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医养结合的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优点

第1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 含义各不相同, 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 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症是辨证、 辨病的主要依据,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 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 因而病与证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尤其是近40年来更是大力倡导,占据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公认的诊疗模式。但辨证论治并非诊疗的唯一途径,过分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势必忽略对病认识的深化,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因而很多医家提出了应当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1,2],并从诊断、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同时,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且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加以处理,因而实际上还存在着辨症论治。早在80年代,蒋红玉等曾有“三辨论治”的命题[3],最近欧阳先生著有《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一书[4],黄培生亦有“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的论文[5]。为此,我们特提出建立“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已基本建立了病证体系的框架[6]。中医学这一完整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加深中医学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促进中医学对病、证、症之诊断、治疗、方药等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医学现在还有辨体质而治(察体论治)、病因辨治、因人因地因时诊治、方证论治等提法。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思路,但并非中医诊疗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特征,究其实质,仍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如“辨体论治”主要是强调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等素体特征,临床时应据之而进行论治,但“证”是邪正关系综合反应的结果,患者之所以会形成阳虚证、痰湿证等,本身就包括了体质的因素在内,故可融于本体系之中。

2 三种辨治的渊源与存在问题

2.1 辨证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为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张仲景以来的历代医家,分别从六经、脏腑、经络、八纲、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诸多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又开展了辨证论治规范化和微观化的研究,加深了对辨证论治规律与本质的认识。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但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①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②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而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缺乏诊疗的预见性;③有的病情缺少主观症状,而客观检查却有病变,从而形成无症可辨;④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以明确,形成无证可辨;⑤虽然辨证正确而似无误,但按证论治却无效;⑥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2 辨病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病的概念,《内经》已提出了300余种病名,《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都是论病为主的著作。因此可以说,中医对“病”的认识早于对 证的认识,诊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病”,“证”只是对内脏疾病难以认识其本质的情况下,而据全身表现进行诊疗的补充措施。

尽管中医辨病论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对病本质的认识存在不足和针对病进行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中医学的诊察手段原始,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情资料有限,只能起到“司外揣内”的作用,难以认识疾病内在本质,因而许多病名,尤其是内科疾病,不少是据症状而命名,而症状只是现象,难以明确规定疾病的内涵与外延,因而成为中医诊断的极大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是过分地强调和依靠辨证论治,而视辨病为可有可无,因而未重视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未重视针对病的治法与方药的探讨,在现有中医以病为纲的著作中,很难找出真正针对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治法与方药。特别是近代中西医的病证结合,实际上取消了中医的病,更不利于中医对病的诊疗的深入研究,形成用西医方法诊病、治病,用中医方法只是辨证、治证。

2.3 辨症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代无“症”字,仅有证字,而为症证通用。然而在远古时期,应当说最初只是对症治疗,即解除痛苦,还不可能对疾病的本质——病与证作出明确的诊断。事实上所谓“审证求因”,其本义应是指探求出现症状的原因,即据症求因。辨证的本义也是辨症,证据也,辨证论治是根据症状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同时,中医临床上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针对症进行诊疗的有效方法和方药。

由于中医学对内脏疾病认识不够,往往是以症代病,并未真正形成对症状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把对症治疗看成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是诊疗水平低下的表现,甚至当作是医疗活动的缺点。因而妨碍了对辨症论治的深入研究。同时症本身也欠规范,存在着一症多名或一名多症等现象,给临床带来困难。

3 三种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3.1 辨证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已为中医界所公认,主要是能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根据每个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其优越性无须赘述。然而现在中医临床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往往是以西医的病作为诊断,辨出西医病后,再据其所列证型而对号入座地进行治疗,真正按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不够。

3.2 辨病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由于辨病能够把握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同种疾病应当具有共同的病因、病理、病状、演变、预后等本质与特征,应有共同的治疗规律和治法方药,因而辨病论治具有疾病的共性突出,治疗的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中医学不仅要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应补充同病同治、异病异治或异证同治、同证异治,如此则更有利于对病变的全面、深刻认识。

3.3 辨症论治的优点及必要性

症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现,它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航标和纽带,是辨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对症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不可不辨。辨症论治具有应急性的优点,临床上一般是以病为本、以症为标,但标本各有缓急,对于大失血、剧痛、尿闭等严重、危急症,有时已成为整个病情的关键,即急者为先,此时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导尿等急则治其标的方法,解决紧急情况;辨症论治还要求具有灵活性,治法、主方确定以后的所谓“加减灵活在变通”,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主症而加减用药;此外,辨症论治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临床上有时病、证一时难以明确,而病情又不能不进行诊疗,此时则只能根据主症进行暂时性诊断,并作出恰当治疗。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针灸疗法,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症处理。

4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4.1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诊疗方法,如辨体论治等进行挖掘整理,认识其各自的特 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归纳而建立起统一的辨证体系;其次是要明确构成证名诊断的基本要素,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等,并确定辨证的主要项目,如心、肝、脾、湿、痰、气虚、血瘀等;第三是要根据辨证基本内容,规范已有的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证候名称;第四是制定每一规范证候的诊断标准,包括常见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测指标等;第五是确定与每一规范证候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疗法;第六是按规范证名进行诊断与治疗方药及疗效的统计处理、分析校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4.2 辨病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建立起中医学的疾病体系,如克服以头痛、发热、咳嗽等以症为病的现象,确定和分化病种,建立中医系统内科学,对外科等病种则应规范病名;其次是制定各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病学资料、病因、主要表现、检测指标、转归预后等;第三是统计研究单病种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等特点与规律,包括各病的常见证型及演变等,总结病与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是总结、寻找和研究创立针对病进行治疗的专法、专方、专药等,从而加深对病的认识,建立起辨病论治的完整体系;第五是探讨尽管证名相同,但由于病种不同,其治疗方药的差异性,深化病证结合的认识。

4.3 辨症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要为辨症论治正名,充分认识辨症论治的意义;第二是症名的规范,现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其间是非难辨,应予统一;第三是建立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学,即每一主症可见于那些病、证,其诊断与鉴别的依据应当加以明确;第四是进而确定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贡献度,即对各症与病、证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建立起中医计量诊断学;第五是清理治法、方剂、药物、针灸等中涉及针对症的提法,如止血、消肿、平喘、退热、透疹等,规范治法功效等用语;第六是整理归纳针对症进行治疗的有效常用方、常用药、针灸、外治等疗法。

