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

第1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一、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

(一)、完成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林策发[20__]94号)和《省林业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苏林政[20__]10号、苏财农[20__]54号等文件要求,组织市县二级农林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20__年和20__年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进行了重新调整,完成了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目标任务。我市共区划界定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49.29735万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8936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43.07475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0.3195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0.00945万亩。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全面实行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尝基金打好了基础,也为今后市、县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尝金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绿化成果。

一是大力宣传贯彻《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森林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建设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二是加大林政管理队伍学习培训力度,全市举办学习培训班12期2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林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水平和办事效率。三是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全市共立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4起,结案33起,查处率97%。没收违法木材53.875立方米;野生动物206只。罚款4.9506万元;补种树木4862株,行政处罚22人。加大了对林业行政案件的监督、查处力度,有效地维护了林业生产秩序,保护了有限的森林资源。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

(一)、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制意识。

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向全社会普及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知识,是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__年我市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约请电台、电视台、无锡本市报社等相关栏目宣传野生动植物知识,报道查获的野生动物案件,报道野生动物管理中的执法检查活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具体事例,我们还结合日常管理向广大种植、养殖户、经营单位上门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觉性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群众参与野保的联系和举报电话比去年明显增多,很多群众无意中捕捉到来历不明的野生鸟类都能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或主动放归自然,形成了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已的这样一个共识。

(二)、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的种植、养殖和经营利用管理。

20__年度我市的野生动植物的种、养和经营利用规模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但对管理我们并没有因此放松,而是更进一步地加强了规范,按照法规及有关条例规定凡养殖、经营国家二级以上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我们都将原有的证照重新报省林业局审核批准并核发新证。对超证养殖、经营的单位暂不予上报换证,并督促其改正后再上报,对不再进行养殖、经营的单位,我们及时收回已发放的有关证件并进行备案。今年以来江阴及本市南禅寺市场有两家申报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观展演出,因野生动物来源的有关手续不完备,我们对此进行宣传教育,及时制止了两起利用野生动物进行非法演出活动。在经营流通领域,我们重点抓了审核查验工作,江阴巧集园艺科技公司每年都有大批量兰花瓶苗进出口,我们在规范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也做好服务,把好进出口查验关,协助做好各份上报材料的审核,确保了该企业依法经营利用濒危兰花品种,丰富了国内外市场。同时按照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的统一布置,对我市生产企业利用天然麝香、熊胆作为原料制售中药活动进行了清理登记,并协助企业做好规范经营和有关事项的申报工作,使生产企业的经营利用纳入规范化。

(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查处违法经营活动。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养殖经营活动逐步规范,但少数违法经营利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下,采取日常巡查与公安110联线,综合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活动,今年共进行各类检查10余次。特别是非法运输、销售青蛙行为,今年以来我们共截获查处非法运输、销售青蛙5起,清理整顿市场一个,没收野生青蛙约4000斤,3万余只,蛇类25条,鹭鸟4只,并全部及时进行放生,成活率达90以上,通过查处有效地打击了我市非法 利用野生动物的经营活动。

(四)、积极做好禽流感的预防工作。

今年秋季以来,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苏南无锡又是候鸟南来北往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根据国家、省林业局的要求,我们对有关通知精神,迅速进行了转发并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了候鸟疫情监测点,加强值班制度,定时上报制度,制定疫情处置方案。我们在全市设立了10个候鸟疫情监测点,分布在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滨湖区各区县,投入资金8.5万元,购置观测望远镜配发到各监测点,从而保证监测效果及时、准确。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发现因候鸟疫病源而引起禽流感的事件,我们将继续抓好各监测点疫情疫源的监测,踏踏实实做好禽流感预防工作。

三、20__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两个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依法治林和“严管林”不动摇,坚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的各项政策不动摇,坚持进一步加大林地林权管理、资源利用管理和资源监督等各项工作力度不动摇。为推进林业垮越式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无锡保驾护航。

(二)工作打算

1.继续大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2.开展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大检查。

3、组织开展对林政管理人员和社会相关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

第2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一、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的问题。动物克隆技术的突破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预示珍稀濒危物种的存在将具有无法预测的经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基因资源将成为国际社会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全世界13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手段,还是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至2003年,全球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102102个,总面积1876万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2.65%。自1956——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经历了创建阶段、停滞破坏阶段、恢复增长阶段、全面规划与迅速增长阶段等4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我国建立第1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78年自然保护区数量为34个,2000年发展到1276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面积达到123万km2,占国土面积12.8%。随着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进入了第5个发展阶段,即科学规划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了1999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总面积约占144万k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6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一类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担负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国土生安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程”规划,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5亿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6.14%;至205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林业系统2000个),总面积1.728亿km2,占国土面积的18%(林业系统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同时,自然保护小区总数达到10万个,总面积达380万km2。

二、宏观决策控制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面临迫切解决的宏观决策控制和技术问题主要有:(1)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和合理布局方案;(2)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与经营管理制度建立;(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

1、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复杂,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特有物种繁多,社会经济地区间差异较大。如何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全面保护与重点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2、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依据和办法需要更加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出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划为6类,即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NatureReserve,包括未受破坏的区域或称荒野区wildernessArea)、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自然遗迹(NaturalMonument)、栖息地/物种管理区(Habitat/SpeciesManagementArea)、景观保护区(ProtectedLandscape/Seascape)和资源管理保护区(ManagedResourcesProtectedArea)。《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建立自己国家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所有的保护区完全按照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广泛存在。自然保护区如何进行分类一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极为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应该对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价值评定和功能定位,开展分类分级,确定关键保护区域,提出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田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如何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做到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它们彼此相邻,甚至处在同一地域时,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发挥各自的作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因此,应该尽快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和分级、价值评定、功能定位,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不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只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没有种群数量。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查清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情况,不仅是对我国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的贡献。长远的任务应该是查清所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尽管我国绝大部分区域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是仍然残存着少量的原始森林。对这些原始森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代表着自然本底情况。

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尽管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威胁。广泛存在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旅游设施对栖息地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周边社区的工农业生产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不明等问题。如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可以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监测站,重点监测地带性植被动态、稀有残遗植物群落演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动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三、学术领域的科学问题

1、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领域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理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保护区体系管理和单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还应该研究其范围和适宜面积确定问题、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等特殊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也属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野生生物资源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自然资本运作理论与方法。

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珍稀物种濒危机制及小种群恢复途径、濒危物种扩繁与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资源生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等。

4)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等。

2、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濒危小种群恢复技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生态岛屿”野生动物种群控制和栖息地维护技术、生物廊道设计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技术、自然资本评估理论和方法,以及自然资本运作技术。

1)关于“生态岛屿”小种群恢复与调控。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孤岛状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隔离为多个小种群。应如何恢复濒危物种的种群,以维护其长久的安全性。同时,在生存空间相对狭窄的自然保护区内,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保护区来说,必须科学地控制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比如,如果野生动物种群过大,不仅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构成威胁。应如何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科学控制和栖息地的合理干预,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科研工作,也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课题。

