好的视觉享受,而且可以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在健康绿色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触景生情,而且艺术修养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种类繁多,其代表了我国民族的特色与精神,可以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在园林艺术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像下,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可以发挥创造性,设计出内容更加优秀的景观作用。
1.2 园林艺术设计应用的原则
1.2.1 科学布局原则
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在城市景观规划中,需要遵循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景观资源以及相关设置布局的优化,必须具有可行性。在设计城市景观时,要按照城市整体规划布局进行考虑,还要对园林中各种要素进行客观的评定,了解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关系。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按照一定主题进行规划,这些主题可以是山、水或者花草等。科学布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设计人员考虑园林的建造环境以及地域特点后,可以按照规则式、自然式以及混合式的方式对园林进行科学布局。
1.2.2 植物配置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也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资源,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配置的优劣性影响着城市景观效用的发挥,设计人员按照艺术美学的设计理念,可以使增加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园林植物配置还需要与山水、山石相互结合以及协调,这样也可以设计出更加特色的景观风格。
1.2.3 天人合一原则
园林艺术设计需要体现天人合一的原则,这也可以更好的展现东方美,体现设计者的智慧以及技术水平。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其可以使人类与自然融合共存。园林艺术设计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设计者的灵感也来源与大自然,其可以设计出高于自然的景观设计方案。
2 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2.1 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著名的杜甫草堂和苏州园林,其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与山水的相互映照和相互映托。无不展现中国园林古典设计深厚的艺术内涵。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两者形式不同,但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即都是为人民舒适生活和美好家园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就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园林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发展变迁。园林设计记载和反映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和民间广为传颂的经典故事,是对城市文化特点、深深蕴含着的城市灵魂等历史要素和地域要素的叠加。
园林设计艺术可强化城市空间环境文化内涵、高度渲染城市人文色彩,使人们在散步、休息、观赏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园林设计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不仅影响着本市居民对于城市的自豪感,也可给旅游者和异地客商以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底蕴和精神文明的享受,便于他们加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风格已越来越带动城市景观设计。代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科技的现代园林设计,对城市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生态景观、低碳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使城市景观更具纵深感、立体感和历史感和富有人文色彩。
2.2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园林艺术设计有建筑、山水、花木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园林艺术设计多以雕塑和不同语境的小品设施展现。雕塑往往是设计场所最具凝聚力的空间焦点,对于城市绿化和烘托节日或欢庆气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绿雕是在结构钢架上,采用栽培艺术巧妙地把具有一定含义的造型与花卉结合在一起的园林艺术,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作品,被誉为世界园林的奇葩。
2.3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艺术设计不仅在城市广场、公园,也在城市住宅小区、中小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桥梁建筑绿色桥梁廊道的设计等领域得到了推广,设计技术日臻完善。园林设计是一项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它让人们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并由此获得人生启迪。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居住地周边环境越来越重视,住宅小区园林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校内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备,园林艺术设计"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崇尚环境"的设计理念,也为校园科学合理设置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城市文化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注入了活力。
摘要:本文以美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园林艺术传承下去,并通过园林艺术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自然;意境
园林艺术是园林中的实物来体现自然与生活的美,其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因此需要充分的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展开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开始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我国的园林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形成了各种形态和领域的美。审美意识和能力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中国的美学思想来先秦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到西周末年产生了和谐美的思想,中国美学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中国美学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美学,在不断的发展中趋于成熟形成了禅宗美学。孔子作为儒家最优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思想较为博大,美为美,以无为胜有为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发展到两汉时期,开始重视善而轻美。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没有收到佛教的影响,美学在不同的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开始于玄学、佛学相结合,转变为重美轻善的特点。禅宗美学产生于隋唐时期,重视内心感悟和境界的超脱,从此中国美学更加讲究空灵。
在到明朝后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美学思想也受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重视人文主义,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注重自然美,对美的追求已不在功利和实用。近代的中国美学思想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
(一)追求意境美
文化和精神对中国园林艺术风格有较大的影响,园林艺术中充分的融合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中国美学来自于禅宗美学,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就是在山水中体会禅味,从花树中感悟禅意,达到个人精神自由与生命的超越。
中国园林强调情景交融,美不仅体现在空间实物上,而是强调山水草木或桥体现出的情趣及激发人的情感,园林艺术注重的是淡然、宁静的意境。古代文人常会将园林当做心灵归宿,尤其在失意之时更喜欢安静的园林,与大自然的融合可以感悟人生。
园林艺术重视人内心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样。园林的景观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中国园林艺术在设计时注重园林的空灵氛围营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是心灵体验无所羁绊的情绪。
(二)讲究虚实、含蓄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也对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一定的影响,山水画通常会留白,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园林的空间随人心境发生改变,是靠心灵感悟的。园林通过室内外各种景观的配合,相互映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讲究虚实和动静结合,营造中国园林“虚实相济”的意蕴。
中国园林艺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和虚幻,园林中藏有无限的意境,使人在景色中产生无尽的幻想。中国园林在空间上体现含蓄的境界,并通过对绘画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借鉴,达到虚实远近的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园景。
(三)倾心自然美
