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观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第1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大学生消费行为心理

当代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时代消费的风向标和主力军,加之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方面力量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缺失与不健全,导致了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消费攀比、冲动消费及过度消费等不良现象。本文就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成因以及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结合我校实际)

1.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

⑴学习支出。学习费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在大学生中消费占很大部分,达到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半数以上,此部分消费相对比较稳定。学习支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的学习材料及学习培训的费用。

⑵日常基本生活费用。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主要包括吃、穿、住、行、用等几个方面。随着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随之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吃喝住行也趋向高消费方向发展,集中表现为恩格尔系数的明显下降。

⑶休闲娱乐消费。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表现在一方面基本日常生活费用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学生用于精神享受等娱乐方面的消费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⑷人际交往费用支出。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平台,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同r也是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渡桥梁。现代很多大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人际交往关系作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

2.大学生消费的典型特点

⑴经济消费来源于父母。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对教学质量和校园进行更有计划的治理,对现阶段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治理模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不得不长期在校园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从事复杂的社会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的方式作为自己的经济来源。

⑵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观察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逐渐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表现为部分家境优越的大学生出现了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而另一边家境一般的同学仍在勤工俭学,争取为家里减轻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差异过大,且向两极分化方向发展,这在我校也有明显的体现。

⑶务实与经验相结合。据了解新学子调查课题组在对大学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列出了11种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最主要的成分:知识、友谊、爱情、地位、名誉、健康、金钱、权力、家庭、事业和理想。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价值取向的实用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还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这些经验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集体生活或借鉴他人,亦或是自己已往的消费经验。

3.大学生仍然重视理性消费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计划上更倾向于把自己的钱花在饮食的营养搭配上,同时结合对身体健康及审美的需要,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也很受学生欢迎,我们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发现半数学生选择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另外有三成的学生会相对稳定的通过书店或者网购的方式购买课外书或者专业书用于学习。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依然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合理规划投资自己。

4.大学生消费的多层次化

如今的大学生活已不再是单调的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式生活,因此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逐渐他们的消费热点。同时现在高校中流行“人际投资”暗地风靡,借助着所谓的“礼尚往来”,“人际投资”在大学校园中蔚然成风。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社会及舆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的引导和教育

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和公益广告及模范效应,不断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发挥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时刻提醒大学生不要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并且对拜金主义和挥霍无度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严格抵制腐朽的消费观念。

2.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消费行为及方向

父母是子女经济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子女的消费是否健康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告诫子女,教育他们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应该买,但一些用于炫耀、不实用、可买可不买的奢侈品,是不应该在现在作为学生的身份购买的。此外,父母还应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勤俭持家的榜样,父母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心理,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3.加强校园消费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起点和主要地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为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切实提供一个平台,和有关部分联手治理好学校周围的消费环境,尽量避免出现低俗的娱乐消费场所,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4.大学生自我培养健康的消费理念

大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应该坚持做到心中有售,量入为出,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水平,通过计划性消费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另外,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这一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方法来锻炼自己,既能体验赚钱的艰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也能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孔翔翊.试论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J].科学教育论坛,2008(6).

[2]崔广新.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

[3]闫瑛.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评述[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1).

第2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 消费结构 差异化营销

一、大学生网购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对网购这种消费方式有较高的认知和接受水平

大学生现阶段对网购这一新兴的消费形式已广泛地认同和接受,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还从未接触过网购。由卡方独立性检验可得出,大学生性别、年级、籍贯的差异会对网购频率产生影响,性别、年级籍贯、高校类型、专业都会对上月网购次数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网购消费结构差异:性别、年级、籍贯、高校类型、专业对网购倾向都存在影响

男生与女生大多数人都最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服饰,性别的差别在购买服饰的倾向上并没有体现出差异。但有意思的是,男生的网购倾向除服饰排第一外,紧接着便是数码产品,而女生则更倾向于购买文化娱乐产品、美容护发产品以及鞋包,男生在美容护发产品的购买倾向是最低的。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大多数都首先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服饰,文化娱乐产品位于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网购的倾向势必会出现一些变化,但针对大学生而言,年级的差别对网购倾向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三)大学生对网购的依赖度逐步提高

网络购物凭借其便捷、优惠、产品多样化、易于比较选择等优点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带来了巨大变化,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前景依然广阔。

二、针对网店营销的合理化建议

(一)改变针对男性的营销策略,加强对男装的宣传投入

男性大学生网购的频率明显处于上升趋势,并且男性同样把购买服饰作为网络购物的首选,且男生在消费金额上比女生更具潜力。因此,大中小型网店需要适当改变过去服饰以女性为主要营销对象的策略,增加对男装的宣传投入,拓展男性大学生消费市场。

