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

第1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共同海损;单独海损;仲裁协议;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80-02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等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对外经济贸易综合性应用学科,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运用并改进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国际贸易专业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案例教学被各学科普遍重视,而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已经是各个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进行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参与性。按照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主要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点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实践部分,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高,提高不了教学质量。相反运用案例教学,教师不会主动告诉学生该如何一步步做什么,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思考去做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轻松愉悦的融入到学习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每个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可见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思考、交流中总结经验。

2.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习的重点还是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若只单纯的掌握书本当中的知识,而不懂得通过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对于日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样不利于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本身有很多专业用语,如贸易术语、信用证等,对于学生来讲,它们是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而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认识,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是否牢固,是否能够将它们灵活运用于国际贸易实践中,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说,其课程体系结构比较系统,是以一笔国际买卖交易过程为主线,介绍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三个步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案例教学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对于新生来说,由于这门课程比较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的比较表面简单,所以此学习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来入手。首先要从合同的各项条款来说,并指出着重应注意的问题,等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后,再穿插案例。例如:我们在讲授“国际货物保险”这一章中,要判定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案例内容如下:“某机轮从天津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至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①15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800箱货物由于灌水灭火受损;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分析:以上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哪些属于单独海损?解释原因。”对于这样的案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他们是不能进行正确分析的,只有先学习理论知识,根据“由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风险直接引起的船只或货物的单方面损失属于单独海损,由受损方自行承担;当船只和货物面临共同危险。根据上述原则,我们不难判定出:①、③属于单独海损,②、④、⑤属于共同海损。又如:学习“争议的预防和处理”这一章中,我们会学到仲裁协议的概念和作用,仲裁协议是买卖双方表示各自同意并且是自愿的将之间已经产生的意见或是将来会发生的分歧由仲裁机构进行表决的一种书面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仲裁协议表明双方自愿将产生的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裁决;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对于仲裁案件的管辖权;仲裁协议授予仲裁机构取得对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在学习了上述基本知识并逐条加以解释(尤其是对作用中第2条的解释)后,可以引入以下案例:我国某公司与外商签订一项出口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约定在履约过程中如果发生争议,在中国仲裁机构仲裁,后来在履约过程中,双方对商品品质发生了争议,对方在其所在地法院我公司,法院向我公司发来传票,传我公司出庭应诉。对此,你认为我公司应该如何处理?简述理由。分析如下:由于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对争议案件的管理统辖权,也就是说如果双方签订了仲裁协议,就只能交由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不能够再提交法院进行受理,若其中一方违反协议,向法院提讼审理,另一方可以根据相关仲裁协议要求法院终止司法诉讼程序,然后将案件交由仲裁机构处理。所以在本案例中,中方以订有仲裁协议为由,要求法院停止诉讼程序。诸如此类案例分析,都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前提,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直接进行案例分析,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

三、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经过相关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在遇到问题的同时也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且现在对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虽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应,但同样也有缺陷,更不能将此取论教学,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案例教学法也要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如果学生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其效果会更好,倘若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健全就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效果不佳,讨论也是肤浅的或不切实际的。

2.案例教学要求要有合适的案例,如果案例不符合题的类型,问题隐藏性深或者不易解决时,学生的主动思考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引导。

3.对于案例来说也要不断的标新立异,不能总是用多年前的案例,要与时俱进,与当今各项外贸条件相符。

4.案例教学对教室要求较高。运用案例教学,班内学生人数不宜太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板书、多媒体等各种辅助设施,讲台最好摆放在中心位置,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案例教学时可以适当分组,分组时注意人数和男女比例,每组以6~8人为宜,要充分发挥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并及时得出结论。最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性情等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全面把握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教学;措施

一、跨境电商简述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国人工资成本的快速上涨和环保意识越来越高,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导致中国外贸进出口全行业的不景气。相对应的是,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为4.2万亿,同比增长33.3%;2015年跨境电商增速达到30%以上,以跨境电商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正成为中国外贸和电商领域的广阔“蓝海”。因此,新型贸易模式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对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桥梁,在促进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1.相关教材缺乏,内容更新较慢。跨境电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都是近期的事情,而由于教材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等师生拿到手的教材内容经常是一两年前的内容。甚至部分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PC端的电商活动为主。但在业界,跨境电商的发展早已是日新月异了。如今,微信、手机客户端、Amazon、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平台已经成为业界发展的主流平台在蓬勃发展。对于这些方向和平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并不多。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少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跨境电商实践内容。教学内容的陈旧直接导致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指导作用和吸引力。2.教材内容杂而不精,缺少主线逻辑。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教学具有实践性、发展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课程知识范围很广,涉及跨境电子支付、计算机基础知识、跨境物流、跨境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跨境电商课程的教材目前可供选择的不是很多,部分也只是笼统地以章节的形式对这些知识分别介绍,内容拼凑逻辑不清,难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并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教师采用这样的教材,在平时授课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内容多而广,很难在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学年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到了高年级,许多内容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甚至几乎包括了所有专业课的内容。3.偏重教学内容,忽视课程引导。目前,社会上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看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事跨境电商系统整体运营和组织管理工作的跨境电商的管理和策划人员;二是跨境电商的商品管理、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工作的跨境电商营销人员;三是从事跨境电商系统开发、网站建设和维护等工作的跨境电商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学生越早对自身职业有所定位,就会越早确定自己对专业课程知识的侧重点,提前做好储备知识准备,提高学习持久力和热情。一些教师目前在跨境电商的教学中对后续专业课程和课程知识与学习关系的指引不够,有些课程只是在本课程中稍加介绍,不需要在课上全面展开。

三、跨境电商教学改革探索

1.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现阶段,模拟性质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已经比较成熟,真实的业务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基于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下的跨境电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缺乏。因此,符合现在跨境电商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和相关教材就显得很重要,教师要打破以往常见的讲授法加小组讨论这样的常规授课方式,多采用企业真实的操作环境和商业技巧,将书本上的知识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课堂教学手段。为加强针对跨境电商实战水平的培养,可以由兼职教师或企业外派教师使用阿里巴巴等平成建店,以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引导教学,由学生自主操作,实现“教、做、学”一体化。2.增强课程体系内容体系逻辑,结合前沿知识。一些教师针对教学中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了很多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章。随着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产生,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教学的主导者,教学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主次、重点。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大纲为基础,结合跨境电商发展前沿,理顺跨境电商务知识模块的内部逻辑,紧跟电子商发展,更新调整知识模块的具体知识。3.推动教学证赛融合,实施自主创业教育。针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兼具外贸知识和电商技能的要求,推动教学证赛融合。实质性鼓励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参加跨境电商的各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阿里巴巴全国高校跨境电商挑战赛”等,鼓励学生参加比赛,让其学习最新跨境电商知识,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带动并促进学生学习跨境电商等业务积极性。此外,考证制度融入教育教学中如国际商务师、电子商务师等,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总而言之,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跨境电商处于动态变化中,跨境电商课程教学需要不间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来紧跟跨境电商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开拓思维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与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尝试相结合,培养与企业人才要求相符的跨境电商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芳.跨境电商时代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2]徐艳艳.跨境电商加速发展背景下新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探析[J].对外经贸,2015