2)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适宜面积确定问题。生产实践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需要多大才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确定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适宜面积,特别是单体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是长期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前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不仅决定了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性,而且关系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承受力的问题。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究竟应该多大才能维持保护对象的长久安全,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等待回答的问题,还是自然保护区学科首先应该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处于粗放经营和传统的管护阶段,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确定都比较随意。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近年来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理论依据。比如,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应该多大,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不同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如何确定,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区范围如何确定,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为了保护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的物种,合理的面积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达到保护这个整体性的目的,才能保持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存在,以保证所有物种能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自然保护区大多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区域中,处于人类构筑物包围之中,就好像海洋中的岛屿,所以自然保护区有“生态岛屿”、“生境岛”之称。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狭小,半岛效应明显,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外来物种干扰的强度增大,系统的结构难以保持长久的稳定性,从而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总量过大,短期内会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如果单体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过大,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那么将引起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在西北的牧区,如果核心区的面积过大,也会引起保护与放牧的矛盾。总之,科学地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尤其是最小面积的确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物廊道的设计技术。很多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构筑物分割、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的生境呈破碎化状态。对于小种群的野生动植物来说,破碎化的生境导致种群的进一步的隔离,灭绝速度加快。如果在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上建设了公路、铁路等人类构筑物,将阻断野生动物的生活繁衍途径。研究生物廊道的区划技术成为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为若干片的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廊道设计问题。

4)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的功能区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存在混乱,分区数从1个到7个不等,如核心区、缓冲区(或区、实验区)、实验区、经营区(或利用区或开发区或游憩区)。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按国际上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近几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管理的严格程度、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占陆地面积14%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全部按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必将导致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冲突。在现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中,一般把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保护区域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经营区域包括实验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功能区中还应该划出科学实验小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然保护工作与管理者和周边居民生计性开发利用的矛盾。

5)关于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与经济管理。自然保护区一般处于边远地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最好的天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自然价值极高;周边社区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价值较高。如何进行自然资本运作、开发自然保护区的间接价值和无形资产,发展“自然保护区经济”,避免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破坏型”和“景观浪费型”转变。

第3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资源特点;森林经营

中图分类号:F5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04-02

1 引言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奇峰三千,秀水八百”闻名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北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公园管理处所在地距张家界市区32.0km。公园西起朝天观与永定区教子垭镇接壤,南抵永定区沙堤乡,东邻湖南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北靠湖南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4 779.0hm2,其中公园经营总面积3 086.6hm2,张家界、袁家界两个代管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 692.4hm2。公园境内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属泥盆纪地层,土壤以轻砂质中厚层黄壤为主的土壤类型,并呈垂直地带性区域分布[2]。

2 张家界森林资源特点

2.1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林地利用率高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国土总面积为4 779.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4 524.4hm2,占总面积的94.7%,非林业用地254.6hm2,占总面积的53%,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之和达到4 486.5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比例达到99.3%,林业用地利用率较高, 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3.9%。莽莽林海,为森林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生态公益林面积大,符合森林公园保护利用的方向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张家界国有林场,同时也是湖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遗产地。公园境内的林地已全部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地,林种全部为自然保护区林,符合森林公园“立足生态旅游,强化生态保护”的经营利用方向,有利于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3 杉木纯林面积较大,且生态安全隐患严重

在森林公园的乔木林总面积中,杉木人工纯林面积达到1 411.7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35.9%,占人工林面积。而在杉木林面积中,成过熟林面积达到1 006.0hm2,占杉木林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12%,林木严重老化,特别是经过2008年冰冻灾害后,杉木成过熟林普遍出现断梢、枯立,枯倒木随处可见,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灾害的潜在风险较大。同时,由于多年禁伐,林分密度较大,林下灌草植被稀少,林内枯立木、病腐木较多,不仅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且不利于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4 退耕还林初显成效,景观质量得到改善

张家界森林公园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全面禁伐,并结合生态旅游环境的改造提质,对公园境内的部分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235.1hm2,占公园总面积的4.9%。完成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5.5hm2,公园自助实施退耕地造林169.6hm2。目前大部分耕地造林都已郁闭成林,境内破碎的森林景观得到一定的修复,景观质量得到逐步改善。

3 森林资源的经营思路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景区的重要自然景观要素之一,在维护景观结构稳定和提升旅游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演替是实现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根据森林公园“立足生态旅游,强化生态保护”的经营利用方向,提出了景区内森林经营的主要思路:

3.1 加强保护宣传,建立宣教中心

森林公园成立后,乱捕滥猎、非法猎捕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行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违法行为仍偶有发生,当地少部分群众的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建议深入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丰富人民群众的野生动物知识,把热爱野生动物逐渐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展野生动植物执法检查活动。

3.2 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对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弄清分布、数量、受危程度、生境质量好坏、受危原因等,由此确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做好种群及其生境的定期监测工作,尽量保护好海拔800m以上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公益林),确定一些林地作为珍稀动植物繁育的天然场所,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并搞好保护。建立信息资源中心,收集信息,确保有效管理。在森林公园管理处安排作为信息资源中心,配齐办公设备的处所。收集一定的资料、信息,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分类。

3.3 加强宣传和保护特色群落

张家界的特殊立地条件形成了5类具本地特色的群落,包括楠木林(宜昌润楠、利川润楠);楠木、苗山柿林(宜昌润楠、利川楠、薄叶润楠、木姜润楠、苗山柿);枫香、光皮桦、硬毛山香圆林;山羊角、拟赤杨、楠木林;武陵松林,为保持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特色景观,需要对这5类森林群落重点加以宣传和保护。

3.4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站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在黄石寨、琵琶界、朝天观、卸甲峪、麻田垭、鹞子寨、金鞭溪、砂刀沟、袁家界、杨家界建立10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站,对张家界森林公园内的野生种植物种类、种群数量、分布、动态变化以及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移和活动区域等进行持续、定点监测,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3.5 加强水、大气、土壤、地质监测

在公园4条溪流设置水质、水量监测点,监测公园气候、植被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在袁家界、黄石寨、朝天观、马公亭设置4个气象观测站,对公园的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分海拔建立土壤成份监测点,定期进行测土配方研究工作。对公园地质状况进行研究,为改良土壤和透地适树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保证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3.6 完善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设

结合保护监测站网络,完善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设,在样地布设、人员培训和仪器配备等各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增强森林公园可持续旅游研究的能力,为实现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7 发掘现有资源,完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张家界森林公园丰富的林木、林下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张家界森林公园作为湖南省的生态旅游示范窗口的宣传作用,通过建设珍稀树木园、药用植物园、名人植树园、专类专题文化园(楠木园、梅文化园、木兰园)、生态文化长廊(竹文化长廊、龙虾花观赏长廊)、生态观光果园等,完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体系,并通过生态旅游对四方游客集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3.8 改造杉木成过熟林,优化森林景观

