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机器视觉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器视觉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器视觉基础知识

第1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DCS 服务器 频繁切换 消除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27-02

濮阳龙宇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甲醇原料路线改造项目中,其DCS控制系统所带负载有空分、气化、变换、净化和硫回收工段,装置运行时IO点数大约4000点。在试车期间,霍尼韦尔所配互为冗余的A/B服务器出现了三次频繁切换的现象。具体现象是2008年12月24日服务器无故频繁切换,经系统维护人员处理后正常;2009年1月11日,在气化炉开车期间,两台服务器又一次发生切换现象,由于没有及时发现,服务器在多次切换没有反应时将立即停止,重启后才可恢复正常;2009年5月31日服务器A/B再次发生全部停止的现象。以上三次停机现象的发生都靠维护人员发现及时和及时处理才没有造成停车事故的发生,但这种现象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公司整个系统的长周期运行,对我厂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原因分析

为了彻底消除这类现象的发生,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咨询了相关专家,通过分析,认为我单位服务器频繁切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PKS200系统的不稳定性,造成的服务器经常死机;其二就是由于IO数据报警太多,导致服务器报警数过多造成数据拥挤,进而引起网络传输慢造成的。

2、解决措施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我们对可能造成的该问题的进行逐个排除,经过分析,我们排除掉第一个因素,这样我们只能在第二个原因上找切入点。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从报警量上找突破口,尽量将报警量压缩到最低。为此,我们我们从如下途径而将报警量压缩到最低:

2.1 优化报警值,减少报警量

通过对报警数量过多的现象,结合工艺,检查核对报警值,优化控制逻辑,并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使操作指标严格控制在正常指标内;这样可有效的避免了部分不必要的报警。

2.2 及时报警确认,减少报警数的累积

在工况不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报警数据增多,一旦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影响服务器的运行速度,为此,要求DCS或者操作人员对已经发生的报警值进行确认,此方案可有效地减少边缘或已经消失的报警数据,相当于清除的系统垃圾文件,有效的改善了服务器的运行环境。

2.3 优化报警组态,减缓数据流量

针对我公司气化装置的116多台切断阀门的开关位置反馈行程开关,由于这些切断阀开关位置反馈行程开关现场选用常闭型,阀门每开关一次,开关位置反馈信号会存在同时带电的现象,系统会认为是反馈错误,记录三条报警,针对以上报警信息,解决方案是针对此类阀门,优化报警组态,屏蔽切断阀开关反馈信号同时为1时的BAD报。经过处理后,发现报警量大量减少,减缓数据流量,使网络读取更加快速,准确。

2.4 优化存储数据存储空间,减少数据盘的空间占有量

针对锅炉装置的和利时系统的服务器,由于历史数据存储量大,差不多一天接近1G的数据量,导致系统在运行一个月左右就会出现数据缓慢和死机的现象,给生产的稳定运行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彻底解决这种现象,经过技术人员查询资料和咨询厂家,特对历史数据存储空间进行了上限设定,当剩余的数据存储空间超出10G时,数据按照存储的先后时间自动清除,已达到数据量占据盘符的余量控制。

第2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是指基本概念、定律、规律及简单的力热电现象等最本质的知识内涵,俗语说的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将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规律“私有化”——即理解物理规律,将书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离开课本能准确的自述学过的规律,灵活的运用已经了解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提升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初中物理新教材,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此也调整了教材的内容和课程的难度。但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对困难的过程,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专业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是关键。教师应具备多项完备的专业素质,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到厚积而薄发,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知识理解,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做到:

1、适应新教材,了解授课学生特点。

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教导性的语言少、精、活,引导性的语言准确、到位、有效性高;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最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物理教师博览群书、眼界开阔,除了要涉猎到课本、“教参”,还应该广泛的阅读与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在授课时可选取适当生活和科技中的实例增加引导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其次,要深入钻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2、详细成熟的授课安排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