(二)建设“一站式”网络购物体系,开拓日用百货商品的网上市场

大学生已对网购消费模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同时也逐步接受“一站式”网购服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日用百货商品不适于在网上购买的主要原因是邮费较贵、物流较慢,因此大学生们宁愿选择在附近的实体超市购买日用商品。但他们也希望出现更为健全的网购市场,成立“网上超市”,加快物流服务建设,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各类商品购买的消费模式,这也必将成为网络购物的趋势所向。

(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制定差异化营销战略

性别、年级、籍贯、专业、高校类型对大学生网购的频率、消费倾向都是存在影响的。大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会造成消费观念的差异,大学生本来又是追求个性和多样化的群体,因此大中小型网店都应充分关注这份差异,利用不同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四)加强信用管理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上信息存在被非法截取和非法利用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在购买时消费者将个人身份信息传送给商家,可能被商家掌握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有时这些隐私被商家非法利用,因此网上交易还存在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网络购物风险,确保大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购物中。

(五)加强品牌忠诚度培养

大学生是目前我国网购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未来网购市场的潜力消费群体,因此培养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品牌忠诚度对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企业应重视对大学生的营销管理,采用价格策略和售后服务策略,并加强宣传,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三、大学生网购差异化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表见表1。

表1 SWOT分析表

S(Strength)

1.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增大销量

2.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

3.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W(Weakness)

1.产品种类扩增将提高成本

2.生产批量减小,单位成本增加

3.加强品牌宣传,营销费用增加

O(Opportunity)

1.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2.“品牌形象定位”更为扎实

3.突出企业特色

4.个性化服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T(Threat)

1.受企业资源制约

2.企业盲目模仿,市场恶性竞争

3.消费者品牌期望值提高,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分

4.差异化容易演变为“怪异化”

四、应对威胁的措施

(一)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增大公司规模。

(二)建立“一站式”购物体系,进行全国供货点联网。

(三)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差异化战略的市场发展趋势中增强竞争力度。

(四)确定品牌发展方向,加强品牌形象建设。

第3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理性消费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大学生年龄较轻,有着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消费需求较高,另一方面未独立的经济又制约着他们的消费。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消费观、消费与闲暇方式、理财等方面的现状,我们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成立课题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调查。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情况分析

1、理性消费是主导

2、两极分化明显,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3、理财意识淡薄

4、金钱、消费观健康合理

5、经济独立意识较弱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及我院学生的消费情况,对我院大学生的消费观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各民办高校在树立正确大学生消费观方面的参考。

1、加强消费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成为浪费的。因此,各民办高校要加强在大学生中进行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时要独立判断,不要盲目攀比高消费,特别是要注意减少随意性消费,真正做到理性消费。教育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明确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反对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培养和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加强消费观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2、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学生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首先它是受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基础制约的,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虽然个别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也应该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慎行借钱消费。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3、加强理财常识的传授

第4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90后 女大学生 消费 南京林业大学

一、引言

90后是对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的统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相对缺少集体意识,缺乏信仰,功利心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增高,认知更为广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在消费习惯方面,90后的消费比较理性,但更注重享受,强调个性。较之前人,90后还更加注重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身权益。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女性在消费行业中做出的决策也远远多于男性。目前我校本科在读生普遍为90后,这些90后中的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其消费观念通常较为领先,因此,关注目前在校90后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显得十分必要。

二、90后女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根据对本校844名在校本科女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约有65%的女生月均生活费在900到1500元之间,由于过少的生活费将不能满足生活必须需求,所以,只有不到16%的女生生活费少于900元,相较而言,生活费多于1500元的女生人数达到了19%以上。

每月生活必须开销包括伙食、日用品等,约有74%的女生消费金额在600到1200元之间,而开销在1200以上的人不足10%,可见大家对于生活必须开销有稳定的需求。

每月服饰开销包括服装、鞋包、饰品等,约有68%的女生消费金额在100到500元之间;只有约5%的女生没有服饰开销。

每月娱乐开销包括旅游、兴趣爱好等,约有78%的女生消费金额在300元以内,更有近10%的女生没有娱乐开销。

关于每月在恋爱方面的开销,没有恋爱开销的约有68%;有24%的女生恋爱开销在300元以内。

关于每月在课外书和教辅资料等书籍方面的开销,有近23%的人没有书籍方面的开销;而近59%的人开销在百元以内。

关于每月在课外培训方面的开销,没有培训开销的,约占女生总数的66%;有近29%的女生每月培训开销在300元以内。

关于每月完整读完的书籍数量(网络小说除外),有近45%的女生书籍阅读量为0,这是所有区间占比中最大的一个;阅读量在1―2本的女生,约占女生总数的43%。这就是说将近九成的女生月均读书量不到2本。而根据我们对校内734名在校本科男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约一半的男生每月书籍阅读量为0,也有近八成男生月均读书量不到2本。

