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77-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它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当中,在帮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又是所有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相关的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能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了科学精神,强化了人文精神。
二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相融合
导入设计得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由 “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营造一种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刘翔获得奥运会田径110米栏项目金牌” 和动画“赤壁之战”,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又比如,在上《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这一课时,利用网络检索信息,我事先提供各种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并给出相应网址,让学生在竞赛中选择展开,从而吸引学生对神奇的搜索引擎产生兴趣等等,由此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了。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把检索语数外等其它学科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练习,任务驱动要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要求的任务,进行分层教学。
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化的成长环境。学生随时都可以浏览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专题学习网站,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学习文本加工的基础知识,通过观看学习支持里的动画教程获得学习帮助,针对操作水平程度较高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开拓其视野。在我们机房的教师机中安装了极域教学软件,开设了交流版块,进行教学效果反馈,让学生陈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想法,从而达到他们分享经验、共享信息的目的。这样,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亲身探究,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科学地评价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的考试评价方式,要尊重、关爱学生,让后进生树立自信,课程的评价要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模块时,学生把创作的电子作品如:电子板报、统计表、多媒体作品等上传到学习评价系统中,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也可以进行评语认定。这样就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视和自我反思,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在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主编:《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 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 伊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信息化;“一师一优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14-01
2015年,笔者的教育教学工作关键词之一,是“一师一优课”。作为一线教师,“上好课”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而钻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断反思教育行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为了理解“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一活动的目的、流程以及操作方法,2015年3月12日,星湾学校特邀苏州市电教馆顾瑞华馆长及张辉主任来校讲座,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讲解。顾瑞华馆长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一活动的起源、发展过程、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向我们做了活动动员。张辉主任从课程拍摄方法、器材选择、拍摄准备等方面向大家传授了“一师一优课”的拍摄技巧。接下来,笔者就在学校微格教室试上省教材《讲文明,懂礼貌》,不断改进课件和呈现方式,尽量贴近二年级学生学情,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一师一优课”活动,使笔者增强了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让我们的课堂有意识地朝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方向进行实践。我们倡导的智慧教育,是灵动的教育,是生成的教育,也是与时俱进创新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我们要主动面对它给我们带来的深度变革,积极地探索并不断提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
二、学生学习有“情”有“行”
在笔者成长过程中,有幸得到了苏州市品德教研员胡春娜的关心和指导。2014年参加江苏省品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胡老师三次磨课指导,一路相伴送我进赛场,她丰富的教学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能惠我良多。今年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胡老师不仅是良师益友,也是我的严师畏友。她在听我试讲《讲文明,懂礼貌》后,指出板块优化,鼓励我结合星湾学校特色的同时也要结合生本、课本“注重教学资源的转化,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型,注重知行的转变”。“品德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富于变化的;我们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有童趣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从灵魂深处流露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执教《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感受“文明有温度,文明更有影响力”,我结合星湾学校特色“朋辈资源”――吴思嘉同学台湾旅行后给苏州市委原书记石泰峰的信中表达了要将“小举动大文明”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星湾学校乃至全苏州,掀起了践行“小举动,大文明!”的热潮。此外,还有机地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彬彬有礼、仁德有序――文明”,更将获得市委宣传部好评的星湾学校手绘“小举动大文明明信片”带进课堂,用“知”来升华“情”的温度,用“情” 来细化“行”的方向,知行合一,缩小“知道”和“做到”间的剪刀差,时时牢记胡春娜老师强调的“每课都要让学生有所得,要上走心的品德课”。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固然重要,但更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不管在微格教室,还是未来教室授课,我们都应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走心的设计教学,能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走心”的课堂教学。
三、教师成长有“督”有“导”
“一师一优课”活动,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呈现方式,能改善认知环境,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钻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我们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苏州市“一师一优课”网络平台上,每个学科都上传了名师优课视频、教学设计详案、教学课件……参加“一师一优课”磨课、录课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个不断学习、动态成长的过程。网上建立了强大的教学数据库,这是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为“优课”提供了一种教学范式,供我们借鉴、学习与反思。在观看、学习“名师优课”视频并做出点评时,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同题异构、同年度教学、其他年段教学展示……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板,是收获,是成长,更是方向!我深知稚嫩的自己与前辈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今后,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路上,我会付出努力,积极进取。