[3]沈伟玲.基于外贸电商创业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5

第3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原棉短纤维含量过高是造成纱线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国际贸易争端屡屡发生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原棉短纤维含量已刻不容缓。本文简要介绍了原棉短纤维相关概念和原棉短纤维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控制和预防原棉短纤维含量的策略。

关键词:原棉短纤维;成纱质量;产生原因;控制

近年来,我国纱线质量下滑,造成的国际贸易争端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原棉中短纤维含量超高导致出现严重的纱线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原棉中的短纤维含量过高,会在牵伸过程中产生大量浮游纤维,致使纱条条干均匀度遭到破坏,强力下降,同时在纺纱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落棉增加,断头率上升,生产效率下降,在严重影响成纱质量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成本[1]。基于此,有效控制原棉中短纤维含量刻不容缓。

原棉短纤维相关概念简述

棉籽表皮种衣一般具有较大的密度,在生长过程中,其生长时间的长短以及生长速度均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便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原棉纤维,其中,原棉短纤维又是特指在原棉中长度低于一定界限数值的纤维,通常也被称其为短绒,短纤维含量或称短绒率即是指这些原棉短纤维或短绒相对于全部纤维的重量百分比。然而当前,原棉短纤维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比如英国和瑞士将低于平均纤维长度的原棉纤维通称为短纤维,美国将长度低于12.7mm的纤维定义为短纤维等,而我国则通常将长度低于16mm的纤维称作短纤维。

原棉短纤维产生的原因分析

探讨原棉短纤维产生的原因,旨在为制定控制和减少原棉短纤维的相关措施提供指导思想,并最终为我国的纺织工业提供更多优质的原棉,同时改善出口纱线质量,提升产品国际信誉度。具体而言,原棉短纤维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棉花的品种。通常情况下,棉花的品种相同,其原棉的平均纤维长度也是相同的,但棉花品种不同则会存有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棉花品种越优良,其原棉的纤维相对更长,比如鲁棉6号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1mm,中棉14号平均纤维长度为28mm。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棉花是属于容易发生天然杂交的作物,再加上人们在耕作中难免也会发生混杂的情况,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棉种的纯度,而且发生杂交后的原棉纤维长度相比杂交前的平均长度都会短很多。因此,棉花的品种种类及其纯度,是关系原棉纤维长度的重要因素[2]。

2.生长环境因素。因为棉花属于好光喜温植物,所以在众多环境因素当中,气候是影响棉花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其最佳生长温度大概在26℃~30℃的范围,当温度低于26℃时,生长速度变迟缓,低于18℃时几乎会没有生长。就纤维生长情况而言,在其生长期的25~30天的时候,如果遇上气温过低,则会终止生长形成短纤维,而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造成短纤维的情况越严重。

3.机械加工对原棉纤维的影响。因为结构上的细微差别,就单根原棉纤维来看,其强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以至于造成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存在部分纤维发生断裂的情况,这也是形成原棉短纤维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在近些年,个别企业不科学地追求加工后皮棉低杂质含量和经济效益,采取了增加轧花机转速、过光加工棉籽以及使用皮清机等工艺和方法,但事实上这些工艺和方法多数时候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短纤维含量的增加。比如有相关调查显示,经过皮清机处理后的皮棉其短纤维含量通常会提高2%~3%。

4.掺杂弄假现象。在可能存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将经提净处理的回收棉再次返回皮棉,这些掺杂物甚至包括了纺织厂产生的落棉、头道绒以及线头棉等。由于操作本身具有一定隐蔽性,而且在掺杂的过程中多数还经过了轧花机、皮棉清理机的处理,所以在进行皮棉检验的时候想要发现掺杂弄假客观上是存有一定困难的,相关部门因此也很难对此类事件做出处理。

原棉短纤维的控制与预防策略[3]

1.优选棉种,因地制宜。长期以来,对棉种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成熟度、细度以及强力等品质特性已经受到棉农及相关农业科技单位的足够重视,但就原棉的短纤维含量而言,势必需要并重考虑,此方面的工作需从棉种的培育和优选工作做起,同时还应与不同棉种的生态特征紧密结合。某些品种具有相对广泛的生态条件适应特性,但也有部分品种需要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才能体现其优良特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性种植,从而达到控制短纤维含量的目的。

2.规范生产加工工艺。在棉花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对具体的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全面规范,在尽量减少杂质、僵瓣以及其他疵点的同时,坚决遏制棉籽加工过光和切断纤维现象的发生,把排除短绒相关技术的革新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而不是以增加短纤维含量为代价片面地追求产量和品质。本文针对籽棉的加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控制机械转速以降低短纤维含量。一方面是要控制清花刺钉滚筒的表面线速度,通常以转速在7m/s~10m/s的范围为宜,过快则会对籽棉造成过大的打击,从而导致短纤维的脱落;另一方面是要控制锯片滚筒的转速,较快的锯片滚筒转速虽然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加工进程和产量,但转速一旦超过了某限定值,则可造成纤维被大量拉断的情况,所以锯片滚筒的转速在综合考虑籽棉等级和含水量的情况下通常应控制在650r/min~850r/min的范围。

(2)科学轧花以保护原有的纤维品质。与成熟度、强度及色泽等棉花天然特质一样,棉纤维长度也是决定其纺纱价值的主要参考指标,所以需做到对不同品种和等级的籽棉实施分类加工,从而保证皮棉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对回潮现象表现严重的籽棉应尽量在采取相关干处理后再行轧棉,对成熟度良好、纤维较粗以及马克隆值较高的籽棉使用柔性轧棉,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短纤维的含量。

3.加强质量监管部门对掺杂弄假的打击力度。首先要坚决取缔生产劣质皮棉或根本不具备最低质量保障的棉花加工企业,同时扶持已有一定规模或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棉花加工企业;其次要重点对棉花加工程序和环节进行不同方式的暗访和突检,严厉打击掺杂弄假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建滨. 浅谈短纤维率指标对棉花质量及市场影响[J]. 中国纤检, 2011, 6(上): 44.

[2] 于慈春. 谈影响棉纤维长度的因素[J]. 中国纤检, 2006(2): 50-51.