关于各个同学上个学年的学分绩点,近七成女生绩点在2.5到3.5之间;相较而言,绩点高于3.5的人数要比低于2.5的人数多。对比男生的数据,有约32%的男生绩点在2.5以下,高于3.5的只有约11%的人。

关于在大学期间累计获得的证书数量(大一学生除外),有约6%的女生没有获得过证书;超过八成女生获得1到5张证书;只有约10%的女生获得的证书数量超过6张。在这项数据上,男生数据和女生类似。

在我们所列出的①英语培训(包括四六级、口译、雅思、托福、GRE、BEC等)、②计算机培训、③职业资格培训(包括会计、物流师、报关员、法律、证券、教师、各类设计师等)、④语言类培训(包括第二外语等)、⑤艺术类培训(包括乐器、舞蹈等)、⑥考研培训、⑦第二专业培训、⑧驾照培训等一共8个培训类别中,可以发现,女生们参加最多的是英语培训,有四分之一的人次参加过英语培训;其次是驾照培训,也有超过20%的人次参加过该培训;也有约9%的人次参加过除我们所列出项目以外的培训。图4 参加培训种类

在我们所列出的①英语证书、②计算机证书、③职业资格证书、④语言类等级证书、⑤艺术类等级证书、⑥驾照、⑦学科竞赛及其他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证书、⑧校级以上就/创业类比赛获奖证书、⑨奖学金证书、⑩普通话证书等一共10个证书类别中,有超过四成的人次取得了英语类别的证书,这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密切相关的;其次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次取得了奖学金证书;取得普通话证书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次;最少的是艺术类等级证书,只有不到3%的同学获得了该方面的证书。

三、90后女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总的来说,在校女大学生的消费呈现的结构,比较符合90后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细分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一)基本生活消费相对稳定

目前在校的女大学生生对于日常饮食以及生活用品的开销有着较为严格的控制。

(二)个人形象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相对较高

在校女大学生普遍注重对自己的打扮,对自我外在形象有较高的要求;而女生在休闲娱乐生活方面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更加追求生活品质,注重对生活的享受。

(三)学习培训消费相对过低

学习培训消费普遍低于休闲娱乐开销,在校女大学生们对于学习并不够重视;从月均读书量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大家在学校方面的投入差强人意。

四、90后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0后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消费结构不合理。

90后女大学生普遍过于注重物质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轻视精神领域的消费,从上述数据和图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女生每月都会投入一定开销在服饰和娱乐消费上,而每月花在服饰和娱乐消费上的金额都普遍大于每月花在书籍和培训上的开销。从某种程度而言,同学们可以选择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以及自学的方法,来减少甚至避免在书籍和培训上的开销。但是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有近一半的人每个月不能看完一本书籍,足可证明大家身为学生却缺少对自我的培养意识。虽然已经到了大学,但是作为学生,学习还是大家的首要任务,然而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对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漠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考虑:

(一)客观:

1.社会上拜金主义价值观和物质享受消费观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90后的女大学生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而且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大家的消费方式更是受到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响。近十年来,网络发展迅猛,女大学生涉世不深,作为网络的主要接触人群,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网络上风行的拜金主义和炫富心理影响。

2.学校对于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引导和教育的缺失

应试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过多的书本知识教育,与过少的实践教育不成正比。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再加上,学校缺少对女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课程,纵然有少数心理课程,但也很难全面覆盖女大学生的的消费观以及其他各方面观念。r且,校内娱乐之风盛行,不仅学校周边布满各式餐厅、网吧和购物中心,在学校内部,各种娱乐活动也是层出不穷,这让女大学生们更加关注在娱乐享受方面的开销。

3.学生从小成长的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

女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在进入大学以后,家长直接支付生活费由学生自己支配的方式,也助长了学生们的不良消费习惯。

(二)主观:

1.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

女大学生往往自己没有意识到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也没有刻意树立自己的消费观。她们虽然处在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但毕竟尚未踏入社会,自我认知能力不高,价值观也尚未完善,在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往往注重物质享受而无心学习。她们追求时尚潮流,彰显自我个性,也不管自己经济能力是否允许。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尚未有工作经历,对于理财的意识相对淡薄,也导致了消费结构不合理、超前消费等问题的存在。