作为湖南省旅游的窗口示范景区,张家界承担着向外界宣传湖南、宣传中国的重要责任。保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对景区的旅游和周边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公园内森林资源的经营要在监测、保护的基础上,在维护森林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对遭受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普遍断梢的杉木成过熟林进行景观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改造要按照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原理,营造杜英、珙桐、玉兰、银杏、鹅掌楸、樟等乡土树种,逐步改造公园内现有林相破败、生长衰退的杉木成过熟林,着力构建成地带性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组成的林分斑块,逐步利用季相变化明显的秋色叶树种以及开花乔灌木、观干或观果树种代替原有杉木纯林等,将林相色彩山单一的深绿色变为红、黄、绿等色彩相结合的优美林相,增加季相景观效果,同时保证森林群落稳定和生态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第4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基本情况

祁门县平里镇胜丰村距县城22公里,该村东与塔坊乡相接,南与祁红乡毗邻,西与我镇双程村交界,北与平里村相连,平里至胜丰油路竣工,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林地面积16558亩,森林覆盖率85.7%,茶园2251亩,拥有农业人口683人,其中劳动力393人,水田178.3亩,旱地59.8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2.9元。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331”行动计划,精心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总体目标,树立生态兴村意识,以全新理念,强力抓好生态村建设工作,在全面、稳妥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着力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兴村的目标。

创建规划

要在原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导林农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分别为胜丰村千亩油茶示范基地、千亩毛竹示范基地、千亩有机茶示范基地。

实施内容

(一)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建设好“三个基地”

胜丰村独特地理优势,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给胜丰人民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05年,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提出了三年任期发展规划,围绕全县“331”、全镇“221”行动计划和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将组织实施“134”建设工程,利用平里塘坞油路的开通,对塘坞至张家的公路进行拓宽;建设好“三个基地”,一是千亩油茶基地,通过对老油茶林进行垦复、换冠等措施改造,提高质量和产量。二是有机茶基地,提升全村茶叶产品的质量档次。三是依托原有的毛竹资源发展千亩毛竹。为民办四件实事,一是整修村中心小学;二是鼓励和发展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三是整修二条水渠,使基本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四是发展和巩固好村林场和绿茶厂,并努力招商,发展村级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以建设“千亩油茶、有机茶基地和千亩毛竹”的有利机遇,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继续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提高全村绿化率,做到绿化区内林木整齐,大力发展毛竹、油茶等特色经果林,使林种结构渐渐趋于合理,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村将设立护林哨卡,聘请二名护林员,负责日常山林管理,杜绝乱砍滥伐现象发生。

(三)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认真宣传国家有关政策、路线、方针,提高广大村民的利用和保护土地的意识,坚决制止奸污占有耕地和林地的现象发生,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制定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珍惜动植物,成立护林防火小分队,配备必要的防火器材,竖立防火警示牌,有效地抑制火灾的发生。

(四)珍惜水资源,做好水土保持。

胜丰村水资源十分充沛,一条小河贯穿整个村,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对小河两侧进行封山育林,制定封山护林,凭证采伐,建立绿化村庄规划和规章,配合林业部门,严厉打击乱砍乱伐、私收乱购行为,保护森林资源,同时加大对“胜丰村林场”的投入和经营,确保这一绿色银行发挥更大效益。

(五)改善饮水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实施农业用水和饮用水分离,大力推广有机肥使用。要求村民饮用水从山泉水引用,管线到户,改善村民引水安全,并以筹工、筹劳方式,实行零星用水户并网,确保村民正常用水。

(六)加强动植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积极配合双平林业派出所工作,一方面严厉打击捕杀破坏野生动植物等犯罪不法行为;另一方面从保护野生动物植物生存和生活环境入手,改善和保护、栖息、繁衍环境。村两委要从自身做起,制定相应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严禁加工、销售、捕捉、食用珍惜动植物。回归大自然生态平衡。

(七)推广节能项目,方便一方百姓。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该村开展沼气转化为燃气的节能项目,培养沼气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更多的沼气使用户,从而有效遏制因长期利用烧柴炊食而造成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局面。积极开展新能源项目,在条件成熟村民组建立太阳能供应站,进一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

(八)制定村规民约,树立新农村风貌

村两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要求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增加现代社会内容,为美化生活环境,抵制不良风气,贯彻国家方针政策,邻里和睦,社会交通、社会风尚道德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风貌。

措施保障

1、村两委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生态村创建工作,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思想统一,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创建工作给全村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带领全村奔小康,构建小康和谐胜丰的重要性,

第5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2011年度第一季度,我县林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全体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团结一心、转变作风、共谋大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这一主题,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主抓手,强化造林绿化,狠抓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林业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林业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现将我局今年第一季度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狠抓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深入推动我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我县围绕建设“一大产业、两个森林公园、三条精品通道走廊、五十个森林单元”这一重点,在设计中注重三个结合(即注重“树有厚度、林有高度、乔灌结合”,注重“一大产业”的建设与森林村庄建设的结合,注重新农村建设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的相结合),同时紧紧围绕省厅在新余、市局在玉山召开的现场会精神,抓住三个机遇(植树黄金季节、四级班子换届、新余现场参观学习三个机遇)、咬定提升目标不放松,切实开展工作,确保高标准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省市领导的多次表扬,在省市的督查通报中一直名列前矛。 根据省厅在新余、市局在玉山召开的现场会精神,3月4日的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要围绕“树有高度、林有厚度,乔灌结合、四季有景”的理念,咬定打造出精品的目标不放松。根据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对重点打造的工程进行了设计调整,确保高标准地添绿、添彩,打造出亮点、打造出精品。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今年打造的重点:上广公路、沪昆高速及挂线、320国道的精品走廊提升,广管公路的林苗一体化建设、铜钹山大道的城市绿化。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程建设投入 三是目前取得主要成效。 二、其它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⑴为迎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核查,我县组织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补植补造工作,共完成补植补造9600亩。同时切实

加强了抚育管理和档案建设,适时开展了县级退耕还林自查;

⑵组织完成了度防护林3000亩新造林和6000亩封山育林工作;

⑶继续抓好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⑷督促落实完成了森林抚育试点工作;

⑸落实了全县春季苗木培育工作,共落实大田育苗450亩。

⑹认真组织全县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抓好县领导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及各乡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⑺全面完成开展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库,并通过省林业厅审核。

(8)争取了森工企业贷款指标6000万元。

三、依法管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一)、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控制资源消耗

1、及时下达经省厅批准的备案木材生产计划,并在广丰县政府政务网上进行公示。 (二)、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

1、继续做好生态公益林地理作息系统的完善工作。

2、经省厅批准调整的公益林小班资料完善及调整后的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重新编制上报。

3、继续抓好生态公益林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1、开展了鄱阳湖候鸟保护专项行动,配合森林公安对集贸市场、餐馆、湿地源头进行巡查,有效威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2、对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单位进行上报年审工作,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

(四)、加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监管和服务

1、加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管理,进一步督促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做好原材料收购台帐、木材运输证登记台帐、产品销售台帐。

2、及时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省外运输证申报。

(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1、积极做好春季植树造林的苗木产地及运输的检疫工作;

2、做好马家柚基地林木采伐调运检疫工作;

3、全面开展2011年的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

(六)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工作,做好征占用林地服务工作 2、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认真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工作。审批为林业生产服务项目3起,长期占用林地1起,临时占用林地项目1起,交纳植被恢复费6余元,流转登记2起涉及面积达3236余亩。 四、坚持不懈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今年第一季度,我县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预防措施,为我县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一季度我县无重大森林火险发生。