“一师一优课”活动,不仅有教师个人的磨课、钻研、反思,也有“优课资源库”供大家学习、教研,聚如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让我们带着对思想品德教学新的认识、新的知识,再次出发,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我坚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空,一定会群星璀璨,魅力四射!思想品德教育的未来,一定会熠熠生辉,薪火相传!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历史教师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有利于将教师从“教书匠”转变成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1.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轻松地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课堂过程,共同领略历史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魅力。学生们的探索思维会让学生求知欲增强,有些学生甚至会在创新过程中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会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量力而行。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筛选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等。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会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进行学术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受限于时间、人员、内容的局面,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2.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然促进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网上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历史知识,具体分类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考古学、史学理论、科技史、战争史、生活史、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艺术史、地域文化、史学专家争鸣等,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网站,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还可以看到一些教学理论、教学总结、试题集锦等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在一些硬件建设比较好的学校中已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学,众多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已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一方面,他们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发达国家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英特尔项目新模式。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培训,获益匪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立足于校园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会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答疑者。学生在掌握大量教学资源和材料的基础上,主动大胆提问,质疑现有的史学观点,考察教师的知识面和水平,面对学生的“车轮战”提问,教师无疑会在某些问题上卡壳,甚至只能说“我暂时解决不了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不是什么丑事情,正是教学相长的大好契机。这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角色大转变的趋势,这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丰富而扎实的历史知识,而且还需要跨学科知识,更要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无疑是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双重意义,既锻炼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此外,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优化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提供了可能,进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历史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关注世界上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观念,这必然促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促进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路径
如何促进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素质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设计课件中要倾向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体现教学目标,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组织、督促、调控、评价作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控制教学进度。让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每个人建立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主要内容有学习环节的时间,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等。学习环节可以多元化,比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生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和评价。学生的文件夹共享后,就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优点是交互性。课件的制作要考虑到在学生能够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在总机平台上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习的实际水平,提供更佳的思路,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2.在操作演示过程中,要注意设置思考,使历史信息和思辩相结合
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进行探索性思考的结合。比如,一部中国近代史,有清晰的线索,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如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等,都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启发性,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所以在备课时,要设计出一些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既可达到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又能使学生在经过思维运作得到答案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更有效地激发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时,既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过去,同时今天我们国家还要禁毒反毒,怎么看待当时的禁烟与今天的禁毒?学生就会主动去分析其各自的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和意义,历史与现实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指导学生自己制作演示文稿,并加以展示。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提高学习水平和质量。如在讲《运动》时,有的学生家就是桂平市的和贵港市的,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去收集的资料,通过采访获得了珍贵的口述史料,有实物资料(如建筑、文物等),学生用相机把实物拍摄下来,制作成演示文稿,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表现了运动的真实感,学生们还关注了桂平原金田村现在的面貌,了解了运动发源地15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各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三、促进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要求
1.历史教师要成为“杂家”
历史教师平时要努力充电,扎实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拓宽视野,了解跨学科知识,历史教师也要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政治、英语等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学生才会认识到教师的博学,才会从内心里佩服教师。
2.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
如对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是传统教学手段体现不出来的。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点、线、面的方式将地图的演示出来,并进行颜色搭配,声音处理,客观上强化了地图的作用。
3.突出重点
演示文稿中要体现教学的重点,要体现出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要围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可堆砌文字和图片,文稿花哨或者过多的声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当然也不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体现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突出重点。
4.加强教师团队合作
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打破过去教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师生的合作也加强了,同样也会促进校际合作,所以教师之间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5.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
我们给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是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表现效果强烈、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等效果成为现实,无疑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仅仅是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尚不能完全取而代之,以我们现有的考试政策、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还必须重视教材,我们是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教材,因此,我们所开展的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并不是寻求一种替代教材的全新“模式”,而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然会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有效整合没有终点,可以无限地去探究。今后,我还会继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同仁们共同探索之。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历史教学,2003,(9).
[2]孙远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4]郝慧芬,潘德昌.谨防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6).
[5]王润兰,李嵬,魏轶娜.对中学教师信息素质现状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02).
