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网络欺侮的现状
威拉德(Willard)将网络欺侮描述为,通过数字通讯设备发送或张贴伤害性的或让人痛苦的文本或图片。她的研究指出,网络欺侮主要有7种方式:(1)含有敌意的交流:辱骂某人,或给某人发送让人生气的、粗鲁的或粗俗的信息;(2)侵扰:反复给某个人发送恶意信息;(3)毁誉:发送或张贴与某人有关的伤害性的、虚假的或让人痛苦的言论;(4)网络跟踪:有高度胁迫性的侵扰,包含着伤害的威胁;(5)假冒:冒充别人发送或张贴信息,让这个人看起来很坏,或将这个人置于可能的危险之中;(6)欺骗:骗某人暴露隐秘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7)排斥:故意将某人排斥在某个网络群体之外,如将某个学生加入黑名单。
网络欺侮者常用的工具有6种:(1)即时通讯(IM)。大部分IM程序允许用户拟定一个黑名单以拦截不想接收的信息;这种排斥特性是网络欺侮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即故意将某个特定的学生排斥在联系名单之外或不允许某人参与IM群体的交流。(2)移动电话。网络欺侮者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使用移动电话实施欺侮:文本信息、图片和视频剪辑。照片或视频可以是未经受害者同意而拍摄的。通过移动电话可以发送恐吓信息(例如,警告受害者如果他去学校或者商场就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攻击或伤害)。(3)聊天室和BBS(bash boards)。聊天室是一种同步会谈的通讯形式。聊天室允许语词、声频和视频聊天。聊天室里的网络欺侮包括挑起让受害者厌恶的露骨的性话题,攻击受害者的思想或观点,羞辱受害者等。BBS是电子布告栏或虚拟聊天室的别名,学生可以在这里匿名地写上任何他们想说的事,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还可以提供给别人进行评论;这里也可以成为对别人实施“毁誉”这一网络欺侮的场所。(4)电子邮件。网络欺侮者可以用电子邮件给对方发送骚扰和恐吓信息,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将受害者的隐秘信息发送给很多人。通过电子邮件的转发功能,无数的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这些信息。(5)社交网站。网络欺侮者可以利用虚拟网名在这些网站上伤害或侮辱他人的信息,实施网络欺侮。(6)博客。网络欺侮者可以利用博客嘲笑、攻击某个体或人群,或令某个人或人群感到尴尬;网络欺侮者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关于同学的外貌、智力、个人卫生或者性取向的评论。弗朗辛・德赫(Franeine Dehue)等人调查指出,网络欺侮最常用的媒介是即时通讯,如MSN;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
网络欺侮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生群体中都具有较高的流行度。在英国,2005年,NCH(原全国儿童之家)对英国11~19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有20%的青少年曾遭遇过网络欺侮,11%的青少年声称曾给别人发过带有侮辱或威胁性质的信息。在加拿大,李(Li,Q)的调查显示大约有25%的学生曾是网络欺侮的受害者,约17%的学生曾通过网络欺负过别人。在澳大利亚,坎贝尔(Campbell)的研究指出,有14%的学生曾是网络欺侮的受害者,11%的学生曾是网络欺侮的肇事者。在美国,赫因杜加和保沁(Hinduja and Patchin)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指出,11%的学生声称在网上欺侮过别人,29%的人声称遭受过别人的网络欺侮,超过47%的人声称曾目击网络欺侮的过程。在土耳其,杜兰大学的托尔卡,艾瑞克(Tolga Aricak)博士的调查指出,36.1%的学生声称曾偶然遭遇过网络欺侮,63.9%的学生则声称没有遭遇过这样的行为;23.7%的学生声称有人通过手机烦扰过自己,而76.3%的学生称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行为;在网络使用频次与遭遇网络欺侮(如烦扰的行为、收到讨厌的电子邮件、收到病毒电子邮件等)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在我国,宋娴对上海高中生的调查显示,13.6%的学生声称自己遭遇过网络欺侮,约4.1%的学生声称经常遭遇网络欺侮。
与传统欺侮一样,网络欺侮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更严重,网络欺侮导致的相关症状和问题包括低自尊心、糟糕的学业成绩、消沉、情绪紧张,在某些案例中,还会出现暴力行为或自杀。如心理评估发现,在遭遇网络欺侮的青少年中,34%的人有一种以上的紧张症状(symptoms of stress),包括远离因特网,不能停止思考遭遇到的事件,感觉紧张不安或易怒,以及对事物没有兴趣等。同时研究指出,无论是网络欺侮者,还是受害者,都更有可能表现出社会心理问题(psychosocial challenges),包括问题行为、喝酒、抽烟、抑郁症候和低的学校责任感等,而且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延续到他们成年之后。