五、第一季度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季度我县面上造林工作有待提高,“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防护林的建设等项目建设有条不紊的开展,但是面上造林仍存在种植质量不够高,管护力度不够大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督促造林主体加强管护,确保成果,加大面上造林力度。

2、林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缓慢,要进一步加大木竹产业、油茶产业、速产丰产林建设力度。

3、林业宣传力度不足。林业宣传是各项林业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林业普法宣传力度,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大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林业政策、森林防火条例。

4、森林防火工作基础薄弱。目前各乡镇在森林防火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森林防火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队伍建设不力,虽然每个乡镇均建立了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但是队伍建设滞后,缺乏训练,防火设备不足,管理不力,造成各半专业队伍形同虚设。建议督促各乡镇建立森林防火建立专项经费,同时加强半专业队伍的建设。

第6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许多曾经的常见野生动物,现在也被列入了重点保护名录,足见野生动物所受危胁之严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我国有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宪法》、《刑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条款。我国建立了权属制度、规划制度、分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制度、保护区制度、档案制度、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较早的缔约国之一,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有关公约的国际事务,就国际履约中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率先完成公约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2001年6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为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同时,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了67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2020年以前,以西部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全面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线性工程,具有跨区域、跨地貌等特征。

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对照,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与铁路存在交叉区域。这意味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将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大规模的铁路工程建设,需对铁路线经过区域的地貌进行改造,例如植被的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因子的改变以及生态系统的割裂等,会逐步侵占、改变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尤其一些铁路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植被破坏等,严重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由于习性或觅食需要,动物通常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甚至有特定的活动路线。所谓“迁徙”就是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再返回来的活动,动物的迁徙往往有固定的线路。铁路建设中,由于工程的连续性和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可能阻断或者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路径,妨碍其繁育和觅食等活动,导致某些野生动物活动线路的改变,这些都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其面临风险。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的物理条件由于铁路建设,尤其是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大型施工设备的广泛使用,会造成铁路沿线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的变化。迄今,在环境保护领域,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所规范,但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些物理条件是通过能量对生命体造成影响的,而野生动物作为生命体受到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其不能很快适应外部物理条件的变化,就会受到惊吓、迁移或发生病变。

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青藏铁路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为其他铁路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经验。线路设计尽量躲避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段工程就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设置通道,方便动物活动和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宽度近60公里。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对于藏羚羊等中小型动物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3米。藏野驴、野牦牛等大型动物的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4米。沿线还设有大量的桥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也可供野生动物通行。并对野生动物通道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建立部门间的合作为掌握和检验通道设置的有效性,以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委托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和单位展开了野生动物通道监测、野生动物通道有效性评价,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多次召开野生动物通道专家研讨会。注重施工管理,减少人为干扰施工的噪声和扬尘会使动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而野生动物对环境的污染比人更加敏感。青藏铁路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都事先做了预测并设计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动物繁殖和大迁移期间完全停工,尽可能加快工程的速度等,把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完善法律措施的建议尽管青藏铁路在动物保护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措施需要进一步规范才具有普适性,才对我国铁路建设有指导意义。

完善铁路建设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铁路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把铁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结合起来,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部门间协调机制是指部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提高整体效率的运作过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从全局出发,重点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科学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切实解决不同部门职能中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或综合监督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建立铁路建设部门与沿途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其一,加强在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饮用水源等检测、调查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其二,建立铁路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合作机制;其三,建立协商机制解决部门间的争议和利益平衡。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完善其一,健全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铁路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审批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个人要为其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相应的责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应将分散的利益表达组织化,并通过组成临时性的参与组织和规范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来实现。对主动公开的信息应进一步增加内容和深度,其中包括,审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项目选址和建设方式、审批意见全文、审批时间等。其二,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野生动物保护环评体系。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从立法保护角度出发,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对人的功能,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的经济功能和间接的生态功能,仅仅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不能维护和加强野生动物对生态的功能,需要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水源等,从生态系统稳定的角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不是仅仅对特定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三,完善跟踪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监测标准,使之规范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铁路建设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主要措施,由于其作出在铁路建设之前,不可能对建设过程涉及的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跟踪评价制度,及时矫正措施以防止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保护其食源、水源、繁殖地、避难所、栖息地、保障其迁徙路线的畅通。

第7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一、20*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20*年,我县林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现代林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十一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周密部署,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了林业各项生态建设任务。20*年我县先后被、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委、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和“全国绿色小康县”;林业局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工作实现连续5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其他各项林业工作也得到全面推进。

(一)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年,全县完成造林总面积15653亩(国营4611亩),其中:疏林、灌丛地改造造林5863亩,迹地更新造林6275亩,低改造林3*亩,林冠下造林2037亩。此外,完成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补植143749亩;完成乡村水泥路绿化502公里,其中绿化补植487公里;完成江河绿化159公里。完成义务植树160万株。县城区绿化共投入资金645万元,完成植树7.8万株,新增绿地4000平方米,为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林权制度项改革稳步推进。根据县政府关于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对改制工作的组织宣传力度,严格规范了操作程序。按照“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原则,继续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展顺利,总投资240万元、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的林业要素市场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计划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三)森林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实现了连续5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全面落实了森林防火领导区域责任制,完善了县乡两级森防工作预案。森林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强化了林地、林权和采伐限额管理,健全了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综合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确定了森林资源综合整治重点乡镇,制定了整治方案,落实了责任和整治任务。建立健全了幼林地、“四旁”树木、公益林区及封山育林区管护机制。加大了对林粮间作和毁林开荒行为的查处力度,非法毁苗、毁林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签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和签订《林木采伐合同》、《更新造林合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标准有了明显提高。加大了对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打击力度,通过开展“绿盾2号”、“百日会战”及“治理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清理各类非法侵占林地49公顷;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16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29人;共收缴木材143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扎实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点加大对日本松干蚧、落叶松落叶病等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有效遏制了病虫害蔓延势头。召开了全县湿地管护暨普查工作会议,明确了各乡镇及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湿地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对全县范围内的湿地资源进行了清查确认,建立了资源档案,落实了管护责任。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效果明显提高。

一年来,我县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林业社会总产值实现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林业建设和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造林绿化后期管护不到位。主要是林地管护、林粮间作管理及幼林抚育等工作不到位,导致造林不成林、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差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林粮间作地块,出现毁苗耕地和因喷洒除草剂导致幼树死亡的问题。二是采伐迹地更新不及时。主要表现为个别乡镇皆伐迹地更新和择伐补植造林不及时,造成林地退化。三是资源管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盗伐林木、滥占林地现象仍时有发生,林地放牧、私开参地、毁林种地、侵占湿地、乱捕滥猎等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改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全县林改工作整体进度。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年林业工作主要任务

