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消费主义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进步 消费文化 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科技不断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消费文化的含义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形成了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类型:消费文化。1994年,《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这三种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种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文化,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基础上延伸而得的。第二个定义只强调了消费文化的观念层面,后把规范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消费文化略而不谈,所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抓重点的定义。第三个定义把消费主义思潮与消费文化相混淆,把极端的消费思潮当作消费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语境下使用则是可以的。
消费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学者说,消费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1]此外,消费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会生活子系统来划分,包括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
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服务贸易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中国服务”也成为继“中国制造”后国家战略转型的选择[1]。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9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814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上升为4.3%[2]。2010年1至8月,全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22.3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6.75%,开放服务业部门100余个,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近[3]。但与此反差巨大的是消费者会更多地将中国服务与“盗版”、“不守合同”、“低端”等负面词语相联系,认为中国服务是低质、不安全、廉价的代名词[4]。中国服务形象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企业仍处于国际服务供应链中的低端位置,大多从事着为发达国家服务企业进行外包等低附加值的服务,中国服务企业走出国门之路也困难重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营销学者就开始关注此类现象,即来源国(country of origin)对来自该国产品的影响,并且成果十分丰富。来源国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线索[5]223,可以提升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不仅得到了企业的关注,还引起了国家和行业层面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由于过去大多数跨国公司或跨国贸易都是以实体产品交换为基础,关注“made in”作为产品评价线索对消费者的影响,大量文献集中关注产品来源国问题。认为消费者对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会产生好的来源国形象,好的来源国形象又会正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消费者的动机、能力、个人特征及产品特征等因素会调节来源国效应[6]543。
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开放和跨国转移出现较晚,且服务评价涉及情境、文化、互动等很多因素,学者对于服务来源国的研究很少[7]。由于服务与产品在特征上的差异,会造成服务交付过程、评价等环节都有别于实体产品,来源国的激活方式和作用机制也会不一样。服务领域出现的来源国现象,如全球份额激增的中国创意服务产业、高速发展的埃及数据处理产业、好评如潮的菲律宾家政业,似乎并没有受到来源国的影响,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教育、互动等因素,并不能完全用产品来源国的现有文献进行解释。随着服务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加,服务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服务贸易也更加活跃,服务业会成为国内外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服务来源国研究也将成为来源国研究的重点。
二、服务来源国源起
来源国(country of origin)也译为原产国,最初是指产品制造国,与“made in”相关。来源国是指企业家和消费者与具体国家产品相联系的图画、声誉和刻板印象[8]68。消费者以特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品和营销优劣势为基础,对特定国家产品形成的总体看法,是对具体产品的情感和认知连接的心理图像[6]522。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市场上都出现了更多源于其他国家的产品,来源国现象开始引起了消费者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来源国的认识也逐渐由单一的制造国线索标签演变为与特定国家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形象,其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评价。至90年代初,文献集中探讨了产品来源国的形成方式,认为来源国是一种刻板印象,由于消费者都有简化各种信息去了解产品的需要,产品来源国成为产品评价的外在线索,并提出概构模型(summary effect)和晕轮模型(halo effect)进行解释[5]224。
至90代中后期,跨国企业发展壮大,其运作方式与过去研究中对来源国生产、设计、品牌来自同一国家的前提矛盾,出现了来源国分dylw.net 解等新情况,成果又相对集中于制造国、组装国与成分国分离的情况[9-11]。该时期,来源国文献大量出现,从不同目标国和样本对于来源国主效应和调节变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也由关注单一来源国线索,发展到在多线索情况下,了解来源国效应。至本世纪初,由于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削弱或强化来源国效应,又从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角度,对来源国效应调节变量如消费者知识、品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近两年,由于来源国相关的国家、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相关构念混用情况较多,涉及因素复杂,一直没有得到共识的权威量表,加之各国对国家品牌的重视,又出现了一些对来源国构念进行重新思考的文章[12]727[13]446。来源国研究脉络表见表1。
作为来源国文献的自然延伸,服务来源国也被消费者作为服务评价的线索。虽然在早期,服务来源国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服务中的来源国现象早已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在1986年,关于欧洲滑雪度假服务的研究就认为来源国对于消费者评价十分重要,在品牌熟悉度不高的情况,相对于品牌形象,度假地的国别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14]107。服务来源国是指消费者所持有的与某国相联系的总体服务水平以及来自该国的服务企业提供适当服务体验能力的印象[15]114[16]201[17]392。
来源国研究的文献走向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致,是不断解决跨国贸易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从服务经济的发展来看,为拓展市场空间,国内服务企业迫切需要走出国门;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服务企业也会不断进入国内市场。服务来源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企业对消费者服务评价的理解,也会为提升服务行业形象,优化中国服务形象给出参考建议。
三、服务来源国的构成及维度
关于来源国维度,早期研究认为来源国为单一维度,由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决定[18]。但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多维度观点,认为来源国由代表性产品、国家特性、经济与政治背景、历史以及传统等变数造成[8]73。对于产品来源国的研究,认为创新、设计、声誉、工艺等四个维度会决定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的印象[19]489。还有学者认为来源国的形成来自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因素[20]。国内关于来源国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管理水平等四种因素会影响来源国形象[21]。虽然研究所用维度并不一致,但大致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文化相关的维度,包括历史、传统、声誉等;二是经济相关的维度,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工艺等。
来源国构 念讨论的另一重点是,对于来源国性质的认识,即来源国对于消费者包含哪些成分。来源国是个人对特定国家的描述、推断和信息信念的总和。包括认知成分,即对国家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信念;情感成分,即消费者对国家人们的情绪反应;规范成分,即消费者受到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判断[12]736;意动成分,即消费者与国家交往的意愿水平[22]113。对来源国的成分的不同看法,也造成了来源国构成的复杂性。目前,得到大多数文献认可的是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也与文献认为来源国实际是一种刻板印象的观点一致,刻板印象也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不同部分。意动成分更多指的是来源国对消费者在宏观层面的影响,对于产品评价中使用较少;规范成分会被理解为对产品的社会价值认知,文献中单独提出来的也不多见。但对认知和情感成分的认识也存在争议,认为认知和情感成分并不独立,会相互影响[12]737。由于无形性、移情性等因素对于服务评价的影响,服务来源国的情感成分的重要性可能会增加,而认知成分的重要性可能会降低。
来源国是对给定国家生产产品质量的总体感知,来源国研究层面众多,包括总体国家形象、产品国家形象集合、具体产品国家形象。也有学者认为来源国可以从产品形象和国家形象两个维度进行考虑[23]。产品层面的形象可与国家形象分离,两者相互影响,当国家形象与具体产品类别相适应时,会产生正面作用。消费者也倾向于通过熟悉的外国产品来形成国家形象[19]493。不同层次会对来源国研究带来不同视角,客观上也造成了对来源国维度的不同认识。由于营销管理立足于消费者,会更关注服务产品层面的来源国形象。
来源国被认为是消费者对于特定国家的总体印象,不仅会对产品评价有影响,也会影响到服务。在现有研究中,服务来源国的维度也dylw.net 基本沿用了产品来源国维度的观点。但从来源国构念本身来看,涉及包括经济、教育、技术,甚至政治等方面的很多因素。来源国研究背景至少会包括来源国、目标国等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情景因素十分复杂。加之,消费者对来源国线索的加工又包含认识、情感等很多不同性质的成分。这些原因造成了来源国构念的维度及测量一直没有定论,也是该领域争议的焦点之一[8]71[12]728[13]443。