二、学校应对网络欺侮的策略
让学生安全地在学校学习,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但网络欺侮的防治却不能只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而应该全校总动员,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和学生通力合作方能取得成效。
在学校管理者方面,其首要职责是要将反传统欺侮与反网络欺侮的计划整合在一起,制定全校性的反欺侮计划,开发校本的反网络欺侮政策。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实施如下具体的防治策略开始:给学生提供相关教育,将网络欺侮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设置;确保校务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的反欺侮政策中包含着反网络欺侮的内容;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鼓励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讨论网络欺侮以及网络欺侮的消极后果,包括学校的纪律、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与地方公安机关建立联系,邀请网络警察到学校给家长和学生讲述如何合理使用网络;开展专业发展研讨会,让全体教职员工警惕与网络欺侮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发现网络欺侮的问题;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校氛围,鼓励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将网络欺侮事件告诉一个可信赖的成人;当学生转学时,要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协调合作提供连续性的网络欺侮预防信息;确保学校或学校董事会的反欺侮政策中包含反对通过移动或因特网科技实施侵害的内容;建立一个全校性质的网络欺侮特别工作组,组员包括熟悉网络技术的教育者、家长、学生和社区成员,由这个特别工作组开发和实施反网络欺侮计划,以保持学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个网络欺侮预防计划的详细内容应该澄清如下几个方面:学生有权利在学校和家里感觉到安全;网络欺侮的定义;网络欺侮是如何发生的;网络欺侮的流行程度;网络欺侮给受害者和欺侮者造成的影响;澄清电子信息是可以被迫踪的;网络欺侮的法律后果;反对网络欺侮的必要性;受害者向成人报告网络欺侮事件的必要性;旁观者反对网络欺侮和报告网络欺侮事件的必要性;保守个人隐秘信息的必要性;网络安全和网络礼仪;在使用网络时尊重他人并做一个有责任的现代网络科技使用者的必要性。反网
络欺侮的政策除了要包括这样一个系统的预防计划之外,还要包括这个计划的效力评估方案,具体内容还可以包括分等级的后果和补救行动、报告的程序,调查的程序、明确指出如果学生的行为(校内和校外)给学校教育环境造成了实质性的破坏,学生将受到惩罚,定期给学生、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传授反网络欺侮的知识。在制定这个新的反欺侮政策中,学校还要一项声明,禁止学生利用因特网或手机从事欺侮活动,并告知学生违反规定的严重后果。学校反网络欺侮政策声明模板如下:
无论是学校的网络还是校外的因特网都不能用于侵扰他人。网络空间中任何形式的侵扰(通常称为网络欺侮),都是不能接受的。
网络欺侮包括如下几种科技滥用的情形:通过发送不适宜的具有伤害性的电子邮件、即时信息、文本信息或粘贴图片或照片,或者通过网站粘贴(包括博客)等形式侵扰、戏弄、胁迫、威胁或恐吓他人。当然,网络欺侮并不是仅有上述几种。这些不适宜的材料的制作者(发送者或粘贴者)常常会伪装成其他人。
认为自己是这些科技滥用行为的受害者的社区成员不要从系统中删除这些不愉快的材料。他们应该将这些材料复制一份,并马上向学校管理者(校长、校长助理、辅导员、教师或科技主任)报告这一事件。所有关于网络侵扰的报告都将进行彻底的调查。相应的惩罚包括失去使用电脑的特权、课后留校、停学、隔离或者开除。当然,惩罚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几种。
在教职员工方面,其首要职责是改善班级风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独立预防和处理网络欺侮与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活动包括鼓励胆小害羞的孩子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学生团体合作创建反网络欺侮同盟战线、发展同伴监督规划以鼓励他们负责任地使用网络、让孩子们进行反网络欺侮宣誓、让孩子们熟悉网络文化和网络礼仪。课程始终关注传授学生有效的决策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沟通技能。
