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医养结合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措施

第1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新常态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如何改善现有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常态下,对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模式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高度重视现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老年人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意见[1]。

1医养结合的界定与标准

1.1医养结合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医养结合,“医”就是指的是老人所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其中包括对老人身体的健康检查,疾病的提前预防和诊断,以及对老人的照顾护理等;所谓的“养”就是指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医养结合可以将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医疗养护方面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老年人在余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养护,也能解决一些患病老人的治疗和日常养护的难题。

1.2医养结合的标准

为了能够让医养结合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养老标准进行细化。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更能体现现代养老模式变化的重要模式,既可以实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能在生病的时候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治疗和照顾,是使老年人得到更充实的新常态下的现代养老模式,实现老年人能够有病治病,没病养老,是使得老年人能够实质性感受到养老与医疗完美结合的医养养老模式,同时还能够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质量[2]。

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其中,一些老人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达3700万余人;人们进入老年后,对于一些易发、常发的老年病使得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对于这些老人的看护和照顾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然而对于人们常参与的传统的养老院服务模式过分单一,只是单纯的提供一些生活护理等,而且部分人员专业性欠缺,经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护理和照顾,更重要的是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见封三图1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3],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占53.9%,并且基本上人均得患有2到3种不同的疾病,这种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而现状中许多地方的偏中小型的医院越来越难以生存,在乡镇中的卫生院、社区里的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机构中具有闲置的医疗设备和病床等,这些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以及一些医务人员的超额和给予薪资不高等现象。假设将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适当的用于养老机构,既能解决设备的限制问题和医院生存问题,同时也能实现与养老机构的有机结合,实现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

2.2新常态下养老服务趋势

对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也是刻不容缓,急需一套完善的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2016年3月的“两会”期间,养老话题的关注度更是名列关注度的前列,多次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提案中涉及,现在多个地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现如今医养分离的模式急需解决,医养结合的出现才是未来老人享受晚年生活的最佳良策。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医养结合”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新常态下的思路和分析

3.1结合养老政策,做好体制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中新常态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样新常态也将在我国各个方面的新旧交替中发挥作用。对于在新常态下发展我国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其重点需要解决的便是在养老和医疗的资源分配的问题。针对此系列问题,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应该指明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在医养结合的体制和政策中加强我国在着重推动养老问题上的制度和政策的努力。结合国家政策,我们应该在体制上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新常态下实施医养结合须从这些固有的机制中入手,搭建出适合我国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医养结合能得到长足发展,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可以一起为老年人的生活发挥作用。对于此种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且具有实际作用的法律法规意见等。规范相关职责,整合其管理制度,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创造良好的整合和法规。

3.2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下,对于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出台严格的标准。医养结合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宽广,包含着医疗、护理、起居、康复、文化生活照顾、医疗保险的运用等多方面,其体现了多样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医疗和养护的双重融合,达到相互配合的状态,实现医疗和养护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4]。对于此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其制定有利于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规范与标准,在“养”的过程中“医”的界定,从而能够对现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在实现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对于医养结合有个良好的评估和管理,无论在操作还是责任方面能够有章可循。

3.3创新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要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响应,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方面包括对于制度的制定,医养结合的系统分析,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的相关规划,医养结合方面的最适合的模式,以及在管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相互结合。除了理论知识的提高,更需要引进相关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估,以免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之间的合作不畅通,相关人员的不作为,从而导致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运行受阻,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和资源浪费。其次要专注医护专业人员的培养,从而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和质量。同时为了保障医养结合模式中医护人员的稳定性等,要建立健全相关医护人员的相关制度,从而保证在医养结合下的养老模式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队伍进行支撑,实现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3.4提升医养服务人员素质养

老机构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增加休闲项目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招聘时严格要求,在平时也要搞好培训,设立服务标准,搞好标准化服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硬件设施质量,搞好服务环境,提升在群众中的口碑。对于床位空闲率和就诊率较低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其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比如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医疗养老双重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慢性病护理区、失能护理区、临终关怀区等,通过服务需求评估,将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优质服务。

4讨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是有效解决我国逐渐加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举措。在整个的准备和推行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学习其优秀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良策。一个政策的实施和一个模式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改善,从而能从体制,制度和政策等发面得到完善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资料〕

〔1〕尹吉东,曹立前.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5,12(4):100-104.