虽然大多数文献没有对服务来源国和产品来源国进行区分,但相对于产品,服务无形性更强,服务过程会产生包含参与行为、情感等因素的服务接触。相对于产品评价关注功能质量,服务质量评价会更看重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等因素。在服务特征和质量评价上的不同,会造成消费者关于服务来源国形成、提取和处理的不一样。相对于产品来源国,服务来源国也会有不同的构成和处理机制,激活的来源国维度和成分也会不一致。与产品来源国更看重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服务涉及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互动,会更看重提供者的素质和文化背景,文化相关维度,如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等因素对服务来源国的影响可能会增加,作用也会不一样,2000年以后探讨来源国维度的主要文献见表2。因此,亟须在产品来源国的基础上,对服务来源国构念的界定,了解服务来源国与产品来源国的异同之处,服务来源国受到哪些前因影响,服务来源国包含哪些层面,并编制测量量表,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四、服务来源国效应
来源国效应(COO effect)是指来源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作为服务来源国的研究基础,产品来源国效应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效应,认为消费者对于来自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产品会有更高的质量感知,对其评价会更好[8]70[24]180;二是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大致有四类,包括消费者动机,如卷入度、产品类型等[19]480[25]186[26]69,和消费者能力,如熟悉度、消费者知识等[27-28],消费者动机和能力会负向调节主效应;文化相关的消费者特征,如民族中心主义、物质主义、集体主义等[29-31]民族中心主义会增加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偏好,物质主义会强化来源国主效应,而集体主义倾向越强,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产品特征,如品牌、价格等[32-33],品牌和价格会对来源国给产品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关于服务来源国效应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散见于跨国营销和文化研究中,认为服务来源国作为一种外部线索,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17]400[34]384[35]580。结合跨国服务比较、文化等关于服务的来源国家方面的研究结论,从服务与产品的结合程度上来看,可将服务来源国相关研究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核心服务相关
一是服务来源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以银行和航空为背景的研究,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会强化服务来源国家对消费者质量评价间的关系70。对美国移民法律服务的研究认为,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倾向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会更可能认为服务提供者会参与不道德活动, 更少信任服务提供者[41]。以眼科医生服务为背景,发现关于国家的偏见会对消费者选择服务提供者有影响,当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国别相同时,消费者评价会相对较高[42]57。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国家,消费者偏好来自本国的服务[43]87。
(二)附加服务相关
附加服务是指与产品一起提供的服务,又称为产品服务,包括保证、抵押、展延信用等。由于作为产品附属存在,没有专门就附加服务来源国进行研究的文献,但产品保证等附加服务还是得到了学者的重视。附加服务可形成企业差异化优势,提升竞争力。特别是对于来自欠发达国家的产品,附加服务在国际化过程中更加重要[35]566。产品保证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感知质量和购买倾向,产品越复杂、价格越高、风险越大时,产品保证对消费者越重要[44]。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其他外部服务属性,如质量保证等,提升企业竞争力[39]417,削弱较差来源国形象带来的负面作用。
总的来看,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跨国服务,服务来源国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17]391。以服务来源国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研究非常少,多是在产品来源国中附带提及,或是在跨国服务、文化等关于服务来源国家的相关研究中涉及。从文献结论来看,仅揭示了服务来源国现象,认为服务来源国会影响到服务评价,产品通过附加服务的延伸会削弱产品来源国的负面影响。由于大部分研究的主题都不是以服务来源国为中心,研究中其他因素,如实验设计、实验样本等都可能会影响相关服务来源国结论的推导,导致结论说服力不足。虽然,有文献提出了可以从服务特征、类型、文化等角度探讨服务来源国的独特之处[35]579,但现有文献并没有凸现服务的差异,与产品来源国趋同的研究造成了相关文献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可。同时,服务作为营销发展的一种范式,在研究中有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但目前对服务来源国效应的研究还很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研究体系,不能为服务企业相关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五、未来研究方向
服务来源国在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围绕服务来源国构念的基础研究仍很缺乏;二是产品来源国中的研究方法多关注消费者对实体产品的感知,而对服务需要从过程性、无形性、互动性等方面进行理解,亟待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三是研究样本取样更加困难,仅从感知层面进行研究,接受过跨国服务的样本相对难以寻找,不能突出服务体验的特征。对于未来研究方向,一方面要重点突破以上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产品来源国研究结论,紧扣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做好比较研究。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
(一)服务来源国构念的构成及测量研究
现有文献关于服务来源国的构成、维度基本都是以产品来源国研究为基础,直接套用到服务情景中,没有进行区分。文献关于服务来源国的定义也十分有限,仅强调了对服务能力的认知[15]114。由于作为研究基础的产品来源国维度还存在很多争议[22]96,各种概念的层面都不同,包括国家形象、产品国家形象、产品形象等,由此出发的构念维度也不一致。Roth and Diamantopoulos(2009)从态度理论出发,认为来源国可从认知、情感、意动等三方面进行界定,但仅提出了想法,也未通过数据实证,此后也受到了其他学者的挑战[13]444。加之,相对于产品,服务的风险更大,信息搜寻成本更高,评价很难标准化,服务来源国的维度也会与产品来源国有较大差异。如产品中很少涉及的交流、语言障碍、文化差距会对消费者评价国外服务产生重要影响[16]198[43]87,也会影响到服务来源国的构成。因此,又必要针对服务来源国构念的构成及测量进行深入研究,体现服务来源国的独特性,也为将来该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加强对于服务来源国效应的实证研究
服务来源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消费者会偏好来自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42]57。现有文献得出结论基本都来自于服务外包位置和跨国服务比较研究,直接研究服务来源国线索与消费者服务评价关系的文献很少,通过不同服务行业背景和大样本研究,确定服务来源国线索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可以回应过去来源国研究被诟病的外部效度不高的问题[45],也可以更好解释消费者服务选择偏好的原因。过去产品来源国研究结论被诟病dylw.net 最多的原因之一是来源国研究常以实验方法开展研究,实际中许多影响因素被控制,认为扩大了来源国对消费者的影响。由于服务更关注体验,缺少实体产品支撑,更需注意实证研究数据的获取,可考虑利用二手数据进行研究,强化研究结论效度。
(三)了解服务特征对服务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
从服务的本质来看,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易逝性。随着无形性的增加,服务会拥有更多的体验质量和经验属性,会提高消费者搜寻成本,增加服务风险的感知。而来源国作为一种信念,会影响到消费者感知风险[46],消费者更可能会受到服务来源国的影响。来源国作为一种刻板印象,接触会让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客观,较少受刻板印象影响。面对面接触程度越高,消费者受服务来源国的影响可能会越小[47]。服务可变性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来源国线索的处理。服务可变性的增加,会造成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判断的困难,服务来源国效应可能会越强。不同服务特征,对于服务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可能不一致,有必要了解在什么情况哪种调节作用更强。
通过服务无形性程度和面对面接触程度还可以将跨国服务分为四种,位置自由专业服务(Location-free professional services)、位置受限定制服务(Location-bound customized services)、标准服务包(Standardized service packages)和增值定制服务(Value-added customized services)。见图1。引入该分类,可以探讨服务来源国线索对不同服务行业影响的差别。对从服务与产品的结合程度来看,前二者为核心服务,而后二者为附加服务。位置自由专业服务是指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在本国,仅需在识别需求、签订合同和呈现结果时才到消费者所在国家,如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位置受限定制服务是指为了更好为消费者服务,适应其需求,需紧密频繁地与其联系的服务,如咨询、法律援助、广告等。标准服务包是指经常与实体产品联系,更多以传统方式出口的服务,如软件研发、运程教育等。增值定制服务是指要求与消费者高程度互动,以增加相 对价值的服务,如现场技术训练、大型设施管理等。
图1 服务分类示意图(Patterson & Cicic 1995)
服务特征及由其区分的不同服务分类,充分体现了服务的特殊性,也造成了服务来源国研究与产品来源国研究的根本差别,了解这些特征及分类对服务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会更好理解服务来源国的作用机制。
(四)关注具体文化相关变量的影响
服务来源国研究会涉及多个国家的服务或消费者,而且,在服务过程中有不断的互动过程,消费者会更加看重文化的因素,注重服务提供者的自身素质。文化因素影响很广泛,不仅会影响到服务来源国的前因,还会影响到服务来源国作用的过程,在研究中较难具体把握。但对于权力距离、集体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等文化相关变量,应在今后研究中着重体现,有助于厘清不同变量对于服务来源国效应的真实影响,也有助于了解服务来源国影响消费者评价的作用机制。
六、结语
在这个时代,消费成为社会重要的支配力量。“政府侧重追求经济效益,商人忙于追求利润,社会机构围绕消费服务,多方合谋,诱导消费者盲目追求物质,共同成就了一个商业消费的世界。”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以近20年来的生存经验形成了对消费的批判态度,并预测在将来,物质的丰盈将使物质炫耀退场,跨过温饱线的一部分中国人“要追求可持续牛逼”,只好到物质之外去寻找。
小康:中国去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奢侈品大国,你对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现状有何看法?
