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器视觉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生态责任;紫金矿业;污染事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改革开放以来,“made in china” 席卷全球的同时,也带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近年的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便是一例。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两大战略的提出,企业旧有的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必须转变,新型的企业与自然、企业内人与人相对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健全。
一、我国企业生态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环境伦理的缺乏
生态伦理就是要增强企业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企业对自然的实践行为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从深层次上来约束企业的环境责任。在当今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的情况下,生态伦理道德的缺失的确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生态伦理建设,从生态道德上来规范企业的行为。让更多的企业家树立为社会尽责的自觉意识显得十分重要。紫金矿业重大事故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相关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吝啬于在环保领域的投入,坚持低成本但环境破坏风险巨大的氯化钠黄金提取法,最终造成了此次事故。[1]
(二)政府监督职责的失责
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思路,仍旧以GDP为纲,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冲突时,往往选择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没有履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尽的职责,甚至授意企业瞒报、谎报、迟报,能捂则捂。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件中长达九天的瞒报和之中破朔迷离的封口费事件向我们揭示了部分地方政府和当地往往是纳税大户的污染企业之间的暧昧关系。 [2]
(三)社会监管体系的缺失
当地居民,社会媒体及相关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是企业生态责任方面重要的监督力量。在此次事件中,部分媒体对此次污染事故坚持不懈的关注促进了整个事故的曝光,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紫金矿业集团的相关污染问题能够一直隐而不发,也证实了社会监督体系依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
二、推进中国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若干建议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行为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责任主体。新时期,企业能否切实履行起应负的生态责任,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转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此,笔者认为,推进中国企业生态责任建设需要坚持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哲学观点。
(一)企业内部
1.加强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来大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激发企业员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尤为关键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生态环保意识,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以及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走向。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教育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在整个企业树立起环保意识,使企业承担起社会生态责任。
2.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
ISO26000除了明确社会责任主体和社会责任概念外,它还明确了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履行社会责任的七大原则(担责、透明度、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利益、尊重法律规范、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7项原则),履行社会责任的七大核心主题(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并提供了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操作指南。
3.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责任报告制度
一般企业只有较明确的经济责任指标,而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指标还不熟悉,或者不重视。如何加强对员工参与、员工待遇、生产安全、产品安全、资源利用率、排放等指标的关注,特别是在管理模式上全面融入环保理念,建立清洁生产的环保经济和节约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并依此制定具体目标,以及绩效考核、年报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的决策和管理体系,将影响到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
(二)企业外部
1.健全政府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监督机制
法律是企业生态责任监督机制的根本保障,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要从大众利益出发,通过国家立法和相关行政法规的制定来建立完善的企业生态责任法律法规监督体系。要加大对企业生态环保责任的追究力度,通过政府的权威性和法律的威慑作用来迫使企业治理污染。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立法趋向是加重企业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生态环保责任,以及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引导投资者对更具生态责任的企业进行投资
银行、投资公司等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重要。随着相关投资者对企业在境保护领域关注的持续加强,投资者对环保形象好的企业的青睐使承担生态责任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的主动性和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3.重视消费者对于环境声誉良好产品产生偏好的积极效应
根据相关研究,企业的品牌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在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之间的选择。企业是否履行生态责任所形成的企业生态责任形象作为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一部分会极大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企业产品最终必须在市场上接受消费者选择, 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企业产品需求, 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实现。因此,如果广大消费者抵制破坏生态环境企业的产品,将迫使企业加大环保领域的投资,促进企业履行生态责任。[3]
4.倡导公众参与督促企业履行生态责任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会员义务之中;建立切实有效地企业生态责任评价体系。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主体的第三方,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或者代表群众对企业的污染行为提讼,捍卫公众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宣传教育等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进而对企业施加影响,促使企业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生态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永奇.要金山更要绿水青山——从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所想到的[J].节能与环保,2010(09).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是指基本概念、定律、规律及简单的力热电现象等最本质的知识内涵,俗语说的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将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规律“私有化”——即理解物理规律,将书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离开课本能准确的自述学过的规律,灵活的运用已经了解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提升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初中物理新教材,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此也调整了教材的内容和课程的难度。但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对困难的过程,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专业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是关键。教师应具备多项完备的专业素质,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到厚积而薄发,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知识理解,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做到:
1、适应新教材,了解授课学生特点。
