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医养结合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总结

第1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2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能力培养;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结算》属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着重研究国际间债权债务清偿方式的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国际商会相关惯例,通过对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的理论讲解,并配合信用证业务下的各类实务单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流程及实务操作。目前,本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在课堂中按照理论概念讲解,只强调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能培养其独立开展外贸业务和处理外贸单证的动手能力。

(二)实践教学不足。虽然有涉及到相关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但缺乏系统性地整理,没有采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

(三)学习主要局限于课堂,和社会实际情况脱节。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了解,新的单据种类,制作内容和方法的掌握不够及时。而采用陈旧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会造成授课内容与行业实际业务发生脱节现象。同时,校外实训与定岗实习机会也较少。

(四)各学科之间融合度不够。国贸结算需要涉及经济法、财务管理、税收、国贸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但这些课程均是单独进行,没有进行相应的衔接与联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具有片面性。

(五)教学评价方法简单、主观,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评价标准过分看重分数和考试结果,评价的主体仅限于教师自己,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几乎未予评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基于CDIO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灵活性大,思维活跃度高),改进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考核方法。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依托教学项目及教学软件,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组合为相应的课程模块,调整教学内容及实践实训,初步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改革目标。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理念,重构教学体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工作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各种结算操作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同时兼顾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国际结算实务》面向拥有国际业务的银行及外贸方向的企业公司,立足于国际结算方式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理论结合实际,强调课程的岗位操作性,注重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结算业务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力争通过讲授与实务操作,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国际结算中涉及到的各种票据,主要是汇票、本票和支票;熟悉几种主要的结算方式,如汇款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等方式,掌握几种主要的单据,如商业发票、海关发票、保险单、海运提单等,还要全面了解国际结算中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和规则,贸易术语与惯例的应用;并且通过开辟校内专门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业务实习,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前期调研,建立课程能力标准。调研对象分成3部分:企业、同类院校、本专业学生,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用人企业需求,进一步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标准,同时也能更好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结合行业实战需要,按照进出口结算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即根据“单证的缮制,信用证的分析、修改及填制信用证分析单、交单、议付”的顺序来编排每个步骤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形成系统内容体系。

(三)模块式教学。通过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岗位的工作流程与任务,基于CDIO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教学内容共包括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其他结算方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工作项目下又根据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下又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四)注重实践能力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在课程单元设计上引入“一体化” 理念,即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以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的流程为线索,以“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任务完成方式――提炼系统知识”这种方式来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跟着做,做了能知其所以然。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并利用软件平台进行仿真化实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在总结中完善和升华知识体系。

(五)考核方法设计。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突出过程考核,加大平时以完成项目实训、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和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占重要的地位。

(1) 定量方法:如测试性评价(练习、测试、标准化考试);调查性评价(问卷调查、实地考查、访问、课题设计)

(2) 定性方法:如表现性评价(活动评价、任务评价、作品评价);鉴定性评价(行为观察、自我反省、相互评价)

第3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包头市 医养结合 医疗养老 老年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样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据2015年统计,中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5%,达到2.12亿人。照这样发展,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5.5%,增长至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增长快、数量大,形势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家庭内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的家庭养老问题困难重重,而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也不能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创新养老模式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头市积极响应,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结合的相关概念

1.1.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分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李学斌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养老场所,政府和社区运用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中国居家养老深受西方社区养老的影,英国对社区养老这样阐述:“社区照顾是让老年人自己尽可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社区只是进行恰当的帮助和协作,并为家庭陪护人员提供短暂白天照顾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让老年人去老年社区或临时服务场所,扩展照顾老年人的范围。”

1.1.2医疗服务

一般认为医疗服务的基本含义是: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主要为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医学技术为他们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各种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提供即时服务。创设基本医疗服务有三个要求:一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范围;二是严格监管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1.3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指的是总结梳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立足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务,优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将医疗、恢复、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上,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融合,创新改革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产物,是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处理国家危难的社会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坚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绝对依靠市场,也不能绝对依靠国家,福利应该是整体社会的产物。

罗斯认为,社会福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市场和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存在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必须加强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优势。

1.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的理论,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按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马斯洛理论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将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实现中。