20*年是继续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20*年全县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理念,突出改革创新,致力加快发展,以努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为目标,深入抓好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年全县林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完成人工造林15000亩;封山育林续封11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10万亩);道路绿化补植713.65公里,其中乡村水泥路绿化补植493.6公里;河流绿化补植125.5公里;村屯绿化补植312个;县城绿化新增绿地4000平方米;全民义务植树160万株。更新造林面积合格率达到100%,当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分别达到90%、85%以上。及时完成森林、林木确权发证工作,搞好“三总量”控制,切实加强林地、林木和林权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实现全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遏制滥砍盗伐案件的发生,毁林案件比上年下降5%,结案率达到9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及配套改革年内全部结束,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全力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要以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全面落实今年的造林绿化任务。

一是全面巩固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成果。在确保完成今年更新造林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补植任务。对“十·五”以来各项重点生态工程造林13.78万亩、采伐迹地更新5.8万亩、红松阔叶林13.9万亩进行全面普查,对不合格地块全面抓好补植,确保成活率。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全县还有4639.5亩退耕地还林和19175.3亩的宜林地配套造林没有达到质量标准,今年春必须保证达标,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的检查验收。对此,各乡镇及林业部门一定要在巩固成果、保证成活率上下功夫,决不能因造林质量和成活率问题影响全县大局。

二是进一步加强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管理力度。要按照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积极组织开展采伐迹地更新管理专项治理行动。县政府办公室已经印发了《*县采伐迹地更新等造林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采伐迹地更新等造林管理规定的通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抓好落实。要重点加强对《林木采伐合同》、《更新造林合同》的考核和管理,要逐地块进行检查验收,对采伐作业质量、更新造林质量不合格的地块,要进行严肃查处。所涉及到的林木采伐者和林地使用者,取消其在全县范围内的采伐资格,直至整改合格为止。

三是切实抓好宜林地造满造严工程。对已经实施的宜林地造满造严工程,要尽快加大补植力度。为调动造林积极性,决定今年造满造严地块经过验收成活率达到90%(含90%)以上,并能适时搞好幼林抚育的,每亩奖励2元。

四是继续抓好红松干果林工程。今年全县所有迹地更新和林参间作地块要全部营造红松干果林,计划营造面积为6500亩。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各国有林场(圃)要充分利用现有适宜发展红松干果林的采伐迹地、低质低产林改造迹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残次林地、参业用地营造红松干果林。同时,要继续加快现有红松林或红松混交林的抚育采伐速度,促进挂果结实。

五是继续抓好“四旁”绿化美化工程。一是及时启动喇蛄河流域生物治理工程。此项工程主要为保护喇蛄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由水电局牵头组织实施。流域各乡镇负责坝后造林绿化,可采取谁造谁有等多种形式,重点把管护责任落到实处;水电局、林业局负责坝前栽柳,树苗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管护责任由水电局负责。二是继续抓好村屯绿化美化工程。今年,林业局将拿出700万元用于解决乡镇所在地村和重点村屯绿化苗木。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绿化,要保证苗木质量、绿化数量和成活率,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护机制。年底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再全额下拔苗木款。今年享受苗木补贴的村,2009年将不再给予扶持。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今年要实施围墙一体化改造的村屯,有关乡镇必须要求各村屯按规划预留出绿化带,提高绿化美化标准。

六是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绿化致富文明村”创建活动,重点在道路绿化美化、街道亮化方面下功夫,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要积极宣传和推介我县五个“全国绿色小康户”的先进事迹,发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林业产业经营上来。要进一步发动全民造林热潮,提高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要达到90%以上。

为全面完成以上各项工作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分工负责。林业局要搞好监督、指导、检查,充分发挥好造林绿化部门职能作用;交通局负责抓好县级公路绿化;水电局要全力抓好江河流域绿化,特别是对前5年栽植的江河两岸绿色通道搞好绿化补植;建设局要搞好县城区、周山绿化。各乡镇要认清今年造林苗木紧缺的严峻形势,立即着手筹集苗木资金,为全面完成今年的造林绿化任务打好基础;同时要认真做好道路、河流、村屯绿化和更新造林及补植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年初县委、县政府已经组织召开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于如何按省、市要求,进一步深化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已经做了明确的安排部署,我就不多讲了。在这里我就如何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快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收尾工作。目前,距离完成改革时限还有3个月时间,全县尚有个别镇村没有完成改制任务,县、乡两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要集中力量做好宣传发动、方案审批及合同把关等基础工作,有关乡镇要尽快将各项改制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在7月初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二是认真做好改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填报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抓好改革各项档案的管理,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如期完成。三是及时完成集体林权改制的配套改革。要抢前抓早,加快林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使其尽快投入运营,促进全县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产品交易向多元化迈进。

(三)要认真抓好全年森林防火工作

20*年是确保全省实现连续28年和全县连续5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重要一年,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森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今春以来,我县境内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平均风速较常年同期增高,森防工作将面临严峻形势。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下发通知要求各森防单位提前进入防火状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克服厌战情绪和麻痹思想,严格把握“谁管辖、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权责划分原则,认真抓好风险防范和应急扑救两方面工作,狠抓责任和措施落实。要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和报复纵火行为,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进一步加强防火巡护、督查力度,落实防范措施,切实消除火险隐患。要全面落实森林防火领导区域责任制和林权改制后享有林权者的防火责任制,紧紧抓住“清明”、“五一”、“十一”重点时期和重点防火区域,分兵把口,死看死守,确保万无一失,确保全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四)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要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思想,把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力度。

一是继续贯彻严打严防方针。林业部门要继续与公检法部门密切协作,深入开展各类专项严打行动,加大对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集中各方面力量,形成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滥砍盗伐的高发态势,重点打击团伙作案、串案、大要案以及林业执法人员参与作案的案件。

二是全面取缔各种形式的林粮间作。根据省林业厅关于禁止在参后还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地块进行林粮间作的有关规定,鉴于我县以往林粮间作中存在的毁苗耕地、喷洒农药等突出问题,从今年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将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林粮间作。各乡镇、林业部门要立即组织精干人员,对林粮间作、林参间作以及参后不还林、私自乱垦等侵占林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对屡教不改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三是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力度。要继续贯彻执行《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做好野生动物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工作。同时严禁乱捕滥杀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不断加大专项打击力度,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达到预期成效。

四是要认真开展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其危害程度已经对森林资源安全构成区域性威胁,必须引起各乡镇与林业部门、单位的警觉和重视。今年是栗山天牛暴发年,也是最佳防治期。对此,林业部门要积极协调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救灾资金,组织指导人工扑杀或生化诱杀,开展大规模的治理行动。同时,要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对不按照应急程序落实防治任务,防治不力的乡镇要进行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处理。

第8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湿地;闽江口;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0-02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与休闲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的最重要的栖息地。由于湿地物种多样性明显,景观独特,具有良好的休闲旅游功能,因而湿地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闽江河口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福州辖区内,是闽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特殊,涉及福州市区、长乐、马尾(琅岐)、连江及闽侯等4区3县(市),由若干个岛屿(洲滩)、滩涂(含泥质、沙质等)、水域、红树林等组成,湿地的范围西起闽侯竹岐一带的沙洲,东至闽江入海口6米的水域,湿地面积为50593.92公顷。

1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1.1 湿地环境背景

闽江河口湿地地处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交接处,又处于闽江流域下游河口区,临江濒海,地域宽广,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闽江口湿地泥生植物生长茂盛,分布于沙、泥滩和泥滩草洲上的双壳类、甲壳类及水域中的鱼类、虾类等十分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还是鱼类的一个重要食物基地、洄游鱼类依赖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洄游路线.