〔2〕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14):17-19.

〔3〕本刊编辑部,丁朋.“医养结合”:让老人活得有尊严〔J〕.中国民政,2015,26(24):13-31.

〔4〕余道鋆.基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J〕.商,2015,36(46):83.

第2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包头市 医养结合 医疗养老 老年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样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据2015年统计,中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5%,达到2.12亿人。照这样发展,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5.5%,增长至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增长快、数量大,形势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家庭内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的家庭养老问题困难重重,而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也不能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创新养老模式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头市积极响应,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结合的相关概念

1.1.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分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李学斌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养老场所,政府和社区运用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中国居家养老深受西方社区养老的影,英国对社区养老这样阐述:“社区照顾是让老年人自己尽可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社区只是进行恰当的帮助和协作,并为家庭陪护人员提供短暂白天照顾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让老年人去老年社区或临时服务场所,扩展照顾老年人的范围。”

1.1.2医疗服务

一般认为医疗服务的基本含义是: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主要为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医学技术为他们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各种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提供即时服务。创设基本医疗服务有三个要求:一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范围;二是严格监管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1.3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指的是总结梳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立足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务,优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将医疗、恢复、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上,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融合,创新改革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产物,是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处理国家危难的社会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坚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绝对依靠市场,也不能绝对依靠国家,福利应该是整体社会的产物。

罗斯认为,社会福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市场和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存在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必须加强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优势。

1.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的理论,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按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马斯洛理论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将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实现中。

2 包头市医疗养老服务概况

2.1包头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卫生部门计生办给出的人口占比趋势图分析得出,现如今,的全部人数中7.56%是65岁和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居住人数中有35万是60岁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到总数的12.4%。相对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头年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现状

2.2.1医疗服务现状

包头市有医疗机构共619个,公立医疗机构有28个,个体诊所有223个,村卫生室有319个,厂矿医院有6个,民营医院有7个。按等级划分,公立医院中包括4家二甲医院,6家一甲中心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1个中西结合眼科医院和1个精神卫生中心;民营医院中有2个二级医院。

2.2.2养老服务现状

就整个包头市而言,目前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养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结果,因为只有政府这一个来源且其给予的帮助太小,无法解决照顾大量老人这一问题。包头市具体的养老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2.3包头市医疗与养老服务分离带来的问题

2.3.1老年人医疗“压床”现象严重

目前,包头市多数医院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像在具有医疗保险的医院里,大部分老人为了治恢复期很长的病就选择更好的治疗,同时考虑到医疗报销问题,不得不选择长期住院,因而导致“压床”现象严重,但这些老人的目的是养病而非诊病,这种情况下医院相当于疗养院,因而会占用医疗资源。

2.3.2养老机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就包头市而言,养老机构虽然较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生活设施不够完善;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营养老机构价格昂贵,门槛高;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但不能带来完整的服务;缺乏医疗措施,患病老人遇紧急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养老机构无法使用医保,所有费用需要个人承担,会造成老年人过重的生活负担。

2.3.3老年人经济负担重

医疗与养老机构分离,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带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在支撑养老费用的同时还必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其中最的问题是养老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无法像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报销问题成为医疗与养老分离最致命的问题。

3 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借鉴

3.1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介绍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推行养老政策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配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了医养结合的特点。它的运行程序是,首先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提供医养服务的质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养老服务的开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医养结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务提供者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养老项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拨款,项目的数量与拨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同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3.2经验借鉴

3.2.1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长期致力于提供养老服务,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确定整体方向,规范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同时,政府作为最有力的财政保障,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从制度供给、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澳大利亚在养老方面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哈克项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联邦政府出资,40%是由州政府出资,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解决。

3.2.2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发挥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包头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4.1构建医养结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供给某种公共服务或者产物,用拟定协议作为基础,形成合作关系,并且顺畅达成目的,通过制定合同来确认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让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组织都能发挥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将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使得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运作。PPP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够在医养整合方面供给,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PPP模式提高了医养结合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将政府从不擅长的项目中解脱出来,引入擅长的市场部门,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2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发展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优势,将他们转变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组织,负责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在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时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打破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少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参与会进一步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性。

4.3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建设,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然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还是空白,更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导向。所以在持续探求国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时,我们国家必须要全面顾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划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权责、职能界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虹.澳大利亚的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8):52- 56.