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教导性的语言少、精、活,引导性的语言准确、到位、有效性高;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最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物理教师博览群书、眼界开阔,除了要涉猎到课本、“教参”,还应该广泛的阅读与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在授课时可选取适当生活和科技中的实例增加引导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其次,要深入钻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2、详细成熟的授课安排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
每学期制定授课安排时,都应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授课教案时,如何引出课题,怎样建立物理概念、深化理论规律模型,在哪里突破,如何激发出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或教具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等等,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授课中,哪些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可由学生自己多讲总结拓展应用,教师讲授可简略;哪些内容是学生难容易理解掌握的,可由学生自己讲不清楚的,有思维误区的地方,结合重、难点,教师要耐心引导用简易的语言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协助概念规律的总结,拓展应用的展开,这些要详讲。其次,要考虑到自己授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引入新课时,一般大部分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的启动阶段,授课时安排一些能有效地与学生认知程度相适应的实例,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内容或活动,达到提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尽快"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参与解决问题意识的目的。在新课教学阶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总结。顺利地完成新课教学的任务。新课结束后,需要从基础开始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要采用一些能够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新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难度逐级递加,问题之间相互有对比、有联系,让学生通过多动眼、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和多动笔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也不会因为难度均一而产生疲劳感,也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让课堂练习成为个别学生的游戏,学生能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完成预期的课堂学习的任务。一节课中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学习活动有了成效,夯实了基础知识,又留有课下继续拓展知识的空间,从基础训练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3、耐心听取学生问题,循序渐进培养
教师是一个必须有耐心的职业,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也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的体现。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正是因为他的妈妈拥有耐心,才终于成就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大发明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待学生也要有一份耐心,倾听她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沙漠将成绿洲,枯枝将会发芽就不是神话。首先,就要对他们有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出来好的学生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就要树立坚定地信念,对待学生要充满信心,如果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耐心也就无从谈起;耐心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创造,发挥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任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讨物理问题时发现思维中的问题,指出问题,耐心指导,给学生搭梯建桥。不得不承认,班级中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此我们除了采取适当的调整,因材施教以外,对于那些物理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取他们给我们讲题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要粗暴的打断他们的发言,而是在出问题的时候帮他们找到出问题点,指导他们直到学会为止。
教师必须以循序渐进的观点看待教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注重基础、促成飞跃”的客观意识,以防止他们建立学习的“空中楼阁”。一个现象经常会出现在物理教学中:有极个别学生经常拿着较难的问题思考和教师讨论,但遇到简单的物理问题却经常出错,而他问的难题其实就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问题,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轻视基础训练,形成了基础问题错误多,综合问题不会做,考试成绩“不上不下”,努力学习却经常死钻牛角尖。而也会有一些教师设计习题重深度轻广度,重难度轻基础,重进度轻效率,导致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其实就是对基本概念、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科,要使学生具有物理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功底,明确清晰的逻辑思路,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解释物理现象等综合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4、肃清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有许多相近的概念,虽本质不同,但有共同之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困难。为了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物理教师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初中物理来讲,易产生混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重力与压力、热能与热量等;二是名词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例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压力与压强等;三是名词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例如浮力与浮沉、二力平衡与二力相等、汽化与液化等;四是计算式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混同性与交错性,以排除相互干扰。
辩清各知识体系的异同。在物理基础知识的阶段训练中,教师要抓住各概念和规律进行剖析,抓住各知识点的异同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辩清容易模糊的概念。
5、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从基础问题出发。
灵活应变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物理科目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用定势思维去识记概念、定律的传统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于基础知识,着眼于前提和条件、用机敏的识别、思索方式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付变化了的情况,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如,在月球上用天平称两千克棉花,若把天平移到地表再称原棉花,天平还平衡吗?学生对“质量不随物置改变”论得很熟,但对变化的条件不一定引起重视,当强调“月球上是真空,地球上有空气”这一环境差别,学生随即能够结合浮力知识及杠杆原理得出“放砝码的一端下沉”的正确结果。
方法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搞清每一节教材内容涉及到哪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对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和熏陶。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介绍;就物理发展史上的事例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剖析;在单元小结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归类;在教学过程和练习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引导。要在基础训练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极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体会简单的基础物理问题也是有趣的、有用的,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6、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基础规律。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9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02-02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指卵巢功能异常引起激素变化导致的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刮宫、子宫切除等。关于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现对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56例,年龄46-55岁,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有贫血,贫血程度不同,血红蛋白值平均为72.19g/L。明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①诊断性刮宫的病理报告提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②没有米非司酮禁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患者排除;③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④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前1年内没有服用其他激素;⑤患者知情同意[1]。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每天一次10mg睡前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服药前后超声检查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抽血化验激素六项、血常规、肝功能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无效:子宫在停药后出现不规则出血;有效:停药1年后,子宫出现功能失调性出血;治愈:停药后1年以上,子宫正常,没有不规则出血[2]。