4.4 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

“病”与“证”是不同的诊断概念,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作出判断。通过病名诊断,可以确定该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通过辨证诊断,可以确定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在对病症诊疗时,或在辨病论治,确定专方、专药的基础上,根据疾病阶段性的不同,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等性质,进行加减用药;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治疗疾病的有效专法、专药等运用始终。如瘅病类疾病的病理实质为热,故清热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而不同的瘅病又各有相应的方药,如肺瘅(热病)之麻杏石甘汤、肝瘅(热病)之茵陈蒿汤、胆瘅之大柴胡汤、肾瘅之八正散等。又如肺痨,一方面是寻找以杀灭痨虫为主的基本方药,另一方面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养阴为主,或以益气为主,各随其证而治之。通过研究,若能完成以上任务,则中医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已基本建立。临床时不仅要进行辨证论治,并且一定要结合辨病论治,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辨症论治,三者可有主次,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11~12

2 朱文锋,阳 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2~5

3 蒋玉红,刘安国.论中医“三辨论治”新模式.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增):91~94

4 欧阳.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第2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第3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第4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13-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之一,研究者颇多,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就近20年有关辨证论治的热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能为该类课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1 证的概念与本质

1.1 证的概念

对于证的概念,众说不一,主要观点大致有四类:一是证据,认为“证”是证据、证验,此定义是从字的本源出发[1];二是证候或证候群,如韦黎认为近年来某些所谓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中,某些内容是不折不扣的证候群模式[2];三是各因素的综合概括。2004年结题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给出的证的概念为:证是对疾病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3];四是机体在疾病中的定型反应形式[4]。

1.2 证与证候

证与证候等同说。证与证候的含义由于历史的渊源和词义的变迁,至今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如《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即认为:“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5]。证包括证候说。徐木林等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认为“证”是由证候与病机组成的统一体,即证候是证之外候,是病机的证据,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是证候的根源,证候与病机组成“证”[6]。

证与证候平行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多认为二者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刘进等认为:从现实来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7]。郭蕾、王永炎、张志斌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8]。这里,证与证候仍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只是证又拓展了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含义。朱文锋等亦撰文建议从概念上这样区分:“证”为病变的本质,“证候”为证所表现的现象[9]。

1.3 证的本质

有关证的本质,有些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看法。如朱文锋认为中医“证”的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它源于临床,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是一种抽象了的理念,用现代方法难以实证。中医学对于“证”的研究,要扬长避短,采取以“虚”统“实”的思路[10]。门九章、韩向东提出为揭示“证”的本质,应明确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关系;为揭示“证”作为有规律的病理表现这一本质,凡属同“证”,不论何种“病”,皆进行尽可能多的指标检查;寻找微观指标与客观表现的共变关系临床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实验研究阶段[11]。陈小野提出证候实质研究中的弱特异性,姚魁武、王阶针对这种弱特异性,提出应从规范中医理论概念、继承发掘古代文献精华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应用现代科技等多方面入手,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12]。

王旭东提出证的本质是疾病的现时状态或机体功能的现时状态[13];危北海也认为“证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反应状态”[14];祝世讷认为“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病变,“病”在本质上是器质性病变[15]。孙屏蹇等认为中医学反映邪气的损伤表现就是“病”,证机是人体对外来刺激的反映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16]。

宋红普试图从体质与证的关系中挖掘证的本质。他提出体质和证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17]。匡调元也认为体质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治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8]。王琦则认为:体质与证既有着本质的差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证的背后或多或少体现着个性的体质特点,但在一定情况下,某些证候与体质状态并不一致。当某些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过程时,则又反过来影响体质的改变[19]。

2 辨病与辨证

2.1 二者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病与证是相随的,二者应结合起来运用。如徐永昌等撰文从历史的角度认为辨病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的精髓[20]。杨维益等提出有关辨证论治的六个方面的令人困惑的思考,认为在“上面提出的六个问题未能满意解答之前,我们应当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并重,不要厚此薄彼”[21]。周仲瑛在谈到辨证与辨病时也认为二者有相互补充的关系[22]。刘保延、张志斌从古典医籍有关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梳理中,得出每种辨证方法都是以一类疾病为基础,每一种辨证方法所辨之“证”必须与作为基础的“病”相结合[23]。

2.2 辨病之“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徐永昌等提出在疾病某个阶段“无证可辨”,如某些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早期诊断只能是西医的诊断仪器和化验及病理检查等,中医治疗的根据只能是对同种疾病积累起来的治疗经验和中医现代的研究成果,可见这里所说的辨病主要指辨西医的“病”[25]。余瀛鳌数十年来从事临床诊疗和文献研究,一直认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结合非常重要,他本人始终着力于“通治方”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对于“病”,他认为不只是中医病名,应该说,西医病名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25]。

周仲瑛则强调中医的辨病不能单纯理解成辨西医的病。中医的病名内容很多,有些至今仍有特殊意义,如中风病。对现代医学病名的认识,也必须以临床表现和病机为依据,切忌“对号入座”。如西医的“糖尿病”不等于中医的“消渴”,而中医的消渴,也绝不仅含糖尿病。那种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而辨病仅是指西医病名诊断是不够全面的。由此看,周老主要是强调辨中医的“病”[22]。

岳美中在晚年总结一生治疗经验指出:“我们体会到若能不停留于辨认证候,还进而辨病,辨病名(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论治注意古今专方专药的结合运用一定成果更好;同时,也只是在此情况下,因人因时因地制方的作用才更有治疗价值”[26]。这里,岳老明确提出辨病名同时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

2.3 如何结合

周仲瑛是辨证的同时根据“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中医辨证同属阴虚火旺证,如见于肺痨,用秦艽鳖甲散;见于失眠,用黄连阿胶汤;见于遗精,用知柏地黄丸;见于心悸,用天王补心丹;见于汗证,用当归六黄汤;见于郁证,用滋水清肝饮[22]。邱德文认为辨证与辨病结合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辨证分型。这是目前中医临床各科已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二是辨证论治加专方专药。这也是逐步通过从临床实践积累上升而成的经验总结[27]。余瀛鳌则是用中医的理论分析西医“病”的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消渴为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一般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调中,但中医的消渴可能还包括西医的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治法就与糖尿病有所不同。同样是消渴,西医诊断不同,其立法、方药往往同中医有异,有时尚须另开施治法门[25]。王今觉则提出辨病证医药学,即在临床时首先根据“病”,研究针对核心征结的药物(核心方药),再对于“病”的个性特征(“证”)进行辨证论治,使用药物(卫星方药)[33]。

