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第1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把理论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二是要把传授学习方法放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把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思路不清晰

目前国内高等财经院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只是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全部,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西方经济学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流派。而经济学专业的同学虽然知道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派别,但是因为教师教学中只专注于某一课程而忽视了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使得很多学生概念不清,没有经济学思维。

2.教材定位不准确,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使用定位不清【1】,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虽然版本较多,但是内容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甚至出现了很多直接照搬国外教材内容的现象。另外,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很多新的现象,而现有的教材并未体现出来,这些必然影响教材的质量,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案例,影响了教材使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数学模型占主导,限制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的重要性,使得很多经济学教学看起来更像是数学课程,很多文科学生在数学方面不是很突出,学习起来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2】

当前考核方式普遍为闭卷考试,阅卷过程被要求客观化,甚至连主观性考题也要求按标准答案的考分点给分。这种考核方式对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容易取得高分。但对平时认真听讲,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得不到高分。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适当增加一些其他流派的介绍

高校经济学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学派的介绍,使得学生对经济学有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对这些学派的概括介绍不但可以扩展上课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对经济学在有个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经济学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正确认识数学模型的作用【3】

数学模型只是研究经济学的一种方式而已,它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唯一方式。对于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数学模型并试着尝试自己建造模型,对于那些数学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可以另辟蹊径,用其他独特的视角来研究,这不仅使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也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结合更多像是生活中的实例去研究,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更具有意义。教师还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公司或者个人案例来开展辩论课,让学生自有分组,去代表不同的利益方,事先准备资料去为课程做准备。

4.提高教师的素质并增加课时【4】

双语教学成为现在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方面克服了翻译版教材表达不清晰的地方,也避免了学生学习原版图书的阅读困难的情况。这一教学方式无疑会发展成为未来的教学主要方式,以与世界接轨。但是这也迫切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没有很好的英文读写能力就不能承担起这样教学。为了使得高校教师尽快的提升自身的英文水平和专业素养,很多大学都外派经济学教师去国外的知名大学进修或者做访问学者,这样不但使其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英文,而且使其与更多的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也无疑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主要方式。

5. 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检验教学的完成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如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变一次闭卷考试定终身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的考核可以根据上课发言的情况,写小论文的情况等进行考核,闭卷考试不要一味考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主观题,如增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分析,来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

[1]郑美华.论《西方经济学》教与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201-202.

[2]崔木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60-161.

[3]王海侠.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认识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7,(10):65-66.

[4]谭建新.影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2009,(10):49-50.

第2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一、创新教学内容,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具有逻辑严密、纷繁复杂以及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为此,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建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学生呈现出西方经济学的全景图,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为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方法指导。从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看,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通过“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逻辑关系实现有效衔接,并贯穿于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次,根据授课学生专业层次、培养要求以及个体禀赋特征选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专科层次主要选择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而本科层次不仅要加深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教学难度,还应扩大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广度。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推演和经济学模型的建构,而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学习。最后,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并有效融入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以此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运用范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构建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教学引导者转变,而学生则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和独立学者转变,从而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经济事例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的经济情景中并加以恰当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抽象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回归经济现实。因此,它是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案例的设计和案例的组织两个方面。对于案例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现实性、热点性、代表性、启发性和客观性,体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理论知识储备、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与教师点评的步骤组织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下完成。另外,卡尔·波普尔构建了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逻辑模式,即提出拟研究问题,进而对问题的本质展开猜想,并进一步尝试验证假说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启发式教学法。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或现象,然后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的经济理论对问题进行有效解释,再对理论解释或理论假说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最后提出契合中国经济社会体制背景的政策路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了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3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从教育功能来说,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学生增长自身能力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会用理性思维来对待生活和工作,利用经济学这门科学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作家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十八世纪的欧洲形式教育论也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观察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笔者认为是“理性思维”,而经济学这门学科就是研究人在理性状况下如何选择的科学。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来培养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应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阿玛蒂亚森(1992年)认为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能力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范围。”(德热兹和森,1995年)景维民、周立群(2008年)认为经济学人才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成钢(2006年)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社会和选择人生,并从中受益。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在观察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看,经济学理论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解释,力图不断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应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建立起观察的坐标和基准,并以此来观察事物。其次,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局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并根据所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这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应引导学生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内生化,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的一种能力。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具备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后,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能力是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数学类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当然较完善的数学能力需要微观、宏观、数理、计量等一系列课程的基本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培养逻辑理性的分析能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均衡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深入解剖对象,透过表面看本质。如讨论城市以外的人口进入城市落户。表面上分析: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会占用城市资源,抢夺本地人的消费和就业机会。但通过均衡的分析方法发现,新人口的加入才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和供给市场,带动区域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经济规模更大,增加本地人的福利。第三,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上的引导。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倾向。阿马蒂亚•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工程学,另一个是“经济学与伦理学、政治学中有关伦理观念的联系”。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以全体人民的福利增长作为诊断现状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法的价值目标。所以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三)创新能力