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点讲求“尚用”,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讲求“贵真”。这也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对于自然是无限崇拜的,认为艺术的最高造诣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因此这种观念对庄子的文艺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庄子提出以朴素为美的美学观点,纯天然未修饰为大美之物。
这种美学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其也讲究“崇尚自然”的设计原则。中国的园林不仅是对自然进行模仿,而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经过思考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使园林中所有景观和植物与建筑融合,展现其自然美。通过人工的设计和提炼,但不破坏自然美,其是强调自然之美与人工美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园林假山是真山的浓缩,通过园林的构图和堆叠艺术对真实山体面貌进行概括。注重园林的艺术情调和人文情怀。中国园林的水体在设计时也需符合园内的水源和地形,对自然的河流、湖泊进行艺术提炼。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通常会保持自然的原貌,并种植常绿的植物。
三、结语
园林艺术不仅属于艺术还是们哲学,反应人的思想和对待自然的想法。总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自然、含蓄、淡泊,重点在于使景色与人内心情感的契合。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之首,具有藏而不露、婉约灵巧的特点,极具特色。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应在充分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的内容,建设出更符合时代审美需要并具有意境的园林,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清.现代景观设计的美学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2]任君.中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J].城乡建设,2009(11).
[3]任君.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关键词:园林艺术;城市景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社会公众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视也得到普遍增强。而城市建筑中,各类园林艺术效果对于不断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好的园林艺术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需要,而且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公众心理对自然绿色的追求。同时,上佳的园林艺术在城市的环境保护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起到净化城市空气和地下水源、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等作用,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有着巨大贡献。
一、园林艺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1、满足城市居民及游客视觉需求
园林艺术在满足公众对于自然与绿色的视觉追求上有着最基本的作用,一个优美的园林设计效果可以起到让游人神游其中、流连忘返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着城市众多行业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在实际应用中,大连市强力打造的一系列广场、花园,彻底改变了大连老工业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为大连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同时也拓宽了城市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城市旅游收入,甚至是直接改善了投资环境,引来了更多、更好的投资。
2、提供人们休息娱乐场所,满足心理需求
在园林设计当中,绿地植物可以作为设计的主体,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风格的园林设计艺术,比如说古典的、现代风格的、欧式的、古代风格的等,成为普通城市居住者平常闲暇时候或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之地。它让人们感受到美的气息,可以为城市的繁华增添更多的生命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盎然的生命力,营造安逸、怡人的景观环境。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带来公众对于大自然向往的心理满足感。
3、园林艺术的生态功能
园林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效应功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建造了大量的高楼大厦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们虽然可以住进富丽堂皇的豪宅,但是,如果城市建设中少了园林设计和建设,那么普通人群生活环境将会仅仅是呼吸着浑浊的空气、饮用受到污染的水源、无形中接受着各类辐射的光线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损坏着自身的身体健康。而创造一种优美的园林艺术,对于解决城市的这些环境问题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4、增加城市生态多样性
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设计会包含植物、生物、地貌等的多样性,丰富的物种和树种以及山体和水体的建设,这些都会让更多的物种在此栖居,不断繁衍出新的物种,吸引更多的鸟类和动物,而这些都会极大地增加一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种类,会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同时园林设计可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温度、日照等条件,合理的引入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外来植被,适当的增加每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5、凸显城市个性,张扬城市风采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间拥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由此也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察了解城市的原有的特色,城市的园林设计要更多的追求城市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体现一种城市的文化传统,做好城市文化的宣传,因地制宜的建造园林,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所传达的特定文化气息和文化意义。
二、提升园林艺术与城市景观规划层次
园林艺术对城市规划建设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工作实现园林艺术与城市景观规划的有效统一,提升城市的园林艺术层次。
1、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在建造新的景观园林的时候,要处理好山、石、水、植物间的关系,力争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的改造原有的景观环境,并为园林以后可能的建设留下利用、改造、恢复的空间余地。做好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其免受破坏,让自然要素适当的经过加工、建造、裁剪形成一些新的更加别致的自然景观。建造园林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园林艺术与城市景观规划的有效统一。
2、尊重历史,以人为本
我们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也要恰当合理的考虑到每个园林艺术与城市景观使用者的需求,尊重人格,把握好当地人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依照当地的历史条件,在城市风土人情之上,经过对山水树木的恰当创造,体现一种更加舒适、富含城市特色、具有城市文化底蕴、符合本土地域特点的园林景观。在全世界众多成功的园林艺术中,其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成功的园林是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对于使用者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3、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建造城市园林
为了将城市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有效地进行隔离开来,大多数城市都会建造城市绿化带。为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的设计地址选择时,可以从城区的建设出发,合理的进行配置,把城郊的自然植被作为园林的基础,因地制宜的做好园林规划设计、建造城市防护林、城郊隔离区,同时还要保留自然植被原有的风貌,让规划与园林建设浑然天成,淡化认为痕迹,更好的达到所需的目标效果。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节省城市建造成本和土地利用成本,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园林艺术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做到城市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最佳平衡。
4、结合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美观相结合
合理地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建造城郊地带,节约利用土地,实现合理的建造城市园林的目的。因地制宜的加强建设,减少成本,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政府与社会共同的节约园林建设与城市景观规划的成本,避免形象工程,利用园林优化投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园林艺术与城市的各类规划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分你我的关系。通过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我们得出园林艺术规划的重要性。一项成功的城市规划肯定是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一系列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考虑到本地人的爱好、性格、历史传统及本地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小,建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更好的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业,2004,(03).