每学期制定授课安排时,都应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授课教案时,如何引出课题,怎样建立物理概念、深化理论规律模型,在哪里突破,如何激发出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或教具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等等,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授课中,哪些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可由学生自己多讲总结拓展应用,教师讲授可简略;哪些内容是学生难容易理解掌握的,可由学生自己讲不清楚的,有思维误区的地方,结合重、难点,教师要耐心引导用简易的语言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协助概念规律的总结,拓展应用的展开,这些要详讲。其次,要考虑到自己授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引入新课时,一般大部分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的启动阶段,授课时安排一些能有效地与学生认知程度相适应的实例,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内容或活动,达到提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尽快"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参与解决问题意识的目的。在新课教学阶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总结。顺利地完成新课教学的任务。新课结束后,需要从基础开始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要采用一些能够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新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难度逐级递加,问题之间相互有对比、有联系,让学生通过多动眼、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和多动笔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也不会因为难度均一而产生疲劳感,也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让课堂练习成为个别学生的游戏,学生能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完成预期的课堂学习的任务。一节课中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学习活动有了成效,夯实了基础知识,又留有课下继续拓展知识的空间,从基础训练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3、耐心听取学生问题,循序渐进培养

教师是一个必须有耐心的职业,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也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的体现。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正是因为他的妈妈拥有耐心,才终于成就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大发明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待学生也要有一份耐心,倾听她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沙漠将成绿洲,枯枝将会发芽就不是神话。首先,就要对他们有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出来好的学生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就要树立坚定地信念,对待学生要充满信心,如果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耐心也就无从谈起;耐心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创造,发挥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任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讨物理问题时发现思维中的问题,指出问题,耐心指导,给学生搭梯建桥。不得不承认,班级中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此我们除了采取适当的调整,因材施教以外,对于那些物理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取他们给我们讲题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要粗暴的打断他们的发言,而是在出问题的时候帮他们找到出问题点,指导他们直到学会为止。

教师必须以循序渐进的观点看待教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注重基础、促成飞跃”的客观意识,以防止他们建立学习的“空中楼阁”。一个现象经常会出现在物理教学中:有极个别学生经常拿着较难的问题思考和教师讨论,但遇到简单的物理问题却经常出错,而他问的难题其实就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问题,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轻视基础训练,形成了基础问题错误多,综合问题不会做,考试成绩“不上不下”,努力学习却经常死钻牛角尖。而也会有一些教师设计习题重深度轻广度,重难度轻基础,重进度轻效率,导致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其实就是对基本概念、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科,要使学生具有物理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功底,明确清晰的逻辑思路,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解释物理现象等综合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4、肃清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有许多相近的概念,虽本质不同,但有共同之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困难。为了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物理教师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初中物理来讲,易产生混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重力与压力、热能与热量等;二是名词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例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压力与压强等;三是名词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例如浮力与浮沉、二力平衡与二力相等、汽化与液化等;四是计算式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混同性与交错性,以排除相互干扰。

辩清各知识体系的异同。在物理基础知识的阶段训练中,教师要抓住各概念和规律进行剖析,抓住各知识点的异同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辩清容易模糊的概念。

5、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从基础问题出发。

灵活应变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物理科目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用定势思维去识记概念、定律的传统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于基础知识,着眼于前提和条件、用机敏的识别、思索方式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付变化了的情况,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如,在月球上用天平称两千克棉花,若把天平移到地表再称原棉花,天平还平衡吗?学生对“质量不随物置改变”论得很熟,但对变化的条件不一定引起重视,当强调“月球上是真空,地球上有空气”这一环境差别,学生随即能够结合浮力知识及杠杆原理得出“放砝码的一端下沉”的正确结果。

方法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搞清每一节教材内容涉及到哪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对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和熏陶。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介绍;就物理发展史上的事例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剖析;在单元小结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归类;在教学过程和练习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引导。要在基础训练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极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体会简单的基础物理问题也是有趣的、有用的,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6、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基础规律。

第3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42-02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垂体促性腺激素对卵泡作用低下,导致体内女性激素失去正常周期性变化,出现不规律阴道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心肌缺血、全身乏力等[1]。目前临床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可见较好疗效[2],然而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选择上比较混乱,存在较大差异。本资料讨论应用米非司酮两种剂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并做比较,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2009年7月~2011年6月就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80例,年龄48~55岁,平均52.9岁,病程5~11个月,平均5.3个月。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排除子宫肌瘤、子宫恶性病变、内膜癌、卵巢肿瘤等,并排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液病。

1.2分组及治疗方法

按分层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体重、临床表现(贫血等)和病程等一般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为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12.5 mg/d,B组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6.25 mg/d,连服90 d。在诊断性刮宫病检报告后立即口服药物。用药前后分别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大小,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和孕酮(P)。治疗期间每月复诊1次,了解月经情况和用药后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

治愈:经治疗贫血症状好转,子宫未见周期性出血或仅有少量出血;好转:月经恢复正常或稀发,经期缩短,月经量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比较阴道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疗效观察