3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所谓微观辨证,沈自尹的定义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证”[29]。邱德文撰文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验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方法的运用,以及现代检测仪器,检测手段弥补用肉眼观察的不足,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27]。杨维益等也认为: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是宏观辨证,是“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而微观辨证就是从检测指标来证实宏观辨证的正确性,是通过寻找一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来印证中医的证,从而认识在证出现时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用实验分析补充直观的外象观测和传统的逻辑推理[30]。

4 辨证论治的规范

4.1 寒温统一

这个问题从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近20年来依然有学者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肖德馨提出以六经概三焦卫气营血的“六经辨证纲要”[31]。邓铁涛则认为从建国以来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资料来看,主要是采用了卫气营血辨证,因此应该将温病与伤寒统一于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下[32]。仁则把伤寒温病辨证分析综合,分别从伤寒太阳病与温病上焦卫气分证;伤寒少阳、阳明、太阴病与温病气分证;伤寒少阴病、厥阴病与温病下焦营分、血分证三部分总结异同,并统一为一个辨证体系[33]。万有生则认为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表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34]。

4.2 证的规范化

当代有关证的规范化自80年代轰轰烈烈展开,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要课题到各个中医研究机构到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病名证名的规范。研究成果有《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二是疾病与证候的分类与结构的规范。如有关证候的国标、行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三是病证的诊断标准。学者们根据中医古籍记载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制定出若干病证的诊断标准。如中风、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证等等。

4.3 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对于寒温统一,还有许多学者试图融合各种辨证体系的优点,形成统一的辨证体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步”和秦伯未的“十四纲辨证”是其中影响广泛的代表。近20年建立统一的辨证新体系依然是中医界研究热点,如:

徐木林提出的新体系是以五脏系统为核心,其层次结构是五脏系统病名辨证论治;证由“辨证五环节”(即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组成,证的层次是基本证复证多级复证;证的核心是病机,病机由三要素组成[35]。

孙屏蹇等认为要综合各种辨证体系,首先要使他们的优势特征结合在一起,如“六经辨证重在病的动态分析,八纲辨证重在病性分析,脏腑辨证重在病位分析”。通过分析,孙氏等认为“病位、病因和体质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辨证就应在综合临床各种症状和体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基础知识,重点分析三大要素,从而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36]。

朱文锋认为“辨证”就是要辨别当前证候的部位与性质,这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方法的基础。归纳辨证的基本要素,“辨病位”包括辨证候部位的脑、心、肺、脾、肝、肾等和辨证候层次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等约30项左右。“辨病性”是指辨别证候变化的本质属性,即形成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包括“气、血、阴、阳、津、精虚、亡阴、亡阳、陷、不固、风、寒、湿、燥、火热、暑,虫、食、痰、饮、水、滞、瘀、血热、血寒、闭、逆、余(毒、脓等)”等约30项内容。明确辨证的60项左右基本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约150个常见证,约800个规范证名,然后以脏、腑、体、窍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37]。

王永炎院士继2004年发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后,张志斌、王永炎提出:中医证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复杂系统,必须引进复杂科学的理念,建立一个既符合现代规范要求,又能够适应临床证候动态多变的复杂情况,合理体现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特色优势的、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降维升阶。首先是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但是通过清晰的证候要素表达与应证组合规律的寻找,这一复杂的辨证方法体系具有可控性[38]。这一构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5 辨证论治的发展

5.1 发展和趋势

邓铁涛举例热带病研究对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辨证应用等,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同时谆谆教导:“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 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39]”。

邱德文总结辨证论治的五大趋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趋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趋势;方剂剂型改革的趋势;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治疗、气功、推拿、按摩及其他非药物疗法、各种自然疗法、药膳、养生康复、心理疗法及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的趋势;辨证论治规范化的趋势[40]。

马梦茵、陈家旭总结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辨证论治与动物实验相结合[41]。

5.2 对辨证论治的质疑

王旭东从历史角度阐明辨证论治的法则直到南宋之后才确立其统治地位,之前并不是中医的主流。从辨证的角度提出,辨证论治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法,只注重“思辨”,懒于“循名责实”,在其“灵活变通”的特点背后,隐有“保守”的潜在性质;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高低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对许多医学事实缺乏指导和解释能力,这是中医治疗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主要障碍[13]。王玉川认为所谓的“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实际上是一个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口号, 是个套在中医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予以废除[4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辨证论治各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不深入,从定义、本质、比较、规范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体系到现代中医辨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国家到地方到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获得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辨证论治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取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识,有些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尚需大家群策群力,把辨证论治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广莘.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3.

[2]韦黎.病、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2(11):7.

[3]中医药学名词审订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

[4]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5]《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1.

[6]徐木林,黄修涛,王秋琴,等.“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J].国医论坛,2002,17(5):1-3.

[7]刘进,徐月英,梁茂新.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J].医学与哲学,1998,

19(9):472-475.

[8]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9]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3.

[10]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35.

[11]门九章,韩向东.中医“证”的研究思路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5):18-19.

[12]姚魁武,王阶.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3,1(9):3-5.

[13]王旭东.辨证论治法则的历史观、辨证观[J].中国医药学报,1988,3(1):53-55.

[14]危北海.有关证的实质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4):6-8.

[15]祝世讷.深化“证”的研究,发展功能病理学[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88-92.

[16]孙屏蹇,张成博.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47,172-175.

[17]宋红普.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11(4):1-3.

[18]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1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6-297.

[20]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1]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于辨病论治的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13-15.

[22]过伟峰.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周仲瑛教授谈中医临床辨证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33-136.

[23]刘保延,张志斌.古代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7-8.

[24]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5]余瀛鳌.溯因・辨病・辨证论治三大要素[J].中医药学刊,2003,21(3):329-330.

[26]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1.

[27]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4.

[28]王今觉.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J].中医杂志,2000,41(7):443.

[29]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5(2):55.

[30]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5.

[31]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8(3):1-8.

[32]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6-109.

[33]仁.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6(2): 5-11,(3):1-4.

[34]万友生.论热病的寒温统一和内外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10-13.

[35]徐木林,王秋琴. 对走向“现代中医学”一些问题的思考[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59-62.

[36]孙屏蹇,张成博. 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172-175.

[37]朱文锋. 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10.