郑也夫:我们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暴发户。暴发户是最可怕的,一大行径就是挥金如土。他们摆阔、铺张,不会过艺术化的生活。要这些富人身心变得和谐一些,需要制度来制约,更需要他们自身慢慢提升。这需要并不短暂的时间,很多人一生都无力完成。如果中国社会能在下一代人中完成这一转换,就是福音。
小康:摆阔、铺张的富人需要向什么方向转换?
郑也夫:不再以物质作为炫耀,而以精神。物质给你炫耀的空间是有限的,靠吃炫耀你炫耀得起吗?唱歌可以炫耀,拉琴、作诗都可以炫耀,这种炫耀是没有止境的。美国有一个商人,开始时用财富来炫耀,后来觉得滑稽,用慈善来炫耀,赞助奥林匹克运动,赞助美国赛艇队。这商人特别爱锻炼身体,就跟赛艇队炫耀说,各位是大力士,今天我提出挑战,咱们比比拉单杆。他拉了35个,赛艇队的小伙子没赛过他,这商人就牛大了。
小康:你说过,跨过温饱的门槛以后,靠物质炫耀变得越来越荒诞。
郑也夫:未解决温饱的人,得到温饱就是幸福。解决了温饱的人,提升幸福的途径是精神,而非物质。也就是说,向吃不上饭的人炫耀酒肉够牛逼,人人都吃饱了,再炫耀这个就滑稽了,而是要追求兴趣,投身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中。
小康:为了抑制物欲,一些国家设立有“不消费日”,提倡国人在那一天对消费主义进行反思。你觉得这样做有必要吗?
郑也夫:这有点像“无车日”,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种强烈的对比,促使人们反省日常的生活。“不消费日”应该也是这种用心。也就是说,其志向岂止减少一天的消费或排污,而是改变人心。有了心动,才有了风动和旗动。
小康:能描述一下你个人的消费观吗?
郑也夫:我不买车。过去骑自行车,现在空气和路况太坏,以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换乘时常常一路小跑。我觉得,步履矫健要比宝马车牛逼多了。我的一个双肩背的书包用了23年,还没有退役。
巴廷金(D·Patinkin 1922—)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早年曾作为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任教。以后,返回以色列,现为希伯莱大学埃利泽·卡普兰经济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以色列摩里斯·福克经济研究所所长。1956年发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凯恩斯效应和皮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巴廷金的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一般均衡理论在这一发展方向的一个顶点。②本文将着重对巴廷金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及其主要特点进行概要的述评。
一、静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是其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若干基本假定:1.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2.经济行为的主体不具有“货币幻觉”;3.不存在“分配效应”;4.政府不发行付息债券和不进行公开市场的活动;5.不存在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6.不考虑预期的影响;7.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巴廷金构造了一个由商品、货币、债券和劳动(力)四个市场组成的模型。其结构方程组为:
ko是固定资本设备数量,为一常数;r是利率;yo是实际国民总收入,等于实际国民总产量,为一常数;Mo是名义货币供给量,为一常数;
从模型设定的角度看,巴廷金的一般均衡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把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和其它市场的供求函数。巴廷金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分析。他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同样把消费者的支出水平视为其收入水平的函数,假定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他同时认为,消费者的支出水平也决定于消费者的财富存量。在巴廷金看来,在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所谓“货币经济”中,代表财富存量的实际货币余额是影响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消费者总是希望在他的现金余额与他的计划开支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比例,这种比例的确定,“客观上决定于随机支付过程的特点或处罚成本(Penalty cost)①,主观上决定于消费者对不便利或现金短缺风险的评价。”②如果现金余额的存量超过了消费者认为是必要的水准,他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反之,将减少消费支出。而消费者借以判断其货币余额是否充分的标准,就是所谓实际货币余额。实际余额对消费需求的这种影响,被巴廷金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他认为,这是财富存量影响消费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在“通常的消费需求理论中”,却“被忽视了”(第18页)。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是巴廷金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作用机制。
2.否认货币需求对利率的下降具有无限弹性。巴廷金的货币需求分析是以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为基础的。他根据凯恩斯关于人们持有货币动机的假说,也把货币需求归结为所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作用的结果,从而把货币需求视为国民收入、利率以及实际余额的函数。但是,他认为,货币需求曲线虽然对利率具有负斜率,但并不存在所谓“流动陷井”。其原因在于,利率的变动引起了经济体系中其它市场的变动。具体地说,利率的下降将引起:(1)居民对消费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2)企业对投资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3)居民对企业发行的债券持有量下降;(4)居民自己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5)企业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而只要利率的下降所引起的货币流入量(第4、5)大于货币流出量(第1、2),则不论利率等于何值,货币需求量都是继续增加的;反之,都是减少的。从而就货币市场而言,不存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无限弹性。
3.提出均衡利率的水平是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决定的。他认为,利率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选择财富保存形式的重要因素。由于利率水平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只有在所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或等于利率时,企业才出售债券;而同时,利率又是反映消费者的所谓“时间偏好”和“测度保存一单位货币而不持有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③的标准,从而利率也必然影响消费者在消费与储蓄、债券需求与货币需求之间的选择。因此,“当整个经济社会处于均衡时,利率必然同时等于流动(liquidity Service)、资本的生产力和时间偏好三重边际(threefold margin)”④。从而均衡利率必然是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确定的。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债券市场决定利率的可贷资金学说和凯恩斯关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的流动偏好学说,从瓦尔拉斯定律(Walras Law)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等价的;从而完整的利率决定分析不可避免地要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进行。(第375—377页)此外,利息率的变动存在着一个下限,这是由于在低于一定的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宁愿保存“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和购买商品,而不愿持有“缺乏流动性的债券”(第69页)。因此,债券需求函数的特点决定了在债券市场上存在着一个虽非常数但总是存在的最低利率。
巴廷金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影响商品需求,而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的供求联系起来;从而试图论证,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一般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巴廷金采用了计算方程数和未知数数目的“传统方法”①来论证其一般均衡体系具有唯一的均衡解。他推论,由
尔拉斯定律,结构方程组线性相关;所以,只有三个方程独立。因此,根据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定理,推出方程组解存在且唯一。即p=po,
巴廷金进一步假定,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率对超额的劳动供求存在着足够迅速的反应,其均衡值不受其它变数变动的影响。因此,均衡的稳定性可从两个市场(例如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分析推出。他认为,当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如果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水平,利率大于均衡利率水平(反之类似)。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将使消费者的实际余额增加,从而产生实际余额效应;提高商品需求曲线,产生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涨,在减少债券供给的同时,引起了债券需求增加。其结果,导致利率开始下降。但是,利率的下降,由于提高了债券的价格,从而会使消费者的一部分购买力转向商品需求,和价格下降产生的实际余额效应一起影响商品市场,增加商品需求,推动物价上涨;而价格的上涨,由于刺激了投资品的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债券市场,增加债券供给,减少债券需求。这样,经过反复的调整,依靠市场的相互作用,当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实际余额达到理想状态时,整个经济将重新实现一般均衡。
由此可见,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突出地强调了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所有价格、供给和需求量的同时决定。他认为,上述一般均衡分析具体地再现了瓦尔拉斯的“尝试过程”(the process of
每种价格又都影响所有市场”(第376页)的“货币经济”中,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不可能脱离各个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所有市场的供求函数也不可能不受到绝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从而“任何非均衡状态的存在,都会自动地引起校正力量(correct force)的作用,而最终消除这种状态。反之,一旦均衡实现,市场力量的作用,将使进一步的变动停止”(第234页)。因此,他认为,在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所谓唯一性和稳定性。
二、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效应。货币数量的增长对于均衡价格和均衡利率究竟具有何种影响,一直是新古典货币理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分歧点。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考察试图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分析,重新肯定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他假定,政府增发的新货币是一次性的,它通过两条途径进入经济体系:(1)政府直接把印发的新货币投放商品市场以增加政府的购买力;(2)通过银行系统把新货币注入经济体系。