两种剂量均可使患者贫血乏力、体力不支、精神萎靡等症状得到缓解,A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疗效观察

2.2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变化的比较

A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1.5±0.9) mm,治疗后第1个月(11.8±1.1) mm,第2个月(8.5±0.9) mm,第3个月(7.1±0.8) mm,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98, P < 0.05)。B组治疗前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1.9±1.2) mm,治疗后第1个月(11.7±1.0) mm,第2个月(10.6±1.5) mm,第3个月(7.5±0.7) mm,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542, P < 0.05)。A组与B组给药后第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015,7.364,P < 0.05),但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439,P > 0.05)。

2.3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用药前后体内雌二醇、促黄体激素和孕酮变化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病,好发于45~55岁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无排卵,未能形成黄体,其体内缺乏孕激素,仅有雌激素发挥效应,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继而发生雌激素减退不足以维持增厚的子宫内膜,使内膜表面出现不规则脱落出血,引起患者贫血、精神负担、继发感染,严重者可致休克[3],因此给患者身心均带来极大痛苦。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抗孕激素和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的甾体类药物,和炔诺酮、孕酮一样能够亲和孕酮受体,而无孕酮活性,由此产生拮抗孕酮作用。研究表明米非司酮通过对卵巢的作用,使之延迟排卵,同时诱导溶解黄体作用,降低孕、雌激素体内水平。此外,能直接作用于垂体从而抑制LH、FSH的释放,同时作用于下丘脑抑制LHRH分泌,由此干扰LH、FSH分泌[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后血清三类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表明米非司酮具有这一作用。

本资料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两者均能达到纠正贫血、闭经、部分患者停药后绝经的目的,B超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变薄,说明米非司酮使子宫内膜萎缩效果甚好。米非司酮剂量12.5 mg/d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6.25 mg/d组,复发率明显低于6.25 mg/d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激素水平改变方面,多数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后血清雌二醇、促黄体激素、孕酮浓度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 < 0.05),剂量12.5 mg/d组下降幅度较6.25 mg/d组明显(P < 0.05),表明剂量12.5 mg/d更适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本资料观察剂量12.5 mg/d组米非司酮副作用主要为潮热、胃肠反应、出汗等,症状较轻 ,与激素血清水平下降有关,并未出现外周性抗皮质激素副作用比如色素沉着等[5]。

综上, 剂量12.5mg/d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金,赵敏.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疗效观察[J].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10,7(6):343-344.

[2] 李惠萍. 米非司酮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3):128-129.

[3] 刘冬娥.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473-474.

[4] Welsberce,Hickey M,Palmer D,et al. A pilot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ree short-term treatments on frequent and/or prolonged bleeding compared to placebo in women using Implanon[J]. Human Reproduction,2006,21(1):295-302.

第4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性激素;子宫;妈富隆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a)-014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rvelon and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in perimenopausal period and the effect on sex hormone concentrations. Methods 112 patients with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in perimenopausal period treated in the gynecological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June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6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arvelon and mifeprist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fepristone, hormone level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8.6% and 46.4%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mprovement situation of every inspection indica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ormone; Uterine; Mifepristone

围绝经期功血是指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引发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因女性在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退化引发机体激素水平变化显著引发的疾病,临床较为常见[1]。有文献显示,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格子宫出血病人进行妈富隆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内分泌状态及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2]。探析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最佳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该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进行米非司酮与妈富隆联合疗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6月就诊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112人,患者因异常子宫出血在门诊就医,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后的治疗,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6.2±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5.8±2.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6~55岁,平均年龄(46.5±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均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1.2 方法

观察组予以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诊断性刮宫术后3 d服用妈富隆,2片/d,早晚饭前服用,出血症状缓解后,每3 d减量1次,减量为1片/次,至1片/d维持剂量3周,连续服用3周为1个周期;撤退性出血第五天开始服药,1片/d,治疗3周后停止,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予以米非司酮片,1片/日,连续服用6个月。对照组仅予以米非司酮片,1片/d,连续服用6个月。两组停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3 药物与试剂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商品名:妈富隆;厂家:荷兰 anon;国药准字:H20090423),米非司酮片(商品名:含珠停;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347)。

1.4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以下评估标准[3]:显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正常,随访无复发;有效:影像学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稍异常,临床症状略有减轻,随访无复发;无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临床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之和。