2 包头市医疗养老服务概况

2.1包头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卫生部门计生办给出的人口占比趋势图分析得出,现如今,的全部人数中7.56%是65岁和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居住人数中有35万是60岁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到总数的12.4%。相对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头年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现状

2.2.1医疗服务现状

包头市有医疗机构共619个,公立医疗机构有28个,个体诊所有223个,村卫生室有319个,厂矿医院有6个,民营医院有7个。按等级划分,公立医院中包括4家二甲医院,6家一甲中心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1个中西结合眼科医院和1个精神卫生中心;民营医院中有2个二级医院。

2.2.2养老服务现状

就整个包头市而言,目前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养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结果,因为只有政府这一个来源且其给予的帮助太小,无法解决照顾大量老人这一问题。包头市具体的养老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2.3包头市医疗与养老服务分离带来的问题

2.3.1老年人医疗“压床”现象严重

目前,包头市多数医院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像在具有医疗保险的医院里,大部分老人为了治恢复期很长的病就选择更好的治疗,同时考虑到医疗报销问题,不得不选择长期住院,因而导致“压床”现象严重,但这些老人的目的是养病而非诊病,这种情况下医院相当于疗养院,因而会占用医疗资源。

2.3.2养老机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就包头市而言,养老机构虽然较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生活设施不够完善;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营养老机构价格昂贵,门槛高;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但不能带来完整的服务;缺乏医疗措施,患病老人遇紧急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养老机构无法使用医保,所有费用需要个人承担,会造成老年人过重的生活负担。

2.3.3老年人经济负担重

医疗与养老机构分离,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带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在支撑养老费用的同时还必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其中最的问题是养老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无法像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报销问题成为医疗与养老分离最致命的问题。

3 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借鉴

3.1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介绍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推行养老政策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配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了医养结合的特点。它的运行程序是,首先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提供医养服务的质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养老服务的开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医养结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务提供者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养老项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拨款,项目的数量与拨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同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3.2经验借鉴

3.2.1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长期致力于提供养老服务,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确定整体方向,规范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同时,政府作为最有力的财政保障,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从制度供给、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澳大利亚在养老方面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哈克项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联邦政府出资,40%是由州政府出资,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解决。

3.2.2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发挥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包头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4.1构建医养结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供给某种公共服务或者产物,用拟定协议作为基础,形成合作关系,并且顺畅达成目的,通过制定合同来确认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让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组织都能发挥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将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使得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运作。PPP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够在医养整合方面供给,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PPP模式提高了医养结合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将政府从不擅长的项目中解脱出来,引入擅长的市场部门,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2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发展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优势,将他们转变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组织,负责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在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时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打破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少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参与会进一步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性。

4.3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建设,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然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还是空白,更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导向。所以在持续探求国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时,我们国家必须要全面顾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划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权责、职能界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虹.澳大利亚的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8):52- 56.

[2]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夏社会科学,2008 (1):42.

[3] 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医疗服务品牌营销[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维基百科:https:/// wiki/

[6]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以药养医 医务人员 市场竞争 政府监管

1、“以药养医”问题形成的背景

1.1 以药补医的重要性。“以药补医”是我国在建国初实行的政策。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无力对医疗机构进行全额补偿,但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实行了“以药补医”的特殊政策,此政策对中国医疗体系——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构建和发展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1.2 以药养医的形成。我们医疗机构过去有三个补偿形式: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收入以及药品加成收入。在前两个补偿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并随着政府对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改变,药品加成收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在医院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980的 39.4%,到1994年变为50.3%,1998年~2005年则变为46.21~42.75%,成为医院补偿的主要渠道,导致医院收入中劳务收入偏低,药品收入过高,以药养医的现象就此形成。

2、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危害

2.1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问题

2.1.1 在“养医”的掩护下,一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盲目追逐经济利益,医疗行为扭曲,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甚至存在擅改化验单、夸大病情、诱骗消费者住院、买药等行为。还有一些医生为获取高额提成,通过多开药,开高价药、进口药,增加不必要检查项目等,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而湖南新化县医生张计平曾无奈地说:“因为没有基本的保障工资,我们在积极诊疗中打起了病人的主意,最终没能守住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底线。”