[2] 姜滨,周春艳.谈中国绘画对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J].现代园艺, 2011,(07).
[3] 孙湖燕,孙震.露地草本花卉在西安园林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9,(01).
[4] 何宏晔,祝文学.中西传统园林艺术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06).
[5] 程志美.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23).
[6] 马承选,王成义.扬州园林的历史文化[J].吉林农业,2010,(07).
1教学形式理论化
当前我国高校园林艺术教学计划中,绝大部分安排的是理论学时,实践教学部分很少,教学形式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沦为辅助理论教学的工具,只是被用来检验理论教学中的教授内容是否正确的一种手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不仅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只会是纸上谈兵。
2教学模式单一化
传统的园林艺术课程不仅安排的实践课时少,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比较少的实践时间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游览的景观普遍不多,且教师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层面的分析介绍比较少,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所学的内容。另外,学生仍然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课堂教学接受知识的方式如出一辙,教学实践课也像是简单把课堂搬到了园林之中,实践效果无法实现。
3课程特色模糊化
通常来说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服务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园林艺术是对人居环境的艺术改造,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其教学方式必然要能够体现其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特色。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课程目标不够鲜明,特别是实践课,并没有探索开发出一条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体系,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将感性艺术转化为实际设计应用的本领。
二、提高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1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有助于进行规范化的园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针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应在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科学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做到循序渐进。如在参观园林时,教师的介绍的层次顺序、内容难度等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容易理解。整体性要求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对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衔接密切。当前应增加园林艺术的实践课时及扩充多维度的培养形式,使实践教学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吃苦耐劳能力的作用。
2注重园林艺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园林艺术知识是为了今后在实际应用中做好丰富的理论储备,本质上说,两者是服务的关系,即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园林设计之中,这也是园林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园林艺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实际项目设计以及平时的课堂小练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分析、思考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实际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设计制图、修改完善,使学生在虚拟课题的实际设计中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时也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与方向的作用。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期末终结性考核有很大的弊端,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应增加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查形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最后再统一进行评比,并将成绩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之中;可以让学生自选园林参观,然后以递交报告的形式描述心得体会。另外,口试的考核方式较为直接,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口试考核合理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4加强园林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园林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作用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比较常见,但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城市而非园林,因此,在具体设计中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设计人员完全沿用园林艺术设计思维,则不能满足城市景观设计要求,只有结合时念和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优化园林艺术设计,使之符合城市景观设计原则,才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享受。
1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
1.1园林艺术设计
园林艺术设计是一种可以保证园林环境符合艺术审美的环境建设措施,改造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并使其满足特定的需要,是园林艺术设计的特点,因此,园林艺术设计更具艺术性。古代园林艺术设计主要用于私家园林建设,现代园林艺术则不拘泥于私家园林建设,其中,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最为广阔。
1.2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是指统一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场景,使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存在艺术美感,提高人们的幸福度和愉悦感。城市景观设计对一些设备设施的参数具有明确要求。例如,步行适宜长度为500m,超出这个长度会对人们的体验造成影响;如果行走的人们经常负重,步行长度不宜超过300m;观赏性景观树木枝条间距控制在30m以内,观赏性花卉间距控制在9m以内;小区路宽6~9m、组团路宽3~5m、居住区道路宽20m以上、小区内部道路宽2.5m以上、人行道等同类道路宽1.2m、轮椅通行道路宽1.8m以上。L型、T型、O型回车场规模参数(如图1所示)[1]。
1.3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