1.2 湿地珍稀物种类型

闽江河口湿地分布的鸟类有42科224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6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鸟类3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有167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保护名录的有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2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35种此外,该区还分布有乌龟、草游蛇、渔游蛇等10多种爬行动物,黑眶蟾蜍、泽蛙、饰纹姬蛙、中国雨蛙、斑腿树蛙等10多种两栖动物,100多种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门30科50属61种,浮游动物6门62属79种。

闽江河口湿地区域植物种类较多。据调查统计,共发现有维管束植物109科340属488种(含亚、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17属23种,被子植物共93科323属465种。单型和寡型科属较多。拥有红树林植被、沼泽植被、沙生植被和浅水植被等4个植被型,有秋茄群落等18个群系和22个群丛。

1.3 湿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闽江口湿地主要包括闽江下游感潮河口区的水域、沿江滩洲、沿海滩涂和浅海区等天然湿地,以及城区的湖泊、内河和近郊的坑塘、水田等人工湿地。闽江河口目前最大的6块湿地是鳝鱼滩、蝙蝠洲、浦下洲、道庆洲、塔礁洲、长岸洲.

闽江河口从竹岐以下至闽江口,2大类湿地为:淡水湿地,类型包括沙质岸滩、淤泥水草浅滩、江心洲湿地、河岸湿地、淡水河流湿地;咸水湿地,类型包括芦苇潮滩湿地、高盐碱潮滩湿地、泥沙质滩涂湿地、河口离岛湿地、河口沙洲湿地、咸水河流湿地。

2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目前,在湿地保护方面,政府已出台《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及《闽江口湿地概念性保护规划》根据闽江河口湿地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特点以及紧邻城区、保护和开发矛盾十分尖锐的现状,专家们提出闽江河口湿地分区保护和管理思路,按重点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区、可适度开发区开展湿地分区保护和管理,既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又解决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重点保护区:鳝鱼滩及其周边湿地是闽江河口地区面积最大、生态功能最为齐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也是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区。对该湿地重点保护,对维护整个闽江口湿地基本特征、发挥其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保护范围为闽江口梅花水道鳝鱼滩一带,长乐、琅岐经济区境内。

保护性开发区:对于面积较大、受人为活动相对较小、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道庆洲(包括草洲、浮岐洲、马杭洲)、蝙蝠洲、浦下洲、塔礁洲、长岸洲等湿地,通过生态恢复等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性改造,使它们与重点保护区―――鳝鱼滩湿地构成整个闽江河口地区完整的湿地生态链和鸟类迁徙的通道和中转站,以保护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可适度开发区:可适度开发区是面积相对较小、湿地功能已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数量较少,以沙洲型为主的湿地,如橘园洲、江中洲、义序洲等,可以适当进行生态型项目建设。

目前在乌龙江畔,三环路外侧已建成乌龙江湿地公园一期――芦苇荡生态游览区. 拟建的闽江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州长乐市和马尾区境内,位于长乐市东北部和马尾区东南部的交接处闽江入海口区域,由鳝鱼滩和周边潮间带、河口水域组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129公顷,其中核心区877.2公顷。将在保护区西南面建立面积达281公顷的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区重要的保护地带。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盲目开发,造成湿地面积减少

盲目的围垦和城市开发、建设码头、公路和工业园区等,致使湿地面积锐减、功能下降是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沿海滩涂河口地区进行不合理的大面积围垦造田,开辟水产养殖区及工业开发区,导致滩涂面积日益缩小,水禽的栖息地日益萎缩。如乌龙江原来有着大片的湿地,但政府在这里修建的防洪大堤,把江边的湿地都圈进去了,其中大部分的湿地都填平开发成工业园区和住宅区,只留下一块建成湿地公园。鳝鱼滩湿地附近的长乐文岭镇埠山村,随着码头的扩建,规模较大的冷冻厂修建,不断增多的大功率渔船在鸟类栖息地附近穿梭、停靠卸货,严重影响了候鸟过冬休息。 而福州琅岐岛东面的沙滩修建度假村,滩涂被围垦养殖,也使水生动物和湿地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沿江数千公顷的马杭洲和毗邻的洲相继被开发,使道庆洲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到不及开发前的一半。

3.2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

福建沿海水产养殖主要占用浅海和滩涂,由于大量滩涂被网具覆盖,防止鸟类捕食水产品,用于水产养殖。滩涂食物的减少导致这些地方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屡禁不止的非法采砂活动也对湿地破坏严重。闽江下游河道近来由于过量采沙导致沙量减少,改变水流量和方向,还造成河床变低,从而使入海口的海水进一步倒灌。海水的入侵使原来的淡水生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沿江湿地生态,一些淡水生物在海水侵蚀下纷纷死亡。

3.3 环境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破坏

闽江下游水质的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了植物和鸟类的生存。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闽江口附近水质污染导致近岸海域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繁,鳝鱼滩和道庆洲两处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船舶运输引起的漏油事故以及海水入侵等湿地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闽江河口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

3.4 滥捕乱猎,鸟类种群数量减少

湿地附近居民湿地保护意识淡薄。在鳝鱼滩,附近居民不仅用网大量捕杀鸟类,还有人往水草上撒用酒精浸过的小麦毒饵,鸟儿们吃后纷纷中毒身亡。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遭到猎杀,越冬的候鸟数量减少,而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几十万只候鸟在闽江河口湿地越冬。

4 开发及保护对策

4.1 积极宣传湿地功能,提高全民保护湿地意识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重要性缺乏认识。长期以来对“湿地”不正确的认识和对“湿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短视行为,是导致今天我国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的主要社会原因。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必须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必须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4.2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管理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涉及林业、农业、水利、海洋、渔业、国土资源和环保等许多职能部门。因此,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对湿地开发利用方案采取严格审批制度,任何部门或单位在进行湿地开发利用之前,要对湿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评估环境影响,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并经专家科学论证后上报审批。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协调好发展经济和保护湿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4.3 政府主导,加大对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湿地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科学治理等方面大力支持,起到主导、示范作用.可以设立湿地保护专项基金,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入。

4.4 综合治理,改善湿地功能

实施城市环境规划,快对污染源的治理,对排放量大的工业污染源如化纤、化工、造纸和采掘业等行业加强污染源监测。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业上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污染,以及地质灾害对湿地造成的危害,不断提高湿地水环境质量。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坚决克服“先建设,后保护”、“先侵占,后恢复”的不当做法,对现有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要加快湿地保护与建设的立法步伐,并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使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有法可依。对随意占用湿地、改变湿地用途或已完成截污工程后仍然向河涌排放污水的,要依法坚决查处。

参考文献

[1]王瑞山.我国湿地现状、问题及对策[J].资源科学,2000(1):9~13.