2.1.2 二次议价问题层出不穷,如,某中药饮片的公司批发价是5元/kg,医院院长与该公司私下沟通,账单上就是 26 元/kg,然后按国家规定的 35%的利润,患者就承担 35.1 元/kg。若按5元/kg的进价,患者只承担 6.75 元/kg。那么患者多承担的29.35元,有21元是院长一个人获得,医院、医生都得点少数,可医院、医生还背着“操纵看病贵”这样的臭名。所以,如果只取消“以药养医”,而不根除其背后的“开单提成”制度,贿赂、二次议价等问题仍然存在。

2.1.3 因政府投入不足,医院必须靠自己创收。所以只能使用以下的几种方法:①卖贵药,多卖药,甚至收取医药公司的提成;②不合理检查,过度检查;③滥用高端器材。而医院这种创收的方式,不仅严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2.2 政府管理问题

“以药养医”还淡化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由于医疗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生是医疗市场的供给者,同时他们又决定着患者对医疗产品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不能相互制约,市场均衡点可以由医生随意决定,从而必然导致效率损失。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做的不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解决措施

3.1 引入市场竞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首先,保障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在若干个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就医,形成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其次,职工可以在医院购药,也可以持医生处方在若干个定点药店购药,形成医院和社会药店之间的竞争机制。

据研究表明,国外以市场经济规律按严格的成本核算办法来确定价格,是把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和技术服务,房屋、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水、电、汽、日常消耗品等都计入医疗服务成本,所以西方国家医务人员,特别是医师,其劳动报酬是社会上各行业中最高者之一,技术服务收费昂贵。所以,我们也可以类似的进行以技养医的政策,如,对各岗位的医师进行技术、效益分层。

实行医师多点执业。目前我国对医疗人才是封闭式的管理,医师为医院所有,不能到另一个医院执业。但其实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可以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行为,正式实施这个政策。并将医生在各个点执业的绩效一起算入其总的绩效评估中,并影响其职称、能力的评选。

3.2 加强政府管制。有研究显示,每增加对医院100元的外部投入,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但其实,这种财政投入不一定非要通过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形式,比如,作为过渡政策,可以考虑把医院从“以药养医”中获得的那部分加成,通过税收的形式收归财政,然后通过转移支付补偿非营利性医院,从根本上实现医药分开,切断导致药价虚高的利益链条。

而医药分开必然涉及药房的改革,药房改革分两步,纯收入要上缴,这是第一步。交给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财政专户,根据医院考核的综合指数合理返还,比如说医院的服务质量、床位利用率、事故率等。但一定不要根据医院其药品收入上缴的多少确定返还数量,这样就切断了药品收入和医务工作者收入的直接利益关系。第二步,医院的药房变成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法人实体。无论这个实体是否是医院办的,它的财务必须完全独立,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存在。

实施多种形式办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要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并制定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更好的满足不同疾病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还有,在大力发展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同时,可以通过改制,适当减少过多的公立医院数量,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使后者的药品费用降低,并进而抑制其他类型医院的药品费用,形成社会药品的全面下降。

政府还要对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进行医疗资源优化重组。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调整和控制包括床位、人员、设备已经医疗机构在内的卫生资源存量和增量。逐步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组建规范的公司,建立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产品供求双方的行为,加强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执法监督管理。

作为需求方的病患与作为供给方的医疗卫生系统需找到一个平支点,而这个支点不能由医生随意决定,需要由政府掌控。医改方案和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意见提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在过渡期间改革药品价格管理。在药品定价方面, 实行政府定价、 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方式。

总之,遏制“以药养医”问题必须从各方面来做,除了改变从前的弊端,我们还要寻求新的系统,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以技养医”才能使医院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与一般商品生产和服务相比,医疗服务技术和劳动价值有5个方面特点:(1)培养成本高,知识更新快。 (2)劳动强度大,特别是脑力消耗强度大。 (3)工作时间长且不规律。 (4)技术风险高,工作压力大。 (5)经济风险大。医疗机构是知识密集型单位,且劳动强度大,医疗风险高,而其价值在医疗服务收费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目前医疗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药品供应、设备检查和材料消耗上,而不是医疗服务的技术和劳动上,所以导致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扭曲,所以在克服 “以药养医”和“以械养医”的同时,必须加大“以技养医”的力度。按照医疗服务补偿合理成本的要求,结合政府财政投入情况,要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主要是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包括诊疗费用、护理费用、手术费、住院床费、药事费等。医护人员劳动价值得到体现,会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而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以技养医”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是真的将药费降下来;其次,进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再次,培植市场竞争机制;另外,还需要一些听证会等大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魏祖志 “以药养医”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基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