[2]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夏社会科学,2008 (1):42.

[3] 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医疗服务品牌营销[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维基百科:https:/// wiki/

[6]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2017年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第4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阶段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河北省而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截至2015年,河北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失能老人约有40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无论是从运营成本还是养老意愿来看,要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必须落实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1 社区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

1.1 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脱胎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具体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家庭为基础,依托于社区,运用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按照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为有意愿居家养老或者无能力入住养老机构的家庭和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是一种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从一开始就被认为必须要配以社区照顾作为补充方式,因此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发挥家庭照顾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要的优势的同时,同时还能为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减轻家庭负担,更能为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其更好的应对角色转换;而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克服了机构养老带来的非人性化、缺乏亲情和精神慰藉、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商业化养老机构费用的弊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但医疗服务已经成为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

1.2 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疗难题

健康是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根据《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1],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需求。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凸显,据调查上门看病需求在城乡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项目中排名首位,其比例高达38.1%。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加之两个服务体系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破解这一难题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2.1 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最早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城市,2012年开始启动试点,2014年开始向全市推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21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组建了549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6.43万户居民家庭。每支家庭医生团队主要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并有1名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做业务支持。主要为社区中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格检查,免费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咨询、分类指导服务,每年4次的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服务,免费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指导等服务。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动性、全面性、可及性的特点,同时,借助于国家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让社区居家养老老人能够就近获得多种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的现象,也是当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医疗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会对该模式形成严重的制约。以全科医生为例,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全科医生仅有8637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1.17人,低于全国平均的1.26人,远低于国家每万人口应有2―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其中仅有233人是经过医学院校规范化培养而来的,因此现有全科医生不论数量还是专业水平都难以满足合作模式的l展要求。

2.2 辐射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医院和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通过与社区签订协议的方式,直接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同时对需要转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安排进入医院或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

以邯郸陶然新城社区为例,2015年11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与陶然新城正式签约入驻,开展包括培养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提供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和康复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指导,开设保健教育健康知识讲堂,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提供适当爱心基金救助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和合作。

这一模式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如果要进行推广,最大的难题在于找到实施主体。对于原本就诊和服务压力就很大、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的医院来说,缺乏进入社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而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养老机构要么数量较少,要么收费较高,难以形成普及态势。

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

3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配套制度的嵌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已经在2016年1月出台了《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涉及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职能之间的交叉,亟待形成有效的监管和协调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保障服务质量。

3.2 多元化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建立

医疗服务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医”与“养”脱离的问题,实现医养并重,并尽量为老年人提供最快捷和有效的医养方式,因此应以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需求为核心,探索更多有效且可行的服务方式。此外目前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视不够,对此可以引入社会工作元素,不断丰富扩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涵。

3.3 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的整合对接

医养结合打破了以往社区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增加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将社区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和有效对接,提高社区中现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可以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链接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3.4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因此要推动该模式的普及和发展,就急需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和职业技术培训等途径,结合改善职业发展体系、强化培训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等措施,为社区构建起一支业务精良、人员素质高、热情耐心的专业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article/zwgk/mzyw/201610/20161000001974.shtml,2016-10-9

[2]席彪,员美娜.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1):107-112.

第5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第6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医疗健康产业 发展现状 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据9073养老模式来看,今后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区养老,97%的老人都会通过社区居家来养老,国家也提倡社区养老,要把医疗健康与养老相结合,未来的医疗器械向家用化发展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这种产品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生话水平与生话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远程监控预警、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各种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今后也将成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部分。

第7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医疗改革;社会资本;政策+资本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65