教职员工要与家长合作,要为家长提供反网络欺侮的培训。向家长介绍网络欺侮的定义、网络欺侮在青少年儿童中的流行程度、它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开发预防和干预计划的必要性、制定全校反网络欺侮政策的重要性等;提供口袋版的反网络欺侮小册子分发给学生及其家长;教给家长如何识别网络欺侮的发生。网络欺侮受害者的警报信号有:突然停止使用电脑,当电脑屏幕出现即时信息或电子邮件时会显得焦虑不安,用过电脑后会显得生气或沮丧,为上学或出门而感到不安,回避谈论他们在电脑上做什么,通常变得疏远朋友和家人。网络欺侮者的警报信号有:当有人走过身边的时候迅速地关掉程序或切换屏幕,通宵使用电脑,如果他不能使用电脑会变得反常地心烦意乱,在用电脑时笑得有点过分,闭口不谈他们在电脑上所做的事情,使用多个上网账号或使用一个不属于他的上网账号。
当确认网络欺侮发生后,教职员工要给予积极的干预。首先,要援助受害者。学校员工要帮助受害者一起开发个人在线活动指南,对虚拟社区的品质进行评估,对举生在这个虚拟社区的去留得失进行评估,引导学生对那些可能导致自己成为受害者的行为或交流方式作一个自我评价。其次,要与欺侮者合作。学校员工要探明学生在线侵扰其他孩子的原因。学校员工要通过让学生直面将行为后果最小化或将行为原因客观化的辩解,坚持让欺侮者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强调欺侮者不管遭到怎样的挑衅,他们都有其他的选择,和家长一起让孩子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不给合理化留有余地。学校员工要开展活动,增进欺侮者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的技巧和移情作用,帮助欺侮者理解和体验他们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学校员工要帮助欺侮者找到形成积极的领导方式的途径,帮助他们以一种亲社会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最后,要与家长合作。在努力解决网络欺侮事件的过程中,学校成员要支持受害者及其家长,同时与网络欺侮者及其家长一起寻找一种非正式的解决方案。当遇到护短的网络欺侮者家长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家长说的话,不要与他们争辩;要让家长理解为什么网络欺侮是一个问题;告诉家长学校的回应和监控措施;不要去强行改变家长的观点;要给家长详细解释网络欺侮及其后果;要告诉家长,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所有的人一起合作寻找解决方案。
在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导生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网络欺侮的预防。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关于网络欺侮和合理地使用网络的知识。导生群体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欺侮预防的主动性,还有助于促进学生领导技能的发展。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比赛,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网络欺侮预防,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给学生建设性地应对网络欺侮的方法。
三、学校应对中的待解难题
与传统欺侮相比,网络欺侮可以不受具体的时空限制,故而往往多发生在校外,这给学校防治网络欺侮平添了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首先,学校的监控存在难度。针对传统欺侮,学校利用设备监控学校一些隐蔽的角落往往有助于预防和及时阻止欺侮活动的发生,但是网络欺侮不需要如学校操场、卫生间之类的物理空间,而是延伸到无垠的网络空间。“监控欺侮可能发生的场所”这种手段已经不再有效了,而只能转而监控学生的网络活动,如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情况等。但问题在于,学生对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滥用并不都是发生在校内的,甚至大部分滥用都不是在校内实施的,学校的监控也就变得没有针对性了。因此,对于学生网络欺侮的监控只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实施,而不能依赖于学校。
其次,学校是否有权和有责任去干预学生的网络欺侮行为还需要得到法律上的回应。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是否有权和有责任去干预发生在校外和非学校时间内的网络欺侮行为。根据我国既有法律规定,对于不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可以免责的,因此也没有权力予以干预。二是网络欺侮多通过网络言论实施,学校的干预是否会侵犯学生的言论自由权?针对这个问题,美国的判例法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通过2000年J.S.诉伯利恒地区学区(J.S.v.Bethlehem Area School Districs)案和爱米特诉肯特学区的案件(Emmett v. Kent School District,2000)中的法庭裁决,在应对学生的网络欺侮方面,美国法律给予学校相应的授权,只要学生的校外网络言论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了实质性的和真实的破坏,学校就有权和有责任给予干预。这意味着,某个学生的言论实质性或真实地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妨碍了教育使命,或用归学校所有的技术设备去侵扰或威胁其他学生,则不受第一修正案(The Fimt Amendment)的保护。到2007年9月,美国已经有32个州颁布法律禁止基础教育中的欺侮,将网络欺侮当作新的欺侮形式,在现有的法令中加入了网络欺侮的相关规定。据此,我们认为,我国相关法律也应该就学校应对网络欺侮的责任与权力给予积极的回应。