五、解决90后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

首先,全社会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健全消费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节约型消费观,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合作。同时,网络媒体应当营造健康的科学消费的氛围,利用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针对不同人群,尤其是女大学生,结合她们自身特点,普及消费观念的常识,推广并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学校

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对健康理性消费观的培养,在课堂中加入对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引导,寓学于用。同时也应适当控制校内娱乐活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术氛围,让大家都参与其中,避免浮躁之风盛行。学校还应当完善大学生的勤工俭学体系,提供更多兼职渠道,让大学生更早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家庭

家长应当重视对90后女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首先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也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经济压力,防止他们过度消费。此外,家长应当多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加强与学校的互动,督促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个人

90后女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注重个性消费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习惯。大学生应当学会计划开支,提高自我理财能力,学会自我管理消费。女大学生们也需要培养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避免过度开销。而在消费结构方面,目前在校的90后女大学生,除了关注自身外在消费和物质享受性消费的以外,更应该注重培养自身内在涵养,将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

参考文献:

[1]章婵丽.女大学生消费观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D].安徽工程大学,2015.

[2]张淑杰.“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第5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校园垃圾;“垃圾”富矿;消费行为

一、校园垃圾现状的调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生活垃圾出现在校园中。为研究校园垃圾的现状及所反映出的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对江苏大学生活区的垃圾进行了调查分析。

学生生活丢弃物是垃圾的主要来源。主要有废纸、各种塑料、布料垃圾、果皮及残饭等。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塑料所占比例较大。近55%的垃圾是塑料类垃圾,包括塑料瓶、塑料餐盒等物品,这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关。许多学生叫外卖在宿舍吃饭,导致了宿舍垃圾内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盒的增加。垃圾中有30%是废纸类垃圾,包括厕纸、废旧报纸、各种广告单叶纸、书籍等。纸类垃圾一般在开学之初或临近放假时处于高峰期,这段时间,很多学生把自己学过的书籍乱扔,导致此类垃圾的增加。垃圾中10%是果皮和残饭垃圾。学生时常买些瓜子、香蕉、西瓜等东西带回宿舍;另外,学生在宿舍楼内叫外卖吃饭不仅增加了塑料垃圾,也增加了大量的汤、油等残渣剩饭垃圾。当然,5%的布料垃圾也不鲜见。多数是大学生扔掉的一些用旧了的名牌T恤、皮包、床单、鞋、衣物、洗脸毛巾等。随着新学期和放假时期的到来,学生对自己的很多东西进行清理,破旧的毛巾、衣服、鞋子、书包等都会随之而弃,布料垃圾也会在此阶段大量增加。

二、从校园垃圾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校园的垃圾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反映,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走访、询问和对校园垃圾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学生生活区的垃圾中,塑料垃圾所占比例较大,近55%的垃圾是塑料类垃圾包括塑料瓶、塑料餐盒等物品,这主要是学生叫外卖在宿舍楼内吃饭所造成的大量垃圾。大学校园有食堂,很多大学生不想去食堂了,就会叫外卖在宿舍吃饭。一般叫外卖吃饭,价钱通常比在食堂贵2~3元,但是大学生却不以为然。根据校园垃圾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在宿舍楼内叫外卖吃饭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消费行为只能说明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较差,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调查发现,一直没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57%,只有14%的学生有记账的习惯。可见,大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财习惯,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较差。

在大学的寝室过道垃圾口,名牌T恤、皮包、床单、鞋、衣服、破旧毛巾……这些布料垃圾也常见。随着新学期和放假时期的到来,学生对自己的很多东西进行清理,破旧的毛巾、衣服、鞋子、书包等都会随之而弃,布料垃圾也会在此阶段大量增加。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诚然,大学生弃如草芥的垃圾,在拾荒者眼中,却成了“浑身是宝”的资源。拾荒者将垃圾进行分类整理,除了少部分当废品卖,很多物品整理一下,送到二手市场去销售,价钱会高得多。每到放假和新学期之际,许多大学生都养成了弃旧买新的习惯,许多能用的东西都被当成垃圾随之丢弃,大学生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行为可见一斑。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观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攀比消费的行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较差,大学生存在盲从众消费的现象。因此,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需要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1.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氛围。在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学生的生活反映着学生的消费,学校要倡导适度消费、节俭等教育。学校、班级或宿舍应当多提倡消费教育,多开展以消费为主题的活动,这样消费观的意义、内容才会不断渗透到校园的生活、文化中,从而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氛围。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更加科学。

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行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适度消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适当预算,合理安排支配收入和支出方式,对自己的每月消费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时常想到自己的消费来源是父母,不应该花钱大手大脚,要时常反思自己消费的合理性。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坏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小明.昂贵垃圾不仅“砸痛”清洁工[N].华西都市报,2012-

03-23.