第4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探讨

国际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业发生更大的变化,在突出学生主体能力的同时,强调在工程学、材料学、生理学等多项专业知识的培养,并围绕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其他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指导教学,构建教学一体化的全新模式,让学生在行动向导的指导下突出自我素质的提升。

1、简述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运行现状

1.1教育方式相对落后

在当前的工业设计教育运用上,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专业较新的背景下,存在办学时间短、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等缺点,没有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思维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整体的连贯性,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的思想体系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海承袭着以往的旧模式,其中包含有家长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对于学生的思维启智、个性培养等没有整体的思考,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师资力量与教学脱节

在当前的工业设计教育中,由于专业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高考扩招之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尤其是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很少,在有些教师不是专业对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就会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内容选取上,没有突出工业设计教育的客观需要,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都缺乏,在课程设计上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需要,造成工业设计教育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

1.3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不新

在工业设计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工业设计专业质量教育相对不高,知识面相对较窄,设备简陋等存在,对工业设计教育没有结合工业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工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没有系统化的管理,造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尤其是在工业设计教育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受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导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2、探讨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模式的建立

2.1强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结合

在工业设计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素质提升,就要在创新设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设计的具体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充分考虑当前工业设计中的热点以及典型的设计模板,将教学设计放到具体的案例教学中,譬如,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设计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企业性质的机构:Innovationspac,三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和校内外的合作者一道,提出一些有使用价值的创意,包括产品概念、工程样机、商业策划书,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创意概念的功能和价值,这样的方式更加能促进学生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全新发展。

2.2多层次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具体的工业设计教育创新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工业设计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尤其是在采用多层次的教学上,将MBA知识、人力资源开发、工业建筑、工业外观设计等多种内容融入到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知识追求无限放大,形成个性化、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体现、敏感的创造者、勇于思索的探索者等等,学生能在工业设计的活跃氛围中感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让工业设计教育呈现出亮丽的色彩,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3全面创新的教学手段

在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对于工业设计整体概念的掌握、知识面的形成等因素,围绕学生知识的渴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发展等因素,采用情景设计、问题式教学、游戏与活动方式教学等等,并融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并通过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引入到课堂之中,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伸到课堂以外,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围绕工业设计中亮点、热点等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网上、生活中找到连接点,让学生自助交流,形成互相帮助、合作完成的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

2.4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模式

在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瓶颈问题上,师资力量的缺乏是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因此,要着力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手,围绕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改进。一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在突出工业设计教育服务学生的环境下,主动担责,围绕学生对工业知识的掌握,深入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二是强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养。采取不同的教学创新手段,在更新设备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工业设计比赛,分析当前工业设计的热点等,开展定期的专业知识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3、结语

从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接受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这种教育的受体,是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的。模糊不清的专业定位,随意的课程体系,薄弱的师资队伍,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等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和认识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加快与国际设计教育接轨。在创新教学理念等多方面,促进工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海.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2]刘彦.德国工业设计教育剖析――理论与实践并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第5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把语言应用转化为实践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探讨其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其代表性的三种教学模式,并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该类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商务英语;教学设计

一、关于“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如今,国内外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日益成熟,如何界定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学者及专家们进行了长期研究。语言学家Long(1985)把“任务”界定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即“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语言学家Breen(1987)认为“任务”可以定义为任何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练习、活动等。印度学者Prabhu认为“任务”是学生通过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后来许多学者对Prabhu的活动说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任务”应该是“一系列有区分度和有层次的活动”。著名学者PeterSkehan(1998)从语言学习认知法角度对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给出了五点定义:1.任务以意义为主;2.任务中应该有问题需要通过语言交际进行解决;3.任务应该反映真实世界的活动;4.完成任务是首旨;5.对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估[1]122-126。此外,还有Numan关于任务的“五分法”和Willis关于任务类型的“六分法”。他们对任务类型、任务组成、任务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可见,学界对“任务”的界定外延在不断扩大。但是不论如何划分任务的类型,设计者都应注重任务的真实性,即任务应该是生活真实场景的体现,具有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发生的可能性;任务还要重视参与者进行信息沟通的途径及方式,不能单纯强调任务的完成形式或模式;评价任务实施效果应注重学习者是否能成功地完成该任务。任务型教学法从建构主义出发,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因此本文探讨的“任务”是基于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比较与选择

国外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多是基于二语环境下的研究。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其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课型的教学应用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任务型教学强调“三个中心”,即以“任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例如任务的设计参与、课堂活动体验、问题讨论交流、团结协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实现边做边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这就要求任务型教学模式应注重课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与实施。PeterSkehan(1998)提出了三种典型性的教学任务设计模式:1.结构型(Structure-based)。该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沿用某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来实施任务,强调任务实施中既定语言形式的应用。2.交际型(communication-driven)。这种教学设计模式认为任务设计不是基于某一种特殊语言结构,强调以实现任务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为前提,不能过于强调语言规范,或将学习变成某种语言结构的重复或表演。3.中间型(intermediateposition)。第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兼具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在遵循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前提下,强调任务的设计,凸出教学方法的选择[1]122-126。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比较,笔者认为由于任务型教学的首要动机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等于学习的过程,所以采用结构型模式并不能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同时,任务型教学所探究的是如何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从而实现任务目标,真实而自然的任务必然要求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但是这样的任务和活动应该遵从课型和课程的设计,要求选择一定形式的任务设计,所以交际型模式也有其应用的局限。而中间型任务教学模式既强调了任务形式的规范性,又注重任务的实际意义与教育功能,能有效补充我国当前广为流行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2]。当前的实践证明,最贴近我国实情,并且实施效果最好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也是第三种教学任务设计模式。

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本科目录外专业。如今,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逐步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高等学校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在具有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发展轨迹来看,要实现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必须要创建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群,占专业课比例20%~30%,涵盖金融、贸易、管理、旅游、法律等领域。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需具备宽阔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和外事等工作。除核心课程外,相应的选修课程还可以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有益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商务知识与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简而言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实现学生对普通和专业商务知识的系统掌握,并逐渐养成商务英语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的全称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而本文讨论的商务英语专业确切的说是“英语语言商务专业”。它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虽然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专业,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低年级阶段主要进行语言技能学习,进入高年级阶段后,专业课程主要是文学类以及语言学类的课程,专业培养的重点主要在语言和文学;而在完成低年级阶段语言技能课程学习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进入高年级阶段,主要是学习国际商务和贸易有关的课程[4]。在某些应用型高校,甚至在低年级阶段就开始逐步安排普通类的商务英语课程了,例如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包含国际商务相关题材的听、说、读、写、译等教材。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既不是单纯地教英语语言知识,也不仅仅是传授商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是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胜任一般性的外贸或贸易等领域的英语交流。通过前期对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我们发现该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占比普遍约为40%:60%,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占比要低于实践知识占比。这说明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群普遍为偏应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任务型教学法“三个中心”的教学法,能高效地结合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自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我学习习惯。这样,既能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和拓展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任务教学法充分显示了专业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点,把训练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最终形成环环相扣的任务环。因此,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四、任务型教学法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设计中“任务”的划分