1.4 统计学方法。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56例患者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治疗期间全部闭经,有效率达100%。3例患者恢复正常月经,4例患者月经恢复2-3次后闭经,49例患者治疗后进入绝经期。56例患者服药前子宫内膜厚度平均为5.3(5.6±0.2)mm,用药后为3.0(2.7±0.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指子宫无排卵失调性出血。体内缺乏孕激素,子宫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内膜增厚,雌激素撤退引起出血,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大,出血间隔短等,继而引发患者贫血或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刮宫和子宫切除。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治疗法比如内膜萎缩法、内膜脱落法、内膜生长法等,但是治疗效果欠佳,对患者的病情不能很好控制,病情容易反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3]。临床上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通过仔细的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抽血化验血常规、肝功能、激素水平以及超声等实验室检查,通过诊断性刮宫排除其他疾病。该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激素疗法止血,但是该方法有一定的限制,若患者身体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或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应用该方法。本次研究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取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甾体类药物,具有抗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虽然它没有孕酮的活性但是对孕酮受体有高亲和力,有拮抗孕酮作用[4]。米非司酮影响子宫内膜增生,促进内膜细胞凋亡,患者服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后可以提前闭经。米非司酮服用后在体内迅速吸收,主要分布在卵巢、肾上腺皮质、大脑、垂体和子宫内膜。米非司酮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系统,降低促性腺激素分泌;作用于卵巢延迟排卵,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另外,米非司酮可以非常强的非竞争性拮抗雌激素,降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引起子宫闭经、萎缩。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起到止血、闭经的作用,本次56例患者中,4例患者月经恢复2-3次后闭经,49例患者治疗后进入绝经期。
综上所述,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的效果比较满意,56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是安全高效的治疗措施,有很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静.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3):160-161
[2] 董梅芬,靳伟.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8例[J].临床医学,2008,10(28):71-72
【关键词】 米非司酮;甲基素;围绝经前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目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前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已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着疗程长,易复发等缺点。我们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素(甲睾)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围绝经前期功血患者107例,年龄44~56岁,平均4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5个月。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最低60 g/L,平均77 g/L。治疗前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27例,腺瘤型增生过长11例,增生期子宫内膜69例。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服药禁忌证。
12 方法 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理、贫血程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于治疗前行诊断性刮宫并送病理,然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 mg,观察组每日加服甲睾5 mg,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一疗程结束后分别行血清性激素(FSH,LH,E,P)测定,随访6个月,每月1次,观察效果及月经情况,并填随访卡。
1.3 标准 治愈:治疗一疗程后6个月内闭经或月经稀少或月经规律。有效:停药半年内复发。无效:用药治疗无好转。
14 统计数字处理 采用x±s表示所测数据,U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两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平均水平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平均水平比较(略)
2.2 两组用药治疗期间副作用见表2。表2 两组用药期间副作用比较(略)
以上恶心、皮疹、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均经对症处理好转,继续治疗。肝功异常5例均放弃治疗,停药后3周恢复正常。
23 用药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贫血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由77 g/L上升到118 g/L,对照组由平均77 g/L上升到102 g/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2.4 10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获得有效止血,并出现药物性闭经,停药后6个月治疗效果见表3。表3 用药一疗程结束后6个月疗效观察组别(略)
3 讨论
3.1 雌激素水平对围绝经前期功血的影响 围绝经前期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所致的子宫出血。此期卵巢内残存卵泡,虽有发育,但不成熟,无排卵,没有黄体形成。因此体内有一定量的雌激素,极少量的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刺激下增生过长,最终突破性出血。若雌激素水平持续降低至最低水平,则月经稀少或闭经。
3.2 米非司酮配伍甲睾治疗围绝经前期功血的理论基础 有资料表明,米非司酮的作用不只单纯抗孕激素作用,它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均有作用。对下丘脑的作用是抑制LHRH分泌,从而影响FSH和LH的分泌,不直接对垂体作用抑制FSH和LH释放,而且还促进卵巢抑制素分泌,抑制FSH分泌[1],从而使血清FSH和LH水平进一步下降。对卵巢作用主要是抑制卵泡发育和延迟排卵,也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促进凋亡,从而增加闭锁卵泡数,加速卵巢内残存的卵泡萎缩,造成闭经[2]。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子宫内膜发育。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故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作用。有些学者研究表明,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时,尚有抗雌激素效应,这种效应并非作用于雌激素受体,而认为是一种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3]。由于雌孕激素在女性生理过程中对子宫内膜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奠定了米非司酮抗子宫内膜增殖的作用基础。就102例围绝经前期功血患者治疗后获有效止血,并出现药物性闭经,提示了米非司酮可诱发子宫内膜凋亡。甲睾作为雄性激素的一种,具有直接拮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卵巢与垂体功能的作用。在米非司酮作用的基础上,使雌激素水平降至最低点,从而加速卵巢内残存卵泡的闭锁,最终导致月经稀发式闭经、绝经。同时,甲睾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组织修复,逆转分解代谢过程,并可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加速纠正贫血。