2015年12月25日,拥有1200张病床、年收治2万名患者的海南省肿瘤医院开业接诊患者[1]。这所医院的开业,填补了海南省无肿瘤专科医院的空白,结束了海南省老百姓出岛治疗肿瘤的历史。这所医院开业还意味着,海南为全国医改创造了经验:引入社会资本与政府联手,共同解决医疗投入不足;通过实现投资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赢利模式等内容的创新,在公益与市场寻找平衡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海南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万人口的小省。但却是肿瘤发病逐年增高的省份。根据海南省提供的数据,按照人口比例算,海南年恶性肿瘤新发病约2万例,病人存有不低于4万例。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海南省综合医院内肿瘤专科病床仅700余张。海南作为国内仅剩的两个无肿瘤专科医院省区之一,肿瘤诊疗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让肿瘤患者病有所医,解决肿瘤诊疗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心建设一家肿瘤专科医院。2010年,海南省政府与天津市政府签署《琼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海南省与具有雄厚实力的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也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是我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基地,有150多年建院历史。)合作,天津市肿瘤医院为即将建设的肿瘤医院提供包括医生在内的技术支持。2013年10月8日,海南省肿瘤医院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建设,投资22亿元人民币的海南肿瘤医院于2015年年底建设完成。海南肿瘤医院规划起点高,视野开阔,由在全球设计了数十家大型医院的美国坤龙建筑公司设计;从国内外招聘了专业领域有独特建树的权威专家,建立起拥有28个科室的完善肿瘤专业学科体系;可开展医疗技术项目1706项、以肿瘤切除为主的手术1300余项;配备了PET-CT、直线加速器、电子体层扫描机、磁共振仪、螺旋CT、医用水刀以及肿瘤实验室检测仪器等各类先进的肿瘤诊断、治疗设备1400余台套;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建造了在24℃左右的恒温手术室。这是做手术的最佳温度条件,也是患者感觉最舒服的温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一流的气动装置,院内使用的药物就从管道输送,避免了护士在各个楼层间穿梭取送药物,护士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陪伴照顾患者;医院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还体现在,医院开诊后,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还开设咖啡屋、阅览室等,尽量淡化医院给人沉闷压抑的印象,让患者轻松治病,愉快康复。

很多国内外业内人士参观海南省肿瘤医院设备条件后,由衷赞叹,认为这不仅是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好的肿瘤专科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拥有六个一流:医院设计一流、建筑质量一流、医疗设备一流、医疗水平一流、服务质量一流、医疗环境一流。

二、问题的提出

这样一所在国内,甚至在全球硬件或许最好的肿瘤专科医院,其资金投入从何处来,有无回报,有怎样的回报,能否可持续发展,这可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医改努力的方向是,既要让病人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能够看得起病,同时又有很好的体制机制,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这样一种美好的设想也没有完全解决。美国医疗救助体制至今没有覆盖所有的美国人,没有保证所有的美国人医疗救治都有财力支持的医疗保障。就全球而言,一个好的医疗体制,需要健全的社会福利机制,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医疗,同时也需要在公益性与市场性中取得平衡,需要利用保险公司完成市场平衡等。

中国改革开放37年,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上升,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医疗体制改革,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改革并没有取得人们期盼的那种成功,实际是跌跌撞撞走了30多年。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说仍然不尽如人意。目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即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

医疗投入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仅仅靠政府的医疗投入明显不足。但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也不宜过度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如果没有预期的回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从何而来。这就形成了医疗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一方面,国家财政无力负担所有的医疗投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投入,但由于诸多限制,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了以下情形,社会资本办医,长期以来停留于低投入低水平的低端建设状态,医院管理粗放不规范、医德医风屡遭诟病、医疗事故与纠纷频发。为了降低成本和投资风险,社会资本通常采取租用建筑物、采购一些淘汰的医疗设备甚至租用落后医疗设备的模式建设医院。社会资本的这种办医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但却引发了更多社会危机。比如由医疗事故引发的医疗纠纷和,往往会极大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伤害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形象,伤害了病人对政府、对医改的信任。

在政府医疗投入不足,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眼光仍要朝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服务,同时对社会资本投入医疗进行规范。需要在公益与市场寻找利益平衡点。防止通过提高医疗收费去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也需要在开放社会办医后,通过依法约束、有效规范医疗市场,并适度承担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项目,用政策+资本的模式或许可以收到实效。

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倾斜,进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或许能实现这样一个医改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标,海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在2011年和2015年两次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2][3]。提出了放宽准入条件,改善社会办医执业环境、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

三、模式创新

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吸引资本投入到无利可图或回报率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项目,在海南省肿瘤医院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主导,采用以下一些创新措施寻求公益与市场的平衡。

(一)投资模式创新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投入,完全符合国务院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内容。总理在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上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民心工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要牢牢把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用改革的办法在破除以药养医、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4]