1.3.1展示城市形象。园林艺术设计能够让城市景观具有艺术特征和气息,人们观赏城市景观时,可以从中感受到城市内涵。若将园林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则可以打造出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所以,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1.3.2体现城市历史。园林艺术设计可以利用一些特有的艺术手法,在布置绿化景观时将城市历史展现出来。人们通过观赏城市景观,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从而增强城市景观对居民的吸引力。相比纯艺术类景观设计,历史类景观艺术设计更容易拉近城市与居民之间的距离[2]。1.3.3引导城市风貌。城市景观设计对区域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覆盖面积中乔木与灌木比例、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道路绿化普及率等参数均具有明确要求。因此,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对城市风貌产生引导作用,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贯彻低碳环保理念、传承文化历史。城市景观设计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式如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Sj1Sj×100%(1)公式(1)中:Sj指的是建成区的总面积;Sj1指的是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绿地面积之和,以上单位均为km2。城市景观设计中各城区的绿地率公式:城市各城区绿化率=SJ1SJ×100%(2)公式(2)中:SJ指的是城市各城区的总建成面积;SJ1指的是城市各城区建成的各类绿地面积之和,以上单位均为km2。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公式: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LD1LD×100%(3)公式(3)中:LD指的是城市道路的总长度;LD1指的是城市道路中两侧种植行道树的长度;以上单位均为km。图1回车场规模景观设计
2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城市景观设计应尽量丰富所选的乔木、灌木等,使城市景观设计具有艺术性。以成本符合要求为前提,通过选取本地植物树种,降低景观成本,乔木和灌木的结合可以从空间方面实现物种多样性原则。若只移栽种植乔木或灌木,与同时移栽乔木和灌木相比,景观效果、生态稳定性要差很多。乔木与灌木结合(如图2所示)。
2.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指的是城市景观设计应综合考量环境、生活、自然、绿化、城建等因素,保证园林艺术设计能从不同角度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不能只考虑其艺术性,否则单一性质的城市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景观需求[3]。
2.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做好整体和局部规划,保证平面和空间角度园林艺术设计能够相互融合。否则园林艺术设计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会产生割裂感,从而影响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看法和感受。某公园规划绿地(如图3所示):
2.4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环境资源,不能全盘否定原有的城市景观。只有在城市现有的景观设计基础之上,再利用各方面景观资源,才能促进城市景观设计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原则应在改建、新建城市景观时,尽量使其新旧景观特点不同,而不应在完全不同的城区按照相同的设计思路,使用相同类型和数量的景观资源。
2.5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是指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以不损害原有生态环境、植物树种、历史建筑为核心,不能以牺牲保护性资源为代价,全盘修改整个城市景观,否则容易使城市景观设计失去原有的特点和历史文化底蕴。
3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保持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规划一致
园林艺术设计人员应先详细了解城市最近几年的发展规划,然后再结合各个城区建设时间、地理位置、时间周期、经济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景观树种,保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规模一致。
3.2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
园林艺术设计应认识到城市景观设计面对的主要人群是全体居民,但居民的审美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应尽量建设一些雅俗共赏的城市景观,增加居民对城市景观的认同感,以人为本才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3.3利用现代艺术展现园林景观风貌
从现代艺术角度完成城市景观设计,随着建筑行业和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目前景观设计材料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材料成本更低、更易维护,且景观展现效果并不次于传统建筑材料。
3.4加强对城市区域植物的利用
园林艺术设计对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植物的花期、颜色变化情况,花香、高度、移栽成活率等。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影响,为保证植物能够在移栽后达到预期效果,选择本地植物为最佳。
3.5体现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园林艺术设计包含建筑、绿化、景观等内容,城市景观设计主要以绿化为主,很多城区景观设计都难免受到建筑位置和高度的干扰。因此,应直接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尽量保留已经存在的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可将景观设计中的问题转变为优势。
4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4.1增强城市景观的美感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按照古代园林的设计思路,构思“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亭台流水”的景观设计布局,相比其他设计思路更具艺术美感。如果城市景观设计只能满足人们对绿化景观的基本需求,则城市景观设计作用将大大降低。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为了起到增强城市景观美观的作用,必须合理利用园林艺术设计思路,以城市规划整体为中心,不能只局限于一草一木的细微布局,更应从空间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城市整体景观的美感。
4.2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通过对树木、流水等景观的布置,构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然后将各个小型生态系统统一成一个大型生态系统,最后通过小型园林生态系统完善大型城市生态系统。园林艺术设计必须结合最新的生态环保理念,合理选择布景材料,降低污染和噪音,给周围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城市居民整体幸福感。
4.3展现城市精神文明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在精神方面达到其他城建设施所达不到的高度。如果一个城市内部整日充满了污染和喧嚣,外来游客很难从中感受到城市精神文明。但如果城市可以通过景观设计营造一种沉浸式体验,让外来游客从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可以很好地向外界展示城市的精神文明。
【关键词】建筑;园林艺术;统一融合
1 园林与建筑
景妙何在? 曰: 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无论是景观的构置还是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构成中,建筑与园林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被誉为“历史年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园林是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定义说, 园林与建筑是必然, 相关联的; 就分类说, 园林与建筑是混合的; 就形态本质说,园林与建筑是一个要义,亦是分离的;就历史的变迁说,园林与建筑艺术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观; 就未来的生活导向与发展说,建筑、园林、城市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人类的需求、生活和生存方式[1]。