第6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消费异化;大学生;合理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消费由对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关注转向对商品所体现的符号意义的关注。其消费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是通过消费来体现主体价值的所在。商品的符号价值代替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了消费的核心。作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社会消费文化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虽然总体上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其消费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正在被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所腐蚀和冲击,造成了其消费的异化。传统的适度消费伦理正被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的伦理所取代。大学生消费异化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形态,必然会给自然、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异化行为,探析其异化消费的原因,帮助当代大学生在越发膨胀的消费主义浪潮中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至关重要,甚至关系着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有: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性消费等等。而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更是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同于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抑制消费,厉行节约。现今大多数家庭步入小康,不仅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方面更加宽裕,而且在学习、旅游等等自我发展型消费方面也有更多投入。然而,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一种消费主义的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国民的消费观、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新事物总是很容易吸收、消化。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更乐意去接受新的观念。因此,这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就更鲜明的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在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被自身的“购买欲”所控制,脱离自身实际的消费能力,从众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盲目地追求商品的符号意义,相互攀比,出现了很多消费异化的现象。

(二)传统节俭意识的缺位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崇尚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在个人教育中就很注重节俭意识的培养。“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过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物质匮乏,家庭大多贫困,人们的节俭意识很强。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传统的适度消费的伦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传统的、有益的消费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背弃。节俭适度、注重实际、知足常乐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消费主义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他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外交往的深入,西方后工业社会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在侵蚀着国民的消费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环境中,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影响,西方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就从各个方面不断渗透,侵蚀着国民的消费观,致使他们的消费产生异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消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滞后性,消费缺乏合理的计划和引导。

(四)学校消费教育的不足

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学校把精力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理财能力、节约意识的培养却有所忽视。部分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往往在提高个人素质、提升自我修养方面高谈阔论,在实际的消费理财教育方面没有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教育,致使很多大学生消费知识匮乏,个人理财能力不足。

(五)家庭理财教育的缺失

家庭理财教育可以说对大学生合理消费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人成长的一生,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庭理财教育的缺失。在子女消费观念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沟通引导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今很多家长自身消费理念落后,一方面,在消费教育方面,不能以身作则,反而盲目追求显耀,从众攀比。他们的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异化行为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父母自身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想尽可能的满足子女的消费需求。过分的溺爱孩子,在其消费上不仅不加以引导,还盲目放纵,致使很多大学生缺乏理财节约意识,不知道合理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盲目消费,铺张浪费,花钱无度。

(六)大学生消费理念的误区

很多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其主观上消费理念的误区。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他们个性张扬,追求时尚,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寻求他人特别是同辈的认同和尊重。这些特点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出现了一些误区:消费至上,消费商品的档次、价格是自身存在感的体现;自身的身份地位、自尊与消费挂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消费品的比较体现自身的价值的高低等等。

二、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一)强化课堂理性消费教育

学校应该对消费观教育加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知识水平和理财能力;另一方面,消费教育要结合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德育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节俭美德,减少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再者,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组织开展例如消费知识竞赛、食堂“光盘行动”等等相关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体会到“一份辛劳,一分收获”,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帮助其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加强家庭理财教育

家庭是消费教育的第一阵地。家长应该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状况。很多父母为了减轻子女心理负担,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而选择不把家庭真实的经济情况告诉子女。这造成很多学生没有家庭财务概念,盲目消费。甚至有的学生为满足自身欲望,脱离实际,过度消费。事实上,让子女了解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更加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这有助于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和节俭观念的形成。再者,对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而言,父母应以身作则,拒绝过度消费和奢侈性、享受性消费。家长在子女的消费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家长应有意识的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也就是“财商”。可以从小做起,引导子女合理支配自己的资金;也可以就家庭消费,鼓励子女参与讨论收支状况。结合实践,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