我国学者鲁子问在经过对任务型教学的长期研究后,将“任务”定义为“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活动”,并提出划分“学习性任务”和“真实生活任务”[5]。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类的课程普遍涉及经济、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课程中涉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大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案例、流程等。借用鲁子问对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的定义和分类,我们也将商务英语专业该类型的课程中的“任务”分为学习性任务和真实生活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何种形式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学生是否能成功地完成任务作为评价标准。如《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涉及到INCO-TERMS2010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难点,提前设计以下基于交易过程中真实可能发生的问题:(1)基于贸易术语CFR的买方和卖方的责任、义务,费用分别有哪些?(2)双方的风险点应该在哪里划分?(3)为什么在CFR术语下,发货之前,卖方给买方发送即刻装船通知非常重要?(4)如果因为装船通知延发而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要求:不得调换解答问题的顺序。因为以上问题均是贸易术语初学者最困惑且在实际对外贸易中的常见问题,它们步步相扣,连环展开。基于以上问题,教师还可以提前预设解答目标,即由于实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在实际情况中经常会发生在CRF术语下,由于装船通知漏发或者延误,买方没有及时购买保险而使得货物出现损失、无人赔偿、买卖双方贸易关系破裂的情况。又如在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物包装”这一章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唛头图示发放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到不同的唛头,并对不同唛头的作用进行归类整理。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寻找跟老师展示的唛头不同的图示,甚至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唛头。由于该类型任务的工作量较大,一般由小组合作完成,并要求每组进行课题展示,详细讲解不同唛头的作用。以上课程设计例子都是基于实际案例或模拟的商务情景而设,让学生在设定的特殊情境下进行分析和决策,可以培养他们综合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认识。这样的“任务”设计需要具备三项要素:一是适度选择和有效设计教学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当与所教授的课程的理论相匹配,并在案例中明确或者隐含需要学习者弄清楚或者解决的某个问题。二是教师和学生的定位要准确。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者,更不能只是课程知识的说教者。教师应该真正成为课程教学任务实施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满足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和跟随者,而应该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中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到任务的讨论、交流和实施中。综上,商务英语专业涉及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应多选择“真实的生活任务”,同时对具有学习价值的材料进行科学认真地挑选,适当地引入到课程教学任务设计中;学生通过课堂了解生活中可能真实的案例。尽管有些课堂任务未必都要使用或输入这样的资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认真而科学地选取这样的材料,能使任务的实施更具操作性,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结合[6]。在任务型教学中引入再现生活真实性的任务,不仅有效利用了生活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延展了课程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挖掘社会的潜在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任务”的实施途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即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所以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体验式和参与式的。为了最大程度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边交流,我们应认真设计任务的实施路径,以期达到任务实施效果的最大化。以《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为例,我们可以设计FOB术语下买卖双方成交的案例来进行分析:首先由教师提前给出一个FOB贸易术语下成交的案例,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FOB贸易术语的定义,以及该术语条件下,买卖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和费用等相关资料;接着在课堂上修订学生已找到的资料,并补充重要知识点,即在FOB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风险点的划分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案例模拟演示,其余小组则进行评议,发现并指出该演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点;最后,每个小组根据各自任务实施情况,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在以上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的设计思路为:导出问题→研究问题表征→解决问题。根据这一思路,在设计任务时,应当使任务的形式与学习功能的联系十分明确,让学生对任务完成的途径一目了然,同时任务的步骤分解应该化繁为简,逐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相互依存,形成“渐进式”学习“任务环”。学习者通过同一单元的不同却又环环相扣的“任务环”,能获得越来越专业的知识。同时,我们在对商务英语专业涉及商务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该注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群”的特点。正如语言学习一样,同一个知识点要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出现,学习者才能体会到语言学习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每次重复过程后,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均会较重复之前有所提升。因此我们的任务实施路径也要注重任务的“循环性”。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仿真模拟教学环境,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施齐备的实训室能拓宽学习者的学习视野,提供更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学习周期大大缩短,教学反馈效果更佳。商务英语专业的贸易类课程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软件、外贸单证软件等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模拟演练。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国际聊天软件如SKYPE、Whatsapp等,让学生在互联网上体验寻找客户、跟进客户的真实过程。“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不会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反而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任务”的完成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只关注学生在某一阶段内所学知识的效果,侧重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的片段式回忆或者单纯性的复述。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来说,任务型教学旨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效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重复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生活技能、竞争技能、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不应该实施“一刀切”,以一次性考试的成绩作为对学生专业水平的评判,应该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定义、概念的具体运用条件和运用方法的掌握。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得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检验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例如,《国际贸易实务》《支付与计算》《国际金融》等课程的考核方式就不能仅仅依靠卷面考试,而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考评学生任务完成成果汇报或展示,对学生做出形成性评价。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拟定的销售合同或者缮制的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商业汇票、填写的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入境货物报检单、进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的完成情况,并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因此,从任务型教学法出发,我们的专业课程设计应把形成性评价纳入到考核体系,结合终结性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等)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阶段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五、结语

任务型教学借助真实化的教学场景和社会化的课堂学习,让学生不仅是“在运用中学”,而且是“为了运用而学”。基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特点,其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本英语沟通能力的前提下,完成与现实生活高度相似的工作与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发现,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中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能促进商务学科与语言学科的良性互动,将学生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认知的双重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造就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外贸人才。

作者:谢锦 欧阳纯烈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2]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8.

[3]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6.

[4]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的双轨发展模式[J].外语界,2014(2):13.