1.5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进行SPSS18.0软件系统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8.6%、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6.4%,χ2=12.34,P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激素检查指标评估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FSH、E2、PRL、LH、P等激素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该研究对围绝经期子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进行米非司酮与妈富隆治疗临床效果比较[4-5],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8.6%、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6.4%;两组治疗后的FSH、E2、PRL、LH、P等激素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是炔雌醇和去氧孕烯复方制剂,具有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促使内膜萎缩法的止血作用,可起到迅速调经及止血作用,同时炔雌醇同时可刺激子宫内膜再生性修复,促使子宫内膜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促进内膜创面血管内凝血,从而达到止血效果[7]。妈富隆同时调节机体的性激素,调节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同时,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物,具有促进宫颈成熟、诱导月经、抗着床等功能,与孕酮竞争受体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同时可结合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米非司酮可显著提高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与妈富隆联合应用,临床调节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激素水平效果更佳[8]。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进行米非司酮与妈富隆联合疗法,可显著改善病人的内分泌状态及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煜霞,柯昌禄.妈富隆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172-173.

[2] 杨俊.比较米非司酮与妈富隆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72-173.

[3] 薛艳华.小剂量米非司酮与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156-158.

[4] 欧阳新华,何丹,唐一青.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234-236.

[5] 王晓燕,许丹彤,马凤敏.10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122-123.

[6] 黎倩琳,黄翠翠,黎金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妈富隆对其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z1):1723-1724.

[7] 梁英.妈富隆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9):3633-3635.

第5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机器视觉系统”的基础,也是掌握好该专业方向的关键。目前,该课程已经成为本专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向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专业培养和知识获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研究方向,又是后续相关课程重要的理论基石。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在智能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校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能够服务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依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校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循序渐进且兼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由于数字图像处理融合了数学、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体现了诸如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综合运用,内容丰富,应用广,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点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又要介绍当今图像处理的重要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衔接与融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继续深化重概念、重基础、重实验、重综合的“四重”教学,突出学以致用的观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以能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熟练地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为目的,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最大的收获,并为后续的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 “图像变换”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后续的“图像增强”、“图像复原”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我们重点讲述了“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将walsh变换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选择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白“图像变换”的目的在于使我们所更关心的一些原始图像的特征更加明显,变换手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变换结果。此外,以智能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在国际国内屡获冠军,形成我校智能专业一大特色和优势,并在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培养方向。因此,“数字图像处理”作为智能机器人重要的支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选择讲述有关移动机器人的视觉图像的获取过程,并根据该流程分析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以及特征提取的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更能为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进行人才储备。可以说,“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真实体现。

3 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探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扬弃传统教学

虽然传统教学采用黑板板书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思维的学习习惯,但在讲述数学公式的推导以及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按步骤推导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需要对大量的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如果将这些数学公式的推导采用投影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缺少了在推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使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时,传统的书写黑板教学方式在公式推导以及定理证明中是必要的。同时,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气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共同协助传达需要传授的知识,可以加强课堂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否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3.2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数字图像处理”是以图像为处理对象,其输出形式为图像、图形和数字。该课程非常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以图像的形式显示教学信息,图像比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感知;采用动画和视频更能准确地显示事物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提高了信息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详细观察、分析,提高感受性。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时重现模拟图像处理前后的直观效果,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辅以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图像的采样与数字图像的质量关系时,通过不同采样数据的照片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图像的量化与数字图象的质量关系的理解,也激发出他们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另外,“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具体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要不断更新,授课讲义也要不断反映最新内容。通过近年的积累,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参考了其他学校的教学讲义、教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材、讲义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制作了具有最新内容的课堂教学课件和实验教学系统。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实践表明,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多方面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3.3 建设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我们已经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如课程介绍、主讲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考试考核办法、授课实况录像等资源全部上网,建成网络化辅助教学系统,应用该系统开展网络化辅助教学。例如在“网络学习”栏目中,我们将“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模拟系统”放置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课堂讲授,结合该模拟系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深入分析试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如在讲解采用线性变换进行图像增强的原理时,给出了曝光不足情况下,通过线性拉伸增强对比度的演示实例。学生在学习了模拟系统的示例演示后,对其中的数据进行修改,观察到经过不同的数据变换后的图像增强结果,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借助网络,学生的学习和与教师交流可以跨越时空。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既能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为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获取同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甚至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3.4 加强实践教学