[2]中国社区医师网网友 “以药养医”本身就是伪命题 中国社区医师 管理在线 2012年5月13日

[3] 魏祖志 “以药养医”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基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

第5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西医治疗进展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不一,以口、眼干燥为常见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报道称SS在我国发病率为0.3%~0.77%[1]。本病多起病隐匿,病情差异较大,但临床发病主要可分为外分泌腺受累表现和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炎表现。故西医在治疗上常以治疗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及合并系统损伤而有所侧重。

1.1干眼症的治疗 常规治疗干眼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进口的人工泪液,国产的视黄酸,以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和复合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价值有待商榷。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导致外分泌腺体依赖性增加,药物的疗效减低。

除外用药物之外,近几年来,口服药物也逐渐为临床所应用。如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显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症状,且用药后耐受性好。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西维美林(cevimeline)属胆碱酯能受体的激活剂,与匹罗卡品相比较,对M3受体的选择性高10倍,半衰期长8倍,副作用也更少,临床应用表明其对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患者使用西维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症状显著减轻。

1.2系统损伤的治疗 SS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一旦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都已经较明显,应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这有助于提高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同时控制炎症。控制炎症反过来既有利于腺体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症的活动。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脏器受累时,如肺间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肾小球肾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曾小峰[3]报道一诊断干燥综合症的27岁女性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一个疗程后淋巴结、腮腺肿大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2 中医治疗进展

古代医籍中虽无本病病名可寻,但多见“燥证”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阳明在泉,燥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首先提出感受燥气之病因学说,并描述了燥邪伤人出现与本病相似的口眼与皮肤干燥、目赤痛、关节痛、身痛乏力等症状。而《金匮要略》有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描述了“干血”导致的“燥”,并创大黄螫虫丸治疗瘀血所致的肌肤甲错。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界对干燥综合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全国中医痹证委员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其颁行的《痹病论治学》中称本病为“燥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各医家各有阐发,尚未统一。有医家认为本病应属于中医“内燥”的范畴,应采用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治疗大法。又有认为本病应属气阴两亏,治疗应注重补气、调畅气机,以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达到滋阴作用。朱良春教授[4]辨证论治本病:①燥热内盛,肺胃津伤,治以清养肺胃,生津润燥;②脾胃阴伤,燥热内生,治以益脾养胃,生津润燥;③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治以滋养肝肾,清热润燥,佐通络止痛。李贵安[5]将本病辨证分型为燥气伤肺证、脾胃阴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四型,分别采用清燥救肺汤、益胃汤、杞菊地黄汤、生脉饮治疗,经过足疗程治疗后结果提示总有效率为82.14%。王燕青[6]等认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可使瘀去血活,气机调畅,津液畅达,符合《血证论》中“瘀去则不渴”之意。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收效良好。马琳等[7]以养阴生津液(天花粉、茯苓、党参、沙参、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9g,鲜石斛12g)配合左旋咪唑、浓维生素AD肌注,或浓鱼肝油滴剂口服治疗干燥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邱承林[8]用中药杞菊地黄丸和雷公藤片,部分重症患者配合丹参注射液静滴,西药用螺旋霉素、强的松,局部对症治疗用1%甲基纤维素与氯霉素、链霉素合剂滴眼,有腮腺肿大或感染症状者配合以庆大霉素作腮腺灌洗治疗干燥综合征18例,总有效率为94.4%。易俊贇等[9]以干扰素5万单位、胸腺肽5mg隔日交替肌注,结合中药黄芪、生地、麦冬、天冬、石斛、当归、丹参、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干燥综合征12例,有效率92%。戴恩来[10]运用益气滋阴活血方药(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的同时配合口服西药溴已新(必嗽平)增加腺体分泌,并配合雷公藤制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 结论

目前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合并系统损伤的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本病辨证分型尚未统一,治法各异,多从阴虚、气阴两虚、血瘀、燥毒立论,分别治以滋阴润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润燥,疗效不一。中西医结合的治法多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加益气养阴润燥的中药,经多方面报道效果好。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方法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张乃峥,曾庆赊,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35.