2 中国建筑园林的发展
建筑园林艺术的雏型, 以殷周灵囿、狩苑形式的园林为标志,虽然起源已久,但真正可称之为规模园林的则从秦汉以后。两晋、隋唐的铸就和积聚, 南北朝时期出现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之变革。而中国园林由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则在隋朝。以至发展到宋朝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山水宫苑。到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园林达到顶峰,蔚为壮观[2]。
3 建筑与园林艺术融合
3.1 建筑园林的权贵与奢华
秦汉时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始皇为了更好统治建立起的国家、政权和土地,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良材,在当时首都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建造了一处处规模巨大、华美绝伦的宫苑群,集享乐与维护政权于一体。
3.2 建筑园林的精神抚慰与个性的显现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历史的演变, 园林艺术形态既然占踞一方, 拥有一段供人栖息的空间,引人步入或驻足,它必然带给人们一种普遍的触景生情的精神抚慰。特别是在东汉之后园林建筑形态逐渐分化为事务场地、警卫驻所、驿站、邮递站、客站以及寺院形式等, 意味着园林艺术形态和功能不再为统治阶级独自享有, 而是逐渐步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及于公众。从此, 它具有了新的广泛的民生意义。如唐代诗人李白云:“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3] ,其间明示着人间情思的冷暖、博爱与寄托。同时,因各朝代实事政治影响,其感受之丰富也因人而异, 士大夫园林兴起一时,醒示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人生哲学。
3.3 建筑园林诗画融合的境界
长期为诗画所陶冶的中国园林, 其实就是诗画的物化,它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是可以身临其境的立体画,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凝结诗。历代中国园林艺术皆汲取同时代文化为创作源泉, 如建筑艺术、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与图案的汇集,诸多因素中, 尤突显一派诗画的境界。可以说, 中国园林正是一幅幅韵味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一个诗画的哲学境界。园林或者山水画都是传统思想的符号化,两者被称为是“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有趣的是,中国的水墨、山水、人物、花卉等绘画自身都讲求“三绝”(画、字、诗)之修养;更为有趣的是,中国的园林等建筑艺术,在讲求诗、书、画之时并使其组成其中的一组组符号, 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建筑语言。诗云:“ 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宛如画本”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评价。
3.4 建筑园林审美中的艺术符号
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最朴素,如点、线、面、形、空间对比与变化等和由此产生的形态、形状。这些元素在具有美感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语义的作用(指示、暗示、尺度、心理反应等)。点、线、面、体、形、空间最易于带给人们具体的真切感觉。中国许多建筑、亭园等, 其顶部造型坡度很大,突出大曲度和块面的流动感、升腾感,有如书法一样的气质;在园林建筑设施上,如道路铺装的花纹或窗棂侧挂楣子及坐凳栏杆等均运用了斜线、折线、曲线的对比。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有云:“文致减雅,信画如意”、“上疏下密之妙”等,即已对此作了精彩点评。
此外, 在建筑、园林的整体造型布局形态上,从动式上(台阶、走廊、院落之间),给人以指示、引领的方向感、变化感和探奇寻幽感,即所谓“曲径通幽处”。从形状看,其体积的大小节奏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若园中有亭, 则亭相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高出,且体积增大,其间有适度的空间以供人驻足、休息。看来,符号化艺术在园林建筑中也有独到的设计, 当你步入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或是参观北京的故宫,你都可以真切地领略到其间的妙用。前者体现出私家园林的精致与个性, 后者则是一派帝王的奢华与恢宏气势。
3.5 建筑园林对自然历史的钟情
面对自然,人们感叹万千,南京诗人杨万里有云:“ 清景无终极,频来未属厌。远山秋后生, 茅屋近来添。” 苏州拙政园有“ 与谁同坐轩” 亭, 正是借宋代苏轼佳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人们将对自然诵叹感怀之情纳入了建筑、园林艺术的“匠意”中,借以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复杂感受。更有以自然现象、历史地名和传说取名而设立的园亭以致铭记和追思,如“上林苑”(陕西咸阳城旧址)、兰亭(绍兴地区)、秋风亭(湖北巴东县)、赏荷亭(南京玄武湖)。
3.6 建筑园林中的空间艺术
在建筑、园林的物化景观中, 从外在形式看虽然是硬质的、实体的, 但从内在空间来看又是流动的、虚化的,沈复《浮生六记》中有:“夫园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讲的就是实空间与虚空间的营造。实虚空间形式既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建筑与自然山石、树木之间的联系;既涉及实用的空间,也涉及非实用的心理空间, 如冷泉亭等。明代计成在《园冶》中云:“花问隐榭,水际安亭。”即是说景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4 结语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水、建筑、道路等诸多的语汇与陈设、匾联等有意的经营、有机的联系, 构成了富有情趣与饱含意境的山水田园境界。朗承文指出:“ 发展变化是传统本身的价值要求; 对传统的再认识,再挖掘,广吸纳是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精神, 赋予传统时代面目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等以符号化的手法加以总结, 通过对外在图示符号的继承或者是内在符号语法的继承(以“取形”或“取意”方式),并结合现代园林空间特点, 可使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获得新的生命力, 从而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少宗.说亭:历史、艺术、兴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高嵩泽注.李白杜甫诗选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8).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挖掘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和艺术又开始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园林艺术作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开始受到追捧。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更多的运用了古代园林的营造手法,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只是运用了古代建筑符号。如何能够吸收古典园林艺术的其精髓,与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成为设计师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园林、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环境和建筑两方面组成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可追溯到周朝。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这时的园林活动处于启蒙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初步确立了“自然的审美观”,此时的园林活动进入了自觉阶段;到宋代则发展到。并出现了《园冶》等与园林艺术相关的著作。总的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造园艺术随着古典文学起伏沉沦,并作为文学在物质形态方面的一种展现。此种缘由是由于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以绘画、诗词和文学为依托,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使得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如天开”;园林中强调的是“诗情画意”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通过各种造园手法寓情于景,做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这种追求下,山水则成为园子的主题,而建筑在某种程度上退而居其次,反而成为园林的附属品。