[38]张志斌,王永炎. 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

[39]邓铁涛. 再论辨证论治[J]. 新中医,1999,31(4):8-9.

[40]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4.

[41]马梦茵,陈家旭. 论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67-369.

[42]王玉川. 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J].中医教育,1999,18(3):9-10.

第5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第6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一现状使得社会需求结构整体发生改变,相应的居住住宅区的规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目前养老模式的利弊,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住宅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住宅规划;社区规划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人口老龄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二是指人口结构重心向老年人方向偏移,整个社会趋于老龄化。国际上,如果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0.4亿,2000年末达到了1.3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近1.8亿,按照目前的情况推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4.5亿(如图1所示)。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妥善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二、 老年人的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1. 生理机能方面的变化。

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老化,思维敏捷度会逐渐降低,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做事力不从心,严重的需要借助拐杖、扶手或者轮椅保持平衡;语言表达障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完整、流利地表达给对方;自身协调性降低,容易磕碰或者跌倒等。以上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以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2.心理感知方面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可见,感知觉是比较初级的心理活动,却也是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人到五六十岁之后,听觉、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等感觉系统就开始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减弱,从而影响了其对周围环境中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失落、孤独、疑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3.行为特征的变化。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时间分配会有很大的改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不再受到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活动的区域本应更大。但是,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他们一方面渴望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又碍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与人交流,因此,大多数时间他们都选择在住宅内或者社区公共活动区域度过。可见,良好的社区环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条件。

4.社会角色的变化。

退休给老年人带来的工作角色的丧失是一项极大地改变,许多老年人在刚退休时有很强烈的不适应感,这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其公众角色发生了变化,即退居至社会公共活动的“二线”地位,一瞬间丧失了原来几十年形成了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倾注于原来那个角色的全部感情,因此许多老年人常常会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内心空虚,茫茫然不知所措。其二是由于其家庭角色的变化,退休后的老人缺失了经济来源,在家中地位骤降,从原来的“决策者”变成“依赖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三、老年居住区规划的探讨

1.老年人居住现状的分析。

(1)家庭养老――家庭化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传统养老模式。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在自己原本的家庭会比较自由,不会有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在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不需要任何社会硬件设施。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占据了国内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就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421”家庭的增多,青年人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的弊端日益明显化。因此,家庭养老必将逐渐向社会型养老模式过渡。

(2)机构养老――社会化模式。

机构养老,即老年人自身或者家庭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专门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将老人集中起来,由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服务人员对老人进行全方面的照顾。与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并且能够避免家庭养老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机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费用过高,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负担不起,普及性不强;其次,养老机构属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造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机构养老也不能成为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3)社区居家养老――双赢模式。

不同于以上两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兼顾家庭与社会的养老模式,即在老年人不出社区的前提下,由社区的相关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居家养老的中不改变老人生活环境、不割裂老人社会网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兼具社会养老中的在不影响子女正常生活节奏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显然,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年龄偏大、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并且不改变老人的生活现状,使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正因为如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渐渐受到更多老年人的青睐,成为最适合目前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的养老模式。

2.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可见,建立系统性强、功能完善、服务面广的养老体系已经成为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确保老年人对自己的所去之处,都能够按照自身意愿毫无障碍的出入,老年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可及性。

可及性,即包括可感知性、可到达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方面的含义,是老年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因此,在设计中应保证老年人可以到达尽可能多的地方和建筑物,并在没有辅助设施的前提可以无障碍的接近、出入和通过。

(2)安全性。

老年居住区的服务主体是老年人,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功能性元素。由于自身年龄、生理、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行动不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低,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度不高,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再规划设计中予以弥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3)安定性。

也即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力求保持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在不破坏老年人空间归属感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避免使老年人产生对外界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与不适应感,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圈。

3.老年居住区的具体规划设计。

(1)内部环境(住宅)的规划设计。

① 内部空间结构设计。

对于多代人合居的大户型,为了保证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可以采取“分而不离”的小套居模式,即将原来的大套型分为两个或者三个小套型,保留公共部分(比如厨房、阳台、大客厅等),使老人与子女之间既保留生活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便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日常生活的照料。

② 楼层布局。

首先,老年人行动不便,楼层宜选择中低层,以方便老年人进出。另一方面,对于不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为了便于子女对他们日常起居的照料,两代人的住所适宜采取“上下型”、“邻居型”、“对门型”布局。

③ 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也即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发,着眼于细部,确保老年人住宅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安定性。比如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以防使用过程中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等变化造成人身事故;老年人行走的通道两侧需要设置扶手和护墙板,以帮助各类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安全通过;内部装修应采用明亮和谐的色调,以弥补老年人视觉的减弱等。

(2)外部环境(社区)的规划设计。

① 外部交往空间设计。

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目前在社区内一般布置以下两类外部交往空间:

动态开放式:也即老年人进行健身、娱乐、交流等休闲活动的空间,按照其所在位置以及服务范围又可以分为组团级、小区级以及居住区级三个等级,充分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的人口密度区域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求。

静态私密式:也即老年人寻求安静、零干扰的空间。目前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首先是利用社区内的绿地、住宅出入口等空间,以周围的树木为遮挡物,并配备凉亭、阅报栏、桌椅等基础设施,共同组成一个安静、舒适、私密的小空间,供老年人休息、晒太阳、遛鸟等等。另一种布置形式是利用人工或者天然的景观,加上富有时代特色的雕塑等特色建筑,充分体现了地域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以此营造出一种兼具时代感与回归感的休憩空间。

②交通环境。

随着我国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的发展,致使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老年社区规划中,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公共交通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公交,就目前情况而言,公交状况对老年人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在规划时应注意汽车台阶的高度要适宜,公交站点的布置应尽量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等等。

步行环境设计: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出行大多以步行方式为主。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避免漫长的路线,通过色彩对比、文字图案标示等手法强化空间的秩序感,以防老年人因方向感不强而迷路;路面应尽量平坦,避免较大的坡度,并且做相应的防滑处理;道路两旁设置长椅、扶手等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③公共服务设施环境。

目前,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尚未纳入城市规划中,这就造成社区老年人设施不完善、数量分布不均、质量较低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保证老年人有一个老有所养的生活空间,在具体的社区规划中,一方面应完善供养设施、医疗保健设施、娱乐设施以及教育设施四项硬件服务设施,与此同时,规划部门也应及时调整社区公建的配套指标,尽早使老年服务设施在城市规划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街道管理部门的核心力量,动员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构建与维护中去,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后期持续使用。

④绿化设计。

从某个层面而言,社区也是一个内向型的生态系统,社区内的空气、水、植被、土壤等都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元素。因此,为了维持整个社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加强社区内的绿化设计。在具体的规划中,居住中心应保证不少于15%的集中绿地,住宅与绿地应交差布置,特别是老年社区规划中,绿化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结语

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我们应及早着手,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老年人人居环境规划方案,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胡志鹏,胡惠琴.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居住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0,(9):38-42.