(三)营造社会和谐消费氛围

政府在社会消费方面要加强宏观引导,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营造社会和谐消费氛围。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经济杠杆、行政、教育等手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健康和谐的消费理念。其次,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和监管,提高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现今大众传媒发达,媒体的大肆宣扬,各种引导性的广告,会给消费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其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的需求,而是商品附加的各种符号意义,消费欲望膨胀,消费行为异化。大众传媒要减少对“消费”的广告宣传,注重产品实际功能应用方面的投入和介绍;再者,要加大对科学消费观的宣传,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观的形成,帮助其树立节俭意识。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大学生应当学习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是要树立节俭意识,坚持合理消费、绝不浪费的原则;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量入为出;三是尽早确立人生目标,作好职业规划。与中学时期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不同,大学生活显得更加悠闲。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然而,从紧张的考前复习生活转入大学却使很多大学生感到空虚和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自身定位的不足,使得这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投入到消费享乐的潮流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因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为未来社会的消费主力军,大学生消费异化危害其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异化消费不仅仅是其消费行为的异化,更是作为消费者的人本身的异化。商品的符号价值替代了使用价值,人被消费购买的欲望所奴役和控制,忽视了对自我真实需要的关注。然而,人的本质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活动的人。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目光不应局限在财富的多寡,消费的多少以及档次的高地上。合理安排自身的消费,关注自我真实的需要才是真正幸福的表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只有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净化消费至上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2005年秋,我们在安徽淮南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一至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学生分布于东、中、西三个区域。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5.2%。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年收入及家庭所在地区,学生的消费支出水平及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收入单一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主要来自家庭、贷款和勤工俭学三大渠道。样本显示,约96.3%的同学把家庭供给作为消费的主要来源,占其消费总额的92%,家庭收入越高,对大学生提供的数量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与家庭的收入呈正方向变化。由于家庭收入存在地区、城乡等差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同时反映了这一差异,其中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学生消费收入要明显高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来自于勤工俭学,约占大学生总收入的11%,有极少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收入完全依赖于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开支,有的学生同时兼任几份家教,并利用空闲时间到街头散发传单、推销产品,在调查中显示,约48%的学生为了增加消费收入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贷款是少数大学生收入的另一渠道,由于贷款数量和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得到贷款资助。

2、消费支出层次化。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多层次性。其中月支出额在300元以下的占6.26%,有2.42%的学生支出高于12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800元之间,两者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7.78%和39.44%。调查中显示,面对消费支出的层次化,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70%以上的同学对于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尤其消费水平低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差,不能与他人礼尚往来,面对时尚产品没有能力购买而觉得低人一等,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少部分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目前的消费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经济困扰,可以跟着潮流走,在精神上无忧无虑,相对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很轻松;还有部分消费水平不高的同学表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消费状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谓的攀比和消费上,因此也很少经济上的心理负担。

3、消费结构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支出单一地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消费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消费,尽管生活和学习消费仍然占支出的主要部分,但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女同学用于美容及化妆品的支出已占支出的较大比重,并且用于非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日渐增长势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局面,大学生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花费也在日渐增多,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于各种资格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约占支出比重的8%。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上,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不低于60%,电脑拥有率也在30%左右,12%的人拥有PDA,24%的人拥有MP3,高档消费品也渐渐进入大学生的消费中,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一些名牌产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2、贪慕虚荣,攀比消费。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发生了盗窃行为,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3、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各种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消费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面对着传统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产生了很多困惑,在消费中出现许多误区,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为大学生的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的认识。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时,首先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作科学健康的消费宣传。据调查,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消费。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必须呼吁各种媒体宣传正确、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媒体“创造出的新消费”、广告中虚构出的消费需求与自我需要的界限,辩明媒体诱导下的通过物质消费以彰显个性的误导,分清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正确进行消费决策,不被流行所诱惑。

明确消费是为了健康的生存,消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不能被媒体所左右,人的消费应该具有理性,更多的无谓消费并不等于自身价值的提高,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消费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子女提供正常的消费支持,这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可以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要掌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好预算安排,并及时纠正一些消费误区。家长要转变“无私奉献”的无遏制供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还应该把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言传身教给子女,切忌自己平时消费时大手大脚,无预算,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第8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90 后”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

“90 后”是当代中国社会对 1990 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的统称。近几年来,这一群体相继走入大学校园。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这一群体提供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多元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平台。他们的消费行为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引领者,“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既是“90 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90 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透视。

1. 消费个性化。

消费文化的繁荣对大学生消费观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关注流行和追逐时尚是“90 后”大学生个性消费的主要趋势,“我的消费我做主”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标志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他们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修饰自己,着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因此,他们在消费时已不仅仅满足于使用功能的需求,而在产品使用功能日趋完善与同质化的今天,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如外形差异、色彩差异、诉求差异乃至其他匪夷所思的原因都可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

2. 消费时尚化。

“90 后”大学生富有活力、思维敏捷、思想开放,他们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以及新挑战。他们往往是新商品和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推广者乃至实践者。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逐新颖的消费品位。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社会角色变换最为频繁、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特殊时期,代表社会时尚的消费形象无疑是他们向社会展示自我地位和存在的重要窗口。他们欣赏和追求最高端的电子产品,喜爱名牌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早熟、求异、新潮、时尚、前卫来发散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消费主义理念日渐盛行的现代社会中卓尔不群,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3. 消费符号化。