第6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2.3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城市发展缺乏精确定位,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缺乏整体协调分工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上海、苏州、杭州为中心三个大型的城市群。各个城市在规划建设上缺乏统一观念和恶性竞争使得在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上不能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限制城市之间的互联发展。再者,由于 城市间的行政经济壁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信息化互联设施满足不了长江三角洲整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需求,导致区域内整体效应的优势潜力不能发挥。

3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是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以大都市圈为载体,以国际化、市场化为目标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模式。针对上述问题,下文提出四点建议。

3.1 基础设施一体化

快捷方便的交通、全覆盖的通讯网络是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区域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区域之间物流运输成本,是区域内资源流动共享的基础,与此同时交通链条区域的相关产业也可得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是信息化的载体,其建设可以使信息共享最大化、保障长三角地区物流网的安全、促进三角洲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具体来讲,第一,依托上海的金融、贸易、服务等优质资源,提高国际集装箱的运输比例。第二,宁波、舟山等港口群逐步建设成为上海港的深水外港和中转港。长江沿岸的港口群要形成协调发展的内支线港和喂给港。此外,在陆路交通的建设与大港口群建设需要协同,以此扩大航运网,增强港口的辐射作用

3.2 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沪、苏、浙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体部分。可以根据一体化阶段不同,产业合作的范畴和规模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所以,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体化形式可以从旅游、商贸、金融入手,同时实现错位竞争,即对同一领域的发展可以在规模、功能和对象上进行细分。首先以这些领域作为突破口,再向其他领域扩展。

3.3 制度一体化

在制度设计方面上笔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的主体、构建区域一体化法制、建立区域共同市场的规则。另外,制度建立不能流于形式,建立高层决策机构协调各方力量,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跨界发展政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需要有效的执行机构作为助力器,以制度性合作推动功能性合作,因此需要对已有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会”的功能及运作进行升级。洋山深水港是浙、沪两省政府跨界合作的重大发展项目,是制度一体化推动功能一体化的典型体现。

3.4 市场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建设的本质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内市场体系需要的不仅是商品市场的还有各类要素市场的参与,因此需要疏通产品、服务、人才、信息的流动通道。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现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公平性。建立有效的市场规则,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发挥上海的国际贸易核心地位的优势,江苏的制造优势和浙江的销售优势,引导优质企业强强联手,共同建设面向本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型商品、服务要素市场。第二,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中心城市实现错位竞争,即利用各自优势发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并且建立起跨区域的集团进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流通,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第三,在区域在运用国际统一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商业信誉体系。

参考文献

[1]韩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柴锡.梅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以图画的制度设计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庄士成,朱洪兴.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J].当代财经,2007(6).

[4]曹光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6(5).

[5]宋巨盛.长江三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2).

[6]王洪庆,朱荣林.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新探[J].经济纵横,2004(7).

第7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DMCA 反规避条款 版权保护 言论自由 合理使用

DMCA(美国跨世纪数字化版权法)签署于1998年,吸收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通过的WCT和WPPT最核心的内容,规定了保护版权者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义务。而DMCA项下反规避问题主要涉及技术保护措施方面。对于DMCA反规避条款,各国学界都提出了质疑,以下将从学理角度,结合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对DMCA项下反规避问题进行评述。

1 DMCA反规避条款简述

技术保护措施是指一种限制或阻止某些未经授权的版权行为的技术、设备或其组成,而且这种技术、设备或其组成按照其正常操作程序是被设计具有上述之目的。一种技术保护措施可能未被其他技术措施破解、攻击或者规避只是暂时性的,这就形成了对技术保护措施的规避。因此,DMCA不但规定了WCT、WPPT反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而且对这种规避也做了禁止性规定。

DMCA第1201条第a款第1项(A)目规定“任何人不得规避有效控制受保护作品的访问的技术措施”。而第1201条第a款第2项禁止制造、进口、提供给社会公众,或买卖形成规避的技术、产品、服务、设备、元件或其机器的其他组成部分。

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确保了版权人对在线作品内容的控制,有利于改善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人对其版权的保护所处的劣势地位,并有效地保护其作品版权。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版权法阻碍公众对原始表达适当使用。就DMCA而言,它保护了版权,却和美国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之间存在这一种紧张的关系。两种利益的权衡需要上升到版权法的理念上进行分析。

2 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

版权保护赋予作者使用其作品的垄断权,禁止他人使用;而表达自由则保障并鼓励一切形式之作品的自由使用与传播。由于版权法允许从思想市场上排除某些言论,它显然就与言论自由公然对立。

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的对立本质上是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冲突问题。事实上,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既相互独立,存在对立,却又互相依存。现代版权法的理念就是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双重保护。平衡二者的利益关系是版权立法的基本宗旨和目标。纵观全球范围内的版权立法,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用以调和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一是思想/表达二分法,二是合理使用制度。

2.1 思想/表达二分法。

思想/表达二分法为版权保护划定了一个基本的界限,版权不保护思想,只保护对思想的表达。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的价值在于,在区分作品的表达与思想、事实的基础上,版权法只承认表达受到保护,任何人可以任意使用他人作品中的想法、概念、原则等,包括在自己的作品中介绍、重述,出版或以各种媒体传播,从而达到保彰这些信息能自由传播的目的。

然而,二分法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思想/表达的外延范围很难明确认定。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复制用于传达思想的特定表达,很多思想是很难传达的。版权保护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思想/表达的不明确性,难以满足特定情况下的辨别要求。

2.2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指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非版权人基于合理的理由,以合理的方式使用作品而不需取得版权人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版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一种版权限制制度。

合理使用是在版权保护前提下,以明确的法律规则对版权保护的范围作出的具体限制,使人们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自由、无偿地使用他人作品,从而达到协调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矛盾的功能。

3 数字化下的挑战与反规避条款评述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向全世界发表自己的言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也都可以随时随地向全世界传输他人的作品。因此,当每个人的表达自由得到实际兑现时,版权人利益也遭受严重受损。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针对数字化与网络化传输的新特点,设立了“技术保护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等制度。这些新制度引发了广泛争议,其中作为最早也最完整地规定了反规避条款的DMCA是争议的核心。

笔者认为,DMCA将利益平衡的天平倒向了版权保护一方。DMCA违反美国宪法,妨碍社会公众的言论表达目由。如任何人再公开发表文章,指出某种汽车的安全隐患或某种轮胎的设计缺陷时,都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剥夺了社会公众合理使用作品的机会,不合理地限制合法用户对作品的正当使用。如访问技术措施对于公众使用作品的限制。

反规避条款的设立并不是没有道理。它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无限复制性和快捷的全球传播性而产生。版权作品在数字环境中比在模拟环境中显得更脆弱,也更易于遭到攻击,版权人因非授权使用而遭到的经济损失也更大。但是反规避条款与合理使用制度形成了矛盾,打破了传统版权法一直试图保持的平衡。在信息更多地通过数字网络传递给公众的时代,反规避条款将增加获得这些信息的障碍。这些障碍很可能影响到处于公共领域的科学知识的传播。

2010年10月26日,DMCA做了最新修改,规定了在新增的六种情况下,对有关技术的破解不构成侵权,而属于合法行为。其修改,使公众充分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有利于推进基于文化教育使用,特别是利用信息网络获取与利用知识、信息,是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进一步趋向平衡的产物。

笔者认为从法的价值来看,立法应该保持言论自由和版权保护的平衡。但基于目前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立法上需要有所侧重。而目前应该更倾向于保护言论自由,否则将本末倒置。表达自由已为个人幸福与发展、社会民主与进步所不可或缺。只有表达自由得到实现,版权利益才真正成为现实。而版权保护的目的在于作者的表达自由与公众的获取自由等得到了全面实现。因此表达自由视为版权制度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引擎”。作为终极目标应该首先被保护。

4 结语

尽管技术保护措施对合理使用具有冲击作用,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但在新的制度产生之前,技术措施仍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保护版权的重要手段。修改后的DMCA对技术措施的保护目前已有较完整的规定,但是仍使利益的天平无法平衡。为平衡著作权人利益与用户的利益,保障信息网络空间信息的自由传播利用,增进公共利益,需要对技术措施作出更多的限制,放宽社会公众合理使用版权作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J].. 2011年12月20日.