民间资金创办医院不是新鲜事。海南省肿瘤医院投资模式创新点在于,它将政府的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与企业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大胆结合,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模式。政府通过提供足够的土地参股,进而减少医院建设过程中开支过大问题,有效缓解政府医疗投入不足的问题。这种社会资本办医模式,尤其适合土地供给较为宽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后的省区。

这样一种投资模式好处还在于,由于政府参股,海南省委省政府,海口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把建设海南省肿瘤医院,当作自己份的一件重要工作。海南省肿瘤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得到了海南省委书记、省长的关心,并多次做出批示、指示,要求有关方面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推动医院建设[5];省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海南卫计委,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大胆改革突破,创新肿瘤医院体制机制,为医院行政审批项目等开设绿色通道,为医院融资开具资产证明,支持其向金融机构贷款,得到省农信社的大力支持;省财政厅和海口市政府将医院列为PPP项目首批试点单位,提供了贷款贴息等[1]。正是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海南肿瘤医院建设增添了发展动力。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为有效激活并吸引社会资本,海南省肿瘤医院在管理机制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创新。

1医院定位

将海南省肿瘤医院定位为不设编制的、由海南省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这种定位就是管理机制的一种创新[6]。

“公益性、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牌子,既可以看作是管理机制的一种创新,也应看作社会资本进入机构――海南第一投资集团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意味着海南省肿瘤医院在今后的营运中,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起很多公益性的公共卫生项目。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编制问题成为医改难以撼动的难点,而海南省肿瘤医院取消人员编制与财政补助挂钩的核算方式,改为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内部实行“社保+职业年金”,保障不低于公立医院的养老福利。这种全新的体制机制,符合医改方向,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之举。不设编制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这种定位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这样一种改革举措,按照现行政策,就可以对非营利性医院免除税收,同时允许拿出部分盈余用于分红。由于成本降低,即使硬件高端,其医疗服务也能普惠到群众。

上述这些做法,特别是对非营利性医院免除税收等,正是海南省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举措。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引导社会办医的意见》(琼府办〔2015〕230号)指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社会办医疗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7]。

2人才引进

管理机制创新还在于采取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为夯实人才基础,海南省向全国招聘了170余名基础医护人才,其中医生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批人才由“娘家人”天津市肿瘤医院进行了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正是这批基础人才,为海南肿瘤医院的开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对高端人才招聘几乎与医院基础建设同步进行,向全国发出百万元年薪招聘学科带头人的征集令,力争将国内顶尖大牌肿瘤学科专家引入海南。海南求贤若渴,为了争取到一流专家,常常“三顾茅庐”。

要引进人才,还需要有吸引人才的法宝。医院给予阳光工资,使学科带头人能够一心钻研业务,体现他们的价值。

医院用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身份,实施行政无级别、全员聘用机制,灵活高效的制度设计、先进的发展理念、高端的发展平台,打动了一批专业素质精良的肿瘤防治专家。目前,海南省肿瘤医院30多名学科带头人中,2/3有欧美发达国家留学或从医经验[5]。他们的加盟,为海南省肿瘤医院注入了灵魂,强壮了体魄。

3职业团队

管理机制创新还在于用一支职业医院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采取理事会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海南省肿瘤医院。引入的社会资本――海南第一投资布局大健康产业,除了海南省肿瘤医院,正在建设的还包括海南省肿瘤医院成美国际医学中心、海南省骨科医院、海口市滨海国际医院等医疗机构。海南第一投资成立了第一成美医疗集团,为集团旗下医疗机构的管理组建起职业医院管理团队。

管理机制的创新,带动了医院人事、薪酬分配等机制的创新,作为新建医院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国内外肿瘤防治专家加盟。

4“互联网+”

管理机制创新还在于与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或者互联网云平台的合作,通过实体医院+虚拟医院,设立未来医院,这既符合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总理强调的“互联网+”。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搭建起高水准、多元化、开放性的医院发展平台,即医院+科研+培训+健康产业,一个集产、医、研、学一体化、社会共享的大平台,即使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得到较大程度体现,也极大拓展了医疗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三)盈利模式创新

要为普罗大众提供公益,大量的投入不说获得回报,就是能够维持日常的平衡都会十分困难。因而,在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为高收入人群提供高端化的医疗服务,即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医疗服务。进而用高端医疗弥补基本医疗的不足,从而反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公益与市场中获得平衡。