[6]苑玲玲.多媒体与中学历史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4.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是时代行进的必然规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教学中教师固有的思维习个惯,也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美术教学活动具有乐趣,用多媒体的综合处理效果,达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教师要拥有较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搜集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并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去年我校安装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并进行教学培训,通过培训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应用,了解到它的触摸屏可以与电脑交互控制操作,白板笔变成了鼠标,具有和鼠标一样的功能,也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直接书写、绘画、说明、修改、擦除、标注在屏板上,同时白板上所有内容都可以同步显示和存储。它的记录和保存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多媒体运用激发美术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记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独特性、新颖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1.运用多媒体动画,带动课堂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时,首先自动播放《小蝌蚪找妈妈》,观后请同学们说明是什么题材的动画片?对水墨技法有什么样的理解?因为同学们小时候都看过这个动画,所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从而引入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师说明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并提出问题齐白石同学都知道吗?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们深深的理解到中国画在世界画坛的地位。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阵地,要从课堂抓起,特别是初中美术欣赏课,但是我们美术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美术欣赏课,所以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增加欣赏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运用多媒体备课时,利用计算机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生动的课件。在网络中,我们看到诸多名家名作,包括解析、说明,同时各种制图软件对照片、图片进行美化的处理,美轮美奂。我常常在网络中下载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图片制作成生动的课件,这些唯美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多观察、多联想、多讲画,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潜能。
三、多媒体让美术课“动”起来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中,我不断摸索怎样让美术课“动”起来,这个“动”是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兴趣活跃起来,手中的画笔动起来。如果我们按着以前的课堂除了黑板就是粉笔一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
1.化静为动,激活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片想象情景,而且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么教学活动就很难“活”起来。借助多媒体手段变静态为犹,形象地呈现优秀的美术作品,化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在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一课的欣赏中,我首先明确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难点是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导入时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之后导出《格尔尼卡》是 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对毕加索的作品还是理解不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运用网络,在网中找出一段毕加索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毕加索的秘密》。影片中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学生们在观赏讨论中了解了毕加索创作作品的风格、想法以及创作《格尔尼卡》轨迹,知道了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并通过战争的罪恶,了解了立体主义风格的艺术。
2.化静为动,丰富想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了。多媒体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在《几何形体的联想》一课中,我就运用Flas制作出动画效果,一些事物转动变化,最后变成几何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法国画家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这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游戏比赛的形式,让美术课堂“活”了起来,大胆的联想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了兴趣,手中的画笔也画出心中的创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优化了美术课堂教学,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运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学会爱美、懂美、会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观念教育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1现代信息技术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
1.1教学观念的变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意义通常是狭隘的,指的是校内教育,而且是阶段性的,而教育对象也往往仅限于青少年。教师通过课堂、实验室等特定的教学环境,运用语言、姿势、表情、文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1.2课程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汇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地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1.3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优秀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2现代信息革命引起的教材变革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使信息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的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是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本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3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出。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生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和放射性物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4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方式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像原先那样采用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多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乏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其中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授课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 交流协作 创设情景
21世纪是信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把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也作出了重大决策:“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针对此种情况,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乃至多媒体计算机等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加教学密度,创设适宜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英语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英语学科,实现整体优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重视,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自然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棘手的课题。但迄今为止,对课程整合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单薄的、零碎的。有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并提出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给教学带来的优势之处: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渡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 the south/to the south/on the 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声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二、突出认知主体,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实施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按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因材施教。CAI的一对一的特点,能使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理解中,计算机总是根据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按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路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步调和教学方法来学习有关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既突出了认知主体,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照顾了差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古人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使用电教媒体是一种好方法。由于声、光、形、色、图的特殊作用,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欲望,学生能满怀热情、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任务。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感知对刺激的表现为:视觉占95%,听觉占10%,其他占5%。由此可见,视觉在人的感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大脑两半球都激活起来,从而克服短时记忆的局限,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形象化的艺术图像、色彩、音调的艺术美来增强教学美,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科学理论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把科学理论同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运用音乐效果来进行艺术渲染,所以可使教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所以对活动的重大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四、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