巴廷金认为,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在商品市场上将有两种力量对商品需求产生上涨的压力:第一,总需求中的政府需求将增长;第二,由于总实际余额的增长,在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将增长。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总需求曲线偏离原有的均衡位置,导致通货膨胀缺口的出现。但是他认为,商品市场通货膨胀缺口的存在将会引起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商品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价格将开始上涨;从而在负的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减缓商品超额需求的压力。当价格的上涨比例小于货币数量增长的比例时,实际余额将继续大于货币量增长以前的水平,从而通货膨胀缺口继续存存;反之,将会导致衰退缺口。而只有在价格与货币作同比例上涨,即“经济中的实际财富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时”(第238页),商品市场才会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在巴廷金看来,新货币注入商品市场,也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实际余额的增长,债券的供求曲线都会向上偏移,从而使利率下降,并引起所有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刺激投资品的需求增长,加剧价格上涨,引起利率回升。“当价格的上涨完全吸收了增长的货币数量时”(第239页),利率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水平。当新增的货币量通过第二条途径注入经济体系时,虽然银行本身不作为买者或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但新货币的注入使银行存款增加,从而导致债券需求增长,利率下降。因此,会产生和第一种情况类似的动态调整过程。
巴廷金的结论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都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但使均衡利率的水平保持不变。”(第238、241页)换言之,由于货币量的增长不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状态”,货币数量增长的效应是“中性的”。但是,他强调,利率的不变性是作为动态过程的结果来看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利率不仅是可变的,而且这种变动构成了动态调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第239页)。因此,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效应的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种重新表述的“动态”货币数量说。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它与新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但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又同时吸收了凯恩斯的货币分析。而他整个货币数量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是实际余额效应。
2.“扩大的”流动偏好分析。巴廷金认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是一种狭义的分析。他把流动偏好变动的效应仅仅归结为影响人们对货币与债券所做的选择;实际上流动偏好的分析可以扩大到一种“更为一般的”(第244页)情况,即人们对货币、债券与商品三者进行选择。他假定,在动态分析中,流动偏好的变动效应“中性”,即它只影响以货币为一方,以债券和商品为另一方的财富持有形式的选择,而不影响人们在商品与债券之间的选择。
巴廷金认为,流动偏好的增长最初将产生两方面的效应:(1)商品需求曲线下降以及随之产生价格下降;(2)债券市场的需求曲线下降、供给曲线上升以及随之产生利率上涨。随着价格的下降,实际余额效应将会把商品需求拉上,并使债券供给下降、债券需求增长,从而使利率的上涨发生逆转。他认为,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最终将终止于新的均衡重新实现。在新的均衡点,价格水平低于初始状态而均衡利率保持不变。在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上,累积的实际余额效应将足以弥合商品市场的衰退缺口,并使债券市场的利率回到初始状态。因此,流动偏好的变动不影响均衡利率的稳定性。从而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关于流动偏好变动效应的不同观点,并不是来自他们分析中的差别,而是来自他们对这种变动的性质所暗含的假定的差别。”(第248页)因此,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是否能作为“对古典与新古典货币理论的根本性的挑战”(第374页),他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3.模型设定条件改变的动态影响。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是建立在七项假定基础上的。只有这些假定条件发生了变动,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才可能受到影响。
在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刚性的情况下,由于排除了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劳动市场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商品市场的需求无法充分回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虽然对均衡的重新实现具有促进作用,但动态调整的过程将改变均衡利率的水平。如果在任何一个市场(例如在债券市场)存在着“货币幻觉”,由于债券需求只决定于名义货币持有量,不存在实际余额效应使货币量增长引起的利率下降过程发生逆转,从而利率将不受阻碍地持续下降,直到在某一个低于初始均衡利率的水平上才能重新实现均衡。在分配效应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长所产生的价格上涨将引起实际收入的重新分配,如果“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收入增加的人比收入减少的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和借贷倾向”(第285—286页),“强迫储蓄”的出现将会导致均衡利率水平的下降。如果考虑政府发行的付息债券,私人部分的净债券持有量将不再等于零。因此,在货币数量增长引起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将小于初始状态。在实际金融资产效应(Real-Financial-Asset-Effect)的作用下,商品市场必然出现衰退缺口,债券市场出现超额需求,从而为重新实现均衡,利率的均衡水平必然低于初始状态。
此外,巴廷金还分析了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引入私人银行系统和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情况下,经济模型的动态过程。他认为,由于上述因素的引入,改变了模型运行的基本条件;从而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巴廷金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结论是,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只要若干假定条件得到满足,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三、模型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从巴廷金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中可以看到,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具有一些独自的特点,它反映了当代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的一些重要特征:
1.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中,货币因素与实物因素、绝对价格与商品市场的供求是完全无关的。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划分经济理论的传统方法——两分法,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商品需求函数表示的实物部分和以货币需求函数表示的货币部分。前者构成了价值理论的研究领域,后者构成了货币理论的研究领域,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截然分开了。这种两分法的理论依据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代表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函数对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发生任何反应的假定;它被新古典经济学家称为商品需求函数不具有“货币幻觉”,或称之为所谓“齐次定理”(第174—175页)①。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则试图完全否定齐次定理;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函数,以及相应地把实际余额效应引入一般均衡分析,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绝对价格影响商品需求的情况下,所谓货币部分的货币量或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影响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而商品市场的供求变动又会反过来对绝对价格产生上涨或下降的压力;从而通过实际余额的作用,来沟通经济中的货币部分与实物部分。通过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使绝对价格成为一个和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确定的量,从而对新古典经济学截然分开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进行了融合。
2.财富存量的影响和实际余额效应分析。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论点:(1)消费函数仅决定于国民收入,即所谓关于消费函数的绝对收入假说;(2)货币数量的变动所引起的社会实际余额的变动,仅对债券市场的利率产生影响,即所谓“凯恩斯效应”的假定。但是,在巴廷金看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强调了收入流量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却忽视了财富存量,特别是流动资产的实际价值对消费支出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他认为,凯恩斯对于货币作用机制的分析,只强调通过利率的变动对总需求的“间接影响”,而忽视了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
因此,为“弥补”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上述不足,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把表示财富存量的变数——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这样,既保留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又补充了财富存量对消费函数的影响;相应地,既肯定了凯恩斯关于货币冲击债券市场的“凯思斯效应”,又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冲击商品市场的“皮古效应”;从而以一种更为一般的“实际余额效应”的方式表明,在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和流动偏好分析的基础上,新古典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能够成立的。
第一,消费者进入全面参与时代。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不管消费不消费企业的产品也要评头论足,消费者不再处于被动,他们希望能随时与企业对话,并且不相信权威,更相信直觉和口碑,这预示着产销合一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二,新健康消费崛起。受到三聚氰胺、H1N1等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关注度急剧提高,对于天然、环保概念的产品较为偏爱,企业树立健康环保的品牌形象将会给产品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第三,平民化的新奢华主义出现。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不一定要买豪华汽车、别墅才能现显示自己的奢侈生活,而是稍微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奢侈品,比如一个LV的包,因此中国出现一个新的平民化的奢侈品市场,即产品可以满足中等收入但是追求时尚的消费者心理,同时又符合他们的购买能力的市场,奢侈品将在高低两端展开竞争,为满足“全民奢侈”的大潮,世界顶级品牌必须调整相应的市场策略,推出满足下一阶梯消费市场的产品。
第四,速活社会与速度消费兴起。中国消费社会处于速活社会,追求效率和速度、缺乏足够的耐性是消费者的新的表现,因此速食食品、快餐店、便利店、网络购物、信用卡、购物卡等消费得到非常高的认可。
第五,男性美丽新风尚堪与女性媲美。男性化妆品的市场近几年得到快速,让男性时尚从过去的抓住汽车、IT等力量型的市场转向男性外表和美丽时尚。
第六,消费者更加追求新感官主义与新品牌体验。消费者对时尚的关注已经不再停留在翻翻时尚杂志就能解渴的初级阶段了,如今,走进品牌的体验店、参与企业的时尚活动成为消费者了解时尚的重要举措,同时,中国消费者的休闲场所中,小资场所逐渐让位于休闲场馆,对耐用消费品的大屏幕、大容量、全自动的追求越加突出,卖场终端的体验型设计对于品牌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