在实验课堂上,一方面,把某些研究成果以图像、图形和数据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中抽取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描述,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和影像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编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重视使用Visual c++图像编程技术,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数字图像处理”按照课程内容设置了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及复原、图像分析、图像编码等4个实验和图像处理系统综合设计。其中前4个为设计性实验,利用基于Visual c++的基本实验平成。最后的综合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训练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设计中不仅要编写程序代码并测试,还要撰写综合设计报告,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研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综合设计,85%的学生认为动手编程能力得到了加强,92%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83%的学生认为综合训练后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Visual c++进行图像处理操作,90%的学生认为通过综合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图像处理技能,对就业更有信心。

此外,在实践环节中,计算机学院为规范各类实践教学的环节,精心编制了实践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该细则包含了任务说明、实施计划、现场检查等多项附表,从各个细节入手进行规范管理,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4 结合科研课题教学,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我校湖北省重点学科一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讲授,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校的机器人足球项目是“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特色,以此为平台的计算机视觉也形成了特色培养方向。而“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因此,我们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将足球机器人系统中运用的大量数字图像处理前沿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如讲授了自主移动机器人视觉系统中针对移动机器人的技术要求与视觉导航的特点,运用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

课程主讲教师队伍目前承担了一批省(部)级的纵向科研项目(含教育部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和横向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与数字图像处理密切相关。在这些项目资助的基础上,创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借助该平台,学生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参加校内外科技活动,开展了一些与数字图像处理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本专业2007级15名学生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了三项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半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多源图像信息融合技术的分析及应用研究”、“基于内容和相关反馈的图像检索方法”,占本班级学生总数的54%。学生除了可以获得一定的金额资助外,还能获得学校认定的创新学分。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6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DSP技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78-02

一、引言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又称为数字信号处理器,是指利用通用或专用DSP芯片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与技术。DSP芯片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种电子产品中,它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仪器设备、自动控制、军事等各个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DSP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进入广阔的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基础,是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课程建立起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与系统、通信等专业课程与硬件平台之间的联系。DSP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学好DSP技术不仅是完成大学中的一门课程,同时打开了一扇就业求职的门。因此,创新DSP教学内容与方式,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掌握该课程学习的规律,以期与时俱进,保持最佳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二、DSP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本科学生开设DSP技术课程,其理论课时为45学时,实验课时为10学时。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并且该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虽然老师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仍然以考试为重,重视作业或练习题的完成,而忽视了实验环节,导致动手能力差,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难以培养学生DSP硬件系统的设计能力。随着学校对DSP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购置了各系列的DSP开发实验平台。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基于这些平台学习软件编程,加之DSP硬件设计费用较高,学生也难以承受,这些限制了学生学习DSP硬件系统设计的兴趣。

3.对DSP软件开发掌握不到位。该课程C语言是主要的开发工具之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编程注重结果而忽略在调试中提高编程能力,软件设计能力没有提高。因此,提高学生对DSP技术课程学习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

三、DSP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优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和DSP应用面、企业行业影响合理选取芯片类型。比如近年来教学中以TI公司的TMS320C55x系列DSP替代TMS320C54x系列DSP,C55x通过增加功能单元,与C54x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了5倍,而功耗仅为C54x的1/6。C55x采用变长指令以提高代码效率,增强并行机制以提高循环效率,不仅仅增加了硬件资源,也优化了资源的管理,所以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处理能力可达400~800MIPS。同时TI主推C55x芯片,国内的第三方和企业也重点围绕C55x开发实验平台和相关产品,其应用面更广。

2.注重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述C55x基础知识后,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程应用为导向,从具体的开发目标,分析其技术指标和要求,确定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量、存储器的使用和功耗,从而选择适当的DSP处理器,进行软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并分析每个步骤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应用中,提高DSP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由于DSP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许多教授和专家提出应当把课堂搬到实验室中,在实验室完成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室DSP实验平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同时增加实验的比重,并建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到实验室,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课外实践作业。由于DSP系统芯片和制版费用较高,学生独自难以承受,因此学生设计完电路后一般不投版,这导致学生在电路设计时缺乏认真投入的态度,焊接、调试等重要的实践环节缺失,DSP电路设计能力自然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5人一组的方式,分工合作设计电路并制版调试,费用由5人承担。这样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降低了每个人的费用。这项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制作电路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意愿和能力。

四、DSP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教材建设与选择。DSP芯片发展迅速,教材也是层出不穷,教研组紧跟TI公司的发展策略和主推芯片,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科研学有所用。

2.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工作中关于DSP的积累,将科研中的成果和经验引入课程教学,同时利用科研严谨态度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DSP和科研的兴趣。另外,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功能,提高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电子设计竞赛。参加TI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组织专门教师,优选DSP技术,对学生展开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激发学生对DSP的兴趣,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竞赛当中,一方面适应电子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DSP的认识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熟练使用DSP的应用型人才。

4.毕业设计。从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并要求学生按照项目进度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几年来,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对DSP技术课程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些措辞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也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考研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洪亮,卜凡亮,等.TMS320C55x DSP应用系统设计[M].第2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2]倪福银,朱幼莲,钱志文.“DSP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6):85-88.