[2]陆健健.中国湿地研究与保护[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9篇: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 斑鳖;资源现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24-03

Research Advance on Resource of Rafetus Swinhoei

CHEN Jing 1 CHEN Da-qing 2 * YAN Xia-hui 3 DI Min 2 TANG En-si 2 YANG Jun-long 3

(1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1; 2 Suzhou Zoo; 3 Changsha Zoo)

Abstract Combined with Rafetus Swinhoei Turtle breeding program of Suzhou zoo and Changsha zoo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ed the species resources,endanger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tection status,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pecies conservation program of Rafetus Swinhoei.

Key words Rafetus Swinhoei;resource status;research advance

斑鳖[1](Rafetus Swinhoei)又称斯氏鳖[2]、癞头鼋,曾有学者建议改名为“黄斑巨鳖”[3],属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e)、斑鳖属,是一种独特且特别濒危的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属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E)物种。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17年版查:斑鳖属(Rafetus)有2个种,分别为斑鳖(R.swinhoei)和大食斑鳖(R.euphraticus)。大食斑鳖分布于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幼发拉底河流域,属于次一级的E级濒危物种。

斑鳖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在争议中走向濒危。由于斑鳖个体数量稀少,每个个体又存在特异性,斑鳖物种的保护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因而也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目前,斑鳖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鳖科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现已证明全世界仅在中国和越南有3只存活个体,其中1只雌性、2只雄性。关于斑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物种,又为何特有、如何濒危,查阅资料发现关于该物种的研究记录和文献都比较少。

1 发现及命名

斑鳖的正名花费了很长时间,甚至曾长期被错误鉴定为鼋(Pelochelys cantori)[4]。

1.1 典故中发现斑鳖

长寿、吉祥之意的龟鳖类动物曾流传于很多文章。比如《西游记》里驮着师徒渡过通天河的巨鳖;太湖景区的鼋头渚;太湖中有座山叫鼋山;杭州一典故“藩司前看癞头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一段话“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等。一般的鼋不会超过100 kg,而斑鳖体重可达100 kg以上,背甲长80~110 cm及以上,斑鳖有斑纹,有“猪鼻子”,腹部有2个胼胝体[5],赵肯堂认为“古籍和资料中所指的鼋,今天看来应该都是斑鳖”[6]。

1.2 命名史

直至近代,John Gray根据驻上海一个英国领事Robert Swinhoe所获得一个标本,1873年首次将其描述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7]。但此后100多年来,除了获得一些博物馆标本之外,这种鳖的最早描述却被淡忘。1987年,学者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efetus属中。斯氏鳖(Osaria swinhoei)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8]。20世纪90年代,经过赵肯堂教授的仔细研究,斑鳖终于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出现在人类视野里[9]。2002年,斑鳖被确认为有效物种。2006年9月在斑鳖保护合作及交流研讨会上才得以正名,命名“斑鳖(Refetus swinboeni)”,俗称“癞头鼋”[10]。

2 地理分布及濒危现状

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下游流域的太湖地区、云南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9]。目前,斑鳖的濒危等级是极危而非野外灭绝。据IUCN标准,一个动物在野外50年没有被发现才能宣布为野外灭绝,而越南2008年在野外发现了1只雄性斑鳖。北京大学的闻丞博士曾组织队伍到云南南部的元江流域调查,他们发现当地人1995年捕获并随后放生的1只大鳖完全符合斑鳖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野外调查,也在元江流域发现了野生斑鳖存在的证据。因此,可以说不论在人工条件下还是野外,拯救斑鳖都是有可能的[11]。

目前,全世界确切记录的斑鳖个体有19个,14个为标本(除模式标本外,上海自然博物馆6只,上海复旦大学1只,苏州科技学院2只,苏州动物园1只,北京动物园1只,上海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据新闻报道,苏州西园寺雄性斑鳖于2007年8月19日死亡[5],越南1只雄性斑鳖于2016年1月19日死亡;还有3只活体,苏州动物园1只雄性斑鳖,长沙动物园1只雌性斑鳖,越南北部同莫湖发现1只野生斑鳖。

3 濒危原因及体态的鉴定

斑鳖个体如此少,追述其原因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斑鳖未被正确认识和鉴定。在历史记载上,斑鳖常常与鳖科鼋属的一物种鼋相混淆,斑鳖正式命名的时间短,长期得不到保护;另外,在体态上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非常相似,很难区分,次成体时和鼋相似,被误认后得不到保护。二是餐饮文化。鳖类在硬壳外覆盖柔软的革质皮肤和裙边,富含胶原蛋白,是人类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高级补品。如果斑鳖能长到成体,因个体巨大,被人类认为有灵性,或许不敢吃,但由于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很像,无法得到保护。待长到次成体时,又和鼋差不多,还是不能摆脱被食用的命运。三是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是大型肉食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太湖、元江(红河)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场、繁殖场和躲避天敌场所[10]。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被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因此,近50年来太湖未发现斑鳖。现在中国唯一可能存在野生斑鳖的河流是红河,虽然红河还保持原生态状态,但由于马堵山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妨碍斑鳖去红河上游河漫滩产卵,现存环境困难重重,野外探寻也很困难[10-12]。四是非法捕捉和买卖。现实中龟鳖类动物常常被过度利用,比如用于观赏、餐饮和医药,造成不法分子无休止的偷猎事件。另外,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一味渲染龟鳖的食用、强身和医疗价值,导致非法买卖[13]。

综上所述,有效鉴定斑鳖,才能有效保护该物种。斑鳖是亚洲最大型的鳖类,体型呈椭圆形,背甲前缘平滑,具大而沉的软壳,头部结实而短粗,吻突短而厚,类似猪鼻,眼睛大,位于头部侧上方,亚成体背部呈深橄榄色到棕黑色,成年头部、颈部和背甲都有许多深黄色的圆点和条纹,四肢和裙边上也有些不起眼的小斑点。这种花纹随着成长而消退。到了成体,头和颈部只有很细的一些黄绿色斑点与花纹,甚至有时聚集成小块的印记。腹部具有2个胼胝体,体长可达110 cm,体重可达180 kg。斑鳖幼体尚无标本,对其情况不甚了解。背和四肢则几乎是一致的橄榄灰色。喉咙和腹甲四肢的腹面主要呈现一致的深灰色,但腹甲上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黄色区域。其四肢末端近内侧3趾有爪[5]。

4 栖息环境及食性

斑鳖曾广泛栖息于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流域和台湾澎湖水道。台湾澎湖水道仅记录于1万年前,黄河种群在20世纪中叶绝灭,太湖流域目前已野生灭绝[10],其余地区是否有分布尚且不知。

由于野外未发现斑鳖种群,本文主要以国内2只斑鳖栖息环境为例:2只斑鳖现居住在苏州动物园。自然生活在2 个连通的大小池塘,池塘总面积约1 400 m2,深2.0~2.5 m,池塘底部有淤泥,淤泥最深处约1 m。大池塘中央有人工小岛,种有芦苇,可供斑鳖晒背。大、小2个池塘均仿照自然环境,小池建造了人工沙滩,大池建造了人工泥土和沙滩各1/2,都呈斜坡型,高度为60~90 cm,供雌性斑鳖自由选择产卵地。在大、小池塘的岸上种有植物,可起到净化池塘水质作用[14]。斑鳖主要以新鲜鱼肉、各种虾类、鸽子、鹌鹑、鸡肉、牛肉等为食,添加钙片和多维元素片[14]。据各媒体报道,国内外专家曾聚集苏州,就2只斑鳖栖息环境提出改善意见和具体整改措施。