[2]李梁.浅析老年人生理机能与居住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3,29(1):12

[3]姜德珍.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与调试[J].保健医学杂志.2002,4(3):189-190.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5]徐涵.无障碍的老年人人居环境的实现[J].规划师.2001.17(4):91-93.

[6]李志民,宋岭.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M].2001.01.

第7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辽西北地区包括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5个地级市及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共36个县(市、区),530个乡镇,土地面积约6.82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6.7%。该区属于低丘风沙区,年均降水量471~655mm,年均蒸发量1847~2199mm。多年平均气温6.7~8.4℃,≥10℃积温为3219~3532℃,无霜期为144~163d。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低收入人口比例大,种植业待开发领域多。另外光、热、风能等资源丰富。

2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2.1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

改单一生态建设为更加注重用材林、经济林建设,营造文冠果和大扁杏、山杏、枣、苹果、李子、桃、葡萄、梨、榛子、板栗、核桃、树莓等多种干鲜果树经济林。同时,应用杨树新品种,大力发展速生林。北票、建平在2008年新增经济林面积分别为1760hm2、2640hm2。其中:北票新增水果类经济林1450hm2,新增干果类经济林315hm2;建平新增水果类经济林570hm2,干果类经济林2070hm2。

2.2立体种植间作模式

林地经济开发可以达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立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效应。林地经济开发的主要模式有:林粮型模式、林药型模式、林花型模式、林烟型模式、林瓜型模式、林草型模式、灌草型模式、林菌型模式、林油型模式、林地养殖模式,特色种养模式。如:阜新市现有林面积33.3万hm2,有25.3万hm2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种植业,到2006年末已开发林下种植8.7万hm2,在3年生以下的幼林下发展林粮、林草、林油、林烟、林花等常规种植模式6.7万hm2,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沙打旺草、苜蓿草、菊芋、豇豆、绿豆、小豆、烤烟等;在3~5年生的中龄林下发展中草药种植模式2.33万hm2,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板蓝根、桔梗、紫草、党参、薏米等;在充分郁闭的近成熟林下发展林菌模式2.33万hm2,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鸡腿菇、双孢菇等。朝阳县林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2855hm2,其中:农作物2552hm2、药材71.1hm2,蔬菜231.9hm2。除此之外,建平县林下种草已达2000hm2,产饲料3.6万t,产值2880万元;种植甘草、黄芩、桔梗、五味子等中草药340hm2;种植种苗花卉340hm2,产值2500万元;种植瓜果蔬菜400hm2,产值2100万元;种植烤烟2000hm2,产值9000万元,均为典型的立体种植间作模式。

2.3林下养殖产业模式

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林下畜禽养殖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具有投资小、周期短、疫病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既可肥地,促进林木生长,又可形成一条绿色环保生态链。目前,辽西北地区适合发展林下养殖的林地约53万hm2,林下养殖发展的主要品种有林蛙和白鹅、鸡、牛、羊等。2004—2006年3年间,阜新市林下养殖林蛙数量达1200万只,产值达5400万元;养殖白鹅数量已达660万只,产值达1.6亿元。凌源市特色养殖基地,鹿、貉、狐狸存栏数超过5000只,产值100万元。放养蜜蜂2万余箱,加上外省市来凌源放蜂户的蜂蜜产量可达600万kg,蜂产值5000万元以上。

2.4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建设模式

种苗是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重要基础,花卉是人们重要的精神消费品,种苗花卉产业已成为当今沙区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近年来,辽西北地区相继建立了很多苗木、林木良种基地、花卉基地和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彰武县章古台樟子松种苗基地每年产优质苗木2亿株,产优质樟子松种子约3000kg,产值达2000万元。可以说,小小樟子松做成了大产业,如今苗木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总收入的50%。凌源市林果种苗基地面积200hm2,可生产合格苗木2000万株。

2.5木材加工业模式

目前辽宁省沙区木材加工企业数量达到400余家,产值达85亿元,但多以木材初级加工为主。典型的有:一是建平县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75家,年生产能力4.5万m3,产值达1亿元以上。二是彰武县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林产品产业集散地,在建中的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06km2,道路、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已经初步配套。目前,总投资2.8亿元、占地面积14hm2的彰武大洋木业有限公司已经开工建设。园区一期建设拟引进木材加工企业15~20户,形成产值100亿~200亿元。从2008—2017年计划打造木材深加工企业100家,实现产值1000亿元目标,利税将达到37.5亿元。

2.6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该区的阜新境内有被考古专家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8000年前查海文化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那里有260多尊藏传佛教摩崖造像和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安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情和风俗及素称“东藏”的瑞应寺以及被称为“沙漠林海”的章古台国家级森林公园。朝阳境内有被誉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遗址,有世界罕见的原始古鱼、鸟化石和植物化石,开发价值极大。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万佛堂石窟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石窟中的艺术瑰宝。北宁的医巫闾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兴城不仅拥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城,还有美丽的海滨和健全的疗养旅游度假设施。

3存在的问题

3.1林业产业认识不足

虽然辽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光热、风能、土地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将是21世纪辽宁省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但是,由于该区大多地处偏远,信息滞后和受传统“以农为主”观念的影响,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沙区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产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缺乏深入研究和分析。

3.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致使各地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值规模小;二是支柱产业单一;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3.3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

一是个别地区重生态效益,轻经济效益,产业意识淡漠,一直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不清,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和部门办林业;二是对自主发展探索不够,措施不多,经营机制不活,对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紧迫感;三是林业产业协调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别县(区)局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3.4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

对地方政府和行政领导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造成地方一些领导和群众重经济、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的本位思想和短期行为。没有把治沙与治穷结合起来考虑,是没有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3.5尚未建立完整产业链

目前,从调查结果看,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内涵扩大式再生产”的企业极少。大多数企业是在圈地后从事蔬菜、药材、草业、速生树木等粗放种植和初级加工等产业,不仅其链条短,而且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经营活动。