第七,品牌的差异化、意义和附加值对消费者很重要。中国消费者喜欢一个品牌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多深刻的理由,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品牌带来的差异化、品牌故事、品牌内涵对于打动消费者显得非常重要,营销者将需要确保其品牌确实表达着消费者心中看重的某些东西。
第八,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信息的透明披露。消费者学习能力增加,产品说明书、从成分到出处的透明的信息从来没有对中国消费者如此重要,真实性营销、透明化营销是未来市场之上策。
第九,消费者崇尚新自然主义:渴望自然,并积极亲近大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的诉求,外出旅游接触自然成为越来越多富裕阶层的消费行为,大自然给商家开辟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因为它越来越成为旅游、冒险、探索、运动的理想场所。
第十,消费者进入全民娱乐时代,娱乐形态高度多元化。中国人的娱乐形态越来越多元化,自娱自乐无疆界、看人娱乐也happy成为典型的娱乐特征,创建娱乐平台将消费者卷入娱乐活动中成为企业新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在线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意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3
1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述,分别是基于消费体验理论的在线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基于特定因素或事件的在线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和基于行业细分的在线消费者影响因素及结果。
1.1基于消费者体验理论的在线购物行为研究
在线消费者行为中,寻求体验是消费者在线购物的一大动机,当消费者与网上商店的环境、服务人员、政策及管理实践互动时,就产生了在线购物体验,从而导致消费者最终的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
在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善用技术接纳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对电子商务消费者层面的购物体验和态度行为进行建模。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在1989年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模型,该模型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分别为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以及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Gomaa Agag等(2016)将信任因素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相结合,以第三方虚拟旅游社区为平台,研究消费者对于在线旅游社区的参加意向及口碑对旅游项目的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旅游社区的意图正向影响购买意愿,且购买意愿进一步能够产生积极的口碑,此外良好的口碑又反作用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Lei-Yu Wu等(2014)从关系交换出发,定义了一个由信息搜索成本、道德风险成本和特定资产投资三部分组成的概念化成本结构,一方面对价值相关关系的TCE成本构建以及对顾客重购意向含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阐明了三种不同的成本对感知价值和回购意向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呈正相关,且感知成本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Yue Chen等(2015)立足风险收益角度得出信任倾向与性别差异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有共同调节作用。Nikolaos Pappas (2016)研究当度假者网上预订酒店时,所接受的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将影响其对平台的信任和满意度,且信任和满意度最终将正向影响再购买意愿。
随着在线购物网站的迅速激增,世界范围内网上购物者的数量随之急剧增加。然而,W络购物企业或供应商如果不了解在线消费者的再购买意愿机制,则将很难生存;如果能够准确测度消费者的决策方式,努力创建易于消费者决策的在线环境,精准营销,则将能增强在线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增加其市场份额。Kin Meng Sam等(2015)基于o-csi模型定量分析研究澳门在线消费者的决策因素,发现优质购买习惯的意识、品牌意识、新颖时尚的意识、价格意识、可移植性意识、网站内容的意识和网站界面这七种网购者的决策风格。
因此,互联网零售商应该建立一个信息流通、能快速响应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信息和快速物流或退换货服务易于访问的系统,信息水平、系统等级和服务质量是影响电子商务成功的一般因素。
1.2基于特定因素的在线消费者行为研究
1.2.1特定因素之享乐主义
从消费者享乐主义和文化背景的交融来看,Marie-Odile Richard等(2016)基于享乐主义和文化的共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访问某个网站之后的情绪感受,确实会影响他们对网站平台可靠度的看法,进而影响购买意愿,且享乐主义和文化会相互调节着消费者在线购买行为。该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尽管有更多的跨文化研究,但探讨文化在网上零售中的作用却很少,并且还没有研究将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与网站的享乐水平这两项指标相结合。实际上,网上消费行为、文化以及享乐主义这三个概念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三者的结合更是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1.2.2特定因素之评论与口碑
Donovan R J等在1982年以社会环境学角度提出评论体系的价值,随着社会网络技术和平台的蓬勃发展,虚拟社区、购物网站旗下的论坛等衍生评论网站越来越多。评论体系不仅为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提供了新渠道,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购买意愿。
例如对于很多人来说,购物是一种社交体验,他们经常想在购买前得到朋友的意见。社交商务集成了电子零售网站和社交媒体的电子商务功能,增加了社交网络性从而帮助人们达成购买愿望。在线商务交易和电子商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推荐机制的有效设计,Yung-Ming Li等(2013)构造了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消费者偏好,消费信任和社会关系三个因素划分权重,提出了一种社会推荐系统,结果表明社会推荐机制的性能优于其他基准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电子零售商,促进他们的产品和服务。Kem Z.K. Zhang (2014)通过构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中性别差异与评价不一致性的调节作用,验证了消费者对于在线零售商首先产生认知信任进一步形成情感信任,并最终导致购买意向;当消费者接触到不一致的评论时,情感信任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比较显著;此外,不一致评论对于女性消费者的调节作用要强于男性消费者。
另一方面,社会媒体的普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发表评论,然而,在线购物环境中,其他消费者的评论语录或商家口碑都将影响着消费主体的决策行为。评论或评价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消费者的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组成的生动性信息,这与消费者自身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评价信息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一款产品的大部分属性以及能全面反映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购买体验的好坏、产品使用的心得体会等。第三,评价既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会起负面消极作用。Raffaele Filieri(2015)发现在线虚假评论的扩散意味着建立和维护消费者信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建立消费者信任对CGM的五因素:来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网站质量、顾客满意度与CGM的用户体验。
1.2.3特定因素之信任关系
信任被认为是影响电子商务相关行为意愿和真实行为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国外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研究的主流集中体现在消费者再购买意愿(re-purchase intention)、在线购买决策(decision-making)和忠诚度(customer loyalty)这三方面。Kim(2013)研究表明网站声誉、网站规模、网站信息质量、交易安全性、沟通便捷性、经济可行性和口碑推荐是7种提升在线信任的基本构件。Gregory D. Moody等(2014)从消费者的情感与信仰两方面出发,发现当在线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发生碰撞时,消费者网上消费行为会产生矛盾心理,这会影响消费者主体与购物网站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并且网络中不信任法则将会带来影响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
在电子商务体系中,虽然消费者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进行网上交易时,在线消费者通过商家的网站与商家进行交互,与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样,决定开始使用网站并继续使用它取决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Moutusy Maity等(2014)对比研究现代网络购物体验与传统购物渠道,引入媒体丰富度理论,验证媒体丰富度对消费者选择购物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即媒体丰富程度及传播能力直接正向影响消费者是否选择传统购物渠道,并且网站建设越先进、信息传播能力越强,会有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购物,顾客满意度同步正向增加。
1.3基于行业细分的在线消费者行为研究
随着行业的不断细化及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发展起线上销售渠道。Escobar-Rodríguez T等(2013)研究了西班牙网上购买飞机票的模式,分析影响在线购买意向的七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条件,享乐动机,价格和习惯。Bilgihan A(2016)以品牌酒店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客户对酒店品牌的信任是影响其在线预订忠诚度的最重要因素。Pereira H G等(2016)通过结构方程法得到影响顾客在线购买的3个决定性因素包括网站形象、在线程序和网站信息量承载量,这三者与在线消费者的忠诚度之间存在电子客户满意度的完全中介效应。Ballestar M T等(2016)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返利网站的运营模式对在线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潜在变量对客户经济利益的影响最大,客户推]效果存在相关性,且随着客户网络规模的扩张,客户交易账户总容量随之增加,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经济利益。
2研究方法与简评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在线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很多是从消费者在线体验理论出发,从而进一步研究关于消费者购买或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近几年关于在线消费者回购行为、口碑评论和忠诚度构建的三维研究越来越多。此外,在特定行业中关于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也能得出和一般在线零售领域相一致的结论,即在线消费者的享乐主义、与网站建立的信任关系、网站具有良好的口碑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在线购物体验,这都能促进消费者达成购买意愿或实际购买行为。
在该领域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等,具体方法应用见表1。