二、现代建筑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建筑迅速崛起,各种建筑理论也是百花齐放。
同时、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住的需求,现代建筑开始寻求高度上的发展,超百米的建筑比比皆是。在此基础上,建筑主要强调的是比例与均衡,以及追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筑环境反而微不足道,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林立的的建筑群就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典范。
另外,现代建筑理论起源于欧洲,现在国内各大学建筑教育模式也沿袭了西方建筑教育模式。而谈到西方现代建筑,自然要谈到西方哲学史。建筑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建筑发展的基础,指导着其发展的方向。因此,现代建筑理论中虽然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口号,但由于其美学始终强调的是线条与比例,追求一种秩序,平衡与对称,因此现在建筑始终脱离不了这种内在的因素,这和中国古典园林内在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此,很多人认为古典园林已趋于毁灭,它与现代建筑的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不可能再有发展的前景,它只是人对于古代的一种追忆。
三、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又开始回归到对自然的追求中。在这种需求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其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现代人们的生活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古典园林艺术里各种概念开始逐步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贝聿铭先生是现代建筑大师, 但同时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感情。在贝先生的笔下,很多成功的设计均蕴含着中国古典建筑理念。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作为上个世纪古典建筑艺术根植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典范。这个以两棵800年的银杏树为中心展开的建筑群坐落在香山山脉的沟坳处, 建筑与景观穿插渗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坐落在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之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更加体现了其对园林艺术的深厚造诣,用贝先生的话来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他的做法与说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使现代建筑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大门。
正如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时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一样,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精髓。这样,才能在中国建筑的老根上发芽、开花。
“亭与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作为建筑的开放空间联系着园林的景观与建筑,同时作为交往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建筑中,强调空间秩序,在空间处理上强调作为辅助空间的交往空间,在对交往空间的处理上,或采取半开放、或采取开放的手法,而这些空间也往往作为建筑设计中的过渡空间加以处理,同时也作为建筑设计中的精髓部分。
留园是古典园林中的经典,其入口做法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视线会被极度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走到景区主要空间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时就会想到陶渊明的诗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现代建筑中,往往采用高大空间与狭小空间相结合的手法,这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强调的空间组合和形式美规律中,同样强调了空间的对比。这与古典园林的观点相一致。古典园林中这种空间对比手法非常灵活,现在也深受建筑师的喜爱。很多在中庭设计中引用这种手法,再加上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令人兴奋的空间关系。
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它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都会有所体现,但由于其设计手法极其丰富,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美学,如何能够吸取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精髓,使设计不仅是取于表象、于符号,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古典园林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
在国外,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的园林艺术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就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竟也另辟一小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加以表现,走到那里,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感到亲切。
在国内大家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自然山水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因此,居住环境亦朝着所谓的人文方向发展,古典园林艺术在景观方面体现的就会更多一些,万科在小区环境方面做得很好,其开发的小区很多都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例如西山庭院,这个位于西山山脉附近的小区,小区内理水叠山,创造出一个亲近自然的闲庭雅园,虽然设计手法比起古典园林来说粗糙了很多,但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怡。而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则在建筑上及园林上均沿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手法及空间处理方法,让人倍感亲切。近几年,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开发公司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均大幅提高,更多的住区内环境宜人,很多小区均可感受到山水人文等气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典园林这棵老树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园林艺术;非遗展示设计;文化内涵;空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画意式山水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园林造园欲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效果,黑格尔亦曾写道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1]。