3.6开发资金短缺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不发达,地方财力有限,很难拿出资金用于林业产业开发,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和投入模式。特别是在林业产业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新材料应用等技术难题的攻关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国家和地方安排了政策性贴息贷款,用于扶持沙产业开发,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性贷款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4林业产业发展潜力

4.1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占有土地0.46hm2,人均占有耕地0.17hm2,是全省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多的地区。铁岭是全省粮食主产区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粮豆商品率高;西部和北部丘陵牧草地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特色产业条件较好。以阜新市为例,阜新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53hm2,是全国人均的4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19hm2、林地面积0.16hm2、草地面积0.04hm2,均居全省第一。依托丰富的农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阜新市正在重点建设食用菌、速生用材林、干果、水果等林果业基地。

4.2区位优势明显

畅达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辽西北地区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三省(区)相接,呈扇形拱卫辽宁的中部平原,是沟通关内外和东北腹地的交通要道,锦州港是辽西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沈山、锦朝、锦阜、盘海营等高速公路以及秦沈客运专线,大大缩短了辽西北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时空距离。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3人力资源丰富充裕

该区低收入人口比例大,劳动力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阜新市为例,阜新总人口194万,其中:城镇人口88万;农业人口10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4.6%。农业人口中近一半为富余劳动力,城镇人口中也有约10万下岗失业人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各类新兴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由于阜新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加之阜新人质朴而节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劳动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阜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不但数量丰盈,而且素质较好。其中不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农、林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更是人才济济。

4.4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该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自然风光秀丽,有朝阳牛河梁积石冢、古生物化石、葫芦岛的碣石宫、兴城古城等国家级历史文化资源;有200km沙软滩平、天蓝水碧的黄金海岸;有大自然奇山异水和水库湖泊等自然风光。这些资源的优良组合加上辽西北地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使辽西北旅游经济日趋丰富。

4.5人们对林业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

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是全国务林人的共识,党和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林业产业发展和潜力充分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快速发展条件。林业产业融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林企逐步成为林业产业投资的主体,使林业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5林业产业发展趋势

5.1林业产业结构由初级化向高度化方向转变

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促使产业发展向森林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出现了产业体系完整化、产业关联高度化的新趋势,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开发层次日趋深化,增长质量稳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已成为林业经济的主体或主导力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山区林业与城区经济相互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林业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使之成为县域突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牵动力量。

5.2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由国有为主向民营为主转变

近些年来,在全社会改革发展大潮的冲击带动下,陆续启动了国有森工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部分地方国有林场也在积极地探索改革。通过改革发展,催生了新的经营主体,林业产业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民营经济、股份经济等外部资本纷纷进入林业经济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为林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3知识密集型将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前景非常广阔。辽宁省林业产业将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道路,由生态经济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日光温室栽培和绿色产品加工的林业产业开发将成为辽宁省今后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在进一步发展林果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及加工利用,最终形成以经济果业、林型乡镇企业、木材生产加工、多种经营等4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5.4生态经济圈发展将成为必然

一是利用该区辐射强、热量高、干燥、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特殊生态条件,利用先进设施、集约化经营,生产出高品质、高价位的干鲜水果。二是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农业和农民成为有机食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和产业工人,逐步构建出有特色的沙产业高科技示范区、工业园区。三是培育的林、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为辽西北地区发展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饮品基地建设示范引路。四是发展中草药和生物制药基地。在继续扩大中草药种植的同时,通过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中草药和生物制药成为辽西北地区产业的重要组成。五是通过农、林、牧、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建设,形成有辽宁省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5林下产业开发将实现新突破

林下产业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产业。将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农、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积极推进林下种植养殖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林间种养模式。生产大户、专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将发挥更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林下产业的聚集效应,推进林下经济向大规模、深层次发展。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业的大发展来带动林下经济的大发展。

5.6生物质能源将得到充分的利用

充分挖掘不适宜农耕的宜林荒山荒地的生产潜力,实施能源林基地建设,培育适地适树的能源树种,加大抗逆能源林种植,具有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能源林特别是木本油料、燃料植物具有规模化种植的巨大优势,建立木本油料、燃料植物基地可以一次投入,受益期长达40~50年以上,只采收果实或种子不砍伐树木,不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建立具有林业特色的“能源林—林业生物质能源加工”一体化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工程产业链,可带动能源林业、特色资源原料林基地建设和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拓展林业产业的领域,也对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两大体系建设。

6建议

6.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突出林业产业的重要地位

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充分认识林业产业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经济基础。强化对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考虑,认真做好林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正确处理好林业公益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林业资源的培育和合理开发利用,为林业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2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林业产业综合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等途径,对广大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林地经济项目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培养更多能够掌握和运用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真正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进入山区千家万户,进入山头地块,把林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推上新台阶。同时,制定并出台文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将相关部门和部分产、加、销大户组织起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区域林业产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科研等活动,促进信息交流,推进广泛协作,加强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结。

6.3完善政策和机制,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租赁经营、人股合作、有偿转让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经济林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私营业主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开发林业产业;要充分利用林业贴息贷款和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形势,积极扶持名优特林业产业基地以及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市场流通的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倡导和引导“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林业产业化。

第8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流动现场调度的形式,查一查问题、比一比效果、排一排名次,使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全县上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对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鼓劲,务实高效地提前完成今年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尽快启动明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就全县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讲几点意见,等下,县委__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与会同志认真领会好县委__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上半年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表现为“两加快”、“一平稳”、“三增强”:

1、“两加快”:一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7月,全县新增脐橙面积__亩,完成市下达任务的__%;落实瓜菜种植面积__万多亩,其中基地面积__万亩;生猪饲养量、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__万头、__万头、__万头;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面积__万亩。其中蔬菜产业发展较好的有__镇发展集中连片__*亩蔬菜基地*个,__引进马来西亚老板建立了__亩集中连片有机大棚蔬菜基地*个,__镇、__镇发展蔬菜基地面积均在__*亩以上;脐橙产业发展较好的有__镇在__新开发脐橙基地__*多亩,__镇在__村规划开发集中连片脐橙基地____亩,已完成租用山场工作,__在__村开发了一个集中连片__*亩的脐橙基地,已完成条带开挖__*多亩,__乡在__村开发脐橙基地__*亩,__镇__村开发脐橙基地__*多亩。生猪产业发展较好的有__乡、__乡,分别引进兴建了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厂。二是村庄整治进度加快。目前,全县已基本成型建设点__个,占建设任务的__%,其中省扶点__个,占省扶点的__%。全县硬化村组道路__条共__公里、硬化通户便道__公里,硬化公共坪__平方米,修砌沟道__多米,种植绿化树__株,整饰墙壁__多平方米,拆除破旧危房__间,搭舍、栏厕__间,改户厕__户,改水__户,改灶__户,新建畜禽圈养房__间。其中,__镇、__乡、__乡、__乡、__镇等*个乡镇的建设点已基本成型,进入完善提高阶段;__等乡镇主要领导建设点建设质量较好;__等乡镇的建设点在4月份调度会结束后短短的*个月内变化较大,成效明显。