33 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血清雌激素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红蛋白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半年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副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说明甲睾的抗雌激素作用与米非司酮的作用具有积极影响,两者合理配伍可以加速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卵巢内的残余卵泡闭锁,促使子宫内膜凋亡,诱发绝经。由于两者均小剂量,故配伍后未加重副作用。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睾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是诱发围绝经期绝经的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机器视觉系统”的基础,也是掌握好该专业方向的关键。目前,该课程已经成为本专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向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专业培养和知识获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研究方向,又是后续相关课程重要的理论基石。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在智能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校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能够服务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依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校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循序渐进且兼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由于数字图像处理融合了数学、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体现了诸如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综合运用,内容丰富,应用广,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点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又要介绍当今图像处理的重要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衔接与融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继续深化重概念、重基础、重实验、重综合的“四重”教学,突出学以致用的观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以能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熟练地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为目的,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最大的收获,并为后续的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 “图像变换”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后续的“图像增强”、“图像复原”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我们重点讲述了“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将walsh变换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选择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白“图像变换”的目的在于使我们所更关心的一些原始图像的特征更加明显,变换手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变换结果。此外,以智能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在国际国内屡获冠军,形成我校智能专业一大特色和优势,并在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培养方向。因此,“数字图像处理”作为智能机器人重要的支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选择讲述有关移动机器人的视觉图像的获取过程,并根据该流程分析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以及特征提取的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更能为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进行人才储备。可以说,“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真实体现。
3 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探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扬弃传统教学
虽然传统教学采用黑板板书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思维的学习习惯,但在讲述数学公式的推导以及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按步骤推导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需要对大量的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如果将这些数学公式的推导采用投影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缺少了在推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使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时,传统的书写黑板教学方式在公式推导以及定理证明中是必要的。同时,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气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共同协助传达需要传授的知识,可以加强课堂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否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3.2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数字图像处理”是以图像为处理对象,其输出形式为图像、图形和数字。该课程非常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以图像的形式显示教学信息,图像比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感知;采用动画和视频更能准确地显示事物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提高了信息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详细观察、分析,提高感受性。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时重现模拟图像处理前后的直观效果,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辅以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图像的采样与数字图像的质量关系时,通过不同采样数据的照片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图像的量化与数字图象的质量关系的理解,也激发出他们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另外,“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具体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要不断更新,授课讲义也要不断反映最新内容。通过近年的积累,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参考了其他学校的教学讲义、教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材、讲义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制作了具有最新内容的课堂教学课件和实验教学系统。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实践表明,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多方面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3.3 建设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我们已经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如课程介绍、主讲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考试考核办法、授课实况录像等资源全部上网,建成网络化辅助教学系统,应用该系统开展网络化辅助教学。例如在“网络学习”栏目中,我们将“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模拟系统”放置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课堂讲授,结合该模拟系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深入分析试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如在讲解采用线性变换进行图像增强的原理时,给出了曝光不足情况下,通过线性拉伸增强对比度的演示实例。学生在学习了模拟系统的示例演示后,对其中的数据进行修改,观察到经过不同的数据变换后的图像增强结果,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借助网络,学生的学习和与教师交流可以跨越时空。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既能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为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获取同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甚至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3.4 加强实践教学
在实验课堂上,一方面,把某些研究成果以图像、图形和数据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中抽取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描述,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和影像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编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重视使用Visual c++图像编程技术,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数字图像处理”按照课程内容设置了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及复原、图像分析、图像编码等4个实验和图像处理系统综合设计。其中前4个为设计性实验,利用基于Visual c++的基本实验平成。最后的综合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训练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设计中不仅要编写程序代码并测试,还要撰写综合设计报告,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研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综合设计,85%的学生认为动手编程能力得到了加强,92%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83%的学生认为综合训练后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Visual c++进行图像处理操作,90%的学生认为通过综合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图像处理技能,对就业更有信心。