[2] Fife RS, Chase WF, Dore RK, et al. Cevimeline for the treatmentof xerostomia in patients with Sjogren′s syndrome:a randomizedtrial. Arch Intern Med,2002,162(4):1293~1300.

[3]曾小峰,张奉春,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Chin J Intern Med 1998,l(1):6.

[4] 吴坚.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8):501.

[5] 李贵安,陈爱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例.陕西中医,2007,28(2):168~169.

[6] 王燕青,刘学法.从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4):16-17.

[7]马琳,刘明伟.中西医两法治疗眼结膜、口腔黏膜干燥综合征20例.中医药学报,2000,(1):58.

[8]邱承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0,9(18):1790~1791.

第6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一年来,我院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民政工作会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着“为老人献爱心,尽孝心”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技能,强化服务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

一是光荣院项目建设主体框架已封顶,其中主体基础已通过验收,儿童福利院装机已完成施工,并已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及出具检测报告,边坡护理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共已投入资金830万元。

二是以新建养护楼为契机,开展医养结合,创办老年护理院,目前护理院已经开始运营,我院的医疗康复养老服务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是今年我院对旧厨房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投入资金27万元。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我院在巩固职工已有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学习能力、拓展学习广度、向科学化、系统化迈进。

一是把理论学习作为促进工作的原动力,我院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做到人人有学习笔记,人人撰写心得体会,人人有思想收获。

二是把职工学习业务知识作为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不断提高我院工作人员的护理服务技能,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国家养老护理员工作标准,掌握养老护理员专业的护理技能,今年6月派送8名工作人员去长沙培训学习康复理疗师。

三是组织全院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全国养老院质量大检查指南》的115项内容,并逐条落实。

三、加强院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制定绩效考核细则,开展点对点服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各个岗位、各种工作特点,制定了各项工作流程,与各部门制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党员干部负责联系一个服务区,全面负责该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督促整改落实。

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入住老人个人资料档案、健康档案、入住协议、入住评估等各类文档,完善文件资料,对院内资产进行登记,将管理责任划分到每位工作人员,实现了责任落实,增强了工作人员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坚持微笑服务。我院一直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让老人住得舒心,家属放心的工作目标,提倡工作人员要坚持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嘴巴甜一点,理由少一点,做事勤一点,脾气小一点,效率高一点,坚持与老人和家属交谈时做到轻言细语,接待来访者时主动热情,工作中更加注重文明礼仪,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院还在服务监督上做文章。服务好不好,老人说了算,标准高不高,老人说了算,态度好不好,老人说了算,接受老人监督,坚持不定期考评服务人员,让入住老人真正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安逸,舒适和美好。

四是狠抓院内卫生工作,我院以“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为原则,每周五对卫生进行检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卫生监督与清洁保持工作中,确保院内干净整洁。

五是加强膳食管理,改善老人生活。我院每周制定营养食谱,倡导营养膳食干预疗法,注重以充满生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激发人体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达到健康的目的,严格执行在低脂、低糖、低盐的原则上,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对淀粉、动物性脂肪、油炸食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不适的老人,专门设定药膳,将药理与饮食合理结合。元旦、春节、端午等节日,我院食堂提前做好节日物资储备,科学配菜,我院还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及实际需求,点菜就餐,以满足个人喜好和保健的需要。

六是加强康复保健,开展医养结合。每天为特护老人量血压一次,每周为自理老人量血压一次,每天定时为需要服药的老人服药,定期为老人开展康复保健课,交流传授康复保健知识、营养膳食知识、健康延寿理念。为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掌握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并根据不同患者制订个案康复计划并实施,同时按每位老人身体状况制定出《老人健康指南》,使得服务对象的生命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七是加强安全防范,杜绝安全隐患。每周定期对各服务楼、食堂等重点部位及电线电路、饮食卫生、房间设施等开展大排查,对查出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及时维修整改,对卫生间、楼梯口等关键位置做到每日巡查,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严把食品来源、消毒、加工、储存关,确保老人饮食安全。坚持24小时值班制,实行院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定时巡查,认真记录。严格进出院管理,实行老人出入院登记请销假制度,严防老人走失、跌倒,特别针对节假日期间亲属探视,接送较多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协助家属办理进出院登记,让老人和亲属都满意、放心。