经济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去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等几个理论学派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该学科理论不断演变创新的历史过程,导致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繁荣。教学中应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辨证、发散、求异、创新”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讲居民消费函数时,可以比较中美两国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的不同。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而在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中,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能提出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理论。教师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多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中国的经济规律,迎接中国经济学的创立。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理性思考能力的起点,教师应让学生透彻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深刻理解包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适用条件,以及后来学者的评价和理论的新近发展等,让学生明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特定的经济理论。

(二)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目前是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模仿现实,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有大量教学案例的积累。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对课题研究和社会事实热点深入思考,才能用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案例现象背后的机制,训练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三)实行研究式教学

第4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第5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技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时间较早,所以学生在大学中首先接触到的课程就是西方经济学。但这门课难度比较大,理论比较多,若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便会对它失去兴趣。因此,需要从西方经济学自身特点出发,研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系统性强。西方经济学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体系仍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2.逻辑严密。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联系紧密,需要学生不断地去理解,去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不求甚解,肤浅地去理解某个理论,或因为忽略了某些因素而导致对理论的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

3.简明的经济分析框架。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

二、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首先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初学者有较强的思维应变能力。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西方经济学在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方面要求更高,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比较难学。

其次,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经济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在以前中学阶段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许多学生而言并非易事。有些学生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理论机械地背下来,完全不理解理论中蕴涵的深意,更不懂得如何应用。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1、通俗式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很多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简称也容易记混乱。这样要求我们在授课时采用一种通俗化的、大众化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先设问“过年前,为什么超市中的衣服降价促销,而农产品不降价促销?”,然后再讲明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一般家庭都必备。也就是说,农产品弹性值较小的,而衣服的弹性值却较大。为达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对于弹性值小商品,提价会增加销售收入,而弹性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如此一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理解。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迫使开动脑筋,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否则只能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次上,而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案例的选取要结合实际,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时,老师提出“钻石对人的用途很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请运用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论与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在整个讨论中,始终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其次,教师在讨论中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最后,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学生应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讨论的时间。讨论有它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足够的时间里,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既然组织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

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看到,让经济学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对经济学的畏惧变成兴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带他们走进经济学的大门,为其大学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宪.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2]杨帆.对于中国地下经济的粗略估计[N].天津工商报,2000.?

第6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

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7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核心课;轻松活泼;探索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自1992年以来,它被教育部列为财经类院校各专业必修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它与各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因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同,加之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同学们在开始学习这门课之前普遍存在着一种畏难的情绪。如果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再像上数学课一样,板着面孔一丝不苟地进行经济模型的数学推导,就会使许多学生因搞不清学习西方经济学究竟有什么用处而丧失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试着采用了轻松活泼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制度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就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经济科学,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也毫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凯恩斯,1962)。因此,我们在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必须首先向学生们说明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绝不能用它来代替经济学。因为中国进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不可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一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如果照本宣科的说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区别,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加深学生的逆反心里,因为在一部分同学们的心中,对制度的重要性的理解并不