[2]龙井.论反规避技术措施条款对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限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6卷(第5期).

[3]唐广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4]薛虹.千年之交的数字化权保护――从美国的DMCA看我国技术措施保护[J].国际贸易,1998年,第12期.

第8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029-0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不断地健全,全球经济化水平加快,煤化工企业竞争压力也开始增加。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不只是为煤化工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力,还为其进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为此,在这样的情况,美化工企业作为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相互结合的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经营管理过程需要各种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方面的设备产品,在煤化工企业数据处理、开发建设方面需要一些高、精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光依靠国内制造企业满足是不足的,还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机械以及化工等机器。而进口设备采购管理则主要是运用各种采购方式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服务,从而依靠国际贸易规则,对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的过程。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进口设备的合理采购管理,有助于提升煤化工竞争力。因此,合理、科学、有效的实行煤化工进口设备的采购管理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采购管理定义及重要性

(一)采购管理的概念

采购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在现实市场环境下,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恰当的方式和策略,通过付出相应的费用而向外界获得材料和服务的行为,是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起点。采购管理是计划下达、采购单生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

(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1.采购管理是生产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保证生产是采购管理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成为对整个企业运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职能。采购部门也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行政性供应中心,而是企业真正的利润中心之一。

2.采购管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采购管理的目标就是想法设法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通,充分发挥供应商的作用,缩短交货周期、增加送货频率。由于采购过程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需要接触外部供应商,不确定因素较多,对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响应速度相对较为迟缓,如果采购管理在效率上跟不上,很可能形成供应需求的薄弱环节,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采购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起点。企业进行加工生产,采购物料的质量是一个基本的保证,采购管理供货质量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采购管理跟不上,采购物料的质量不能保证,就好像盖楼房根基不稳固、建大桥偷工减料一样,这样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生存。

4.采购管理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方面。在生产制造加工型企业,原材料成本占的比重最大,因此,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利润率的一项重要措施。采购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采购成本,减小开支,用较少的库存保证生产活动不间断地均衡运行。如果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采购管理,额外增加了采购金额,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对企业至关重要。

二、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现状分析

(一)煤化工企业进出口设备采购特点

煤化工企业进出口设备采购共以下方面特点:一是投资金额大。煤化工企业所需要的设备有的需要几百万,有的甚至几千万元,比如说煤化工企业的一台型压缩机组就会高达五千万元。二是集中度高,投资取向明显。煤化工企业一般都是以化工生产为单位的单位。三是煤化工企业的进口设备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

往往一台化工设备的机器涵盖多种系统、功能,并且还具有许多庞大的配送的系统、技术以及机械。四是煤化工企业具有通用和专业设备共同交织在一起,比如说专用的化工机械设备以及通用的机械设备,像汽车、计算机等。五是对于煤化工进口设备的采购往往都是集中在年初、年末,为此企业的采购主管以及工作人员对采购计划下达比较紧。

(二)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设备流程

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业务审批流程上存在繁琐的领导审核,整个流程大约有6到7个人需要签字审核。因为我国多数的煤化工企业进口使用了较为方便的ERP系统,所以节省了人力来回跑签单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员工直接的催促,煤化工企业进口企业领导很可能不会第一时间审核相关单据。实际上过于复杂的审核流程大大降低了采购效率。现阶段,我国多数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流程如下:

图1 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一般流程(自上而下)

从图1可以看出,审批流程的复杂不仅仅在于审核人数,更在于审核次数。预算审批完毕后进入采购实施阶段,并需要进行询价采购。在供应商的选择上,由设备服务采购员自主选择至少三家机械设备单位。在收到三家设备单位的报价后再上报采购部领导审批。在这个过程中,对供应商的选择是没有专人进行监管的,如果发生“围标”、“串标”的行为,是无法被发现的。

(三)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设备问题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和以往体制的原因,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问题比较多,如一是观念陈腐,对采购的认识有误区。一般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层认为采购就是买东西,对采购环节严防死守,对价格的要求非常高,对采购的技术性和应有的地位缺乏认识。采购的工作经常会遭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质疑和不解。企业采购人员的组成多由领导的关系人员组成,设置多重职位监督管理采购权限,上级领导经常越权指挥。二是采购违纪违法现象屡有发生。煤化工企业采购管理人员同时又是采购监督人员,他们既承担者管理监督职能,又直接越权参与采购业务。这种操作模式,缺乏互相制约的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阳光采购”的采购原则。虽然煤化工企业采购管理制度规范严格,仍然是流于形式,致使采购的监督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缺位,这样不利于采购业务中有关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诱发腐败。煤化工企业各个层面上常常将采购项目化整为零、串标围标,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除了以上以外,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的采购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进口设备的采购过分地比较供货源的价格,影响了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业务审批流程不合理,往往造成企业采购不流畅。三是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制度不合理,其制度执行不好。

三、改进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的对策

针对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提高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工作的效率,增加员采购工工作的积极性,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采购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对采购管理的正确认识

要想改变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认识的误区,就需要对采购管理重新认识。让煤化工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从战略上重视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把进口设备采购策略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估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煤化工企业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经营上面,将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变为战略采购,主要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资源为我所用,来提升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另外,对于员工的观念问题,首先企业高层领导要统一观念,然后通过开展培训统一员工对企业采购管理的认识,转变员工的观念,从意识上重视采购管理,让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方式决定深入人心,减少了实施的阻力。让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所有的工作员工认为:采购不仅仅是买东西,也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并称企业管理的三大核心功能。并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用管理工作应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

(二)优化采购业务审批流程

针对于多数煤化工企业采用了现代化的ERP系统以及针对其进口设备采购的物料品种多的特点,煤化工企业优化采购业务审批流程中采购物资由企业物资保管员利用ERP系统下订单,最大程度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升企业对采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采购所在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效能。采购员进行统计整理,形成采购任务,针对既定的进口设备购任务进行采购的策划和计划,再由采购员向供应商下正式订单,若是没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则设计采购招标书,招标公告并要求各个供应商投标,实施招标采购。为此,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业务审批流程优化,如下图:

图2 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业务审批流程优化

(三)控制采购成本

煤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也是关键的一环。经营效益的好坏与生产成本能否有效控制密切相关。若采购成本高,生产成本必然也高,反之亦然。因此,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增效的最佳途径。为此,如何控制进口设备采购成本成为进口设备采购各级管理人员重要工作,工程可以通过供应商会议、质量小组等方式组织实施供应商改进,提高供应商质量,改善供应水平,控制、减少所有与采购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采购成本和间接采购成本。直接采购成本的控制与降低,可采取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定期谈判、优化供应商、实施本地化、与供应商共同开展改进项目等多种途径。间接采购成本控制与降低包括缩短供应周期、增加送货频次、减少进口设备库存、实施来料免检、循环使用进口设备包装、合理利用相关的政府有利政策、避免汇率风险等。

(四)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

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必将为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进口设备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煤化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首先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广东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和相关采购办法为采购管理制度的指导规范;根据企业相关情况,上要承接进口设备仓库、设备部、后勤等需求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下要结合财务部相关管理制度;结合自身特点,规定以采购金额的多少作为区别实施采购方式的标准,如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和定点采购等六种采购方式。详细说明采购流程、报销流程,阐述清楚企业对于采购的重视程度、违反采购制度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让进口设备采购部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熟悉采购管理制度,熟练依照采购管理制度办事。

(五)监控采购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在建立了完善的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严密合理的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就是关键。一是可以通过拓宽监督管理渠道,来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定期对采购项目进行审查;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行转变,并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监督的作用,督促和约束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内部控制管理考核及其责任追究制度来强化执行力,明确相关部门及员工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员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完成不力,以致造成后果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警告处分或给予必要的处罚来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以此来提升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履行意识。

参考文献

[1] 钱芝网.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8.

[2] 丰景春.项目采购管理与评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3] 诸祝军、肖朝阳.关于设备采购管理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

第9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连;日本;班加罗尔;承接软件外包

一、软件外包相关概念简述

当今世界每天都在经历着变革,外包仅仅是众多重大变革中的一个体现。全球科技投资的大规模增加使得数以亿计的美元被用于铺设宽带、海底光缆,科技泡沫时期这一现象尤甚,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软件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所有的变革在新世纪被突然集中到一起,智力工作、智力资本和其他各种工作任务在新孕育出的平台自由传送,并借助这一平台进行分解、分配、生产并最后组合到一起。这一新生平台不仅为那些依赖于智力的工作拓宽了思路,还为那些可以数字化的劳动或能够被分解的价值链带来了崭新的自由。除了以IT为核心的软件外包外,几乎任何一种工作都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外包出去。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主要的承接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球服务外包60%以上的份额由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亚太国家承接。拉美的服务外包IT市场规模2010年为2300多亿美元,其增长率在2011年更是达到9.2%,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国也都成为非常重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另外,以肯尼亚、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为代表的中小贫困、落后国家凭借其廉价的人力成本优势,国内的服务外包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在所有能够数字化的工作都可以外包到世界上最聪明最廉价的生产商那里,当然也不乏既聪明又廉价的生产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如此一来中国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可与印度比肩的为数不多的不发达国家中的软件外包承接大国。中国不仅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承接软件研发、软件市场开拓等高端环节,也要在大连、西安、成都等城市承接软件编码、测试等中低端环节,形成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完整体系,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能力。大连业已成为日本外包的中心,大连之于日本的重要程度有如班加罗尔之于美国和其他说英语的国家。

二、大连对日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中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早的省份,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成为我国的第一批开展国际外包业务的省份。最近几年来,辽宁省内的服务外包业务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业的崛起,其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14万,企业达1100家。其中东软集团是全国从业人员最多的服务外包企业,职工人数超2万。辽宁省服务外包出口总额2010年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许多国际知名日本企业都将办事处或分支机构设立在辽宁,且日本又是在国际软件市场上的第二大软件产业服务需求国(除美国以外),竞争优势明显。因此,日本企业是辽宁服务外包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以谋求更快地推动对日外包服务。

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排头兵,大连服务外包综合能力已位居中国第一位和全球第五位,已成为日本在海外最主要的业务承接地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外包业务产业链。到2009年为止,已有600多家企业入驻大连软件集群,其中有30多家企业名列世界500强,实现年营业收入337亿元。

三、大连对日承接外包服务的优势

1.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在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于1932年3月1日宣布成立洲国,同时宣布行政区划分为奉天、吉林、黑龙江和热河4个省。如此一来,日本文化随同战争一齐在中国东北地区留下痕迹,现在这里仍然有很多会讲日语的中国人。即使现在中国人更关注的是如何下工夫提高日语水平,如何承担日本外包的所有工作,如何让中国经济在21世纪领先于世界,日本在上个世纪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将永远难以得到中国人的原谅。

2.地理条件优势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面向黄海西北,濒临渤海东南,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不仅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辽宁省省内第二大城市;是省内乃至国内一个重要港口,是中国东北对外的主要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距离日本和韩国都只有一个小时航程。

3.基础设施优势

大连市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010年达到133.7万户,处在中间位置。2011年,大连市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46项,总投资达3203亿元。大连拥有四通八达的海上客运航线,不仅有航班每天往返至蓬莱、威海、烟台、长海县和天津新港各海岛,还开通了至长海县和烟台的高速旅游客船,共与15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航运往来。另外,中外航空公司共有27家在大连运营,仅大连周子水国际机场开通的航线就达121条之多。大连站位于沈大线、哈大线终点,是连接海陆空的枢纽。

4.劳动力成本优势

2011年大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0元,处于中等水平。日本企业在大连雇3个软件工程师外加一屋子呼叫中心接线员的工资在本国只能雇1个软件工程师。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约有2800家日本公司选址大连。

5.科研教育水平优势

大连现有高等学府24所,专业软件学院6所,其中18所高校设有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有众多国内外知名院校位于大连(如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大连轻工学院等),这些院校加强英语、日语双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外语应用能力,并采用“日语+软件工程”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大连保持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加强的态势。印度NIIT公司(全球领先的IT人才培养公司暨亚洲最大的IT教育培训机构)于2010年4月进军大连服务外包市场,与简柏特集团签署人才培训备忘录,致力于培养国内紧缺的BPO人才,携手将大连打造成东北地区的IT培训高地。

6.产业聚集程度优势

2011年的前10个月,大连已累计新批59个境外投资项目(含增资),项目总投资额同比上年增长34.6%,达6.1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同比增长54.5%,为6.05亿美元。估计2012年将完成7.9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其中,中方投资额同比上年增长15%以上,为7亿美元。