“90 后”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商品的符号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属于物的自然属性范畴,交换价值属于物的经济价值,符号价值属于物的社会价值。“90 后”大学生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意在通过消费显现自己的经济地位、文化品位以及对表达风格、流行、时尚等象征意义的满足,由此,消费不再是仅仅围绕着需求或效用进行,而是一种符号行为或使用符号的方式。“90 后”大学生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因此,他们在消费中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观以及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更加在意消费环境、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态度等。他们通过消费塑造自我,继而构建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

二、“90 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分析。

1. 消费结构不合理。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消费主体在特定时间内所消费各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关系,它是反映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收入增加,“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形成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消费种类和消费内容,如学习消费、爱情消费、通讯消费、旅游消费、人情消费等。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显示着消费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 其一,物质消费超前性与精神文化消费滞后性。大学生趋向于把大量财力片面用于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缺乏精神文化价值追求的空虚状态。其二,享受性消费偏高,生存性和发展性消费不足。恩格斯指出: “人类的消费可分为生存、发展、享受三个层次。” ①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享受性消费明显高于生存性、发展性消费,特别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所占比例偏高,大大挤占了本来应该用于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这种本末倒置的消费结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2. 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相一致。

“90 后”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两面性。在消费观念方面,大学生基本上都能体谅父母的经济压力,比较认同勤俭节约,把商品“物美价廉”作为购物的重要考量因素,提倡科学、健康的消费观。而一旦具体到消费行为时,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感情用事,形成盲目消费和从众消费,合理的消费观念没有发挥对消费行为的价值导向作用。

3. 攀比性、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

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许多消极社会思潮不断侵蚀大学校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片面地把消费符号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把追求高档消费当成人生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使得大学校园里攀比性、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

具体体现在: 其一,一些大学生为了所谓“面子”,盲目“跟风”攀比,不顾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崇尚“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以此来满足虚荣心。其二,把消费作为展示自我“独特性”、个性化的手段,盲目追求时尚、流行,为刻意制造一个“独特的我”和“每天都不一样的我”而陷入无止境的炫耀性消费泥潭。

4.“人情消费”大众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关系”,讲究“礼尚往来”。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反映到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就表现为“人情消费”大众化。同学过生日、发展党员、获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当学生干部等都成为请客的理由。如果不进行这些“人情消费”,就会被人排挤,被认为“老土”和不通人情世故。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情消费”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既不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5. 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从目前现状看,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到大学校园里,使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形成了两类特殊人群。一类是“学生贵族”,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有充裕的经济支持,所以花钱比较随便、阔气,没有计划性,他们热衷于追逐名牌和潮流,时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过着比较奢侈的生活。另一类是贫困学生,他们家庭收入比较拮据,生活费用十分有限,所以消费比较谨慎,过着清贫的生活。以上两个特殊群体,由于消费水平分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等原因,他们之间很少交流与沟通,给大学校园带来了不谐和音。

6. 财商缺乏,储蓄意识淡薄。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层次”

②。财商的核心是理财能力。“90 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生活诸事都由家长,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这些大学生在离开家长的陪伴进入大学后,面对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诸多事务,尤其是金钱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财经验和能力,储蓄意识淡薄。他们在消费中缺乏理性和目的性,压根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花钱,该怎样花钱,常常根据心情来消费,透支消费、悬空消费比较普遍。在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月初拿到钱时是“富翁”,月中逐渐变为“平民”,到月末时则沦为靠借钱度日的“负翁”。这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三、“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选择。

1.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消费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消费观的根本性质,起着根本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消费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征。因此,高校应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学会运用原理来分析自然、观察社会、解析人生,逐步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抵制和摒弃各种错误消费观,引导他们确立并践行科学的、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消费观。

2. 将消费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框架之内。

所谓消费观教育就是系统地传授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合理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基于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种种误区,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消费观教育,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消费心理教育。消费心理处于消费观的最底层,它是决定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的隐形因素,它既与个体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相关,也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密切关联。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进行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等,都或多或少与他们的消费心理不健康有直接关系。因此,应普及消费心理知识,及时对具有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培养其健康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 2) 消费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加强国情、民情、家情教育,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国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黄色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践行朴实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发展性消费。

( 3) 理财教育。针对“90 后”大学生财商低下的实际状况,加强理财教育。一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对财富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二是教授一些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和家庭理财方式等。