中国有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分别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为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在中国园林中独领,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诸如此类的园林展示形式,古为今用,可以精准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心灵滋养。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荟萃了文学、哲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建筑以及园艺工事等艺术门类,构成元素传统而繁杂,组成浓郁而又精致的园林美学殿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内容多为书画墨宝、女工刺绣、剪纸布贴、文木文石、木雕砖雕、宋锦缂丝、青铜石器、农耕文化、花卉盆景等,展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气息,体现浓厚的传统地域文化魅力和底蕴。柳宗悦曾说:“工艺之美,即传统之美。只有恪守传统,才能把握工艺的发展方向。如果能见到在全部传统中积累的美,能够带来令人惊奇的喜悦。”[2]园林艺术语言介入的展陈空间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下就园林艺术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共通性做几点分析:
一、园林艺术的画境布局体现非遗展示空间的真实性
园林空间中随处可见的各类细木家具、木雕砖雕、玉器玉雕、核雕、宋锦缂丝等,都充分体现了与园林高度相契合的浓郁文人气息,而非遗展示活动通过实物性展品来构成展示的主要内容。展品本身带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需要营造一种与非遗展品相契合的文化空间氛围,整体的展示空间营造比抽象的概念或者单纯的图形符号更有说服力,园林艺术之美正是贵在经过预先精巧设计和组合搭配形成的整体美感。可以说,园林本身就属于非遗范畴,采用园林艺术的概念设计非遗展示空间,兼具艺术观赏性和划分空间的实用效果,这种展示氛围的营造,充分体现展示的内容和主题,符合普遍的文人意趣和审美追求。
二、园林建筑的匠心巧思体现非遗展示空间的综合性
园林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之外,要与周围的景色协调统一,形成内、外、动、静的观赏组合。园林的建筑大多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屋顶的重量由椽子、檩、脊瓜柱、梁、柱一直传导到地面基础部分[3]。在这种结构中,建筑的墙体可以被完全释放出来。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4]行走在苏州园林,不难发现,园林的亭廊楼阁中,可以全墙,可以半墙,甚至可以完全无墙,给了园林建筑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通过门窗墙体的灵活配置,整体建筑显得轻盈流畅。从庭院中看,建筑物与周边的山水草木交相呼应,或掩映含蓄,或借景透景,无论是从庭院中看,还是从建筑内部看,视野都十分开阔通透,空间序列富有灵动的变化,使游者由静观的欣赏,渐趋动观的游览[5]。而非遗展示空间一般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园林建筑开放式的木结构空间给予展示空间的摄影、幻灯、录像、电影、现场演示、照明展示等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在空间位置中的挪动,使观看实现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远及近地游离于非遗展示空间中,通过角度和位置的变化,以及身临其境的体验,使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可以全方位地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园林空间的美学意趣体现非遗展示空间的艺术性
如果说真实性和综合性是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基础,那么,艺术性则是非遗展示氛围效应的基本保证。古典园林中的框景、借景、引景、泄景和留白等艺术手法,萃聚了东方审美的精华,通过界定的美学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维度,使二维和三维等不同维度的空间进行转换,彰显空间的韵味。
(一)框景•空间的界定
园林中处处弥漫着画意诗情,如同写意山水画般的意境,作为空间范围与界定的白墙,形成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载体,似一张尺幅巨大的宣纸,映衬着湖石、树木、竹丛、花卉、藤蔓、假山等,穿过门窗,视线所及之处均被定格,构成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画面。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在实际展陈空间中,展示功能的多元性,展示范畴的丰富性,展示性质的差异性,展示场所的特殊性以及展示结构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展示空间绝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形式。而在非遗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展示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展示风格趋向东方审美,最忌讳的就是一览无余,而园林的这种空间界定美学,隔断幽深,穿插曲折,空间似隔非隔,展品若隐若现,增强了整个展示空间的联系,富有空间变化,使所有展品能够串联起来,宛如一幅山水长卷。
(二)借景•空间的层次
园林设计中常常把墙外或远处的著名景观“借入”或“引入”园中,为我所用,为我所赏。园林设计者深谙借景之法,在园内分隔出若干院落和精致组团,通过洞门、漏窗、曲廊、屏风、假山、楼阁等形式相互借景,起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作用,使不同空间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呼应,增加空间的层次感。陈列是一种以视觉感知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陈列空间中适当的运用借景方式,可以丰富空间层次,实现功能空间的多元化。匠心园中心大观园展示区的设计,通过建立对展品、环境、空间等的全面展示,更好地完善展品的形象功能,呈现良好的展示氛围。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借景”,通过自然景观、装置艺术、展示设计、公共休闲的时空交融,使传统的展示设计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特征。从小的方面来讲,艺术地运用对比手法处理陈列设计中各元素的形与量、面积与位置、主体与背景、材质肌理、色彩、光影等对比组合关系,使之产生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感。非遗陈列空间的布局处理,实际上是对视觉要素具置的经营,以体现恰当的对比关系。
(三)留白•空间的意境
留白手法在园林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让观赏者产生一种心理的代入感,从而理解园主或恬淡而居,或隐而不仕,或参禅悟道的那一份初心。游赏于园林之中,极少见雕梁画栋及金粉银饰,粉墙、黛瓦、栗色的木构架、灰色的窗框等等呈现的是一种素雅之美。园林中留白体现的形式美,着重园林整体的张弛有度,疏密节奏,宛若天成。这种精心铺陈的空白,是整个空间画作的节奏感所在,让静态的空间充满了自由的活力,黑白灰的基调衬托出满园的风光无限和四时色彩。在现代陈列艺术中,借鉴传统的“留白”手法,将视觉要素进行提炼化、概括化处理,能够烘托展品要素,展品部分即“实景”,空白部分即“虚景”,以虚景衬实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使得整个展示空间富有动感和气势,显得饱满而有张力。
四、结语