是很清楚。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轻松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制度的重要性,那么效果就会好得多。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获得了百米比赛的冠军,博尔特无疑是当今跑得最快的飞人,这一点大学生们显然都很清楚。但笔者却告诉学生,其有办法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跑的过博尔特(先卖一个关子),在同学们都表现出诧异的表情后接着说,博尔特之所以能够获得百米飞人的称号,是由于比赛规则(即制度)的制定对他有利。如果让我来制定比赛规则,即比赛制度,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定都能够跑得过博尔特。此言一出,当时学生哗然,但笔者接着说,如果其有权利来制定比赛规则(制度),那么笔者就让每一位选手在跑到50米处停下来做一道高等数学题,做完之后接着再跑,那么博尔特肯定拿不到冠军。当然,这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笔者必须有制定规则(制度)的权利。此时,学生们已经不再发笑了。很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了。

那么同样的道理,区分不同制度下的经济学的阶级性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这样,就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使同学们清楚地理解了制度的重要性。很显然,这种轻松活泼的讲解方式显然要比传统的说教的效果要强的多。

二、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但许多同学在学完效用这一章节后也仅仅停留在记住效用的定义这一层次上,对于效用的进一步理解却无从谈起,这也就导致了初学西方经济学的同学们感觉它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坚持的是客观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信奉的却是主观价值论。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客观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商品的效用大小决定的,而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因此是主观价值论。正确区分这两种价值论,是我们学好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前提。

基于此,笔者在讲授效用论一节的时候,引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所谓幸福方程式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效用(即主观价值论)的理解。

萨缪尔森认为,幸福=效用/欲望,从该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变动、与欲望成反比变动;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大,越痛苦等结论。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效用是一种主观感受了,它因人而异,消费同样一种商品或劳务,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知足长乐”所表达的也就是同样的一个意思,“知足”了,欲望自然就小,自然就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了,当然就会“笑口常开”了。因此,也有人戏谑的将幸福理解为:“我饿了,你吃着个烧饼,我没有,你比我幸福;我冷了,你穿着袄,我没有,你比我幸福。”这些例子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效用只是一种主观的心里感觉。

这样,通过一个轻松活泼的幸福方程式就将效用的含义完全讲清楚了,使同学们觉得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相距并不遥远,无形中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三、从轻松活泼的故事中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

机会成本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要想正确地理解机会成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照本宣科的按照书本里的知识进行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除了死记硬背了机会成本的定义之外,几乎一无所获。那么应如何向学生们讲授成本这一重要内容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试着采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地主周扒皮和刘文彩的剥削故事来对成本加以阐述。

周扒皮与刘文彩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两个地主,周扒皮因半夜鸡叫而妇孺皆知,刘文彩则因泥塑群雕《收租院》而家喻户晓。虽然他们同属万恶的地主阶级,但他们剥削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周扒皮靠半夜鸡叫的方式攫取长工的绝对剩余价值;刘文彩则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方式去盘剥农民,逼得许多贫苦农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么,同为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恶霸,周扒皮为何采取的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雕虫小技,而刘文彩采取的却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大斗进,小斗出”呢?

究其原因,这与这两位地主所处的具置有关。周扒皮是职业小地主,小地主雇佣的长工数量自然较少,长工的劳动均在其有效监督的半径之中,同时周扒皮又没有别的买卖生意需要自己照看,即周扒皮监督长工的机会成本较小,况且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职业小地主周扒皮也不放心将自己仅有的几亩薄田放手交给长工租种以坐收鱼翁之利(万一长工耕种不好导致颗粒无收的话,那自己就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了,他的机会成本就太大了)。但大地主刘文彩则不一样,他身兼数职:不但是大地主,而且还是商业家,在城里面开着自己的店铺买卖,如果自己也像周扒皮一样事必亲躬的过问自己的土地和长工,那么他的机会成本就会很大:无法照看城里的买卖店铺,那损失可就大了。因此,刘文彩采取了一种机会成本最小的剥削方式:将土地租种给农民,自己坐收分成,又不会影响到城里的生意买卖,这样的好事刘文彩自然不会放过。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但认识到了万恶的旧社会,而且也通过活泼愉快的方式掌握了机会成本的真正含义――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列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同学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西方经济学中的新知识,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内心真正喜欢这门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积累知识,善于观察世界,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经济学概念转化为我们现实中的东西,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知识的殿堂,这也是对我们广大教师的一个考验:如何将呆板的书本知识以一种轻松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改变同学们以往所固有的学习无兴趣,完全靠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劝说集[M].商务印书馆,1962.