5 行为学表现

据苏州动物园观察记录和文献报道,成年斑鳖的行为学表F主要有苏醒、呼吸、晒背、吃食、排泄、、爬沙、产卵。

苏醒:每年3月中旬,农历惊蛰前后,气温达到18~19 ℃时,冬眠的斑鳖会从埋身的池底淤泥里苏醒,在水面呼吸,太阳充足时会爬栖在池塘岸边斜坡处晒背[14]。

呼吸:可用肺呼吸也可通过皮肤甚至咽喉吸收氧气。肺呼吸时,若气温高,斑鳖会经常在水中抬头把鼻尖露出水面呼吸,气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每隔数分钟至几十分钟抬头呼吸1次,呼气时喷射出含在口中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 s后头部又沉入水中;气温低时,可数小时不露出水面[14-15]。

晒背:有时会在岸边晒背,有时会在水中浮游晒背,晒背时斑鳖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有时四肢外翻竖直。

吃食:每年5月初开始喂食,当年的10月中下旬停止饲喂。饲喂时间主要根据季节和气温而定,温度在20~28 ℃时13:00饲喂;温度在28 ℃以上一般9:00喂食。喂食采用划动水面形成条件反射,斑鳖自行游到岸边采食。每年的6月是斑鳖采食的高峰期。同时,每年夏季气温达到31~36 ℃时,斑鳖会钻进池塘底部的淤泥进入“夏眠”。雄性斑鳖1年平均采食25~30 kg[14]。

爬沙:雌性斑鳖在产卵前有明显的爬沙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地址,试探性地挖掘沙土并填埋。

:斑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15]。每年春季苏醒后,雌性斑鳖和雄性斑鳖一般就会在水中发生行为,苏州动物园也曾发现2只斑鳖在岸边斜坡处似有1次行为。

产卵:斑鳖是卵生。雌性斑鳖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雌斑鳖产卵期间在水面活动量增大,并在产卵前18 d左右翘起尾部,泄殖腔分泌一种稀薄白色或淡黄色液体。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黄昏或拂晓,水温25~28 ℃,气温26~30 ℃。1年一般2~4窝不定,每窝产卵45~70枚,每次产卵间隔12~36 d。卵为白色钙质壳、圆形。重量平均为(20.1±0.7)g,直径平均为(32.6±0.7)mm。雌性斑鳖在产卵时非常警惕,也有护卵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产卵地低点附近的水域守护。在苏州动物园联合繁育项目区域曾发现过斑鳖受精卵的出现,但存活天数不长[15-16]。

6 斑鳖保护的进展

1992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赵肯堂教授,即为斑鳖正名的第一人,为拯救斑鳖到处奔走呼吁,殚精竭虑[17]。

2004年,国际动物学大会上,国内外专家采纳了赵肯堂教授的建议,决定付诸行动,拯救斑鳖[17]。

2006年9月,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中国动物园协会(CAZG)、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共同主办,苏州动物园、金鸟基金协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国内外专家40多人分析、讨论并起草了“保护斑鳖行动计划”[17]。

2007年1月, CAZG、WCS、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4家组织在苏州召开斑鳖池塘改造研讨会,国内外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斑鳖池塘改造设计方案,苏州动物园被确定为主要的斑鳖饲养基地。并于同年9月,中国动物园协会协调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三方斑鳖联合繁育项目;同时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主要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委托海南师大的史海涛教授。

2008年5月6日,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运至苏州动物园,开始联合繁殖项目。并在当月,2只斑鳖首次。

2008―2014年期间,中国的2只斑鳖一直生活在苏州动物园斑鳖池基地,采用自然、自然产卵,自然和人工2 种方式孵化。每年WCS都会来苏州动物园参与技术指导工作,同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一起就斑鳖的生存环境、饮食调整、人工孵化等做细致讨论,协助斑鳖繁育项目的顺利实施。

2015年、2016年,中国动物园协会、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WCS经讨论协商分别进行了春、秋季的人工采精和授精试验,并采集了斑鳖血液、皮肤和口腔黏液样品,用于基因测定和遗传学分析。专家希望在日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收集目前已知的所有存活斑鳖的活体样品,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将斑鳖的遗传基因和生殖资源永久保存起来,为斑鳖的野外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7 结语

仅存的活体斑鳖,不再仅仅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更多的是面临着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岌岌可危的困境,多年来保护工作者虽然对于现存2只斑鳖的日常生理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繁殖保护的道路还是困难重重。

到目前为止,参与繁殖研究工作的斑鳖仅仅只有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和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虽然现在对于斑鳖物种宏观的生物生态学领域有一定了解和积累,但相对于单一个体的研究结果很难排除动物个体特性的表现,很多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还没有彻底探清;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对斑鳖物种的误解,存留的个体已经少之又少,现在看来,这2只斑鳖的繁育保护工作是斑鳖物种得以存活的重要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各方对斑鳖物种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斑鳖资源的保护还是有很大希望。

8 参考文献

[1] 赵尔宓.我国两栖爬行动物部分属种中文名的建议[J].动物学研究,1994,15(增刊):193-195.

[2] 张孟闻,宗愉,马积藩.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1-72.

[3] 王剑,史海涛,韩联宪.Rafetus swinhoei名称的历史考证与中文名更改为“黄斑巨鳖”的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0,45(7):11-12.

[4] CHANG M L Y.Preliminary report on some reptiles from Chekiang[J].The China Journal,1934,21(5):251-253.

[5] 陈大庆.斑鳖的饲养与保护[C].华东地区动物园论文集,2007(28):188-191.

[6] 赵肯堂.濒临灭绝的斑鳖[J].大自然,2005(2):22-23.

[7] GRAY J E.Notes on Chinese mud-tortoises(Trionychidae),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epecies sent to the British Museum by Mr,Swinhoe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male organ of this family[J].Ann Mag Na Hist,1873(12):156-161.

[8] MEYLAN P A,WEBB R G.Refetus swinhoei(Gray)1873,a valid species of living soft-shelled turtle(family Trionychidae)from China[J].Journal of Herpetology,1988,22:118-119.

[9] 王Γ史海涛.黄斑巨鳖分布的历史变迁[J].动物分类学报,2011,36(4):919-924.

[10] 赵文阁.对世界龟鳖类保护大有裨益的著作:《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英文版简介[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119-120.

[11] 吕顺青.斑鳖[J].森林与人类,2009(8):78-85.

[12] 顾辉清,马小梅.鼋在我国的历史地理分布和现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45-48.

[13]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2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00-302.

[14] 陈大庆,狄敏,顾文华,等.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采食量与温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2011,32(4):214-216.

[15] 马再玉,田见良,石科,等.雌斑鳖的饲养探讨[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