1公益领先

这么好的硬件医院,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得起病?肿瘤是大病,一个肿瘤患者的治疗费用往往是一个家庭全部积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医院创造的一流的设备和技术是面向所有肿瘤患者的,如果普通消费者在这里看不起病,就和建这家医院的初衷相背离了。

作为一家社会资本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始终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为最高利益。为了让普通患者能够看得起病,而不致因病返贫。海南省肿瘤医院与省内各市县合管办以及大病保险承办机构签订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及大病保险服务三方协议,成为海南省正式签订大病保险三方协议的首家医院。医院开业后,患者可以在医院进行新农合基本医疗的即时结报,加上大病保险2016年1月1日起可实现即时结报,两项保险叠加起来,大病患者在省肿瘤医院治病可以享受37万元的最高封顶报销额度[8]。

省肿瘤医院还给患者上了多重保险。除了新农合、城镇职工保险、大病保险外,海南第一投资与省民政厅签署协议,在肿瘤医院开展城乡居民肿瘤大病医疗救助,力争让每一个患者都能看得起病。海南第一投资还捐资1000万元设立成美肿瘤防治筛查基金,对肿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尽可能提高治愈率,提升健康水平[9]。

正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管理医院,医院创新之举符合患者利益,既为政府分忧,又为群众解难,因而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得到患者和群众的认同。也只有这样,医院的发展也才具有可持续性。

2高端服务

肿瘤是重症,治疗有低端有高端,可分化出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政府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市场则提供高端医疗服务。这需要医疗机构的公益特征保障基本医疗供给,高端化的医疗服务又为消费者提供一种选择,进而满足高收入者的高端需求。

海南省肿瘤医院细分患者需求,病床有类似于宾馆总统套间这样的高档豪华病房,也有80元一天的普通病床。针对中国富裕阶层,东南亚一带潜在的医疗市场,开放海南的高端医疗;针对海南低收入群体和普通患者,实行基本医疗服务,这种盈利模式,就是在公益与市场中寻找到平衡,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端需求的满足,也与海南得天独厚的环境有关。海南作为一个生态岛、健康岛,拥有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健康养生、大病康复和养老。海南省肿瘤医院立志将自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海南省肿瘤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是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能最准确、最有效、最高防护地为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比如,PET-CT对癌细胞检测的准确率超过95%,超声聚焦刀,可实施无创妇科肿瘤手术,这样国际一流的设备,再加上一支正在形成的专业素质精良的肿瘤防治专家队伍,在国内自然生态环境一流的海南,面朝大海,治疗肿瘤,既治病,又养生,不仅治疗效果好,更利于康复。不仅可以吸引岛外肿瘤患者来接受诊疗,还能辐射相邻的东南亚地区。拥有巨大潜力的高端需求,就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高端需求的满足,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医疗服务价格。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未来药品价格将主要由市场竞争来形成。伴随取消药品定价的消息,国家发改委也明确了医疗服务价格即将调整的信息[10]。

价格是制约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瓶颈,要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就必须用医疗服务价格作为补偿,单纯靠政府补贴是不够的。此外对医务人员的收入改革,也非常重要。因而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是通过高端市场需求平衡公益需求的关键。

(四)医养结合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1],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其中前两大战略定位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两大战略定位以及建好乐城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旅游地产、医疗健康产业首当其冲,不可或缺。

第8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1医疗保险机构

1.1参保率低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

1.2拖欠严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对职工的医疗保险支出正在逐步加大,出现支出大于收缴,形成了基金收缴的“窟窿”。

1.3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医疗保险的业务涉及医学专业和保险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建立一支既懂保险和法律,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管理队伍,加以监管。

2医疗机构

以药养医问题突出据统计,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医疗费支出28.3亿元,到了1997年医疗费竟增长到777亿元,增长了28倍,占保险福利费总额的30%。

非正常医疗费用支出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在政策待遇上存在差别,有些医师在给患者看病时,存在“看人下方子”的现象。

3参保人员

医疗需求增加,基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保障范围迅速扩大、联网结算更加便捷,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