2、“一平稳”:“五新一好”其他指标平稳推进。*-7月,全县共培训农民__人,完成年任务的__%;合作经济组织在质和量上得到加强,新增合作经济组织__个,总数达到__个,吸收成员__多人,辐射带动农户__多户;全县共评选“文明信用农户”__户,评选“卫生清洁户”__户,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省、市规划和县级自主建设项目共__个,已竣工__个,投入使用__个。

3、“三增强”:一是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各乡镇和各单位在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如县妇联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认真的试点基础上,推广在新农村建设点组建__会;__镇在充分征求专家、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建全县第一个__合作社;__乡在村庄整治中采取以改户厕为突破口,将改户厕、改厨房、改水和排水系统建设有机结合;__乡在改厕和村庄整治公共建设时,由群众与政府按一定比例投入,由政府和理事会共同聘请工程队施工,既保证了建设质量,又确保工作进度;__镇、__镇、__乡对各建设点的公共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协调好各建设点施工队伍、技术人员,保证了公共建设项目的建设品位。二是创特意识明显增强。各建设点基本上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打造“地域文化型、工业依托型、生态农庄型、拆旧建新型、农业产业型”四种建设模式进行建设,特色鲜明。如__镇的__、__镇的__和__场、__乡的__等建设点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和原生态景观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既激发了群众创建家园热情,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__和__两个景点“五一”黄金周开放以来,先后接待游客__多人;__镇的__、__乡的__、__镇的____等建设点充分利用临近工业园的优势,着力建设工业依托型新农村;部分建设点按照“工业企业进新/,!/村”的思路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从合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激发全民创业出发,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办厂、拆除“空心房”建厂房等形式,共引进兴办小型加工企业(车间)__家,其中,__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积极返乡创业,在家乡兴办制衣厂、皮革加工厂、装饰品加工厂小手工业企业__家;__镇的__、__镇的__和__等建设点生态农庄型特色明显;__镇的__和__新村、__镇的__新村、__乡的__、__乡的__、__乡的__新村拆旧建新特色明显;__乡的__、__镇的__、__镇__等建设点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同时开展了__个整村推进试点,__个文化、旅游新村试点,__个圩镇整试点工作。三是合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更大。目前,省市扶持资金先期投入__万元,县

财政直接投入新农村建设__多万元;全县__个挂点单位共下拔帮扶资金__万元,支持水泥、纸筋、自来水管材等物资折价__万元,其中__、__等单位帮扶资金和物资在__万元以上。二是部门履职更到位。如__等单位在*—6月份重点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和加强建设进度督导工作,确保了建设点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明的特色推进建设;__等单位主要领导经常到点上指导工作。三是干部作风更扎实。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百名干部工作作风更加扎实,__等单位工作队作风扎实,在县新村办组织的多次明查暗访中工作队员都在岗在位,能经常看到他们与群众共同劳动,群众反映很好。百名干部中,__等,在所挂乡镇的排名中连续*个月排名靠前,工作作风较扎实,建设点的成效较明显。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分管领导工作作风、精神状态良好,如__镇的__同志,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敢于攻坚破难,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并且在“土坯房”改造中取得了突出成绩;__镇的__同志,抓点创特色工作中善于思考、认真严谨,把__旅游新村试点工作抓出了成效。在7月底县新村办组织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分管领导对全县建设点进行考核中,各乡镇分管领导随考核组早出晚归,顶着酷署,认认真真的完成了考核任务,有几位同志脚磨起水泡也没怨言,这说明这支队伍能吃苦耐劳,作风扎实、战斗力强。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上半年的工作仅仅是起好了步、打好了基础,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对新农村建设内容、政策的理解上有偏差,致使在具体的工作指导、操作中有差距,如少数抓点干部对“少硬化多绿化”要求理解不够,将建设点公共区域实行全部硬化,甚至铲掉绿化带进行水泥硬化;又如县委再三明确乡镇要履行新农村建设的牵头抓总职能,挂点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抓点职责,工作队员和百名干部要具体组织实施好建设点各项工作,但有些乡镇和挂点单位之间在抓点责任上模糊不清,互相扯皮,部分单位挂点进展缓慢,工作队员到位率不高,有的工作队作风漂浮,不仅不吃后吃住在村,而且要等到县城上班时间才从县城出发,试想这样的作风能适应农村基层群众工作一早一晚的特点吗?有的对村庄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以上这些情况直接反映了单位和相关人员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坚决。目前,在__个挂点单位中,__等单位建设点进展缓慢,半年建设点考核分值在__分以下;有__个单位下拨物资或资金没有达到时间进度要求,其中驻县单位中有__个未达到要求,占驻县单位总数的__%。

二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差异。有些乡镇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弱,甚至个别建设点群众“等、靠、要”思想相当严重,认为只要列为建设点,政府会大力支持,政府会“包办”;有的理事会不量力而行,修路、修祖祠不切合实际,导致村庄整治基本工作无法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对群众积极性减弱的*个建设点进行了调换。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我们各级抓点干部今后要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力度,要让群众真正了解政策,消除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误解,让每一户农户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自主建设美好家园,自觉维护建设成果。

三是建设速度不平衡。从总体来看,省扶点和自主点进展较快,普惠点进展相对缓慢;进度快的乡镇(__等)建设点基本成型,进度慢的乡镇(__等)成型建设点不到__%;点上“三改”和面上“三清”也不平衡,改路、改水较快,通组道路全部完成硬化或路面平整,建设点共需要改水__户,完成改水__户,占任务的__%),但个别建设点(__)到目前为止基本未开展改水工作,部分建设点(__等)改水存在水压不足、管材不达标、入户率低等问题;改厕相对滞后,建设点共需改户厕__户,只完成__户,只占任务的__%),全县共有__个建设点改厕工作严重滞后,农户改户厕率不到__%,有个别建设点(__)连一户厕都未改,这里要说明一点,改厕工作是硬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土坯房不好改户厕”已不是客观原因了,强调群众要用农家肥就更不是原因了,只要“三格式”化粪池技术标准建设,经发酵的池液肥效更好。