7.创新优势

大连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和科技转化能力指数分别为0.183和0.650,拥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94家,专利授权数量2011年达1116件。

8.政府政策优势

大连市对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帮助。2011年1月~11月,共102户企业享受到里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营业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金额近1.7亿元。同时加大对服务外包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全年用于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项资金达到了3100余万元。

四、大连对日承接软件外包的劣势

1.政策过度支持

虽然政策的支持是ITO良好发展的优势之一,但同时政策的过度支持也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劣势。大连市政府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上重点支持软件外包,这有可能导致大连软件外包业过度依赖政策而非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实现畸形发展。同时,由于软件外包业主要从事软件加工等业务,处于软件产业的低端,获利空间并不大,因而在政策过度支持的情况下,会导致大量利润并不能被大连本土获得。

2.外包企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信息技g外包市场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起步较晚,在业务经验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宣传自己的意识或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与国外外包发包企业建立信任与联系。另外,日本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时,对承接方有一定的标准。虽然大连的IT承包企业数量较多,但在技术水平上与日本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信息技术外包人才缺乏

虽然大连足够重视“日语+软件工程”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每天都充满着变革的外包市场来说其信息技术外包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与此同时,我国的专业教育比较偏向于理论性教育,对于实践课程的训练相对薄弱,大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强,理论性知识把握的好,对于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训练。

4.外包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从信息技术外包行业的特殊性来说,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在面临各种纠纷时,运用统一的行业标准不仅能提升行业内处理各类问题的效率,也为行业树立了统一的业务标杆,促使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

5.外包业务处于低端环节、抗风险能力不足

大连大多企业承接日本的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多数是低端业务,比如简单的编程与测试工作,而极少涉及较为高端的IT业务,且订单金额不大。这使得承接ITO业务的企业难以通过形成固定的开发模式降低成本、增强服务多样性、提升竞争力。

6.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盗版率高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软件这一知识密集度高、易于模仿的行业。对软件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的不彻底与不落实,导致了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这极大地抑制了我国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从事研发活动。

五、大连与班加罗尔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异同点对比分析

大连之于日本的作用相当于班加罗尔之于欧美国家的作用,故大连又被称为中国的班加罗尔。二者在承接软件外包服务上拥有一些相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大连与班加罗尔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相同点

(1)遭受过侵略或殖民的历史背景。与大连曾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历史相似,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地语,这就造就了印度与欧美国家文化以及语言的相似性,为其在欧美的服务外包市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重视科研教育,人力资源丰富。与大连注重培养“日语+软件工程”复合型软件人才的模式相似,印度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占了总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印度之所以特别注重开发国民的脑力资本是因为它自然资源的匮乏,正因如此才培养出为数众多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印度的医学、工程、科学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IIT)位于东部城市克勒格布尔由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于1953年建立,陆陆续续地,这个国家在全国建起了15个“印度理工学院”均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在这些学院里求学的是来自印度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在这些学院里授课的是重金聘请的世界各国知名学者。如今的印度已经拥有各种教育学院、各种性质的大学各25938、436所,除此之外,还有1100所私立理工学院,每年从这些学校走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为17万和5万。这些学校就像一个个人才工厂,生产和出口最聪明的头脑。这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所代表的最有天分的工程、计算机和软件人才正在逐渐成为印度IT产业的中坚力量。

(3)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欧美公司软件开发业务每小时收费为55~65美元,而在印度这一价格仅为18~26美元。全球有660多家跨国公司每家每年外包给印度的业务在100万美元以上。工资方面,比较各国最大的服务企业的年平均工资,欧美企业的工资平均为9.6万美元,日本为8.2万美元,而在印度和中国这一数字分别约为4.3万美元和1.4万美元。

(4)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大连市政府大力支持其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类似,印度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快速发展,从教育发展到人才培养,从各地税收到政府采购和财政支出,从消费到投资,从进口到出口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

(5)承接的软件外包服务处于低端环节。印度纳税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的头脑。欧美国家以极低的代价把繁重枯燥且无创造性的产业链低端的工作交给印度人去完成,从而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2.大连与班加罗尔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不同点

(1)印度基础设施较中国相对落后。印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已带来对电力、公路、铁路、港口、运输系统等的巨大需求,但是,基础设施瓶颈削弱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国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占其GDP的9%,但印度的这一指标仅为4%。

(2)班加罗尔运营模式的创新。印度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离岸开发和现场开发两种开发模式。“离岸开发”指的是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将分支机构设立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至用户端提供服务开发人员,建立起连接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的“桥梁”,时差的存在使美印两地的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卫星连续协同工作24小时;“现场开发”则是在本国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软件开发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国内软件企业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促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班加罗尔较高的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力。众多软件企业集聚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使人才、科技成果、资金等要素重新配置、优化组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仅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就获得了150项专利,思科(CISCO)和IBM获得了75项专利。园区还聚集了印度国家科学院、尼赫鲁科研中心、拉曼研究所、天体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理工大学等7所知名大学,以及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4)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科技园区软件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软件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是印度IT及其相关行业的翘楚,不仅为其成员公司协助它们进行商业决策、提供扩资服务,;还提供海外专家研讨会和展览会、国内外市场机会、政府政策变更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在印度信息技术部支持下建立的自主性非营利性机构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通过组织促进性活动,邀请外国代表团来访,组织市场考察等,提供一个政策允许的能够把成员公司和外国公司、政府和企业联系起来的互动交流平台,收集、分析和研究软件市场信息,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六、大连对日承接软件服务外包的趋势分析及建议

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全世界的企业和商机都涌向拥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廉价的劳动力的地方。在构筑全球服务外包行业这栋“建筑”时,中国人最初是泥瓦工、是雇员、是打工仔,美国人是设计者和工程师;到后来我们我们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到今天我们也是设计者和建筑师。虽然现阶段大连对日承接的软件外包大多数处于低端环节,但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大连的对日承接软件外包服务也会日趋成熟。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进行政策引导

在家出台法规措施的同时,大连地方政府也应积极配合,相应出台适应当地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具体规章制度。同时,当地政府也应注意不要对软件和信息产业过度保护,以免出现前文所述的软件产业畸形发展的情形。

2.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发包方在选择承接方时,对承接方是否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信息技术外包。大连在培养信息技术外包人才的时,不仅要加强对基础外包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对高级外包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政府部门要注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开展,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更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大连软件外包市场发展的时间不算很长,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准则,急需一个行业协会性质的机构在信息技术外包企业中发挥协调作用。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由于ITO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的特殊性,政府应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则,并加大执法力度,以增加日本等外国企业对我国政府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2]王力,刘春生,黄育华.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报告(2012~2013)--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