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五、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师生之间: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六、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情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它提倡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方式。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尽管信息技术是我们当前着重强调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局限性。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为人师表,这是通过教师的一定行为和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来完成的,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正如IBM总裁郭士纳所说:“网络确实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好老师,也不能取代给子女支持的家长,更不能取代学校高水平的行政人员。”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二、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三、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创设情景积极思维自主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们应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做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内容、环境、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又促进了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己延续多年,它的刻板也令许多学生“望教兴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是许多数学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课件集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方面于一体,给人视觉冲击力强,学生只有学得新鲜,做得有趣,才能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具体、透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了,一堂课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情景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彩,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对这课的引入方式我用这样一个动画:一个小球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沿着蓝色弧线滑动,配上音乐,加上背景,再通过改变变量等手段来变换小球滑动轨迹,以此来说明常量和变量的作用,进而导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巧引入,使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教师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剌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例如:教学《轴对称》一章时,我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将等腰三角形、飞机、古建筑等图片的翻折、移动、重叠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适度运用多媒体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化静为动,感知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
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联系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教学过程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之后,在辅助学生认识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数学词典不同,多媒体技术不是简单地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数学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的,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富有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具运用等优势应该保留。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教师的表达方式灵活化。这些特有的优势,使多媒体技术在促进和深化数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法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人们常用正方形、长方形材料铺地板,为什么用这种形状的地板?能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但不规则的四边形下脚料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吗?你自己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四边形,拼一拼看,实验后,再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过程,让学生思考,四边形内角和等于多少?这样学生会从实验和演示中感知和领悟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这一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充分参与时是每个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获得应用的,充分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目标。
五、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施因材施教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能适应实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能力,练习题也可以设计成两大类,一类习题偏重基础,一类习题偏重灵活性,学生可上机操作,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类型来做题,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这样的人机互动,使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互动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须的学习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使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数学科的教学,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面点教学 整合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面点教学整合的形式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对于面点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以下两种形式。
1.网络课的教学
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在微机课上教师教会学生怎么上网搜索面点制作方面的文本、图片和视频,如何赏析精美的面点图片,以及如何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班级QQ群,让他们在群里或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视频,或展示自己的作品,再组织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讨论、研究、评价。还可以介绍学生访问一些面点制作的网站、博客,让学生自由浏览面点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让他们去了解面点,热爱面点,对面点制作感兴趣,从而对面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枯燥的面点理论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平台。
2.课件的运用
在面点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件的形式讲解面点课程中相对枯燥的知识,如面点基础知识、面点原料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利用课件中视频、动画的讲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原本单一的讲解变得生动具体,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一些成型手法较难掌握的面点,也可以事先录制视频,将老师的成型手法进行分解,对所有动作做详细分析和解说,让学生从中领悟到面点成型的关键所在。并将视频上传到学习资源网上,让学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主进行学习,直至掌握技能。这样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减少老师的重复操作示范和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面点教学整合后的优点
1.在创设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对一项事情感兴趣,才会用心去做。在面点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有了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面点中的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运用实践操作及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为教学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将文字、图像融为一体,把学生带入色彩缤纷的境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面点的起始课上,可以通过播放面点制作的录像,展示精制的点心图片、烹饪大赛情况及获奖作品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对面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本专业产生深厚的兴趣。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必须以趣导学和以趣励学,趁热打铁,让学生每一节课始终保持旺盛的求
知欲。
2.在感知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难点
在面点教学中,有些品种的制作技术难度较大,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操作要领,必须反复摸索,多加练习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这往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将信息技术运用的面点教学中,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月牙蒸饺的教学中,成型手势上有点难掌握,可以事先录制视频制作成课件,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解,对每一步操作要领进行讲解,从托皮的手势,上馅的方法,到右手拇指与食指捏制的位置,推的高度、捏的深度,制品的要求等进行分步讲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比较手法,这样对操作难点的掌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拓展教材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开阔视野
在面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项目内容,更加关注内容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面点技能的内容都应该成为面点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季节的变化合理组配面点,掌握更新面点制作的技能。如在学习“四喜饺”时,给学生一个思考:能不能在制作“四喜饺”的某个环节稍作变化,从而产生一些新变化。这时学生就会通过思考,通过上网浏览获取知识,延伸出了一个孔的眉毛饺、二个孔的金鱼饺、三个孔的一品饺、五个孔的梅花饺等等,并认识到它们的变化在于孔洞的变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内容。校园网络的应用能让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