3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设备制造技术、支付技术和移动应用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成型且日趋规模化,电子商务新时代下消费者的具体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本文认为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
3.1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范畴进行体系化拓展和构建
虽然社交网络服务是越来越有前途的,但就目前而言社会商业提供的功能仍然有限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新的应用程序将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等有趣的领域出现并流行,在线消费者购买及再购买意愿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可以扩展到以下几方面。例如:视频网站联合影视作品推广的在线商品销售策略;网络自媒体传播渠道宣传产品以及通过该种渠道与在线受众之间形成信任关系后是如何产生在线消费行为;网红群体是否能够对在线消费者带来消费指引以及关于忠诚度的研究。
3.2在线消费者的背景
虽然已经有在文化方面对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影响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文献是讲述的同一文化背景下,讨论消费者行为,因此,可进一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对电子商务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Gomaa Agag,Ahmed A. El-Masry,Understanding consumer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i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 and effects on consumer intention to purchase travel online and WOM: An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TAM with trus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0):97111.
[2]Lei-Yu Wu,Kuan-Yang Chen,Po-Yuan Chen,Shu-Ling Cheng,Perceived value,transaction cost,and repurchase-intention in online shopping:A relational exchange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27682776.
[3]Yue Chen,Xiangbin Yan,Weiguo Fan,Michael Gordon,The joint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 propensity and gender on consumers’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3):272283.
[4]Nikolaos Pappas,Marketing strategies,perceived risks,and consumer trust in online buying behaviour,Journal 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16,(29):92103.
[5]Kin Meng Sam,Chris Chatwin,Online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styles for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Macau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2015,(20):100107.
[6]Marie-Odile Richard,Mohammad Reza Habibi, Advanced modeling of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hedonism and cultur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1031119.
[7]Yung-Ming Li,Chun-Te Wu,Cheng-Yang Lai,A social recommender mechanism for e-commerce: Combining similarity,trust,and relationship,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5):740752.
[8]Kem Z.K. Zhang,Christy M.K. Cheung,Matthew K.O. Lee,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consistent reviews and its gender differences on consumers’ online shopping deci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34):8998 .
[9]Raffaele Filieri,Salma Alguezaui,Fraser McLeay,Why do travelers trust Trip Advisor? Antecedents of trust towards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and its influence on recommendation adoption and word of mouth,Tourism Management,2015,(51):174185.
[10]Kim S,Park H. Effects of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mmerce (s-commerce) on consumers,trust and trust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33(2):31832.
[11]Gregory D. Moody,Dennis F. Galletta,Paul Benjamin Lowry,When trust and distrust collide online: The engenderment and role of consumer ambivalence in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4,(13):266282.
[12]Maity M,Dass M.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across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hannels: E-commerce,m-commerce,in-store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4,61(1):3446.
[13]Escobar-Rodríguez T,Carvajal-Trujillo E. Online drivers of consumer purchase of website airline ticket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13,32(32):5864.
[14]Bilgihan A. Gen Y customer loyalty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trust,user experience and brand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1):103113.
关键词:超市;消费者购买行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025-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消费者,通过消费者购买使用才能体现商品的真正利用价值;商家生产商品也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只有生产适宜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达到供需平衡。要分析研究现代消费者行为模式和现影响因素,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升我国超市的竞争实力。
1 超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现状分析
1.1 消费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超市消费的影响
消费者的价值观主要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宿命型价值观”、“长期导向型价值观”。其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消费者主要缺乏主见,常常受众多人同一购买趋势的影响,顾客在购买时发挥的是群体行为,其影响力是比较大的,消费者选购商品的能力较弱,对外界刺激敏感,在自己做出购物决定时会对他人的看法考虑甚多,为了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群体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别,超市消费者往往会竭力保持与他人购买行为的一致,选择相同的商品。同时,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商品的外观、广告、推销员的影响而不去进行比较,草率跟风购买。“宿命型价值观”,随缘型消费是其特征,这类消费者对自身消费权益的保护意识较弱,即使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向超市追究,自己承担消费的风险,不管商品怎样,都是选择的对象。“长期导向型价值观”是消费者产生务实性消费行为的原因,这类消费者在购买时善于观察、比较,有较强选择商品的能力。消费者注重的是超市里商品的功能性价值,对于商品的品牌不是很看重,他们会货比三家,了解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以上这三种消费观念是现代超市消费者最普遍具有的,他们对于是否购买超市的商品具有自己的想法。据有关数据统计,消费者大多数都是理性消费,属于长期导向型价值观,占整体价值观的68%;其次是从众性消费,这类消费者是跟风购买,也占21%;而随性消费的比重就相对较小,毕竟消费者不是抱有“随遇而安”的心理购买,只占11%。
1.2 超市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超市的购物环境大体上有两种,即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超市外的各类设施,如超市的所在地理位置、交通、绿化、停车等。超市的内部环境则是指柜台布置、商品货架摆放以及营业秩序,甚至营业员的仪容仪表等等。在本文中,我主要是分析超市的内部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作用,因为超市内部才是顾客实施购买行为的主要场所,内部各种设施的布置对顾客购物时的心情、方便程度以及满意程度影响很大。
不论超市规模大小还是经营商品的类别差异,超市内部的整体结构必须力求合理、协调,不能让消费者感到复杂,产生消费疲劳。超市的商品品种多样,要求超市货位应适应顾客购买习惯,符合顾客方便购物的心理需求,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习惯的不同,布局超市的商品分类。同时,超市收银台结账等待时间也是一个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据北京一家超市的调查发现:有64.2%的顾客产生不愉快的消费是由结账队伍太长引起的;45.3%的顾客只能忍受4位以下的顾客排在自己前面;40.5%的顾客能够容忍8人以下的付款队伍。通常,顾客在超市的行进路线是按逆时针方向进行,货位分布、商品摆放从入口到内部应按方便品、选购品、特殊品顺序分布,增加消费者购买的时机。
除了超市的整体布局和商品分类外,商品的陈列方式和超市内的灯光、色彩以及音乐背景都与消费者心理有关,使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购买能力。商品陈列的方式很多,醒目陈列法、敞开陈列法、同类商品垂直陈列法等。经研究发现与人的视线约成30?角以内的商品最容易被顾客看到,消费者进入店内平均展望高度为0.7~1.7之间。所以,超市对商品陈列还要考虑视角、视线和距离,确定合适的商品陈列,引起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激发购买行为的发生。超市的灯光和色彩是销售商品的辅助手段,灯光和色彩是视觉的刺激,背景音乐是听觉刺激,他们都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而且作用愈来愈大。所以超市的内部环境设计中,合理配置与协调灯光与色彩,适度播放愉快欢乐的背景音乐是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积极的效果的。
1.3 顾客忠诚度对超市消费的影响