医保违规骗保现象突出天津市医保结算中心仅2004年度累计拒付医疗机构不合理住院医疗费4666.1万元,平均拒付率为4.01%,涉及欺诈金额共计211.79万元。有的参保人员冒名就医,随意借用或出借医保卡,转卖医保药品。

天津市规范发展社会统筹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1针对医疗保险机构的政策建议

1.1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包括天津市非农业户籍的学生、儿童或具有天津市学籍的学生、儿童和其他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非从业成年居民。

1.2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医疗保险机构的承办机构,即社险中心,要强化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到开源节流,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应该收的收上来,不该花的绝不花。

1.3严格保险基金支出管理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4优化审核结算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一是根据年度医保基金征收预算制定年度支出预算,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二是改变目前门诊和住院医疗费逐条审核模式,实行计算机自动、人工、筛查相结合的模式。三是加快建立谈判机制,对在国家药品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及医用材料实行最高限价措施。四是加强民营医院医保服务资格的准入与管理,维护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2针对医疗机构的政策建议

建立医师奖惩机制,引导医师合理施治建立医师年度考评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医师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及格的医师或者涉及违规医师给予批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措施。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

3针对参保人员的政策建议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第9篇:医养结合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绩效考核

当前,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中心是由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如下:

一、组织管理情况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社区卫生中心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科室主任及专业公共卫生人员为成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制定实施计划,配置人员、设备和业务用房,责任落实到人。

(二)强化项目实施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年度项目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工作重点、服务对象、考核指标等。以新项目、新规范作为重点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明确分工协作

以公共卫生科为主体,相关科室为协作,将公卫人员划分为小组,对辖区内进行分区服务。

二、资金管理情况

区财政按照国家对医改“统筹算帐、综合核补”的要求,坚持“核定经常性收支差、绩效考核补助”原则,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1)实行综合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核定的财政补助,结合单位收入情况,按定额标准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基层医疗机构所有收入上缴财政专户,财政根据其预算和绩效考核结果拨付经费。

(2)经费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数编制预算。

(3)经费拨付。经费采取预拨制,执行按照进度由国库集中支付至中心。

(4)绩效挂钩。每季度按照标准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公示。年末根据全年绩效考核结果结算核补专项经费。

三、绩效考核情况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网底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功能,建立新型考核奖励机制。切断医药收入和职工分配奖励的直接联系,杜绝现行“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现象,建立起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兼顾公平、公正、公开、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

(二)考核原则

(1)遵循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效率优先、按岗考核的原则。

(2)建立以完成的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的综合考核体系,按月考核。

(3)建立以向重业绩、优秀人才和社区责任团队等关键岗位倾斜的奖优、罚懒、扣劣的分配激励机制。

(4)临床科室按完成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分值,以本月中心可用于分配的绩效奖兑现每一分值,获绩效奖金;公共卫生服务科室根据国家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公卫人员,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指标为前提,按每月完成工作量为考核基数。

四、特色做法

(1)通过目标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力。主管局领导与各中心主任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标要求纳入其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考核结果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与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有力地推进了项目的实施。

(2)通过院社合作提升服务能力。近年来,主管局积极搭建平台,与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合作,聘请三级医院的主任参与社区中心的工作:定期为社区医生上课、到社区坐诊或为社区居民上健康教育课。通过以上活动,提高了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缩短了社区居民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使得三级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医院的门诊部、专家库,社区医院逐步成为三级医院的门诊部、康复部。

(3)通过第三方测评提高满意度。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项目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缩小人群之间的服务差异,提升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通过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公证性。经过改革后的运行,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通过传统医药提升项目效果。传统中医药简、便、易、廉在社区居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为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提高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利用率,积极打造中医药服务环境,深入社区大力宣传中医药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在健康养生、慢病防治中充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如刮痧、艾灸、食疗、足浴等,使得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知晓率逐步上升。

五、存在的问题

(1)项目规范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核定编制为11人/万人,实际在编人数远远低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的要求,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正常开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户分离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给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慢病管理的管理率、控制率难以提高。

(2)项目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内容不断增多和项目指标不断提高,其基础设施与设备等硬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的力度有待加强。

(3)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根据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实行总量控制,在服务内容和工作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公共卫生服务的量化指标难以确定,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六、今后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服务规范性。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真正掌握项目政策要求和管理规定,掌握项目的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