此外,在实践环节中,计算机学院为规范各类实践教学的环节,精心编制了实践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该细则包含了任务说明、实施计划、现场检查等多项附表,从各个细节入手进行规范管理,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4 结合科研课题教学,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我校湖北省重点学科一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讲授,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校的机器人足球项目是“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特色,以此为平台的计算机视觉也形成了特色培养方向。而“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因此,我们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将足球机器人系统中运用的大量数字图像处理前沿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如讲授了自主移动机器人视觉系统中针对移动机器人的技术要求与视觉导航的特点,运用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
课程主讲教师队伍目前承担了一批省(部)级的纵向科研项目(含教育部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和横向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与数字图像处理密切相关。在这些项目资助的基础上,创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借助该平台,学生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参加校内外科技活动,开展了一些与数字图像处理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本专业2007级15名学生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了三项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半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多源图像信息融合技术的分析及应用研究”、“基于内容和相关反馈的图像检索方法”,占本班级学生总数的54%。学生除了可以获得一定的金额资助外,还能获得学校认定的创新学分。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DSP技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78-02
一、引言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又称为数字信号处理器,是指利用通用或专用DSP芯片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与技术。DSP芯片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种电子产品中,它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仪器设备、自动控制、军事等各个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DSP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进入广阔的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基础,是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课程建立起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与系统、通信等专业课程与硬件平台之间的联系。DSP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学好DSP技术不仅是完成大学中的一门课程,同时打开了一扇就业求职的门。因此,创新DSP教学内容与方式,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掌握该课程学习的规律,以期与时俱进,保持最佳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二、DSP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本科学生开设DSP技术课程,其理论课时为45学时,实验课时为10学时。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并且该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虽然老师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仍然以考试为重,重视作业或练习题的完成,而忽视了实验环节,导致动手能力差,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难以培养学生DSP硬件系统的设计能力。随着学校对DSP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购置了各系列的DSP开发实验平台。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基于这些平台学习软件编程,加之DSP硬件设计费用较高,学生也难以承受,这些限制了学生学习DSP硬件系统设计的兴趣。
3.对DSP软件开发掌握不到位。该课程C语言是主要的开发工具之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编程注重结果而忽略在调试中提高编程能力,软件设计能力没有提高。因此,提高学生对DSP技术课程学习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
三、DSP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优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和DSP应用面、企业行业影响合理选取芯片类型。比如近年来教学中以TI公司的TMS320C55x系列DSP替代TMS320C54x系列DSP,C55x通过增加功能单元,与C54x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了5倍,而功耗仅为C54x的1/6。C55x采用变长指令以提高代码效率,增强并行机制以提高循环效率,不仅仅增加了硬件资源,也优化了资源的管理,所以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处理能力可达400~800MIPS。同时TI主推C55x芯片,国内的第三方和企业也重点围绕C55x开发实验平台和相关产品,其应用面更广。
2.注重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述C55x基础知识后,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程应用为导向,从具体的开发目标,分析其技术指标和要求,确定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量、存储器的使用和功耗,从而选择适当的DSP处理器,进行软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并分析每个步骤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应用中,提高DSP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由于DSP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许多教授和专家提出应当把课堂搬到实验室中,在实验室完成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室DSP实验平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同时增加实验的比重,并建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到实验室,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课外实践作业。由于DSP系统芯片和制版费用较高,学生独自难以承受,因此学生设计完电路后一般不投版,这导致学生在电路设计时缺乏认真投入的态度,焊接、调试等重要的实践环节缺失,DSP电路设计能力自然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5人一组的方式,分工合作设计电路并制版调试,费用由5人承担。这样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降低了每个人的费用。这项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制作电路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意愿和能力。
四、DSP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教材建设与选择。DSP芯片发展迅速,教材也是层出不穷,教研组紧跟TI公司的发展策略和主推芯片,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科研学有所用。
2.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工作中关于DSP的积累,将科研中的成果和经验引入课程教学,同时利用科研严谨态度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DSP和科研的兴趣。另外,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功能,提高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电子设计竞赛。参加TI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组织专门教师,优选DSP技术,对学生展开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激发学生对DSP的兴趣,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竞赛当中,一方面适应电子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DSP的认识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熟练使用DSP的应用型人才。
4.毕业设计。从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并要求学生按照项目进度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几年来,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对DSP技术课程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些措辞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也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考研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洪亮,卜凡亮,等.TMS320C55x DSP应用系统设计[M].第2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2]倪福银,朱幼莲,钱志文.“DSP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6):85-88.