对于许多超市而言,重要的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忠诚的顾客数量,即超市竞争由市场份额的数量转向了忠诚顾客的数量。因而顾客忠诚度是影响超市获取利润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顾客在超市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从超市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就越多,顾客带给超市的有利价值就会越大。导致顾客忠诚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超市服务人员不到位。在超市购物的顾客经常发现在他们想买商品时经常找不到服务人员,这种不良现象使得顾客觉得自己不受尊重,变得不耐烦,甚至怀疑超市的服务质量。而且有的时候即使服务人员急忙赶来,他们也没有向顾客道歉,或者对自己的离开做出说明,这种超市会破坏顾客心里的原有印象,加深顾客的抱怨。②超市商品档次模糊,无特色。许多超市的商品档次定位非常模糊,普遍地集中在中档水平,缺少“优质高价”和“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样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不但如此,类似超市所提供的商品品种不全,甚至长时间缺货,顾客想买的东西买不到。而在一些外资超市,他们的相对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比较健全,商品品种丰富,符合消费者的需求。③超市的价位偏高,不均匀。部分规模偏小的超市,生鲜食品、蔬菜、副食所占比重较小,影响超市早市的生意,市场占有率有限。还有一些超市部分商品进货后还要重新包装、整理,导致超市里的商品价格普遍偏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这些不利因素都是导致超市顾客忠诚度降低的原因,使超市难以形成薄利多销的零售组织,超市价格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④超市缺乏购物氛围。中小型超市的促销活动与外资超市相比相差甚远,在吸引顾客购买方面将大打折扣,同时,这些超市没有广播背景音乐,不能让顾客得到消费时的身心愉悦,在超市里播放愉快的音乐,能够吸引顾客对产品的注意,有益于商品促销,音乐的节奏可以振奋顾客,刺激消费。
2 对策建议
2.1 以顾客价值观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管理
顾客价值观是超市制定营销策略的核心,超市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也是相当重要的,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推动超市发展。超市应该不断总结其服务管理方法,形成服务品牌优势,在零售业市场中建立特色化营销系统。当然,服务质量管理应以顾客为中心,为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超市可以通过提升其服务质量,使内部各个部门结构合理、协调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坚持“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的经营理念,以顾客价值观为导向,要求超市中有“了解商品的服务员,有在意顾客的服务员,有顾客能随时找得到的服务员”,处理好顾客与超市服务的公共关系,增加超市对顾客的亲和力。②在顾客购买商品时,员工应该重视并多与顾客沟通,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超市员工要经常做市调及商圈内同行业的商品和价格比较,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锁定目标顾客群。超市经营者要知道:做谁的生意;顾客有何需求;怎样满足需求。③建立顾客信息反馈数据系统,在超市内设有顾客意见箱或者意见簿,让顾客在店内及时记录下他们的消费意见或建议。超市工作人员应该每天查看信箱或者意见簿,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改进服务质量。④从顾客需求出发提供适当的特殊服务类型,除了基本的超市服务内容,还应当增加几项,例如:免费咨询、商务中心、送货服务。这些都可以最大程度的为顾客提供方便。
2.2 改变传统促销方式,确定独特的市场定位
超市促销换来的是消费者的购买,但这种方式最主要的是价格上的变动,或者商品销售方式上的不同,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要随时改变,不断创新。所以,超市更应该确定合理独特的市场定位方案,掌握消费者特性,吸引客流,提 高销售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超市传统的促销不能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我构思了一些比较新颖的促销方式供超市采纳。租用卖场特定位置、使用权和设备,做产品“试吃试喝”;利用POS系统对超市会员进行跟踪,每逢节假日,以邮寄的方式将礼物赠送给顾客;制定“回头客”计划,以积点的方式促销商品;“POP”广告宣传促销,直接在现场促进顾客购买。②每个超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商品定位,销售的商品要独具一格,可以创建自有品牌商品,借助自己掌握的流通最终渠道直接加工、生产和销售,取得生产和经济利润的自有品牌商品。超市应该实施差异化经营,不断创新“商品组合”,实现不同商品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主要目标顾客群。现代消费者的观念、档次越来越高,超市也应随之改变,销售一些比较有档次的商品,稳定特定目标顾客,还可以将地区特产作为销售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确定合理的价格定位,也是超市经营管理的核心。超市的价格定位应该以“天天平价、超值低价”为主,实现商品的低价销售,能够与其他零售业完全区别开,刺激消费者在超市的购买力。商品的价格由很多因素决定:消费需求、商品成本估算、竞争者状况等,要想实现薄利多销,超市经营者就应该将商品销售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毛利率,不同类别的商品按不同的毛利率加成。
2.3 完善物流配送功能,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超市的物流配送要想实现合理化,需要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完善,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才能构筑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超市发展的一个关键。
①超市要制定合理性物流配送模式,以物流过程合理化为前提,通过减少商品的库存损耗,缩短运输商品的时间,合理化商品运输路线等手段,科学的确定商品的配送。比如:哪些商品由工厂、供应商直接送货;哪些商品需要超市再包装进行陈列上架;哪些商品需要进行分拣再收货。②超市可以借鉴一些零售企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采用先进的仓储技术、商品运输跟踪技术、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减少中间费用,那么超市的商品价格也不会很高,消费者都愿意积极购买,达到超市高收益。③门店与门店之间相互合作,实行共同配送。各超市可以发挥自己的物流资源优势,根据门店所处的位置而采取就近配送,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在业务上互相交圈,利用地域上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超市的需求。④超市应选择合适的大型厂商,如宝洁、联合利华等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避免小型或者不知名的厂家进入超市,这样会影响商品的质量,打消消费者的购物积极性。与大型厂家合作,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与远程互联网技术,厂家不但能够迅速了解超市的库存情况外,还能及时了解商品在各门店的价格、销售量、库存量等数据,重新配制和整理商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消费动机 需求弹性
一、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目前已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占据了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12%。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20%。若按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中国很可能会超过日本,占据29%的全球消费额,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可见,世界奢侈品厂商已经将中国这个人均GDP刚突破2000美元(2006年),同时却是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看作其长期战略目标,并且不断地想方设法进入和扩大这一市场。
二、奢侈品的定义
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奢侈品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可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三、奢侈品消费的一般特性
1. 奢侈品消费的动机
中西方由于文化、习俗、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奢侈品的意义理解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奢侈品消费的动机上也就有所不同。西方的奢侈品消费起步较早,至今已比较成熟。他们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更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和拥有物对个人的意义。而中国的消费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炫耀性价值以及拥有物的公众意义,从众的动机比较大,喜欢迎合大众口味。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很大一部分是用来送礼和建立社会关系。
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群中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有经济实力的富有消费者或是所谓的“新贵族”。 在这种财富的累积过程中,有一部分存在着侥幸、投机或其他的不确定因素。当面对这些突然增加的钱财时,他们急于显示出来。就像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中说的那样: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突然间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另一类是年轻城市新阶层,通常是白领上班族。他们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愿意攒几个月的薪水买一样自己心仪已久的衣服或饰品,或为了体验一段时间的高质量生活,也或者是为了在同事朋友面前不失面子而炫耀一回。他们经常流连在奢侈品专卖店,只不过他们购买的是对于私人飞机、快艇、跑车这些高档消费品而言,相对便宜的奢侈品,如首饰、皮包、服装、打火机等。
同时,由于近年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更加趋于复杂化。
2. 奢侈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1)可支配收入。由于奢侈品价格远远高于同类其它产品,这就决定消费阶层的收入水平。只有处于高收入或已经积累的大量财富的人群才有能力消费奢侈品。
(2)个人偏好。当消费者特别喜欢某一品牌的设计或信任其产品质量,对品牌有特殊偏好,那么他在这一品牌奢侈品的消费会较多。
(3)交际人群。当某人奢侈品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带动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奢侈品的消费。这种带动可以通过旁人的介绍、自己的亲身体验、跟风效应或者要面子的心理动机起作用。
(4)品牌效应。指奢侈品自身的品牌特点:外观独具个性、品牌的历史、传递的精神和生活理念、名人代言等。
(5)政府政策。政府对于奢侈品的政策也会大大影响其消费,如在税收制定、准入门槛、进口限制以及公民出境旅游便利程度上的相关规定。
四、结论
奢侈品消费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只是由于奢侈品的特殊性,从前的某些奢侈品已成为今天的必需品,而从前的某些必需品已成为今天的劣质品。在对待奢侈品消费的态度上,专家学者们都各有看法。当个人财富累积扩大,希望购买高档商品、追求更富足生活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新兴的消费国度,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商开拓的目标。传统的消费观念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入。伴随着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贷款消费、提前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这就更助长了奢侈品消费的动机,形成非理性消费的风气。另外,由于国内的奢侈品市场还不成熟,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国外奢侈品,这对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引导奢侈品消费,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和消费理念,同时鼓励中国企业本土文化与国际奢侈品生产结合,打造出真正适合中国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奢侈品,保证我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和良性发展。
首先,通过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正确引导,调整消费结构,有效推迟、抑制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例如完善涉及奢侈品的相关税收,征收消费特别税。明确规定纳税商品种类,按消费数量征收累进税,按消费商品的种类制定差别税率。调节用于超前消费的贷款利息和首付比例,增加消费零成本。对于从国外进口的奢侈品可考虑再增加税费,在合理抑制国外高档奢侈品盲目消费的同时,保护国内相关厂商的利益,扶持属于本土的奢侈品品牌。