八是开展娱乐活动,丰富老人文化生活。我院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安排专人,组建老年人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做健身操、唱歌、剪纸等活动把老人们凝聚起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志愿者送温暖,共建幸福乐园。3月县溪子口小学来我院开展志愿者活动,与老人促膝谈心,表演精彩的节目,还为老人送来牛奶、水果、营养品等慰问物资;7月怀化市联通公司**分公司党支部、老年大学等单位来我院慰问老人并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重阳节**县童话世界幼儿园和**诚实商行老板来福利院慰问老人,并送来葡萄、香蕉和罐头等慰问物品。

十是规范养育方式,孤残儿童快乐成长。我院对寄养家庭儿童定期安排回访和节日慰问,不定期对寄养家庭进行抽查,对寄养家庭的现实状况,儿童的教育、管理、生活和健康状况深入调查了解,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对全县的困境儿童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根据县民政局的安排部署,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和观看电教片等方式相结合,保证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一是认真组织集中学习。采取领导讲课、专家辅导、集中学习、互动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由院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学习和讨论,带头谈思想认识和学习体会,带头听取服务对象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形成了领导带头示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针对党员分散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我院制定发放了集体学习计划表,明确了每次集中学习活动的具体日期和内容,要求每名党员根据学习计划表,提前安排,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保证集中学习活动与日常工作不冲突。每周检查党员学习笔记情况,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鼓励职工建言献策。通过设立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接纳服务对象及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

回顾半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福利院的过管理模式有待改进;二是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技能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资金投入有限,医养结合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2020年工作打算:

一、完成光荣院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

二、完善护理院医疗设施设备,开展全市优抚对象康养。

第7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第8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第9篇: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药品价格 成本虚高 加成政策 治理

2009年新医改开启以来,新医改设计的政府投入目标超额完成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6年来总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4万亿元,单单2014年政府投入超过1万亿元。但是预期效果性指标并未达成,看病贵问题有增无减,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不降反升。《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为186元,其中药费92.4元,住院人均医疗费为7027元,药费2939.7元。

药品费用是医疗价格大板块,药品价格改革一直是医改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844号),但是,改革效果远不及预期。2013年,门诊人次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49.7%,人均住院费用占比41.8%。医改之前的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2314亿元;药品制造业总资产约6000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约4700亿元。医改之后的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5501亿元;医药制造业总资产约1.85万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3万亿元。药品价格高,催生了药品产业的“繁荣”,也催高了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又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5]904号)指出,“除品和第一类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药品价格主要由政府定价转向主要由市场定价之际,总结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形成中的问题,剖析其原因,理顺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价格及药品价格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单个厂商看,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值=c+v+m,在市场竞争社会里,c+v会转化为成本价格(k),m会转化为利润(p),于是,商品价值=k+p,竞争中形成的利润必将转化为平均利润,这样,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商品的市场价格则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包括药品)由政府定价,基本方法是,在核算企业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价15%,形成出厂价,再加15%形成批发价,最后加15%形成零售价。这里不需要考量供求关系、企业经营策略等因素。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药品价格费用的定价上采用的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规定医院在进价基础上有±15%的调控空间。在这种类型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规定下及政府对医院存在一个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等共同作用下,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且有效的运转,只能通过提高药品销售以及降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自身经营经费不足,最终形成医疗行业中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倒置的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机制。而此时的药品价格事实上不仅承载了药品本身价格,还包含了补偿医疗服务费用过低的重担。

现今的药价形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发改委及其领导下的各省物价管理部门根据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审批,核定药品价格。制度规定药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医保类药品和非医保类药品,非医保类药品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而医保类药品又划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15%的调控,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另二类是以招投标、挂网采购为主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由于医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药品市场中种类繁多、中西类别药物混杂,加之药品流通渠道过长,药品成本构成过于复杂,只是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真正掌握药品的真实成本,最终定价出现不合理现象。并且目前的药品市场上出现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现象。缘于我国“以药养医”的制度性设计以及医药市场中的双重关系的存在,并且药品市场上最终的消费者是患者,因此药品在进入医院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实质上是能否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在进价±15%的调控幅度既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导致进价越高的药品销售量越好。