[3]熊承义,侯建华.DSP技术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94-96.

[4]罗锦彬,赖国忠,任志山.“DSP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09,27(5):112-114.

[5]王涛徐英雷.“DSP技术”课程教学要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8):85-86.

第7篇: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人工智能;体系结构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延伸,不是简单的母语加第二语言,而是将第二种语言融进学科知识,通过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标是让机器具有应用符号逻辑的方法模拟人的问题求解、推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各类环境中自主地或交互地执行各种任务,比如水下作业、输油管道、森林救火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代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智能课程分析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特别涉及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1-2]。学习该课程需要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教师、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显得比较吃力。如何结合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在目前高校提倡双语教学的环境下,我校已将人工智能立项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是一门非常前沿的学科。

计算机最初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但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考虑计算机还可以做些什么,能不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基于人的知识和经验,用符号推理的办法让计算机来做事情,是人工智能最早的研究成果。但是,知识并不都能用符号表示为规则,智能也不都是基于知识的。人们相信,自然智能的物质机构――神经网络的智能是基于结构演化的。因此,20世纪80年代在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出现停顿时,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出现新的突破,基于结构演化的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事实上,智能问题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放弃钻研,并且要时刻关注该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该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如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检索、人工生命等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锻炼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了解领域文化等实际能力,对培养国际化、工程化、实用化的复合型人才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涉及面宽、难度大。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极富挑战性的前沿学科,它几乎涉及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每个领域。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知识点比较分散、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它以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概率统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以及编译原理等前趋课程为基础,还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通信原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课程。因此,人工智能课程的知识点难度较大。通过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习了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的第二语言表示方法及应用情况,对于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多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双语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根据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人工智能的双语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

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其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3-5]。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多样化、基于CDIO理念的实践教学,不断地探索研究,形成高校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Nils J.Nilsson教授编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该教材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教材,不仅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更重要的是内容组织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参考书主要选用了蔡自兴、徐光v老师的《人工智能》。

3双语教学方法

由于人工智能是一门非常前沿、涉及知识面宽、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因而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授、CDIO实践模式、综合考证等讲授方法。

3.1理论教学

(1) 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的实验大纲。参考吸收国外先进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教学体系。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和制作简洁、易懂的英文电子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站,电子课件在网上公开,帮助学生预习专业词汇、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3) 课堂提问。提问一些重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其英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案例驱动法。将有意义的案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小组讨论。每6~8位同学分为一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组织学生讨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一方面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2实践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知识面都有差别,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课题来源于实际工程,将CDIO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与团体协作精神。

(1) 实验题目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构思,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查阅资料的能力。

(2) 分工与合作。来源于工程实践的题目,学生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因而需要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 整体设计方案的灵活性。学生领会题目本意,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4) 编程实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形成科学的编程风格。

3.3考核方式

(1) 多种形式的平时测试(30%)。主要包括平时测验、讨论、作业等。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英文表达能力以及知识面的拓宽等。

(2) 实践教学(30%)。主要考察学生对实践题目的理解、整体方案的设计、团队间的协作精神以及实现结果等。

(3) 期末考试(50%)。试题全部用英文形式出现,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人工智能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最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又可以使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相互促进。

4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讨论与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本课程讨论和调查的结果以及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双语教学效果基本上达到了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适应的人数比例偏高,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一般,甚至有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放弃专业课的学习。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加强学生认识。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工智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持之以恒,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2) 提高实施条件。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因此,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学生要有较好英语基础。

(3) 完善教学体系结构。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双语教学的体系结构。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国内外科学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Nils J 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2.

[2] 蔡自兴,徐光v. 人工智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贺志荣.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62(10):45-46.

[4] 王树根,姜昕. 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综述[C]. 安徽黄山,2007年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

[5] 汤东. 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62(11):69-7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Bilingual Teaching Architectu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LI Zhu-lin, HAO Ji-sheng, MA Le-r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