其次,由于奢侈品的昂贵性和品牌认同性,很容易会成为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从中可能衍生出不正之风,即所谓的“畸形消费”。因此应加大对奢侈品消费的监管,当涉及到特别高价的奢侈品时,需要对消费者的身份和职务进行了解和登记,在个人收入约束下,分析其购买能力以及购买动机。必要时进行查访和限制,以减少或抵制奢侈品消费上“不正之风”的产生。
除了政策引导之外,作为消费者,在观念上要对奢侈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奢侈品的使用还是要遵循适合适度的原则,盲目的消费不但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落后和肤浅的表现。对于企业家,特别是已经成功的富豪们,应该灌输一种社会责任感。比尔•盖茨富能敌国,却没有在奢侈品上过多挥霍,而是把财富花在社会福利、科学研究这类最有价值、最有回报的事业上。与之相比,许多所谓的富人对高档商品、对物质享受趋之若鹜,甚至通过各种伎俩偷税漏税,融资圈钱。这样的成功和财富炫耀不仅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或认同,也与奢侈品的高贵品味相去甚远。我国奢侈品消费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包括炫耀性消费、浪费性消费、高负债性消费及畸型消费等问题。对于奢侈品消费现象,应该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既要看到它实现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同时,又要看到过度负债消费的危害和弊端,增强应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危机处理意识。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思潮研究的日益深入,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现性主义个体主义
现代性这个多义的、具有极大理论穿透力的概念,无疑缘起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从11世纪拉丁语中到18世纪法语中的“modernite",其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何谓现代性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也无论其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所蕴含的价值意味是鲜明的。“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追求和规范意味,也就是说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意识。
一、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
一般认为,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涵义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尺度,现代化是一种事实,现代性是一种对事实的反思。
现代性是一种启蒙理性,即怎样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一切并运用理性对一切作出审查。从以上对现代性的解释中可以看出,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一)理性主义
现代性的序曲阶段,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正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了自我发现,教会受到了置疑,社会的宗教色彩开始淡化,世俗生活逐步获得了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的过程,用韦伯的说法就是除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此时的“理性”就是人的代名词。现代性强调人的理性高于宗教神性,强调现代文明的一切是理性化思维的产物。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概括了理性主义思维的要点,即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对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进行价值大小的比较;根据预料的结果权衡行动的必要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作为选择标准;在行动中遵循严格的首尾一贯性,使一切行动合理而有序。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理性主义引起了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在认识领域,理性主义造就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现代性”要求在知识领域应用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逻辑推理证明的数学和实验证明的实证科学,科学成了理性主义的表征。在日常生活领域,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在经济生活领域,理性主义建立了科学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关系领域,理性主义导致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合乎理性的现代法律制度。总之,以创新、合理、绩效、合作为核心的理性文化精神反映了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转变。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都是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的产物和表现,而科学和民主则构成了理性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性最大的成就。一方面,个体主义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另一方面,个体主义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理性的、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理性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相通的。“现代性”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上从群体主义向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重大转变。把个人放在了首位,强调个人独立与他人的重要性。这种个体主义的实质是高扬主体性。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将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界定为主体性,并追溯了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源,认为笛卡尔是主体性话语的始作俑者。康德发展了主体性话语的典型形态,但康德没有看到现代性带来的科学、道德、艺术的分裂的实质实际上是冲突与不和。西方意义上的个体主义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本意是指一种人本位的理念,也就是上边所说的,但是在中文中没有准确的表述词。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最容易被误解,最需要澄清的概念。在中国,迄今为止存在过的意识形态中,它都是与“私”这个字联系在一起的,一提到个体主义就将它与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个人利益,忽略乃至不顾集体利益、社会利益这类东西联系在一起。不过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平时所误解的“个体主义”的这些东西,是用另一个概念“egoism",即“自我主义”来表示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个体主义是一种建设性的、积极的个人本位理念。
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理念,但是除了理性与个体主义之外,进步的观念也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这些在西方社会进程中都具体地演绎了出来。“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具体归结为社会领域的世俗化,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人类生存状态的都市化,文化的个性化,等等。
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它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取向得到大致的说明,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理论中,消费方式大致分为传统消费、现代消费和后现代消费三种。但是在本文中我主要讲的是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就是现代消费方式。作为现代社会青年精英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又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和消费时尚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的整体消费方式。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就是消费方式的科学性和他们个人选择消费的理性。在此特别借助大连海事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消费开支的合理计划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是每学期的费用是否有计划消费。结果显示:在自己的费用开支上,有7.5%的大学生有严格的计划,50%的学生有计划,23%的大学生是稍有计划,只有19.2%的学生选择没有计划,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都会给自己一个大概的计划,也说明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也是在精打细算的,这种计划也可称作韦伯意义上的算计,是合理的重要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大学生消费的现代性意蕴。匆忙地用消费的盲目性来定义这一切是不合理的,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主流,看到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和方式,不要自以为强调个别现象,这就是现代性思潮的理性主义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第一个影响。
(二)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购物
合理性的消费是一个全面的行动过程,它包括了解商品信息,最后才会实施购买这一手段。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了解商品的信息只是第一步,也是理性消费的开始。数据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购买贵重商品前进行详细了解的有45.6%,进行大致了解的有50.1%,这两者之和就是95.7%,而选择直接购买的只有4.3%。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自主能力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对消费品做出合理的决策。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于消费品的质量、价格、品牌和时尚等选择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质量和价格,品牌和时尚是影响当代大学生选择消费对象的主要因素。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反映的是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被看作是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的一个关键。而品牌和时尚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和形象,其魅力就在于象征意义,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选择分别体现了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前的数据就表明了质量、用途、性价比是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观念在现行的条件下分析起来是合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经济收入,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通过自己兼职挣钱并不多,这就使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固定的,而这笔钱的主要用在日常生活用品和伙食开销。在长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谨慎消费,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
(三)消费资料注重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