二、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药品出厂定价审核批准不规范。各级药品价格审批部门受专业知识限制,且药品种类繁多,关于药品实际生产成本的透明度极低,唯一存在的区分点就是出厂价格,而药品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虚报药物的组成组分,抬高药材价格,虚增成本,导致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制定的价格偏高。

2.药品集中招标增加药品价格额外成本。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本意为要降低不合理的药品价格。但事实却使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增添了一个环节,比如招标中介机构依靠出售招标文件、乱收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场租费等方式,这必然会促使药品成本大幅度提升,于是企业将这部分成本费用“转嫁”到药价中,使药品在招标前就已经“价格上涨”,从中可得知,药品价格在招标采购中就产生了新的价格虚高,促使医疗机构中标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远高于批发价格数倍乃至数十倍。

3.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格。政府为应对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况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而药品生产企业为有效应对和规避一些法规,就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或添加无关紧要成分,在原有的价格基础上提高价格水平,价格往往是同类品种老药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尚不够完善,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赢取高额利润,纷纷开始仿制药品,最终导致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加重消费者负担。

4.医药市场竞争机制扭曲。我国药品制造企业有几千家,药品批发商有上万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产企业会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推销药品,药品批发商竞相向医疗机构以高额回扣、折扣为主要推销手段推销药品,药品市场的竞争因此演化为价格折扣的激战。为了促销药品,促销人员深入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直接联系,以回扣作为诱惑,鼓励医生使用和推销自身企业的产品。医护人员的回扣无疑会加入药品价格之中,导致消费者手里的药品价格始终无法下降。

5.药品加成政策倒逼药品趋高定价。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对医院投入过少,政府补助金占综合医院总收入不到10%,甚至打白条。为弥补医院财政补助的不足,政府实行了药品加成政策,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差价收入(15%),以补偿医院在运行经营上的资金不足,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加成的比例尽管相同,但不同价格加成后医院赢利额不同,进价越高,医院赢利越多。进高价药成了医院自然选择。药价高也给处方医生提供了利润空间,激发了医生开大处方。当高价药行销医院时,厂商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选择虚高定价。在药价虚高面前,厂商、医院、医生形成了利益集团。为了巩固集团利益,厂商又采取差别供货办法,医院销售的药品零售药店不供货,以致政府种种降低药价的努力都无功而返。

三、理顺药品价格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短期降低药价不是目标,这只是暂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手段,不是治本良方。国家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设立一个对政府直接负责的药品价格监管部门,并赋予其行使一定法律法规的权利,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药品价格虚高的现状起着约束的力量。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制定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力量来实现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包括制定完善的专门性的药品价格定价法规,作用于我国各类药品的定价原则、作价方法、监督机制及处罚条例等方面,借此约束我国医药企业在各环节上的定价行为,以有效防止厂家的投机取巧行为,避免市场的混乱,有效抑制药品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又可增加消费者对药品的知情权、信任感以及对药品价格的正确认知。

2.适度扩大政府对处方药品的定价范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约有16000种,除列入医保目录的实行政府定价外,其他都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政府定价的才2400种左右,占市场流通份额的60%,然而其中属于处方药的才1600多种(约占15%),大量的处方药游离于政府定价管理范围之外,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这种由市场调节定价的药品替代性又十分强,造成一种药品多个名称、若干个价格的现象。应适度扩大政府定价的覆盖面,将所有处方药列入政府定价范围内。通过政府定价的严格管制控制药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3.严格药品成本审核。严把药品初审关,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使各级价格部门既要对药企生产企业负责,又要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严格药品成本审核,合理制定出厂价格,压缩价格空间,从根源上控制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产生。

4.实现“医药分家”破除以药养医。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量有限,医院诊疗费用过低,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获取差价增加收入,实质上是靠药品的高额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并且补偿运行经营成本。“以药养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驱动,医生开大处方、医院卖高价药品等。打破这种以药养医的机制,第一步是中央财政必须扩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型县、区、乡二级医疗机构的投入。第二步是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医疗劳务收费标准,改变医院收入结构。第三步是积极推动医院药房托管或社会化经营,实现药品同城同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EB/OL].[2010]195号

[2]邓少东,吴柱国.新经济形势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6):29-31

[3]孙玉刚,胡万宁,付小平.医疗机构临床过度用药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