2、王玉霞.故事中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茶座,2006(2).

第8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1.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变迁概述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没有系统研究方法论,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和约翰•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适当的研究方法》让西方经济学家意识到方法论问题的重要;19世纪80年代,掀起经济学分析应采用抽象演绎法还是历史归纳法的第一次方法论之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先后产生并掀起第二次经济学方法论,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计量、博弈论等先后诞生,经济学进入数理逻辑和动态分析时代;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主义促使第三次方法论之争兴起,主要围绕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和检验标准问题展开;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掀起第四次并进入成熟期;80年代以来,方法论转向多元化选择阶段。

2.科学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成熟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基础。要求检验构成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推论来判断理论适用性。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利用历史数据对相关变量作回归分析,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它要求科学理论结构公理化从而引导了经济学理论结构的形式化: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采用公理化结构,标志新古典学派思想和方法论成熟;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也遵循公理化要求,综合了最大化原理与一般均衡原理;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般均衡理论形式化成为主流经济发展方向,阿罗、德布鲁等引入拓扑学和集合论建立模型,实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完全公理化。波普尔证伪主义又称为“后实证主义”,批判实证主义,反对结构分析,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经验证伪,成为现代西方经学方法论基础;哈奇森把波普尔证伪方法论明确引入经济学方法论。后来,保罗•萨缪尔森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经济理论现实性检验标准等问题如何运用证伪方法产生争执,引起经济学进入数理和计量等纯逻辑方法被广泛应用的工具主义阶段。

3.人本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本主义,产生了主张总结商业资本家经验方法论证经济学的重商主义,使西方经济学逐步脱离宗教而获得独立;启蒙时代,关于如何控制利己方面,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依靠道德,而在《国富论》认为要依靠竞争机制,这种体现了当时非理性和理性在思想体系的碰撞;19世纪初,西斯蒙第提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为人谋求福利;边际效用理论的拥护者提出经济规律是个人心理的外在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经济活动受到欲望和避免牺牲的心理动机支配的,成为剑桥学派建立的基础;莱昂内尔•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反对完全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导经济学研究,指出经济学假设应涵括更多人类心理因素,深刻影响了现代价格理论研究;20世纪中期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运用案例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对科学史进行动态研究,强调从历史中把握科学;从波普尔证伪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学派形成前的方法论也受到人本思想渗透,这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在当代博弈论中得到充分体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回归人性化,呈现非理性主义倾向。

4.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对峙的,但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人类历史社会框架和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进入相互融合的新阶段,这种融合以保持二者各自体系为前提,体现为随着20世纪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围超越传统范畴,经济学方法论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经济学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可重复检验性,单纯用数学和计量模型抽象化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难以经受实践的检验。与此同时,有些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否认探求经济行为规则的可能性,全盘否认建立在实证主义、证伪等方法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对解决经济问题所作的贡献,还有人认为博弈均衡状态的达成取决于非理性因素,博弈论是对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完全,这些观点是极端的:首先,对“理性假设”的质疑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在理性假设下把经济现象高度抽象建立数理模型有利于简化分析,且方法严谨;其次目前没有一种经济学说方法论可以在这些方面比主流方法论更好地分析现实问题,完全抛弃这一假设,否定可检验原则,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就失去了基础,经济学研究将变得混乱。

二、结语

第9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