[3]熊承义,侯建华.DSP技术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94-96.
[4]罗锦彬,赖国忠,任志山.“DSP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09,27(5):112-114.
[5]王涛徐英雷.“DSP技术”课程教学要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8):85-86.
关键词:双语教学;人工智能;体系结构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延伸,不是简单的母语加第二语言,而是将第二种语言融进学科知识,通过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标是让机器具有应用符号逻辑的方法模拟人的问题求解、推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各类环境中自主地或交互地执行各种任务,比如水下作业、输油管道、森林救火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代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智能课程分析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特别涉及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1-2]。学习该课程需要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教师、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显得比较吃力。如何结合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在目前高校提倡双语教学的环境下,我校已将人工智能立项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是一门非常前沿的学科。
计算机最初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但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考虑计算机还可以做些什么,能不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基于人的知识和经验,用符号推理的办法让计算机来做事情,是人工智能最早的研究成果。但是,知识并不都能用符号表示为规则,智能也不都是基于知识的。人们相信,自然智能的物质机构――神经网络的智能是基于结构演化的。因此,20世纪80年代在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出现停顿时,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出现新的突破,基于结构演化的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事实上,智能问题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放弃钻研,并且要时刻关注该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该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如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检索、人工生命等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锻炼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了解领域文化等实际能力,对培养国际化、工程化、实用化的复合型人才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涉及面宽、难度大。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极富挑战性的前沿学科,它几乎涉及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每个领域。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知识点比较分散、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它以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概率统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以及编译原理等前趋课程为基础,还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通信原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课程。因此,人工智能课程的知识点难度较大。通过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习了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的第二语言表示方法及应用情况,对于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多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双语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根据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人工智能的双语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
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其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3-5]。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多样化、基于CDIO理念的实践教学,不断地探索研究,形成高校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Nils J.Nilsson教授编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该教材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教材,不仅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更重要的是内容组织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参考书主要选用了蔡自兴、徐光v老师的《人工智能》。
3双语教学方法
由于人工智能是一门非常前沿、涉及知识面宽、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因而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授、CDIO实践模式、综合考证等讲授方法。
3.1理论教学
(1) 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的实验大纲。参考吸收国外先进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教学体系。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和制作简洁、易懂的英文电子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站,电子课件在网上公开,帮助学生预习专业词汇、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3) 课堂提问。提问一些重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其英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案例驱动法。将有意义的案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小组讨论。每6~8位同学分为一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组织学生讨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一方面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2实践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知识面都有差别,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课题来源于实际工程,将CDIO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与团体协作精神。
(1) 实验题目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构思,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查阅资料的能力。
(2) 分工与合作。来源于工程实践的题目,学生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因而需要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 整体设计方案的灵活性。学生领会题目本意,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4) 编程实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形成科学的编程风格。
3.3考核方式
(1) 多种形式的平时测试(30%)。主要包括平时测验、讨论、作业等。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英文表达能力以及知识面的拓宽等。
(2) 实践教学(30%)。主要考察学生对实践题目的理解、整体方案的设计、团队间的协作精神以及实现结果等。
(3) 期末考试(50%)。试题全部用英文形式出现,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人工智能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最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又可以使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相互促进。
4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讨论与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本课程讨论和调查的结果以及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双语教学效果基本上达到了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适应的人数比例偏高,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一般,甚至有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放弃专业课的学习。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加强学生认识。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工智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持之以恒,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2) 提高实施条件。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因此,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学生要有较好英语基础。
(3) 完善教学体系结构。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双语教学的体系结构。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国内外科学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Nils J 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2.
[2] 蔡自兴,徐光v. 人工智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贺志荣.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62(10):45-46.
[4] 王树根,姜昕. 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综述[C]. 安徽黄山,2007年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
[5] 汤东. 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62(11):69-7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Bilingual Teaching Architectu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LI Zhu-lin, HAO Ji-sheng, MA Le-r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