古典的园林艺术,荟萃了文学、哲学、绘画、雕刻、建筑以及园艺工事等门类,对山水环境、空间关系、生命超越的崇尚,构成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精核。可以说,园林的美学思想是深具空间意识的,注重空间的审美关系。这一点和展示设计不谋而合,展示即空间的艺术,以非遗为主题的展示设计因其展示内容的特殊性,园林艺术成为最适合的表现媒介之一,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准地传递展示内容的真实性,颇具匠心的空间设计给予展示方式更多的可能性,富有韵味的美学意趣提升展示品位的高度。通过精心谋划的空间布局和悉心营造的空间意境,使静态的展示空间富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加强观者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和感同身受的情怀,产生一种心理的代入感,从而理解策展人设计的初心,达到物境、情境、意境相统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曹林娣.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贺宇晨.行走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陈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6]郑林风.现代博览展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一、人文理念的界定
人文理念是指一定时空跨度之内,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集合体。它的形成需要以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并且必须是经过社会发展的考验。人文理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接受、认同它的人们形成行为约束和道德引导作用。进入到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中就包括了中国先民对人文理念的诉求,在西方园林设计师传播其设计思想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东方,并重新认识了东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存在着刺激他们创作灵感的精神。“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人文理念的基本特征,并始终伴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存在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士大夫文人追求自然美的产物,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魏晋的文人们从清谈的思辨中醒来时,他们终于发现自然之美。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自然的风景无非是山、水、植物等元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并没有简单地将山、水、植物等元素照搬过来,而是有意识地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处理,进行转换,进行艺术再加工。”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发展、再从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不拘泥于自然景物的自然形态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标准。当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之后,文人对园林的标准就不满足于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方式,而是力图在自己的生活中营造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美。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是人文理念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园林之美不仅在于视觉享受,更在于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人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也是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之一,“无论他们的性质和功能如何,都必须能够和周围的景观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整体协调而又不显得突兀,使建筑美和自然美达到完美的融合,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理想境界。”中国古典建筑以砖石木质结构为主,虽然存在着火灾的隐患,也为适度地调整房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古人赋予“人文理念”的复杂内涵。艺术追求可以借由不同的艺术表现载体来表达,高超的园林设计者可以将自然元素、人文景观和艺术设计都纳入到园林中,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人文理念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人文理念建筑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价值定位基础上,并以追求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作为具体的表现原则,而“意境”之美的营造则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高的艺术准则。“意境”是园林艺术人文理念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理解和界定园林艺术最佳的方式。但园林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空间艺术的特质,“意境”之美是空间艺术的基本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园林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园林景观是物理空间的表现载体,具有可见、可控的特点,并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意境”为核心的园林人文理念相对空泛,很难以具体可观的方式得到体现。正是基于物质载体与人文理念之间的差距,才使得不同的欣赏者在置身于园林景观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并且会由于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特征和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秉承艺术理念的同时,往往要根据自然景观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适度调整。以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为例,设计者并非单纯地模仿自然景观的构造方式,而是以自然景物的搭配方式、景物的构图原则和不同景色的变换,努力营造贴近于自然本真状态的艺术空间。当欣赏者置身于人造景观时,他所感受到不是刻意为之的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景观是人文理念的物质载体,而意境则是物质形式的审美升华,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在外面种植了大量的色蕉,宽大的叶片在雨滴打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是风吹入松林时,沙沙作响的松林的声音,让人感觉那份宁静。闹中取静、以小见大、曲折幽深等便是最常见的意境。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范例,经过历史的验证和不断的丰富,有很多作品成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佳作,是数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凝聚并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园林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痕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合体。保存至今的园林艺术作品中,南方的苏州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堪称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北方游牧统治者对江南烟雨的追慕之情,也能体察到文人志士对生活情趣之美的体悟。尽管不同的园林者在理解人文理念时所秉承的原则各有不同,对园林设计的界定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人文理念”的基本精神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古典园林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我国古代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是殊途同归。
三、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