四是建设质量不高。部分乡镇只对省扶点要求标准高,放松对自主点和普惠点建设标准要求,导致有些自主点和普惠点不按规划进行整治建设,绿化严重不足,人畜未分离、村落内一些危、破旧房和搭舍、栏厕未拆除;在实施改水工作,简单地使用用工业小塑胶接通山泉山;在实施改户厕过程中,建“三格式”化粪池不安装过粪管、不留排污口,属典型“假三格”化粪池,部分厕所与化粪池距离十多米远,管道易堵塞;部分建设点阶沿和门坪硬化高低不平、一户硬化一户不硬化,有的甚至为了省事连沟道也不砌筑,有个别建设点公共坪硬化质量相当差,不夸张的说,汽车走在上面也会发抖,群众也有意见。

五是整体推进有差距。乡镇普遍存顾此失彼的问题,有的只完成了新村镇或新产业建设,对培训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等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农民培训和新经济组织重数量轻质量,塑造新风貌活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同时,很少有建设点“五新一好”全面到位。另外,就是群众主体性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农民在发展产业、参与培训、参加新经济组织和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中很少有体现。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阶段要紧紧围绕三个“新”字,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1、立足集约高效,在产业发展上谋求新跨越。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关键。中央、省、市高观关注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结合我县的具体实际,要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在“三调”、“两活”上著文章。

“三调”即:一是要调优结构。通俗地讲就是要实现“一村一品”。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要集中精力,选择*—*项具有本地优势、符合市场消费趋势的农业产业作为本地的农业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做好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扶持,集中力量,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要调大规模。基地规模化是实现产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各乡镇要积极做好“对外”、“对内”两篇文章,千方百计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对“外”也就是要求各地要积极走出去,抢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和比沿海发达城市更容易申请农产品基地认证的优势,大力引进*—*家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供港蔬菜企业落户我县,进一步拉动我县产业发展;对“内”也就是要求各乡镇要善于挖掘一批本地的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并给予一定的扶持、帮扶,使其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同时,要大力推行“老板+农户”“能人+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以老板和致富能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促进产业朝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要调良品种。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三带一园”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和生猪、工业原料林两大特色产业,不断引进良种,推广良法,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农业,改劣质农产品为优质产品,减少普通产品,增加特色产品,最终实现产销对接,达到物畅其流。

“两活”即:一是流通激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消息广、市场灵的优点,是农户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借7月*日颁布实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有利东风,严格按照“产业引路,能人牵头,政府扶持,自我发展,逐步规范”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乡镇要加强对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组织干部对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专项调研,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年底前各乡镇均建有*个以上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合作经 济组织,每个建设点建有一个产业协会或村落内__%以上的产业户加入乡村同类产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尤其是我县的脐橙产量与日俱增,预计今年脐橙果品产量将达到__万吨以上,果品销售压力巨大,拓宽脐橙销售渠道、扩大脐橙销售市场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二是加工带活。我县的脐橙、蔬菜、生猪等产业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其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仅仅是销售原材料、没有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因此,一方面,要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一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积极申报省、市龙头企业。

2、立足争先创特,在村庄整治上提升新水平。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开展以“三清三改一拆一分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广大农民群众,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一件为民造福的惠民工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在提升村庄整治水平上下功夫,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巩固原有建设点成果。经过几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践,我县已建成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点,确实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我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建设点基本上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杂草丛生,畜禽到处游走,脏、乱、差现象依旧”,完全失去了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鉴于此,各乡镇要在认真抓好今年新农村建设点的基础上,要在如何巩固原有建设点的成果上多思考、多探索,尤其要在健全村容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上勤思考,真正使建好的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二是完善提高今年的建设点。目前,已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攻坚阶段,各乡镇要加快建设进度,制定好倒计时计划安排表,确保8月底基本完成村庄整治工作任务,9月底全面结束今年建设点各项工作任务。一方面,要对未完成村庄整治任务的建设点,要强化措施、凝聚合力,千方百计完成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对已完成村庄整治任务的建设点,要采取“回头看”的形式,对照工作目标任务,查一查问题,在村庄整治中,既要突出改厕、改水、改路,又要综合整治好给排水系统,特别要把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设施放在整治的重要位置。在改水工作中,要在确保水源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来水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分户改水和集中供水;在改厕过程中,要严格按无害化的要求进行建设,不能擅自变动结构。要加紧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软件任务;同时,有关乡镇要集中力量加快整村推进、圩镇整治、文化、旅游新村试点工作进程进度。三是积极谋划、启动明年的建设点。从《全市上半年新农村建设督查通报》中可以看出,__等县、市在8月底可全面完成今年建设点的建设任务,9月份将开始启动明年的建设任务。因此,我县还是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赶超先进、抢占明年工作先机,我县要求在__月份完成__年新农村建设选点、定点和启动工作。明年,我县要在完善现有五种发展模式基础上,着重探索打造“古村新韵”、“橙园新村”和“整村推进”三种特色。第一种“古村新韵”型:省、市领导对我县__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我县今后要重点打造一批以__为主的“古村新韵”型新农村,彰显工作特色。鉴于此,下一步,我县要结合旅游开发,依托__资源普查,精心选择新农村建设点。在选点工作上要做到“三个优先”,即特色鲜明且代表性较强的__优先列为建设点;座落在目前已初步成形的旅游线路沿线上的__优先列为建设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__优先列为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保持原貌、挖掘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好每一个建设点的实施方案,要尽量保持__原貌,充分挖掘__文化内涵,合理注入现代元素,精心打造;第二种,“橙园新村”型:第__届脐橙节有望在我县召开,那么,我们要以承办此次盛会为契机,精心选择脐橙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脐橙面积相对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科学规划新村,精心打造“橙园新村”;第三种,“整村推进”型。我县农村已规划的__户以上村庄数为__*个,经过近*年的建设,余下的未建设的村庄不多,且大部分地处边远、农户居住率不高,因此,我们要缩减建设点数量,扩大建设点规模,将大村庄、中心村和整村推进作为重点,彰显特色。对于上述三种类型,县委、县政府将从人、财、物上给予适当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