三是提供一定平台,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情景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具备理财的基本技能,提高其财商。

( 4) 相关消费法律法规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从而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加强消费法律法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消费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法律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质量。

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养体系。

( 1) 学校方面。因为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整体消费风气以及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引导和培育状况,将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去培育大学生确立并践行科学消费观,主要包括: 其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消费理论。也就是要把消费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中。建议将其归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同时,还可以辅助开设一些关于消费方面的选修课,比如《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分析》、《财经基本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消费常识和经济金融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消费。其二,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大学生消费误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有关。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建在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各种消费的集中地,这在方便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眼花缭乱,陷于不良消费。所以,应加强对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坚决清除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消费场所,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塑造和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还应高度重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具体来讲,一是要在学校开展一些高雅的、高品位的音乐艺术展、文学影视欣赏课和交流会等,熏陶大学生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社团作用,开展各种各样关于消费的课余活动,如消费知识竞赛、消费品质量鉴定、消费校园大监督等,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消费知识,形成科学消费理念。三是合理利用校园内大众传播工具,如广播站、校报、内网等,进行比较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和教育,引导校园内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四是围绕一些当前关于消费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等,请专家学者做讲座,通过辅导答疑和双向交流,增加学生的消费知识等。

其三,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和渠道,培养科学消费观。

学校通过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和渠道,给学生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具体来讲,就是要重视各种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军训、各种实习、假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并不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提高实效性,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体谅父母挣钱不易,明白科学消费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和自身的重要意义。

( 2) 家庭方面。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消费观影响十分巨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其一,家长应以身作则,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一任老师和引导者,对大学生消费观起着直接熏陶作用,只有家长身体力行,才能为子女树立好榜样,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消费。其二,家长要时刻关心并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供给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给予指导,让他们明白哪些是不该消费的,哪些是可以消费的,提高学生独立、理性的消费能力。其三,家长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科学消费观的培养,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家长改变过去那种有求必应的被动模式,要供给适度,适当限制,逐步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 3) 社会方面。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理念都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他们的科学消费观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其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科学消费观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媒体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主流的健康消费观,宣扬以艰苦奋斗、勤劳简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并践行科学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其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奢侈风气、拜金主义风气、享乐主义作风。严肃处理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社会消费环境,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

第9篇:大学生消费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不同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方式以及不同年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由此体现的消费心理因素与特征,从而探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如何坚持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的问题上建立成熟、理性的规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1.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是,饮食消费。它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消费。

二是,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

三是,休闲娱乐消费。学生娱乐消费包括互联网,唱歌,看电影,旅游等方面的消费。

四是,人际交往消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含与老师、同学、朋友等之间的关系,类型繁多,为发展和扩大这些关系,大学生以人际关系为依托进行消费。

五是,服饰消费。许多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对于时尚,品牌和档次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高年级女生当中,她们对服饰有一定的讲究,因而在服饰方面消费较多。

六是,恋爱消费。这种开销主要存在于谈恋爱的大学生中。

2.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

第一,消费的时代性和超前性社会文化决定了社会心理,大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积累和扩散的重要源头。

第二,不平衡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第三,冲动与理智并存。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亦趋近于多元化发展。

第四,个性化与从众并存。作为特殊的青年消费群体,大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这种情况使学生的自我消费意识逐渐明显。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了较大比重,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有求必应。特别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水平提供支持,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消费创造了便利。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家庭生活条件得到迅速改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对而言,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慢慢在弱化,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甚成熟的阶段,这些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造成大学生互相炫耀、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多见。

第三,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还未真正成熟,为了避免家庭经济压力造成大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大部分家长愿意为孩子创造无忧消费、自主消费的条件,因此,父母的包容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不能明白赚钱的艰辛之处,理财经验的缺乏和理财意识的淡薄,慢慢演化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无计划的开支。

第四,教育与管理因素。目前,尽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结合国情试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不够深刻,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教育重点和教育难点不够突出,造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在大学生当中还有待继承和发扬,使得教育与管理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的确立作用不够明显。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及心理

1.克服攀比心理,学会适度消费

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将光荣传统与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国情和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着力于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盲目攀比、不合理消费。

2.培养财商,独立理财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科学计划、运用。在现代社会,作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重要素质要求,财商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的工作,反映在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上,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

学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对正常消费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其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一些有益的消费活动场所,如健身房、书吧等,以便于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消费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

四、结束语

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认识,仅仅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认识、分析与研究,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理性地消费,做出合乎国情、家庭实际情况和道德评价标准的价值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人才储备的全面优化,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晶,张冬梅.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251

[2]王新国.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