最后,即使学校有权和有责任去预防和阻止学生网络欺侮行为的发生,但是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遭遇相关法律规定的冲突。第一个冲突就是学校的管理权与学生的言论自由权的冲突;在干预学生网络欺侮行为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如何才能既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又不侵犯学生的言论自由权,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践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能发生其他的法律冲突。例如,有的学校为了预防学生网络欺侮事件的发生,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或将个人电脑带到学校使用,甚至为了防止学生偷偷携带手机到校,不得不使用探测仪搜查学生的手机。这里就又出现了学校管理权与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的冲突。
总之,学生网络欺侮行为的治理除了需要学校积极的应对之外,还需要法律上给予积极的回应,家长给予积极的合作,社会给予积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Willard,N.(2005).An educator’s guide to cyberbullying and cyberthreats,[EB/OL]http://esriu,org/ cyberbullying/pdf
[2]Francine Dehue’Cmherine Bolman’and Trijntje Vollink,Cyberbullying:Youngsers’Experiences and Parental Perception LJ),Cyberpsychology&Beahavior Volume 11,Number 2,2008:217-223
[3]National Children’s Home,Putting U in the picture, Mobile bullying survey 2005田B/Ou,。http://www,nch,org,uk/uploads/documents/Mobile bullying%20report,pdf,
L4]u,Q,Cyberbul~ing in schools:A research of gender differences L0,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7(2),2006:157-170,
[5]Campbell,M,A,Cyber bullying:An old problem in a new guise?Ln,Australian Journal 0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15(1),2005:68-76,
L61 Patchin,],w,,&Hinduja,S,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A pre!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U),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4(2),2006:148-169,
[7]70lga Aricak et,d,Cyberbullying among Turkish Adolescents U),Cyberpsychology&Beahavior Volume 11,Number 3,2008:253-261,
[8]宋娴,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及其干预模式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21,
[9]Wolak,J,,Mitchell,K,,&Finkelhor,D,(2006),Online victimization of youth:Five years later[EB/Ou,hup://www,unh,edu/ccrc/pdf/CVl38,pdf,
[1C,) Andrew v, Beale&Kimberly R, Hall, Cyberbullying:What SchoolAdministratom(and Parents)
Can Do LJ],The Cleating House September/October20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